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反戰
」秋鬥上街喊和平反戰民生優先 召集人黃德北憂台灣成美國棋子
「秋鬥」遊行召集人黃德北10日表示,政府應將民生擺在優先地位,賴清德總統也應以反戰優先,別以意識形態凌駕理性備戰,否則台灣將成為美國反制對岸崛起的犧牲者。一年一度的秋鬥大遊行10日下午登場,本次遊行主題「和平反戰、民生優先」,儘管參與者只有約200多人,但秋鬥總指揮林子文強調,願意參與的團體都很支持秋鬥理念,也就是政府應將民生經濟擺第一。林子文回顧,秋鬥濫觴於1988年《工會法》與《勞動基準法》「二法一案」大遊行,秋鬥之名則是到了1993年「工人立法」大遊行時,來自當時文宣上的「秋鬥」兩字,並沿用至今。他說,以往秋鬥均舉辦於11月12日國父誕辰紀念日,當時仍是有放假的國定假日,不過周休二日制施行後,國父誕辰紀念日只紀念不放假,秋鬥舉辦時間也因此改為11月的周末、而不再固定於11月12日。黃德北批評,全球的爭端幾乎都有美國參與其中,本次的秋鬥主題是和平反戰,明明台灣的狀況應該反戰,但是賴清德卻曾多次主張備戰,民進黨送人民上戰場是,就是要掩飾統治理念上的危機和矛盾,畢竟台灣的土地和勞動條件不斷惡化,真正問題是勞動「長工時低薪」惡劣環境還有高房價如何扭轉,讓人們過好日子,還有兩岸關係也亟欲和好,政府要有化危機為轉機的智慧,團結起來和平反戰才是重點。
辯論直球對決不握手 拜登、川普互甩經濟砸鍋責任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台灣時間28日上午9點(美東時間27日晚上9點)的辯論會表示,自己一上台就要收拾前總統共和黨川普(Donald Trump)留下的經濟爛攤;對手川普則回擊,自己任內沒有國際戰爭,通膨也不會如此難堪,反而拜登現在把美國經濟搞得一團糟。2024美國總統大選將於年底展開,目前主要候選人拜登和川普正展開首場辯論對決,各界關注。辯論一開始,兩人沒有寒暄與握手,直球對決爭議議題。拜登首先將經濟題甩鍋給川普,說自己一上台就要收拾前任留下的爛攤子;川普則反擊,自己任內和平反戰,經濟穩定,不像拜登現在,高通膨攪亂經濟秩序。拜登接著攻擊川普過去的降稅政策,川普則捍衛自己調降公司稅政策有效活化產業,反擊拜登在COVID-19新冠疫情趨緩之際執政,每年釀成全美死亡人數反而比川普在任時期還多。值得一提的是,為防止2020年原班人馬「互相插嘴」場面重演,此次除了發言時間內的候選人外,另一方的麥克風將被消音。主持人也秀出計時器控制時間,確保討論理性。此外,本次辯論會的講台位置,還有結辯時的發言先後順序,都是由「擲硬幣」決定,分別由拜登、川普選擇,拜登選擇站在右方講台,川普則選擇結辯時最後發言。
中時社論/馬習二會送春暖 花開還看賴清德
兩岸矚目的「馬習二會」終於在北京登場,同日賴清德宣布卓榮泰為新閣揆。馬英九雖已是一介平民,但此次大陸行以及在北京發表的談話,清晰傳達了和平反戰的台灣民意,而習近平的開場白基調溫和,亦有向台灣「春風送暖」之意。讓兩岸擺脫兵凶戰危、重回春暖花開,應是馬習二會後,賴清德新政府順應民意的施政方向。平等溝通 習近平基調溫和自馬英九踏上第二次大陸之旅開始,有關馬習二會的傳言就滿天飛,雖然民進黨政府高層態度謹慎,僅讓少數綠委表達異見,但我方國安人士頻頻匿名放話,將馬習二會扯上「美日菲峰會」,又釋出許多暗示北京將「降格矮化」對待馬英九的訊息。其中最荒謬的是,煞有介事猜測馬習二會「安排在人民大會堂台灣廳見面」,實質是為會後抹紅馬英九埋伏筆。但事實呢?馬英九在北京獲得了比過去國民黨、親民黨歷任主席訪陸還要高的規格和禮遇。首先,馬習二會地點根本不在台灣廳或福建廳,而是放在面積更大、級別更高的「東大廳」。東大廳不僅是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十九大後當選總書記後,率政治局常委與全球記者見面的場所,也是習近平與各國元首會晤的固定場所。其次,陸方出席馬習二會的高層,包括習近平在內共有3位政治局常委,這也超過歷次中共領導人會見台方人士的規格。2005年連戰、宋楚瑜首次訪陸時,都是先拜會大陸「對台2號人物」全國政協主席,再會見中共總書記。而在馬習二會上,政協主席王滬寧、中辦主任蔡奇兩位「正國級」常委與會,其中王滬寧還是9年前新加坡馬習會的參與者。習近平會上全程以「先生」稱呼馬英九,與9年前馬習會保持一致,而大陸官媒在馬習二會開始後發出的即時快訊稿,也沒有以「國民黨前主席」稱呼馬英九。可見陸方在選址、接待官員、官媒措辭上的用心處理,都暗示馬英九超過台灣「政黨領袖」,與習近平曾同為身分對等的「領導人」,也有意透過此次會晤,嘗試與台灣人民平等溝通,一點都沒有居高臨下的強硬語氣。習近平此次對台談話,標誌大陸對台政策回歸「求同存異」務實路線。求同,除了重申九二共識的政治語言外,習近平還增加了許多訴諸民族歷史文化、同胞情感的樸實語言,應是向台灣喊話:只要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任何問題都可以有商有量、務實討論。存異,習近平開場白未提一國兩制、未用「絕不允許」等警告式辭彙,也提到兩岸「制度不同」,說明大陸對台有所尊重,願意回到求同存異的初衷。代表民意 馬英九呼籲和平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也恰是馬英九此次談話的重點。他在公開發言中回顧了1992年兩岸達成「各表一中」共識的史實。馬英九當面向習近平表達的內容,包括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年輕人應該加強交流合作、雙方應珍惜彼此價值與生活方式、兩岸有智慧和平處理爭端,這些不僅沒有逾越卸任總統的分際,也根本不存在附和對岸政治主張的問題,完完全全是在為兩岸和平避戰發表建言。事實上,馬英九的談話,不也折射了綠營對兩岸關係的一些主張嗎?馬習二會固然不是兩岸談判,也不能化解大陸與民進黨之間的猜忌與僵持,但這場高規格的會晤,最重要價值在於,大陸願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務實與台灣各界商討,但前提還是要承認自己是中華民族。可見,大陸的和統論述,是建立在「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台灣人是中國人」的邏輯之上,而馬英九不計個人毀譽,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呼籲和平、反對戰爭,也恰是當前台灣檯面上政治領袖欠缺的特質。賴清德從去年參選總統,到如今即將就職,無論是社會賢達,還是綠營內部,都傳出希望調整「逢中必反」、主張「兩岸同源」、切割法理台獨的建議。其實,期待兩岸「春暖花開」一直是民進黨政府的願望,馬習二會給冰封已久的兩岸關係吹出暖風,賴清德能否尊重台灣多數民意、對大陸人民懷有同理心,藉由520演說拉近兩岸距離,所有人都在等著看。
大選後的新政局系列一:賴清德要回應期待和平的民意
台灣選舉史上,未曾如此引起世界矚目。全世界憂心者,最怕台獨工作者當選後,兩岸會不會開戰?台海若成戰場,世界經濟會大衰退,好不容易建立的世界經濟體系會大崩盤,因此各國大媒體都來台灣觀戰。從選舉結果來看,這次民意所顯示的意向卻是非常值得探討的。首先,不管美中各方都應體認到,這是台灣民意的抉擇,無論滿不滿意,都是必須接受的民主結果。放棄台獨改善兩岸關係其次,一如選前民調所預測的,有6成民意要下架民進黨,但問題是下架的選票必須集中,若分裂將分散票源,讓民進黨漁翁得利。但在這過程中,藍白合作破局,心機算盡,最終以分手收場,藍白支持者已各自分裂投票。這就是投票結果所顯現的,6成民意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而侯柯約居3成3、2成6。賴清德以4成得票率,輕鬆贏得總統大位。然而,4成選票即意味著:這是一個不具全民代表性的執政者,他所聲言的台獨路線不被大多數台灣人認同。選舉過程中,賴清德甚至說出願意與習近平餐會,也再三抹紅侯友宜與柯文哲,但無法改變他的台獨形象。因此在選後記者會上,他立即表明願意改善與大陸的關係,以對話取代對立,以開放取代圍堵,未來將採取更多交流政策。然而國際媒體仍多所疑慮。換言之,賴清德如果不能在實際政策上有所行動,仍難以改善兩岸關係,取得國際的信任。而台灣經濟在國際的壓力下,也將面臨更多的困境。第三,未來政局將是一個「小政府大民間」的時代。低得票率的賴清德缺乏執政完整性,除非與在野政黨合作,否則將寸步難行。因此朝野合作,走中間路線,調和民間各種利益衝突,降低意識形態矛盾,這將是賴清德必然的難題。這和蔡英文高得票時期的執政已不可同日而語。眼前最大的挑戰仍是國際壓力。賴清德的台獨路線一直是美國最感疑慮者,這也是選舉期間「疑賴論」的由來。美國一直以維持現狀、維護亞太和平做為兩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未來若要貫徹此一意志,必定會加重對賴清德施壓,要求他表態放棄台獨路線。因此賴清德上任前的首要課題,即是如何應對美國的要求而有所回應。即使是從賴清德本身的利益考量,未來若仍想連任,就不得不回應6成民意的共識,改弦更張,放棄台獨主張,否則連任將困難重重。台灣新世代的政治風向從更大格局來看,兩岸關係仍是台灣命運的重中之重。中國大陸的動向將影響台海的安危。而這一次選舉結果表明,台灣絕大多數的民意有6成是不支持台獨,要求和平反戰的。因此中共應重視台灣的民意,降低對台灣的武力威嚇,甚至在關稅壁壘和ECFA早收清單上,以更為溫和的善意政策,恢復兩岸之間的交流。而賴清德更應在承認憲法與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與大陸恢復協商對話,重啟開放交流大門。這一點賴清德應先採取主動,才能掌握談判的先機。這次選舉的結果,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小政府大民間」意味民進黨必須回應民意,以開放的兩岸政策,爭取民心,維繫兩岸和平,才能順利開展國政。一如陳水扁時期,兩岸雖有政治上的緊張時刻,但在經貿與文化的實質交流上卻大步開放。這經驗非常值得賴清德參考。柯文哲雖未當選,但他仍有2成6的得票率,民眾黨在國會有8席,未來國會的合縱連橫,將少不了他的角色。他和過去親民黨的不同在於:親民黨更像是從藍營分裂出去的淡藍,而柯卻是從藍綠吸收了選票。特別是這一次選票的移動,更代表著一股年輕選民對藍綠舊政治、老人政治、家族政治的不滿,特別是一直標榜新政治的綠營,早已變成新黨國體制,而政二代、家天下的習氣,更是彌漫在各個選區之中,為新世代所厭棄。柯文哲所代表的,是一種新世代的憤怒,民眾黨雖然還未成形,卻隱隱然看到年輕世代在找他們的政治代言人了。這風氣,將是任何政黨都不能忽視的。不管是藍綠兩黨,或者是海外的美中兩強,也都應看到台灣新世代的未來政治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