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化
」 經濟部 MG 國產車 三陽 國產化獨/吳清源退車輛公會可省近千萬元 法律規定「業必歸會」恐無法退出
在「國產車自製率」新制上路後,衝擊中華(2204)汽車、三陽工業(2206),也讓三陽工業董事長吳清源近期忍不住發聲「要退出車輛公會」。不過根據本刊記者了解,從台灣法律層面解釋,公會採「業必歸會」,換句話說,三陽工業一旦登記成為工廠、公司、行號,或開始執業,就必須強制加入公會,因此研判吳清源可能只是「說氣話」。吳清源在2日發聲明表示,車輛公會除未能及早知會會員、協助會員做好準備外,「會中更有有心人士以落井下石、魚死網破之心態破壞會中秩序與和諧」,他也在私下聚會中提到,「12月要繳會費了,乾脆退出好了」。因此重申對車輛公會強烈不滿並宣布三陽工業即日起退出,同時他也強調,「三陽工業支持國產化,絕無不滿或不配合。」在會費的部分,據本刊記者了解,成員加入車輛公會後,除了常年會費1年6萬元以外,車廠額外另繳交製造台數汽車50元/台、機車25元/台的車輛研究發展捐助款。以Hyundai、三陽機車(SYM)2023整年表現來算,掛牌數分別為22,169輛(假設全部為三陽工業製造)、334,589輛,加上常年會費,總計約950萬元,等於吳清源如果退出公會可以省下近千萬元。不過根據本刊記者調查,《法律百科》中提到,在台灣,公會採「業必歸會」,意思是一旦登記成為工廠、公司、行號,或開始執業,就必須強制加入該行業的同業公會或該職業的公會。也就是說,依照法律規定,吳清源恐「無法退出公會」,目前在車輛公會上仍可以看到Hyundai、SYM等品牌在「贊助廠商」名單中,看不出來是否「實質」退出公會。
陸積體電路前11月出口破4.6兆 年增2成
大陸海關總署10日發布數據顯示,大陸前11個月積體電路出口達1.03兆元(人民幣,下同,約4.6兆台幣),突破兆元大關,同比增長20.3%。而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積體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11日表示,隨著外界封鎖越來越激烈,大陸在半導體晶片設計上必須提升技術水準,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最終才能擺脫外在依賴的桎梏。根據大陸官方數據顯示,前11個月大陸機電產品占出口比重近6成,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組件、積體電路和汽車出口兩位數增長。大陸《證券時報》報導,有分析稱,全球終端市場需求增加,特別是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的需求逐漸回升,同時各國在生成式人工智慧、智慧汽車等產業的布局加快,都對大陸積體電路的出口產生拉動作用。東吳證券分析師蘆哲日前報告指出,在大陸國產化疊加政策支持背景下,從銷售額看,近10年中國晶片銷售額呈階梯式上升,高端核心晶片的替換環境也日趨成熟。平安證券認為,在大陸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引導下,陸企自主創新能力會進一步提升。長期來看半導體等核心技術的國產化需求凸顯,大陸國內產業鏈企業國產化率提升意願較強,給大陸半導體企業更多機會。報導引述半導體研究機構KnometaResearch發布的報告預測,今年年全球晶圓廠總產能年增長率為4.5%,到2025年和2026年增長率將分別增長到8.2%和8.9%。預計,2025年大陸的產能市占率將達20.1%。此外,大陸電子工程專輯(EETimes China)報導,魏少軍在一場論壇上指出,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不斷地惡化,急需找到突圍之路。除了要對自身發展深具信心,還必須關注應用創新在晶片設計中的作用。魏少軍認為,有兩條技術路徑值得探索,一是架構的創新,之前業界已預見當前是電腦架構創新的黃金年代。再者是微系統集成,從封裝技術演進而來的3D 積體電路封裝技術正逐漸走向前台。
車輛公會爭取自製率緩衝期失敗 三陽退出「盼能好好溝通」
「國產車自製率」新制上路後,對中華(2204)汽車、三陽工業(2206)帶來極大的影響及損失,三陽工業董事長吳清源也在2日發聲明直指對車輛公會的不滿。對此,車輛公會在今(11)日也表示,「希望不要因此傷害多年來會員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感情」更強調,「期盼能透過好好的直接溝通來化解會員之間的矛盾與誤解。」吳清源在2日發聲明提到,車輛公會除未能及早知會會員、協助會員做好準備外,「會中更有有心人士以落井下石、魚死網破之心態破壞會中秩序與和諧」,因此重申對車輛公會強烈不滿並宣布三陽工業即日起退出車輛公會,同時他也強調,「三陽工業支持國產化,絕無不滿或不配合。」車輛公會則在今日對三陽退出一事發出聲明表示,車輛公會是車輛產業的大家庭,也是車輛產業與政府之間一個重要窗口。基於會員的共同利益,公會秉持促進汽車產業發展,持續作為產業及政府之橋樑,在「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要求」新政策上持續與政府進行溝通。在新政策發布前,產發署在幾次公會的理監事會上,就將對在地化比率有所要求來支持國內零配件廠的方向,與各車廠代表討論與交流,包括三陽、國瑞、福特、中華、裕隆等。車輛公會進一步說明,公會於7月2日發聲表態支持政策,但認為提升國產化比率需要時間及市場規模支撐,初期不宜過高,當時對於國產化率水準並未有具體內容。產發署7月30日召集會議說明新政策具體內容,公告管制範圍涉及4種對象,並溯及既往,8月1日起立即實施,公會與會員均是在會議上才取得新政策完整內容,造成各會員措手不及。車輛公會在新政策公布前,即積極安排各車廠會員拜會經濟部外,也於新政策發布後,立即積極與產發署溝通,特別指出考量到零件在地化生產需要一定開發和驗證時間,盼替業者們爭取緩衝期,降低新政策衝擊,但車輛公會努力後,仍無法扭轉政策,甚為遺憾。對於三陽退出公會一事,公會表示遺憾,也希望不要因此傷害多年來會員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感情。公會對於所有影響會員權益的事,一向秉持與會員充分討論、與會員一起與主管機關積極溝通,爭取合理要求。因此,期盼能透過好好的直接溝通來化解會員之間的矛盾與誤解,期盼會員們齊心創造更好的產業發展。
三陽怒退公會1/沒有及早告知+「有心人士」落井下石 吳清源:強烈不滿
經濟部新制「國產車自製率」上路4個月,國內大廠中華車、三陽工業全部躺槍,但12月2日三陽工業董事長吳清源突然不滿,直言「退出車輛公會」,讓今年已不平靜的汽車產業,再添一樁「兄弟失和」。CTWANT記者調查,這樁失和源於12月1日的一場同業餐敘,吳董大吐苦水,不料隔天被傳開,氣話只好成真。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12月1日,吳清源參加南部一家汽車零組件商舉辦的家庭日聚會,在私下聊天中,吳清源告訴與會人士對於「國產車自製率」新制的看法,「我支持車輛國產化,但是我不認同車輛公會的做法。」餐敘上,吳清源越說越氣,他認為,身為車廠和政府橋樑的車輛公會應該從中協調,但公會不僅在規範出爐前未盡到告知會員的義務,三陽還疑似被公會成員檢舉,眼見12月又要繳會費了,吳清源索性退出。陳昭文(右)於2020年接任車輛公會理事長一職,並在2023年連任,眾望所歸。(圖/業者提供)CTWANT記者調查,惹怒吳清源的導火線是,「產發署有人私下透露給吳董,表示公會內有成員舉發三陽工業旗下南陽實業代理的Custin,也應該被限制生產。」知情人士說。依車界估計,今年新車銷量截至11月已累積416,528輛,其中,國產車有215,900輛,占51.9%。而經濟部祭出「國產車自製率」新制,則鎖定中國原型車款,因此,新制上路後首當其衝的就是中華汽車導入及代工的MG,在2022年8月引進後,僅1年半時間就在台擄獲破萬名車主。而三陽同樣在2022年引進的Hyundai Custin,是台灣少有的7人座MPV車款,使用與北京現代共用的零件,採取CKD(完全散裝進口)模式組裝,在2023年以6,290台銷售成績寫下國內最暢銷MPV Custin。據傳,原本Custin並不在名單內,但因為有心人士舉發,因此也成為此次新制的受害者之一。為了盡快通過審核,三陽短時間已投入近4億元調整生產線,不僅進行Custin車款相關零組件國產化,也投入相關產品開發與模具費用。「現在有600、700車輛零件都滯留在海關,所以Custin的生產和銷量都有影響。」受到國產車自製率影響的中華汽車、三陽工業,都為了盡快通過審核不斷努力。(圖/翻攝自中華汽車官網)沒想到,餐敘上吳董一番氣話,隔(2)日一早被傳開來,「三陽工業不滿新制退出車輛公會」,成了今年歲末車市的大新聞。2日傍晚,吳清源也發出聲明表示:「車輛公會自詡是車輛業的大家庭、車輛產業與政府之間的重要窗口,惟令人遺憾的是該會近年於一些政府重要政策上,除未能及早知會會員、協助會員做好準備外,會中更有有心人士以落井下石、魚死網破之心態破壞會中秩序與和諧。」他再次重申對車輛公會的強烈不滿,並宣布三陽工業即日起退出車輛公會。不僅如此,吳清源也強調,「其餘國家政策云云,皆為媒體揣測,三陽一向恪尊法規,也支持車輛國產化,絕無不滿亦或不配合之說。」至於吳清源口中的「有心人士」究竟是誰?攤開車輛公會官方網站的簡介,可以發現中華汽車、國瑞汽車、裕隆汽車、福特六和、光陽工業、台灣本田、台灣山葉機車工業、台鈴工業等高層都在理、監事名單中,也引起外界的猜測。
三陽怒退公會3/短時間砸4億調整產線 「這2款車」力拼核可恢復生產
經濟部在8月祭出的「國產車自製率」新政策,就像機關槍一樣瞄準「中國原型車款」,規定上市3年內自製率須逐年提高至35%後,在台銷售的車款包含MG旗下的HS、ZS與MG4全數中彈,Hyundai Custin與即將登台銷售的台灣大通Maxus G50 Plus也在劫難逃。不過近期,MG HS和Hyundai Custin陸續傳來好消息,有望在短時間內恢復生產。觀察國內掛牌數表現,MG Taiwan中型SUV銷售黑馬HS以8,248輛的成績,直接攻佔熱銷車榜第5名,換算每個月平均交車量超過1,300輛,領先Honda CR-V、Hyundai Tucson L、Ford Kuga等熱門休旅車款,但是在新制上路後,HS掛牌數直接砍半,在11月更僅有293輛的銷售成績。目前電動車市場中最親民的MG4在6月中驚艷登場,讓中華車總經理陳昭文喊出「今年賣出1,600輛」的目標,甚至已有7,000組消費者預約試乘;不僅如此,開賣才過半個月,MG4即以122輛的表現搶進電動車單月第8名的位置,只是同樣為新制所苦,MG4只交車到8月底,在9月交2台車後、10月直接掛蛋。另外,Hyundai總代理南陽實業引進,原為中國市場專屬車款Custo的國產MPV車款Custin,也因為多數零組件都來自中國也受到影響。原本前8月都有每個月突破400輛的表現,9月直接暴跌9成,掛牌數僅13輛。新制是否衝擊國產車、進口車比例?透過掛牌數據顯示,截至前11月累積銷售量達到416,528輛,其中,進口車有200,628輛,占48.1%,目前並未有大幅度的成長。業內人士也告訴CTWANT記者,「雖然國產車自製率影響MG,但是近期和泰、福特及本田針對旗下國產車推出改款降價,也吸引不少買氣。」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制上路後,中華汽車「MG4暫停接單、HS和ZS限量接單」迄今3個月,終於傳出好消息。在旗下商用車J Space發表會當天(11月19日),中華汽車總經理陳昭文表示,「MG HS 1.5T車款自製率已拉到2成,爭取核可後正常供應」,成本部分還在計算中,「不會全部反應在售價上。」中華汽車也強調,在各廠商的努力及產發署指導下,全力加快提升在地化比率的工作,MG HS車款自製率已經拉上2成,要等核可達標才行。陳昭文進一步說明,已下訂客戶會確保用同樣交易條件,保障客戶權益。至於MG另外兩款ZS、MG4何時可以回歸?陳昭文僅簡單回應,「現在依序調整,目前先以HS 1.5T車型優先。」業內人士則分析,「若MG能通過審核,MG HS 1.5T車型應能在年底前恢復正常供應。」MG上市後以實惠價格、豐富配備吸引許多消費者,在新制上路後大受影響。(圖/MG提供)吳清源雖然不滿公會處理方式,但三陽仍以行動支持政府「國產車自製率」規定,在短時間內投入近4億元調整生產線,不僅進行Custin車款相關零組件國產化,也投入相關產品開發與模具費用,目前三陽已排定在12月中主管機關進行審查,期盼受影響的Custin可望恢復生產。台灣大通Maxus G50 Plus目前尚無任何消息。
三陽怒退公會2/「這原因」讓吳清源敢率先開火 專家分析:退出沒影響
「國產車自製率」新制從規定到執行短短1天半後,衝擊最大莫過於導入MG的中華汽車,截至目前,中華汽車僅低調表示「積極克服政策要求與滿足規定」,隻字不提政府單位;不過在12月2日,三陽工業董事長吳清源開出第一槍決定「退出車輛公會」,而這個決定會不會影響三陽工業後續發展?業內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不會。」經濟部7月30日宣布,要求中國大陸原型車款,包含合資、併購、陸資及自有品牌國際4類型的國產車零件比例,必須達到首年15%且逐步增加至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不僅溯及既往,更在8月1日正式實施,態度強硬。吳清源在12月2日聲明中引述車輛公會理事長、也是中華汽車總經理陳昭文的話「車輛公會是車輛業的大家庭,也是車輛產業與政府之間的一個窗口。」不過,車輛公會並未及早提醒加上會內有人舉發,成為吳清源怒退公會的主要原因。吳清源強調,雖然對公會不滿,但是絕對支持車輛國產化。(圖/報系資料照)對此,車輛公會回應,「考量零件在地化生產需要一定開發和驗證時間,有積極與產發署溝通爭取緩衝期、降低新政策衝擊,但產發署考量後未能同意。」公會也提到,產發署在新政策發布前,陸續與公會及相關業者說明,政府要求提高國產化率的政策態度明確,並就在地化比率水準進行意見交流。該公會進一步解釋,當時不清楚新政策管制範圍、方式與時間等具體內容,直到產發署7月30日召集會議說明新政策、通知8月1日起實施,公會才與各會員取得新政策完整內容。產發署則反駁,「新制上路前,已多次在車輛公會、三陽擔任常務理事的理監事會上,說明因為中國大陸零件來台組裝成車已影響國內產業,應加速零件國產化。」而吳清源退出車輛公會有沒有造成品牌影響?不具名的業內人士直言,「其實沒有影響。」他也分析,吳清源之所以敢率先發聲、表示不滿並且直接退出的車輛公會是因為,三陽工業旗下南陽實業所代理的Hyundai僅Custin受到國產車自製率的波及,在Hyundai一個月2,000輛的掛牌數中只占大約600台,可以透過其他進口車款持續維持品牌優異表現,不像MG面臨旗下車款「全倒」的窘境。
受自製率衝擊三陽「退出車輛公會」 產發署:多次籲加速零件國產化
「國產車自製率」新制上路後,許多車廠受到影響。三陽工業(2206)董事長吳清源率先表示,在國產車自製率規範出爐前,三陽並未有收到預吿也沒有配套措施,短時間內執行,造成三陽嚴重損失。吳清源說:「對車輛公會及政府作法不認同,自12月起,旗下現代汽車、SYM退出公會。」經濟部7月30日宣布,要求中國大陸原型車款,包含合資、併購、陸資及自有品牌國際4類型的國產車零件比例,必須達到首年15%逐步增加至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不僅溯及既往,更在8月1日正式實施,等於新制從公告到執行僅1天半的時間,態度強硬。吳清源指出,現代汽車是全球前3大國際車廠,對於汽車零配件生產有自己的策略。原本吳清源認為不會受到新政策影響,不過旗下Custin車款的汽車件在中國生產,所以有600、700車輛零件滯留在海關,使Custin在8月後生產及銷量都受到衝擊,「完全沒有給予因應時間,因此必須承擔損失,非常不合理。」為符合國產車自製率的規定,三陽短時間已投入近4億元調整生產線,不僅進行Custin車款相關零組件國產化,也投入相關產品開發與模具費用。目前三陽已排定在12月中主管機關進行審查,期盼受影響的Custin可望恢復生產。此外,吳清源認為車輛公會應該扮演協助會員的角色,不過卻未在相關規範出來前告知會員,甚至公會內成員向政府單位舉發Custin也應該被限制生產。吳清源表示,「既然公會無法協助,三陽自12月起退出公會、無須再繳交會費。」在昨(2)日晚間,吳清源也發表聲明,「我重申對車輛公會之強烈不滿並宣布三陽工業即日起退出車輛公會。」他直言,車輛公會自詡是車輛業的大家庭、車輛產業與政府之間的重要窗口,惟令人遺憾的是該會近年於一些政府重要政策上,除未能及早知會會員、協助會員做好準備外,會中更有有心人士以落井下石、魚死網破之心態破壞會中秩序與和諧。他也強調,「至於其餘國家政策云云,皆為媒體揣測,三陽一向恪尊法規,也支持車輛國產化,絕無不滿亦或不配合之說。」對此,公會回應,「考量零件在地化生產需要一定開發和驗證時間,有積極與產發署溝通爭取緩衝期、降低新政策衝擊,但產發署考量後未能同意。」公會也提到,產發署在新政策發布前,陸續與公會及相關業者說明,政府要求提高國產化率的政策態度明確,並就在地化比率水準進行意見交流。不過,公會當時不清楚新政策管制範圍、方式與時間等具體內容,直到產發署7月30日召集會議說明新政策、通知8月1日起實施,公會才與各會員取得新政策完整內容。產發署回應,新制上路前,已多次在車輛公會、三陽擔任常務理事的理監事會上,說明因為中國大陸零件來台組裝成車已影響國內產業,應加速零件國產化。同時也指出,南陽實業代理的Hyundai Custin車款屬新制管制的中國大陸車款,並已於8月提送在地化比率承諾資料。
百萬內SUV搶市1/三大車廠旗下夯車全降價 專家:抓緊對手沒車賣的空窗期
中華車導入並代工生產的「價格破壞者」MG以豐富配備、實惠價格,2年內創下全國5%品牌市占,不過受到國產化自製率新制衝擊,MG目前陷入泥沼。台灣本田、和泰車及福特六和也陸續針對旗下熱門車款推出改款及降價,有專家指出,「受到政經環境不穩影響整體車市,以促銷價格提升買氣以外,也想抓緊競爭對手沒車賣的空窗期。」相繼搶食MG在百萬內休旅車市場上的空缺。MG休旅雙雄HS、ZS在台上市後,豐富配備及百萬內的價格帶,不僅引起許多關注、討論,同時也席捲大量買氣,不斷搶占同業市占率。看準MG在自製率問題所帶來的市場空缺,各車廠也陸續推出平價車款搶市。台灣本田率先在9月公布CR-V全新優惠方案,針對入門VTi-S車型推出期間限定的「360全境特仕版」,不僅帶來更大10.1吋多媒體系統與360環景影像輔助,還提供99.9萬元的入手價格,降價幅度達6萬元。台灣本田旗下夯車CR-V也降至百萬元內,以99.9萬元的入手價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圖/台灣本田提供)和泰車旗下「神車」Corolla Cross在2023年度銷售逾3.7萬輛,3度蟬聯全台銷售冠軍,更在10月初推出Corolla Cross小改款,除了配備升級以外,汽油車價79.9萬元起、油電車價83.9萬元起,降價幅度達6%到9%,入門車款搭配舊換新只要74.9萬元。不過為什麼每月有超過3,000台銷量的Corolla Cross要降價銷售?有專家告訴CTWANT記者,「受到政經環境不穩影響整體車市,以促銷價格提升買氣以外,也想抓緊競爭對手沒車賣的空窗期。」和泰車總經理蘇純興預估「年販可達4萬輛」。「和泰神車」Corolla Cross持續蟬聯全台銷售冠軍,不過今年推出的小改款仍降價販售。(圖/和泰車提供)不僅如此,福特六和在24小時後也發表Ford Kuga小改款,並帶來1.5T Vignale、1.5T Active 以及2.0T AWD ST-Line共3車型選擇,採客貨車認證的車型售價為93.9萬元、101.9萬元及113.9萬元,與現行款相比降價6萬至8萬元,且1.5T Vignale、 1.5T Active至年底前購車皆提供2萬元限時優惠折扣。換句話說,Vignale車款售價最低91.9萬元,與改款前101.9萬元相比一口氣降10萬元,1.5 Acitvie則降價8萬元;依不同車型升級配備分別為15萬元和25萬元,可以看出福特六和搶市的決心。值得注意的是,從10月掛牌狀況來看,Corolla Cross銷量為3,476輛、月增78.3%;Ford Kuga則賣出638輛、月增137.2%,顯見在配備升級及價格下殺的攻勢下,有效為車款帶來銷量的提升。至於和Kuga同級、價格帶和Corolla Cross相同的MG HS,在眾多準車主期待下,有沒有機會在年底重回市場?中華汽車僅簡單回應,「期望可以,不過還是要等主管機關審核通過才行。」MG一度交出非常亮麗的成績單,傲視同級車。(圖/翻攝自DWF-精緻隔熱紙工作室)
中華車3.5噸純電貨卡ET35國產化比率9成 攜新竹物流明年正式上路
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支持下,中華汽車(2204)與工研院共同合作,今(29)日在經濟部產發署所舉辦的「電動物流車示範推動成果展示會」上,首度曝光由中華汽車自主研發、全台首部3.5噸電動商用車ET35,ET35將於2025年量產上市,預計明年與新竹物流合作投入30輛電動物流車。ET35電動商用車國產化比率高達9成以上,包括整車控制、底盤、上下車身、智慧座艙、ADAS、電池、馬達、傳動系統和車聯網APP等多項技術,皆優先與國內廠商包括士電(1503)、朋程(8255)、輝創(6722)、江申(1525)、中華台亞等業者合作。除推出3.5噸電動商用車ET35外,中華汽車與工研院、新竹物流、智慧充電系統平台等業者合作,投入示範運行合作計畫。中華汽車除了在軟、硬體與服務平台的整合設計與驗證,還深入分析物流業營運商需求,並利用自主技術所掌握的IoT系統及完整車輛數據,協助業者提升物流車隊運營與管理效能、電動車充電管理效率。舉例來說,協助新竹物流建置智慧充電系統(含返站充電排程、儲能管理及推播示警)、整合車輛管理2.0系統(含車輛充電及耗電里程檢視、駕駛行為及車輛運行成本分析…等)及最適路徑導航(含最適路徑里預估及車輛運行監控)等,這些數據能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流程和智慧平台,提升整體效率並降低成本。
中華汽車股價漲逾5%成交量9年新高 電動貨卡明年量產上市
中華汽車(2204)於今(21)日舉行法說會,中華汽車副總經理錢經武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中華汽車前3季銷售業績穩定,銷售台數同比增長15.0%,市占率同比增加1.6%。他也強調,「中華汽車積極與協力體系合作擴大與深化在地開發生產,加速滿足政策要求的在地化比率。目前MG旗下主力車款HS 1.5T車型自製率已拉上2成。」中華汽車指出,19日推出全新商用車款J Space,自11月8日開放預接至今,已突破1,400張訂單,年底有望達3,500張。中華汽車也提到,J Space國產化率超過60%,不僅有全新內外觀並配備同級唯一LEVEL 2 ADAS系統,且動力、空間、載重都提升。接下來,中華汽車也會持續推出新車型,包括新世代Zinger Pickup、P350 Hybrid、A90及I300電動車,全新自主研發的3.5噸智慧電動貨卡也將於明年量產上市。錢經武表示,前3季營業淨利較去年同期增加0.43億元,由18.18億元成長至18.61億元,不過去年業外有一次性有利收益(迴轉部分新安防疫險損失6.25億元)影響,今年無此情形,因此1至9月每股盈餘由去年同期的8.01元縮水至5.99元;排除去年同期新安東京產業業外迴轉利益6.25億元,今年每股盈餘5.99元較去年同期減少0.9元。對於法人最關心的MG目前狀況,錢經武強調,中華車積極與協力體系合作擴大與深化在地開發生產,加速滿足政策要求的在地化比率,HS 1.5T已經達到2成以上,後續還需進行查核驗證,「具體時程則視各項準備工作與審核而定。」而中華在昨(20)日股價漲停衝破80元以後,今日又漲至84.9元,漲幅5.47%,並爆出逾5萬張的交易量,為2015年11月30日(成交股數55,538,261)以來最大成交量。
JS新車效應+MG拉高自製率 中華車股價20日直奔漲停
中華(2204)汽車導入及代工的品牌MG,以實惠價格、豐富配備等優勢,1年半內席捲破萬名車主,被稱為國產車「價格破壞者」。不過,經濟部宣布8月上路的「國產車在地化」條款,要求自製率至少須達15%,直接衝擊MG銷量及中華車股價,不過中華車總經理陳昭文昨(19)日透露,MG HS車款自製率已拉上20%,「爭取核可後正常供應。」今(20)日股價直奔漲停價80.5元,創8月29日後新高。MG受到國產車自製率新制影響,宣布「旗下HS、ZS採限量接單;電動車MG4暫停接單。」因此原本每月破千的掛牌數,在8月後驟減。不過中華車表示,HS 1.5T車型已依法將自製率拉高至2成,主管機關已於上周進行審查,「期盼經確認核可後,能在年底恢復單一車型正常供應。」消息公布後,中華車原股價在70-75元震盪,今日直接亮燈漲停至80.5元,1個月漲幅達16.5%,漲停委買張數約6,000張。除了HS有望恢復供應利多以外,中華汽車昨日發表自主開發的全新輕商車款J Space,國產化率高達60%以上,也受到高度關注,目前預接單1,200張、年底預估收單可達3,500 張。中華汽車今年前3季合併營收為322.2億元,年增16.28%;稅後淨利32.67億元,年減25.22%,每股稅後盈餘5.99元。
宜昌巡禮3/揭秘三峽大壩正核心 看萬噸大船爬樓梯
經過數不清武警看守的重重關卡,CTWANT記者終於登上了三峽大壩的頂端,這個「控制長江特大洪水的總開關」。壩體為混凝土重力壩,全長2,335公尺,壩頂185公尺高,總庫容是393億立方公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電樞紐,現場烈日蒸騰,巍峨的氣氛就如同一旁的牌子,寫著「大國重器」。「三峽工程其實是個百年追夢的歷史,」三峽大壩景區管理員單單向CTWANT記者解釋,其實國父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裡,就提到要開發長江的清潔能源,1944年國民政府也曾聘請美國土木工程師薩凡奇來測量三峽並設計工程,當時叫「薩凡奇計劃」,後來因各種原因破局。最後,三峽工程在1992年4月3日審議通過,1994年開工,2009年竣工,至今剛好30年。單單透露秘辛,提到第一個水電站也是在湖北宜昌,叫葛洲壩,當時是萬里長江第一壩,1970年代蓋的,是第一個「實驗性」的水電站,但其實當時是自己摸索,所以做了很多白工,甚至拆掉又重建。但到了1990年代的改革開放,可以歐美考察,所以三峽大壩就是「到巴西考察的。」單單說,巴西的水力發電機是當時最先進的,一台就能產生70萬瓩,而當時葛洲壩只有12萬瓩。在第一批大型基礎設備進口後,也派人出國學習,消化吸收、生產創新,後來就國產化,最後安裝了32台70萬瓩設備。「當時占全中國1/7的電,不過30年來的經濟成長,三峽大壩去年供電量的占比已減為1.5%。不過我們沒有停止開發腳步,後來在上游的四川、雲南陸續修了4個大型水電站,大陸現在14億人口,3.6億人是使用來自長江生產的清潔能源。」單單說。三峽升船機可讓三千噸以下的小輪船垂直上升。(圖/陳曼儂攝)儘管外界對三峽大壩是否會有風險存有疑慮,單單提到,「會選在這裡興建,是因為這裡是長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蘊藏的水能資源非常豐富;另一原因是這裡鑽探到了200公尺的花崗岩,所以能確保工程在上面能承受八級地震,非常穩固。」除了蓄水、發電、調度,三峽大壩也是很重要的長江交通廊道,「2003年以後,萬噸級的船舶就可以從上海直接開進重慶,」單單表示,雖然大壩攔阻了水道,但靠著「水漲船高」原理,可使用雙線五級船閘,從第一級船閘到第五級放水,一間一間過,就能從壩下慢慢爬到壩上,提升高度達113公尺,全程走完要3.5小時。在三峽坐船是相當輕鬆且多元的旅遊與交通方式。(圖/陳曼儂攝)「大船爬樓梯、小船坐電梯」,萬噸級的貨運大型船舶走五級船閘,而2016年開發了三峽升船機,三千噸以下的小輪船可以塞在電梯裡垂直上升,速度更快,只需要40分鐘就可過關;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約兩萬艘大船爬樓梯、兩千艘坐電梯,且不用收過路費。當地不少業者推出旅遊方案,有純粹坐船過關的,也有五天四夜、帶你順便旅遊三峽景點的豪華客輪可以選。因興建葛洲壩與三峽大壩而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繁殖通道,因此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也擁有中華鱘研究所,是大陸第一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中華鱘研究所研究員葉芝向CTWANT記者表示,最近重組後,已經成為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有珍稀魚類和植物培育基地。中華鱘研究所重組擴編,成為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圖/陳曼儂攝)長江中原本有很多中華鱘,「她全身都是寶,可以吃、還能入藥,是很重要的經濟魚種,」但80年代末期因大眾對環境保護意識不足,還有航運等破壞,加上人為捕撈,讓長江鱘、中華鱘成為瀕危動物,現在野生數量仍不多。但在努力研究下,2009年突破了全人工繁育技術,從魚卵到2公尺多的成魚都可以培育繁殖,然後選擇一部分放流到長江。前幾年也突破規模化,去年放流20萬尾、今年50萬尾。不過這些魚是不能吃的喔,「2021年1月1日到2031年,長江迎來了10年的禁捕期,全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單單說,期待長江生態回到過去的輝煌與繁榮。
蘋果投資未到位! 印尼不讓iPhone 16在當地銷售
蘋果(Apple)iPhone 16系列在印尼市場卻遲遲還沒有上市,原因竟是蘋果公司未能遵守促進當地產業發展相關法規,包括未更新國產化率許可證(TKDN),加上投資印尼的承諾也未到位,才讓印尼政府決定至今仍限制 iPhone 16 在當地販售。蘋果今年9月推出新機iPhone16系列,但在印尼當地市場卻遭遇了意外的阻礙。 (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南華早報》報導,蘋果今年9月推出新機iPhone16系列,現今已在全球多國熱銷,但在印尼市場卻遭遇阻礙,原來,印尼政府目前尚未批准iPhone 16 系列在當地銷售,原因竟是蘋果未遵守促進本地產業發展的法規,同時涉及到國產化率和投資承諾的問題。報導稱,蘋果在印尼僅投資1.48兆印尼盾,折合新台幣約30.57億元,但仍低於承諾投資總額1.71兆印尼盾,換算約新台幣35.4億元,蘋果同時尚未兌現承諾在印尼投資4個研發設施的承諾。蘋果iPhone 16系列手機目前在印尼市場被禁售。 (圖/達志/美聯社)除了投資額度,另據印尼工業部長古米旺(Agus Gumiwang)的說法,蘋果需要更新其 TKDN 許可證,該認證要求手機產品中至少有40% 零件來自印尼本地,也就是說,印尼政府要求蘋果在印尼銷售新機,必須滿足國產化率的要求,這一切都是為了公平對待那些對印尼投資表示堅定承諾的投資者。由於蘋果公司目前未通過印尼政府的認證,才導致iPhone 16 系列無法在當地市場銷售。據了解,儘管蘋果的大部分組裝仍在中國完成,但近年來,隨著美中貿易戰的加劇,蘋果一直在全球範圍內尋求多元化其供應鏈,目前越南和印度已經成為蘋果生產業務的據點。今年4月時,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雅加達和印尼總統佐科威會晤時,也提到在印尼建設製造工廠的可能性,但該計畫尚未有具體進展。針對這起事件,市場分析師認為,印尼對蘋果iPhone 16系列的禁售措施,恐成為其他國家也可能對外資企業投資進行更嚴苛審查的借鏡,要求其在當地進行一定規模的投資,才能夠獲得市場准入資格。蘋果iPhone 16系列手機目前在印尼市場被禁售。 (圖/翻攝自X)
神山痛腳1/台積電超強法說會竟暗藏「這風險」 業者:缺電會讓台灣經濟崩盤
「很少看到神山法說能夠在一個小時解決的,表示分析師不知道該問什麼。」知名分析師陸行之這句話,象徵台積電「一人救全村」的氣勢,全球科技業、投資人注目的晶圓龍頭台積電10月17日法說會,超標業績驚艷全場。2024年前3季營收2.02兆元、大賺7985.88億元,加上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數度提到「AI需求真實且瘋狂」,讓在場提問的外資分析師們,過往經典題目如競爭對手、產能利用、甚至連地緣政治都拿不出手,美股與台股同步大漲,一片歡騰下,其實法說會中有一段很短、卻「不容忽視」的對話,成為護國神山腳下的定時炸彈,那就是電。法說會上,外資分析師提問,台灣面臨能源不足的挑戰,特別是台積電將推出2奈米製程技術,未來新竹與高雄新廠量產,擔憂電力供應問題,並提到世界大廠紛紛轉用核電,包括微軟、谷歌、亞馬遜,他甚至問,台積電是否也考慮過自己設核電廠。「這的確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魏哲家表示,台積電確實在台灣建設許多新廠,需要大量水電資源,所以我們與政府保持非常密切的溝通,並告知他們需求和計劃,「核能、綠能都是電力選項之一,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準備好揭露用電計劃,但我們有政府的保證。」這話也讓大家想起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在去年股東會上的名言:「台灣的政府認為我們電是夠的,我們只能相信他」。因AI產業極度耗能,連比爾蓋茲都創辦起核電公司。(圖/翻攝自TerraPower官網)缺電問題像「定時炸彈」,是因台積電去年9月宣布,將提前10年、於204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而2030年由40%提升為60%。經濟部能源署數據顯示,2023年全台灣總用電量為2765億度,其中台積電一家就花了247.75億度,台積電用的再生能源是25.92億度,11億度是在台灣發的,若以2030年台積電要用300億度電、還要RE60的目標,等於是要打造180億度的再生能源。台積電用電量約占台灣整體8%,預期2030年將會達到11到12%,「8%是真的超高,要是缺電,台灣經濟直接崩盤」,業者說。「我上次去台積電開會,他們說現在的問題不是缺電,是『大缺電』!」一光電業者跟CTWANT記者表示,「台積電說要在2030年達到RE 60,但現在才RE 12,這根本就是沒辦法的事,說要蓋電廠,但問題是臺中以北沒有地,地、電、水這3個條件都達不到,才會連屏東都傳出來要設廠。」全台綠電已用到最緊繃,就連水庫都要「斤斤計較」,知情人士向CTWANT記者表示,雖然今年因雨量大增,各大水庫有超高的蓄水量,但「台電不敢任意放水,因為晚上用電吃緊,要做好準備隨時上場救援發電。」因能源問題,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常被立委圍剿。(圖/黃威彬攝)為挺「全村希望」台積電,經濟部早已火燒眉毛,甚至不惜推翻過去政策,早在法說會前一個月,風電業者就因放鬆國產化政策一事狀告行政院,但能源署立場堅定,副署長李君禮跟記者說,「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如期併網,因為半導體、AI都需要綠電,如果國產化會影響風電的建設進度,那就可以不做國產化」最迫切的目標:把缺的電補齊。經濟部長郭智輝10月14日、15日出席活動時,一席「將在菲律賓設置電廠,把綠電輸回台灣」言論,讓他16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被連番砲轟而道歉。不具名的業者跟CTWANT記者提到,「這是缺電缺到,要把能源議題,上升到外交軍事層級了,先不論海底電纜光是耗損率就超過三成,把發電命脈放在一個跟我們沒邦交的國家,電纜更是在領海衝突頻發地區,隨便一艘漁船就能讓我們斷電!」為此,一向標榜「民不與官鬥」的企業界也坐不住了,電電公會近期聯合產業界,拜會經濟部、行政院,就是要談電力和碳費問題。「綠電在台灣發展肯定遇到很多瓶頸,畢竟地這麼小。」業者表示。南臺灣的魚塭已被設置大量光電設施。(圖/報系資料照)「台積電沒辦法靠魚電、農電共生去匹配,也沒辦法買發展最快的屋頂型發電,因為他用電量太大。」光電業者跟CTWANT記者說,台積電美國廠陽光充足,日本九州廠綠電過剩,「只有台灣的綠電是沒ready的,今年新的綠電併聯量,大家很清楚會比去年少,如果沒有大型地面站開出,明年還會比今年更少!」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能源合作組織最新的白皮書也提到,去年全台灣的再生能源僅7%由企業直接購買,若維持現有趨勢,2030年只能提升至約35%,台灣製造業對綠能缺口170到390億度,若半導體業與電子業配合1.5°C路徑調整目標,缺口還會擴大至360到700億度。電力問題,已成新政府的「阿基里斯之踵」。
神山痛腳2/風電國產化大買家「太貴不買」 業者怨銀行不給融資恐三輸
離岸風電業者迎來最「大咖」的支持者,台積電長年的大掌櫃、資深副總何麗梅,在證交所於9月30日舉辦的「壯大台灣資本市場高峰會」上,公開向政府喊話,希望盡速檢討離岸風電的規範,提供彈性做法,例如放寬國產化項目的認列,並提供廠商更多融資管道。曾被宣傳為「全球20大風場,臺灣佔16 座」,在綠電領域被寄予厚望的海上風力發電,政府2016年開始大力投入,先前規劃三大進度,包括示範獎勵、潛力場址、區塊開發,目標是達成2025年5.6 GW,2030年13.1GW的政策目標,除了台電之外,台積電就是第一批大買家。很不巧的是,興建過程遇到新冠疫情,導致成本大增,加上政府想藉此打造國家隊的自製能力,招標時要求使用在地產業鏈到一定程度,讓不少業者打退堂鼓,接連流標帶來的就是不斷放寬,進度仍趕不上變化,原本第一期、第二期分配的3GW,分別延後到2026、2028年之後,甚至第二期項目,僅一家廠商達標。隨後又有歐盟以「國產化」為由狀告WTO,導致現任經濟部部長郭智輝在9月23日緊急約見風電業者,為如期併網,解放過去的國產化規則,甚至可能溯及既往,影響已選商完成的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第1期、第2期,引發業界群起攻之,特別是遵守遊戲規則而成本大增、或因此退出的業者,還有為了國產化才剛投資百億蓋廠房買設備的本土業者。產業發展署副署長鄒宇新向媒體表示,政府面對離岸風電,過去是產業政策、能源政策並重,「現在有一個最大前提,就是如期併網。」為護國神山的再生能源需求,風電成要角。(圖/報系資料照、沃旭能源提供)「消息一出,親朋好友、銀行團、供應鏈、同業開發商的電話接不完,」世紀鋼董事長賴文祥在媒體上大聲喊苦,大家都怕政策動盪,銀行縮手、買家趁機壓低價格。最先衝擊的本土業者,又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供應鏈最傷,今年已有五套風機外殼從中國進口到台灣,「價格直接少四成。」業者向CTWANT記者說,越南、韓國的業者都虎視眈眈,中國廠商也可能繞道東南亞洗產地,大舉入侵台灣市場。一馬達廠商跟CTWANT記者解釋,用外商的產品,最大問題是維修慢又很貴,過去怕被「偷師」,外商的風機若故障,他們不會派人維修,而是要求整台換掉,把我們當冤大頭,所以才會導致很多風機壞了就扔在一邊不處理的問題。但其實,不願具名的風電業者向CTWANT記者解釋,現在最大的「逆風」,其實不是國產化,而是「銀行」。業者坦言,風電市場可說是成也台積電、敗也台積電,「現在已進入『死亡交叉』,台積電不想買貴的電,想壓到5元左右,但風電業者要營利,至少5.8元到6.2元左右,如果賣給其他願意出高價的科技業者,銀行又不喜歡,擔心他們扛不起20年的穩定收益,恐導致專案借不到錢,借不到錢、風場就要廢了,以後科技業要大規模的綠電也沒了,這是『三輸』!」。業者向CTWANT記者舉例,一個500MW的離岸風場,過去要花900億元打造,現在至少要1200億元,就是因新冠疫情、加上全球都在發展離岸風電,法國、德國、丹麥等都在打造大型風電場,據全球風能協會預估,2024年到2028年,全球離岸風電裝置總量會增加138GW,年複合成長量28%,僧多粥少下導致船、工人和設備都很貴。風電的機台都非常巨大且昂貴,過去以外商為主。(圖/翻攝沃旭能源臉書)有一業者為了搶船花大錢卻碰到疫情,當時一驗到陽性就全員下船閉關,完全不能施工,但各種租金還是照付,這種恐怖的錢坑,沒有銀行支援根本不行,「在商言商,外資一年都會進行好幾次財務成效評估,早就跑了,就是我們本土廠商才會努力拚完工,已經很了不起了。」連同業也看不下去、幫忙喊冤。業者表示,離岸風電是龐大且複雜的工程,甚至連政府單位要驗收與查核都有點摸不清頭緒,加上先前有業者在國產化做「小動作」,搞得政府常常要查核、動輒要罰款,導致銀行也覺得,貸款給風電業者的風險很高,「對銀行來說,不如借錢給人炒地皮,簡單又好賺,但對台灣產業來說,得到的價值是什麼!」他憤憤不平地說。「相對於光電雖然建置較快,但大家都知道台灣的土地不夠,不管是屋頂、地面型的光電,全部加起來也只是零頭,台積電要的是單一、穩定的大型供電」前三大民營售電業者向CTWANT記者透露,放鬆風電國產化政策會不會引發未來綠電價格波動等其他後續效應,還要觀察評估。除了價格波動,還有一大問題,「包括沃旭與海龍風場,2025、2026年的發電已全被台積電買走」全球最大再生能源基金、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區域總裁許乃文表示。換句話說,這兩年其他的「護國大山」都買不到大宗綠電,短期內難以解決。
神山痛腳3/五座2奈米晶圓廠落腳高雄 陳其邁拼「第二矽盾」喊發電量夠台積電用
護國神山台積電 (2330)董座魏哲家17日一句「客戶對2奈米需求相當強勁」,甚至「作夢都沒想到」,證實了爆發性需求。目前,台積電規劃增蓋七座2奈米晶圓廠,四座在竹科寶山、三座在高雄楠梓。早在法說會前,高雄市長陳其邁8日即證實,已接獲台積電通知將擴建P4和P5廠,將啟動環評程序。高雄儼然成了台積電2奈米重鎮,然而對台積電最大痛腳「綠電」,高雄準備好了嗎?「高雄本來就是重工業區,水跟電都是不能缺的。」陳其邁今年初曾公開表示,「高雄自身一年的發電量高達500億度,但實際用量不到400億度,發電量比用電量還多,不僅供給台積電足夠,還可以南電北送。」依環團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年6月發聲明表示,即將在2025年第一季及第三季營運的P1及P2,加上今年9月開始建廠的P3,台積電高雄3座廠區開發面積達47.05公頃,總用電量約達55億度,約佔2023年高雄市總用電量294.81億度的18%。也就是說,高雄總發電量夠台積電三座廠使用。不過,台積電是全球第一家加入RE100組織的半導體公司,為加速達到RE100,台積電預定2030年走到RE60,依環團估計,高雄三座廠總用電約55億度。也就是說,若要達成RE60目標,綠電需求將達33億度。地球公民基金會曝台積電廠區占高雄近2成用電。(圖/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面對台積電的綠電需求,高雄市府做了哪些準備?高雄市府回應CTWANT記者,2020年成立跨局處「綠電推動專案小組」,推動光電屋頂、漁電共生專區及節能低碳行動等五大任務,推動「6年1.25GW計畫(2021~2026)」,至2023年累計設置容量共920.44MW,超越原定目標備案容量650MW達1.4倍。「高雄全年日照充足,再生能源發展以推動太陽光電為主。」該經發局回應,「高雄市有許多大型工廠,經評估建物可行後,紛紛於工廠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設備,目前高雄市太陽光電設施中工廠屋頂就佔了50%,其次是校園及公有房舍屋頂分別佔12%、10%。」然而計畫趕不上變化。依地球公民基金會估算,台積電3座廠區全部建成後的用電量加種後已達55億度,至少要安裝4.4GW的太陽光電設施,這相當於鋪設台南七股區約40%的土地或4400座世運主場館的屋頂型光電設施。據此,CTWANT記者採訪高雄市經發局,對方透露,截至2024年3月,台積電已簽署約2.9GW的再生能源合約,這些合約涵蓋了陸域風電、離岸風電、太陽能及小水力發電等。「除使用再生能源,進駐廠商亦努力進行節電,如使用高能效設備,導入新世代機台、燈具等、智慧節能系統等」,高雄經發局進一步說明,目前台積電高雄廠營運前已規劃於辦公棟屋頂設置太陽能板,裝設面積約2500平方公尺。台電公司「電廠直供園區」的規劃,大林電廠將直供楠梓產業園區(圖/台電提供)為避免跳電、斷電的風險,高雄經發局透露,台電公司有包含「電廠直供園區」的規劃,興達電廠直供南科及橋科,大林電廠直供楠梓產業園區;「變電所屋內化」的規劃,就是保護設備安全,防止外力及極端氣候干擾影響等。此外,台電還計畫2023年至2027年期間投入30億元進行高雄地區配電系統升級計畫,在配電系統改善、二次變電所設備汰換、配電線路設備汰換以及預防改善措施等四個方面,全面提升電網面對突發事故的因應能力,並為2050淨零轉型目標做好準備。隨著台積電高雄三座2奈米廠2025年起進入量產,隔年要拚RE60,接著還要擴建2座2奈米廠,目前綠電發展進程又卡關,風電遇上國產化鬆綁的大逆風,太陽光電廠苦無土地開發大案廠等,高雄能否成為第二矽盾,端視產官學界如何為綠電卡關解套。
全球晶圓大擴廠 集邦:成熟製程訂單能見度僅1季
研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最新報告顯示,受中國IC國產替代政策影響,2025年中系晶圓代工廠將為成熟製程增量主力,預估2025年全球前十大成熟製程代工廠的產能將提升6%,明年包括智慧手機、電腦、伺服器等市場有望恢復成長,車用、工控等庫存問題緩減,但經濟復甦狀態仍有隱憂,訂單能見度僅一季,明年仍充滿變數。因美中貿易戰,近年來美國一直透過管制,禁止先進的人工智慧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出口到中國大陸,以抑制中國半導體產業崛起,因為設備受限,所以中國廠商聚焦發展成熟製程領域。半導體設備巨頭艾司摩爾(ASML)日前公布的財報遠低於市場預期,主因就是美國不讓先進的EUV出口到中國,不過外媒報導,ASML執行長富凱(Christophe Fouquet)在近期倫敦舉行的科技會議中表示,儘管產量可能受限,但中國大陸企業已具備自行生產5奈米、3奈米晶片的潛力。TrendForce表示,目前先進製程與成熟製程需求呈現兩極化,5/4nm、3nm因AI server、PC、筆電 HPC晶片和smartphone新品主晶片帶動,2024年產能利用率滿載至年底;但28nm以上成熟製程僅溫和復甦,今年下半年平均產能利用率較上半年增加5%至10%。由於多數終端產品和應用仍需成熟製程生產週邊IC,加上地緣政治導致供應鏈分流,確保區域產能成為重要議題,催化全球成熟製程擴產,明年多家晶圓代工廠都有擴產計畫,包括台積電於日本熊本的JASM,以及SMIC中芯東方(上海臨港)、中芯京城(北京)、HuaHong Group Fab9、Fab10和Nexchip N1A3。TrendForce表示,隨著中國的新產能釋出,預估至2025年底,中系晶圓代工廠成熟製程產能在前十大業者的比例將突破25%,以28/22nm新增產能最多。而中系晶圓代工業者 specialty process製程技術發展以HV平台製程推進最快,2024年已量產28nm。價格方面,由於既有成熟製程全年平均產能用率不到80%,新產能也需訂單填補,難以漲價,不過中系晶圓廠有國產化任務,對價格態度較為強硬,能部分抵銷成熟製程價格下跌壓力,有望維持2024年下半年補漲後的價格。不過TrendForce也提到,全球經濟情勢和中國經濟復甦仍有隱憂,終端品牌與上游客戶下單態度也不積極,導致成熟製程訂單的能見度維持在一季左右,預估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明年的成熟製程產能利用率將小幅成長至75%以上,2025年仍充滿變數。
立委曝新自強號內裝缺點 籲台鐵應從細節開始提升服務品質
台鐵列車陸續汰舊換新,繼去年520輛EMU900型通勤電車全數交車後,台鐵10年購車計畫中的EMU3000型城際電聯車,也在今年8月完全交車,成為「新自強號」陸續營運。民眾黨立委林國成今天在立院質詢時表示,新自強號的車體是由日本打造,內裝則是台廠負責,雖然有新車投入營運是好事一件,也是台鐵改變形象的第一關,但是新自強號的內裝設計的小缺點卻又讓台鐵美意打折扣。台鐵董事長杜微表示,以他個人經驗,新自強號的整體表現還不錯,至於內裝國產化,也是列車國造政策的一環,但的確有些細節待改善,例如新自強號的座椅,當初台鐵招標設計,是以防火為主,美學就被質疑,旅客舒適度確實還有進步空間。林國成指出,台鐵採購日本製新自強號、內裝國產是好事,但是內裝不少細節仍看出台鐵招標有問題,不夠用心,就難以提昇服務品質。(圖/翻拍國會頻道)林國成則表示,他接到民眾陳情,質疑新自強號座椅不舒適,因為椅背與椅墊成90度,不符人體工學,這與「美學」沒關,既然台鐵內設「改造小組」,內裝為何不求做到「零缺點」?鐵路的服務品質就在這些小細節上。除此之外,新自強號座椅雖設有充電座,但卻是設在座椅下方,乘客很難直接找到,甚至要彎腰或蹲在走道才能用。林國成還問,新自強號座位雖設計了「杯座」但空間太小,連一瓶礦泉水都放不進去,既然要設計,為何不考量一般旅客的實際需求?台鐵究竟是有設計、沒設計,招標時都沒想到嗎?林國成說,如果這些細節代表的品質無法改進提昇,台鐵要漲票價恐怕很難過民眾這關。他也不解,照理說台灣不是不重視品質的國家,台鐵列車的內裝怎麼會出這些問題,雖然是小細節,但小細節就是代表服務品質。交長陳世凱及杜微則表示,台鐵已經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改進,林國成則盼台鐵要說到做到,不然他會請交通委員會再排一次「改進專案報告」。
防陸車來台洗產地新制上路 郭智輝:保護台廠供應鏈
為嚴格防堵中國汽車零組件洗產地,衝擊台灣汽車供應鏈,經濟部產發署公告「中國大陸車款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認定作業要點」,根據車款上市時間不同,分為3年調整,最高要求在地化比率達到35%以上。經濟部長郭智輝15日受訪表示,考量到台灣整車市場很小,車廠也要盡量使用國內廠商的零組件,「保護台廠供應鏈」。經濟部8月1日實施新制,若國內車廠業者規劃引進中國品牌者等4種車款樣態,包括中國品牌與國際品牌合作、中國品牌併購國際品牌、國際品牌在中國生產的車輛、以及純中國品牌,須符合零件在地化採購比例,且須逐年提高,已上市車款也須遵守相關規範。經濟部產發署表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採逐年提高,根據車款上市時間不同,給予不同在地化比率要求,分為3年調整,最高要求在地化比率須達35%以上。經濟部產發署進一步解釋,2023年底前取得交通部審核的車款,國產化比率在在今年8月1日到明年的7月31日間,要達到20%以上;2025年的8月1日到2026年的7月31日間,要達到30%以上;2026年的8月1日以後則要達到35%以上。此外,經濟部產發署也指出,今年1月1日到7月31日前取得的交通部審核車款,國產化比率在今年8月1日到明年7月31日間要達到15%;明年8月1日到2026年7月31日間要達到25%;2026年8月1日之後要達到35%以上。至於今年8月1日以後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的車款,在地化比率必須在1年內達到15%以上,第2年達到25%以上,滿2年後則達到35%以上。經濟部產發署表示,業者是否符合國產化要求,將邀集專家學者召開審查會議審查,委員會組成除了經濟部產發署代表1人,車輛專業領域專家5人,成本估算財務領域專家1人,由經濟部產發署核發在地化比率認定文件;審查不符合者,經濟部產發署應駁回其申請。
搶救Gogoro 1/靈魂人物出走股價跌破1美元陷「下市危機」 大股東尹衍樑緊急救火
兩年前風光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交易所掛牌上市的睿能創意(Gogoro,代號GGR),頂著美股首家上市的電動機車公司、台灣新創獨角獸光環,如今風雲變色,9月13日創辦人陸學森辭任董事長暨執行長、首席產品長彭明義離職生效,Gogoro股價一夕跌破1美元,淪為「低價股」(penny stock,又稱仙股),面臨下市危機。據CTWANT記者私下了解,Gogoro財報表現始終未見好轉,大股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及其旗下的投資公司已先後投資近百億元(3億美元),且未來要完全解決舊電池的汰換問題,恐怕還需上百億元資金,即使派出長子尹崇堯、潤泰高層協助Gogoro危機處理,但與陸學森溝通多次並未得到滿意答覆,因此確定陸學森辭職以示負責,並由潤成投控董事長暨潤泰集團法務長曾達夢接任Gogoro董事長,原Gogoro台灣總經理姜家煒則接任代理執行長。記者會上,姜家煒強調「陸學森成功帶領Gogoro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他的精神會一直延續在Gogoro。」針對陸學森實際離職原因,睿能管理層僅以「另有生涯規劃」、「經過深思熟慮」帶過。不過有關陸學森的下台,坊間傳聞甚多,有人說「國發基金投資Gogoro虧錢,必須有人負責」,也有「當初Gogoro棄台灣而執意要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得罪了金管會」的說法。Gogoro成立13年迄今仍未虧轉盈,9月更被爆出有超過4萬輛Gogoro VIVA採用中國零件,卻領取超過6億元政府補助的「洗產地」事件,外界認為是「壓垮陸學森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此,姜家煒表示:「Gogoro viva國產化比率為88.96%,相關事件正和主管機關釐清事實的真相,會全力配合政府主管機關調查,以車主權益不受損為最高原則。」在陸學森辭任後,由Gogoro總經理姜家煒(圖左)接任代理執行長。(圖/Gogoro提供)13年前成軍的Gogoro,2022年以「SPAC」(借殼)與Poema Global合併上市,上市首日價格飆上14.02美元、1個月後創下高點17.59美元,但隨後見真章,Gogoro遲遲未虧轉盈,去年底帳面累積虧損逾百億元,股價每況愈下,今年上半年多在1.5美元上下震盪。8月中旬Gogoro交出第二季財報,總營收為8,090萬美元、年減7.2%,淨損2,01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擴大虧損1,450萬美元;毛利率更自去年同期15.2%,大減至5.2%。這份財報,連陸學森自己都不滿意。緊接著在陸學森辭任消息曝光,此一人事大地震,也讓已在1.5美元附近盤整多時的Gogoro股價,直接跌成「仙股」,9月23日(美國交易時間)甚至一度跌到0.48美元的歷史低點。至截稿前的9月30日Gogoro收盤價為0.529美元,面臨下市危機。由於那斯達克今年8月8日才出手,為整頓400多家低價股而修改規定加快退市,依規定上市公司收盤價必須高於1美元,若連續30個交易日未達標即被認定為「低價股」且不具上市標準,限時180天改善,若股價仍未高於1美元,可第2次申請180天改善,下市程序從逾一年擬改為一年內。也就是說,Gogoro自9月13日起股價跌破1美元,若到10月25日前仍無法站回1美元,將被列為「低價股」,進入到下市前為期一年的改善期。Gogoro市值從最高22億美元縮水到1.56億美元,受創最深的莫過於大股東尹衍樑,光是潤泰集團Gold Sino Assets Limited (簡稱「Gold Sino」)持股就高達33.2%,今年6月間才剛增資5千萬美元,如今又要親自下海救援。但無論如何,尹衍樑在此關頭接下了滿身傷痕的Gogoro,想要止血,恐怕也得先輸血,接下來的1年,就看新團隊如何重振品牌形象及消費者信心。2022年Gogoro在那斯達克風光上市,如今僅2年光景,股價已跌破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