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調查
」 地震 土耳其 強震 美國 海嘯北北基「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預告更新 新增潮境公園、陽金公路
地形監測資料越來越精確,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地礦中心)今(20日)進行北北基三地的「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更新預告,新版擴增基隆1.6%面積為易山崩敏感區,6月才發生坍方的潮境公園周邊被劃入。另台北、新北面積則有小縮減,原因圖資更豐富剔除不符標準地形,但汐止鵠鵠崙地區有擴增崩塌潛勢範圍,另新增陽金公路一帶。新預告的布北北基三區的「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更新,呈現「一增兩減」情況,雖基隆擴增,但台北市範圍有縮減1.2%。(圖/經濟部地礦中心提供)一旦被劃為地質敏感區,地礦中心表示,範圍內有土地開發行為前,都需做「基地地質調查」與「地質安全評估」,報告需送交建管、水保等主管機關,納為准駁審理參考。即使通過可施作,在設計施工方面,也要研擬適當的因應對策及補強措施,降低災害風險。經濟部自2014年起就依地質法陸續劃定公告「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至今10年。在近年有許多新生山崩,以及地礦中心完成全島高解析度空載光達數值地形等資料下,發現新的山崩證據,乃進行地質敏感區變更。這次預告修正「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共涵蓋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三區。變更後台北、新北及基隆的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面積,分別為17.3、185.2及23.5平方公里,前兩市面積各縮減小1.2%與2.8%,但基隆則擴大1.6%範圍,呈現「一增兩減」。涉及台北市8個行政區、新北市25個行政區及基隆市7個行政區。6月基隆潮境公園受邊坡砂頁岩臨海迎風風化影響,發生路口坍崩意外,因此這次把潮境附近以及台2線臨海邊坡等地都納入。另台北市新列陽金公路一帶,新北則把本就是大規模崩塌潛勢區的汐止鵠鵠崙地區,擴大認列範圍。地礦中心官員說明,基隆擴增主要是潮境公園事故關係,雙北面積可減少,則是過去判斷屬順向坡範,現在在更多地形資料套疊下,嚴格篩選後發現可剔除。
中南部3縣市居民注意!經濟部公告劃定「3斷層帶」 有沒「踩雷」這裡查
從2014年起,經濟部依法針對全國活動斷層,及其兩側易受斷層錯動或地表破裂影響範圍,陸續進行地質敏感區調查。今(17)日,經濟部發出3條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公告,位置分別在台南市、台東縣、南投縣。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強調,公告目的是讓社會能提前瞭解土地的地質環境狀況,並因地制宜做好調查及規劃開發。據經濟部地礦中心表示,本次公告第一案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F0025口宵里斷層),範圍位於台南市境內,通過台南市楠西區、玉井區及左鎮區,總長約18公里,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第二案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F0026利吉斷層),範圍在台東縣境內,通過台東縣鹿野鄉、卑南鄉、延平鄉與台東市,總長約15.6公里,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第三案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F0027初鄉斷層),範圍位於南投縣境內,通過南投縣中寮鄉、集集鎮、鹿谷鄉與竹山鎮,總長約19.8公里,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經濟部地礦中心指出,地質敏感區為土地開發、防災與保育的重要資料,地質法及其相關法規皆無禁止或限制開發之規定,公告目的是讓社會各界能預先瞭解土地的地質環境狀況,在土地開發前辦理地質敏感區之基地地質調查及安全評估,因地制宜規劃開發事宜,並事先依地質特性,在設計施工方面提出適當的因應對策、補強措施,以提升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與安全性。地礦中心還提到,地質敏感區以外地區,若有土地之開發行為,仍應加以注意並依相關法令規定辦理地質調查;並表示地質敏感區相關書圖文件中,載明了地質敏感區範圍內之地形、地層及斷層性質等資訊,皆可至本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網頁「地質法專區」參閱及下載。
太平洋島國萬那杜「規模7.4強震」!美發出海嘯警報 當地人:高頻垂直晃動30秒
太平洋西南部島國萬那杜(Vanuatu)附近海域,今(17)日台灣時間上午9時47分發生規模7.4強震,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也為此發布了「有潛在海嘯威脅」的紫色警報。據當地人透露,這次地震造成各處都在劇烈、高頻地垂直晃動,整個過程持續了大約30秒,「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尋常的」。根據外媒《紐西蘭先驅報》(NZ Herald)報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太平洋西南部島國萬那杜(Vanuatu)在當地時間17日中午12時47分,發生了芮氏規模7.4強震,震央位於首都維拉港(Port Vila)以西30公里處外海,震源深度約43公里。這起芮氏規模7.4強震,震央位於首都維拉港以西30公里處外海。(圖/擷取自USGS)而在這次強震過後不到10分鐘,當地時間中午12時53分(台灣上午9時53分)又發生了規模5.5地震,震央在維拉港以西37公里處,深度約48.7公里。對此,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發布了紫色警報,代表「有潛在海嘯威脅」,範圍為距離震央300公里內的萬那杜沿海地區,提醒受威脅的沿海居民應保持警惕,並遵循當局的相關指示。另外,紐西蘭民防網站上的一條消息稱,國家緊急事務管理局(NEMA)和 GNS Science正在評估這起地震是否會引發可能影響紐西蘭的海嘯,「如果該地點發生海嘯,至少2小時內不太可能到達紐西蘭」。
加州規模7.0強震!「海嘯警報」已於中午前撤銷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北加州海岸於當地時間5日上午10點44分發生規模7.0強震。震央位於洪堡郡(Humboldt County)彼得羅利亞(Petrolia)附近海岸,在門多西諾斷層帶(Mendocino Fracture Zone)上。此外,針對加州和奧勒岡州沿海地區發布的海嘯警報已在當地時間中午之前被撤銷。「這是北加州一個板塊運動高度活躍的地區,」USGS的監督研究地質學家德隆(Stephen DeLong)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這個區域,至少有3個不同的板塊構造,它們以不同的方向和速度移動。正因為如此,地震經常發生。」德隆續稱,近年來,該斷層區經歷了許多類似規模的地震。2022年,洪堡郡芬代爾(City of Ferndale)就發生過規模6.4地震,而該地區上世紀最大的地震是1922年發生的7.4強震。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北加州海岸於當地時間5日上午10點44分發生規模7.0強震。(圖/達志/美聯社)他也提醒,由於預期還會有更多地震,因此居民應該隨時準備應對。據USGS稱,該地區已報告發生30多起餘震,不過目前仍沒有關於地震破壞及山崩的詳細報告。據悉,該地區有50萬人透過手機收到警報,這些警報的發送範圍,最北到奧勒岡州班德(Bend),最南則至加州薩利納斯(Salinas)。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當天稍早發布了海嘯警報,但警報已在當地時間中午之前被撤銷,因為該地區目前不存在海嘯危害風險。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則告訴記者,地震損害仍在評估當中。為此,他也簽署了緊急狀態聲明,以便根據需求,為應對救災工作提供更多資源。
南台灣地震頻傳!民眾「聽到地鳴聲」疑地震前兆 氣象署:4情況也有可能
台南昨天晚間8點40分發生規模5.4地震,接著又發生多起地震,南部地區近期發生好幾起地震,不少在地人反映地震發生前聽到地鳴聲,感到有些擔憂與害怕。對此,中央氣象署也出面解釋地鳴的成因「4情況也有可能」,並表示這屬於正常現象。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台南地區昨(22)晚至今,已發生15次大大小小有感地震,最大規模達5.4;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說明,地震的原因是菲律賓海板塊、歐亞大陸板塊互相碰撞,接著應力往西傳遞,能量在地質較脆弱的地方釋放,也造成了脆弱地帶發生破裂。過去的案例顯示,規模5.4地震發生後,在未來出現3至5個餘震是正常現象。台南數起地震也引發網路上熱議,不少網友在PTT留言稱,「都是先聽到地鳴後一秒就震」、「要搖之前都會地鳴一下,好可怕」、「我家永康竟然先聽到地鳴聲才有地震?是錯覺嗎」、「時大時小,偶爾一兩次有地鳴聲但沒震」。對此,氣象署也在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解釋地鳴與地震關聯,地鳴是一種從地下傳來的低沉聲響,有人描述它像遠處的悶雷聲,也有人形容像重型車輛經過的震動聲。雖然目前在科學上沒有一致的解釋,人們普遍認為地鳴可能是地震波傳播到地表,地震波傳遞的介質從岩石變成了空氣,空氣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因此民眾將地鳴視為地震發生前兆之一,尤其花蓮位處板塊交界,地底下的構造活動比較活躍。發生地震之前,當地居民偶爾會聽到類似聲響,包括嘉義、台南地區出現的地鳴,也可能是當地地層活動造成的聲響,屬正常現象。氣象署還引述了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多數地鳴被視為來自音爆、爆炸、大型車輛經過、施工等人為活動,有一部分則來自地震等自然現象,尤其是極淺層地震。即使聽到低頻的巨響,不一定是地震要來,發生「雷聲大雨點小」的地震也是有可能的。氣象署表示,不論地震是否伴隨地鳴,氣象署設置的地震測站依然全天候運作中,密切監測台灣各地的地震活動,若監測可能致災的大地震,也會透過「國家級警報」災防告警系統、電視台推播以及強震即時警報發送警報。雖然地鳴聽起來很可怕,但氣象署強調,真正要防範的是地震帶來的影響。收到地震預警或感受到強烈地震時,就要確實「趴下、掩護、穩住」冷靜避難,如果是在睡覺時間,只要在床上改成趴下姿勢、用枕頭保護頭部即可。氣象署表示,地鳴聲不一定是地震前兆。(圖/氣象署)
古巴發生規模6.8大地震!數千居民逃上街:此生經歷過最強烈的
古巴政府表示,週日連續發生地震襲擊了古巴東南部,損壞了房屋、建築物和電線,並引發了山體滑坡。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稱,古巴東部周日發生6.8級地震,古巴第二大城市聖地亞哥及週邊鄉村的建築物都發生震動。路透社報導,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Survey)指出,這起規模6.8地震震央位在古巴東南部格蘭瑪省(Granma)巴托洛梅馬索(BartolomeMaso)以南約40公里的海中,震源深度為14公里。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稱,在規模6.8地震發生一小時前,附近測得發生了5.9級地震。美國國家海嘯預警中心表示,預計這些地震不會造成海嘯威脅。當地居民說,這次地震的強度是他們一生中經歷過的最強烈的。他們說,房屋和建築物劇烈搖晃,盤子從架子上掉落,數千位居民逃到街上。震央附近的皮侖(Pilon)已有數件毀損通報。許多位在這個地區的房屋和建物老舊、容易受損。古巴上週才遭受颶風拉費爾(Hurricane Rafael)侵襲,該颶風襲擊了該島,為三級風暴,摧毀了古巴西部數百所房屋,損壞學校、醫院和其他重要基礎設施,還造成1000萬人斷電,恢復工作仍在進行中。
泰勒絲愛丁堡激情開唱 歌迷集體一行為被官方認證「引發地震」
西洋流行樂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7日到9日在蘇格蘭愛丁堡的默萊菲體育館(Murrayfield Stadium)連辦3場《時代巡迴演唱會》(The Eras Tour),吸引各地粉絲湧入觀光。英國地質調查局(BGS)表示 ,這位超級巨星的粉絲在觀看演唱會時過度熱情,害他們連續3天都在體育場方圓近4英里的地方檢測到地震讀數。據《CNN》報導,默萊菲體育場的管理方蘇格蘭橄欖球協會稱,演唱會第一晚就湧入近73000名歌迷到場支持,打破蘇格蘭史上最高紀錄,而根據蘇格蘭橄欖球協會的說法,之後的每個晚上,都會打破前一天的記錄。英國地質調查局在官網上表示,他們在6月7日起的連續三天,透過布置在愛丁堡全市的監測站都觀察到了異常的地震數據,這些數據通常都依循著類似的模式,並且在泰勒絲演唱她的名曲《...Ready For It?》、《Cruel Summer》與《Champagne Problems》時達到高峰。尤其在她演唱《...Ready For It?》期間,歌迷的躍動使振動頻率數據達到160bpm的高峰,而整場演唱會中人群大概製造了80千瓦的功率,大約有6000個汽車電池那麼多。而歌迷的熱情在禮拜五的第一場演唱會最為熱烈,他們瘋狂的躍動造成了地面大概23.4奈米的震動位移,而週六與周日的數據分別為22.7奈米與23.3奈米。泰勒斯的《時代巡迴演唱會》預計在22個國家開唱152場,預計將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巡迴演唱。(圖/翻攝IG/Taylor Swift)演唱會後,泰勒絲在IG上向熱情的歌迷們喊話,「愛丁堡!這個週末你們的熱情真的要把我吹飛了。感謝你們連續3次打破蘇格蘭體育場的表演紀錄,也謝謝你讓我有家的感覺。我愛你們,愛所有22萬名的你們!」事實上,這並不是泰勒斯的演唱會第一次造成地震,她2023年7月在西雅圖開唱時,也曾造成芮氏規模2.3的地震,不過當晚的地震主題曲是《Shake It Off》跟《Blank Space》。泰勒斯的《時代巡迴演唱會》預計在22個國家開唱152場,預計將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巡迴演唱。
世界最活躍「夏威夷基拉韋亞火山」又調皮 偏遠區域時隔半世紀再度噴發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夏威夷火山觀測站(Hawaiian Volcano Observatory)指出,世界上觀光客流量最大的活火山之一基拉韋亞火山(Kīlauea),其一處偏遠地區於美東時間3日開始噴發,距離該區域上次噴發時間1974年12月,已是半世紀前的事。據英國《衛報》的報導,此次噴發位於基拉韋亞火山口以南約1.6公里處,為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Hawaiʻi Volcanoes National Park)內的一個偏遠區域,該區域自2008年以來始終不對外開放,且上次的噴發時間為1974年12月,至今已過了半世紀。夏威夷火山觀測站指出:「透過網路攝影機影像可以看到火光,表明熔岩目前正在從裂縫中噴發。」據悉,1974年的噴發大約只持續了6個小時,但觀測站目前還無法判斷這次噴發將維持多久。觀測站補充:「火山爆發目前正在進行中,但發生在國家公園內的偏遠地區,噴發量較少,不會對人類生命或關鍵基礎設施構成直接威脅。」夏威夷州民防廳官員則表示:「某些地區的氣體濃度可能會升高,如果您對火山氣體敏感,請採取預防措施。」夏威夷基拉韋亞火山(Kīlauea)一處偏遠地區於美東時間3日開始噴發,距離該區域上次噴發時間1974年12月,已是半世紀前的事。(圖/達志/美聯社)夏威夷市長羅斯(Mitch Roth)也指出,當地居民早已習慣園區內發生的火山爆發,「人們只需要意識到,這次的噴發發生在最安全的地方之一,絕不會對生命財產構成任何危害。」據悉,基拉韋亞火山噴發期間造成的主要危害是火山氣體,這些氣體會對居民和遊客的健康,以及動植物造成負面影響。「我現在唯一有點擔心的是空氣品質」羅斯警告,夏威夷海景(Hawaiian Ocean View)、納勒胡(Naalehu)等普查規定居民點(census-designated place,CDP),可能都會出現空氣品質不佳的問題。夏威夷島上的5個盾狀火山之一的基拉韋亞火山,是目前世界上觀光客流量最大的火山,也是最活躍的活火山,根據統計,這整座火山光是在20世紀就噴發了52次,而上次噴發則發生在2023年9月,不過當時並未像2018年5月的火山爆發事件一樣摧毀了700多棟的民房。
磁鐵「消磁預測地震」、全球進入「地震年」? 事實查核中心:勿輕信傳言
自0403大地震起,至今仍持續有不少餘震發生,讓不少民眾十分擔心,而社群平台、通訊軟體也流傳了各種地震預測方式和保命作法,包括「地震時磁性會消失,可用磁鐵預測地震」、「黃金三角」、「地球進入地震年」等等。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採訪了相關專家,並一一進行解釋,呼籲民眾不要輕易相信傳言拼湊的錯誤防災概念。首先,關於「國際組織預報今年地球將進入地球地震年」一說,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目前世界各國的技術均無法事先預測地震,包括震研究權威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歐洲地震中心等單位都未曾發布相關說法;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也直言,不會有哪一個國際組織可以肯定的說,直到2024年,目前科技還是無法預測地震何時發生。其次,「地震來臨活命三角」的逃生觀念已經深植人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曾採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祕書李維森,強調比起找「黃金三角」,正確的作法是就地尋找掩護物,採取「趴下、掩護、穩住」3個步驟;另一位專家也提到,地震來臨時,應該找掩護物、保護頭部,並遠離玻璃窗,尋找室內空間的「黃金三角理論」是不正確且過時的觀念。再者,對於「地震前磁性會消失,可用磁鐵預測地震」的謠傳,交通部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表示,地震不會導致磁性消失,雖有可能會造成地球磁場擾動,但變化量非常小;地科系教授顏宏元也指出,地球磁場是從地球南極到北極,範圍非常的大,以台灣這樣的小區塊地震來看,不可能影響地球的磁場改變,更不用說傳言所稱導致磁性消失。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提醒,以上網傳資訊均為「錯誤」訊息,是傳言拼湊錯誤的防災概念,且捏造地震年、磁鐵預測地震等說法,民眾應該特別注意不實消息。
統測英語題目爆抄襲國外網站 測驗中心將調查釐清
為期2天的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今(28日)正式落幕,卻爆出昨天的外語群英語類「專業科目(二)」試題抄襲國外文章,且大多數內容都沒改寫,全國教師會對此除批評命題老師,也指此舉恐傷害統測專業度及可信度。全國教師會今表示,檢視發現外語群英語類「專業科目(二)」試題中綜合測驗第1大題,其文章前三分之一來自美國地質調查局,三分之二來自外國測驗網站「ingilizcetest」,世新大學2001年的二年制在職專班考題也曾出現過。文教會指出,該專業科目(二)僅有30道選擇題,又第1篇綜合測驗5題,占總分10%題目,不僅抄自外國網站,還只刪除少數生冷字彙,其餘一字未改,顯見命題老師不用心,傷害統測專業及信賴。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執行長林尚平回應,考試引用文章、著作命題方式過去亦有出現,且試題通常會做些改寫,同篇文章會有不同考法。全教會疑義的文章,今年主要考文法應用,而該文章20多年前即出現於在職專班考題,並測驗觀念的理解。林尚平進一步表示,外界如對於統測試題提出試題命題不當等疑義,測驗中心會依簡章規定,邀請命題小組、學者專家討論,釐清後再對外公布結果。
花蓮晃不停!403強震後「台灣位移了」 最多抬升達45.1公分
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自從403花蓮大地震後至今(23日)下午6時止,已發生地震1200餘次,其中有感地震305起、無感地震929起。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計算4月3日花蓮地震的地表位移情形,發現台灣竟然「位移」了,高程最大抬升量位於花蓮站約45.1公分。國土測繪中心於震後使用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臺中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及該中心管理共322 個GNSS連續觀測站衛星測量資料,並以Bernese基線解算軟體及IGR快速精密星曆,計算震央附近基準站地震前23小時(4月2日0時至23時)及地震後22小時(4月3日2時至24時)資料,最小約制於金門衛星追蹤站(KMNM),分析地震後基準站位移量級,提供各界參考及評估對目前測量工作之影響。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計算4月3日花蓮地震的地表位移情形。(圖/國土測繪中心提供)計算結果說明如下:1. 基準站水平最大位移量位於東管處站(YENL)約22.2公分,該站高程抬升約35.6公分;高程最大抬升量位於花蓮站(HUAL)約45.1公分,該站水平位移量約8.1公分;靠近震央附近花蓮新城站(SICH)水平位移約8.6公分,高程抬升約26公分,花蓮豐濱站(FONB)水平位移約4公分,高程抬升約2.2公分。2. 臺灣其他各地位移情形,北部地區位移量約1~4公分,西部地區位移量約 1~6公分,南部地區位移量約1~2公分。3. 整理地表位移影響較嚴重地區初步評估北起南澳(NAAO)、南至豐濱(FONB),西至高峰(KFN2)、埔里(PLIM)等範圍,位移分布情形附圖。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計算4月3日花蓮地震的地表位移情形。(圖/國土測繪中心提供)
7.2強震地表位移情形曝光 3大結果出爐
台灣東部外海3日7時58分發生規模7.2強震,全台劇烈搖晃,深度15.5公里,最大震度6強,餘震不斷,各地皆傳出災情。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於震後使用衛星測量資料,分析地震後基準站位移量級,計算出3大結果,包括高程最大抬升量位於花蓮站(HUAL)約45.1公分。氣象署統計,從花蓮主震到餘震,累計至9日下午5時50分,共有803起。氣象署表示,這起強震是在921地震發生25年以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中部到北部都有感覺到相當震動,地震成因主要是菲律賓海板塊,東部這邊往北隱沒下去到歐亞大陸板塊底下,所以從淺到深,都有可能發生地震,這區域也是地震好發區域,兩個板塊這邊碰撞,所以能量累積相當快速,這區域發生地震機率相當高。國土測繪中心表示,於震後使用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研究中心、台中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及本部國土測繪中心管理共322個GNSS連續觀測站衛星測量資料,並以Bernese基線解算軟體及IGR快速精密星曆,計算震央附近基準站地震前23小時(4月2日0時至23時)及地震後22小時(4月3日2時至24時)資料,最小約制於金門衛星追蹤站(KMNM),分析地震後基準站位移量級。計算出3結果:1.基準站水平最大位移量位於東管處站(YENL)約22.2公分,該站高程抬升約35.6公分;高程最大抬升量位於花蓮站(HUAL)約45.1公分,該站水平位移量約8.1公分;靠近震央附近花蓮新城站(SICH)水平位移約8.6公分,高程抬升約26公分,花蓮豐濱站(FONB)水平位移約4公分,高程抬升約2.2公分。2.台灣其他各地位移情形,北部地區位移量約1~4公分,西部地區位移量約1~6公分,南部地區位移量約1~2公分。3.整理地表位移影響較嚴重地區初步評估北起南澳(NAAO)、南至豐濱(FONB),西至高峰(KFN2)、埔里(PLIM)等範圍。
美東百年來最大地震!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專家示警:更怕「南海海槽巨大地震」
4月3日花蓮規模7.2強震後餘震不斷,沒想到就連很少發生地震的美國東部紐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也在美東時間5日遭遇該州240年來最強烈的芮氏規模4.8地震,嚇壞不少紐約人。對此有許多民眾擔心,全球是否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但地震專家們卻澄清,其實目前都還在平均值內,他們反而比較擔心日本百年週期快到的「南海海槽地震」,進入倒數階段。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表示,美國東岸這300年來也才發生過300次地震,反觀台灣則是1年就有400個規模4以上的有感地震。雖然紐約市並不是地震熱點,但5個行政區佈滿了斷層。根據統計,紐約每100年就會發生1次這樣的地震,而上一次地震發生在1884年,因此當地早該發生地震了。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其實大西洋的兩側是非常穩定的,就是被動的大陸邊緣,它的地殼非常的安定,它海洋地殼跟大陸的地殼交接得非常好,就是並沒有發生什麼斷裂或隱沒的情形。所以紐澤西州這一次的規模4.8地震,「其實是周期很長很長很久才碰到一次」,而且釋放能量跟台灣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根據USGS的調查,花蓮403強震,跟美東比起來差了8000倍。此外,由於東岸岩層較為堅固,震波可以傳遞的更遠,所以東西岸如果都發生類似的地震,東岸可以感受的範圍就會較廣。而且這回根據監測發生地震的是拉瑪波斷層,他貫穿整個美國東北部,上一次的較大挪移已經是1957年的事情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拉蒙多哈堤地球觀測站也發現類似規律,也就是紐約周邊約100年會發生一次規模5的地震,每670年會有規模6以上的,要更大的地震要長達3400年。不過台灣震完,換美國震,也不免讓民眾擔心全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對此,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吳逸民澄清,事實上美國的地震,雖然在紐澤西那邊比較少見,但地震規模都不到5,所以此類地震的發生事實上都是巧合,沒辦法說是整個地震比較活躍。那是因為像台灣有災害性的地震,所以大家比較注意地震的消息,就會覺得地震怎麼那麼頻繁,可是回頭來看,事實上整個全球目前的地震活動,並沒有比較頻繁,這幾年來都是在平均值,更不要論台灣和美國分屬在不同的板塊上,距離又遠。不過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卻認為,有可能發生在菲律賓海板塊與阿穆爾板塊邊界俯衝帶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真的不容忽視,「日本他們是很擔心,就是說南海海溝上一次是1949年已經80年了,因為他們地震也差不多是百年週期,他們就很擔心南海地震會來,一來規模甚至會到9。」若回顧歷史,南海海槽以約90至150年的周期發生特大地震,因此不久的未來,它必定會發生,即便現在立即發生,也一點都不意外。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就認為,未來30年內以南海海槽為震央的規模8至9級特大地震,發生機率高達70至80%;40年內則是90%。
罕見!美東百年最大地震「4200萬人有感」 機場發布停飛令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最新報告顯示,美東時間5日上午10時23分左右在紐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發生芮氏規模4.8地震,震央位於紐澤西黎巴嫩附近,距紐約市西部約80.4公里,超過4200萬人感受到了這次地震。雖然地震規模不算大,但已成為美國東北部海岸百年來最大的地震。綜合CNN、CBS News的報導,USGS表指出,這是美國東部過去50年來有記錄的第3大地震,也是紐澤西州240多年來最強烈的地震,整個賓州、紐澤西州、紐約州、康乃狄克州均有感。隨後紐澤西州又發生了至少10次餘震,但大多數都在芮氏規模1.8至2.2範圍內。只有在5日下午6時左右,紐澤西州格拉德斯通(Gladstone)西南部、紐約市以西59.5公里處發生了芮氏規模4.0餘震,距離主震震央20分鐘路程,地震深度9.7公里,遠至長島都有感。不過紐約警察局表示,沒有接收到任何災損或傷亡報告,紐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也在5日稍晚的記者會上稱:「紐約人應該可以過上正常的一天。」雖然地震規模不大,但對缺乏類似經驗的居民來說,一連串地震仍引發了當地不小的恐慌,在紐約市的部分地區也可以見到驚慌失措的民眾,在地震過後從公寓中湧出,並在自家大樓前的人行道上聚集。紐澤西州霍博肯(Hoboken)的居民羅德里格斯(David Rodriguez)則表示:「一切都開始震動,然後我感覺到建築物在搖晃動。起初我以為外面有一輛大卡車,直到一切都開始搖晃。」對此,紐約州長霍楚(Kathleen Hochul)告訴記者:「紐約人不習慣我們的州發生地震,但每個人都應該認真看待這件事。」紐約市建築局長奧多(James Oddo)也要求建築專業人士配合當局評估該市110萬棟建築的受損情況。此外,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則下令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和紐華克自由國際機場停飛。儘管發生在美國東北部的地震沒有造成任何傷亡,但USGS仍表示,在接下來的1週內,有46%的可能性會發生另一場規模3.0或更強的地震。雖然紐約市並不是地震熱點,但5個行政區佈滿了斷層。根據統計,紐約每100年就會發生1次這樣的地震,而上一次地震發生在1884年,因此當地早該發生地震了。
7.2強震撼全台!網嚇問:有可能發生規模9地震?氣象署早給答案
台灣東部海域昨(3日)7時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深度僅15.5公里,最大震度達到6強,全台劇烈搖晃,目前已造成9人死亡、逾千人受傷。由於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地震活動頻繁,讓網友忍不住擔憂是否可能發生芮氏規模9以上的強震。對此,中央氣象署過去已給出解答。「台灣不可能發生規模9以上的地震?」1名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稱,根據自己看到的說法,若地震規模要達到9以上,需要大型斷層,而台灣的斷層頂多100公里,這次花蓮外海的7.2已是上限。貼文曝光後,其他鄉民留言「只有還沒發生,沒有不可能」、「你知道本土9級,任何建築法規都是一張廢紙而已了嗎」。事實上,氣象署過去曾在數位科普網說明,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芮氏規模達9.5,當時還伴隨有海嘯、火山活動與洪水的發生。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2012年的資料統計,臺灣島的活斷層總計有33條,最重要也是最長的活動斷層為花東縱谷斷層。氣象署指出,花東縱谷斷層也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分界線,長度約120公里;西半部目前最長的斷層是「車籠埔斷層」,全長近100公里。當斷層破裂的長度越長,表示地震規模越大,地表振動的強度也越強。但是,地表振動的強度會隨斷層距離之加大而減弱;通常在斷層附近,其地表振動最為激烈。總結來說,在每一次地震當中,斷層破裂的長度與地震的規模是呈正比關係,由於臺灣的斷層長度並不長,若真的發生地震,要到達芮氏規模9以上的機率應該不大。氣象署強調,人類與大自然相比十分渺小,尤其面對大自然的反撲更是束手無策,所以每個人平時應做好防震準備,並學習與災害共存。
嘉義今連2震! 專家揭是「廣義梅山斷層」導致:高鐵近期應減速行駛
嘉義縣太保市今(29)日下午1時26分發生規模4.9地震,21分鐘後又出現規模3.6地震,接連的地牛翻身,讓人想起1906年發生在梅山鄉規模7.1的強震。地震專家郭鎧紋對此透露,此次地震是由廣義的梅山斷層造成,但不確定活動週期,因此不必太過擔心,反倒近期經過嘉義站的高鐵應要減速,降低潛在風險。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稍早透露,今日下午1時26分位於嘉義縣太保市出現的規模4.9地震,以及隨後1點47分的規模3.6地震,都是獨立破碎板塊造成,預計在2天內規模低於4以下的餘震就會釋放完畢,故和造成當地1906年發生之規模7.1強震的梅山斷層,以及導致921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無關。嘉義縣下午1時26分發生規模4.9地震。(圖/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前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對此透露,氣象署是據地質調查所資料判定,梅山斷層只到嘉義縣民雄鄉,才會認為今日發生的地震無關梅山斷層,但據中正大學教授石瑞銓研究,梅山斷層有從嘉義市北邊往西延伸新港鄉,而他認為甚至往西延伸台灣海峽,因此今日地震可說是由廣義的梅山斷層造成。規模4.9地震發生21分鐘後又出現規模3.6地震。(圖/交通部中央氣象署)郭鎧紋表示,儘管梅山斷層未破裂至地表,不代表其沒有往西延伸,但他回顧歷史資料,發現1800年左右嘉義縣梅山鄉沒有強震紀錄,近期不認為會出現諸如1906年規模7以上強震,此外梅山斷層的活動週期可能超過100年、200年甚至更久,但因目前建築遠比百年前還堅固,所以民眾不用太過擔心。郭鎧紋提醒,雖然目前無法確定梅山斷層的活動週期,但他想到高鐵的行駛速度相當之快,尤其是南來北往的直達列車,通過嘉義往往沒有靠站,雖有緊急煞車系統,仍需很長時間才能停下,因此建議高鐵公司近期若有直達列車駛近嘉義站應要減速,才能降低潛在風險。
6縣市礦區土地爭議未解 國土署出手拚共識
2024總統大選落幕,但選前吵得震天價響的礦區房屋是否認列違建問題,仍待解決。內政部國土管理署26日表示,國土署已經由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及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協助提供的土地清冊資料中,盤點出全國雖礦權已廢止,但現仍存在的礦業用地面積,計全台達約343公頃,主要分布在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及南投縣6縣市,其中身為上世紀過去礦業發展重心的新北市,所占面積最大,獨佔近300公頃。國土管理署發言人徐燕興說明,26日會議中邀請上述6縣市政府派員代表出席,就保障廢礦區土地盤點狀況及合法使用權益保障等議題,共同研商廢礦區土地通案處理原則。當日雖僅就盤點現況、法規等事項進行討論,但已取得積極處理的共識。未來將依此架構持續召開會議,以利擬定後續處理原則及方案之推動。官員補充,當日與會成員提供不少可處理方向,例如可參照過去內政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辦理「北泰雅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輔導原住民族土地及建物合法的方式,讓目前既存的礦業用地可依據現況及納入縣市未來發展需求,方可使此類礦業用地回歸合理使用之地目類別,國土署刻正研議中,將於未來會議中提出雛形供討論。
2030蓋地熱發電廠 台電、中油前進大屯山鑽探
國營事業搶進大屯山探勘地熱。繼宜蘭開發兩處淺層地熱後,鑽探領頭羊中油今年已前進大台北大屯山打井鑽探,預計第二季有地熱探勘成果,目標2030年在當地建置中型地熱發電廠。台電同步今年第二季要在大屯山旁焿子坪打探勘井鑽探地熱,成效如好,預計後年發包建廠。除淺層地熱外,中油也要引進深鑽技術,往地底3公里下探尋深層地熱,正與中研院合作,設定2030年之前,要在宜蘭建置首座深層地熱電廠,確切地點目前未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評估全台有40GW(百萬瓩)地熱發電潛能,尤其大屯山的淺層、深層地熱合計就占1/5,該部設定2025年全台先開發20MW(千瓩)地熱。2018年,中油、台電共組地熱國家隊,開發仁澤與土場兩處地熱,前者去年底啟用,預計農曆年後可以拿到電業執照,成為繼宜蘭清水、台東金崙之後,台灣第三座商轉的地熱發電廠。後者中油改採與友達合作,預計今年3、4月啟用。另與台泥綠能合作,在台東紅葉谷進行地熱電廠試驗。但不管如何,公民營地熱探勘與建廠,主要在宜花東一帶。大屯山雖有硫磺潛能大,但是其水質PH值達到2,酸度爆表,管線跟設備會遭腐蝕,使開發具難度。目前已有民間公司先於新北金山規畫硫磺子坪地熱發電示範區,預計2025年發電,但容量4MW,還不是很大。中油身為國營事業,目標則是建置10MW以上中型地熱電廠。為克服酸水問題,中油已規畫引進及抗腐蝕管材技術,並與經濟部礦業管理中心合作,預計第二季完成大屯山地熱探勘與克服酸性地熱區生產研究工作。中油主管強調,抗腐蝕管材相當貴,所以同步思考引進「先進型地熱系統(AGS)」,如果技術可在地化,就能徹底解決酸性問題。中油希望2026到2027年,大屯山能先試開發出10MW地熱潛能,並於2030年正式建置地熱發電廠。台電則在大屯山周邊的焿子坪有廢電塔用地,預計今年第二季進行地熱鑽探工作,如果成效好,會進行電廠規畫,後年發包建廠。但是前進國家公園蓋地熱電廠,仍有《國家公園法》開發限制難題。中油說,確定大屯山潛能熱度後,會畫設開發區朝建廠前進,可是需要修法鬆綁電廠營運。台電焿子坪因位於國家公園周邊,可以先建廠,但是要擴大範圍時,同樣也會被法規卡住。
紐約市羅斯福島頻傳「神秘爆炸」 當局證實:芮氏規模1.7地震
美國紐約市羅斯福島(Roosevelt Island)於2日當地時間凌晨5時45分左右不斷傳出有連續多起小規模爆炸,還有民眾報警表示感受到建築物搖晃、震動,起初民眾皆認為是「不明爆炸」所引起。然而,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於稍早稱,原因是紐約市發生了芮氏規模1.7的地震。據英國《獨立報》報導,2日凌晨5點45分左右,紐約消防局(FDNY)獲報稱,位於羅斯福島的住宅感受到震動,附近居民也聽到巨響,由於紐約市很少發生地震,所以居民和急救人員都認為這些輕微震動是因為爆炸所造成,且起初民眾也都描述為「不明爆炸」,紐約消防局則認為可能是變壓器所引起。隨後,紐約消防局和紐約警察局迅速採取行動,想盡快釐清爆炸原因,紐約市的緊急通知系統也告訴當地通勤者,隨著調查的進行道路可能會緊急封閉。然而,據當地新聞網站Gothamist稱,經紐約消防局和紐約警察局的調查發現,並沒有任何的設備損壞、斷電或爆炸。隨後,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於早上10點45分發布的報告稱,事故原因是發生了芮氏規模1.7的地震,地震發生在紐約市皇后區阿斯托尼亞(Astoria)21街(21st St.)和24大道(24th Ave.)的地區,震源深度約為3英里,皇后區、羅斯福島、上東區和長島市的居民都有震感,沒有人員傷亡,交通、運輸也並未受影響。事實上,大紐約地區雖然很少發生地震,但上一次錄得的地震就發生在2023年5月,芮氏規模2.2。
菲律賓規模6.7強震「1死18傷 」 民答那峨島多地狂晃商場天花板震落
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Mindanao, Philippines)17日下午發生規模6.7強震,稍早由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與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測得,菲律賓當地並未發布海嘯警報威脅,目前已傳出多起災情,至少造成1死18傷,數棟建築物受損,還有網友將當地商場的天花板震落以及民眾驚聲尖叫的狀況記錄下來。菲律賓三投斯將軍市的一間醫院因地震受到損傷,另外還有一座購物中心的天花板塌陷。(圖/翻攝自推特)從社群平台推特上的網友分享畫面可見,菲律賓三投斯將軍市(General SantosCity)的一間醫院因地震受到損傷,另外還有一座購物中心的天花板塌陷,另外還有網友PO出地震發生時當下劇烈搖晃的情況。根據《法新社》引述USGC的聲明,這起地震發生在格林威治準時間(GMT)上午8點14分,台灣時間下午4點14分,震央靠近薩蘭加尼省(Sarangani),震源深度為78公里。USGS隨後將地震規模現下修至6.7,菲律賓當地並未發布海嘯警報威脅。(圖/翻攝自推特)根據菲律賓火山暨地震研究所表示,17日下午4點14分發生規模7.2地震,深度僅10公里,震央位於西達沃省(Davao Occidental);地震後有多次餘震,最強規模達6.2,但未有海嘯威脅,不過USGS隨後將地震規模現下修至6.7,菲律賓當地並未發布海嘯警報威脅。這起地震也傳出死傷消息,位在震央附近沿海小鎮葛蘭(Glan)災難應變官員杜加杜加(Angel Dugaduga)表示,至少1人死亡,18人受傷,當地辦公室及體育館也受損,電力供應中斷,除此之外,鄰近的科羅納達爾市(Koronadal)商場也受損,該市警長米歐(Amor Mio)透露有重大損失,不排除災害或是死傷人數恐攀升。菲律賓17日下午發生強震,震央在南部民答那峨島以南海域。(圖/翻攝自菲律賓火山暨地震研究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