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
」 地震 強震 台灣中油 花蓮 馬國鳳聖母峰再長高? 研究驚曝「這原因」:再高50公尺
近日一項新研究表明,聖母峰可能會再高15到50公尺,因為河流侵蝕底部的岩石和土壤,會再把山往上推。據BBC報導,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說,聖母峰75公里外的阿倫河陸地面積減少,他們從GPS儀器觀測發現,這讓世界最高峰每年上升2毫米,這有點像從船上扔一堆貨物,船變輕也會浮更高。據了解,40-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產生了喜馬拉雅山,而板塊構造仍然是其持續上升的主因。不過,研究小組表示,阿倫河網才是讓山脈長高的因素。據悉,聖母峰在大陸和尼泊爾邊境,阿倫河從西藏流入尼泊爾,跟另外兩條河流匯合成科西河,再到印度跟恆河匯合,而阿倫河流經的山脈很陡峭,它也沖刷掉許多岩石和土壤。中國地質大學韓旭博士也有參與研究,他說,聖母峰的高度的變化,確實凸顯地球表面的動態特性,阿倫河的侵蝕和地函向上壓力的相互作用,給山推動力,把它推更高。不過,沒參與研究的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休辛克萊教授表示,河流切割的確切數量和時間尺度等,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過這研究表明聖母峰和河流有關的可能性,這見解令人興奮。
40萬年前地球現異常暖期 海洋暖化是主因!台大解謎團登頂尖期刊
台大地質系碩士班研究生宋文惠在北義大利女巫洞操作鑽機,鑽取石灰岩岩芯標本。(圖/台大提供/中國時報李侑珊台北傳真)暖化現象日益嚴重,為解密百萬年來最熱暖期謎題,台灣大學地質系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揭示40萬年前地球便出現的異常暖期原因,即並非需要特別高的溫室氣體濃度,而是只要長時間海洋暖化,便可達成升溫效應,所以海洋力量是造成暖化的重要因素,這項研究成果已於7月15日刊登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遷。依地質紀錄顯示,距今約40萬年前,全球冰量少於現在,海平面卻比當代還高出10公尺。這個暖期持續約3萬年,是地球歷史上的最熱暖期。此時期太陽輻射弱,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也比現代低,此暖期於焉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的著名謎團,被學術界稱為「MIS 11c悖論」。為解密百萬年來最熱暖期謎題,台大地質系博士後研究員胡訓銘與地質系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率領國際團隊展開研究。胡訓銘表示,台大地質系攜手歐洲研究夥伴,2014年在北義大利的女巫洞,鑽取洞穴石灰岩岩芯標本,利用台大地質系實驗室的高精度鈾釷絕對定年技術,分析標本沉積時間,加上精細碳氧同位素與微量元素資料,重建南歐48到36萬年前的環境變化史。團隊比對太陽日照量、全球海面變化與大西洋各地氣候紀錄,終於解開謎團。研究結果顯示,「MIS 11c」極致暖期是多種因素導致。首先,約42萬年前,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上升,中低緯度的大西洋受太陽力量影響,達到極致高溫。在海洋暖化後,地球傾角漸增,引發更炎熱的夏季,使溫暖海洋持續數萬年,洋流再把大量熱能傳到高緯度,造成冰棚持續融解,導致百萬年地球史上最熱暖期。胡訓銘提到,這項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力量是造成暖化的重要因素,對預測氣候變遷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近30年「悶不吭聲」 學者指出3地震帶需防規模7.0強震
921地震已經25年。台灣及鄰近海域每年發生約4萬起地震,每隔數十年可能會發生災害性強震,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學者分析台灣近30年地震帶活動,點名桃竹苗、中彰投、高屏3區,地震數量雖少,但可能累積能量,未來不排除發生規模7.0強震,這種在人口密集區「悶不吭聲」狀態需注意。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教授吳逸民及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楊耿明等研究團隊共同編撰的《台灣地震帶》專書,彙整30年地震數據,探討各地震帶的活動特性,並提出上述預警。陳文山指出,台灣地震發生集中在東部及其海域,約占1年地震7成,西部占約2成多,雲嘉南近年地震較多,往北的桃竹苗與中彰投、往南的高屏數量明顯較少,但有許多活動斷層分布於此,地震頻率應相當。分析30年紀錄,雲嘉南有近9萬次地震,中彰投與桃竹苗僅8000多次,相差近10倍,高屏僅4000多次,相差近20倍。陳文山說,地震少不見得是好事,可能持續累積能量,未來可能發生規模較大地震。他形容,平時有釋放能量稱潛移斷層,較少釋放稱鎖定斷層,就像一個人平常忍耐不發脾氣,一生氣就很恐怖,故悶不吭聲的地震帶較令人擔憂。陳文山指出,新竹有新竹斷層與新城斷層,新城在200多年前發生過大地震,但新竹斷層近期沒較大能量釋放,且沿線通過市區,還有9所學校,若發生地震的位置更可能在竹科,震動力量會很大。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說,此專書的調查方法與工具與政府有異,故數據不同,但台灣本就位於地震好發區,此書以災害角度提醒大眾,平時仍須加強防災準備。此外,賴清德總統21日造訪台中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提醒國人防災的重要性外,也提到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和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結合產官學研共同面對災難預防救援等問題,將持續強化災防體制。
台灣中油、中研院及中央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地熱研究、探勘與開發技術
台灣中油公司為響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積極推動台灣綠能與減碳技術研發暨相關產業發展,今(6)日與中央研究院、國立中央大學簽署地熱研究、探勘與開發技術合作備忘錄(MOU),共同推動地熱研發及探勘技術,戮力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合作備忘錄由台灣中油探採事業部執行長湯守立、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鍾孫霖及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樹坤代表簽署,加速三方在地熱能開發、與永續潔淨能源的合作。台灣中油與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共同推動地熱研發及探勘技術,簽署合作備忘錄。(圖片提供/台灣中油)中研院為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其中地球科學研究所掌握先進之地質、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相關測勘資料及分析技術,中央大學設有地球科學學院與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在地熱領域具有專業研究能力,並在探測上具備豐富經驗。台灣中油近年為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積極尋找合作團隊,除了和中研院在宜蘭進行地熱探勘,三方亦於今(113)年7月22日中央大學舉辦之「大屯山地熱研討會」共同探討大屯山地熱資源的潛力和挑戰,分享最新探勘成果和成功案例,本次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不僅有助於國內地熱儲層分布的調查分析,也讓未來的合作計畫更為具體、穩固。地熱發電具備潔淨能源與基載供電的特性,被視為重要的再生能源之一,未來三方將共同促進地熱開發之科學合作、聯合計畫和人員交流,加強地熱基礎研究、先導探勘與實務開發之發展,結合三方優勢加速推動國家地熱發電的進程,以實現台灣能源淨零永續之願景。
清晨出現規模6.8地震!8分鐘後又一波 菲律賓當局示警:恐還有餘震
菲律賓南部海岸在3日清晨發生規模6.8地震,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PHIVOLCS)認為,後續有可能發生餘震;而美國國家海嘯警報中心指出,此起地震不會構成海嘯威脅。根據外媒《路透社》、《自由今日大馬》(Free Malaysia Today)的報導,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最新消息表示,這起地震的震央位於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Mindanao)東部的巴塞羅那村(Barcelona)約20公里處,於3日清晨6時23分發生,地震深度為10公里。 不過,8分鐘過後,同個地點就發生了規模5.3的地震,深度為82 公里美國國家海嘯警報中心認為,這起規模6.8的地震不存在海嘯威脅。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則表示,由於地震震央位於海上,預計不會對陸地造成嚴重損害,但也警告後續可能會有餘震。報導指出,菲律賓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頻仍,火山活動也較為活躍。
八斗子山崩和花蓮餘震無關!地質專家揭原因 房仲曾曝危險地帶
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潮境公園路口今(3)日下午2時許驚傳大規模土石崩落,現場疑似多車翻覆,目前暫時排除民眾受困,消防人員正全力搶救中。對此,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推測,這次土石崩落和0403強震的餘震無關,因該處為迎風面,岩石經長期風化變得脆弱,加上連日豪雨沖刷,才會連著表土崩落。基隆市消防局今日下午14時28分接獲民眾通報,指中正區北寧路潮境公園路口發生大規模土石崩落,疑有多輛汽車受困,立即派遣第一大隊、中正、信義、信二、仁愛、空拍機人員、特搜人員等,共計消防車12輛、救護車4輛、人員26名前往現場搜救,目前暫時排除民眾受困,正全力搶救中。《ETtoday新聞雲》報導,顏宏元分析,花蓮餘震對基隆影響不大,透過現場畫面研判,事故地點位於台2線迎風面,該處又剛好是彎道,岩石經長年風化,內部恐怕已產生很多「節理」,加上最近連日降下豪雨,雨水不斷沖刷浸潤,邊坡生長的樹根也會使岩石裂縫加劇,種種因素疊加之下,才會連著表土崩落。顏宏元提到,過去基隆碧砂漁港、外木山漁港都曾發生落石意外,且時間點都是連日大雨過後,隨著台灣進入梅雨季,類似事故很可能再度發生,而大規模土石崩塌前,通常都會先有細沙或小落石滑落,提醒民眾經過易有落石路段時,務必多加注意,只要發現相關徵兆,一定要盡快通過或遠離。另外,過去曾有專家透露,基隆河北岸面對東南方,尤其是基隆、八堵山區一代,大多都是順向坡,加上長年風化促使地質變脆弱,經雨水沖刷浸潤後,就有發生土石流的風險,當年汐止的林肯大郡就是典型案例。房仲業者也曾說,基隆麥金路到七堵、八堵、暖暖、瑞芳都有廢棄礦脈,不少社區都蓋在順向坡上,提醒民眾購屋前多注意。
空拍照曝光!基隆山崩「扇形狀崩落」9車險滅頂 貨車被巨石包圍怵目驚心
台2線基隆市中正區潮境公園路口處,今(3日)下午2點多發生山崩,已知造成2傷、9車受困,北北基消防局合計派出27車55人及2犬救災。最新空拍照顯示,道路被大量巨型岩石、礫石及土石掩埋,多輛汽機車滅頂或受損。山體連同土表崩落。(圖/翻攝畫面)從消防局提供的空拍畫面可見,化為土黃色「沖積扇」的邊坡,與兩旁翠綠山體形成強烈對比,道路上1輛休旅車及貨車幾乎遭礫石、巨石吞噬,貨車更被夾在3顆巨石之間,險象環生。車輛遭掩埋、翻覆。(圖/翻攝畫面)貨車前方1輛機車則被輾壓成廢鐵,機車旁的6輛車也分別遭崩落的土石砸毀損傷;前述9輛汽機車目前仍被崩落的土石包圍受困。至於礫石下是否還有車輛受困,仍有待進一步挖掘搜索。貨車被夾在巨石之間。(圖/翻攝畫面)基隆市長謝國樑得知山崩,立即中斷市議會質詢,並於下午3點12分抵達現場。消防局則指出,遭波及車輛內的人員均已自行脫困,受傷2人也送至基隆市長庚醫院,意識均清楚。計程車旁的機車被壓成廢鐵。(圖/翻攝畫面)受困車輛內的成員均自行脫困。(圖/翻攝畫面)針對這次走山事件,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初判,此事件與花蓮地震無關,應是岩石經長期風化,內部形成許多「節理」,加上其位置為迎風面,近日又遭連日豪雨沖刷侵蝕,導致土石連著表土轟然而下。顏宏元提醒,民眾在梅雨季時應小心通行易崩塌路段。
台灣有高達36條斷層「住哪裡安全」 專家點名這3個區域:堅如磐石
0403及0423地震過後,花蓮縣截至目前為止已拆除的危險建築物或圍牆、建築裝飾等共計10件,另有3件拆除中及2件待拆,面對災情不斷,網友就好奇,台灣有高達36條斷層,「哪裡才安全啊」,對此,台灣3大地質專家陳文山、郭鎧紋和李錫堤教授分析出最安全的3個區域,引起關注。近日民視的《新聞觀測站》節目就邀來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和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3 位專家指出,當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時,林口、桃園的台地因有堅實地盤,傷害會比較小,反觀台北盆地的震動則會比周邊大。除此之外,3位專家也表示,彰化到雲林的海邊,如彰濱工業區一帶,因為「活動斷層較少」被歸類為無震帶,近30年僅發生200次左右的地震,相對其他以萬起跳的地區安全。另外《ETtoday新聞雲》先前也引述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說法,桃園因為「斷層活動平穩」、「台地地形」這兩大原因,是台灣最不受地震影響的縣市。所謂的「斷層活動平穩」,是指自發性的地震機率很低(震央);「台地地形」則受場址效應影響小,也就是若地震發生,會淡化地震能量的強度,所以4月3日桃園震度達5弱卻沒有傳出什麼災情。包括從經濟部地調所調查顯示,台灣本島19縣市只有桃園未發現活動斷層;統計資料也顯示,1972年至2018年,這46年間震央在桃園且規模超過4的地震只有2起,還是在同一天,地質研究則指出,桃園屬台地又沒有土壤液化,加上無斷層活動,相較比其他縣市安全。
花蓮米崙斷層錯動「恐釀規模8強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闢謠了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22日傍晚至23日凌晨更是整晚搖不停。沒想到23日卻有媒體引用所謂的「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的說法稱,花蓮一帶米崙斷層未來錯動機率高達88%,地震最大規模恐達8,遠至台中、台北都會受影響。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發文闢謠,該報導為「錯誤」訊息。馬國鳳本人也火大回應,有媒體「蓄意錯誤引用一年半前的訪問」,更澄清她的頭銜是「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不是什麼「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23日網傳報導聲稱「花蓮餘震不斷,專家認為花蓮米崙斷層未來發生錯動機率高達88%,最大規模可達到8!」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24日發出3點闢謠,首先是網傳媒體引述的專家為中研院地科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她在23日、24日分別在臉書發布貼文表示,「我什麼時候講過,米崙斷層會有規模8的地震,還機率88%!真是氣死我了」,同時指出媒體蓄意錯誤引用一年半前的訪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接著引用中研院地球所黃信樺的說法指出,地震的規模跟斷層的長度有關,花蓮的米崙斷層長度並不長,由此研判不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就算真的整條斷層帶全破碎,頂多發生規模6的地震。事實查核中心還檢視網傳報導的原始訊息源,發現馬國鳳2022年2月19日受訪時提到的1920年琉球海溝地震,指的並非是米崙斷層,更與2024年4月花蓮地震與後續餘震無關。不過23日發生規模6餘震後,有媒體卻再次引用馬國鳳過往受訪的內容,並自行拼湊原始談話,導致全文錯誤解讀成馬國鳳稱「琉球海溝地震帶有一條米崙斷層」、「未來發生錯動最大規模可達到8」等內容。因此,網傳相關資訊證實為「錯誤」訊息。對此,馬國鳳24日也對誤傳事件做個小結,「昨天的內容是蓄意錯誤引用一年半前的訪問。一年半前年前的訪問是專題介紹MiDAS。」她也還原之前的訪問,指出報導者當時持續一年的追蹤報導,才是專業記者的實力!「『記者不是,小時不念書長大當記者』,他們的整理,真是厲害!」
餘震位置轉移…台北盆地「震波放大」 專家曝921地震經驗
自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至今已經超過1200多起餘震,一般而言餘震數量會愈來愈少,規模也會變弱,但昨(23日)凌晨卻接連發生2起規模2以上地震,研判是應力調整,餘震可能至少持續半年至1年,而台北因為盆地的地形,地震波會有放大效應。花蓮昨天凌晨2時26分、2時32分,接連發生芮氏規模6.0及6.3強震,導致原本因403強震已被判定為危樓的花蓮統帥大樓、富凱大飯店,均發生嚴重傾斜。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餘震分布最早在地震北邊完全被卡住,是一個地震空白帶,從2022年到今年4月都沒在動,能量都聚集在那,所以那邊就是震前的空白帶,也是震後的餘震密集帶,是氣象署所說的北方屏障減弱,做應力轉移。雖然判斷是餘震,但發生的位置略有不同,推測是4月3日花蓮地震主震後,產生應力轉移作用而觸發。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詹忠翰指出,由於台北是盆地的地形,建立在相對比較鬆軟的土層上,以地震學角度來看,不館地震波從哪個方向來,都可能造成所謂的放大效應。以921地震經驗來看,餘震可能持續半年到1年,雖然照往例來說,會逐漸減少,但不能排除還是會有規模6地震發生,提醒民眾做好防災準備。
花蓮晃不停!403強震後「台灣位移了」 最多抬升達45.1公分
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自從403花蓮大地震後至今(23日)下午6時止,已發生地震1200餘次,其中有感地震305起、無感地震929起。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計算4月3日花蓮地震的地表位移情形,發現台灣竟然「位移」了,高程最大抬升量位於花蓮站約45.1公分。國土測繪中心於震後使用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臺中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及該中心管理共322 個GNSS連續觀測站衛星測量資料,並以Bernese基線解算軟體及IGR快速精密星曆,計算震央附近基準站地震前23小時(4月2日0時至23時)及地震後22小時(4月3日2時至24時)資料,最小約制於金門衛星追蹤站(KMNM),分析地震後基準站位移量級,提供各界參考及評估對目前測量工作之影響。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計算4月3日花蓮地震的地表位移情形。(圖/國土測繪中心提供)計算結果說明如下:1. 基準站水平最大位移量位於東管處站(YENL)約22.2公分,該站高程抬升約35.6公分;高程最大抬升量位於花蓮站(HUAL)約45.1公分,該站水平位移量約8.1公分;靠近震央附近花蓮新城站(SICH)水平位移約8.6公分,高程抬升約26公分,花蓮豐濱站(FONB)水平位移約4公分,高程抬升約2.2公分。2. 臺灣其他各地位移情形,北部地區位移量約1~4公分,西部地區位移量約 1~6公分,南部地區位移量約1~2公分。3. 整理地表位移影響較嚴重地區初步評估北起南澳(NAAO)、南至豐濱(FONB),西至高峰(KFN2)、埔里(PLIM)等範圍,位移分布情形附圖。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計算4月3日花蓮地震的地表位移情形。(圖/國土測繪中心提供)
7.2強震地表位移情形曝光 3大結果出爐
台灣東部外海3日7時58分發生規模7.2強震,全台劇烈搖晃,深度15.5公里,最大震度6強,餘震不斷,各地皆傳出災情。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於震後使用衛星測量資料,分析地震後基準站位移量級,計算出3大結果,包括高程最大抬升量位於花蓮站(HUAL)約45.1公分。氣象署統計,從花蓮主震到餘震,累計至9日下午5時50分,共有803起。氣象署表示,這起強震是在921地震發生25年以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中部到北部都有感覺到相當震動,地震成因主要是菲律賓海板塊,東部這邊往北隱沒下去到歐亞大陸板塊底下,所以從淺到深,都有可能發生地震,這區域也是地震好發區域,兩個板塊這邊碰撞,所以能量累積相當快速,這區域發生地震機率相當高。國土測繪中心表示,於震後使用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研究中心、台中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及本部國土測繪中心管理共322個GNSS連續觀測站衛星測量資料,並以Bernese基線解算軟體及IGR快速精密星曆,計算震央附近基準站地震前23小時(4月2日0時至23時)及地震後22小時(4月3日2時至24時)資料,最小約制於金門衛星追蹤站(KMNM),分析地震後基準站位移量級。計算出3結果:1.基準站水平最大位移量位於東管處站(YENL)約22.2公分,該站高程抬升約35.6公分;高程最大抬升量位於花蓮站(HUAL)約45.1公分,該站水平位移量約8.1公分;靠近震央附近花蓮新城站(SICH)水平位移約8.6公分,高程抬升約26公分,花蓮豐濱站(FONB)水平位移約4公分,高程抬升約2.2公分。2.台灣其他各地位移情形,北部地區位移量約1~4公分,西部地區位移量約1~6公分,南部地區位移量約1~2公分。3.整理地表位移影響較嚴重地區初步評估北起南澳(NAAO)、南至豐濱(FONB),西至高峰(KFN2)、埔里(PLIM)等範圍。
玩團小子拚充電4/陶百群:「我不是富二代」 自爆遠赴冰島求學前進新能源借錢創業歷程
今年41歲的陶百群,看準新能源市場,十一年前成立「陽光花園」,成為太陽能系統建置商,五年前再創「源點科技」,搖身為充電樁營運商,不但進軍百億千億集團才玩得起的賽局,創業夥伴還有太電創辦家族鄭家第三代鄭旭捷,以及環泥第三代李韋德,業界不禁好奇,莫非陶百群也是富二代?「我真的不是富二代,我是白手起家的,第一次創業時很辛苦,也是借錢成立公司。」陶百群日前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說,對於常被問及此事,讓他有些哭笑不得,「我爸媽都在中鋼工作,小時候作業要寫家庭狀況有沒有?我都寫小康,最多就是這樣啦,真的不是富二代。」那麼要創業做太陽能建置系統商、充電樁營運商,父母同意嗎?「我媽媽早就放棄我!」已是一個孩子新手爸的陶百群,身穿帽T牛仔褲、腳踏球鞋,一副大男孩模樣哈哈大笑地說,「我媽知道,她說什麼我也不會聽。」以過來人經驗分享,陶百群認為一個創業者須具備判斷能力,且一定要有主見。「我從小就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小孩,國小一年級我就會提出我的看法,會說怎樣才是對的、老師講錯了。」他說。「我18歲後一直在玩團,是一個吉他手,大學生畢業後,同學大多去讀研究所,我先去當兵,當兵完就在台北繼續玩團、做音響,算是又混了2年。」他酷酷地說。陶百群在18歲以後就熱愛玩團,是樂團裡面的吉他手。(圖/源點科技提供)酷愛玩樂團的大男孩,怎收起玩心,走上新能源創業之路?陶百群給的答案讓人驚呆了,因親人遇上困難,「我那時覺得,還是要扛起一些責任,要有一定的能力,才能照顧身邊的人。」陶百群想起,2005年讀成大地球科學系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正式生效,全球熱議如何降低溫室效應及減少碳排放,對地熱能源有興趣的他,也想對環境做些實質改變,因此他找到地熱能源技術最先進的冰島大學,「我去冰島讀書是拿獎學金的,而且我還有在冰島電廠實習,1個月可以拿4萬多生活費。」等到學成回國進入太陽能板大廠,陶百群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其實是30歲才開始。「每一項工作我都覺得是在學習,遇到所有事情,我都舉手第一個報名去做,包含採購、品保甚至福委會。」陶百群說,當時他對產業及公司運作通通都有興趣,因此只要有機會能做,就會盡力做到好。冰島的地熱奇觀讓對地熱能源有興趣的陶百群,決定前往攻讀碩士。(圖/新華社)這位從小就很有主見的大男孩,在太陽能板大廠工作三年後,觀察到台廠只有做出口,國內卻沒有太陽能光電系統建置,就辭了工作,拿出存款加上借錢,湊足一百萬創業,2013年成立陽光花園。六年後,身為電動車主的他看到台灣充電網的沙漠旱象,2019年再度創業,花了兩年打造出充電樁軟硬體,以第三方充電營運商進軍市場,如今台灣已有七成電動車主是源點科技EVOASIS會員,成了業界領頭羊。問起他創業一路走來,如何確定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近日剛讀完《馬斯克傳記》的陶百群很有同感地說,「就是做自己喜歡的做的事,因為大家都說『一定會失敗』,所以你一定要有主見,錯了就承認錯誤,然後趕快重來。」「風險不可能完全閃避啦,但是我覺得要做一個創業家,要很敢做決定,才有辦法做很多的事情,就是要先收集以及了解足夠的資訊,才能做出判斷。」陶百群也信任團隊,十分授權,雖然曾遇過主管出走,但他仍然信任團隊,「唯有在信任的基礎上,團隊才能運作。」至於創業最苦惱的事,「就是遇上銀行放款延期。」陶百群不諱言,「做大型電站的專案融資,金額要好幾千萬,甚至上億,有時可能改個方案,銀行資金就會延誤,幾千萬、幾億這樣延3個月,資金週轉就有難度。」所幸,陶百群進軍充電營運商是第二次創業。「成立源點科技時,已經有太陽能事業非常大的基礎,所以才有辦法挑戰充電樁這塊。」如今,他也放眼海外市場,去年觀察泰國、越南市場,也評估到日本發展的可能,「拓展海外,不只市場本身要成熟,也要有好的切入點,適合的夥伴跟機會。」源點科技從最初的3人至今已成為一個大團隊,未來也有機會往海外市場邁進。(圖/源點科技提供)
玩團小子拚充電1/他開特斯拉上阿里山險「刁車」 驚覺台灣充電沙漠要綠洲
隨著馬路上電動車輛多起來,加油站龍頭台灣中油(1328)、高公局國道服務區及地方政府等,這一年多來開始搶建充電站,然而公標案「通殺」的得標業者並非知名科技大廠,而是一間成軍不到5年的「源點科技」(EVOASIS)。究竟這家新創公司有何能耐?41歲的創辦人陶百群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揭曉答案:「競爭對手都是百億、千億大集團,很多人不看好我們,不過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太陽能廠的經驗。」總部設在台南的源點科技,為擴充業務,農曆開春前將北部據點從市民大道搬到仁愛圓環,訪客一進新辦公室,就是EVOASIS充電站藍綠色系的主牆,牆上大螢幕播放公司影片,室內設計簡約,約20個座位,陶百群在新裝修的會議室告訴CTWANT記者,他跨入充電服務商前,在太陽能電廠練足10年功的歷程。台灣中油攜手源點科技,未來在加油站也能充電。(圖/報系資料照、焦正德攝)喜愛大自然總想往外跑的陶百群,讀的是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當完兵2年後,也就是2008年,前往冰島大學讀再生能源工程研究所。在冰島,他看到第一台特斯拉、BMW電動概念車等,因而提了個研究計畫,「我改裝一台傳統燃油車,把引擎全部掏空,從世界各地買來電池、電控系統,重新組起,再搭網站,開放讓大家免費租用,體驗電動車生活。」隔年,陶百群完成學業返台,「我想到電動車公司上班,但台灣幾乎沒有發展電動車,比較成熟的是太陽能製造業。」陶百群轉而到當時全球前十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昱晶(2018年已併入「聯合再生」)當業務,跑遍美洲、中東、韓國、日本、歐洲等國家。當時,台灣太陽能產業發展大好,成了出口大國,但國內建置遲遲未起步,直到2012年經濟部推「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獎勵社區設置屋頂型太陽光電系統,陶百群的故鄉台南也跟進,「我發現台灣太陽能的建置量很少,覺得應該要投入終端系統的發展。」2012年經濟部推「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讓陶百群看到機會,成立「陽光花園」。(圖/陽光花園提供)於是,陶百群離開太陽能板大廠,自籌一百萬,2013年在台南成立「陽光花園」,以屋頂型太陽能發電起家,之後才擴及各類型案場。「其實我做太陽能,從接到第一個案場開始就獲利。」他說,營收持續穩定成長,3、4年前就做到10幾億,「去年成立10周年,總計完成超過1,600個案場、總建置容量超過200MW。」在營收獲利穩定下,陽光花園迄今仍未IPO,一般投資人也就所知有限。成了太陽能系統業者後,陶百群仍不忘電動車。「2018年特斯拉終於引進,我就訂了一台Model S。」「跨年時我開上阿里山,以為電池夠回家,但上山吃了比較多的電,到山頂發現電池只剩150公里,回家需要180公里,當時特斯拉全台只有5個充電站,離我最近的1個在台中、1個在台南,而我在嘉義,就近找不到充電站,『非常沙漠』。」陽光花園的創業基礎、尋地經驗及穩定獲利,讓陶百群勇敢跨入充電樁領域。(圖/報系資料照)平時,陶百群到距離住家8分鐘車程的奇美博物館充電,以「遊牧民族」自居的他意識到,「充電站不足,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於是他開啟一趟考察之旅,觀察韓國、中國、美國、歐洲等充電樁營運商的運作模式。「我參考很多案例,包含硬、軟體各方面的商業模式。」已有太陽能電廠創業經驗的陶百群認為,「以我們的能力跟經驗,其實可以替電動車主打造更好的充電環境,因為我們有機電技術能力、建設能力、找場地能力。」於是,陶百群找到曾在Mercedes-Benz團隊做車廠軟體的好友沈俊祺,以及另一位南加大行銷所畢業,也是太陽能電廠同業「太平洋綠能」的董事長鄭旭捷,3人及其他親友一起出資三千萬,在2019年成立「源點科技」,英文名字為「EVOASIS」,意思是要在充電樁沙漠裡造綠洲,如今已成後來居上的業界黑馬。
113學測自然科解答出爐 題型生活化…地震預警、mRNA疫苗入題
113學年度大學學測今、明登場,第1天第2節考自然科,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題目取材多元且結合生活情境,像是放射線治療、車輛的安全氣囊、催生mRNA疫苗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海水淡化、地震預警等入題,地科題偏記憶、物理題單元分布較不均,化學考題則有超出學測範圍的疑慮。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邀集各縣市教師分析113學測自然科試題,難易度部分,全中教沒有定論;物理科老師認為中偏易,化學和地球科學老師認為難易適中,生物科認為題目中規中矩,但有鑑別度,屬於中偏難。解題團隊指出,物理試題有分布不均的問題,考能量概念的題目占3分之1,掌握基本概念可拿高分;化學科傳統試題較多,遺憾沒有重要的環境時事題及探究與實作相關題型。生物科出現mRNA疫苗、捕蠅草觸發運動、眼球構造、飼料換肉率等生活題材,許多題目都要結合圖表分析;地球科學多記憶題,願意學習基本概念的學生,應該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另一方面,學測首日也出現違規事件,自然科考試時,台中考場一名考生在作答時發出聲響,為避免影響其他考生,將該生移到備用試場應試;而台中考區附近因施工發出聲響,請警方出面協助後,後來已經停工。※自然科解答(由「師顧我教育」化學科盧澔老師、「Good全教學團隊」物理科黃君老師、地科王御老師和生物科蔡勝老師聯合提供)(圖/三立新聞提供,下同)
讚!國中科學奧賽台灣6選手全數金牌 斬獲第12次國際第一
我國參加在泰國曼谷舉行的2023年「第20屆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成績9日晚間揭曉,54個國家、304名參賽學生中,我國6位選手全數獲得金牌,國際排名第1。台北市立建國中學學生顏子喬同時獲本屆競賽最高總分獎,為全體參賽學生總成績第1名。我代表隊6位金牌獲獎學生分別為台北市立建國中學吳思謙和顏子喬、台北市立敦化國中詹緯濬和賴敬宇、台南市立建興國中洪靖承和蘇程玹。為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整合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等科學相關學科舉行國際競賽。我國自2004年起參賽,其中2020年因為疫情停辦,在這19年賽事中,我國獲得12次國際第1名、5次第2名、1次第4名及1次第5名,表現均相當出色。獲個人總成績第1名的顏子喬表示,父母一直都是他成長途中的推手,不論他對什麼領域有興趣,父母都十分支持,讓他可以順利的學習,同時也經常鼓勵他去了解不同的事物,讓他發現了對數理科(尤其是物理和資訊)有很強的興趣。未來他的目標會朝資訊奧林匹亞或者資安相關領域去研究,也希望能對數理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師長眼中,顏子喬是同學眼中的學霸,除了自身優異的天賦,更秉持謙和、禮貌的態度,無論面對學業、同儕相處或是生活事務,都能展現他的積極與熱忱。為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教育部訂有相關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本次競賽金牌之國家代表隊學生,除可保送高級中等學校或專科學校五年制就讀外,另可獲得20萬元獎學金。
菲律賓規模6.7強震「1死18傷 」 民答那峨島多地狂晃商場天花板震落
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Mindanao, Philippines)17日下午發生規模6.7強震,稍早由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與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測得,菲律賓當地並未發布海嘯警報威脅,目前已傳出多起災情,至少造成1死18傷,數棟建築物受損,還有網友將當地商場的天花板震落以及民眾驚聲尖叫的狀況記錄下來。菲律賓三投斯將軍市的一間醫院因地震受到損傷,另外還有一座購物中心的天花板塌陷。(圖/翻攝自推特)從社群平台推特上的網友分享畫面可見,菲律賓三投斯將軍市(General SantosCity)的一間醫院因地震受到損傷,另外還有一座購物中心的天花板塌陷,另外還有網友PO出地震發生時當下劇烈搖晃的情況。根據《法新社》引述USGC的聲明,這起地震發生在格林威治準時間(GMT)上午8點14分,台灣時間下午4點14分,震央靠近薩蘭加尼省(Sarangani),震源深度為78公里。USGS隨後將地震規模現下修至6.7,菲律賓當地並未發布海嘯警報威脅。(圖/翻攝自推特)根據菲律賓火山暨地震研究所表示,17日下午4點14分發生規模7.2地震,深度僅10公里,震央位於西達沃省(Davao Occidental);地震後有多次餘震,最強規模達6.2,但未有海嘯威脅,不過USGS隨後將地震規模現下修至6.7,菲律賓當地並未發布海嘯警報威脅。這起地震也傳出死傷消息,位在震央附近沿海小鎮葛蘭(Glan)災難應變官員杜加杜加(Angel Dugaduga)表示,至少1人死亡,18人受傷,當地辦公室及體育館也受損,電力供應中斷,除此之外,鄰近的科羅納達爾市(Koronadal)商場也受損,該市警長米歐(Amor Mio)透露有重大損失,不排除災害或是死傷人數恐攀升。菲律賓17日下午發生強震,震央在南部民答那峨島以南海域。(圖/翻攝自菲律賓火山暨地震研究所官網)
印度首都空汙嚴重誕生「末日景象」 教育部長宣布學校延長停課
印度首都德里近日由於空氣污染程度連日超標,教育部長甚至因此下令學校延長停課時間到10日,但時至今日,得理當地的空汙情況似乎還是沒有獲得改善,抬頭就可以看到空氣中瀰漫著黃色的煙塵。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指出,每年秋天,印度首都德里地區都會被刺鼻的煙霧所壟罩著,而這最主要的原因,是附近的農業地區的農民,他們在完成秋收之後,就會焚燒秸稈,結果大量的秸稈就因此產生嚴重的空氣汙染。根據印度地球科學部附屬空氣品質及天氣預測與研究系統機構(SAFAR)資料顯示,德里當地的空氣品質指標(AQI)一度突破700,而近日更是基本穩定超過500。而根據印度空汙指數的分級來看,500就是最為嚴重的等級,301至400為「惡劣」、201至300為「不佳」、101至200為「普通」、51至100為「滿意」,0至50則為「佳」。報導中也提到,德里當地居民超過3000萬人,但即便如此,當地也是地球上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美蓮因為霧霾而導致數十萬人過早死亡。也因為霧霾情況太過嚴重,德里當地教育部長就公告表示,小學將延長停課時間至11月10日。部分中學則由校方決定是否延長停課時間,但同時也可以改為線上課程授課。
尼泊爾發生5.6強震 已知釀69死「恐繼續上升」
尼泊爾於3日深夜發生芮氏規模5.6強震,除當地部分區域的通訊因此中斷外,目前已知至少造成69人死亡。而當地官員也表示,死傷人數恐會持續上升。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3日凌晨深夜11點47分,尼泊爾西北部地區賈加科特、距離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東北方約250英里處,發生規模5.6級地震,震央深度僅11公里。報導中也提到,一開始尼泊爾國家地震中心稱此地震震級為6.4級,但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隨後將震級下調至5.7級,美國地質調查局將震級定為5.6級。賈雅科特政府行政官員夏爾馬 (Harish Chandra Sharma) 則表示,當地是個丘陵地區,有19萬人居住,居民的居住地大多都分散在偏遠的山區。而這起地震導致34人不幸喪命。而同樣鄰近地震正央的魯庫姆地區,當地警官巴塔拉伊 (Narvaraj Bhattarai) 受訪時表示,當地有許多房屋倒塌,造成35人死亡,同時有30名傷者被送往醫院。地震除了中斷當地通訊外,同時也造成魯庫姆地區部分區域對外交通中斷,巴塔拉伊表示,當地道路因地震而發生的山體滑坡遭到掩埋,搜救隊必須要清理道路上的碎石才能深入區域進行救援。巴塔拉伊也推估,死傷人數恐會進一步的增加。報導中也指出,尼泊爾山區時常發生地震,在2015年就曾發生7.8級地震,當時程約1000萬棟房屋倒塌、9000多人死亡。
尼泊爾連兩震!規模6.2極淺層強震 7百km外印度首都搖晃數秒
尼泊爾3日發生規模6.2地震,包括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也有震感。這以地震在印度時間下午2點51分,台灣時間下午5點21分發生,當地媒體指出有建築物倒塌,但暫無傷亡報告。尼泊爾發生規模6.2「極淺層強震」,造成老舊建築物倒塌與山體滑坡 。(圖/翻攝自WION) 從照片可見,地震造成一些老舊建築物倒塌與山體滑坡,不過據尼泊爾的News24報導,地震暫未傳出有人員傷亡的消息。就在這起強震發生前大約30分鐘,鄰近山區也發生規模4.6強震,深度10公里。這起地震包括700公里外的印度新德里(New Delhi)也感到搖晃,時間長達數秒,據《路透社》指出,除了新德里,印度北部一些地區也有震感,在新德里某些區域,民眾紛紛跑出住家和辦公大樓。尼泊爾發生規模6.2「極淺層強震」,造成老舊建築物倒塌與山體滑坡 。(圖/翻攝自WION) 根據印度國家地震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eismology,NCS)發布地震報告,尼泊爾一帶在台灣時間下午5點21分發生規模6.2強震,震央位於尼泊爾西部山區,距印度北阿坎德省(Uttarakhand)皮多拉加縣(Pithoragarh)東南方約100公里,深度5公里。針對這兩起地震,尼泊爾國家地震中心事後修正,尼泊爾3日接連發生規模分別為5.3與6.3的兩起地震,而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稍早也證實,尼泊爾發生規模5.6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尼泊爾發生規模6.2「極淺層強震」,造成老舊建築物倒塌與山體滑坡 。(圖/翻攝自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