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血
」 颱風 類鼻疽 肺癌 咳嗽 咳血![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94173/sm-0d68c94f90bcd2f83f9461ffe73004bd.jpg)
大S為了美白竟服「抗凝血劑」 醫警告:亂吃恐致命
大S春節期間赴日旅遊,因流感併發肺炎不幸猝逝,震驚各界。大S的健康問題也引發關注,過去大S為了美白,不惜服用抗凝血劑。對此,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謂文醫師提醒,抗凝血劑主要用於治療血栓相關疾病,絕對不要為了美白隨便吃藥,嚴重可能導致致命性內出血。大S生前對美白相當執著,曾說過「我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很長,可是我活著的一天,就是要美的」。2004年,她將美容心得整理成書,出版《美容大王》熱賣超過20萬本,成為年度暢銷作家之一。2004年大S出版《美容大王》大賣。(圖/報系資料照)2018年大S在節目《Beauty小姐》中自爆,自己為了美白曾服用抗凝血劑。當時大S坦言,聽說這類藥物的副作用會讓皮膚看起來慘白,就毫不猶豫的開始服用,結果讓自己的身體輕輕一碰就容易瘀青,更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出血不止,後果相當可怕,並強調這是錯誤行為,絕對不要仿效。林謂文表示,對於抗凝血劑可以美白的說法,他並沒有聽說過。林謂文解釋,抗凝血劑的主要用途是預防血栓形成,適用於有中風風險、心房顫動或深層靜脈血栓的患者,林謂文強調,抗凝血劑最大副作用就是「出血」,可能出現牙齦出血、血尿、咳血,甚至致命性內出血,因此民眾服用前必須經過醫師評估,取得處方箋,絕對不能自行購買或隨意服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2/391872/sm-5576fb2c291c8f8bd9121a16567c8e13.jpg)
林珍羽自爆罹肺腺癌!醫示警咳嗽「超過這時間」要小心:初期常被誤認是感冒
民眾黨台北市議員林珍羽昨(22日)自曝,從不抽菸的她,竟被檢查出罹患肺腺癌第一期,所幸經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對此,醫生示警,肺癌初期因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往往被發現時癌細胞已經擴散,且有高達近8成的病患,確診時已是晚期。林珍羽昨(22日)在臉書發文透露,從來沒抽過菸的她,近日進行健康檢查時竟被告知,罹患肺腺癌第一期,得知當下她腦袋一片空白,隨即疑惑為何會染上此疾病,「我們沒有家族病史,平常作息勉強算正常、沒有抽菸,怎麼會有毛玻璃狀肺結節?」並呼籲大家,千萬別以為自己的身體很健康,就忽略了定期做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事實上,癌王「肺癌」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排行第1名,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像是菸害、空氣污染、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炒菜油煙等,都是導致肺癌的誘因。對此,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程建博曾表示,肺腺癌是肺癌的其中一種,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被發現時已是第4期,呼籲民眾若出現包括咳嗽持續2周以上、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及咳血等8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另外,新光醫院院務顧問、胸腔科權威醫師高尚志也曾提醒,像是抽菸者、慢性肺部及氣管疾病者、具肺癌家族史、女性等4類人,都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族群,需定期進行肺癌篩檢,並建議高風險族群「別只做X光檢查」,因為很難揪出小病灶,應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389283/sm-9717b68bbb4982a8c8c5957abd7213b5.jpg)
咳嗽咳不停真的要注意 專業醫:有「這症狀」趕快去就醫
咳嗽可以說是反映身體狀況最直接的方式,但也因為如此,許多人都會輕忽咳嗽這件事情。知名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就提醒民眾,如果久咳不止,甚至是咳出鮮血的話,應立即就醫,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呼吸道阻塞甚至呼吸衰竭,可能需要緊急插管處理。蘇一峰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如果民眾咳嗽的情況是痰中僅帶少量血絲,則不必立刻前往急診,但仍應儘快就醫,因為背後可能隱藏重大疾病,例如肺癌。蘇一峰醫師也提到,咳血容易與其他類似的出血症狀混淆,正確分辨十分重要。例如,咳血通常伴有痰液,而吐血可能帶有酸味且顏色偏暗,這是因為血液經胃酸消化。鼻咽或喉部出血的特徵則是鼻涕帶血,或僅從喉嚨滲血。此外,口腔出血也可能被誤認為咳血,應觀察患者吐出口水是否帶血來加以區分。而引發咳血的原因十分的多,最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通常症狀較輕微,並伴隨喉嚨痛、流鼻涕等典型感冒症狀。如果是肺炎則較為嚴重,其特徵為大量黃痰中帶血,可能威脅生命,需立即就醫治療。蘇一峰醫師也提到,肺結核也是一大可能性,特別是長期咳血並伴隨體重減輕的情況,應及時診斷和治療,因為這是一種法定傳染病,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並傳染他人。除此之外,肺癌也可能導致咳血,尤其是當患者已經長期感到不適且體重持續下降時,此時咳血通常預示疾病進入晚期,治療預後較差。此外,支氣管擴張症患者經常慢性咳嗽並伴有大量痰液,偶爾會咳血,這類患者需尋求胸腔科醫生進一步處理。最後,蘇一峰醫師也提到,全身性的凝血問題也可能是咳血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使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如果同時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例如便血、吐血或皮下出血斑點,更應警惕凝血功能異常。詳細詢問病史及用藥史是診斷的重要步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台灣人在美咳血「砸500萬治療找無原因」 回國僅花500元就解決
每個醫師的專長不同,而治療費用也因病情有所差異。有一名台灣人在美國加州讀書,突然咳出血緊急送醫,花了16萬美元以上(約500萬新台幣),豈料回台灣治療只花了500元,讓人哭笑不得。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分享案例,提到有台灣人到美國加州念書,突然咳血送醫急救,醫師認為是從台灣來的,鐵定是肺結核或傳染疾病,強迫送進隔離病房,但一系列肺結核檢查全都是陰性,甚至找了3位主治醫師,元本來想強迫病人使用抗結核病藥物,但病患堅持拒絕要求出院才作罷。據悉,病人在美國治療,10天的醫療帳單超過16萬美金,醫師診察費用還要另外計算,因此想要回台灣看醫生,沒想到看了2次門診就診斷出原因,是支氣管擴張症咳血,並非肺結核,而且只花了500元就解決,兩者價格天差地遠,笑虧:「病人本來咳血看到帳單快吐血」。病患在美國花了超過16萬美金治療,卻沒有找出問題。(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蘇一峰指出,台灣醫師的服務性價比是美國的1萬倍,難怪台灣沒有醫師想走重症,並建議台灣人如果在美國生病,身體還可以的話,就回來台灣看病,性價比高非常多。貼文一出,引來網友討論,「在美國生病沒有人權」、「馬上買一張機票回來比較划算!」、「美國真的貴得很誇張,但台灣也便宜浪費得很誇張」、「說到專業跟經驗,真的比不上台灣,但蠻血淚的,感謝醫師」、「台灣美國真的兩個極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女子「月經性氣胸」呼吸困難! 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惹禍
43歲的嚴小姐過去曾被診斷患有氣胸疾病,當時經保守治療後症狀好轉。然而大約一個月前,她又出現了咳血與呼吸困難的症狀,被送到醫院急診後,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有氣胸復發情形,且其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出肺部塌陷並伴隨少量血胸。醫師高度懷疑病人是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造成的胸腔異常,經詢問病史後果然發現,其所罹患的正是罕見的月經性氣胸。月經性氣胸 常見這些症狀廖啓耀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於子宮腔外,包括可能在胸腔、腹腔等部位生長,當內膜異位組織受到月經激素分泌的刺激時,這些異位組織可能會出血,進而引起胸腔內的氣體泄漏或肺組織受損,導致氣胸發作。月經性氣胸特徵是每當月經期間即出現反覆性的氣胸症狀,包括:突發性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及咳嗽等。廖啓耀醫師指出,月經性氣胸多見於年輕女性,診斷需由多專科聯合會診。首先應由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CT)掃描確定是否存在氣胸,接下來是詢問病史,尤其是了解氣胸發作與月經週期的關聯,最後綜合詳細的臨床評估、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結果,才能確診是否罹患月經性氣胸。針對反覆氣胸發作的病人進行胸腔鏡手術有助於確認內膜異位病灶,且可以即時移除異位組織。三大治療策略:胸腔引流治療、荷爾蒙治療、手術治療廖啓耀醫師指出,月經性氣胸的治療策略為:一、若氣胸較為嚴重或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病人可能需要緊急胸腔引流治療。二、由於月經性氣胸與月經週期有關,荷爾蒙治療有助於控制內膜異位症的發作,進而減少氣胸的發生率。三、對於反覆發作或荷爾蒙治療無效的病人,應對其進行胸腔鏡手術去除異位組織或進行肺部修復。及早接受適當治療 病況可獲良好控制廖啓耀醫師強調,如果罹患月經性氣胸沒有及時診斷或治療,可能會導致反覆的氣胸發作,影響生活品質。月經性氣胸的預後與治療反應密切相關,大部分病人接受適當的治療後,病情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建議應該把握治療時機,恢復健康的生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386833/sm-84167b2a2c26886d0dbc7cb88d71df76.jpg)
政論漫畫家魚夫肝癌病逝 醫師提醒「6症狀」應立即就醫
知名政論漫畫家魚夫林奎佑於30日因肝癌過世,享壽65歲。也由於肝臟素有「沉默的器官」之稱號,據稱魚夫在發現肝癌時已經末期,甚至一度住進加護病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院方網站就表示,因肝癌的症狀及表現容易與腸胃疾病混淆,若有以下6種情況時,應立即就醫檢查。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院方網站資料顯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以致於肝癌早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身體有異樣到醫院檢查時,往往為時已晚。因肝癌的症狀及表現容易與腸胃疾病混淆,若有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而這6種情況分別如下:一、上腹部疼痛、腹脹當肝癌變大接近皮膚表面,導致出現凸出或上腹部脹痛。二、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通常這類症狀較無特異性,可能是由於肝臟發炎或消化功能變差導致。體重減輕的因素很多,癌症也是常見的可能性。三、黃疸眼白與皮膚會變黃。四、下肢水腫、腹水因肝功能衰退,肝臟合成的白蛋白不足,血管中的水份流出,大量積存在腹腔,而有腹脹、腹圍變大、食慾不振、下肢水腫、體重增加、尿量減少、噁心、嘔吐、全身倦怠等症狀。五、吐血因肝癌引起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造成黑便或鮮血便。甚至更嚴重的會大量吐血。六、急性腹痛肝癌破裂出血,引起腹部突發劇烈疼痛,嚴重還可能因此休克昏厥。肝癌如果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到末期肝癌階段,還可能引起其他症狀,例如,轉移到骨頭引起疼痛;轉移到肺部引起呼吸喘、咳血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醫師王鴻偉也曾官網發文表示,臺灣每年約有8000人死於肝癌,其中約有8成為慢性B 型肝炎帶原者,1成左右是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民眾通常不清楚自己是否為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因此抽血確認有無B、C型肝炎是篩檢的第一步。 感染B、C型肝炎病毒後,帶原者有可能肝功能維持正常,或是肝功能異常而導致肝臟反覆發炎和纖維化,進而產生肝硬化或肝癌。因此,慢性肝炎帶原者需每6個月接受腹部超音波及肝功能檢查,若是已有肝硬化,則需每3個月篩檢1次。另外,長期酗酒、藥物濫用、黃麴毒素,以及有肝癌家族史,都是引發肝癌的危險因素。王鴻偉醫師也強調,肝癌治療的方式日新月異, 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然是救命關鍵。自知有罹患肝癌高風險(例如有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 長期酗酒或肝癌家族史等)的民眾,一定要定期追蹤,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78969/sm-a1367d8d65408a4bb768a6fdcfeb75ab.jpg)
臥床20年長者突呼吸急促、發燒! 就醫竟驚見「2物」卡氣管
59歲的許先生車禍臥床20年,安置在民間的護理之家,日前因呼吸急促、發高燒被送急診;另一位中風過的72歲曾老太太也因類似狀況送急診。醫院發現,2人分別因假牙及花生卡進右上肺葉支氣管,研判事發超過1週,費了9牛二虎之力取出異物,搶回性命。異物進入呼吸道 無排出恐危及性命彰化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高劍虹表示,臥床者或受照顧的年長者因吞嚥功能較差,使得原本應該防禦異物進入呼吸道的機制失能,再加上咳嗽能力退化,造成進入的異物難以排出,如果久未發現,恐引起肺炎等各種併發症而危及生命,照顧者對此應該要更小心注意。老年人氣哽 這2樣東西要特別注意這兩起個案都引起右上肺阻塞性肺炎,對於年長體弱者非常危險,如果再不取出異物,情況很不樂觀。高劍虹說,這2起個案的異物分別是假牙及花生,在臨床上也是比較容易發生老年人氣哽的東西,尤其是假牙,照顧者要特別注意,如果有鬆脫情況,要馬上處理,以避免掉入氣管。高劍虹指出,如果發現臥病或年長者的固定式假牙不見了,一定要馬上就醫,可能是吞進肚子或掉進氣管,尤其是卡在氣管,恐造成阻塞性肺炎、壞死性肺炎、肺膿瘍、咳血、膿胸,引起敗血症或呼吸衰竭,拖延越久越危險。非吞進肚子排出來就好 臥床體弱年長者應當心高劍虹表示,在普遍成年人中,很少見到呼吸道阻塞異物,主要是因為健康成年人的吞嚥功能與咳嗽反射能力比較好,而臥床及年長者相對衰退,假牙不見了,很可能進到氣管,而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可能是吞進肚子,排出來就好,這種不了解的認知,恐造成時機延誤,而臥床體弱年長者覺知能力又弱,卡在氣管又不自知或無法表達,就更危險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8/377698/sm-9fee8dc1dd5d4fb81680d9fc3389c1d8.jpg)
彰化阿伯發高燒住進加護病房!支氣管驚見「假牙」 卡1星期才發現
59歲許姓男子車禍臥床20年,安置在民間的護理之家,日前因呼吸急促、發高燒被送急診;另一位中風過的72歲曾姓老太太也因類似狀況送急診。衛福部彰化醫院發現,2人分別因假牙及花生卡進右上肺葉支氣管,研判事發超過1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取出異物,搶回性命。彰化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高劍虹表示,臥床者或受照顧的年長者因吞嚥功能較差,使得原本應該防禦異物進入呼吸道的機制失能,再加上咳嗽能力退化,造成進入的異物難以排出,如果久未發現,恐引起肺炎等各種併發症而危及生命,照顧者對此應該要更小心注意。假牙卡在支氣管。(圖/部立彰化醫院提供)彰化醫院加護病房主任林文培指出,住在溪湖鎮的許先生20年前車禍癱瘓,住在某護理之家,日前很喘併呼吸急促、高燒被送至該院,因呼吸衰竭送入加護病房;X光片顯示其右上肺大面積肺炎,再經電腦斷層研判可能是異物,以支氣管鏡進入,確認是掉落的假牙,由於假牙鑲進支氣管,角度不好取,經醫護、呼吸治療師、技術員一同以支氣管鏡輔助鉗子、籃子,多次努力才取出,研判該顆假牙誤入氣管已超過1周。林文培說,另一名住在員林市的72歲曾姓老太太,過去中風過,行動不是很方便,也是類似症狀送到該院,在幾乎同樣的位置,取出1顆已經脫皮的花生;其家人轉述,大約1週前吃過花生,沒想到掉入氣管。高劍虹說,這兩起個案都引起右上肺阻塞性肺炎,對於年長體弱者非常危險,如果再不取出異物,情況很不樂觀,而這2起個案的異物分別是假牙及花生,在臨床上也是比較容易發生老年人氣哽的東西,尤其是假牙,照顧者要特別注意,如果有鬆脫情況,要馬上處理,以避免掉入氣管。高劍虹指出,如果發現臥病或年長者的固定式假牙不見了,一定要馬上就醫,可能是吞進肚子或掉進氣管,尤其是卡在氣管,恐造成阻塞性肺炎、壞死性肺炎、肺膿瘍、咳血、膿胸,引起敗血症或呼吸衰竭,拖延越久越危險。高劍虹表示,在普遍成年人中,很少見到呼吸道阻塞異物,主要是因為健康成年人的吞嚥功能與咳嗽反射能力比較好,而臥床及年長者相對衰退,假牙不見了,很可能進到氣管,而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可能是吞進肚子,排出來就好,這種不了解的認知,恐造成時機延誤,而臥床體弱年長者覺知能力又弱,卡在氣管又不自知或無法表達,就更危險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1/374111/sm-d2e117109c2134834760c172acbaf427.jpg)
上周新增4例類鼻疽個案 颱風後恐陷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今(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個案,3例居住於高雄市,1例居住於臺南市,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4日至29日,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高雄市其中1例住家附近於山陀兒颱風期間有淹水的情形,其餘個案均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多數個案在室內外皆無佩戴口罩。上述個案因發燒、呼吸喘或頭痛等症狀就醫,目前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其中1例曾入住加護病房,目前已轉至一般病房;同住者共計8人均無疑似症狀。疾管署指出,今年國內已累計105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62例)和50-64歲(3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80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提醒,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有增加趨勢,且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易有較強陣風出現。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72673/sm-aa7f3f49229e5cbdac79d35851397c6f.jpg)
新增3例類鼻疽!死亡數歷年同期新高 康芮颱風來襲再拉警報
疾管署今(29)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40餘歲至70餘歲,3例均具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10月11至22日,其中2例無汙水淤泥接觸史,因發燒、呼吸喘等症狀就醫,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接觸史不明,10月22日因呼吸喘就醫,當日因敗血性休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不幸死亡。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01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0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9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7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6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依中央氣象署發布資料,預測近期康芮颱風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通過臺灣或鄰近海域,且不排除中心登陸臺灣的可能,受外圍環流影響可能帶來大量降雨,疾管署呼籲高風險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2/371082/sm-e6ae327ba643dd6e539784561bcdb99a.jpg)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死亡個案!高雄男染類鼻疽 發病住院1週亡
疾病管制署今(22)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其中1例7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及汙水/淤泥接觸史,目前仍醫院住院治療中;另一例80多歲男性因有多重慢性病史,常因呼吸困難、肺炎頻繁住院,10月7日再次出現發燒、呼吸喘,就醫住院並採檢,10月13日因肺炎及自身慢性疾病不幸死亡。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8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8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7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4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3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指出,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1個月內仍有機會出現個案,且近期持續有颱風生成,外圍環流可能帶來大量降雨,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其他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6/369516/sm-17144c04ffdc0cdf452f89ff50dc1694.jpg)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類鼻疽!高雄男接觸汙水 呼吸困難、四肢無力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為高雄市6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汙水、汙泥暴露史,因發燒、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等症狀就醫,目前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6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7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6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5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2例)、臺南市(10例)、臺中市(4例)和屏東縣(4例)為多,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民眾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68380/sm-028ae813cd8a1d82a6557d5f2f125ada.jpg)
美女主播昔罹肺腺癌0期!蕭彤雯鬼門關走一回 曝這方法盡早發現:不要逃避
男星汪建民罹患肺腺癌四期,癌細胞擴散至腦部與骨頭,7日晚間不敵病魔逝世,享年56歲,噩耗曝光後,曾經罹患肺腺癌0期(原位癌)的美女主播蕭彤雯,在臉書發長文呼籲,肺腺癌是「無聲殺手」,並吐露能夠被「盡早發現」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照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還直言「不要害怕,不要逃避」。蕭彤雯鼓勵民眾做健檢時,必須加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圖/翻攝自蕭彤雯臉書)蕭彤雯在2021年做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0期(原位癌),所幸進行左下肺楔狀切除手術後,恢復良好,經過復健已恢復健康。她提醒,傳統的X光檢查無法偵測早期肺腺癌,「我從2021年講到現在,X光無法發現早期肺腺癌,但LDCT可以」。蕭彤雯表示,並非只有高危險族群才需要進行這項檢查,許多無危險因子的人也可能罹患肺腺癌。她強調,因為及早發現才能成功抗癌,身邊很多朋友、粉絲聽眾,也因此去做了LDCT檢查,「不論檢查結果OK、或是跟我一樣發現了早期肺腺癌,我覺得都是非常非常幸運的!」、「除非你已經80歲了,否則我還是希望大家面對健康檢查這件事:不要害怕,不要逃避」。蕭彤雯也曾出書《三明治媽的多重宇宙》,詳細描述被診斷出肺腺癌0期的經歷,她表示,曾有粉絲詢問「妳怎麼會得肺腺癌呀?」、「手術是怎麼做的?」、「會很痛嗎?」,有關怎麼會得肺腺癌這件事,醫師說沒人能給出個答案,但一般認為還是跟空汙有關。蕭彤雯也引用醫師的說法,提到肺腺癌多與空氣污染和油煙有關,尤其是PM2.5等一級致癌物對肺部的影響。她更指出,新聞報導中,醫師指出肺腺癌早期徵兆常被誤認為感冒,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周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但其實等到有症狀出現,已經不算「盡早」了。蕭彤雯也提醒,罹患肺腺癌痊癒之後,就極力分享3個觀念:1、X光無法發現早期肺腺癌,但LDCT/CT可以。2、不是只有高危險族群需要做這項檢查(例如抽煙者、有肺癌家族史、常年煮飯吸入油煙、居住在空氣品質差的地點….),以上高危險因子我都沒有,很多肺腺癌患者也沒有。3、台灣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例高於國外,這跟基因有關。蕭彤雯鼓勵民眾做健檢時,必須加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圖/翻攝自蕭彤雯臉書)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2/368212/sm-6eeb14282079e9595c416e17c1fea1b2.jpg)
不菸不酒慘罹肺癌…他「6公分腫瘤」到處轉移 醫曝關鍵1原因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更連續多年蟬聯台灣癌症死因第一名。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日前就分享一起案例,表示一名50歲男子平常不菸不酒,沒想到一拍X光照後卻發現肺部有6公分腫瘤,「肺癌到處轉移了」。對此,蘇一峰也感嘆「空氣污染是台灣目前不抽煙得到肺癌的主要原因」。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一名50歲的男性患者平常不菸不酒,也沒有肺癌家族史,檢查時身體也無任何不適症狀,沒想到照了X光後卻發現肺部有「6公分的腫瘤」,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才驚覺「肺癌到處轉移了」。對此蘇一峰表示,許多人即便不菸不酒仍得到肺癌,有可能與空氣污染有關,他也強調「空氣污染是台灣目前不抽煙得到肺癌的主要原因」。而此文一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直呼「好恐怖」、「只能說住工業區附近真的要小心…」、「別忽視二手菸、三手菸、不安全的裝潢與傢俱、清潔用品的危害」、「中南部的人受害嚴重,搭車看天空很明顯,北部往南到中部霧霾很明顯」、「我爸就是,不菸不酒的人得肺腺癌走了,他走的時候才51歲,發現咳血時已經第三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68008/sm-e2327c495c97eff134937230d5e9d914.jpg)
汪建民病逝/不是感冒!肺腺癌7大警訊要當心 死亡率最高!免疫治療是救命解方
藝人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他的妹妹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死亡人數第一名,資料顯示,每5位癌症死者中就有1名肺癌患者,不只如此,肺癌也超越大腸癌、肺癌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不只癮君子,更多生活健康的人也罹患肺腺癌,甚至誤以為是感冒而延誤治療。65歲的黃女士愛運動、生活也規律,沒想到8年前竟確診肺腺癌第三期,她以為只是感冒咳嗽,沒想到卻是癌症,確診當天就立即決定動手術,接著再進行化療,2年後以為已經沒事時,卻又發現復發,而且已經轉移到腦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由於多數患者確診都是晚期,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成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是無法手術的病況。隨著肺癌備受重視,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從3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這也是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黃女士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至今已近5年,目前病況良好。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表示,高風險族群如吸菸、二手菸、家族史應定期檢查,如果出現肺癌常見症狀如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如果發生持續2周以上咳嗽且未見好轉、咳血、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聲音沙啞、莫名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若有以上7大警訊便要有所警惕,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國內想要實現「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首先要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健保署去年12月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醫界呼籲應將給付擴及患者更廣大的肺腺癌,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受訪表示,肺癌免疫藥物費用高昂,是否擴大給付還有待相關評估,和廠商議價也持續進行,他透露「應該很快會有好消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67966/sm-1fe8da1a2f9c66f6209c4328f4821771.jpg)
汪建民病逝/X光照不出!醫曝8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7成5發現已晚期
藝人汪建民先前透露自己罹患肺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經過7個月的治療後,仍於昨(7日)晚間離世,享年56歲。依據國健署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15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2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成為新癌王。對此,醫生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是目前肺癌中人數最多的,大約有超過6、7成,而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且有很多人等有症狀再檢查時,都可能已接近晚期,僅約2成能手術切除,存活率在癌症當中算較差的。程建博強調,民眾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週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且若有吸菸史者(含二手菸)、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的廚師及家庭主婦、暴露工廠廢氣或特殊汙染環境者(如建築工人、油漆工人、礦工等)、肺結核病史、肺纖維化、癌症家族史等都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做肺部檢查。另外,胸腔科名醫蘇一峰也曾透露,一般肺癌要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透過胸部X光發現,但仍有許多死角無法看清,例如心臟縱膈前後、肺門大血管處、肺尖處或橫膈下方等,這些地方的腫瘤即便長到4、5公分,仍不易被X光發現,但只要大於1公分就有轉移可能,因此不少肺癌患者明明才照過胸部X光,時隔1年卻被診斷為肺癌末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7/367137/sm-573cceff5516fe911ad7b1cfe455794c.jpg)
山陀兒帶來豪雨…恐再掀起「類鼻疽」疫情 7月凱米颱風後已釀13死
颱風「山陀兒」目前已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但在侵襲台灣期間,仍讓多地區出現積水、淹水的情況。對此,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先前就提醒,這次「山陀兒」颱風因為滯留期長,加上豪雨影響,很可能再度引起類鼻疽疫情。羅一鈞表示,今年7月下旬「凱米颱風」襲台後,當時累計了80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3例死亡,超越2005年海棠颱風42例的最高紀錄;值得注意的是,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而凱米颱風過後的80例個案中,便有69例均是在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疾管署指出,颱風導致多地出現積水或淹水情況,民眾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積水孳生病媒蚊,而造成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登革熱及腸道傳染病等風險,籲請民眾於颱風期間及颱風過後,如需清理家園或外出時務必落實防疫措施,包括穿著雨鞋、防水手套和口罩,避免刺傷或割傷,以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安全。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引起類鼻疽的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常為吸入性感染且慢性病患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因此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颱風導致多地區積水、淹水,民眾應慎防類鼻疽。(圖/翻攝自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疾管署提醒,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如遇有疑似個案,應詢問接觸史、受災/受傷情形、汙水暴露史等,並加強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另外,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達40到75%,國內統計近5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抵抗力較差的民眾,包含糖尿病、外傷者,應避免暴露於受污染的泥土或水中,皮膚有傷口者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以水沖洗並就醫。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65975/sm-4017d4d5aa46e86152b8b8dc655641cb.jpg)
颱風後「類鼻疽」疫情恐升溫 衛福部示警6類人:重症機率較高
每當颱風侵襲,台灣的類鼻疽疫情往往會隨之上升。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的細菌感染,此致病菌以腐生之方式,存在於特定的土壤或水中,許多不同的動物均可能被感染,包括羊、馬、猪、猴、囓齒類、鳥類等。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於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菌本身對多種抗生素都有抗藥性,即使在實驗室細菌培養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在臨床上也不一定有效。目前一般認為急性期需要用針劑的第三代頭孢子素(ceftazidime),視臨床情況使用 2~4 週。急性期治療後還必須使用長期20週的維持療法(maintenance treatment ),以避免復發,目前一般認為有效的處方為合併的抗生素療法(如:Chloramphenicol、doxycycline及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2/365912/sm-eb048a3139908b1eecdd9e8c41559b9e.jpg)
男子搭乘巴士遇追撞 體檢時意外發現「咳嗽28年」的秘密
近日在中國安徽省阜陽市,一名36歲男子因乘坐巴士時遭遇貨車追撞,在醫院體檢時發現肺部有陰影,懷疑是支氣管異物,隨即轉入醫院呼吸科進行治療。該名男子自述,自己8歲時曾誤吸入過一枚哨子,當時未找到異物,就診醫院懷疑異物進入食道,之後就會隨糞便排出。數日後,時為男孩的該名男子「咳」出了哨子芯,咳嗽症狀也逐漸好轉,因此他以為自己已經沒事了,雖然後來多年反復咳嗽,甚至出現2次咳血史,但他都沒想過與8歲那年吸入的哨子有關。當醫生在氣管鏡下看到CT顯示,發現這枚哨子所在的支氣管幾乎完全被堵塞,僅見一點針眼大小的孔道,期間還不斷斷冒出膿液,讓手術取出異物難度大風險高。所幸在院方專家團隊的審慎評估下,與9月26日從男子氣管中取出了這枚塵封肺內28年的哨子。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0/365530/sm-c6c73fc2d1102cfdfaf772fdfc9cd73b.jpg)
大便太用力!浙江青年把肺「憋破」了 左肺萎縮9成嚴重影響呼吸功能
近日,據中國媒體報導,家住浙江省杭州市的25歲青年小陳(化名)日前因為便秘,在家中大便時太過用力,不料下秒立刻感覺自己胸悶喘不過氣、呼吸費力,症狀還越來越重,被家人緊急送醫。經檢查,小陳被確診為「氣胸」,其左側肺部被異常壓縮至近9成,嚴重影響正常的呼吸功能。據澄清醫院中港分院官網解釋,「氣胸」是指肺臟和胸壁之間的「肋膜腔」出現了氣體不正常的進入其中,進而造成肺臟無法順利擴張反而塌陷的狀態。人體的肋膜腔是一個密閉的負壓環境,而肺臟就像是一顆在裡面反覆充氣、洩氣的氣球;一旦這個氣球破洞,吸入的氣體就不再侷限在這顆氣球之內,反而會漏氣到密閉的肋膜腔之中,這些蓄積的氣體會形成壓力,使得肋膜腔的環境壓力愈來愈大,肺臟這顆氣球便會愈來愈不容易打開,甚至會影響身體的血液循環及心臟的功能,這就是氣胸的原理。醫師指出,有輕微氣胸症狀者,一般會出現胸痛、胸悶症狀,多數只要稍作歇息,便可恢復與緩解;若是有嚴重氣胸症狀者,亦會合併血胸或壓力性氣胸,恐有死亡風險,須即刻就醫診治。一般而言,當氣胸開始出現時,患者會感到胸部悶痛、呼吸困難、心跳加速,若未即時醫治,則會因缺氧導致四肢末端轉為藍紫色。以下為常見的三種氣胸的症狀和徵兆:一、突發性的感到胸部疼痛或悶痛。二、呼吸與心跳逐漸加快,感到無法正常呼吸,兩側胸廓呈現不對稱狀態。三、突發性的咳嗽,甚至可能出現咳血情況。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出,氣胸的發病率,男性遠多於女性,特別是20至40歲間、體型高瘦的人。杭州青年小陳之前身體檢查時,已知自己左側肺部有肺氣泡(bleb)隱患,此次排便過度用力,導致肺氣泡破裂,大量氣體湧入胸膜腔,引發氣胸。氣胸示意圖。(圖/翻攝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事後經過醫療團隊為他進行單孔胸腔鏡下肺氣泡切除術治療,目前小陳已經平安出院。要減低氣胸風險,醫生提醒,切勿「太過用力」。除了用力排便外,舉重物、屏氣、大笑、用力咳嗽、噴嚏、高強度的體能鍛煉、高壓環境突然進入低壓環境等,都有機會引起肺部的壓力變化,進而引發氣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