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鳴聲
」 RSV 氣喘 呼吸道融合病毒 咳嗽冷氣團襲擊氣溫驟降「嬰兒呼吸道魔王肆虐」 專業醫師紛紛發文提醒
隨著12月多波冷氣團接連來襲,氣溫明顯下降,小兒科診所出現大量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患者。除了常見的感冒病毒和流感外,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也提醒,也要特別警惕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程進展極快,讓許多家長措手不及。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在FB發文表示,RSV感染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僅有輕微咳嗽或流鼻水,但在2到3天內可能迅速惡化,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巫漢盟醫師也製作精美的圖表說明,指稱嬰兒感染RSV的住院率是腸病毒的7倍,初期感染症狀為發燒、咳嗽、喘鳴聲,但後續狀況會快速惡化,出現肺炎、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有肺功能受損的情況。而RSV具有高度傳染性,1人可傳染給近5位嬰兒,類似像是嬰兒室、月子中心、托嬰中心等嬰兒集中的場所,更須留意群聚感染。巫漢盟醫師也提醒,如果在嬰兒時期感染RSV,不僅會增加4倍氣喘的風險,這個氣喘甚至可能伴隨一生。巫漢盟醫師也強調,RSV不是一般感冒,目前並無特效藥且病程快速,若惡化導致呼吸困難及缺氧,需立刻住院或使用呼吸器支持 治療,家長不得不防。巫漢盟醫師也回憶表示,自己的孩子在一歲時曾因感染RSV而住院,深刻體會到面對孩子急速惡化的病情和長期住院治療時的身心壓力。巫漢盟醫師提醒,RSV的威脅不容小覷,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範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和家庭衛生習慣,例如勤洗手、定期消毒玩具和家居環境,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此外,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如月子中心、親子館和托嬰中心,以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也提醒,近期流感病毒、腸病毒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播猖獗,應加強個人衛生保護,降低被感染的風險。特別是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在病毒高峰期受到感染。巫漢盟醫師後來也提到,未來台灣即將引進更多RSV預防措施,這將為嬰幼兒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家長們可以向醫護人員諮詢RSV的預防方法,及早做好準備,讓孩子遠離病毒威脅,健康快樂地成長。
「嬰幼兒呼吸道殺手」進流行期! 台中海線1周3例
台中1歲男童有感冒症狀,日前因呼吸急促就醫,確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緊急住院治療。大甲李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余秋霖表示,近來正值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尤其有「嬰幼兒呼吸道殺手」之稱的RSV病毒,該院1周就有3例發生。余秋霖表示,天氣逐漸轉涼,呼吸道感染的病例逐漸增多,當時男童出現感冒症狀,由母親帶到醫院就診,診療過程中發現,男童喘鳴聲音特別大,呼吸也很急促,馬上從鼻腔取出鼻涕檢驗,確認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力較流感高2倍強度」,余秋霖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力特別強,透過飛沫或近距離接觸傳染,尤其以1歲以下的嬰兒更容易遭傳染,或是年長者抵抗力差也容易被感染,病毒潛伏期約2至8天左右。余秋霖說,嬰幼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下呼吸道黏膜會受到破壞,引起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常出現呼吸急促、喘鳴、發燒,也會咳到吐,若沒有及時治療,甚至可能出現肋骨下凹陷、胸骨上凹陷、發紺、呼吸困難等症況,嚴重時恐引發嚴重呼吸衰竭,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據了解,RSV病毒的流行期在秋冬季節,以台灣來說大約是11月至2月,高峰期常出現在初冬時、約12月至1月左右。即便感染過也不會有免疫力,有些民眾甚至同一年反覆感染好幾次。余秋霖說,該名患者住院6天,期間安排排痰、點滴治療,同時採用支持性療法,已逐漸恢復健康。
換季惡夢來臨!氣喘患者竟不知過敏原 IgE檢測有助阻斷發炎反應
根據衛福部資料,氣喘每年在全球造成超過45萬人死亡,台灣平均每5名氣喘患者中就有一人控制不佳。前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北醫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郭漢彬教授說明,氣喘主要以外因性(第二型)氣喘為居多,因外來過敏原如塵蟎、動物、菌、花粉等誘發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氣道收縮、分泌物增加等,進而出現如「喘、悶、咳」等三大氣喘現象。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信閔則指出,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全台200萬人,然診間觀察,過去有許多患者不曉得自己是否有氣喘症狀,久咳不癒輾轉就醫才確診。若氣喘放任不處理,恐造成氣道反覆腫脹與重塑,影響呼吸及生命安全。郭漢彬教授建議,若民眾有類似症狀,應及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確認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IgE)對各別過敏原的濃度是否過高,找出真正造成氣喘的主因。郭漢彬教授也提醒,目前氣喘的治療除了口服藥、吸入型類固醇等,也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若民眾有出現久咳不癒、胸悶與喘鳴聲等類似氣喘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切勿隱忍。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大概為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目前約有200萬人有氣喘問題。由於氣喘屬於慢性疾病,大多需經歷長時間的治療與診斷,也因此許多人把「喘、悶、咳」等當作一般感冒處理。廖信閔醫師解釋,氣喘是複雜的發炎疾病,因此診斷已從過去臨床症狀表現的分類,轉為檢測特定的生物標物,如: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免疫球蛋白 E、過敏原反應等。目前根據發炎原因,可將氣喘分為大多數的第二型氣喘,以及非第二型氣喘,嚴重型氣喘則有超過半數屬於第二型氣喘,當中大多數為過敏型。患者因氣道長期處於發炎階段,受到過敏原的刺激,會誘發身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支氣管平滑肌收縮、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加,導致支氣管管徑狹窄,進而誘發氣喘急性發作。郭漢彬教授舉例,若免疫球蛋白E(IgE) 濃度大於>30 IU/ml且任一個過敏原之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 數值異常,即符合過敏性氣喘定義。也因此,針對過敏性氣喘治療,除了減少環境中可能的致敏原因,目前採以「階梯式治療原則」,目標是控制氣道慢性發炎情形,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即可降階減少藥物種類與藥量。衛福部統計指出,21%氣喘患者未依醫師指示定期回門診追蹤。郭漢彬醫師也表示,診間有許多民眾就算已確診氣喘,仍採取消極的治療態度。根據北醫的治療追蹤系統顯示,「服藥時間不穩定」、「類固醇吸入不足量」等,都是患者常見的錯誤行為。郭漢彬教授提到,不少患者多認為發作時再就醫即可,或是擔心類固醇的心悸、噁心暈眩,或是喉嚨痛、月亮臉與水牛肩等副作用,而未積極治療。長此以往,若氣道未受到良好控制,時常發炎的情況下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使氣道變小,恐演變成嚴重氣喘。不僅發作頻率提高,肺功能更有可能因此衰退、出現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有死亡風險。一名約40多歲的上班族李先生從小就有氣喘症狀,每當秋冬換季便容易急性發作需就醫治療,影響工作甚鉅。廖信閔醫師說明,由於李先生當時的症狀已符合氣喘定義,且某幾項過敏原數值異常,因此確診為因過敏原引起的外因性氣喘。所幸在找出氣喘成因與積極治療後,李先生的氣喘發作頻次不僅明顯降低,至今5~6年過去,秋冬也幾乎未再因急性發作而須入院治療,對工作及生活品質都有大幅的改善。由於時序即將進入秋冬換季,廖信閔醫師提醒有疑似氣喘症狀或過敏性體質的民眾應提高警覺,做好防護準備,如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致敏因素,以減少氣喘發作。台灣氣喘暨過敏疾病衛教學會指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度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此外,秋冬盛行東北季風,也會將北方塵土帶往台灣,使得空氣中PM2.5的含量升高,增加氣喘患者對汙染源的過敏反應。而9月進入開學季,校園中的灰塵髒汙等過敏原與流感病毒也會增加氣喘孩童與青年學子的發病機率,家長也應多留意家中孩童是否有氣喘症狀。2022台灣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提到,台灣屬於海島地形,地處亞熱帶且氣候變化不一,使得過敏原集中,進而增加了氣喘病人的發病率。醫師建議,若民眾疑似有氣喘的類似症狀,建議可至專業醫療院所進行IgE檢測,協助醫療人員判定氣喘成因,對症下藥。
數十年菸齡翁戒菸多年仍患COPD! 醫曝3方式有效改善喘鳴症狀
有數十年菸齡的許先生,年74歲,已退休,因呼吸喘合併有喘鳴聲,十年前就被外院胸腔科醫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近來逐年呼吸困難,幾年前聽從醫生建議已戒菸,雖有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及其他症狀藥物規律控制,但還是常發生咳、喘和有痰的情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經親友介紹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胸腔內科門診,透過教導許先生從自主運動與呼吸訓練、飲食著手改善,約半年後已讓許先生行動比較不喘,精神狀態良好,明顯提升日常生活品質。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見3症狀 嚴重會胸悶、呼吸困難洪崇文醫師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是一種呼吸道的疾病,常見三大症狀:(1)慢性咳嗽——早期最容易出現的症狀,患者常誤以為是一般感冒或吸菸煙霧刺激所致,不以為意(2)咳痰——伴隨咳嗽後出現黏痰、白痰或黃痰,常與呼吸道感染或氣喘病混淆(3)呼吸困難(喘)——患者可能會感到胸悶,日常活動能力漸漸下降,如爬樓梯或搬重物會感到喘息甚至喘不過氣,連散步行走都會感到喘鳴不適,當合併其他肺部感染症時,情況會更嚴重。吸菸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主因 肺功能檢查為必要篩檢工作洪崇文醫師說,據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有很高的比例是跟「吸菸」有關。常見原因還包括二手菸、有害微粒子進入肺部造成慢性發炎及慢性咳嗽、肺部功能老化、遺傳、以及其他原因(如肺發育不全、患有氣喘、支氣管過敏病史或肺部反覆感染者)。肺功能檢查則是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必要工具。戒菸是最經濟有效的預防 如有不適,仍應儘早就醫洪崇文醫師建議民眾應該戒菸與遠離汙染環境,若有出現慢性咳嗽、咳痰、胸悶或呼吸困難現象要盡快就醫。「戒菸及遠離菸害」是預防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呼籲民眾做好防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對健康的危害。
RSV夏天異常現蹤!2歲童咳到吐 醫曝3大症狀:咳嗽出現「這聲音」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通常在冬天流行,不過今年異常地和A流與新冠一併在夏天時悄悄現蹤。兒科醫師林智葳提醒,家裡孩子如果有高燒、嚴重咳嗽症狀的話,請儘速就醫診治。林智葳在臉書《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表示,最近門診發現好幾個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孩子,都是2歲以下,RSV通常會在冬天流行,例如前年的10月,但今年異常地和A流與新冠一併在夏天時悄悄現蹤。他指出,RSV的主要症狀為高燒、嚴重咳嗽、咳嗽出現喘鳴聲(wheezing)且痰多到爆炸,有個孩子燒到第6天,還有孩子咳到吐、咳到無法入睡。林智葳提到,RSV感染後,病程約為7至10天,通常都會痊癒,但2歲以前得到RSV而住院的孩子之後得到氣喘(Asthma)的機率是沒有得過孩子的1.9倍,在較小周數的早產兒身上,更可能高達10倍。他提醒,家裡孩子如果有高燒、嚴重咳嗽症狀的話,請儘速就醫診治。此外,腸病毒也處於流行期。疾管署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吃完麻辣鍋喉嚨劇痛!26歲OL隔日倒地死亡 醫生:她是窒息而死
中國有名26歲女子日前下班跟同事吃麻辣鍋慶生,回家後覺得喉嚨痛,吞服止痛藥、消炎藥也不見好轉。次日一早狀況急遽惡化,女子趕緊請假就醫,但到院後僅10分鐘就倒地不治。醫師根據女子生前症狀推測,她竟是被活活悶死的。中國醫療網紅「Drx說」日前在微博分享病例個案,表示這名女子吃完麻辣鍋回家,睡前發現喉嚨有點痛,但以為是火鍋太辣導致,沒有重視。沒想到,隔天女子病況加劇,不僅喉嚨更痛,甚至出現吞嚥困難、呼吸不順等症狀,但她以為感冒惡化,吞服幾顆消炎藥就去上班。然而,當她抵達辦公室,咽喉痛不僅沒有減緩,還出現憋氣感、畏寒等情況,她連忙請假到醫院求助,沒想到在診間門前,意識已經開始模糊,接著大口呼氣後倒地不起。經過醫師搶救,仍然不幸身亡。事後醫師綜合女子先前的症狀,加上檢查後發現,女子會厭充血腫脹,堵塞聲門,因此研判女子是「急性會厭炎」送命。「Drx說」指出,患者可能是前一天晚上吃火鍋時,因為高溫和辛辣刺激,導致會厭發炎、水腫,又受到冷飲刺激,導致病況惡化,該種情況與普通的咽喉發炎、疼痛類似,因此可能被患者輕忽。醫師表示,會厭位於舌根後方,進食時食物會經過咀嚼形成球狀,此時會厭自動關閉,防止食物進入肺部。但要是會厭發炎,就可能堵塞呼吸道,就會導致呼吸困難。急性會厭炎的病情進展十分迅速,一旦發病後沒有及時診療,可在極短時間內窒息,因此死亡率較高。會厭發炎可能堵塞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一旦發病後沒有及時診療,可在極短時間內窒息死亡率。(圖/翻攝微博/Drx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官網指出,會厭軟骨位於聲帶氣管上方,若細菌、病毒感染,外傷、咽喉局部刺激,急性過敏,都可能會引起會厭發炎,一旦化膿腫脹造成上呼吸道阻塞,就有危及生命的可能,造成會厭急性發炎的細菌,以B型嗜血流感桿菌最為常見,一開始幾乎都是以咽喉吞嚥疼痛來表現,有的伴隨發燒、甚至出現聲音沙啞、呼吸喘鳴聲、無法平躺呼吸及胸悶、流口水,病程進展迅速,快者幾小時內就會窒息死亡。
張學友感染RSV病毒!取消演唱會 台大醫師曝:1歲以下嬰兒「高危險族群」
62歲「歌神」張學友上週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而緊急取消三場小巨蛋演唱會。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小兒科教授黃立民提醒,除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共病族群外,1歲以下的嬰兒是最高的危險族群,他們容易感染RSV並因此而併發重症需要住院治療。感染RSV後,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缺氧等症狀,甚至會併發肺炎和支氣管炎,並可能導致長達10年的後遺症。因此家長應減少帶嬰兒出入人多擁擠的場合,並勤洗手。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讓嬰兒接種RSV單株抗體,以降低感染和重症風險。呼吸道病毒RSV不容輕視!黃立民醫師解釋道,RSV是一種可能影響各個年齡層的病毒,但最常見於嬰兒。感染症狀包括流鼻水、食慾減退、咳嗽、打噴嚏、發燒或喘鳴,多數人會在1到2週內康復,但對於1歲以下的嬰兒和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而言,併發重症風險更高。黃立民醫師進一步指出,RSV感染的嚴重程度與肺容量成反比。由於1歲以下的嬰兒肺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支氣管有如筆尖般非常狹窄,一旦感染,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等嚴重症狀,需要住院治療。此外RSV感染還可能影響嬰兒的日常生活,例如會因為呼吸不順暢而影響進食和睡眠,進而導致脫水或營養不良,增加了康復的困難。減少出入人潮密集場合 保護寶寶免受RSV威脅黃立民醫師強調,嬰兒一旦感染RSV引發肺炎或支氣管炎,通常會需要住院觀察。有超過八成的RSV住院病例是健康足月的嬰兒,對於1歲以下嬰兒來說RSV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此外RSV非常容易傳染,每位感染者可能會傳染給4位嬰兒,因此在產後護理之家、托嬰中心等地,群聚感染事件經常發生。RSV感染對嬰兒的影響不僅在於患病期間,還可能留下損害呼吸道功能,例如氣喘、反覆性喘鳴等長期後遺症持續長達10年,影響孩子的童年。因此家長應該注意減少嬰幼兒出入人群密集的場合,並在家人出現感冒症狀時進行隔離,以免傳染給嬰幼兒。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讓嬰兒接種RSV單株抗體,以預防感染和重症。黃立民醫師同時也提醒,一旦嬰幼兒出現高燒、呼吸短促、喘鳴聲或活動力變差等情況,應立即就醫,以防止肺炎、細支氣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以確保嬰兒的健康與安全。
2歲妹喘半天才急診…血氧剩87%急送PICU 家長「冷吐1句」惹怒醫
近期適逢入冬最強寒流肆虐,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增多,流感、新冠疫情也再度流行,不管門診、急診或住院都人滿為患,還有不少人在等病床。彰化一名2歲女童最近半夜被送到急診,醫生發現患者喘得很嚴重,一測血氧發現僅剩87%,情況相當危急,不料家長竟淡定地說「她每次感冒都這樣」,讓醫生超傻眼。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兒科醫師黃士倫近日在臉書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分享個案,指該名2歲女童凌晨被送進急診室,「小女孩咻咻的喘鳴聲,不用聽診器都可以感受到」,一測血氧發現僅剩87%,情況相當危急,然而診所的轉診單註明患者下午就開始喘,家長卻拖到凌晨才帶她到醫院,看起來絲毫不緊張。黃士倫表示,家長的態度讓他難得動怒,直接跟女童媽媽說「她的狀況不太好,正常血氧是100%,血氧低於90%、狀況又不穩定,可能需要插管!」結果對方還是搞不清楚嚴重性,甚至說「她每次感冒都這樣」,於是醫生不再多話,開始為患者施予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氧氣等治療,並安排X光、抽血等檢查。經相關處置,女童的血氧仍未恢復正常,於是黃士倫再度跟爸媽討論,「她今天的情況不太穩定,需要住進加護病房,不過剛剛詢問過本院兒童加護病房PICU滿床;鄰近的彰基也滿床、彰濱秀傳分院是有PICU病床的。討論最後決定轉院至彰濱秀傳」,他也偕同隨行護理人員一起押救護車轉院,以免任何突發狀況。抵達彰化秀傳醫院後,黃士倫直到孩子的血氧恢復到100%,生命徵象穩定,才放下心中大石頭,「早上我打去彰濱PICU問了孩子的狀況,挺穩定的,孩子很爭氣,沒有插管平安下莊」。最後,醫生也提醒,「天氣冷熱變化劇烈,有呼吸道敏感的族群要好好保養,忌吃冰品、避免過敏原、多曬太陽運動喔!」
咳嗽不止別輕忽 醫叮囑:恐是癌症
若長期乾咳且經醫生診治後,仍未出現痊癒好轉的情況,當心是罹患癌症的症狀。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分享一則罕見案例,指出該名病患因肝癌腫瘤位置面積大,刺激到橫隔膜引起肌肉收縮,導致咳嗽不止,他建議:「若出現久咳不止或打嗝不停的狀況,別忘了做腹部超音波檢查。」錢政弘近日於臉書發文,分享自己在醫學期刊上看到的一個案例,一名69歲男子有高血壓病史及抽菸習慣,因乾咳不停且咳到有輕微發燒和喘鳴聲,前往急診治療後,初步研判喘鳴聲是胃食道逆流引起咽喉腫脹所致,而咳嗽則是因病患長期吸菸,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炎發作,因此醫生立即處方口服類固醇、胃藥和吸入性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病患。出院後,男子仍不停的咳嗽,甚至出現胸骨疼痛的狀況,再度入院治療時,醫生為緩解其症狀,使用嗎啡類的止咳藥和調節神經的藥物治療,由於該病患主訴有腹脹、便秘等問題,因此院方安排腹部的電腦斷層檢查,未料竟在男子的肝臟右葉發現一顆長達11公分的肝癌,推測病因是肝癌位置刺激橫膈膜,引起附近肌肉不停收縮,導致咳嗽不止,後續採用化學栓塞治療(抗癌治療),兩週後咳嗽症狀就消失了。由於肝癌的位置長在右側橫膈膜下方,引起附近肌肉收縮,導致男子不停的咳嗽。(圖/取自錢政弘臉書)對此,錢政弘補充:「之前我遇過打嗝不停的病患,也在肝臟相同的位置發現有10公分的肝膿瘍,採取插管引流膿瘍之後,打嗝就停止了。」他進一步呼籲:「常說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通常出現症狀時都已是大問題了,建議久咳不止或打嗝不停時,別忘了做腹部超音波!」該則貼文讓網友開始注重自身健康,紛紛至貼文留言,「感謝醫生分享,讓我們懂好多醫療知識,檢查出病因才得以治療」、「醫師給我們又上了一課,仁心仁術仁德」、「讚嘆您的細心與對患者的用心」。
季節交替「過敏三兄弟」出現! 中醫師給「3建議」有效改善
奇奇是氣喘兒,平日容易咳嗽、流鼻水、鼻塞、眼睛及鼻癢等,尤其早上起床和夜間鼻塞嚴重,容易夜咳影響睡眠;若下雨多日、環境潮溼,還會導致氣喘不定時發作。經醫院小兒過敏中西醫合療門診治療後,幾乎不再夜咳,氣喘也穩定控制,就連早上起床亦不會一直擤鼻水。過敏三兄弟 常見這些原因導致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林莉華醫師表示,常見過敏疾病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故被稱為「過敏三兄弟」,這三種疾病可能單獨出現,或兩種、三種合併出現在過敏體質患者身上。過敏疾病的原因除了先天遺傳,還與後天的環境、季節氣候、生活習慣、過敏原暴露及情緒壓力等因素相關。過敏苦不堪言 疾病特性一次看林莉華醫師進一步解釋過敏的疾病特性:.過敏性鼻炎常見症狀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通常伴隨眼癢、鼻癢、喉嚨癢、鼻涕倒流等狀況。好發高峰為學齡期,但學齡期之後,可能仍會有症狀。.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持續性的皮膚炎,且會反覆發作,典型症狀為皮膚紅疹、濕疹狀、皮膚增厚苔蘚化、脫皮、滲出組織液等。通常好發於小兒,但在成年人中也會發生,與遺傳或生活環境息息相關。若年紀小於2歲,好發於臉、頭皮、四肢外側(伸側);若為2歲至青少年時期,則好發於頸部、四肢內側(屈側)。.氣喘的主要症狀有陣發性呼吸困難、呼吸延長、咳喘、呼吸有喘鳴聲等,常常因吸入刺激物質、感染、接觸過敏原等情形而引發。此外,氣溫變化過大也很容易發作,且以夜間和凌晨居多。防範過敏發作 日常3點提醒針對過敏體質,林莉華醫師提供幾點生活習慣與飲食的建議:一、少吃生冷食物,如寒性水果、冰品及冰飲二、避免接觸過敏物質,常見過敏原為塵蟎、黴菌、狗毛、貓毛等三、經常換洗寢具,避免使用地毯、布/絨布沙發,窗簾則盡量採用百葉窗,並適時使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等
1歲妹連燒4天咳到「吐黏液」 醫示警RSV成人也會感染:4症狀注意
小融(化名)是一位1歲半的小女孩,最近剛被送去托嬰中心,才送去1個多禮拜,就開始高燒,伴隨嚴重鼻塞,甚至常常咳到吐,嘔吐物中還帶有像似痰的黏液,即使服用症狀藥物,還是燒燒退退。連燒4天後,家人發現小融食慾跟活動力明顯下降,而且呼吸明顯費力且偏快,於是連忙驅車前往就近的醫院。小兒科醫師聽診發現,雙側肺部有痰音及喘鳴的咻咻聲,胸部X光也顯示雙側下肺有發炎現象,抽血報告發炎指數及白血球數量都上升,判斷很有可能是最近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感染,做了抗原快篩,也確定是陽性反應,於是診斷小融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合併續發性細菌性肺炎」,收治入院讓小融睡在氧氣帳中,並以抗生素治療,在經歷幾天治療後,小融終於燒退帶藥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顏培如表示,近日因為疫情解封加上開學,許多學童連番生病,小兒科門診常聽到家長抱怨,幾乎每隔1、2個禮拜就需要看醫生,即將進入秋冬之際,更多呼吸道病毒開始蠢蠢欲動。根據疾管署資料統計,從9月開始,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分離陽性率開始急起直追,目前僅次於流感病毒。5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群,會引發細支氣管炎、哮吼及肺炎。顏培如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會破壞小支氣管的上皮細胞,產生大量的壞死細胞以及分泌物,因此臨床上會觀察到病童的痰液很多,痰液阻塞幼兒小小的氣管後,就會使病童劇烈咳嗽、咳到吐,甚至呼吸急促,聽診時也會聽到氣管的咻咻聲,而且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病程常常比一般感冒來的長,通常發燒會持續3到5天,而整體的呼吸道症狀平均需要將近2周才會明顯改善。另外,具有氣喘體質的小孩感染後也容易導致氣喘急性發作。顏培如說明,呼吸道融合病毒治療方式目前以症狀治療為主,需要多補充水分,藥物只能幫助緩解症狀,針對咳痰力道不足的嬰幼兒,家長可以在餵奶前拍痰或用居家噴霧器化痰,吸鼻器也可輔助抽吸鼻涕,幫助幼兒改善不適。但須注意,若是發現病童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呼吸急促或是出現明顯喘鳴聲時,請就醫讓醫師評估。若是持續高燒不退,或是燒退幾天後又再度發燒,也須小心是否併發中耳炎、鼻竇炎或是細菌性肺炎,若是以上情形,就會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早產兒、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疾病、免疫不全疾病以及神經肌肉疾病等孩童,目前健保給付部分病童施打單株抗體(Palivizumab)來預防嚴重的感染,包括:一歲以下患有血液動力學上顯著異常之先天性心臟病童、出生時妊娠週數未滿33週以及小於35週且合併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顏培如也特別提醒,由於感染了呼吸道融合病毒後,身體並不能產生有效的終生免疫力,因此是可以重複感染的,即便是成人,也是會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雖然大部分是輕症,但年長者及免疫力低落的患者仍可能引發嚴重的肺炎及併發症。因此,呼吸道融合病毒並不是專屬於幼兒的疾病,事實上,今年美國FDA首次核可的二款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目前將率先施打於60歲以上的成人,而其中一款還可用於懷孕週數32到36周的孕婦,在病毒流行期將屆時施打,可以保護即將出生的嬰兒直到月齡6個月以及提供孕婦本身免疫力。醫師呼籲,台灣目前尚未引進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因此仍需靠著避免飛沫及接觸傳染來預防感染,可以做的像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在流行期出入人潮壅擠的場所,回家後接觸幼兒及長者前要換衣服。流行期將至,請大家有正確的觀念,才能一起守護家人的健康。
入秋氣喘頻發作! 「尖峰呼氣流量計」輔助監控保健康
一名40多歲王小姐為先天性過敏氣喘患者,常因早晚溫差大及過敏原導致病情不斷發作,時常進出醫院而苦不堪言,經中榮嘉義分院胸腔內科醫師劉嘉美建議下,讓陸小姐使用尖峰呼氣流量計(Peak flow meter),用來監測氣喘控制狀況,降低發病頻次且有效改善生活品質。尖峰呼氣流量計 可監測氣喘控制入秋季節天氣漸漸轉涼,正是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時期,氣喘患者要注意因溫差而導致支氣管收縮而誘發病症。劉嘉美醫師表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10%至15%,推估200萬人為其所苦。氣喘患者剛發作常是逐漸的但也可能是突發性的,臨床症狀有胸口壓迫感、咳嗽、呼吸急促及呼氣時會有喘鳴聲等,甚至反覆感冒的病患,也可能是氣喘的潛在族群。因此,氣喘個案被收案時,若經濟能力允許,建議可購置尖峰呼氣流量計(Peak flow meter),用來監測氣喘控制狀況,小小的儀器輕巧便於攜帶,可幫助想控制氣喘病兆的病患使用。注意監測數值 急性盡快就醫尖端呼氣流量計的使用前,要先設定個人最大吐氣流速的最佳值,建議病患於每日早上起床後,在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後吹尖端呼氣流量計3次,須注意每次儀器要記得歸零,連續紀錄一周的數值紀錄,作為症狀監控的參考數值。通常數值落在80%以上表示病症控制良好;數值若落在60-80%之間,表示氣喘可能即將發作;數值落在60%以下,表示急性氣喘發作中,需要立即就醫治療。衛教採取相對應處理 防止延誤病情劉嘉美醫師提醒,若使用尖端呼氣流量計測出來的數值,與平常低了百分之20到30,也意味將有急性發作的情況,因此醫師會在衛教指引中,教導病患了解數值變異,並採取相對應的適當處理或緊急措施,同時也衛教氣喘患者先使用預先備好的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先緩解症狀。若當天使用兩次以上都不見改善,一定要立即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及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腸病毒大流行1/創3年新高紀錄「新殺手更可怕」 難預防!3大族群最危險
疫情解封,腸病毒也即將大反撲!除了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之外,今年更要提防新殺手D68型,初期症狀和感冒一樣難以預防,且病情會急遽惡化,再加上無疫苗、無藥物,甚至連青少年都會感染,因此專家認為比71型更恐怖,也點名「氣喘病史」、「曾發生喘鳴」、「肥胖」3族群要嚴陣以待,一有疑似症狀就要趕緊就醫。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今年3/26至4/1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4,113人次,較前一週(3,177人次)上升29.5%,且高於2020~2022年同期,除了創3年新高紀錄,專家也示警6~7月恐造成大流行。不只如此,今年3月中旬疾管署監測到容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2位個案,這也是國內時隔一年半,再度監測到這種病毒型,而且緊接著在4/6再公布監測到2例,目前累計共4例,所幸皆為輕症。腸病毒71型是大眾較為熟知的危險病毒型,但今年許多專家紛紛擔憂另一種病毒型D68,且根據疾管署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內除了常見的克沙奇A型、腸病毒71型之外,D68型也蠢蠢欲動,而且今年唯一的重症個案就是D68型,去年唯一的死亡案例也是D68型。腸病毒並非單一病毒,例如引起疱疹性咽峽炎的克沙奇病毒或71型、D68型腸病毒都屬於這個大家族,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是手足口症及咽峽炎,少數如腸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案例,病毒甚至影響到腦部,會頻繁肌抽躍、嗜睡、手腳無力、持續嘔等。腸病毒71型重症雖進展快速,但疾病變化仍有跡可循,而腸病毒D68型走的卻不是這個路線。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D68前期症狀是咳嗽、發燒,和一般感冒非常相似,所以臨床上難以辨別,一旦出現急性肢體無力痲痺或呼吸衰竭,後續恢復狀況就不佳。第一個腸病毒D68型出現在1962年的加州,從那之後,美國一直有零星的個案,但沒有受到重視。直到2014年美國爆發大流行,那年的8~11月共有1121個確診案例,遍佈47州,幾乎讓整個美國本土全部淪陷,也讓全世界首次見識到D68型的可怕,台灣也從這一年開始監測D68。腸病毒D68型初期症狀跟感冒一樣,也無手足口症及咽峽炎,難以及早確診,又可能急遽惡化,因此讓許多專家相當頭疼。(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在美國2014年的大流行中,有107例兒童的急性肢體無力痲痺個案,張凱音說,「急性肢體無力痲痺」是指四肢突然發生無力性麻痺,負責呼吸與吞嚥的肌肉也可能受到影響,患者可能會四肢癱瘓,甚至連呼吸肌肉群都受到影響而必須仰賴呼吸器的支持。這107位受影響的兒童,其年齡中位數為7歲,絕大多數都有脖子僵硬、畏光等腦膜炎的症狀。受影響的肢體主要是在末端,且為不對稱分佈。肌肉力量可能會降到0分,發生肢體無力前幾乎都有發燒症狀,平均間隔距離為7天。楊為傑說,這些病童恢復狀況不佳,幾乎所有孩子都留下了神經學的後遺症。那該如何預防?D68症狀與一般感冒無法區分,但會表現得較為嚴重,根據美國2014 年流行的統計數據,32%以上的個案會演變成肺炎、肢體無力等重症,且絕大部分的D68個案都需住院治療,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不只如此,D68的恐怖之處是就連青少年都難逃脫魔掌,雖然所有年齡層都可能感染腸病毒,但5歲以下的孩童較容易引發重症,不過,根據法國2014年的D68流行年齡層分布,除了5歲以下的幼童之外,6~15歲與16歲以下竟也有不少案例。不同於腸病毒71型已有疫苗可打,D68目前既無疫苗、也無治療藥物,「預防重於治療」更加重要,尤其是根據美國2014年的數據顯示,若有氣喘病史、過去曾出現「喘鳴聲」、肥胖這3大危險因子,就要格外提高警覺。有氣喘病史者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控制病況,若有感冒症狀,且產生呼吸困難、喘;或有肢體無力之現象,如突然走路不穩、一隻手突然變得無力、不靈活、肢體酸麻痛等,都要立刻就醫,以免病況急遽惡化。
年節休診恐延誤就醫 「符合3大指標」幼童快送急診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往年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於農曆春節期間達高峰;2019至2022年春節期間(除夕至初五)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分別為33,122、39,738、10,234、8,277,其中2021及2022年因COVID-19疫情實施各項防疫措施,就診人次較往年春節期間為低。本流感季(去年10月1日至今年1月16日)累計2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以A型H3N2為主),其中4例死亡;目前正處呼吸道病毒活躍期,近4週社區檢出以流感病毒、單純疱疹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為多。其中嬰幼兒患者最令人擔心,雙和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汪小芹整理年節三大常見幼童狀況,包括「感冒」、「細支氣管炎」及「哮吼」,提醒家長或照顧者們,在年節期間與親友歡聚時,也留心幼童的狀況,若有問題請盡速就醫,別疏忽小細節,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傷病。汪小芹醫師表示,親友相聚的同時,幼童們多半也群聚玩耍,有可能造成病毒傳染,不只是新冠肺炎,冬季本就是感冒的好發季節,曾有家長在年節期間因錯誤判斷,以為只是一般小感冒,加上診所休診而延誤就醫,導致小朋友重複感染,甚至併發中耳炎、鼻竇炎與肺炎等,住院好一陣子才康復。若年節期間孩童不幸染病,汪小芹醫師建議,家長們可注意「呼吸症狀」、「活動力」及「食慾」這三大指標,若都變嚴重或變差,請盡速就醫,如遇到門診休息情況,可前往急診進行治療,以雙和醫院為例,雖除夕至初三一般門診休診,但急診從早上10點至晚上10點也都會有兒科醫師提供看診服務,家長們千萬別猶豫。汪小芹醫師指出,嬰幼兒感冒,大多是急性、傳染性、病毒性的疾病,常見的致病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嬰兒時期症狀多變且較易合併發燒,哭鬧不安、易怒都是常見狀況,也可能只有輕微鼻水症狀,臨床上鼻水或鼻塞幾天後,鼻涕會變濃稠,之後慢慢改善,病程大約一至二周,此時以症狀治療為主即可,但得注意水分的補充;另外,幼童生病時大多胃口不好,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如勉強孩子進食或灌食,反倒會出現脹氣、嘔吐導致嗆傷等危險,盡可能讓孩童攝取高蛋白質、高維生素C等食物來增加體力,減少甜食、零食或是油高脂等垃圾食物。另外,汪小芹醫師表示,嬰幼兒染病的話,呼吸狀況得多多觀察,若病毒侵入呼吸道,深入細支氣管並引發感染,便會造成細支氣管炎,家長可多留意是否有咳嗽加劇、呼吸急促、吐氣出現咻咻喘鳴聲等病狀,細支氣管炎嚴重時,肋間、肋骨下方與腹部交接處會隨呼吸出現凹陷起伏現象,也會伴隨餵食停頓或餵食困難現象,如有上述情況請盡速就醫,其中,又以早產兒、3個月內的嬰兒為高危險群,另有心肺疾病、免疫不全或環境中有菸、空污等,都是引起較嚴重細支氣管炎的危險因子。除細支氣管炎外,這段期間好發於嬰幼兒的哮吼也得多留意,初期會是一般感冒徵狀表現,不過在12至48小時後,就會有發燒與吸氣時喘鳴(inspiratory stridor)、聲音沙啞(hoarseness)、狗吠狀咳嗽(barking cough)等症狀出現,特別是在晚上至凌晨會變得明顯,可能持續3至4天晚上 會有明顯的喘鳴音及肋凹的狀況,若孩子出現意識不清、發紺、安靜時是否有喘鳴、肋凹及無法進食液體食物,皆可視為症狀較為嚴重的呼吸道阻塞,如嬰幼兒有出現上述情況,家長務必警覺並立即送醫接受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哮吼病童在就醫時,醫師會先詢問是否異物吸入(如魚刺等)之可能性,處理方式會有所不同,這部分家長得特別留心。汪小芹醫師建議,在照護哮吼病童時可先以安撫為主,過度哭鬧會使呼吸困難,反而更危險,若孩童年紀較大,可先採取坐姿,並將下顎伸出來維持呼吸道暢通,而這類情況家長也請盡速就醫尋求協助,另外,建議此時可準備流質或較軟的食物,以方便吞嚥為主,不要過熱,並少量多餐及與多攝取水份。
免疫負債1/解封後病毒急竄「這年齡最危險」 醫建議「分期付款」較安全
10/13起國境解封,國外入境者不再需要居家隔離,只要7天自主健康防疫即可,也開放觀光團出、入境,幾乎已恢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不過,許多專家都警告「免疫負債」恐怕即將反撲,尤其是5~6歲以下的孩童最危險,若是一下子「負債太多」,可能影響全身的免疫系統,最好「分期付款」慢慢欠債叫好。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已滿3年,從原始病毒株到變異株Alpha、Delta,再到去年底出現的Omicron,以及最新出現的BQ.1.1、BF.7和XBB。在這段時間內,大多數人外出都謹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的防疫守則,不僅預防新冠病毒,其他病毒也都沒有可趁之機。以秋冬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例,台灣自2021年起連續15個月沒有出現患者,如今隨著防疫政策鬆綁、疫情解封,首例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病例已在9月出現,依據疾管署傳染病監測顯示,截至10/13,呼吸道融合病毒患者近四周分別為12、49、88、118人,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要當心『免疫負債』反撲!」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說,所謂的「免疫負債」是指在防疫措施齊全時,人體接觸其他病毒的機變少,因此身體沒有機會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力,一旦不幸接觸到病毒後,就更容易被感染,發病症狀也會更為明顯,甚至會引發重症。「尤其是5~6歲以下的嬰幼童,這些孩子一出生、或出生沒多久就遇到疫情爆發,長時間處於防疫狀態,身上的免疫系統猶如一張白紙,沒機會受到訓練,所以當他們遇到病毒時,往往就會更加嚴重。」沈仲敏說。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收治了6名未滿月、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而住院的小嬰兒,年齡介於2~3週大;其中一位是出生35週的早產兒、2位是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的低出生體重兒。他們當中有2位因呼吸窘迫,被收治到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治療。10/13邊境解封,入境旅客不必再居家隔離,也開放觀光團出入境,屆時將會有更多病毒傳播的機會,醫師建議民眾持續戴口罩、勤洗手,才能保護自己免於感染。(圖/報系資料庫)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醫師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單股的RNA病毒,此病毒主要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為2-8天,會在人類呼吸道細胞繁殖並破壞,造成發炎反應,使細支氣管水腫並發生黏液阻塞。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包括發燒、流鼻水、咳嗽、呼吸急促、餵食困難、肺部痰液增加,或是呼吸時會聽到「咻咻咻」的喘鳴聲。由於嬰幼兒的呼吸道相對狹小,因此易因為增多的痰液,造成小氣道阻塞,而發生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甚至導致呼吸暫停。沈仲敏說,呼吸道融合病毒尚無特效療法,通常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氧氣給予、化痰等,仍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才能痊癒,但對肺部發育未完全的早產兒來說,就相當危險,建議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降低感染風險。不過,若不屬早產兒等危險族群,幾乎不可能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因為一針就要自費2萬元,且效果維持一個月而已。」沈仲敏建議家長還是多叮嚀孩子洗手、戴口罩,若發現孩子生病就留在家裡休息,以免反覆感染不同病毒,形成惡性循環會重創全身免疫系統。小兒科醫師王韋力也在臉書粉絲團發文表示,門診時有孩子告訴他:「我們班同學都不見了!」原來一個班上總共有30多人,但幾乎全都在發燒、咳嗽,只剩下7位同學到校上課,老師都快變白雪公主。醫師王韋力說,兒童圈最近7大病毒齊發,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融合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黴漿菌,且發燒、咳嗽等症狀都很嚴重,應小心輪流交替感染。沈仲敏說,「如果逃不過免疫負債,起碼分期付款還債,生病就留在家中休息,以免到校又感染其他病毒,若是一下子欠太多債,恐怕會影響未來健康。」
兒童確診常併發「哮吼」…嚴重恐呼吸衰竭 醫示警: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台灣逐漸回歸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越來越少人討論疫情的發展,然而,現在每天仍然有3-5萬人染疫,疫情對於兒童的威脅仍然存在,從未消失;他提醒,確診兒童常出現哮吼(croup) 併發症,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謝宗學在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透露,許多研究證實,在新冠肺炎 Omicron 變異株流行期,確診兒童常出現哮吼(croup) 併發症,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最後需要緊急插管急救,而哮吼是聲門周圍組織因為發炎反應水腫,造成上呼吸道阻塞,主要症狀如下。1. 聲音沙啞:若完全發不出聲音加上胸骨上方肌肉凹陷明顯,表示已經發生呼吸窘迫,需要立即送孩子到急診。2. 狗吠聲咳嗽:低沈咳嗽聲,有時候動作像喉嚨有東西或痰一直咳不出來,不斷超用力咳嗽。3. 吸氣時的喘鳴聲(stridor ):為高頻吸氣聲。和哮吼不同,吐氣時出現的喘鳴聲 (wheezing)是氣喘發作的表現。謝宗學醫師提醒,年齡小於2歲的幼童,特別是小於一歲的嬰兒,出現哮吼症狀時要特別小心,因為呼吸道較為狹小,哮吼時容易發生嚴重阻塞,導致呼吸衰竭,若家長發現幼童聲音明顯沙啞、出現像狗吠低沈的咳嗽,建議帶孩子給小兒科醫師看診;若出現用力咳嗽、幾乎發不出聲音、呼吸費力且胸部肌肉凹陷,建議直接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看診。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發威…2歲↓小病童激增 醫教戰大人必做「3件事」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未歇,近來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幼童病例,在秋冬有明顯增加趨勢,不少孩子不但高燒到活力不佳,還咳嗽咳到讓家長心疼。醫師提醒,此款病毒感染好發於2歲以下幼童,多半是透過吸入或接觸病人分泌物而被傳染,提醒家長在接觸幼兒前,一定要先換衣物、洗手,且與幼兒互動時,最好戴上口罩。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高醫小兒急診外科主任陳泰亨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對幼兒威脅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比更嚴重,感染到RSV的初期症狀,跟感冒很類似,會友有發燒、咳嗽、流鼻水、打噴涕等,但RSV嚴重者可能呼吸急促、有喘鳴聲,甚至呼吸困難,甚至會侵犯幼童腸黏膜;且孩子可能會因鼻塞吸不到空氣,改用嘴巴張開呼吸,可能會導致腸脹氣跟食慾不振至於RSV的病毒治療,並沒有專門的特效藥,陳泰亨表示,對於這類的患者,治療主軸是以緩解症狀為主,提醒家長返家抱幼兒前,務必要更換衣物、洗手與戴口罩,別再讓病毒繼續傳下去;若要帶幼兒外出,這陣子也最好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天冷咳不停 肺阻塞恐急性惡化致死
冷風颼颼咳嗽咳不停,肺阻塞急性惡化風險悄悄來襲!65歲、菸齡長達30年的王伯伯,半年前因感冒造成呼吸急促,且合併有喘鳴聲,緊急送至急診後轉介至門診檢查後,確診罹患肺阻塞。在門診追蹤治療期間,王伯伯仍然抱怨如果走動太快就會喘、甚至天氣變化大時就感到胸口不舒服。兩個月前又因呼吸急促再度到急診報到,進一步才發現是使用吸入器時出現問題,王伯伯會模仿電視劇的吸藥方式,按壓兩下、快速吸入且沒有閉氣,導致藥物沒有進入肺部,無法發揮作用。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其中肺阻塞就佔了超過八成。急性惡化是肺阻塞致死的主因,若發生一次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提升至20%,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代表、臺大醫院內科部王鶴健醫師表示,規律的藥物治療,以及正確使用吸入器裝置確保有真正使用到藥物,是避免急性惡化的關鍵。為了解肺阻塞患者用藥狀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針對全台7家醫院共168位肺阻塞患者,依照分別使用的吸入器種類進行調查,結果有超過半數患者藥物「有用沒到」,顯示肺阻塞在治療藥物及吸入器的選擇,對於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關連性。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宜蘭羅東博愛醫院邱國欽副院長指出,調查顯示患者在使用呼吸器上面臨「吸氣量不足」、「閉氣時間不夠」、「手口協調性不佳」三大障礙,導致藥物無法吸到下肺部。邱國欽分享臨床常見病患使用吸入器時操作方式不正確、自認用藥成效良好而自行停藥,或是因肺功能下降導致吸藥遇到瓶頸。這次調查就發現,有超過五成(51.8%)患者沒有真正將藥物吸到下肺部,而肺阻塞為下呼吸道疾病,藥物應吸到下肺部才能發揮治療作用。另一方面,即使有超過八成(83.3%)患者接受過衛教,近五成(49.4%)使用吸入器的流程卻不正確。邱國欽進一步點出患者用藥三大障礙,近四成(38.7%)沒有在吸藥前先把氣吐完導致「吸氣量不足」;近兩成(18.5%)吸藥後憋氣時間未達5秒,「閉氣時間不夠」;超過三成(33.3%)患者無法在按壓吸入器的同時吸藥,有「手口協調性不佳」情況。尤其是罹病時間越短者,出現用藥障礙比例越高,這也是醫師常鼓勵初診斷病人應定期回診追蹤用藥狀況及吸入器使用正確性的原因。除提出呼吸器正確使用步驟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同時公布2020國際最新治療指引(GOLD Guideline),說明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更能預防急性惡化發生。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古世基醫師建議,患者應於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自身藥物治療與吸入器裝置使用的正確性,避免因用藥不完全導致急性惡化發生,面臨住院或死亡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