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翰
」 憂鬱症 自殺 周伯翰 蘇渝評死因第二名!心臟血管疾病出現年輕化趨勢 1方式進行檢測
衛生福利部公布2021年統計國人十大死因,除癌症外,心臟血管疾病高居第二位,在國人生活習慣及不良環境下,心臟疾病發生年紀也更年輕化。特定疾病難診斷 須接受「心導管攝影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周伯翰說,醫師為了解心臟完整情況,當非侵入性心臟檢查無法確定詳細原因,或發現病人明顯心臟病典型症狀、高發作頻率、高危險群,或強烈懷疑不穩定心絞痛,通常建議病人接受心導管攝影檢查,藉此檢查獲得病患精確診斷及給予治療。心導管做為心臟血管侵入性檢查,需由心臟專科醫師執行。臨床應用廣泛,可用作心臟功能評估、確立心臟疾病診斷、藉由心導管技術進行治療、追蹤成效及做為心臟手術評估之依據。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 準確診斷冠狀動脈疾病周伯翰表示,心導管有好幾種,不管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心臟血管支架置放術、周邊血管手術,在醫學進步下,都已成為很普及的手術,其中最常指的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而這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方法。醫師依據病患血管彈性及血液回流情形,選定穿刺部位如:手腕、鼠蹊部,進行局部麻醉,並將等同原子筆芯粗細大小導管放入血管中。測定各腔室構造壓力變化,注射顯影劑進行心臟血管攝影,並在X光機看到心臟收縮、瓣膜開合情形或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心絞痛應控制三高、戒菸酒 預防心肌梗塞周伯翰強調,對於穩定性心絞痛病人而言,大部分氣球擴張術或支架治療僅能暫時性紓解胸痛,無法預防心肌梗塞、減少死亡率。治本之道還是要控制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戒菸、戒酒、規律運動,以及定期健康檢查。
雨天迷途!老婦找不到回家的路 暖警買麵包帶她回派出所休息
雨天迷途!內湖派出所警日前獲報表示,有迷途老人需要協助,員警到場後也向詢問該名婦人,不料婦人卻疑似因為迷途感到驚慌,只能講出自己的名字,員警見狀也只好先將婦人再回派出所休息,並連繫婦人家屬將其接回。警方指出,內湖派出所員警林建良、張育隆、周伯翰等人,日前擔服巡邏勤務,接獲中國醫藥學院報案,有迷途老人需警方協助。幾人趕赴現場,見迷途的宋姓婦人只能講出自己的姓名,且疑似因迷路而驚慌失措,加上當時正下著雨,因此先將宋婦載返派出所休息,同時提供麵包、水、飲料等食用品飲用。員警經查證後,發現宋婦為派出所自行建檔之迷途長者,隨即聯繫其家屬,家屬抵達派出所後,對於警方積極協助返家舉動及貼心,深表謝意。內湖分局呼籲,民眾家中如有易走失的長者,應注意可能活動範圍,可以配戴留有聯絡方式之配件,也可以向失智症協會登錄資料,申請預防走失愛心手鍊,或至直轄(縣)市警察局各分局偵查隊申請建立指紋檔,俾利警方發現時第一時間可確認走失者身分,讓迷途長者能儘速找到平安返家之路。
狂瘦20公斤!工程師一吃東西就想吐 檢查大腦查出「這病因」
一名43歲的工程師,由於最近工作壓力大,出現腸胃功能失調的情形,吃了東西就會腹絞痛嘔吐,卻也時而出現便秘的情形,需要灌腸才能解便,跑遍各大醫學中心做了各種詳細身體檢查,包含大腸鏡、胃鏡、全身核磁共振,抽血過敏免疫檢查等,也檢查不出問題,從83公斤瘦到只剩63公斤。這位工程師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門診就醫,透過紅外光光譜儀檢測大腦功能,發現患者的前額葉功能因為壓力失去活性而出現憂鬱腦波,以及自律神經檢查發現患者屬於交感神經偏高,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後,症狀2周內顯著改善,可以正常享受美食,不再出現腹痛嘔吐便秘等症狀,體重已恢復5公斤。身心科周伯翰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患者的諸多身體不適,做遍各種檢查了,也找不到有實質病變證據的疾病。每位患者的症狀差異大,常見主訴包括:失眠、肩頸僵硬、頭痛、頭暈、耳鳴、心悸、胸悶、喉嚨異物感、腸胃不適等,身體各處都可能會出現不適感,但是作完各種檢查卻找不到任何異常。周伯翰醫師補充,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群症狀表現,重要的是找到背後原因,約70%和焦慮、憂鬱與生活壓力有關,20%為營養素缺乏和賀爾蒙失調導致,10%則和腦神經退化疾病有關,此外,不規則的生活作息,日夜顛倒的生活型態、抽菸喝酒,家族有憂鬱症或躁鬱症病史、個性易煩惱、急性子、要求完美的人格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高危險群。因此需要透過詳細的問診與檢查才能做出正確診斷,找出背後原因對症下藥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需要調整生活型態並且搭配藥物與心理諮商,輕度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可以藉由調整生活作息如均衡飲食、定時運動,如慢跑、瑜珈、太極拳等、旅遊、早睡早起、戒除不良生活習慣、補充營養品如魚油EPA(魚油)、色胺酸等獲得改善,症狀較嚴重者則需要求助身心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藥物與心理諮商治療。
受虐媳婦忍耐十年才想輕生 醫師揭「舊事重提」關鍵秘密
60歲的A女士,先生長期在大陸工作,負責照顧家中小孩與公婆,公婆嚴厲對媳婦的家事百般挑剔,讓A女士每天都覺得壓力很大、戰戰兢兢,每晚噩夢連連、生不如死,和先生訴苦卻只得到「不要理他們就好了」的回應,多次想要離婚,但是為了小孩咬牙撐過去,好不容易公婆去世、小孩長大了,先生也回到台灣一家團圓,但A女士卻開始憂鬱症發作,看到先生就會回想起當年被公婆虐待的畫面與言語,揮之不去,想到時情緒會突然暴怒、恐慌、想輕生,甚至對先生怒罵,家人百思不解為何幾十年前的事情一直要舊事重提,嘗試藥物治療與婚姻諮商但是效果不佳。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表示,A女士的症狀為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引發的憂鬱症,PTSD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天災人禍後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大部分患者在創傷當時經歷了強烈的害怕、恐懼、無助感。有四大核心症狀,第一是創傷再經驗:即使時間過去了仍然會不斷回憶,感覺身歷其境,第二是過度警覺:長期焦慮、恐慌、情緒易怒或憂鬱,第三是逃避與麻木:會逃避與該創傷事件相關的人事物,第四為相關的負向認知與情緒:想起過去創傷回憶時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曾任哈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表示,PTSD的終生盛行率8% ,和憂鬱症相比,PTSD患者的情緒可能平時是正常穩定,但是當回想起創傷時,會陷入憂鬱情緒、歇斯底里,持續數周,根據最近中醫大與日本神經精神中心合作刊登在國際期刊的研究顯示,當PTSD患者產生再經歷創傷的經驗時,自殺或暴力的風險同時也會升高,但是這些「受虐媳婦」最常遇到的是周遭人如先生與兒女都無法理解「為何事情都過了那麼久了卻還要一直舊事重提」,周遭的朋友也一直勸患者「要放下過去」,其實和PTSD影響大腦的位置不同有關係。周伯翰補充,PTSD主要的腦部失調的位置是大腦杏仁核(amygdala),負責儲存恐懼害怕的經驗,PTSD患者因為經歷過「生不如死」的經驗,導致杏仁核長期過度活化,讓身體產生過度警覺、恐懼、害怕、過度換氣、噩夢等症狀,是「瞬間失控反應」,因此患者發作時,會出現突然失控的身心狀況。至於要如何預防或是治療台灣媳婦創傷症候群呢? 周伯翰建議,首先,當妻子在家庭中遇到不平對待時,先生一定要表達對妻子的支持,而不是只叫妻子看開一點、不要理他們。其次,太太覺得喘不過氣時就適時回娘家,讓自己身心休息放鬆,而且台灣媳婦們一定要留一些時間給自己,而不是全部奉獻給家庭,如果已經產生PTSD,就建議找專業人員協助,一般會建議藥物治療合併心理治療,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合併憂鬱症,可以配合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與個別心理諮商改善病情。
青少年尋短1/「沒人可訴苦」15~24歲自殺死亡率創新高 北市狂增6成
自殺防治中心日前公布最新數據,15~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已連續三年創新高,醫師認為現代雙薪家庭缺乏互動,青少年又面臨課業、同儕、社群媒體諸多壓力。全世界先進國家的自殺率都逐年上升,加拿大兒童的第一名死因是自殺;日本去年的青少年自殺率更創30年新高,台灣去年也有近8000名青少年自殺身亡,其中台北市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更增加6成。自殺防治中心分析3大原因,分別是精神健康(約36.3%)、家庭與親密關係(約32.9%)與學校適應與霸凌(約10.7%),其實三者之間環環相扣,而憂鬱症更是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以重度憂鬱症來說,65歲以上民眾比例最高,佔8.4%,推測與健康惡化、社交限縮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二的竟是15~17歲的青少年,佔6.8%。現在的孩子大多早熟又敏感,再加上社群媒體發達,使得青少年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複雜,校園霸凌事件也愈來愈多。(圖/翻攝自爆料公社)「相較於10年前,青少年憂鬱症的比例明顯增加,課業競爭、同儕關係、戀愛、霸凌等問題都比以前更加嚴重,但最大的關鍵應該是親子關係愈來愈疏離,導致孩子情緒無處可抒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說,「雖然這些壓力過去也存在,但以前家庭關係緊密、兄弟姊妹較多,也許跟父母哭訴一下,或是回家跟手足玩耍,壓力就能獲得抒發。」周伯翰說,再加上如今社群媒體發達,孩子又較為早熟與敏感,同儕關係、戀愛都變得更加複雜。當孩子情緒起起伏伏時,許多父母卻因為忙碌而沒有察覺,雖然在物質生活上盡量滿足孩子,安排許多「超前部署」的課程,卻很少與孩子好好聊天,久而久之,親子之間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有些爸媽直到孩子出現自殘、自殺舉動後,才發現孩子生病了。」周伯翰說,但拖延至此已經病況嚴重,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將孩子從深淵中拉出來。(《CTWANT》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一個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青少年尋短2/資優生吞安眠藥輕生 原因竟是:只考第五名!
「我當時很沮喪,覺得自己怎麼會只考第五名?!」16歲的阿文(化名)回憶1年前自己的心情,阿文來自一個高社經地位的家庭,父母都是留美碩士,也都擔任科技公司高階主管。「爸媽對我的期許很高,除了上課之外,還會幫我安排私人家教,從小到大我幾乎都是班上第一名。」阿文拼命考上第一志願的高中,卻發現到處都是天才,相較之下自己似乎太過平凡,再怎麼努力也追不上。「我不想跟爸媽講這些事。」於是阿文開始習慣夜晚拿刀片自殘,劃破皮膚時的痛楚似乎讓壓力稍微解放,但沮喪情緒嚴重影響讀書效率,成績逐漸下滑,終於來到第五名,這次阿文選擇吞下大量安眠藥,幸好最後搶救回來。阿文目前已經休學,正持續以藥物治療中,他透露父母一直急著要他趕緊復學,「但我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國泰醫院精神科蘇渝評醫師說,與憂鬱症患者相處,最重要的是「傾聽」。(圖/蘇渝評醫師提供)國泰醫院精神科蘇渝評醫師提醒,當孩子和「過去不同」時就要警覺,可能是變得沉默、不愛出門等等,此時要找機會多與孩子聊聊,但建議「多聽少說」,以免變成說教,反倒讓孩子覺得被責罵,下次就不會再與父母多說。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說,許多父母會說「這又沒有什麼?幹嘛在意?」,這彷彿潑孩子冷水,暗示「你的情緒不重要」,建議先聽聽孩子的心情。「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的包容最為重要!」黃宜靜說,無論孩子的情緒多不理性,父母都要多點耐心,建議多以過去曾有的成功經驗鼓勵孩子,例如當孩子不想出門時,別說「幹嘛不出門?不要一直窩在家裡」,改說「你之前去打籃球,不是很有趣嗎?」具體的提醒孩子過去快樂的經驗。「尤其青少年如果從小到大生活中都充滿單一價值,例如學業成績,當課業不理想時,很容易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人生沒有意義。」周伯翰建議父母先放下對「學業」的執念,當孩子情緒出問題時,先讓他多接觸喜愛的事物,找到自我價值之後,情緒才會逐漸穩定下來。當孩子以自殘的方式抒發壓力,家長要有所警覺,建議帶孩子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圖/報系資料庫)(《CTWANT》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一個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青少年尋短3/刺激大腦「神秘區」 遺傳性憂鬱症改善機率高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說,若是憂鬱症情況較為嚴重,反覆出現自殺、自殘舉動時,當務之急便是先以抗憂鬱藥物穩定情緒,先讓他停止輕生,再搭配心理諮商讓孩子傾訴心情。國泰醫院精神科蘇渝評醫師說,很多家長甚至沒時間陪孩子就醫,門診中反倒是很多熱心的老師從中幫忙,「但就算如此,很多孩子也不願讓老師知道自己的心事,只有透過一次次的諮商,才能讓他們慢慢說出來。」蘇渝評說,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無法舒緩,建議就醫接受專業協助,因為罹患憂鬱症之後,腦神經的活性就會逐漸減弱,因此對任何事物都感到負面悲觀,就算有高達90%的希望,患者仍選擇相信10%的絕望。透過藥物、心理諮商都能逐漸讓腦細胞活性恢復,負面情緒就會減少。此外,親子關係與病況息息相關,也可透過共同諮商增進親子溝通,有助於病況。如果藥物、心理諮商都沒用,醫師就會進一步考慮最新的「經顱磁刺激術」或「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利用非侵入的方式,以磁能刺激大腦的前額葉,促使腦神經細胞活化,進而改善憂鬱症病況,大約需10~20次療程,每次需自費5000元。醫師周伯翰表示,同樣時間內,「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發出的磁能較頻繁,因此只要治療10分鐘,「經顱磁刺激術」則需30至40分鐘。(圖/周伯翰醫師提供)其中,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與安南醫院針對「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合作臨床試驗,結果發現8成患者改善病況,9成患者效果可持續5個月,比起「經顱磁刺激術」效果更明顯。周伯翰說,如果屬於家族遺傳性的憂鬱症,也就是天生腦神經活性較差者,治療效果更可達100%,不過,目前磁能治療僅能適用於18歲以上患者,「但不代表18歲以下無效,只是法規還沒開放而已。」(《CTWANT》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一個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青少年尋短4/遭警政高層父監視又掌摑 19歲女治療仍缺「關鍵版圖」
憂鬱症的原因相當多,治療也需要多管齊下,並非單單只靠藥物、刺激腦神經就有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透露,曾有一位警政高層將19歲獨生女送來進行磁能刺激治療,希望幫助女兒走出憂鬱症,但諮商過後,醫師認為除了治療之外,還需增進親子之間溝通,因為父親長期習慣監視女兒行動、甚至曾當眾呼女兒巴掌,父女之間的關係劍拔弩張,恐怕也是導致女兒憂鬱症的原因之一。周伯翰說,「但是父親拒絕進行諮商,彷彿認為女兒憂鬱症是她個人的問題而已,只要趕緊把大腦治療好即可。」後來也不再繼續帶女兒前來治療,「只能希望女兒未來能進行個人的心理諮商,走出親子關係的創傷。」青少年也容易因戀愛陷入憂鬱,不過多數屬於暫時性,只要適當紓壓就能度過。(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報系資料庫)親子關係多重要,剛升格成母親的藝人歐陽靖最明白,由於童年孤獨、同儕霸凌,青少年時期罹患嚴重憂鬱症,當時兩位好友相繼跳樓自殺,因此讓她下定決心治療,媽媽譚艾珍赫然發現自己的疏忽,造成女兒童年如此缺乏安全感,因此當女兒生病時,譚艾珍選擇無怨言的包容,再加上歐陽靖開始跑馬拉松,最後終於戰勝憂鬱症。「多做一些平常不做的事情,才能紓壓!」國泰醫院精神科蘇渝評醫師說,正是過去的生活方式導致罹患憂鬱症,所以當然要跳脫出去,例如放下書本或手機到戶外運動,不要總以「累」為理由,憂鬱症是心累、並非是身體的累。醫師鼓勵憂鬱症患者跳脫原本生活方式,例如本來都宅在家,就應該多到戶外打球、活動,有助於紓壓。(圖/焦正德攝)至於家人,其實只要持續關心憂鬱症患者就好,當他們情緒困擾到絕望,可以在旁默默陪伴,多聽少說,千萬不要當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稻草不見得是很重要的事情,很可能只是親友隨意的一句責備,卻留下無盡遺憾。(《CTWANT》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一個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手機毒」殘害大腦認知 醫師教預防2方法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全台失眠人口已經超過400萬人。根據健保署的統計資料,2018年全台灣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不禁讓人想問,睡個好覺真的那麼難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其實失眠背後很多原因,其中一項主因,跟使用3C產品有很大的關係。王明鈺指出,一般夜晚光線減弱後,大腦中的松果體就會分泌褪黑激素,促進我們的睡眠。現代人所使用的3C產品螢幕都富含藍光,這些藍光在進入視網膜後,會被轉換成神經訊號傳至大腦的視交叉上核,經交感神經傳導至松果體,松果體被錯誤通知了「天還亮著」的訊息後,抑制並且延後了褪黑激素的分泌,睡意下降。再加上,若是在床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常常越看越起勁,讓腦袋運轉不停、難以放鬆,會讓我們與床產生了錯誤的制約,從「放鬆、睡覺」逐漸轉變為「清醒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更睡不著,失眠的狀況形成惡性循環。2015年台灣睡眠醫學會曾對「睡前3C用品使用狀況」展開調查,發現20∼49歲的族群中,失眠者睡前使用3C產品的比例略高於非失眠者,而且47.3%主觀認為使用3C產品會影響睡眠品質。王明鈺建議如果真的需要在睡前使用3C用品該怎麼辦呢?第一步,請您離開床上使用3C產品,讓床真正的回復為「放鬆、睡覺的地方」;第二步,請您調整3C產品的螢幕背光,降低藍光的強度,讓松果體發現「天黑了」,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增加睡意。身心科周伯翰醫師也表示,失眠跟焦慮、憂鬱、壓力或是身體疼痛有關,如果沒有仔細評估找出背後原因對症下藥,若只開安眠藥給患者,可能會導致安眠藥越吃越重的情形。臨床心理師林詩穎和洪櫻慈也針對有失眠困擾,特別是希望靠著自己的力量而非藥物控制睡眠的患者,提供了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透過睡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找出問題癥結,帶領重新檢視因失眠產生的睡眠迷思、睡眠所引發的情緒和失眠後的生活習慣,協助調整想法和行為,營造出成功的入眠經驗,提升自行入眠的自信心。
不只會猝死 過勞還會讓人變笨
前陣子藝人在表演工作中猝死的消息,再度喚起社會大眾對工作過勞的重視事實上今年初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把「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WHO界定過勞(burnout)是一種「由於長期無法成功克服工作壓力」導致的症狀,包括:工作效率降低、常提不起勁或精疲力竭、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厭世感。過去許多研究顯示長期過勞對身體健康有害,例如中風、心臟病、猝死;近來許多研究也顯示過勞可能會讓腦筋變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表示,過勞會影響腦力通常有幾種原因:一. 過勞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睡眠品質,導致大腦無法獲得充分休息,進而影響白天專注力;二. 由於工時長,讓大腦處在長時間固定單調缺乏刺激的環境下,也會讓反應變遲鈍;三. 不良的生活習慣: 由於壓力大,使用菸酒等物質幫助紓壓或是睡眠,對大腦造成的不良影響;四.長期壓力會使身體產生壓力皮質素,導致大腦萎縮。周伯翰引用自己過去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關於「過勞對腦功能影響」的研究,該研究總共收了68位勞工,利用「近紅外光腦光譜儀,fNIRS」測大腦前額葉(frontal lobe)功能,結果顯示過勞指數越高的人,測驗時大腦反應越慢、注意力與記憶力越差,前額葉掌管許多功能,包括注意力、衝動控制、情緒、生活動力與邏輯思考等,也因此過勞的人容易出現記性差、憂鬱、焦慮、暴躁、失控行為等情況。周伯翰也補充說明,大腦前額葉是大腦的司令官,在大腦發展過程中最晚成熟,卻也最容易最先受壓力影響而退化。周伯翰也提供一個臨床案例,一個科技公司高階主管,由於最近要決定數十億的投資案,壓力大到一整個月都沒辦法好好睡覺,導致白天精神差,亂發脾氣,工作上變得容易忘東忘西,擔心自己有失智症而前來就醫,經過藥物飲食與生活作息調整後,睡眠改善,大腦也恢復清醒了。周伯翰表示,過勞常發生在長工時、高壓的工作,此外完美主義、急性子與使命必達的人都是工作過勞的高危險群。新年新希望把握七守則讓自己變聰明,如何預防與改善過勞呢?周伯翰說,輕微的工作過勞可以透過生活與飲食調整,建議1.提升身體的抗壓性:有氧運動333、多吃富含色胺酸的抗壓飲食;2.學習放鬆方法:多練習腹式呼吸、工作時適度休息、可以練太極或瑜珈等;3.學習在適當的時候說「不」,避免工作超出負荷4.在工作之餘培養讓自己快樂的興趣,增加大腦的多巴胺5.培養社交關係,朋友之間彼此互相加油打氣不當邊緣人;6.適當調整工作環境/職務內容;7.減少對工作過度不合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