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聰
」 中醫 針灸頭暈、手腳麻木要多加注意! 中醫調理預防秋冬心血管問題
隨著秋天的到來,變化頻繁的天氣常常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許多中風患者在中風之前其實就發生過「小中風」徵兆,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小中風可能的症狀包含突然出現單側手腳麻木無力、頭暈、耳鳴、視力模糊、口齒不清或突然失去平衡感持續時間僅數分鐘至1小時左右,大部分的人在24小時內會完全恢復正常。因為症狀短暫,許多人會忽略這些警訊,但其實這些症況很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未來中風的機率會比一般人要高上許多倍。頭暈、手腳麻木可能是警訊!中醫調理有助預防中風風險如果本身已經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子,更要提高警覺,賴睿昕中醫師建議,如果能儘早進行中醫調理,可以有效避免未來中風的發生。他常使用天麻來改善短暫性腦缺血的情況,由於天麻有鎮靜和增加腦部血流量的作用,對於舒緩手腳麻木、頭暈耳鳴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由於小中風患者的血液循環系統常出現神經抽搐、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障礙,天麻可以幫助調節,並延緩中風的發生。天麻入藥膳 中醫日常保健預防秋季小中風此外,天麻還可以入菜,成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賴中醫師分享了一道簡單的天麻杏鮑菇雞湯,不僅美味,還能幫助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有效保護大腦。特別適合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或肥胖問題的族群。材料:天麻10克,杏鮑菇500g,黑木耳50克老母雞一隻,水4000cc,薑片蔥段適量,胡椒粉,鹽8克。做法:1. 天麻提前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備用2. 杏鮑菇,黑木耳沖洗乾淨,切片備用;老母雞切塊3. 加入4000cc水,下杏鮑菇、黑木耳、老母雞、薑片蔥段大火煮到滾,開蓋沸騰5分鐘4. 因為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轉文火候再下天麻,燉1個小時,加鹽和胡椒調味就可以喝了。除了藥膳,賴睿昕中醫師還建議,平時常按揉百會穴與四神聰穴也能有助於預防小中風的發生;從頭部鼻尖往上和耳尖往上至頭頂的交會點,有一微現凹形處的百會穴,與分別在百會穴的前、後、左、右一寸處的四神聰穴,各用雙手指按壓七秒、鬆手,連續七次,對於預防記憶力損害與短暫性腦缺血具有積極的效果。
台灣每30分鐘多1名「失智者」! 中藥、針灸治療有效改善輕、中度症狀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每30分鐘就會增加1名失智者,另在衛生福利部112年全國社區失智症調查報告中,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則越高,65歲以上盛行率為7.99%,但到85歲以上時盛行率已高達20.04%。中醫治療失智症 針灸明顯改善輕中度症狀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表示,中醫歷代對失智症(痴呆)的認識及治療,已發展出多樣的治療方式,其中可透過中藥補氣化痰特性來改善腦部海馬迴神經損傷,亦可藉由減少細胞氧化和改善神經退化達到改善認知,以及透過抑制鐵誘導細胞死亡來改善學習及記憶力。目前已知能夠有拮抗壞死過程的中藥萃取物,如連翹酯苷A(Forsythoside A)有抗鐵引發細胞死亡效果、紅景天苷(Salidroside)透過抑制神經性的鐵誘發細胞凋亡改善失智症狀。另外,針灸穴道也能達到改善失智症狀的效果,特別是在輕度及中度失智症的階段,其療效較明顯。失智症分為四種類型 對症下藥方式一次看李俞生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失智症可分為下列四種類型,「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性失智症,為腦部神經微纖維糾結及老年性斑塊形成,在唐朝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藥方》中記載的開心散,其組成包括人參、遠志、石菖蒲、茯苓等,經動物實驗行為觀察評估以及顯微鏡觀察腦神經組織,發現服用開心散後腦神經纖維糾結的數量和斑塊有效減少,能達到緩解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會出現漸進性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異常,合併語言障礙,透過針灸穴道,百會穴、四神聰穴、太衝穴、神庭穴、本神穴,改善腦部血流治療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是由於路易氏體沉積,出現認知功能波動、視幻覺和運動障礙,帕金森氏症、情緒不穩或妄想等,治療方式以開心散加上疏肝解鬱、醒腦開竅中藥加減,並搭配每週2~3次針灸,能夠緩解症狀。「血管性失智症」:因腦部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細胞損害,使認知功能減退,常見症狀如情緒及人格改變、尿失禁、吞嚥困難、構音困難和步態不穩(失足跌倒),治療方式透過針灸為主,服用中藥為輔,讓前期及中期患者可以持續恢復至正常狀況,後期患者能夠維持原先狀況減緩退化。失智症早即診斷治療 以利延緩病程李俞生表示,中醫依循病人不同體質與病理條件而處方用藥及針灸外,尚有按摩、導引(八段錦)、吐納、氣功、太極拳等治療方法,都是治療失智症病人的利器。另外,失智症若能早期診斷及治療,將能有助於延緩病程,因此當家中長輩有出現失智的症狀(可透過AD-8量表或SPMSQ量表檢測),千萬別輕忽,應盡速就醫,以利後續病情的控制。
變天就不舒服「頭暈想吐」?小心是這毛病 中醫授5穴位改善
許多民眾一到換季,身體就渾身不對勁,開始出現頭痛、關節痛、心臟痛及肚子痛等毛病,甚至還會有頭暈、嘔吐這些症狀。根據《TVBS》報導,對此中醫師邱柏豪就提醒,想要改善「天氣痛」問題,建議民眾平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並保持充分睡眠,透過攝取均衡營養素以維持良好的免疫力,另外,邱柏豪也分享日常可按摩的5穴位,幫助民眾有效緩解天氣痛。「天氣痛」是指因天氣變化引起的身體不適,受到氣壓、氣溫、濕度等天氣因素影響,導致舊傷口疼痛、痠脹,或因自律神經失調而出現的身心不適,而造成天氣痛的常見原因有3點,第1點為「氣壓變化」,低氣壓可能會刺激人體敏感的神經,導致身體組織腫脹,造成關節緊繃疼痛,因天氣變化所引發的頭痛,原因就是內耳感受到氣壓降低,使得交感神經較為活躍而引發頭痛。第2點原因為「流向四肢的血流減少」,氣溫下降時人體的活動量也會下降,導致流向肌肉和關節的血液減少,天氣嚴寒時,身體為了保存熱量,甚至會限制流向四肢的血液,讓血流集中在肺部及心臟,因此導致四肢關節肌肉變得僵硬、痠痛;最後第3點原因「天氣變化影響情緒」,陰雨天會讓民眾容易疲倦、昏昏欲睡、沮喪,進而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醫學研究也證實,悲傷或憂鬱等心理因素,會影響生理健康,還會放大疼痛的感覺。至於如何緩解天氣因素造成的疼痛問題?中醫師邱柏豪提醒,民眾平時可以規律運動,增加血液循環,並避免自身處在濕冷環境下,藉由冷暖氣機、除濕機調節室內溫度,此外,充分睡眠及攝取均衡營養素,有助於維持良好的體力和免疫力,日常飲食中,邱柏豪建議可以適當攝取維生素B群、鋅、鎂、鐵質。邱柏豪表示,中國醫藥大學團隊針灸臨床實驗發現,罹患慢性疼痛及憂鬱症共病的患者,可藉由針灸治療而獲得改善,對於緩解疼痛和憂鬱症狀相當有效,還可以降低血液中發炎激素,邱柏豪也分享日常可按摩的5穴位,幫助民眾有效緩解天氣痛,1、百會穴頭頂正中線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2、四神聰穴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去一寸處,共計4穴。3、太衝穴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的趾縫後方凹陷處。4、頭臨泣穴頭頂部,瞳孔直上,前髮際後五分處。5、攢竹穴面部眉頭陷中,當眶上切跡處。
中西醫共識:巴金森氏症可能與腸胃健康有關 中藥調理搭配針灸按摩扶正根本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化疾病,腦內多巴胺低於正常人的80%,運動功能會逐漸出現動作緩慢、靜止性顫抖、僵硬和姿勢不穩等動作障礙。除了運動功能障礙外,還經常伴隨姿態性低血壓、睡眠障礙、頻尿、便秘、性功能障礙、憂鬱症、智能減退或失智、疼痛、嗅覺異常。近年來,中西醫結合對於治療巴金森氏症之助益,受到廣泛的關注。中醫看巴金森氏症:肝腎陰虛、氣血兩虛 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中醫)吳奐昀醫師分享,巴金森氏症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雖指出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但遺傳性的情況相當罕見。從中醫角度來看,可能與肝腎陰虛及氣血兩虛有關。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紀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有 "震顫" 之意,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因「肝」病變引起。 另《華氏中藏經‧ 論筋痹第三十七》說:「行步奔急,. 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 所謂行走奔急,不能舒緩,恰如巴金森病的慌張步態。不過,中醫與西醫所指的肝不同,西醫的肝指的是消化系統中的肝臟器官,而中醫所指的肝則是範圍更廣泛的,除了西醫所指的消化和自主神經功能外,還包括有調節情志等功能。中醫辨證巴金森氏症的診斷歷代中醫典籍中都有對巴金森氏症的辨證記載。清朝《張氏醫通》指出,巴金森氏症主要是風、火、痰、虛等因素所引起的。另一部典籍《醫宗己任編.顫振》也提出,氣血虧虛會導致巴金森氏症的動作遲緩和不協調:「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近代中醫的辨證承接歷代醫家大成,主張巴金森氏症的根本病理基礎肇因於肝腎陰虛和氣血不足,形成內風、火、痰、瘀的病理改變。而且,可歸納為四大証型:肝腎陰虛証、肝風內動証、風痰阻絡証、氣血兩虛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可能同時具有不同的證型,但其中有一個証型是主要的。中西醫皆認為:巴金森氏症與腸胃健康有關從中醫的觀點,巴金森氏症者除了由風、火、痰、虛所引起,與腸胃健康也有關係,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提示了陽明經入絡於腦,陽明經包含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顯示腸胃系統與腦部經絡相聯繫。西醫研究指出,巴金森氏症者約有60-80%會伴隨便秘問題,且在症狀出現的10-20年前就已經存在。發表於《細胞》(Cell)的研究亦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台大醫院研究也指出,患有便秘的人日後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相對較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族群。中藥調理 對症下藥 扶正固本中醫對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採中藥調理和針灸療並行。根據中醫的觀點,巴金森氏症多由肝腎陰虛、氣血兩虛所致,治療上著重於扶正固本。具體的中藥處方根據患者的體質和証型進行調配。肝腎陰虛以地黃飲子加減;氣血兩虛以八珍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活血養血以當歸、赤芍、白芍、丹參、川芎、紅花、牛膝、桃仁;如果抖動嚴重,可加入全蠍、地龍、蜈蚣、僵蠶等昆蟲類藥物,熄風通絡改善之。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巴金森氏症者痰瘀特別明顯,可能與台灣氣候潮溼及飲食油膩有關。痰瘀是代謝廢物傳導阻滯到神經細胞的死亡,最後演變成中腦黑質部的萎縮,黑質區的許多細胞空泡變性反而成為神經傳導及萎縮退化的根本,即所謂的痰瘀互結,變成主要的問題,故無論任何證型,都需要加入和血化瘀除痰的治則。針灸及穴道按摩針灸和穴道按摩也是一種中醫療法,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有助於改善肝氣、調理氣血運行。對於巴金森氏症,針灸主要集中在頭皮針和體針上,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相應的針灸穴位,若是手部較嚴重則靠額顳葉部分的運動前區多下針;足部較嚴重則靠頂葉多下針;平衡問題也可在小腦部分多下針。經常會針灸的穴道為百會穴、四神聰、風池、曲池、合谷、陽陵、足三里、太衝、太谿等,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動作遲緩等問題。巴金森氏症的腸胃問題,可常常按壓足三里、豐隆穴、大腸經合谷穴、足陽明經的胃經,促進上循腦部的經絡氣血運行更佳。此外,敲打膽經及按壓太衝穴可調理肝氣, 改善動作遲緩以及減少不自主震顫發生。吳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治療可採西醫為主;中醫為輔。西醫主要著重於恢復多巴胺的活性,藥物治療上,左多巴胺是治療巴金森氏症最主要且有效的藥,可提升腦部多巴胺濃度,改善病人的動作,但用藥會有蜜月期,中後期經醫師評估許可,就會建議進行DBS深腦刺激手術。而中醫則著眼於以中藥調理和針灸活絡腦部,幫助改善症狀。中西醫學的結合是現代醫學的趨勢,但需注意在服用不同藥物時,至少間隔一個小時。▲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中醫)吳奐昀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
男子車禍腦出血「失憶性格大變」 中醫針灸治癒重返職場
56歲的何先生,半個月前因車禍導致顱內出血而中風。住在醫院的半個月期間內,他失去意識而忘了自己是誰,脾氣也變得暴躁,不願配合接受醫院安排的各項治療。半個月後,他轉院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會診,經施予「頭皮穴位」針灸治療後,何先生逐漸恢復意識,同時也積極配合復健治療,目前已重回職場浴火重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人的大腦就像豆腐一樣,當腦部受到撞擊時,大腦產生劇烈搖晃,搖晃過程中就可能造成腦部的神經組織受損。受損的神經若是負責記憶傳遞的神經區域,就會產生「失憶」的現象。林在裕表示,像何先生因車禍外傷導致顱內出血進而產生失憶的現象,可歸類於中醫所謂的「健忘」、「痴證」等病症。何先生中風後失憶的症狀可施予「百會」、「四神聰」等具有「醒腦開竅」、「清利頭目」功效的頭皮穴位來針灸治療,針刺「百會」、「四神聰」穴,可對大腦皮層產生良性刺激,能有效的調節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清除自由基並保護腦細胞,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新陳代謝,進而修復受損的腦部神經,將有助於改善中風患者失憶的症狀。
女子長期偏頭痛到吐 靠「中藥+針灸」揮別止痛藥
42歲王小姐,個性易緊張焦慮,時常於下午發生雙邊顳側頭痛,尤其在精神狀況不佳或是情緒起伏較大時更容易發生,嚴重時甚至伴隨噁心嘔吐,服用普拿疼可緩解但效果有限。近日因頭痛頻繁發作,至台南市立醫院求診中醫,希望能改善並減少服用西藥。因工作壓力大 影響睡眠品質中醫部鍾奕璇醫師診斷王小姐為偏頭痛,並給予中藥及針灸治療,經過針藥雙管齊下的治療後,王小姐的頭痛頻率與程度大幅降低,也不需要服用西藥緩解疼痛。鍾奕璇醫師指出,王小姐平時工作壓力大,並自述情緒緊張時易食慾不佳及腹瀉,為肝鬱脾虛之證,治療上給予疏肝理氣健脾的柴胡疏肝散加茯苓、白朮、黃耆等中藥依體質加減,並針灸百會、四神聰、神庭、風池、完骨、翳風、率谷等穴道。持續治療兩週後,除了頭痛頻率及程度明顯降低,同時也改善了睡眠品質、食慾不佳及緊張時腹瀉等症狀。確切機轉無定論 遺傳也可能導致鍾奕璇醫師表示,偏頭痛已是正式的病名,並非一種症狀,有其完整的臨床診斷標準,因此,並非所有單側頭痛都是偏頭痛,偏頭痛也不完全只會痛在單側。雖然偏頭痛的確切機轉目前尚未定論,但可能因氣候變化、飲食、壓力、賀爾蒙等誘發因子而反覆發作,甚至也有遺傳的因素。偏頭痛發作 對症下藥是關鍵若為慢性偏頭痛患者(病程超過三個月以上,每月至少發生15天頭痛,且其中有8天以上屬於偏頭痛),建議設法找出可能誘發自身偏頭痛的食物(如:巧克力、柑橘類、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品等),並養成良好作息、保持愉悅的心情、調適壓力。若有長期頭痛症狀,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排除重大病因,並及早治療,擺脫惱人的頭痛。
防長新冠!康復1個月內勿進補 飲食清淡「避免邪毒殘留」
COVID-19急性感染一般症狀會在4週內好轉。但部分病人康復後,可能會因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生理病理變化、急性感染引發的免疫系統失調及發炎性損傷,與重症相關後遺症等,影響日常身體活動功能,可能造成呼吸、血液、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出現新的、反覆的、持續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3個月內痊癒,而部分病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3個月或陸續有新的症狀出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或長新冠,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根據WHO估計,約10~20%的新冠感染康復者會出現長新冠後遺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指出,長新冠後遺症最常見症狀包括全身倦怠(47%),呼吸困難(32%)、肌肉酸痛(25%)、咳嗽(20%)、頭痛、關節痛、胸痛、嗅覺味覺的喪失、腹瀉等,而且可能會有腦神經系統、精神、心血管、腸胃等系統併發症。張馨予說,以腦霧為例,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變慢、健忘、類似腦中風等症狀。以中醫來看,新冠病毒感染屬於疫病範疇,病因爲感受疫癘之氣,病機特點有濕、毒、瘀、虛。中醫典籍中也有提到瘟疫後遺症如瘥後發瘡、瘥後發腫、瘥後發痿、瘥後咳嗽、瘥後怔忡、瘥後不寐、瘥後昏沈等,皆是描述各種可能的後遺症症狀。新冠病毒感染時,急性期濕毒之邪流竄、困阻氣機,容易化燥傷津,恢復期主要病機爲氣陰兩傷甚至陰損及陽。同時新冠肺炎本身濕邪黏滯的特質使其更容易病症纏綿難癒產生後遺症。張馨予表示,長新冠常見中醫證型包含脾肺氣虛、氣陰兩虛、肝鬱氣滯及氫氣不升等。脾肺氣虛型常見症狀有疲倦、胸悶、胃口不佳、腹脹、解便稀軟等。氣陰兩虛型常有疲倦、胸悶、口乾、心悸、乾咳等症狀。肝鬱氣滯型常見憂鬱、焦慮、失眠、咽喉梗感等症狀。淸氣不升型常見症狀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思考變慢等類似腦霧症狀。這些都可以到中醫門診開立合適對證藥物治療改善。平時也可以通過穴位按摩改善一些新冠後遺症個症狀,例如在思緒不清晰、無法集中精神時可以按摩頭頂的百會穴及四神聰穴,可以幫助醒腦開竅。疲倦、胸悶、腹脹、解便稀軟時可以按摩肚臍下方約隔2指寬的氣海穴及膝下前側四指寬偏外的足三里穴幫助身體補氣理氣及調理脾胃。張馨予提醒,新冠感染康復後1個月內,建議避免自行進補。新冠肺炎恢復期,在飲食上建議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過飽過飢、肥甘厚膩、生冷瓜果、烤炸辛辣的食物,以免助長濕邪化熱或邪客脾胃影響消化。生活上也建議保持心情愉悅、充分睡眠、適當活動、注意保暖避免溫差大而著涼、維持個人防護如佩戴口罩。
中醫介入失智症治療 減緩患者頭痛並提升認知能力
65歲的林先生,過去從事服務業,原本個性開朗、做事有條不紊。大約一年前開始,家人發現林先生反應變得遲鈍,時常木訥寡言且食不下嚥,林先生也覺得自己的短期記憶力與注意力大不如前,且因頭痛頻作而感到困擾。經過神經內科醫師診斷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開始接受西醫治療一個多月,但病情無較明顯改善,因而尋求中醫輔助治療,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鍾奕璇醫師以中藥與針灸治療,林先生頭痛頻率大幅降低,食慾也有明顯的改善,與家人的互動也提升。記憶力減退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鍾奕璇醫師提到,以中醫而論,與心、髓海相關,而肝、脾、腎等為相關的臟腑。「腎主骨,骨生髓」,且「腦為髓之海」,若腎精不足可能導致腦部髓海空虛,治療原則為補腎益髓、益氣生精。而「脾主運化水液」,若脾虛失運,則痰濕鬱滯,可能上蒙心竅,產生神智的變化,治療原則為健脾化濁、豁痰開竅。另外,中醫認為精神狀況與肝氣疏泄相關,失智症患者的個性改變及情緒問題皆與肝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治療則以清心平肝、安神定志為主。鍾奕璇醫師經過中醫四診辨證,林先生為腎精不足導致虛熱上衝,以及心脾兩虛而致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故選用大補腎湯與歸脾湯加減,達到補腎填精、益陰瀉熱、補血益氣、健脾養心的功效。另外也選用百會、四神聰、神庭等穴道進行針灸治療,增進腦部的活性,協助提升患者認知能力、記憶力。經過兩個月的中藥與針灸療程後,林先生的頭痛頻率大幅降低,食慾有明顯的改善,更自覺記憶力與專注力提升;家人亦表示林先生對於事物較有反應、較願意分享自己的看法,不再沉默寡言。要如何預防失智症呢?鍾奕璇醫師提醒,把握「三動二高」的原則,三動即「大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如:多參加社交活動與人互動。也可以多從事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等,或是舞蹈類活動,除了可以運動,也能藉由記舞步達到動腦的目的。二高為「高度學習」及多吃「高抗氧化」的食物。可以多吃高纖、高抗氧化的「地中海型飲食」,著重在全穀物、豆類、堅果和蔬果的攝取。此外,也要遠離菸、酒、三高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更要慎防跌倒所造成的腦部傷害。養成「三動二高」好習慣,與遠離危險因子,才能預防失智症上門。
「吃過飯也忘記」每12人就有1人失智 頭皮針灸證實可延緩退化
王伯伯近來常常反覆問相同問題,常常找不到東西,有時候連家人的名字都想不起來,甚至會忘記回家的路,家人懷疑王伯伯得了失智症。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吳宜蓁醫師表示,失智症患者短期記憶的喪失會特別明顯,遺忘的事經過提醒也完全想不起來,甚至連自己吃過飯也會忘記,因此可能會連續吃好幾次。除此之外,更可能會出現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的退化,甚至會出現幻覺和個性改變等。根據內政部107年的統計資料,台灣65歲以上老人患有失智症的共有26萬9725人,占全人口的7.86%,也就是65歲以上老人每12人即有1位有失智症,且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且失智症的人口也持續攀升中。太衝穴可安定焦躁的情緒,解除壓力。(圖/台南市立醫院提供)吳宜蓁醫師表示,頭皮針灸被證實可提升腦部血液灌流,促進細胞活性及維持認知功能並延緩退化,甚至可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精神症狀,減少憂鬱焦慮,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治療失智症常用的穴道「百會穴」,是全身氣血交匯之處,具有提升陽氣的作用。「四神聰穴」可提神醒腦,改善記憶力下降。「神門穴」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焦慮和憂鬱。「太衝穴」可安定焦躁的情緒,疏肝理氣、解除壓力。吳宜蓁醫師建議,除了針灸以外,平常也可按摩這些穴道,有預防大腦功能衰退和穩定情緒的作用,按摩時一次按壓15~20秒,再休息5秒,可反覆按摩10~15分鐘,按摩時須注意不要過度用力而造成組織傷害,不是越痛效果越好,必要時可搭配凡士林或乳液輔助。吳宜蓁表示,失智症目前無法治癒,治療目標在於「減緩退化」,中醫可以藉由內服藥與針灸,協助患者改善睡眠、穩定情緒、延緩認知功能惡化,幫患者爭取延長停留在輕度失智的時間。
33歲男突爆腦中風 4醫搶救奇蹟復原
年僅33歲的粘先生,去年11月底突然在家暈倒,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當時黏姓病患意識不清,昏迷指數只有10分,血壓高達250mmHg,檢查後發現黏先生是小腦出血,出血量高達30cc到40cc,壓迫腦幹造成急性腦積水。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施以「開顱併顱內血腫清除手術及腦室引流手術」,先將頭蓋骨鋸開6公分,再切開腦膜,依電腦斷層定位血塊位置,微創手術精準清除40cc的血塊,經過3個小時開刀搶救情況穩定,粘先生隔天就清醒並移除呼吸管,手腳可自由活動,五天後轉普通病房,約兩個禮拜出院,患者出院後也到中醫科黃詩偉醫師以及復健科何宇淳醫師作後續治療,目前恢復狀況非常良好。黃詩偉醫師指出,粘先生搭配中醫的頭皮針針灸,針對百會、四神聰等頭部穴位針灸,刺激頭部,可加強腦部血流循環也加速腦神經修復,另外也透過針灸手腳穴位,促進身體循環,加速手腳活動恢復。根據國內健保資料庫的分析研究指出,腦中風的病患搭配中醫治療,不僅可以加速復元,縮短住院天數,改善生活品質,更可以預防二次中風,降低6成中風再發率復健科何宇淳醫師強調,粘先生手術治療非常成功,留下的神經後遺症並不多,病人說話口齒不清的情形,已經完全復原。因為還有肢體活動的動作障礙目前進行平衡協調及眩暈復健,未來的功能復原可達到九成以上。急診室主任游俊豪提醒,腦中風不再只是老年人專利,年輕族群也有高危險群,高血壓是年輕型腦中風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覺得年輕就輕忽,沒有好好處理」,結果可能引發急性腦中風。年輕人常熬夜工作,例如科技業輪班、加班,自律神經功能受影響,連帶影響血壓。游主任建議要定期量血壓,不管多年輕,一旦健檢曾出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症狀,都該培養每天固定時間量2次血壓的習慣,也要維持正常作息,控制飲食、多運動、少熬夜,少抽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