呂大文
」 青光眼 呂大文 高度近視 失明 視力滑手機選擇「深色模式」醫警告很傷眼 1狀況恐引發暈眩
不少人聽過使用3C螢幕切換「深色模式」能保護眼睛,其實是錯的!有醫師指出,深色模式會讓眼睛瞳孔放大,讓更多光線進入眼睛,反而造成眼周肌肉緊張、增加負荷;此外長時間看深色介面,突然換到明亮環境還會引發暈眩,應多加留心。據《台視新聞》報導,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透露,坊間傳聞用3C切換深色模式可以護眼是不對的,實際上深色模式會使更多光線進入眼睛,長期下來眼周肌肉組織變得更緊張,對眼睛會帶來不小傷害。呂大文指出,長時間看深色介面或是進入暗室,眼睛瞳孔會一直處在放大的型態,當變成淺色畫面或馬上轉換到明亮的環境,瞳孔會立即縮小,這狀況對於年紀大和交感神經比較失常的患者來說,容易產生暈眩的感覺,一不小心可能有跌倒撞到東西的危險。除此之外,呂大文表示,眼睛過度使用或太用力會造成眼肩頸症候群,若加上老花眼,眼眶周邊的眼輪匝肌會繃很緊,在滑手機時背景時而昏暗又變亮,瞳孔在放大與縮小之間不斷做工下,還會導致偏頭痛和頭痛的現象。
眼壓正常也有可能青光眼! 7危險族群應每年定期做「這些」眼睛檢查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青光眼盛行率約為3%,且患者人數逐年上升,目前已突破45萬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過去5年青光眼確診人數成長22%,3C產品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青光眼發展有如「雪球效應」,越晚期惡化越快,而且眼壓正常也有可能有青光眼,因此呂大文理事長提醒,7危險族群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青光眼7危險族群注意 眼壓高也可能青光眼青光眼分為急性青光眼、慢性青光眼,呂大文理事長表示,大部分的患者都屬於慢性青光眼,沒有明顯症狀容易忽略,但青光眼惡化速度如滾雪球般,一開始沒有感覺,中期周邊視野開始缺損,可能影響生活但還過得去,但中晚期惡化速度會加快,最後可能因此失明。由於青光眼主要是因為房水無法排出,使視神經受到壓迫漸漸萎縮所產生的疾病,因此許多人認為眼壓高才會青光眼,但呂大文醫師強調,亞洲85%的患者屬於為正常眼壓型青光眼,他們眼壓正常但視神經仍逐漸萎縮,所以即使眼壓正常也有可能會罹患青光眼,因此建議以下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有青光眼家族病史(直系血親罹患青光眼者,其罹病機率會多7-9倍)年長族群高度近視(近視度數≥500度)糖尿病患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曾受過傷特殊族群: 女性、55歲以上身高少於160公分遠視介於100至400度間 女性、55歲以上身高少於160公分遠視介於100至400度間呂大文醫師建議,這些高風險族群應每年定期接受眼科檢查,包括眼壓檢查、眼底檢查、視神經及視野檢查等,避免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治療不只有眼藥水 應積極治療避免加速失明目前青光眼治療第一線藥物以眼藥水為主,不過亞東紀念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張珮瑤醫師指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追蹤兩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有四分之三的青光眼患者並未持續用藥。張珮瑤醫師分析,未持續用藥的可能原因包含病識感不夠、對治療及疾病認知不足、覺得視力沒改善又有副作用就放棄治療,或是因為太忙碌、有時合併許多用藥而忘記點藥錯失治療。不過其實現在青光眼有許多治療方式,像雷射、傳統手術(如:小樑網切除術、濾過管植入術)、微創支架手術等,張珮瑤醫師表示,若控制不佳或無法忍受藥水副作用,應考慮下一步治療,雖然青光眼視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但可以減緩視神經惡化的速度,避免持續萎縮最後失明。
青光眼患者5年增22% 一旦輕忽「斷崖式惡化」恐失明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青光眼患者人數逐年上升,2022年更已突破45萬,5年成長22%!世界青光眼學會訂定每年3月第二週為「世界青光眼週」,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青光眼惡化速度如小雪球自山坡上滾下,初期緩慢但隨著越滾越大,惡化速度就會加速。因此青光眼早期患者常「無感」,且視野缺損通常從周邊開始難以察覺,等到影響中央視野時,多半已進展到中後期,此時視神經可能已死亡50%,且惡化速度已加快,患者會感受到視野有如斷崖式的大幅退步。若此時才積極治療,能保有的視野將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青光眼是國人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除了面臨失明恐懼,患者生活更是處處挑戰。走路、閱讀、開車等日常都可能因視野缺損發生意外。亞東紀念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張珮瑤醫師提醒,視野缺損雖不可逆,但當今青光眼治療方式多元,目前除了眼藥水,還有雷射、傳統手術以及新興的微創支架手術等方式,最重要的是積極穩定治療、維持良好作息。隨著青光眼病情惡化,若未積極治療,視野缺損擴大恐影響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發生車禍風險高1.65倍,一年內跌倒的風險更高出常人2.3倍。呂大文醫師強調,許多患者以為「眼壓過高」才會青光眼,但亞洲85%為正常眼壓型青光眼患者,意即患者眼壓正常,但視神經仍逐漸萎縮,因此容易被忽略。建議高風險族群如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三高患者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患等,皆應每年定期接受完整檢查,包括視神經眼底檢查、眼壓檢查、視野檢查,才能避免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青光眼治療第一線藥物以眼藥水為主,不過據台灣健保資料庫追蹤兩年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四分之三青光眼患者未持續使用藥物!青光眼病友張先生分享,他使用眼藥水治療長達17年,由於藥水種類多,且一天可能要點兩到三次,因本身是不孕症醫師,很容易因忙碌而忘記點藥,長時間下來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僅能勉強維持視野。另外,患者難以適應藥水副作用如乾眼症、眼睛紅癢等現象,也是擅自停藥常見原因。由於青光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視野大多正常,因此患者常自行中斷治療,突然從門診「消失」,等到三、五年後再回到門診,視野已經黑掉一塊。張珮瑤醫師表示,青光眼的視神經損傷不可逆,擅自停藥若眼壓起伏將加速視野缺損。假使患者無法耐受眼藥水副作用,或是眼藥水眼壓控制成效不佳,可考慮進一步採取雷射或手術治療。不過,多數患者對手術持有錯誤迷思,例如以為手術可恢復視野缺損或是誤會手術會導致失明而遲遲不敢治療。張珮瑤醫師強調,壞死的視神經無法再生,已喪失的視野也無法恢復,青光眼任何治療都只能延緩惡化速度。若患者確診時已是末期,本身的惡化速度就比較快,即使接受手術治療,僅能延緩,最終還是有可能失明;為避免視神經持續損傷,定期追蹤檢查,若控制不佳,及早接受進一步治療,才是正確面對疾病的態度。目前有傳統及新興的微創支架手術,新興的微創支架手術傷口小且組織破壞較少,可為病人在往後預留更多的治療選項,但每位患者適合的手術不同,微創支架手術並不見得適合每位病友。青光眼患者面對視力一點一滴喪失不免感到恐懼,也容易對治療感到灰心。身為公司主管的病友魏先生分享13年治療經歷,表示他從以淚洗面到勇敢面對青光眼,是了解到青光眼無法治癒,所以更應積極治療,控制病情。不甘讓青光眼侷限人生的他更重拾運動興趣,不只完成數場馬拉松,去年更完成「一日北高」共360公里的騎乘挑戰,今年還要再挑戰單車環島,他也藉自身經驗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治療,別讓青光眼影響工作與生活興趣。
跨年狂歡隱眼戴通宵!眼睛紅、視線模糊 眼科醫嘆:近期患者數恐增三成
為了迎接新的一年,不少人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出門參加跨年聚會,從早到晚都一直配戴著隱形眼鏡,甚至回到家累了就直接戴著睡覺,超過建議配戴的時長,導致眼睛佈滿血絲、視力模糊。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表示,三總門診在元旦就已接到不少相關詢問,預計近期這幾天患者恐增加至平常的三成。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一位20多歲的周小姐就分享,自己跨年當天一整天戴著隱形眼鏡至通宵,凌晨4點要睡覺時才將它拿掉,不料一覺醒來發現眼睛乾澀、發紅,非常不舒服,才選擇戴眼鏡去上班,不敢再繼續配戴隱形眼鏡。呂大文指出,每年跨年活動結束後,因為過度配戴隱形眼鏡而引發「隱形眼鏡過戴症候群」的患者都會明顯增加,「過戴症候群」的典型症狀是患者在過度配戴隱形眼鏡後,隔天一早起來發現「眼睛角膜泛紅,視力非常模糊」,害怕可能引起角膜潰瘍,所以迅速前來就醫,檢查時黑眼珠上都已經發現有部分點狀的上皮脫落。若長期配戴隱形眼鏡後,發現眼睛紅腫看不清,呂大文建議,暫時先停止配戴隱形眼鏡,如果並沒有發現明顯的感染症狀,可以以適量類固醇緩解不適症狀。一般來說,隱形眼鏡配戴超過8小時就應該要拿掉,戴著隱形眼鏡睡覺更是萬萬不可,不僅會給眼睛帶來極大負擔,更有可能導致角膜潰瘍及復發性角膜上皮脫落。
高度近視恐成眾多眼疾之源! 醫授「343原則」維持視力保健
國人「靈魂之窗」越來越茫!眼睛退化機制與幼年期的視力狀態關係密切,最大的問題根源就是近視。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出席「眼疾治療歷史特展」表示,國小學童畢業時視力若達到500度,未來度數恐不低於1,000度,提醒兒童時期要注意視力保健,掌握「343原則」,將畢業時近視度數壓到300度以下,罹患眼疾的風險才能降到最低。呂大文表示,人生不同階段會引發不同的眼部疾病,兒童時期如果沒有照顧好視力,就會成為未來所有眼睛疾病的根源,包括壯年乾眼症、早年性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呼籲孩子越年幼時就注意視力保健越好,盡量在兒童在畢業之前壓低近視度數,不要達到300度。根據國健署統計,小學1年級學童近視比例26%,小學畢業學童近視比例已超過50%;根據眼科醫學會統計,若小學3年級近視度數達到300度、小學畢業時近視達到500度者,未來度數恐不低於1,000度。白內障與青光眼逐年攀升 眼睛健康不可忽視國人常見眼疾包括乾眼症、飛蚊症、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白內障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106萬人上升到民國110年的114萬人,5年內成長7%;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35萬人上升到110年43萬人,5年成長22%。遠離惡視力 國健署推廣視力保健「343原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發表的「世界視覺報告」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與治療的。此外也將高度近視下修至500度。衛福部國健署也推廣視力保健「343 原則」:「3」學齡前到22歲的孩童和青少前,每次近距離用眼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4」22歲到尚未老花眼的人,每次近距離用眼40分鐘後,休息10分鐘。「3」有老花眼的人,每次近距離用眼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呂大文表示,過度曝曬於陽光對眼睛來講有潛在的傷害;民眾生活中接觸3C產品後,看遠處或是到大自然走走,適度放鬆眼睛很重要;用眼時也要注意不要太操勞,建議在燈光充足的環境下使用眼睛。醫師呼籲,眼睛健康是人們必須面對且重視的課題,眼睛受損不只影響生活便利,也容易發生跌倒或交通上的危機,進一步因不敢騎車、外出,影響到自信和社交,工作可能停擺,甚至加速失智症來臨。擁有正確的認識眼疾知識,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捍衛自己的眼睛,才能擁抱睛彩視界。
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 「視力小偷」青光眼專找這些人下手!
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我國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35萬人上升到110年43萬人,5年成長22%。青光眼權威、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出席「眼疾治療歷史特展」表示,青光眼又稱「視力小偷」,初期症狀難以察覺,一旦發現時視力已嚴重受損,若無及早治療恐導致失明。提醒慢性病者、有家族史者、中高齡族群、女性等高風險族群要注意。眼球為維持形狀,需保持一定的壓力,眼壓的高低又由防水的分泌和排出維持,若房水的循環平衡被打亂,眼壓就會升高。由於眼壓異常而導致視神經萎縮,是一種會持續進行的視神經疾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青光眼又可依症狀分為急性與慢性,因為沒有明顯的前兆,所以須定期接受檢查,追蹤眼睛狀況,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慢性青光眼」偷偷摸摸 5大高風險族群 呂大文表示,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症狀難以察覺,是個既慈悲又兇狠的眼疾,雖然沒有疼痛感,但若無及早治療恐會失明!診間許多病人初次就診的時候,視力就已損失一半。症狀:初期多是視野邊緣受損,症狀不易察覺,等到眼睛出現視力衰退,往往已經嚴重惡化。 眼壓值較高者正常眼壓落在12-20毫米汞柱,若高於20毫米汞柱需警覺。 大於40歲40歲得到青光眼的機率為1.5%,到了70歲就會增加到7%。 青光眼家族史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比一般人高出7-9倍,建議18歲開始就要定期檢查。 高度近視/屈光不正常者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都有關係,只要是近視度在500度以上的患者,有5至8倍的機率會有青光眼,所以高度近視者一定要接受青光眼的篩檢。 慢性疾病或其他糖尿病、高血壓恐併發「次發性青光眼」,此類患者特別要注意,糖友須控制血糖。另外手腳冰冷也要當心,由於血液循環不佳,可能會造成低眼壓青光眼。1/3患者會失明! 4種人當心「急性青光眼」 呂大文說明,急性青光眼平常完全沒有症狀,一旦發生就會導致視力變差與全身極度不適,每周都有病人到急診求助。急性青光眼一旦發生,高達1/3患者會失明,另1/3患者恐留下這明顯後遺症。症狀:視力突然變差、頭痛,甚至噁心、嘔吐。常被誤以為腸胃炎、偏頭痛、高血壓發作而耽誤,辨別關鍵在於「瞳孔放大」,可藉此徵兆篩選出來。 女性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急性青光眼患者有75%是49歲以上的婦女,因為更年期影響,能保護眼睛的雌激素分泌下降,成為高危險群。 遠視100-300度因為眼球軸長較短,眼睛內空間較小,導致視神經遭擠壓,引發急性青光眼。 身高<160公分 年齡>55歲此外,很多民眾以為眼壓檢查正常就沒有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不能單靠「高眼壓」判斷。根據亞洲統計資料,85%以上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台灣1/3的低眼壓青光眼患者,眼壓並不高。患者2大惡習 導致視力惡化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約有38萬人正在治療青光眼,改善青光眼的方式包括降低眼壓與使用眼藥水治療。病人常有幾個特色:患者拒絕承認罹病診間不少民眾無法接受青光眼診斷結果,「家裡人都沒有得病,為什麼我會有?你是不是診斷錯誤,我要再去看另外一個醫生。」自行停藥導致惡化「這個醫生開的藥讓我好難受,停掉以後眼睛變得好舒服,我不想要治病。」由於青光眼眼藥水容易造成不適,許多病人以為症狀不但沒改善,反而更糟糕,自行停藥不治療,將導致眼疾惡化,相當可惜。行醫30多年,呂大文與青光眼病患及其家屬共同成立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期盼藉由提供正確醫療資訊、青光眼衛教及同儕支持,讓大家少一點恐懼,多一點勇敢,接受最佳的治療方式,發願不要再有失明的不幸事件發生,讓更多人持續看見寬廣世界,看見未來的美好。
近視500度以上要注意! 恐造成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於12日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多位醫師表示,高度近視是許多眼疾的成因,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出「護眼123」守則,呼籲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今年世界視覺日主題「愛你眼睛健康」Love Your Eyes,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中華民國台灣眼科視覺光學及屈調驗光醫學會、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財團法人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共襄盛舉。▲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為「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小1視力不良率高達26.2% 每年級以6至9%攀升WHO於2020年發表「世界視覺報」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或治療。其中老花眼導致的近視力障礙佔比最多,已矯正和未矯正分別為9.7億及8.3億人,主要導致失明或視力障礙的屈光不正和白內障則有約1.9億人,其餘成因包括老年性黃斑病變、青光眼、角膜混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沙眼等。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宇旋表示,依據國健署2021年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含近視、散光、弱視等),國小1年級為26.2%,即每4位學生就有1位視力不良,隨後每年級都以6至9%迅速向上攀升。從小近視者,隨著度數日益增加,日後容易成為高度近視,更是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國健署特別提出「護眼123」守則: 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人口高齡化、3C時代 全民眼睛面臨退化 社會高齡化,眼睛老化所帶來的眼疾問題是全民需要面對的課題,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提到:「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與近期疫情影響,加速了民眾對於3C產品的依賴性提升,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們的眼睛健康,這使眼睛疾病不再是老年時才會面臨到的問題。」現今因為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導致眼睛疲勞,調節焦距的睫狀肌及控制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疲乏而使眼睛加速退化,加上若對眼疾的認知不足夠時,就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白內障宛如霧裡看花 「等熟透才治療就晚了」「如果在看東西時覺得好像在霧裡看花一樣,就要留意是否有白內障的可能性。」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表示,白內障主要是隨著年紀,水晶體因為長期接受光線下逐漸變得混濁,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相對視網膜接受到的光線也會變少,進而影響到視力。目前臨床上治療白內障使用藥水僅能「延緩」白內障的發生,因此進行手術搭配換上人工水晶體是目前臨床上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一般大眾對於白內障有著「等熟透了才能開刀」這樣的迷思,醫師指出,過熟的白內障反而會增加手術的困難與風險,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眼睛,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手術才能降低術後風險。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今白內障手術大多都使用小傷口的微創手術,加上人工水晶體功能性愈來愈多元,民眾不需害怕手術帶來的疼痛不適感,以及選用適合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人工水晶體,也能找回水晶體受損前的視力。青光眼是「視力小偷」 拖延治療恐導致失明有「視力小偷」之稱的青光眼,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而且為慢性、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等到察覺異狀時,視力恐已大部分受損。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表示,治療青光眼除了普遍所知使用眼藥水降低眼壓,當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透過手術治療可達到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在初期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減少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並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品質,不要因為畏懼手術錯過黃金治療期,導致不可逆的失明。」提醒民眾應定期篩檢,才能及時發現青光眼,避免疾病快速惡化。24歲就視網膜剝離! 3大治療方式搶救視力現代人慣性長期使用眼睛,導致眼睛乾澀、疲勞甚至近視都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許多孩童在年紀尚小時就接觸3C產品,孩童較缺乏自制力容易成癮3C產品,年紀輕輕就看出了近視,成了眼疾產生的隱患。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分享:「曾經有位24歲的年輕人,在唸書時發生了視網膜剝離,原因在病患本身為高度近視,所以近視度數愈深,眼軸愈長,眼球壁變得薄且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因此視網膜發生的機會就會比一般人相對來說高出許多。」視網膜剝離狀況危急!醫師提醒民眾在眼睛發出警訊時應盡速就醫,目前治療方式有3大類:冷凍療法、鞏膜扣壓術與玻璃體切除術。特展現場並展出白內障手術與水晶體發展,以及現在常見的眼睛疾病,透過導覽的方式讓民眾獲取眼睛知識。多位醫師呼籲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眼睛老化的健康問題,及早檢查與治療才能「LOVE YOUR EYES愛你眼睛健康」。
20多歲女罹患青光眼! 醫師籲:青光眼也會找上年輕人
民眾普遍認為只有中老年人會罹患青光眼,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高度近視的王小姐,20多歲時突然發現自己雙眼發紅,以為是戴隱形眼鏡造成結膜炎,但卻漸漸開始頭痛欲裂,經過醫師檢查後發現,竟是青光眼。臺北榮總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暨韻珊眼科教育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劉瑞玲指出,近年罹患原發開放性青光眼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其中不乏在青壯年就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是全球致盲的第二大原因,呼籲民眾一定要有積極治療的正確認知。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 高危險群應定期檢查全球青光眼患者數逐年上升,去年已突破8千萬,世界衛生組織(WHO)更預估2040年將突破1億人次。劉瑞玲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逐漸破壞視神經的疾病,當眼睛內的房水排出路徑功能失調,會使眼壓增加,便容易破壞視神經,造成青光眼的機會也增加。然而,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再加上青光眼造成的視野缺損多由鼻翼兩側開始,剛好是兩眼視力重疊區,若一眼出現問題,有另一眼的視力補償,導致患者不易察覺。劉瑞玲醫師指出,當病人有眼經痛、頭痛等自覺症狀時,大多已經是青光眼晚期的病人,而當病人察覺到自己視力可能受到影響時,通常視神經已受到40%以上的損傷。因此,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近視超過600度、40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醫師建議應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超過7成自行停藥 恐離失明更進一步青光眼被冠上「視力小偷」之稱,第一線治療以眼藥水為主。不過,呂大文醫師提到,眼藥水多有紅癢等不適副作用,且須每天固定時間點藥,病人容易忘記,或覺得麻煩而忽略,再加上平時沒有症狀,許多患者容易中斷治療。根據健保資料統計,約有75%患者會自行停藥,其中更有9成患者於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藥,恐導致患者離失明更近一步。呂大文醫師提醒,除了眼藥水,青光眼還有雷射、手術等多元治療方式,患者應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劉瑞玲醫師也表示,目前可採取的治療方法多元,因青光眼成因不同、以及無法適應眼藥水副作用等因素,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討論。此外,罹患青光眼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青光眼中也有許多年輕個案,劉瑞玲醫師指出,年輕病人通常是高度近視者或血壓很低、手腳冰冷也沒有規律做有氧運動的人。醫師提醒,高度近視是青光眼的風險因子,預防近視、控制度數,對青光眼的預防相當重要,民眾因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預防近視,才能減少未來罹患青光眼的機會。
「視力小偷」全球青光眼患者將破1億人 自行停藥恐失明
別輕忽青光眼帶來的「惡視力」!67歲的黃先生30年前被診斷罹患青光眼,一度還不相信。後來雖開始治療,幾年前偶然遮住左眼,才驚慌發現右眼視力已大受影響。經過藥物治療及數次手術,眼壓仍忽高忽低,直到今年初接受了微創青光眼手術,眼壓才明顯穩定下降。世界青光眼學會訂定每年3月第二週為「世界青光眼週」,青光眼已是國人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且患者人數逐年上升,臺北榮總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暨韻珊眼科教育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劉瑞玲指出,傳統認為青光眼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近年罹患原發開放性青光眼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其中不乏在青壯年就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者。這些年輕病人通常是高度近視者或者是血壓很低、手腳冰冷也沒有規律做有氧運動的人。而高度近視人口增加,很可能和智慧手機普及且越多自幼童期就開始使用的趨勢有關。由於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不易察覺,輕忽及早控制,更以為失明距離自己很遙遠。但青光眼的可怕之處在於對視神經的傷害是不可逆的,等到開車某個角度視野看不到、下樓梯容易踩空、看書不能連貫等,已是晚期或末期病人,視野嚴重缺損。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更點出,門診中3~4成患者覺得不對勁時就醫,視野已嚴重受損,很可能3~5年就面臨失明危機,一定要有積極治療的正確認知。初期的青光眼治療建議使用眼藥水,但高達3/4患者會自行停藥,順從性不佳,目前除了眼藥水、青光眼有雷射、手術等多元治療方式,鼓勵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呂大文醫師分享,青光眼治療關鍵在於控制眼壓、避免視神經持續受損,現有治療分為藥物、雷射、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目前第一線以眼藥水為主,不過眼藥水多有紅癢等不適感,且須每天固定時間點藥,容易忘記、想到才點,或覺得麻煩而忽略,再加上平時沒有症狀,許多患者容易中斷治療。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將近有75%患者自行停藥,其中有9成患者甚至於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藥,而國外研究指出,5年內沒有穩定治療的病患,視力惡化的比例是有治療組的2倍多,恐導致患者離失明更近一步!呂大文醫師說,部分患者即使多年使用眼藥水治療,眼壓還是忽高忽低、控制不穩,這時建議考慮手術治療,不過臨床發現,許多患者對手術抱持誤解,例如「動手術眼睛會瞎」、「好像會很痛」、「傷口很大、需要很久才能復原」等,容易一拖再拖,造成病症嚴重惡化,根據健保資料,台灣目前約有逾45萬青光眼患者,每年僅有1700名患者選擇手術。呂大文醫師說,傳統手術利用組織切割製造引流通道,微創手術則是在眼球上製造微小傷口後置入一個迷你引流管,加強房水的排出,達到控制眼壓,比起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傷口較小、手術後的不適感明顯較輕微,且手術時間較短,約10到15分鐘完成,術後即可回家,復原期相對較快,多數患者於術後也無需再點眼藥水,替無法透過藥物穩定控制眼壓的患者提供新選擇。
視力小偷1/「青壯年失明」頭號兇手是它 誤認近視加深!竟錯失治療時機
青光眼是全球致盲率第二大主因,僅低於白內障,且近來愈來愈多年輕患者,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國內目前接受治療的青光眼患者約38萬人,近10年來患者增加近7成,但還有許多潛在不自知的病患,許多人以為老人才會得青光眼,事實上目前近3成患者都是40歲以下的青壯年。」目前全世界高達8000萬人罹患青光眼,由於無明顯症狀,一般人警覺性低,近半數患者都不知自己罹病,往往在視神經嚴重萎縮才就醫,此時病況常常已相當嚴重,成為青壯年失明的主因之一。呂大文醫師指出,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損傷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可能失明的疾病。視神經連接眼睛與大腦,當眼內的壓力(眼壓)超過視神經可承受極限,或是供應視神經養份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視神經受損而產生視野喪失。患者像是戴著塗抹了漿糊的眼鏡,視力模糊,眼前景物霧濛濛,因此不少病患以為近視度數加深,一拖就是好幾年,一旦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就醫,視神經早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因為無聲悄奪視力,所以青光眼也擁有「視力小偷」之稱。很多人認為眼壓檢查正常,就沒有青光眼。呂大文醫師說,不能單靠「高眼壓」做判斷。根據亞洲統計資料,高達85%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推測可能與日韓、台灣等亞洲國家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偏高有關。許多患者一開始以為只是近視度數加深,直到視野缺損才趕緊就醫,此時視神經往往已經嚴重萎縮。(圖/123RF)「近視者的眼球結構較軟,進行眼壓檢測時阻力下降,測量值會相對較低。」眼壓如同血壓,也會隨時間、姿勢等因素而有變化。單次測量正常,未必代表長時間保持正常。另外,曾接受近視雷射手術者因為角膜被雷射打薄,眼壓測量也會變得較不準確。因此不能單憑個人症狀、感覺與一次的眼壓檢查,判定沒有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一般民眾年滿40歲應進行包含眼壓、視野與視神經在內的完整青光眼篩檢,500度以上高度近視與家族史等高危險群,更應提早篩檢與定期回診,才能揪出這個可怕的『視力小偷』。」
視力小偷2/按摩後竟眼前一片黑! 「半數患者不知罹病」誤踩7地雷恐失明
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將近一半患者都不知罹病,不少患者一開始都誤以為只是近視度數加深,一拖就是好幾年,直到因視力模糊或周邊視野缺損,或是開車、行走易發生擦撞、踩空,才到醫院檢查,許多患者確診時已經病況嚴重,甚至已經失明。青光眼是國人失明重大殺手,英文名稱Glaucoma來自希臘文的「青綠色」,這也是湖泊的顏色,形容患者眼球內水份蓄積排不出去,導致眼壓升高,許多名人都患有青光眼,包括大陸跳水選手郭晶晶,海外則有美國知名演員琥碧戈柏、U2樂團主唱博諾及義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伽利。台灣資深男星劉尚謙也是青光眼患者,罹病28年的他,曾因工作繁忙,疏忽點藥與回診追蹤,尤其認為點藥後沒有明顯變化就不在意。直到一次眼睛脹痛不適,劉尚謙緊急就醫才發現眼壓飆升,超過正常值的3.5倍、瀕臨失明,得緊急手術才能降壓。現在得仰賴多瓶眼藥水與口服藥控制眼壓,但左眼的部份視野早已缺損,無法正常駕駛。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說,因為視神經受損,青光眼無法治癒,也無法恢復已失去的視力,只要不介入就會持續惡化,因此一旦確診,應規律治療與回診。臨床上青光眼治療方式包含藥物、雷射、微創與傳統手術。第一線降眼壓治療是眼藥水,包含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甲型交感神經作用劑與前列腺素衍生物,各有其優勢與副作用。「許多患者常因為工作忙碌、點藥出現不適,因此未按時點藥、回診。」陳賢立說,很多人以為還看得見就不以為意,導致眼壓長期未妥善控制,等到視野持續退化、無法挽回。資深男星劉尚謙是青光眼患者,因為沒有按時點眼藥水而導致眼壓飆升,因而導致視野缺損。(圖/報系資料庫)如果眼藥水副作用強烈,例如出現泛紅、乾澀、刺痛、搔癢等症狀,可能是眼藥水的防腐劑成分所導致,陳賢立建議可改選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以確保持續用藥,否則病況嚴重,就必須透過口服藥物、雷射或侵入性手術方式才能控制眼壓。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提醒,青光眼患者應避免可能造成眼壓突然上升的行為。「有一名50多歲女性患者,因肩頸酸痛去做全身按摩,沒想到半小時後突然覺得眼前發黑與頭痛,右眼頓時看不見,趕緊掛急診確認急性青光眼。」呂大文說,幸好女子緊急打降眼壓藥物,才沒有失明。除了按摩之外,包括高空彈跳、趴臥、仰臥起坐、潛水、跳水會使眼壓增高,都要避免,也不能吃太多醃漬品或過鹹食物;喝水要少量多次,每次不能超過150c.c.,避免上述7件事情,才能降低眼壓突然飆升的風險。
視力小偷3/年輕人罹青光眼增3成 醫示警:「這習慣」最糟糕
過去青光眼患者大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50歲以下患者僅占1成左右,但近幾年卻提升至4成左右,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表示,40歲以下更占了3成,推測與診斷技術進步、民眾警覺性提高、篩檢年齡下降等有關。尤其越來越多人想進行近視雷射,為安全起見,眼科診所會在患者雷射前進行青光眼檢測,因此篩出不少病患轉介至大醫院。呂大文說,若確認罹患青光眼,就不建議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因為會導致日後眼壓測量不準確,不利追蹤。青光眼的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500度以上高度近視者,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曾受傷等。一般民眾40歲以上就建議篩檢,有家族史的民眾滿18歲後應每3年篩檢一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則要每年進行篩檢。完整青光眼篩檢包含眼壓檢查、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另外,3C重度使用者也要當心,尤其是長期在黑暗中使用3C產品,也會使眼壓上升。「很多人睡前燈都關了,還會滑手機。但是因為光線暗、螢幕亮,會造成瞳孔放大,眼睛虹膜往旁邊推,會影響眼睛內的房水排出,而房水正是調節眼壓的重要體液,一旦失衡,眼壓就會升高。」呂大文提醒。台南市立醫院鄭婉苓營養師表示,除了少用3C產品的,好讓眼睛適度的休息之外,也可多吃深綠色、橘紅色、橘黃色蔬果與富含維生素C的護眼食物,如菠菜、地瓜葉、蛋黃、南瓜、芭樂、奇異果等。如果日常飲食難以均衡,無法攝取護眼營養素,專家建議可適時補充葉黃素等保健品。(圖/黃鵬杰攝)如果經常外食,難以均衡飲食,聚英視光眼科診所副院長胡自得醫師建議可適時補充營養品輔助,例如葉黃素、花青素等,確實對眼部保護有益,可與醫師討論後使用。鄭婉苓提醒,也要避免抽菸、喝酒的習慣,因為香菸含有尼古丁,不利眼睛微血管循環,而大量飲酒則會消耗體內維生素A,加重眼睛疲勞、乾澀的問題。由於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眼疾,所以遠離有害物質,多攝取護眼營養素,雙重齊下才能加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若已經確診青光眼,因為視神經已經受損,不僅無法治癒,也無法恢復已失去的視力,只要不介入就會持續惡化,務必早期治療,延緩視力喪失、預防失明,建議將青光眼當成高血壓等慢性病,終生規律治療與追蹤,透過降眼壓避免視力惡化。
隱形眼鏡總是戴不上? 名醫曝隱藏3大危機:高含水量不一定好
近視族群中不少人為了漂亮常會選擇配戴隱形眼鏡,但偶爾也會碰到無論怎麼戴就是戴不上去的狀況。對此,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青光眼專科醫師呂大文則指出,隱形眼鏡無法戴上,可能是因隱藏的3大問題,包括:戴太久、乾眼症以及選錯鏡片。呂大文在《健康2.0》中表示,台灣近視的患者中約有兩成以上者度數會超過500度,這些患者中,有一部分人會選擇使用隱形眼鏡來矯正視力,但配戴一整天後,卻可能出現各種不適的狀況,而針對這些患者發生的戴不上隱形眼鏡的狀況,他則表示可能存在3種隱形危機。呂大文分析,患者所碰到的第一種狀況可能為戴太久,他表示,隱形眼鏡戴太久會造成眼球表面變得浮腫,進而使眼睛產生淚液,讓鏡片不容易戴上;再來則是「乾眼症」,除了因免疫疾病造成的肝眼症之外,有時老化、眼瞼板的疾病也會發生乾眼症狀,而隱形眼鏡需要水分做潤滑,眼睛若是太乾便無法吸附配戴。第三點則是可能選擇了錯誤的鏡片,呂大文指出,許多人喜歡選擇高含水的鏡片,但此鏡片會需要更多淚液,如果淚液不足恐將無法好好佩戴隱形眼鏡。呂大文說明,想戴好隱形眼鏡,首先須減少配戴時間,建議一天不要超過8個小時,特殊情況則可允許配戴12小時,但時間仍不宜太長。第二則是應適時使用人工淚液,尤其戴隱形眼鏡時容易眼乾的患者,可能需使用濕潤劑緩解症狀。最後則是選擇合適的含水量鏡片,呂大文表示,高含水量不見得比較好,最好能根據自身狀況來選擇適合的鏡片,配戴起來才能有最高的舒適度。
視力小偷!睡一覺後竟失明 噁心頭痛都要當心
今年70多歲的張大姊,20多年前因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結果被當成心臟病治療3個多月,卻依舊頭痛欲裂,醫師甚至懷疑她長腦瘤,最嚴重時吃止痛藥10多分鐘就失效,頭也痛到頭部需要支撐,不但離不開沙發,連就診都要頭靠著牆壁才行,後來終於發現是青光眼問題,初期藥物副作用也讓她吃足苦頭,所幸最後經藥物調整後才成功控制眼壓、保住視力。醫師提醒,急性青光眼發作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些人不以為意,以為睡一覺就好,結果睡醒了,視力也沒了!而台灣青光眼的病人數高達35-45萬人,比慢性腎衰竭、憂鬱症等疾病的患者數還多,且其中1/4有失明危機,提醒民眾注意青光眼徵兆,早期發現並治療才能避免失明風險。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陳賢立醫師表示,青光眼位居失明原因的第二名,亞州人罹患青光眼後有25%失明機率,臨床上青光眼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開放型青光眼,這類患者往往沒有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經無法恢復,而另一種閉鎖型青光眼,則是來勢洶洶、較為急性,患者可能覺得頭痛、噁心,如果沒有及時就醫,可能睡一覺起床就喪失視力。因此青光眼也被稱為「視力的殺手」或「視力的小偷」。陳賢立指出,青光眼簡單來說就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正常情況下,48~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一旦排出管道出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形成青光眼。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呂大文主任表示,正常眼壓應介於11~20毫米汞柱,眼睛每天大概分泌3.5毫升的房水液,如果排出少於3.5毫升,眼壓就會增高,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劇痛等症狀,目前青光眼的治療,只能延緩視力喪失,無法治癒,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研究發現,每降低1毫米汞柱的眼內壓,可以減少10~19%青光眼引起視野喪失的風險,而眼內壓控制在≤18毫米汞柱或降低20~30%眼內壓,都可以減少視野喪失的發生率。臨床上降眼壓的藥物主要分成兩種作用,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一種是促進房水排出。其中,市面上促進房水液排出的藥物都是針對次要排水通道(葡萄鞏膜)作用,主要排水通道(小樑網)反而沒有藥物可用。所以,有些人雖長期使用藥物,降眼壓的效果仍然未達期待。長達20年,終於研發出促進主要通道(小樑網)排水功能的新藥。呂大文表示,國防醫學院實驗室在2000年率先發現,青光眼患者的房水液中,一氧化氮含量較低。由於一氧化氮可鬆弛血管平滑肌並調整血流,因此推測可放鬆小樑網膜細胞、增加房水流出,這項實驗結果也備受重視,並促成新藥產生--一款結合舊有藥物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針對葡萄鞏膜和小樑網雙管齊下的雙效眼藥水終於問世,台灣也在今年獲得衛福部通過,成為亞太區第一個上市的國家。這款雙效合一藥物只要一天一次,使用第二周就可以良好降壓,跟傳統青光眼藥物比較,可以增加3成降壓效果,而且可持續穩定降壓超過1年、效果持久;此外,此款新藥物對心血管影響較小,不用擔心心血管的副作用和性功能障礙,提供青光眼患者一項新選擇。呂大文建議,青光眼患者要依照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而40歲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等高危險群,則應每年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陳賢立醫師也提醒,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青光眼。
青光眼視殺30萬人
藝人劉至翰日前在臉書自爆開刀治療青光眼,並向粉絲強調「靈魂之窗」很重要,眼睛若有不適,務必盡速就醫檢查,「因為視神經不會復原,只能防止惡化。」台北市三軍總醫院(三總)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青光眼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國內40歲以上族群,有20至30萬人不知道自己罹患青光眼!青光眼是台灣民眾失明的第二大原因,眼科醫師稱為「無聲的視力小偷」,「青光眼很可怕,會默默地偷走你的視力。」台灣青光眼學會會長、三總眼科主任呂大文說,青光眼雖是老年人疾病,近幾年卻偷走愈來愈多年輕人的視力。病患年輕化 初期無症狀呂大文表示,高度近視是罹患青光眼的主因之一。台灣有1,000萬人近視,度數達600度的人約佔4成,也就是有300至400萬人是青光眼高危險群。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青光眼就醫人數10年內增加7成,高度近視加上3C產品普及,更使得青光眼有年輕化的趨勢,眼科醫師臨床上還發現,有病患年僅7歲就罹患青光眼。由於青光眼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僅有輕微不舒服,常常會被民眾忽略;國內年逾40歲族群,有20至30萬人不知道自己罹患青光眼,「若民眾出現眼睛脹痛或是看日光燈會出現七彩光暈,恐怕就是罹患青光眼,應盡速就醫;當眼睛出現脹痛,連帶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往往視力已經喪失4成以上。」呂大文指出。此外,呂大文也提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自我檢查方式,就是輪流用單隻眼睛確認視力是否出現異常,「因為雙眼一起看時,難以察覺視力受影響,若突然某一眼視力變差,可能就是病變,必須趕快就醫檢查。」遺傳高風險 可藥物控制呂大文進一步提醒,直系血親罹患青光眼的風險是一般人的7至9倍。藝人劉至翰的青光眼便是家族遺傳,父親劉尚謙、爺爺劉貫生,以及妹妹劉致妤都是青光眼患者,「超過40歲(特別是容易得青光眼的高危險群),最好每年做一次包含視力、眼底(含視神經)的眼睛檢查。」青光眼的惡化是循序漸進,大致分為6個階段:第一階段只有最邊緣、最角落的視野缺損;第三到第四階段雖缺損範圍擴大,但仍不易察覺;進展到第五、第六階段,有病患視力從1.0至1.2,急降到0.2∼0.3,讓人措手不及。不過,就算被診斷出青光眼,也不代表人生從此黯淡無光。呂大文強調,患者如能早期診斷、接受藥物治療,仍有95%的人可以控制得很好。(邱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