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大學
」恐發生巨大變化? 29名科學家警告:人類行為將地球推入危險區
近期8個國家29名科學家分析,人類的行為已將地球推入幾個健康指標的「危險區」,可能讓地球發生巨大變化。不過也有科學家提出不同的論點。據《CNN》報導,科學家分析9個相關的行星邊界層(Planetary boundary layer),將其定義為世界需要保持的閾值,確保地球是穩定、宜居的,其中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科學家稱,人類的活動已經突破6個界線的安全水平,將世界推向安全空間外。研究作者之一的哥本哈根大學生物海洋學教授理查森(Katherine Richardson)表示,全球剛經歷完破紀錄的極端夏季天氣,全球暖化的幅度達攝氏1.2度,他們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不過走向危險區,不代表全球達災難臨界點。理查森解釋,這是一個明確的警告訊號,像是在地球銀行中,交易貨幣不是錢,是人類和生物的地球資源,人類跨越地球邊界,銀行餘額就會變少。未參與這項研究的英國倫敦大學全球變化科學教授路易斯(Simon Lewis)指出,這報告的擔憂狀況令人震驚,「人類正在破壞生物多樣性,改變氣候並污染我們的家園。」英國利茲大學客座研究員范甯(Andrew Fanning)也沒有參與該報告,他解釋,行星邊界層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幫助濟和社會轉型,面對氣候變化危機。但牛津大學物理學教授亨伯特(Pierre Humbert)說,如果是碳污染,那行星邊界層很有用,用於其他因素可能有爭議,該研究可能過於簡化,無法實際了解許多環境問題。
咖啡加牛奶更健康? 醫師親揭喝拿鐵3大好處:改善「火燒心」症狀
雖然在咖啡中添加牛奶的效果一直受到廣泛爭論,但直到最近的研究才揭示「拿鐵」其實有很多潛在好處,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於21日便在粉專雲引多向外國研究指出,喝咖啡加牛奶其實對人體有3大好處,其中最大的好處是「加倍抗發炎」。黃軒醫師在臉書分享了一篇名為《喝一杯牛奶加咖啡,好嗎?》的文章,並引用了一項發表在《農業和食品化學雜誌》(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上的研究,內容顯示牛奶中的蛋白質可以中和咖啡的酸度,這對喝咖啡會反酸或燒心的人來說是有益的。另外,根據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於2023年進行的動物實驗發現,身上有發炎狀態的小老鼠,喝「黑咖啡+牛奶」(主要成分:半胱氨酸、Cysteine)的免疫細胞,所產生的發炎誘發相關的因子 ,僅有喝「黑咖啡」(主要成分:多酚、polyphenol)細胞的一半。研究人員認為,這意味著「喝牛奶+咖啡,比單純喝黑咖啡,更加倍抗炎,因為牛奶含有鈣和鎂等抗炎化合物,據信它們能減少體內發炎作用。尤其與咖啡結合時,這些抗炎化合物被認為能增強咖啡的抗炎作用。」黃軒更引用另一項發表在《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上的研究發現,咖啡和牛奶中的抗氧化劑結合在一起,可以對自由基提供更強大的防禦,因為自由基可能導致慢性疾病,如心臟病和癌症,因此能增強其抗氧化作用。最後,黃軒也總結了喝咖啡加牛奶的3大好處,包括 :「降低酸度、增強抗炎作用和抗氧化作用。」不過他也認為這些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充分了解咖啡加牛奶對健康的影響,目前只有部分動物實驗以及人數不多的研究結果,支持這樣的觀點。
潘多拉魔盒即將開啟!格陵蘭200萬年前「最古老DNA」現蹤 打破舊有基因研究認知
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講師、科學家皮德森(MikkelWinther Pedersen)的研究團隊於近日在科學雜誌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研究並指出,他們從格陵蘭北部的永凍層中採樣到可追溯至200萬年前、迄今為止最古老的DNA,這打破了「DNA生存極限只有100萬年」的認知。對此,哥本哈根大學地球生物學家珊德(Karina Sand)也表示,「潘多拉魔盒即將開啟。」據CNN TÜRK的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古遺傳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從格陵蘭北部的永凍層中採樣到可追溯至200萬年前、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猛獁象牙DNA,開啟了古遺傳學的新篇章。研究共同作者皮德森表示,「一直以來,人們認為DNA的保存極限只有100萬年,但我們目前發現的竟然是原來的2倍。這正在打破舊有的基因研究界線。」皮德森指出,「流經這個環境的河流,把礦物質和有機物質輸送到海洋環境中,而這正是這些陸地沉積物沉積的地方」,接著在大約200萬年前,這片水下的陸地因地殼運動而隆起,成為北格陵蘭島的一部分。新研究中發現的DNA標誌著遺傳學的重大飛躍,且現在已可描繪當地200萬年前的景象。皮德森表示他們發現了當時獨有的102種植物物種,而且200萬年前,格陵蘭島的攝氏溫度比現今高了11至17度。皮德森續稱,他們在格陵蘭最北的Kap Copenhagen中的沉積物發現這些DNA片段,這些DNA遺跡「來自現今地球上從未出現過的環境」,並被冰凍在毫無人跡的最後淨土,因此這些DNA才得以保存下來。對此,哥本哈根大學地球生物學家珊德也發表評論指出,「潘多拉魔盒即將開啟。」
氣候變遷讓人睡不好 專家揭「這睡姿」卡好睏
相信不少人在夏日悶熱的晚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隔天精神不濟、悶悶不樂的經驗,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證實,氣溫太高會擾亂睡眠,且預期隨著暖化趨勢不變,未來世界上有睡眠問題的人會愈來愈多。對此,國外一名睡眠專家分享,在炎熱天氣中一覺好眠的最佳睡姿,影片一曝光,立刻引發網友討論。睡眠專家曝炎熱天氣下的「最佳睡姿」。(圖/翻攝自levitex TikTok)《國家地理》先前引述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者們在5月20日學術期刊「One Earth」發表最新相關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會促使夜間溫度緩緩上升,導致入睡時間變晚、起床時間變早、減少寶貴的夜晚睡眠時間。對此,跨國寢具品牌Levitex創辦人萊因哈特(James Leinhardt)在TikTok上發布影片,想在炎熱的高溫裡,保持一整晚的涼爽,重點就是睡姿。萊因哈特表示,若在夜裡翻來覆去,心率的高低變化就會增加,而血液就會流向全身,體溫會更高,「這會讓你暖和起來,就感覺更熱、更不舒服」。萊因哈特認為最好的睡姿就是「做夢者」。(圖/翻攝自levitex TikTok)他認為最好的睡姿就是「做夢者」,也就是「半胎兒型睡姿」,意思是側睡,雙腿稍微彎曲,通過這樣的姿勢,讓身體盡可能少接觸到床,防止身體過熱。若是不習慣側睡,也可以用「觀星者」的睡姿,也就是仰臥睡覺,雙手朝上置於頭部或枕頭下。萊因哈特還提到,除非有醫療因素,他呼籲千萬不可趴著睡,此外,他建議可以選用具有足夠支撐作用的床墊與枕頭,幫助長時間維持良好睡姿。
慢性熱謀殺1/酷暑讓人難眠「死亡率竟飆升」 穿襪子竟能降溫?醫揭原因
近來氣溫直線上升,不少人已經忍不住打開冷氣,而今年的夏季電價已從6月1日開始,除了每月用電度數基本120度不調整之外,整體漲幅預估落在13%至27%間,若依照台電推估每戶每月平均用電達433度來計算,電費恐來到1058元,每月將突破千元。雖然開冷氣會傷荷包,但睡覺時若體溫過高,恐帶來更嚴重的失眠問題!根據哥本哈根大學研究發現,由於人體需要降低體溫以進入睡眠,因此溫度每升高1度,就會減少人類大約0.3分鐘的睡眠,英國《衛報》也報導,隨著溫室效應,地球持續升溫,使得全球每人1年失去44小時的睡眠、每年有11晚睡不足7小時。不只如此,美國智庫公司蘭德研究也指出,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死亡風險比睡滿7小時的人高13%,若是失眠問題更嚴重,猶如一種「慢性謀殺」。雖然失眠原因有非常多,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體溫不能太高,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單家祁說,夜間準備入睡時,人體的體溫會逐漸下降,最後進入深度睡眠,這是一種自然機制,但如果體溫過高,除了不易入睡,也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所以夏天比較適合入睡的臥室溫度,大約在22~24度左右。單家祁說,如果體溫太高,身體需要散熱,便會啟動交感神經,當交感神經持續興奮時,人們會感覺心跳加快、口渴、煩躁,這會讓人難以入眠,如果長期處於睡不好的狀態,身體就會更容易發炎,「雖然沒有研究直接證實,睡不好會增加各種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發生率,但這之間的確有所相關。」夏季電費6月1日啟動,台電統計用電量將增加4成,平均每戶每月的電費將破千元,其中以冷氣費最為大宗。(圖/CTWANT資料照)如果不想冷氣「開好開滿」,可以透過散熱原則,讓體溫下降。根據《Patient》報導,家醫科醫師Jan Sambrook指出,睡覺時在腳旁放一個溫熱的熱水瓶,或是穿上襪子會有所幫助,因為當皮膚附近有溫暖的東西時,皮膚血管會擴張來散熱,就能幫助身體冷卻。單家祁認為這個方法「理論上可行」,但不如直接洗個溫水澡,效果可能更快!「許多人會覺得需要洗冷水澡,事實上溫水澡就可以讓體溫下降,又不會過於激烈。」如果不想那麼麻煩,單家祁建議睡前讓手腳稍微沖一下冷水,因為四肢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因此當四肢溫度下降,體溫也會跟著降低,進而達到快速降溫的目的。
慢性熱謀殺2/「晚餐吃白飯」專家喊NG 傍晚運動竟會害人失眠
哥本哈根大學研究指出,隨著氣溫上升,人類的睡眠時間會因此縮短,其中女性風險較男性高,主要是因為女性的皮下脂肪較多,容易讓核心體溫較高,因此比男性多損失25%的睡眠。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單家祁表示,觀察一些國際研究,發現夏天容易因炎熱而產生更多睡眠問題,主要是體溫過高難以入睡,但實際上,體內的核心溫度也相當關鍵。「核心溫度是指人體內部重要器官的溫度,一般在36~37度左右,如果核心溫度太高,也會影響睡眠。」單家祁透露,門診時曾有病人表示受失眠所苦,一問之下才知道他最近都在傍晚運動。單家祁說,大家都以為不要在睡前運動就好,殊不知其實傍晚運動也會有所影響,「特別是那些本來就容易睡不好的人,傍晚運動之後,可能會拉高核心體溫,若是在就寢時還降不下來,就可能影響睡眠。」不過,單家祁強調這只是通則,所以也會有例外,有些人或許傍晚運動反而睡得好,還是應該依照個人狀況加以調整。除此之外,飲食內容也會影響核心體溫高低,單家祁表示,尤其是晚餐,如果吃大量碳水化合物食物,就容易刺激血糖,當胰島素大量分泌時,腎上腺素也會跟著上升,此時核心體溫就會升高,進而影響睡眠。《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一項新研究也證實,攝取含有精緻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分的食物,例如麵包、白米、蛋糕等,可能會導致較高的失眠風險。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James Gangwisch博士是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他認為這些食物會讓血糖飆升,接著瞬間暴跌,這會誘發干擾睡眠的壓力荷爾蒙分泌。相對來說,若是晚餐多吃一些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就能擁有更深沉、品質較好的睡眠,因為這些食物具有益生元,而益生元是腸道中益菌生長所需的化合物,有利於調控睡眠荷爾蒙。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有睡眠困擾,推測是因為荷爾蒙起伏較大,且較容易有情緒問題。(示意圖/CTWANT資料照)除了核心體溫之外,年齡也會影響睡眠,哥本哈根大學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因身體機能下降,會比年輕人多損失1倍睡眠。單家祁說,從許多研究都可以發現,老年人在夏天時入睡時間變得更短。「除了老化之外,主要是受到『睡眠相位前移』影響,也就是晚上7~8點就想睡覺,半夜1~2點就起床,生理時鐘整個往前移,所以容易有睡眠問題。」單家祁建議可嘗試延後入睡時間,同時增加白天的日照,讓大腦生理時鐘逐漸後移,就能改善睡眠問題。另外,女性因為荷爾蒙起伏較大、情緒問題較多,所以比起男性,更容易出現失眠、睡眠品質不佳等情形。「10個有睡眠問題的人之中,大約只有2~3個人是單純失眠,其他多數是情緒因素而影響睡眠。」單家祁建議從解決情緒問題著手,才能根本解決。
睡前滑手機影響睡眠?最新研究揭「這行為」反倒有益心理健康。
許多人都聽過睡前滑手機對身心有不利影響,過去也有不少研究認為,睡前頻繁滑手機會擾亂人體的睡眠模式與生物時鐘,進而造成身體和精神方面問題。但丹麥一項最新研究卻發現,睡前滑手機與心理健康不佳並無關聯,甚至還因出現「廣義社交行為」而有益心理健康。來自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的研究團隊,透過特別開發的App和評估問券,研究800多名該國大學生的手機使用情形發現,睡前滑手機、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受試者,在測試初期,相比睡前不滑手機者有略高的壓力和抑鬱傾向,不過往後4個月的追蹤,都未顯示睡前滑手機和抑鬱有明確關聯。研究團隊綜合所有受試者的睡眠紀錄,和包括接撥電話、傳訊和上社交網站等25萬次手機活動後認為,睡前滑手機對心理壓力、孤獨感、抑鬱、壓力和生活滿意等方面,沒有明顯關聯,甚至出現「不滑手機者的抑鬱程度更高」這一不同於過去認知的研究結果。團隊認為,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滑手機者的社交行為有關,而人際互動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團隊將這份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表示睡前滑手機雖會影響正常睡眠,但社交行為的良性影響,可能抵銷一部份的負面效果。研究團隊也引述美國先前對300名受試者的研究,表示睡前讀新聞、消費和進行娛樂活動,反倒更容易出現焦慮,因此考慮對睡前滑手機的活動類型,進行更進一步的心理健康研究。
蛋蛋的哀傷!嗜吃「男性睪丸」鋸腹脂鯉 入侵瑞典南部海域
台中之前有民眾在文修公園釣到一尾怪魚,「牙齒有如人齒」,經上網查詢,疑似是國外多次報導,傳聞曾在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咬掉男性睪丸的「咬睪丸魚(ballcutter)」又叫做鋸腹脂鯉(Pacu Fish),未料近日瑞典漁民在當地南海岸,也捕獲了這款「蛋蛋殺手」,身型最長可達90公分,最重可達25公斤。瑞典漁民日前捕獲了一條長約20公分的「蛋蛋殺手」。(圖/翻攝自mindylouwhoxo推特)在漁網中死命掙扎看起來是隻平凡的魚,但露出的一口白牙顆顆分明,這一口牙光用看得就很嚇人,綜合外媒報導,瑞典漁民日前在當地南海岸捕魚工作時,意外捕獲了一隻長約20公分的「蛋蛋殺手」!報導稱外來種入侵歐洲水域。(圖/翻攝自Perth Now 網頁)報導引述丹麥自然史博物館的魚類專家卡爾(Henrick Carl)回應表示,鋸腹脂鯉的主食是素食,對人類通常不會有攻擊性,但若太過飢餓時可能會鎖定「男性睪丸」,因為大小尺寸適合入口,之前就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生過類似慘劇。鋸腹脂鯉原來生活在亞馬遜流域,如今卻出現在瑞典、丹麥、美國密歇根湖(LakeMichigan)、英國德文郡托里奇河(River Torridge)等距離牠們棲息地很遠的歐美地區,報導也引述另一名魚類專家、哥本哈根大學副教授的莫樂(Peter Rask Møller)的看法,「蛋蛋殺手」頻繁在異地出現,顯示生態日益惡化,也就是外來種被人惡意野放,對當地的原生物種產生不可逆的衝擊,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整個水中生態。
丹麥研究:胖子養胖狗 因為獨肥肥不如一起肥
丹麥研究指出,體重過重的飼主有可能養出體重過重的狗,原因是他們可能更常餵食寵物。「有其主有其狗」的這項研究刊登在「預防獸醫學」(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期刊。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研究了268條狗,其中兩成體重過重,並發現,體重過重的飼主養出胖狗的機率(35%),比一般體重或苗條的飼主養出胖狗的機率(14%),高出兩成。原因可能是一般體重或苗條的飼主,給寵物零食的目的在於訓練,而體重過重的飼主通常是懶在沙發時,和寵物一塊同樂。平均來說,過胖的狗會比控制飲食的狗短命 1.3年,和人一樣,過胖會引起行動不便、心臟病等問題。另外,結紮會降低公狗控制食慾的能力,同時也會降低運動的誘因,因而增加變得過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