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開發署
」美眾議院通過「反中法案」 將砸512億從網路輿論對抗中國
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一項名為HR 1157的法案,該法案被批准撥款16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512億元),專門用於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反華訊息。該法案也稱為「反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意影響基金」(Countering the PRC Malign Influence Fund),目的是要在通過資助「獨立媒體和公民社會」(independent media and civil society)的方式,來打擊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該法案獲得兩黨的壓倒性支持,以351票對36票通過。這筆巨額撥款將分配給國務院(State Department)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計會大幅增加美國在外國進行影響行動的資金投入。綜合外媒報導指出,該法案允許美國資助外國的媒體和公民社會組織,進行與中國的「惡意影響」相關的資訊活動,全球參與中心(Global Engagement Center, GEC)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將會扮演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法案中並未要求美國政府對資助外國媒體的資金來源進行公開,這意味著反華宣傳可能以秘密方式進行。這類宣傳可能涉及各種當地政治問題,例如強調中國經濟和基礎建設投資的「負面影響」,或針對中國承包商參與的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政治攻擊。該法案的運作模式,將會類似於美國長期以來譴責的俄羅斯資訊戰行為。先前俄羅斯就多次遭控透過美國媒體散布反反烏克蘭訊息,而美國現在可能會以相同的方式對中國進行類似的操作。報導中也提到,過去美國政府多次指責其他國家利用資訊戰干涉美國選舉和內政,而這次法案的通過,顯示美國政府在此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根據《負責任的國家手段》(Responsible Statecraft)報導指出,這筆16億美元的資金將資助一系列資訊作戰活動,目的是在全球範圍內抹黑中國的形象,尤其是其在經濟和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行為。過去美國曾「演練」過在其他國家進行類似的事情,像是在其中一個演練的腳本,美國特種部隊與當地夥伴合作,通過社交媒體煽動虛構的非洲國家納魯武(Naruvu)的民眾,讓其對中國廠商投資港口一事不滿,最終導致中國公司撤回計畫。該起案例顯示美國在資訊戰中的手段,包括煽動抗議、製造動亂,以破壞中國的經濟合作項目。儘管這些活動表面上是為了反制中國的「惡意影響」,但其本質卻與美國譴責的外國干涉行為無異,並且有可能在沒有公開資金來源的情況下,讓這些反華訊息滲透回美國,影響國內輿論。此外,這項法案的支持者在國會獲得了壓倒性多數,顯示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打擊中國影響力上一直都有高度共識。但這樣的行為可能削弱了美國在批評其他國家干涉行為時的道德立場,並可能導致外國民眾因美國參與其內政而感到不滿。過去美國就曾在俄羅斯資助反對派活動,當時也引發強烈的不滿,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曾將這些反對派描繪成「美國的工具」。
世銀新總裁5月出爐!「這幾人」出線呼聲高
世銀表示,從周四(23日)起開放下任總裁的提名作業,截至日期到3月29日。它還強調非常鼓勵女性參與提名,該組織自成軍77年以來,從未有女性領導人出現。世銀補充,候選人具備的資格包含有良好的工作成就、曾管理國際性大型機構,致力國際合作與在從事多項改革有能力提出明確願景等。根據以往傳統,美國是世銀最大股東,因此總裁一職向來都由美方推出人選擔任。至於國際貨幣基金領導人則由歐洲國家推派。但近來已有一些開發中國家與新興市場呼籲能擴大選擇。目前外界傳出呼聲較高的下任世銀總裁人選有前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署長、現今為洛克斐勒基金會總裁的沙赫(Rajiv Shah)。該基金會最近才與美國國務院合作推動碳補償計畫。曾在世銀任職、現為世貿組織秘書長的伊衛拉(Ngozi Okonjo-Iweala)也被看好。她擁有奈及利亞和美國雙重國籍,並兩度出任奈及利亞財長。在歐巴馬政府時期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現在是USAID署長的鮑爾(Samantha Power)也有機會出線。曾是記者的她在2022年因一本以人權為題材的著作獲得普立茲獎。被點名的還有在2006到2018年擔任百事可樂執行長的努伊(Indra Nooyi)。她長期關注企業在氣候變遷中扮演的角色,因此在她掌管百事可樂期間,曾創設「有目的性的績效」計畫(Performance with Purpose),希望在推動企業長期成長同時,也設法對社會和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現今是非營利組織One Campaign執行長的史密斯(Gayle Smith),也是另一個熱門人選。該機構旨在終結極度貧窮與避免疾病。她本人在歐巴馬政府時期也曾在USAID任職。
擔憂中國影響力日增!美國首辦太平洋島國峰會 撒逾8億美元拉攏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美東時間29日主持首場由美國主辦的太平洋島國峰會,拜登在會中宣布將提供逾8億美元,援助太平洋島國對抗氣候變遷、強化永續性發展,也宣布一系列外交舉措,例如承認庫克群島(CookIslands)及紐埃(Niue)為主權獨立國家。據美國PBS及CNN Politics的報導,美國近期對中國在太平洋區域與日俱增的經濟及外交影響力感到擔憂,對此拜登於28至29日期間主持首場由美國主辦的太平洋島國峰會,會中邀請14個太平洋島國的領袖齊聚華府,包括今年稍早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的索羅門群島總理蘇嘉瓦瑞(Manasseh Sogavare)。除萬那杜(Vanuatu)及28日剛選出新總統的諾魯(Nauru)外,其他12個太平洋島國皆派出國家元首出席峰會。美國政府在28日首次發布了美國-太平洋島嶼戰略,該計劃旨在補充早先發布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拜登在會上致詞表示,未來數十年的世界歷史,很大一部分將聚焦印太區域,太平洋島國在形塑這個未來上扮演關鍵角色,這正是為何他的政府把強化與太平洋島國、「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Forum)的夥伴關係視為優先事項。白宮指出,美國在過去10年已直接援助太平洋島國逾15億美元(約新台幣481億元),29日將再提供超過8.1億美元的額外援助計畫,其中包括1.3億美元對抗氣候變遷投資資金、5000萬美元經濟復甦援助,此外,美國也承認了先前隸屬於紐西蘭的庫克群島(CookIslands)及紐埃(Niue)為主權國家。美國過去把庫克群島與紐埃視為自治領土,未與2國建立邦交。其他外交舉措則包括指派美國前駐斐濟、吉里巴斯、東加、諾魯大使利德(FrankieReed)擔任首位美國對太平洋島國論壇特使,並在太平洋島國增設外交使館等。此外,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也計劃於2023年9月前在斐濟開設太平洋區域辦公室。
烏國女冒險外出替病母買藥 一車3人遇俄軍坦克「遭殘忍砲擊而死」
俄烏戰爭持續,俄羅斯軍隊不斷轟炸烏克蘭各城市,還將砲火對準老百姓,造成無數悲劇。烏克蘭女子馬克賽特卡(Valeriia Maksetska)是一名醫護人員,為了在戰爭期間能夠幫助同胞,她選擇和家人留在基輔,不過近日因為母親的藥物用完,她與母親冒險外出找藥,卻在途中慘遭俄軍坦克砲擊,包含司機在內,車上3人全數慘死。根據《每日郵報》,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鮑爾(Samantha Power)9日透露「這位自信的烏克蘭人、深受愛戴的開發署執行夥伴馬克賽特卡,在建立社會凝聚力、打擊虛假訊息方面才華洋溢,是位富有同情心的女子,在她32歲生日時卻遭到俄羅斯軍方殺害」。根據鮑爾的說法,馬克賽特卡本業是一名烏克蘭醫務人員,在開戰後,她決定留在基輔幫助受傷的同胞,不幸的是,她久病的母親近日將手上的藥品吃完,母女不得已,只好搭上一名司機的車離開基輔買藥。沒想到,一車3人卻在途中碰上俄羅斯坦克車隊,3人趕緊將車停在路旁等待坦克車隊經過,未料其中一輛俄軍坦克仍然朝他們開火,造成車上3人慘死。烏克蘭女子馬克賽特卡(Valeriia Maksetska)。(圖/翻攝自推特@PowerUSAID)美國國際開發署員工事後指責,馬克賽特卡是一名熱心、且富有才華的人,為了母親冒險出門買藥,竟遭遇死劫,而載母女2人出發買藥的熱心司機亞洛斯洛夫(Yaroslov),過去也幫助很多同胞逃難,他們的死令人深感惋惜。
海地前總統「發錢慰問」引爆激烈爭奪 災民搶成一團
友邦海地南部14日發生規模7.2強震,官方數字指出,地震導致至少2189人死亡,仍有百人失蹤。由於救援時間太長,苦等的人民忍不住情緒,有人襲擊了救援的卡車。此外,海地前總統馬德立(Michel Martelly)20日前往探視災民,並發放現金,未料竟引發激烈爭奪。災民為爭奪現金,與隨扈爆衝突。(圖/達志/路透)根據《路透社》報導,許多家園和生計被地震摧毀的海地人民表示,不確定何時才能開始重建。由於人們實在是等太久了,20日有民眾襲擊了救援卡車。另外海地前總統馬德立到醫院探視,之後也發生衝突;民眾為了拿到錢,全部搶成一團,與隨扈爆發衝突。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海地負責人霍諾拉特 (Pierre Honnorat) 表示,擔心不斷惡化的安全局勢,可能會破壞他們對弱勢海地人的援助。官方指出,至少2189 人死亡,估計仍有332人失蹤。海地和墨西哥救援人員21日小心翼翼清除瓦礫堆碎片,並使用生命探測器,尋找可能在地震發生後一周仍然活著的人。墨西哥救援人員阿爾瓦 (Luis Alva)說,「我們希望奇蹟能發生。」數以萬計的房屋被夷為平地,儘管夜間傾盆大雨,許多家庭別無選擇,只能睡在外面。該地區的颶風季節將持續到11月底,總理亨利 (Ariel Henry)警告居民應對更多風暴。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在推特表示,阿靈頓號軍艦正前往海地,其載運直升機、外科小組以及登陸艇協助救援工作。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一支搜救隊也於21日上午,從太子港出發前往地震區提供幫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則表示,其首批9.7噸醫療、水和衛生用品已於20日抵達首都太子港,預計未來幾天還會有30噸物資抵達。
海地規模7.2強震!至少304死、1800傷 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一個月
友邦海地首都太子港西方近海在台灣時間14日晚間8點29分,發生規模7.2強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由於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多人罹難,海地總理亨利(Ariel Henry)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對於緊急情況,我們必須表現出極大的團結。」根據《美聯社》報導,海地首都太子港周六(14日)發生規模7.2強震,導致建築物倒塌成瓦礫,造成至少304人死亡,至少1800人受傷。海地民防機構在推特上表示,死亡人數為304人,罹難者大部分在南部,救難人員、居民仍奮力救出瓦礫堆下的受困者,並將其送往醫院。海地強震。(圖/達志/美聯社)總理亨利表示,正在向城鎮被毀、醫院因傷患人數過多不堪重負的地區提供援助。亨利宣布,全國進入為期一個月的緊急狀態;他強調,在還未了解損失程度之前,不會尋求國際幫助,「一些城鎮幾乎完全被夷為平地,政府已在沿海城鎮派人協調應對措施。」海地強震。(圖/達志/美聯社)亨利說,「最重要的是在瓦礫下找到盡可能多的倖存者,我們了解到,當地醫院,尤其是萊凱(Les Cayes)的醫院,擠滿了受傷、骨折的人。」他呼籲,海地人團結起來。房子傾斜。(圖/達志/美聯社)亨利透露,目前國際紅十字會和未受影響地區的醫院也正在幫助照顧傷員,「需求是巨大的,我們必須照顧受傷和骨折的人,但也要提供食物、援助、臨時住所和心理支持。」地震發生後,白宮指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已任命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鮑爾(Samantha Power)負責協助海地救援事宜,美國國際開發署將幫助評估損失並協助重建。除了美國,越來越多國家也伸出援手,包括阿根廷和智利,將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川普下周決定是否停止WHO資助 考慮成立新組織代替
美國總統川普昨(10日)再度指責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大陸為中心,表示下周將會決定是否要繼續金援WHO,或考慮成立新組織來代替WHO。據《Politico》報導,一名知情人士表示,政府官員已開始草擬文案,一旦通過,美國將宣布停止向WHO及相關泛美衛生組織的資助。該文件也指出,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其他機構的官員提議將援助的資金轉給現有且能替代WHO的組織。川普在昨日在白宮的防疫記者會上表示,美國每年資助世界衛生組織5億美元(約台幣150億元),但WHO卻非常以大陸為中心,對此他認為相當不適當,表明下周將會在討論更多細節,決定未來對WHO的資助。美國政府已經告知美國國際開發署,國務院和其他向世衛組織匯款的機構,需要得到更高級別的批准,才能夠將款項給WHO。據報導,有政府官員擔心若重組新組織取代WHO,會造成美國一些盟國受到國際上輿論抨擊,因此有許多人警惕是否該對大陸做出嚴厲的影響力行動。
川普刪減WHO金援 「直接給特定國家比較有效率」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營運資金常需要透過世界各國給予支持,不過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決定,將大幅縮減新年度財政預算中的全球衛生基金,其中給予世界衛生組織的金額直接被刪掉一半以上,川普政府認為直接給於特定國家援助,有更好的效率。原本2020年會有91億美金預算的全球衛生基金,川普打算將這項預算砍到60億美金,其中給予WHO的部分減少了53%,而給予泛美衛生組織(PAHO)更是只剩下原本的25%。國務院預算規劃司司長Douglas Pitkin表示,削減全球衛生基金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川普政府認為要解決疾病、健康等問題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給特定國家直接的援助。而這刪減預算的行為與司長的發言,也被外界認為是川普政府對於WHO最近太過於相信、支持中國大陸政府的行為,所表達的抗議。而為了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川普政府也投入1500百萬美金到國際開發署,也另外使用2500萬的緊急儲備金,來幫助撤離僑民及相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