囟門
」今「芒種」到!炎熱夏季來臨 7大開運養生與禁忌報你知
2024年6月5日12點10分節氣來到「芒種」,雖然還在農曆四月,但節氣方面卻已經正式進入農曆五月了,代表炎熱夏季到來,這個時節又熱又濕,容易惱怒憂鬱,建議這段時間飲食宜多清淡,可多喝綠豆湯消暑,也適合多吃桑葚,因為中醫理論認為,桑葚可補肝益腎,主治頭暈目眩、煩躁失眠、耳鳴心悸。一般人看到「芒」種,會直接聯想到芒果,其實芒種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成熟,搶收急迫,解釋成「忙」種更為貼切,“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間,反倒跟芒果種植無關,只是這段時間也剛好正逢芒果盛產期。2024年「芒種」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鼠、牛、馬、羊,小感冒、小病痛會特別明顯,慎防脾胃、腸道、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極易引起腸胃急性病症。盡量多休息,多做適量運動以放鬆身心!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減低得病機會。不要去醫院探病,以免替人受災厄,身邊應帶護身符,勿探病弔喪,喪家物勿吃。以下是「芒種」開運養生與禁忌:一、依中醫理論,芒果屬於「濕毒」水果,容易導致丘疹、紅腫、癢等皮膚反應,建議吃芒果時避免接觸果皮,較不會有「毒」的問題,也不可以一次吃太多。二、這段時間天氣轉熱,冰品大受歡迎,但冰品吃太多容易造成女性子宮虛寒,變成「大腹婆」,也要節制。三、「芒種」這半個月時間(一個節氣維持十五天),不可給頭頂囟門尚未癒合的小小孩剃頭,為百會穴所處位置,以免受外邪侵襲。四、另外芒種這段時間白天熱晚上涼,若喜歡夜晚到外面躺椅納涼者,也要小心風邪入侵。五、因為外邪比較嚴重,農曆五月的溼熱節氣又稱毒月,所以也才有「九毒日」的說法,分別是:農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這九天稱為「天地交泰九毒日」及農曆五月十四日為「天地交泰日」,加起來一共十天。建議這十天最好不要有性生活,否則容易消耗正氣,給外邪可趁之機,元氣易受損!六、天氣炎熱,晝長夜短,晚間睡眠不足,經過一個上午的勞動和工作,體力和精力消耗較大,中午小憩是必要的,所以午睡對保障身體健康、有助於解除疲勞,減少某些疾病的發生起著關鍵作用。七、注意皮膚的保潔,五月天熱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換;俗話說:“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要常洗澡,但出汗時不可沖冷水澡。
2月大男嬰高燒39.9度 醫見「囟門凸起」直覺不單純…嚴重後果曝
1名2個月大的男嬰近日高燒至39.9度,急得家長趕緊將他送醫急救。經過檢查,醫生發現寶寶咽喉、四肢皆無異狀,囟門卻凸起,建議家長讓孩子接受腰椎穿刺,檢查腦脊髓液有無異常,並查出疑似感染腸病毒引發腦膜炎,治療後已明顯好轉。由於嬰兒腦膜炎較難判斷,如今及時發現,家長也特地寫信給醫生致謝。台中林新醫院小兒科醫師余震堂透露,寶寶送醫時高燒不退,燒到39.9度,咽喉、四肢皆無異狀,囟門卻凸起,經腰椎穿刺檢查,雖報告數值正常,但脊髓液較黃且黏稠,因此做了病毒核酸檢驗。結果顯示,患者感染「人類副腸孤病毒」,為腸病毒的一種,至於是否和腦膜炎有關,仍待進一步追查釐清。余震堂說明,人類副腸孤病毒主要透過呼吸道飛沫或糞口途徑傳染,好發於5歲以下嬰幼兒,臨床表徵常為無症狀或紅疹、腸胃道及呼吸道不適等輕症,與一般腸病毒感染症狀相似,以第一和第三型最為常見;其中第三型易引起新生兒敗血症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重症,所幸寶寶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病況已好轉。醫師提醒,兒童腦膜炎初期症狀不明顯,需要透過神經學及身體理學仔細檢查,要及早發現十分不易。余震堂補充,新生兒的腦膜防護膜不夠緻密,感染發燒都可能影響腦膜,加上初期症狀不明顯,中後期才會出現活力變差、肢體無力甚至抽搐等症狀,此時恐已侵入腦部,因此家長一旦發現類似病症,應盡速就醫求診。
80歲老婦X光一照「腦部驚現3公分針」 醫師驚曝婦人雙親恐怖秘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蘇聯因為面臨糧食嚴重不足,許多家庭陷入極度貧困和飢餓窘境,許多家庭無力撫養孩子,只能透過各種手法殺害新生兒,近日,一名80歲婦人在做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腦部竟有一根3公分的針,推測可能就是婦人的父母當年試圖殺她未遂的結果。根據《商業內幕》報導,庫頁島衛生部4日在社群媒體Telegram發文表示,這位80歲婦女進行腦部X光檢查時,醫師發現婦人大腦中有一根3公分長的針,幾乎貫穿半個大腦,這根針是在婦人的左頂葉中被發現。另外據《法新社》引述醫師說法,這名住在俄羅斯遠東地區(Far East)的80歲婦人,目前仍在接受觀察,這跟針也沒有對她造成任何頭痛或不適,由於因擔心手術會造成婦人健康惡化,因此決定不進行手術把針取出。據官員表示,這根針從女子出生起就一直卡在腦中,事實上,這是第二次大戰期間,前蘇聯常見的「殺嬰手法」,官員指出,當時正處飢荒年代,有些父母因為沒有足夠糧食養育下一代,會將針插進新生兒還未閉合的頭頂囟門,而閉合後就看不見異物,嬰兒也會死亡,「這種情形在饑荒年代相當普遍」。包括醫師也認為,這是婦人的雙親在她還是嬰兒時期試圖殺害她所致,醫師判斷,婦人的父母當初沒有能力撫養她,為了將她殺害,才會把針貫穿婦人的左頂葉,豈料最後未達到預期的結果,婦人得以存活下來。醫師分析老婦腦中藏針的原因。(圖/翻攝自推特)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24小時內恐惡化死亡! 「這族群」發生率最高如何預防?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起的腦膜炎,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雖然發生率低,但卻有高致死率、高後遺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教授表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早期症狀與類流感類似,症狀非特定性不易診斷。許多患者可能會在就醫返家後,疾病突然惡化,才被發現是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而若未即時治療24小時內有可能會因此而死亡。所以民眾應了解疾病傳染方法、風險因素等,藉此預防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發生。腦膜炎雙球菌24小時內病程發展曝 嬰幼兒風險最高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感染多侷限於鼻咽。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表示,較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而多數地區包含台灣,主要都以B型為主,台灣約有81%屬於此類型。黃玉成教授提到,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若快速發展,可能會在24小時內從非特定症狀惡化至死亡,症狀發展如下:0-8小時:不易診斷,因為早期徵象和症狀通常是非特定和類流感相似,包含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發燒、噁心/嘔吐、咽喉痛、鼻炎、全身或肢體疼痛、嗜睡、肌肉張力低下9-15小時:出現典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症狀,不過症狀無法預測且並非總是發生,包括出血性皮疹、頸部僵硬或疼痛、畏光、假性腦膜炎、囟門突出、敗血症早期徵象(如:手腳冰冷)16-24小時: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譫妄、意識不清、癲癇等,甚至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死亡黃玉成教授表示,若未治療有高達50%的致死率,而經過治療後倖存者仍有20%可能會出現後遺症,包括聽力損失、癲癇、神經障礙、智能障礙、截肢等,而且都是永久性的。李秉穎教授指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在嬰兒、幼兒族群發生率最高,而且嬰兒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屬於高風險族群。黃玉成教授也提到,約3成患者是4歲以下嬰幼兒,應特別注意。易飛沫、直接接觸群聚感染 該如何預防疾病?腦膜炎雙球菌會透過飛沫、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傳染,因此發生親密接觸或長期生活、環境擁擠等有較高的感染風險,像過去軍營就曾爆出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群聚疫情,而家庭接觸傳染也是常見的傳播原因。若要預防感染,應避免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群聚、家庭環境暴露等,黃玉成教授表示,基本的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是預防方式之一,但是像在家中很難24小時都戴著口罩,所以打疫苗可以算是一種「保險」。許多先進國家都有將各血清型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建議,以預防腦膜炎雙球菌疾病,不過許多民眾仍不知道,更不了解腦膜炎雙球菌預防的重要性。為了提升國人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認知與疫苗施打積極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特別邀請林志玲擔任腦膜炎預防與關懷大使,於今(2023)年推出《The End. 阿拉丁》與《The End. 睡美人》衛教手冊,藉此提醒民眾,面對發病症狀不典型、不明顯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積極應對。
下一個大感染疾病恐是它! 5歲女童一天發病插管又洗腎
一名身體健康、活潑開朗的五歲女童,一天內,因持續性高燒、活動力差、咳嗽、流鼻涕與腹痛嘔吐,被父母帶往診所就診,後經診所醫師建議轉診至新竹馬偕紀念醫院。「這個疾病來得又快又猛,幸好診所醫師有所警覺,轉診即時。一入院後,女童病情急轉直下,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高、腎功能受影響,緊急轉入加護病房救治。」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說,女童歷經插管、洗腎並用升壓藥物治療,所幸入院後馬上為其採血送檢,經血液培養確認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療,得以救回寶貴性命。每年全球約有高達數十萬人因腦膜炎死亡,細菌性腦膜炎中最常見且致命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更因快速惡化、高重症率與嚴重併發症令人畏怯。其流行時,每10位健康者中即有1人為無症狀帶原(菌)者,若與其親密或長時間接觸,其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人的500-800倍,易造成大規模群聚感染!在過去,台灣也曾發生多次群聚事件,專家認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也可能成為下一個新冠肺炎!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流行腦脊髓膜炎因無症狀帶原比例高,也曾於台灣大流行過,高峰時期每年約有300人確診。近年則是以民國97年台北縣國中校園爆發群聚感染事件,共計5名國中生確診、1名疑似案例,其中一位學生病情嚴重,一度意識改變送入加護病房救治。此外,106年軍營中也曾發生群聚感染事件。近期雖僅有零星個案,然107年3例確診個案中,即有2例死亡,足以顯示對民眾生命的危害。邱南昌理事長進一步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一種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的猝發性感染疾病,主要好發於晚冬至早春之間(約每年11月至隔年4月)。透過接觸無症狀帶原(菌)者的鼻咽喉分泌物或飛沫傳染,潛伏期約2至10天,一旦流行時,無症狀帶菌率可高達5-10%,若長時間或密切與帶菌者接觸,其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人的500-800倍。此外,一旦帶原者免疫力低下或接觸免疫力不佳嬰幼兒,極可能進展為嚴重腦膜炎敗血症。由於早期症狀多不具特異性,易與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混淆,當民眾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或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4』大症狀,應提高警覺。嬰幼兒又因囟門未閉合,症狀更為不典型,若未能即時確診、接受治療,24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成;就算即刻治療,每7個病患中即可能有1人死亡,家長們須特別注意。林千裕表示,嬰幼兒腦部仍處於發育階段,當重要的生命中樞受到腦膜炎雙球菌損害,若影響到運動區,孩童即可能出現走路不穩、行動不便甚至腦性麻痺;當傷害到語言、聽覺區,即會影響說話能力、聽力喪失;倘若侵害到呼吸中樞,孩童恐無法維持呼吸功能,甚至需要氣切、一輩子使用氧氣設備等,對幼兒與其家庭終其一生影響深遠。林千裕提醒,台灣近年雖確診個案零星,並未將相關疫苗納入常規接種,然誠如前面所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憑藉高帶菌率、重症率與致死率,不啻為隱藏殺手,更可能是下一個新冠肺炎。目前美國、英國、澳洲已將各血清型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接種項目,由此可見各國皆對腦膜炎的重視,台灣家長可參考國際趨勢,應經由醫師評估後,自費為家中幼兒接種疫苗,超前部署「保護力」,此外,也要注意衛生習慣、落實勤洗手、避免孩童長期處於密閉通風不良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