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
」鴻海崛起印度中1/攜手韋丹塔、意法半導體自製晶片 響應印度製造劍指1500億美元電動車大市場
印度總理莫迪喊了九年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終於在疫情爆發及美中貿易戰開打看到了契機,趁勢端出「電子製造及生產獎勵計畫(簡稱PLI)」,這給了淡出中國的EMS龍頭鴻海一條新路,鴻海印度手機廠去年底取得36億盧比補助,與印度礦業集團韋丹塔(Vedanta)合蓋晶圓廠預計今年三月獲38億盧比補助,下一步,等著與美國電動車夥伴Fisker進軍印度。消息人士向CTWANT記者透露,儘管鴻海印度手機廠已能組裝iPhone14旗艦機,但對製造晶圓相當審慎,「鴻海希望能將台灣成功的半導體人才訓練方式複製到印度,擬與台灣熟悉印度文化的學者合作,將300道晶圓製程用繁體中文,編寫一套半導體教科書,用繁體中文系統訓練印度半導體人才。」鴻海遠征印度可說是時勢所逼。早在2006年,鴻海為NOKIA代工,進入陌生的印度最大都市「清奈」設廠,算是台廠赴印投資先驅,後來NOKIA倒閉,該廠2014年也關閉。如今,蘋果要在中國外另在印度建立供應鏈,尤其組裝重鎮鄭州廠、成都廠因疫情封控產能受衝擊,加上大陸20大之後「國進民退」政策,鴻海不得不在印度成立生產基地。鴻海是台廠印度投資先行者之一,並在當地具有組裝手機產線。(圖/翻攝自BFIH官網)而印度總理莫迪喊了老半天的「印度製造」,遲無進展,直到遇上疫情及美中貿易戰,全球供應鏈出現「一個世界兩套供應系統」新變局,給了印度趁勢「卡位」機會,2020年4月端出百億美元的PLI,要在印度建立起電子製造基地,2021年在全球晶片荒下,進一步將半導體及顯示器列為PLI重點。印度的PLI自然吸引鴻海。2020年鴻海在蘋果要求下,重啟清奈手機廠,去年底獲PLI補助36億盧比、約新台幣13億元,「儘管當局力推印度製造,卻不是每家台灣蘋果代工廠,都能申請到。」知情人士表示,另一家獲補助的台廠是緯創。更吸引鴻海的是,印度政府2021年底在PLI追加半導體產業項目,緊追美國晶片法案,差別在於後者以先進製程為主,印度則以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為主,這讓印度礦業集團及一心想在半導體事業打江山的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頗為心動。韋丹塔(Vedanta)會與鴻海合作,緣起於韋丹塔創辦人女婿、顯示器及半導體全球事業負責人阿卡什.赫巴,他因收購日商面板廠安瀚視特,找上老客戶群創,循線拜訪鴻海S事業群,去年二月終於談定合資設晶圓廠,成了首個向PLI申請半導體補助的廠商,同年六月,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直接面見莫迪,最後敲定在莫迪家鄉設半導體工廠,預計2025年投入運作,初期產量為每月4萬片。2022年6月,劉揚偉與vedanta高層會面。(圖/翻攝自vedanta臉書)印度媒體報導,這項補助案最快三月公布,鴻海可望「再獲38億盧比補助」,此外,鴻海引介歐洲晶片大廠意法半導體(STM)成為印度自製晶圓夥伴。 印度大舉引資招商,除要建立電子產業基地,更要打造電動車「印度製造」基地。事實上,2017年莫迪就提出「2030年印度只賣電動車」目標,其中電動三輪車達到70%普及率,電動二輪車30%,商用車25%,客用車15%,客運公車10%。為加快政策推動,2019年通過三年補助1,000億盧比的電動車製造計畫。劉揚偉2020年對外闡明鴻海做電動車目標後,印度約當1,500億美元規模的電動車市場,自然成了鴻海的下一個藍海。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曾說,「過去一台車內會用到的晶片總值約500美元,到了電動車會快速增加到2,000~5,000美元;如果可以自製晶片,省下的成本相當可觀。」鴻海集團對半導體年採購額在2022年已超過600 億美元、占全球十分之一,而電動車將放大此量2倍以上,鴻海自製晶片勢在必行。鴻海的電動車夥伴美商Fisker也看好印度。沒有工廠的Fisker,第一款EV「Ocean」由奧地利工廠MagnaInternational代工,售價37,500美元,執行長HenrikFisker去年九月在印度受訪時表示,因為印度進口車要繳100%關稅,今年只會少量Ocean賣到印度試水溫,該公司第二款較小型的電動車「PEAR」考慮在印度生產。PEAR由鴻海整車代工,都會型五人座電動車,售價3萬美元有找,去年開始預購,預定2024年在美量產交車。對於Fisker何時到印度設廠,雙方沒給答案,但指日可待。FISKER 電動車PEAR由鴻海代工,預定2023年投產。(圖/翻攝網路)
電源教父鄭崇華3/他一生心願「和平」嵌入長子名字裡 面對供應鏈重組3年前就做好準備
詢問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他的2023年新年新希望,得到的是「和平」兩個字, 在美中貿易戰不止、烏俄大戰拖尾的現在特別應景,其實這是他長久以來的期待,就放在長子、現任台達電執行長鄭平的名字裡。鄭崇華的成長歷經烽火歲月,13歲的時候,媽媽把他跟小舅舅送上到福州的船,啟程後鄭媽媽抹著眼淚在岸上跑著送他們,沒想到能見面是35年後了,期間小鄭崇華吃不飽、穿不暖,想家只能到操場上看星星,這段回憶帶給他的不是苦澀,反而笑說:「我差點要去學天文。」到現在除了爆發烏俄戰事,看不見的戰爭也影響營運,如美中衝突領域擴及半導體先進產能,以及中國大陸「國進民退」的政治氛圍,還有舉棋不定的封控政策,加速現在供應鏈從中國出逃現象,鄭平指出,「這現象從2019年就開始」,言下之意是面對這個供應鏈重組的進程,不必過度擔心,台達電也逐步調降中國製造的比重。台達電2021年舉辦50週年記者會,同年啟動正式啟動珊瑚復育計畫,圖左至右為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海英俊、執行長鄭平、品牌長郭珊珊。 (圖/黃耀徵攝)中國的定位似在改變,從世界工廠轉為市場,鄭平解讀:「工廠都是要靠近市場的」,這句話點出看待中國的方式與以往不同,整體供應鏈的布局邏輯也必須翻新,而針對各潛力市場,台達電已經在美國、荷蘭、印度、泰國、越南、緬甸、日本、韓國、新加坡加速布局。談到明年展望,鄭平希望「可以穩定一點」,全球地緣政治和原物料等情況近來稍見平息,但短期若面臨變化,「也已經做好所有準備」,明年整體營運持續成長,電動車則是其中一大動能,是否助攻台達電2030年度營收突破兆元大關,「這是目標」,他語氣堅定。台達電為美國內華達州新月沙丘聚光型太陽能發電廠。(圖/報系資料照)
恒大2.45兆債務危機怎拆彈? 賴正鎰點出「萬達模式」+「國進民退」
大陸地產龍頭恒大(3333-HK)集團債務危機引爆美、日、港、台等地股市震盪,對產業衝擊的層面是否會持續加深加大,熟悉大陸行業發展的全國商業總會主席賴正鎰點出三個方向,認為「國進民退」,恒大風暴很快就會止血。賴正鎰分析恒大債務風暴,點出三個發展方向,此事件確實有影響的效應,但是很快就會解決。第一,恒大可能依據過去萬達集團的方式收場,包括藉由同業的協助、對不良事業體切割,以降低負債規模。第二,直接與銀行進行協商展延負債還款,共同解決問題。賴正鎰認為,房地產業最大的好處,也與其他行業不同的就是資產是實在擔保,每一個 案子都會有擔保,即使最差的狀況,銀行還是能拿到擔保。第三,透過政府出面協助,從管理、金融等面向著手解決,以「國進民退」方式,國家入股成為主要經營者。至於台商部分,由於台商沒有營造牌,也不會有與恒大接觸的機會。商總主席賴正鎰點出三點解決方法,認為恒大負債危機國家介入解決機會大。(攝影/胡華勝)根據公開資料,恒大集團的總負債最高曾來到人民幣1.95兆(約新台幣8.38兆元),剔除預收款後,負債仍超過人民幣1兆元(約新台幣4.3兆元)。今年7月22日最新的有息負債仍高達人民幣5,700億元(約新台幣2.45兆元)。業內人士分析,萬達集團當時雖負債人民幣4,000億元(約新台幣1.72兆元),手裏的現金儲備非常充裕,即使也只有人民幣數百億元,但這對解決當下的債務仍有相當大的幫助。至於國內金融業在此事件的曝險狀況,金管會銀行局表示,合計金額約22億元,在可控範圍內。其中,國內僅2家銀行對恒大提供授信業務,整體金額在5億元以內,且都依規定提存足夠的備抵呆帳。境內外基金曝險金額加起來為17.13億元。
陸國企收編46上市公司加速「國進民退」 財富不均恐加重
因中國大陸市場動盪、經濟成長不如預期等因素,光是上半年就有112家上市企業易主,其中有超過4成被國企收編,導致「國進民退」有加速現象,有經濟學家認為,這會讓原本效率低下的國企更加緩慢,更可能讓財富不均情況更加嚴重。今年上半年有112加A股上市公司宣布,變更實際控制人,其中有46家被國企收編,不過整體來看,被國企收編的大多是小型企業為主,7成公司的市值不超過5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00億元)。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周茂華表示,自今年初以來易主案例開始增加,跟全球整體經濟環境有密切關係,尤其疫情影響超乎預期,導致過度擴張的民營企業陷入經營困境,面臨現金流不足或債務壓力等,才會有轉手情況發生。不過也有經濟專家跳出來表示,認為中國大陸國企越來越強大,造成國進民退現象越來越明顯,會讓原本就不高的效率更加低落,還會侵蝕民營企業生存空間,導致財富不均情形更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