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症
」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 咳嗽 發燒疫情遺毒3/婦人確診後突發心肌梗塞! 醫:肺栓塞更需注意「死亡率逾5成」
54歲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於是動手術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支架,出院後江小姐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最後撿回一命。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吳靜如表示,新冠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不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肺栓塞的風險比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都高出許多,根據國內外發表數據,新冠疫情3年來,肺栓塞患者比之前增加3成以上。徐中和表示,肺栓塞是繼心肌梗塞、腦中風之後,排名第三高的心血管疾病死因。「急性肺栓塞是指血塊將輸血血液到肺部的血管塞住,肺動脈遭到血塊堵塞後,血液很難從心臟順利的打入肺臟,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缺氧的現象,死亡率超過50%,甚至高於心肌梗塞。」「根據美國醫界研究報告顯示,約3成肺栓塞病人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或未經治療而死亡,其中高齡長者、長期臥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肥胖、抽煙、罹癌、心肺或是腎臟疾病等人,都屬於肺栓塞的高風險族群。」中研院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因而引發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進而造成嚴重血栓。(圖/報系資料照)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研究團隊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受體CLEC5A和TLR2是新冠病毒引發肺栓塞的關鍵,這項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於生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期刊。謝世良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以放大發炎反應,進而產生血栓,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宋佩珊指出,收集新冠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檢體時發現,血小板被活化後會產生大量的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Ts)及自殺式的細胞死亡(NETosis)。宋佩珊說,近期許多研究顯示,病人體內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會引起免疫血栓,甚至是嚴重的血管內栓塞,這些肺部微血管阻塞導致肺部及其他器官缺氧,進而造成全身性損害。吳靜如則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54歲女染新冠爆發急性心肌梗塞! 搶在黃金期治療「1周後出院」
54歲的江小姐,長期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並於數年前因末期腎疾病開始接受規則的血液透析治療。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兩冠狀動脈有嚴重狹窄,其中右冠狀動脈為長期慢性完全阻塞,花費數小時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金屬支架。手術順利完成的江小姐,出院後幾天開始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心導管檢查顯示,原先嚴重狹窄但仍有血流尚未處理的冠狀動脈左迴旋枝,竟在短時間內轉變為急性完全阻塞,造成此次的急性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團隊搶救,順利將阻塞的左迴旋枝冠狀動脈打通,並置放塗藥金屬支架治療。江小姐術後恢復良好,此次心肌梗塞因搶救即時,未造成心臟功能衰退或影響,治療後順利解除隔離,並於一週後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靜如說明,新型冠狀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吳靜如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台灣醫院口罩令逾千日「全面解除」? 疾管署:月底討論是否全面鬆綁
新冠疫情爆發4年了,民眾在公共場合已可以免戴口罩,但對不少人而言口罩已成為日常必需品,不過醫院、診所、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持續列為應佩戴口罩場所至今已逾千天。對此,衛福部疾管署19日表示,醫療院所鬆綁口罩令與否,本月底會送專家會議討論評估。新冠疫情仍嚴峻時,台灣於2020年12月1日起規定,出入8大類場所應佩戴口罩,勸導不聽者依法開罰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而近期一次口罩令調整則為2023年8月15日,如今僅剩醫院、診所、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須佩戴口罩。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3月14日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會議,會中也針對「廢除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進入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公告」進行討論。會中決議將研議廢除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之口罩令後,如何建立民眾進入醫療(事)與老人福利等機構的佩戴口罩新常態,並檢視現行醫療機構感染管制措施指引的佩戴口罩規範,在未來適當時機再行討論廢除此公告之提案。曾淑慧表示,疾管署於4月底預計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口罩令是否廢除,而檢視醫院佩戴口罩現行感管查核及指引說明主要有以下3項:1、2024年醫院感染管制查核基準:醫院之急診、門診就醫病人分流機制及就診動線規劃適當,且張貼明顯告示,提醒就醫民眾與陪病者,出入醫療院所應佩戴口罩,並有協助未佩戴口罩就診病人佩戴口罩之措施。2、標準防護措施:涵蓋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而當健康照護人員於檢查或照護具有呼吸道感染症狀之病人時,建議需遵行飛沫傳染防護措施(如戴口罩)和手部衛生;本身受呼吸道感染之健康照護人員應避免直接接觸病人,特別是高危險群的病人,若無法避免時則需佩戴口罩。3、飛沫傳染防護措施:健康照護人員密切接觸採取飛沫傳染防護措施的病人時,應在進入病房時即戴上口罩。採取飛沫傳染防護措施的病人轉出病房時,如病人的狀況允許,應戴上口罩並遵守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
三歲童狂咳找不出原因 就醫「症狀導向檢驗」精準治療痊癒!
3歲男童小聰,過去健康狀況良好,也從未住過院。剛上幼兒園不久,因發燒及連續咳嗽3天,感到呼吸費力。所幸透過鼻咽採檢,偵測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在經歷加護病房密切觀察和一般病房的支持性療法下,漸漸改善痊癒,最後順利出院。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多重聚合酶鏈式」診斷更精準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感染科陳文發醫師解釋,現在許多基層診所,除了可以針對過去大家較熟悉的流感病毒、腺病毒、新冠病毒外,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也一樣可以藉由抗原快篩被偵測,而較大的醫療院所也有更敏感的分子診斷工具。分子微生物診斷工具,近10年蓬勃發展,經過這2-3年新冠病毒的疫情,大家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這個名詞更不陌生,也知道其為更敏感的檢查方法。小聰就是藉由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偵測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傳統採問診及理學檢查 近年可透過檢驗掌握病源陳文發醫師說明,過去兒童的呼吸道感染,大多仰賴臨床醫師的問診及理學檢查來幫助診斷,但由於呼吸道感染多半症狀都很類似,如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沒有專一性,很難通過臨床問診及理學檢查確定病原菌,若沒有再進一步執行檢驗(如快篩)的話,醫師無法及時掌握致病源。一般幼童的呼吸道感染,大多以病毒為主,而病毒中除了少數(如流感)有抗病毒藥物以外,其他病毒大多以症狀治療的支持性療法為主,故對於輕症病童,醫師不一定每一位都採檢送驗。「症狀導向檢驗」不需重複採檢 精準治療更快速陳文發醫師表示,找出病原菌的好處包含:某些病毒可開立抗病毒藥物以加速復原、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如需使用抗生素則可以更精準地對症下藥(如肺炎黴漿菌)因呼吸道感染症狀沒有專一性,故目前使用「症狀導向檢驗」,可依病人症狀(呼吸道、腸胃道或中樞神經感染症狀)直接採檢該部位,一次可檢驗多達22項病原菌,從採檢到結果出來只要幾小時的時間,不需要分項多次重覆採檢(流感、新冠、腺病毒等),減少病人被採檢的痛苦,也縮短診斷的時間。
春節迎疫情高峰!醫曝2狀況「快篩揪不出」:肺部全是新冠病毒
新冠、流感及諾羅病毒齊發,求診病患塞爆各大醫療院所,加上即將迎來農曆春節假期,出遊或家族團聚恐讓感染人數激增。對此,國內醫師示警,面對越來越狡猾的新冠病毒,民眾可能會有「2種情形」篩檢不出來。疾管署推估,新冠疫情將在春節前後達到高峰,每日感染人數恐破上萬人,不過就有醫師提醒,隨著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民眾在快篩時可能會有2種情況呈現「偽陰性」。醫師表示,第一種情況為「傳染初期」,開始發病時由於病毒量不夠多,前兩天快篩仍驗不出,可能要到第3天或是更遲才會篩出2條線,建議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時,可連續幾天進行篩檢。第二種情況為「新冠病毒移轉至下呼吸道」,若病毒已轉移到下呼吸道,恐演變成肺炎,此時肺部早已遍布新冠病毒,因此鼻腔採撿也無法篩出病毒,導致快篩結果為偽陰性,這種情況反而更加危險,如果民眾出現喘或缺氧的情況,需立刻到醫院就診。根據疾管署預估,1月28日至2月3日為新冠疫情高峰,每日預估有1.2萬人至1.5萬人感染新冠病毒;而近4週本土病毒株監測,新變異株JN.1占比上升至52%,已超過EG.5成為國內主流病毒株。對此,疾管署表示,新冠、類流感等2大疫情將在農曆年前大爆發,估1月28日至2月3日達到新冠高峰,屆時每日恐有約1.2萬至1.5萬人確診,且春節過後也會再掀一波疫情。
新冠疫情、流感升溫 「這時段」前後現高峰
近期COVID-19疫情及流感再度升溫,光是上周全台類流感人數就達到12.7萬人,讓醫院、診所都忙翻,不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真正的疫情高峰將會在過年前後,高雄市聯合醫院感染科主任蔡東原也推測,因為農曆春節回國人數增加,加上人口流動快速,因此高峰期將會再現。高雄市聯合醫院感染科主任蔡東原表示,近期流感、COVID-19升溫主要原因包括從國外入境的民眾愈來愈多,光是上周全台類流感人數就達到12.7萬,造成11人死亡,加上農曆春節的返鄉潮及出遊潮,依照流行病學推測,預估農曆春節每周大該會增加1.5萬人感染。另外,蔡東原補充說,新冠疫情過後,現在大家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的習慣大大減低,呼吸道傳染病也跟著增加;不只民眾習慣問題,呼吸道傳染疾病一般也好發在冬季,也就是每年國曆10月到隔年的農曆過年後,因此在傳播力變強、人口變多、口罩變少的情況下,才會使得染疫人數驟增。蔡東原強調,民眾若擔心自己過年期間感染上呼吸道疾病,影響心情,可趁現在趕緊去施打流感疫苗與COVID-19 XBB疫苗,並且要多戴口罩,有呼吸道症狀時更要減少前往人口密集處,並勤加洗手。高雄市衛生局說明,呼吸道感染症疫情升溫為目前全世界趨勢,臨床醫師會依據上呼吸道症狀來診斷是否為感染COVID-19,至於升高峰的可能時期則在「過年前後」,呼籲高齡、危險族群要盡快接種COVID-19 XBB疫苗。
陸「未確診肺炎病例」暴增! WHO要求中國提供更多疾病資訊
中國北京、長春等地的醫院近日人滿為患,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健委)為此於11月13日召開記者會,將近期患者人數暴增和發病率上升等情況,歸因於新冠疫情的解封,以及流感、肺炎枝原體、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新冠病毒等已知病原體的流行。對此,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22日要求中國提供更多有關10月未確診肺炎病例激增的資訊。據UN News的報導,連日以來,中國多家醫院門診和急診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成長,患者以兒童居多,除了肺炎枝原體感染之外,其他引起呼吸道感染症狀的疾病也有上升趨勢。對此,衛健委強調,將在醫療機構和社區環境中加強疾病監測,並提高醫療系統管理病患能力的必要性。WHO則指出,相關媒體和世界上最大的公開新興疾病和疫情通報系統之一「新興疾病監測計畫」(ProMED)於21日通報了中國北方出現未確診的兒童肺炎群聚感染病例,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與衛健委先前報告的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暴增有關,還是個案事件。世衛組織補充,自10月中旬以來,華北地區報告的流感樣疾病病例與前3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針對流感病毒、流感樣疾病、HRSV和新冠病毒的傳播趨勢,中國已經建立了相關資訊收集系統,並定期向世衛組織「全球流感監測和應對系統」(GISRS)等平台報告。WHO為此也在22日要求中國衛生當局透過控制傳染病在全球蔓延的國際條約《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機制,提供更多流行病學和臨床訊息,以及這些兒童群聚病例的實驗室診斷結果。世衛組織還要求中國衛生當局提供進一步的訊息,並透過其在中國現有的技術合作夥伴,以及科學家、網路與臨床醫師,了解流感病毒、新冠病毒、HRSV和肺炎枝原體在內的已知病原體最近的傳播趨勢,以及目前對衛生保健系統造成的負擔。WHO也建議中國民眾採取適當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風險,包括接種疫苗、與患者保持距離、生病時居家休息、必要時接受檢測和治療、適當佩戴口罩、確保良好通風,以及多洗手等。
打疫苗仍感染…兒童發燒恐是「這種菌」引發腦膜炎 醫示警:病程超快
「肺炎球菌」可引致多種疾病,常見的包括有中耳炎和肺炎,亦可引致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如入侵腦膜(引致腦膜炎)和血液(引致菌血症及敗血病),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小兒科醫師吳昌騰透露,儘管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普及率高,最近還是有兒童感染,出現發燒、嘔吐、抽搐等症狀,病程極快,提醒家長注意。吳昌騰醫師在臉書表示,「肺炎鏈球菌。它是3個月以上兒童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的病原菌,也是兒童血液感染、社區型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膿胸、急性中耳炎、鼻竇炎的常見病原菌,偶爾也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心內膜炎、心包膜炎、腹膜炎等。」醫師提到,「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肺炎鏈球菌疾病分為非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non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NIPD)和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s,IPD)兩大類。NIPD指與外部相通部位的感染,如扁桃腺炎、軟組織感染、中耳炎、鼻竇炎和非菌血症性肺炎。」吳昌騰進一步說明,IPD指從正常無菌部位(血液、腦脊髓液、胸腹水或關節腔積液等)分離到肺炎鏈球菌的感染性疾病,常見的有菌血症性肺炎、胸肋膜炎和腦膜炎」,而典型的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多有發燒和腦膜炎的症狀,如頭痛、嘔吐、抽搐、意識狀態改變、頸部強直等,前期病人常有鼻竇、耳部、呼吸道感染症狀。醫師指出,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預後決定因素包括、早期發現及辨識、病童入院時的嚴重程度、適當與立即使用廣效抗生素。吳昌騰強調,「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即使疫苗接種普及率很高,但最近還是有小孩感染了!說真的,這個疾病病程變化真的相當快!還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圖/翻攝自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臉書)
教部公布開學防疫措施 取消口罩令「仍可自主佩戴」
隨著暑假即將進入尾聲,中小學將於30日正式開學,教育部也公布了高中以下校園防疫指引,屆時校園室內、室外得自主佩戴口罩,如篩檢為陽性但屬輕症、無症狀者、自主管理期間有症狀者,建議在家休息,請假則回歸各學校規定。中重症者則依規定進行隔離治療,解隔離後才可入校。根據教育部頒布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管理指引」表示,不分學生還是教職人員,凡需入校者必須完成「接種第一劑疫苗滿14日」、「未滿14日或未接種者,必須要提供3日內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額溫≥ 37.5度、耳溫≥ 38度、急性呼吸道感染者禁止入校」。而在校園口罩佩戴方面,校園室內、室外得自主佩戴口罩,但如有發燒、呼吸道感染症狀、人潮擁擠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方場所、搭乘校車等專屬交通工具時,建議全程佩戴口罩。而學校健康中心屬於醫療照護機構,必須依規定全程佩戴口罩。如不幸遭感染,輕症、無症狀者,則依衛福部最新規定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有症狀時在家休息,外出全程佩戴口罩。且勿參加聚餐、聚會、公眾集會等與他人近距離接觸之活動。而學校請假方面則依各學校規定。中重症患者則須依最新規定進行隔離治療,直至符合解除隔離規定後,方可入校。而學生在隔離期間的隔離假不列入出缺勤紀錄,也不得減扣評量成績。教師如因中重症進行隔離治療,所遺留課務則由學校協助排代與支付鐘點費用,同時請假也不列入考核。
男子服感冒藥全身搔癢、冒皮疹 醫揭「1原因」惹禍:還可能致命
40歲張先生因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就醫服藥後症狀逐漸緩解;但卻發現身上開始長疹子,而且越來越癢,範圍不停擴散,由於皮疹進展快速,讓他趕緊就醫,所幸經詳細檢查為藥物過敏,醫師建議除暫停服藥外,同時搭配低劑量類固醇治療,一周內大幅改善。藥物皮疹進程快速 嚴重恐皮膚潰爛、死亡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醫師王羽安指出,皮膚是藥物不良反應最常表現的器官且千變萬化,可以長得像蕁麻疹、血管炎,也可以形成許多水泡或膿皰,以上症狀統稱為藥物疹。藥物疹常常由軀幹開始出現,往四肢擴散,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會逐漸聚集成一整片,合併局部搔癢或疼痛。若皮疹的進程快速,僅在兩三天內就擴散至全身,就屬於較為嚴重的藥物疹,尤其是產生水泡或膿皰、合併黏膜部位(如眼睛、口腔、生殖器)腫脹破皮、發燒、倦怠等系統性症狀者,可能會影響到皮膚以外的器官,產生許多後遺症。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是臨床上最為嚴重的藥物疹,皮膚呈現如燒燙傷大面積的水泡及壞死脫皮,黏膜嚴重潰爛,常合併敗血性休克及肝腎功能衰竭,最甚者可造成死亡。常見消炎止痛藥過敏 「立即性過敏」通常數小時內出現根據一篇2022年的文獻統計,近18年來在臺灣最常產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藥物包含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 phenytoin, lamotrigine)、磺胺類藥物、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抗病毒藥物、抗尿酸用藥(allopurinol)等。立即性的藥物過敏在服藥後幾個小時內就會出現,如蕁麻疹或過敏性休克;延遲性的藥物疹則在服藥後3至14天後才產生,臨床表現更為多樣化。健保註記為藥物過敏把關 切勿亂服成藥王羽安表示,藥物安全首要的步驟就是遵從醫師指示服藥,不要擅自停藥或改變劑量,也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服藥後,需仔細觀察身體是否出現任何不適,並參考藥袋、外盒、仿單的說明,若皮膚出現大面積紅疹、黏膜疼痛、水泡、膿皰以及破皮等症狀,應立刻停藥並儘速就醫。預防勝於治療,醫師會將過敏的藥物註記在醫院系統及健保卡上,病人在不同醫療場所就診時,也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曾有藥物過敏的紀錄,另外可隨身攜帶近期內使用的藥品或藥單,讓臨床醫師可更快速及完善的評估。
高市名醫7年前就用苯巴比妥治腸絞痛 網驚:超多媽媽推薦他
新北市幼兒園餵藥案持續延燒,高雄市也主動「以藥追人」,擴大清查用藥情形,而高雄有名醫生長年使用苯巴比妥治療嬰兒腸絞痛,在「媽媽界」評價兩極,有一批死忠擁護者支持,而高雄市政府今日也召開記者會,表示使用該成分治療腸絞痛不符合醫療常規操作,此次調查發現有4名醫生不當使用苯巴比妥,16日已裁定停業並科以罰鍰。據了解,該位名醫因藥效速現、立竿見影,在高雄「媽媽圈」頗具名氣,更因擅長治療「幼兒哭鬧」而被許多人奉為名醫,不少媽媽聽到嬰孩「難帶」、「不睡覺」,便會推薦新手媽帶孩子去給他治療,該醫生也在2016年時就曾遭爆料使用苯巴比妥治療腸絞痛。而新北市學童身上殘留苯巴比妥案引發社會關注,高雄市也「以藥追人」、擴大查閱全市醫療院所和藥局苯巴比妥用藥情形,並發現有4名醫生不當使用,經專家討論後決議,該4名醫師涉嫌違反《醫師法》及《管制藥品管理條例》,故衛生局於16日發函這四名醫師,勒令停業1到6個月,分別處以11萬至33萬元不等罰鍰。高醫小兒部部長徐仲豪醫師特別表示,以苯巴比妥治療嬰兒腸絞痛,並不符合醫療常規使用方式,故建議不應使用此藥,否則恐怕會造成嬰兒嗜睡或其他副作用。徐仲豪醫師表示,該藥物若短期使用,半衰期為三到五天,通常不至於留下後遺症。長期治療如癲癇患者服用該藥,就需由小兒科醫師定期追蹤評估。為了強化醫師用藥安全,衛生局邀集高雄縣、高雄市醫師公會,20日將在高雄市醫師公會召開實體暨線上說明會,向所有醫師教育並說明兒科的用藥安全,包括感冒、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以及嬰兒腸絞痛,不應使用苯巴比妥。
5大病毒齊發威!小孩出現「這症狀」衝急診 關鍵病因曝光
台灣口罩防疫隨著新冠疫情趨緩已經全面解封,但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觀察,最近國內的社區內,正在流行新冠病毒、A型流感、副流感、hMPV及腸病毒(柯沙奇A型)。他並分享本月14日,他在上小兒急診班時,來了3位小弟弟,都不約而同出現「小腿痠痛」症狀,而被爸媽著急地帶來急診,檢查後才發現,是得了「病毒感染併發急性肌炎」,並形成「橫紋肌溶解症」。吳昌騰在「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臉書專頁提到,最近上兒科急診班的醫師,大家都辛苦了;他並觀察發現,最近社區中,包括新冠病毒、A型流感、副流感、hMPV及腸病毒(柯沙奇A型)等5大病毒,都在大家的生活周遭發威,光是他上一個小兒急診班,就來了3位,年紀介於5至8歲的小弟弟,他們被帶來急診的主因,不約而同都有先經過高燒與呼吸道感染症狀,接著出現「小腿痠痛,不想走路」的狀況,有些孩子甚至是爸爸媽媽抱著進來,難以自己走路。吳昌騰指出,在了解這些小病患的病程發展,與做了抽血檢驗才發現,「哇!他們都是得了『病毒感染併發急性肌炎』,並形成『橫紋肌溶解症』。」而這類問題的發生,其實跟病毒感染有關,最常見的,還是感染流感病毒。吳昌騰解釋,急性肌炎大多發生在兒童流行性感冒後,當「前驅症狀」已改善,但這時孩子卻會出現兩側下肢的肌肉疼痛的狀況,其中以小腿肌群比較常見,其次是大腿肌。吳昌騰說,之所以流感會出現病毒性感染合併急性肌炎現象,可能是因為,病毒直接侵犯肌肉,進而引起發炎;也可能是經由免疫系統的反應所造成,而當免疫系統的反應過於激烈,病毒也有可能會侵犯大腦、腎臟、心臟等重要器官。吳昌騰提醒,如果病童感染的病毒量較大而出現肌肉疼痛現象時,早期可以多休息,多補充水分,醫師也會給止痛藥,減輕患者疼痛;但如果比較嚴重,必須住院接受抗病毒治療及點滴治療,抽血追蹤CPK及肌肉發炎的狀況。
228連假遇強烈冷氣團!嚴防上呼吸道、諾羅感染 上週16.5萬人腹瀉就醫創新高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腹瀉疫情卻創下新冠疫情3年以來最高紀錄。對此,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冬季為諾羅病毒好發時期,加上近期防疫措施逐漸解封,民眾連假出遊意願增加,搭配上228連續假期遇上強烈大陸冷氣團,導致諾羅疫情和上呼吸道疾病大爆發。瀚威中醫診所周彥瑢院長也建議民眾,應備用可舒緩感冒症狀或上吐下瀉等腸胃道症狀的中藥,以防連續假日醫院沒有開診。根據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指出,上周(2023/2/12至2023/2/18)國內腹瀉門急診就診達到16萬5833人次,創下新冠疫情3年以來最高紀錄。不過近期腹瀉群聚通報呈現下降,過去4周累積通報97起,還是餐飲旅宿業為多,檢出病原以諾羅為主。羅一鈞表示,諾羅疫情好發在冬季,疫情升溫主要和長假、出遊活動聚會增加有關,去年、前年的一月、二月受到新冠本土疫情影響,影響民眾出遊活動意願,今年已逐漸解封、防疫措施鬆綁,讓腹瀉創下疫情以來的單周新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指出,要避免病毒性腸胃炎,還是要從飲食、手部衛生去注意。如果腹瀉嚴重次數太多,伴隨出現腹痛、頭暈、心跳加速或者發燒等情況要注意,頭暈來說就有可能是嚴重脫水,要警覺儘速就醫。另外若出現拉肚子症狀,一定要讓腸胃休息,要避免再吃太油、奶類或者纖維質高的食物。研究顯示約有9成華人乳糖酶缺乏,原本不缺的人在腹瀉情況時乳糖酶也會比較少,喝牛奶恐怕讓腹瀉症狀更加嚴重。羅一鈞則提到,現在是病毒性腸胃炎流行季節,尤其春節到春假之間,有很多出遊活動,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特別是生冷如海鮮食品,盡量還是徹底煮熟,也要注意多洗手,因為接觸過的公共設施可能有腹瀉者使用過,像是如廁後就要注意洗手。專家也認為酒精乾洗手無法徹底消除諾羅病毒,還是建議要用肥皂洗手。瀚威中醫診所周彥瑢院長則指出,感染諾羅病毒症狀,常伴隨發燒、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症狀,中醫常用具芳香化濕及健脾益氣的中藥舒緩症狀,藿香正氣散為常用於改善突發消化道問題的固有成方。若有吐瀉脹痛並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假日就醫不便時,都可選用相似處方的中成藥,緩解初期不適。另外,228連續假期剛好遇上強烈大陸冷氣團,天冷更容易讓上呼吸道症狀延長,尤其近期感染新冠上鼻塞、喉嚨痛、長時間咽癢、劇烈咳嗽症狀常拖延到3至4週甚至更久,中醫師周彥瑢則建議,中藥「止嗽散」,可快速緩解支氣管敏感的咳嗽;若伴隨鼻塞,可能為新冠後遺症所誘發的過敏,「辛夷散」為常見治療方劑,體質偏陰虛火旺需謹慎使用。此外,若有咽喉乾痛,可搭配「銀翹散」快速緩解喉嚨痛。此外,疾管署也指出,諾羅病毒具多種型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因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受污染的物品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黏膜、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通常感染後1至3天出現水瀉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1至10天。
高雄產後護理之家7嬰發燒未通報 衛生局依法開罰
高雄市某間產後護理之家從11月11日至11月18日,共有7名嬰兒發燒,卻未通報主管機關,高雄市衛生局表示已於1日接獲陳情,經查發現3名嬰兒非因症就醫,另有4名嬰兒出現疑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該護理之家已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3條,將開罰1至6萬元罰款。此間產後護理之家傳出1個禮拜內有7名嬰兒發燒,更有嬰兒轉進兒科加護病房住院,但護理之家都沒有依法通報主管機。衛生局表示,1日接獲陳情後立即開查,經查發現共有7名新生兒有就診紀錄,其中3名非因症就醫,另有4名新生兒出現疑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4名疑似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新生兒中,有1名新生兒檢驗出副流感病毒、1名檢驗出腺病毒及副流感病毒。因該機構已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3條,衛生局依法現場開立舉發單,處以1至6萬元罰款。衛生局也將持續督責該機構落實通報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並提報本局防疫改善及精進作為。
女童「被親一下就發燒1周」 醫師提醒7種人不要親小孩
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一位7歲女童發燒了1個星期,在吃了藥後,女童的狀況仍未好轉,依然反覆的發燒。女童再次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女童體內的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抗體偏高,這才發現她是得了「親吻病」。據了解,成年人的唾液裡常帶有EB病毒,由於大人的免疫力和抗體較強,並不會有症狀產生。但嬰幼兒的抵抗力較弱,在經過大人又親又抱的唇部接觸之後,嬰幼兒就很有可能被傳染大人口內的EB病毒,而得到「親吻病」。醫學相關微博認證帳號「急診石頭哥」發文解釋,親吻病常見的症狀有發燒、咳嗽、扁桃腺腫大,嚴重的有可能會導致臟器損傷,引起肝功能異常或是脾臟腫大,更有可能會致命。醫師提醒,有7類人不能親吻孩子,包括有化妝、起水泡、拉肚子、感冒咳嗽、肝炎、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以及有口腔疾病的人,都不能親吻孩子。醫師也表示,親屬要學會如何拒絕親戚朋友和寶寶的親密接觸。當親屬有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時,要記得戴口罩後才能和寶寶接觸。也要避免孩子和大人共用餐具,最好讓孩子的餐具單獨清洗,降低病毒傳染的風險。
秋天兒童急診人滿為患 醫:還債齒輪開始轉動
國內疫情目前趨於穩定,但每天還是有幾萬例確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說,他之前說解封後疫情可能會在冬天爆發,但事實證明他錯了,因為兒童急診人數開始變多,「還債的齒輪開始轉動了。」謝宗學27日在臉書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說,「現在秋天的兒童急診已經開始人滿為患,過去2年被封印具傳染力的各式病原體,正在沒有抵抗力的孩子間流竄,高度防疫造成兒童『免疫負債』現象,還債的齒輪開始轉動了。」從8月中開始,Omicron在台肆虐,最近的病例有80.5%是BA.5,但最近的兒童急診病例,有3/4病例都是其他感染症。謝宗學表示,他在小兒急診室最前線觀察,「呼吸道感染症除了新冠肺炎外,嚴重咳嗽兒童常是黴漿菌感染造成,連帶細支氣管發炎或氣喘發作病例增加,少數嚴重咳嗽是由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所引發。」謝宗學說,現在的兒童加護病房床位很滿,是過去2年來都沒有發生的情況,「一般兒科病房和新冠專責病房幾乎滿床,許多孩子只能在急診候床,走道擺滿了病床。」一切好像都變回疫情前的場景,只是多了新冠來攪局。對於10月將實施「0+7」政策,謝宗學表示,「未來流感很有可能大舉進入國內造成流行,秋天的兒童急診已經如此,冬天情勢想必更為險峻。」他覺得不用再提升防疫措施,因為這只會拖延償還免疫負債的時間,不過疫苗和個人防護還要要落實。
沒確診新冠肺炎卻咳到「肺快要出來」 小心是得了這疾病
工廠作業員30歲王先生疑因長期暴露在有害的粉塵煙霧中,近期反覆咳嗽,原以為是小感冒,但症狀逐漸加劇,還會感覺到「肺快要咳出來」,雖曾使用氣喘藥物仍不見改善,轉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經胸腔科醫一系列檢查,發現其肺部有肉芽腫組織「類肉瘤」,藉由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不但不再劇烈咳嗽,也告別酷酷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表示,患者就醫時咳嗽症狀十分劇烈,甚至門診時,「才講沒幾句話,就又咳好幾聲」,偶爾還會伴隨胸悶以及呼吸喘等情形,但特別的是,患者除了咳嗽以外,並沒有濃痰、發燒、流鼻水、疲累或食慾下降等一般常見的呼道感染症狀。此外肺功能檢查也無氣喘情形,胸腔x光雖沒有明顯肺炎,但縱膈腔與雙側肺門淋巴卻出現明顯腫大,旋即安排淋巴切片,確診為類肉瘤(Sarcoidosis)。陳鈴宜說,類肉瘤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肉芽腫(granulomas)疾病,目前致病的機轉原因不明確,發炎細胞會在人體不同器官聚集成一團,而形成肉芽腫組織,影響該器官正常功能,常見發生在肺部、皮膚、關節、肌肉、眼結膜、腦部等部位,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人,90%患者會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因此很容易被視為一般呼吸道感染治療。陳鈴宜指出,要揪出類肉瘤,除了觀察臨床症狀外,若胸部x光中呈現明顯的縱膈腔與雙側肺門淋巴結腫大,就必須透過胸部電腦斷層及淋巴結切片檢查,同時排除肺結核、淋巴瘤等可能的疾病,才能揪出真正病灶。後續治療部分,必須根據影響的器官範圍,使用局部或全身性的藥物治療,大多數的患者對於類固醇反應良好,能夠在一年內逐步減少使用藥物,像是王姓患者,在經過藥物治療後,淋巴結腫大情形有所改善,症狀也逐漸緩解,後續只要在門診定期追蹤即可。不過陳鈴宜提醒,少數患者影響的器官範圍較大時,使用類固醇的治療效果不佳,就必須透過免疫製劑藥物合併類固醇進行治療,她也建議年輕族群的民眾,若出現長期慢性咳嗽情形,即使症狀不嚴重,也沒有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症狀,都可到胸腔內科門診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5月嬰染疫「咳到無法進食」 勇媽哺餵母乳終於脫離險境
近期Covid-19疫情嚴竣,確診案例快速上升,111年4月迄今全國總確診人數已超過23萬人,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約占總確診人數的13.6%。雖然兒童染疫大多症狀較輕,有較好的預後,但仍有少數兒童可能發展成重症,甚至有致命的風險,需要謹慎看待,特別是抵抗力不足又無法接種疫苗的小嬰兒。疫情期間,治療過程也煞費苦心,鄭玫枝主任(左)即時視訊診療病兒。(圖/北榮提供)5個月大的沐沐及3個月大的恩恩,分別因家人染疫而遭傳染,出現咳嗽,發燒、食慾不振和脫水症狀住院治療。其中沐沐還出現哮吼症,晚上嚴重咳嗽到聲音沙啞,且虛弱無法進食被緊急送醫。經醫療團隊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已恢復往日的精神活力和食慾。臺北榮總新生醫療中心鄭玫枝主任表示,二位寶寶住院期間,母親們全程陪伴,持續哺餵母乳,讓孩子獲得最好的照顧,雖因住院隔離諸多不便且十分克難,但母愛讓病房充滿溫馨,一句句「你們都辛苦了,謝謝」,讓醫護們非常感動。鄭玫枝主任說明,哮吼症又稱咽喉氣管支氣管炎(laryngotracheobronchitis),為一種好發於嬰幼兒的呼吸道感染症,會引致氣管內腫脹,並影響正常呼吸,咳嗽時會出現類似狗吠聲,也常併發喘鳴、聲音沙啞、發燒或流鼻水等症狀。哮吼症可輕、可重,常於夜間開始發作或惡化,嚴重時會有呼吸窘迫甚至需要插管的可能,若能早期發現儘早治療,可避免惡化。國外的經驗也發現,特別是在Omicron變異株的流行期,有些嬰幼兒在罹患COVID-19後會併發哮吼症。因此家中若有嬰幼兒時務必特別小心,家人除確實做到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與保持距離外,若罹病而須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利期間,務必做好隔離措施。若小嬰兒本身罹病而居家照護,更需特別注意孩子的呼吸。如發生嚴重咳嗽如狗吠聲、呼吸急促、聲音沙啞、活動力差及食慾不振時,務必盡速就醫。鄭玫枝主任指出,兒童如有以下危險因子,萬一罹患COVID-19,會有較高風險進展到重症,因此更需小心。這些危險因子在5-12歲兒童為肥胖、糖尿病與慢性肺病;小於5歲幼兒則包括早產、神經疾病、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等。目前政府已核可讓6歲以上的兒童皆可接種疫苗。國外的研究顯示兒童染病後導致的併發症與後遺症遠大於接種疫苗的副作用,因此鄭重呼籲家長讓孩子接種疫苗,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裡的長輩和無法接種疫苗的嬰幼兒。居家照護期間注意事項如下,也提醒家長注意。一、需轉介視訊診療或建議住院的6種情況:1.一歲以下有症狀者2.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3.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4.持續嘔吐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6.退燒後仍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二、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立刻打119或連繫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1.抽搐2.意識不佳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4.唇色發白或發紫5.血氧飽和度低於94%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
北京爆發多例「陰性確診者」 專家揭2關鍵影響檢測結果…憂:防控恐被攻破
中國大陸北京疫情持續延燒,當局雖從本月起實施每周至少一次PCR篩檢措施,企圖盡快找出無症狀感染者,近日卻發現有多名「有呼吸道症狀」的感染者,PCR結果居然呈現「陰性」。儘管專家認為此現象不能代表PCR準確度下降,但也承認這將對疫情防控造成重大影響。據《健康時報》報導,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醫師吳安華表示,PCR陰性者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情況明顯不利於及早發現、及早隔離的目標,他認為這現象或許代表篩檢因「感染部位深」、「早期病毒載量低」而檢驗不到足夠病毒數,且需關注這些案例是否來自中高風險區或感染者的密切接觸或間接接觸者。吳安華指出,在採檢與檢驗均符合規範卻仍出現「有症狀陰性者」,可能代表新的變異病毒株因基因變異影響現有方法的檢測效率,甚至因此無法檢出確診者,且因仍具傳染性,「對疫情防控影響很大,需要提高警覺」。事實上,北京當局4日就表示,即使PCR檢測為陰性,當事人卻出現發熱、乾咳、咳痰、喉嚨痛、乏力、腹瀉、味覺或嗅覺異常症狀時,仍不可掉以輕心。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則認為,目前並未發現Omicron病毒株檢測準確率有下降,且需注意這些有症狀陰性者是否因為採樣和檢測環節出問題而影響篩檢結果,李侗曾也建議,有症狀者應採用「鼻咽拭子」方式進行檢測,因為鼻咽拭子準確率高於口咽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