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帶
」 地震 花蓮 餘震 氣象署 台灣南台灣地震頻傳!民眾「聽到地鳴聲」疑地震前兆 氣象署:4情況也有可能
台南昨天晚間8點40分發生規模5.4地震,接著又發生多起地震,南部地區近期發生好幾起地震,不少在地人反映地震發生前聽到地鳴聲,感到有些擔憂與害怕。對此,中央氣象署也出面解釋地鳴的成因「4情況也有可能」,並表示這屬於正常現象。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台南地區昨(22)晚至今,已發生15次大大小小有感地震,最大規模達5.4;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說明,地震的原因是菲律賓海板塊、歐亞大陸板塊互相碰撞,接著應力往西傳遞,能量在地質較脆弱的地方釋放,也造成了脆弱地帶發生破裂。過去的案例顯示,規模5.4地震發生後,在未來出現3至5個餘震是正常現象。台南數起地震也引發網路上熱議,不少網友在PTT留言稱,「都是先聽到地鳴後一秒就震」、「要搖之前都會地鳴一下,好可怕」、「我家永康竟然先聽到地鳴聲才有地震?是錯覺嗎」、「時大時小,偶爾一兩次有地鳴聲但沒震」。對此,氣象署也在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解釋地鳴與地震關聯,地鳴是一種從地下傳來的低沉聲響,有人描述它像遠處的悶雷聲,也有人形容像重型車輛經過的震動聲。雖然目前在科學上沒有一致的解釋,人們普遍認為地鳴可能是地震波傳播到地表,地震波傳遞的介質從岩石變成了空氣,空氣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因此民眾將地鳴視為地震發生前兆之一,尤其花蓮位處板塊交界,地底下的構造活動比較活躍。發生地震之前,當地居民偶爾會聽到類似聲響,包括嘉義、台南地區出現的地鳴,也可能是當地地層活動造成的聲響,屬正常現象。氣象署還引述了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多數地鳴被視為來自音爆、爆炸、大型車輛經過、施工等人為活動,有一部分則來自地震等自然現象,尤其是極淺層地震。即使聽到低頻的巨響,不一定是地震要來,發生「雷聲大雨點小」的地震也是有可能的。氣象署表示,不論地震是否伴隨地鳴,氣象署設置的地震測站依然全天候運作中,密切監測台灣各地的地震活動,若監測可能致災的大地震,也會透過「國家級警報」災防告警系統、電視台推播以及強震即時警報發送警報。雖然地鳴聽起來很可怕,但氣象署強調,真正要防範的是地震帶來的影響。收到地震預警或感受到強烈地震時,就要確實「趴下、掩護、穩住」冷靜避難,如果是在睡覺時間,只要在床上改成趴下姿勢、用枕頭保護頭部即可。氣象署表示,地鳴聲不一定是地震前兆。(圖/氣象署)
五月天上海開唱竟「地震」逾10棟房搖晃 專家曝解方:這3首歌換掉
五月天11月19日在中國上海體育館舉行「回到那一天」演唱會,不過在開場階段,阿信表示周邊居民在演唱會期間感受到「地震」,因此呼籲歌詞用揮手代替跳躍。經過調查,有超過10棟房出現搖晃情況,專家也做出回應了。體育館附近的居民指出,周邊還有左鄰右舍,都感受到了地震。據《澎湃新聞》報導,11月19日演唱會當天,在不遠處的匯翠花園社區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傷心的人別聽慢歌〉副歌響起時,鋁合金窗戶開始強烈抖動,並發出金屬碰撞聲,桌上水瓶內的水也快速搖晃,體感如同房屋在「左右搖晃」。據了解,五月天在上海舉行共10天的演唱會,期間有超過10棟房子出現搖晃情況。有民眾回憶,該社區每場均有超過3次的搖晃,都對應特定的歌曲,分別是〈傷心的人別聽慢歌〉、〈派對動物〉、〈離開地球表面〉,而且過去也發生過好幾次類似狀況。其中3首歌會出現「地震」情形。(圖/翻攝自澎湃新聞)對此專家解釋,相關研究表明當歌曲中的BPM(每分鐘節拍數)在140拍左右時,音波更容易與生活建築形成低頻共振。而〈派對動物〉的節拍為136,〈傷心的人別聽慢歌〉和〈離開地球表面〉的節拍均為138,與專業推測基本吻合。另外,演唱會進行時,歌手和觀眾會有互動環節,雙方動作的一致性,可能會使地面振動頻率和周邊房屋自振頻率一致,產生共振並引起房屋晃動。專家建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換掉〈派對動物〉、〈傷心的人別聽慢歌〉和〈離開地球表面〉3首高節拍歌曲,可以有效減緩房子的搖晃感。為了進一步保障周遭居民安全,必須對地震帶的房子進行必要的檢測,衡量相關影響。
台南居民下午「連2震」心驚驚 氣象署提醒:還有小規模餘震
台南今(16)日下午在10分鐘內接連發生2起地震,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指出,這2起地震並非0403花蓮大地震餘震,僅與台灣位於板塊碰撞活躍區域有關,不過今年中南部地震確實較去年來得多,且今日麻豆2起地震發生後,可能還會有小規模有感餘震,但規模不會超過主震,提醒民眾不需要太過緊張,做好防震準備,平常心應對即可。根據地震測報中心資料,今天下午3時01分台南發生規模4.5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在台南市政府北方 23.0公里,位於台南市麻豆區,地震深度11.7公里;而在下午3時07分,台南麻豆又發生芮氏規模3.4的小區域地震,震央在台南市政府北方24.4公里處,深度10.9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讓不少台南地區網友驚呼「晃超大力,可以明顯感受到震波!」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這2起地震都發生在台南地區,與0403花蓮強震距離相當遠,研判並非是0403餘震。不過,西部地震帶有仍許多沒有出露的斷層,屬於正常的能量釋放,過去台南也有不少大地震發生,如知名的白河地震、新化地震等。氣象署還指出,0403花蓮大地震後,所有斷層會重新調整應力狀況,所以大大小小的斷層都會偶爾釋發出能量,今年嘉義、台南頻發地震就與此有關。今(16)日麻豆2起地震發生後,可能還會有小規模有感餘震,但規模不會超過主震,提醒民眾不需要太過緊張,做好防震準備,平常心應對即可。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還表示,台灣地震70%發生在東部及東北部,地震發生過程往西邊傳遞,因此台南、嘉義及台中發生地震時,大都淺層地震,深度不超過15公里,且發生頻率比較零星,這2起地震也未達到國家級警報發布標準,是許多民眾疑惑於本次地震「未接獲國家警報」的原因。
卓榮泰對新核能抱開放態度 籲社會有共識才繼續推動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日赴立法院進行「能源配比及電價政策」專案報告,他表示,對於核能討論,政府維持尊重態度,有關核電使用應配合法規規範、依法行政,如果未來新核能技術在安全、沒有核廢料問題、社會也有充裕共識等三個前提下,政府抱持開放討論的態度。卓榮泰表示,政府對新核能技術的態度保持開放,政府會關注國際各種新能源發展情勢,包括新核能技術在內,同時也責成經濟部及台電公司研擬核電部門留才計畫,保持人員以因應未來新核能技術的研發、核廢料等核後端處理及法律變更的可能。卓榮泰指出,所有行政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依現行「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等相關法規中已明確規範核電廠的使用年限,現在剩下核三廠2號機,預計運轉到明年5月。卓榮泰續指,考量台灣地狹人稠且位處地震帶上,在核能發電的使用上,必須審慎考量核安及核廢料處理等問題,此外,台灣民眾對核能發電議題,也應該要有共識才繼續推動。
強震警報縮短至7秒!氣象署鋪200公里海纜 助西南部14秒地震預警
台灣地震非常頻繁,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統計,自4月3日花蓮發生強震以來,截至10月14日,共計有1715起餘震,其中規模大於5的地震有98起,由於台灣位在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氣象署將強化即時警報功能,目前預警時間是地震後10秒內收到震央簡訊,未來將縮短至7秒。此外,氣象署預計在2025年完成南部海域200公里的海纜鋪設,提供西南沿海14秒的預警應變時間。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1月至7月共發布顯著有感地震報告436次,小區域有感地震報告為1380次,並處理超過1萬8000筆的地震定位資料。交通部部長陳世凱表示,氣象署為了提升災害預警和氣象預報能力,持續建設先進的氣象觀測與遙測設備,並引進先進的運算能力,發展AI氣象應用,2023年已完成第6代高速運算電腦系統的建設,將區域模式的水平解析度從原本的3公里提升至1公里,並每年提升颱風路徑預報準確率2%。交通部部長陳世凱指出,今年增建38座地震站,總數達到632座,加密站網並提升傳輸處理效率;今年已完成高雄市區的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預計在2025年完成台中市的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地震預警時間將從10秒縮短至7秒,盲區範圍也從35公里縮小至25公里。氣象署指出,預計在2028年完成台灣南部海域200公里長的海纜鋪設,並在海纜沿線設置3座海底地震觀測站,將為台灣西南部沿海提供14秒的地震預警和30分鐘的海嘯預警應變時間,提升馬尼拉海溝引發的海嘯及地震預警能力。氣象署正積極研發應用AI技術縮短地震通報時間,透過AI技術提升識別P波與預估震度的準確性,將有助於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在早期階段迅速發出警報,縮短通報時間。
台灣有2無震區地質堅硬 專家認證「每年地震平均不到4次」:安全縣市
台灣位在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中,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因此地震頻繁。最近有學者發現,台灣過去30年發生超過80萬起地震,但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這段期間每年地震平均不到4次,屬於真正無震帶地區,主要原因是兩處地底下是堅硬岩盤結構,因此位處2區的桃園、彰化和雲林算是安全的縣市。今年是921強震25周年,國家防災科技中心與國內地震學者專家合作出版著作《台灣地震帶》,內容匯集台灣過去30年(1990年至2020年)超過80萬筆地震活動統計數據,發現台灣有5個極少發生地震區域,包括北港高區、桃園台地、高屏麓山帶、琉球增積岩體以及脊樑山脈中段。在極少發生地震的5個區域中,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北港高區和桃園台地兩處為無震帶,因為高屏麓山帶、琉球增積岩體以及脊樑山脈中段雖然觀察期間少有地震,但陳文山和其他專家依學理研判這三處仍具有發生地震潛能的區域,特別是琉球增積岩體位於花蓮東側海域,過去30年僅發生235起,但該處位於隱沒帶,未來極具發生規模7.5以上大地震的潛能。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在觀測期間,前者和後者分別發生108起地震和94起地震,平均下來每年不到4次。依照氣象署資料統計,桃園台地和北港高區極少發生地震的主因,推判是地底下為堅硬岩盤的台地結構,這兩處前者主要是在桃園市,後者則分布在彰化與雲林,氣象署地震中心前主任、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這兩處分布的地區算是台灣最安全的縣市。
近30年「悶不吭聲」 學者指出3地震帶需防規模7.0強震
921地震已經25年。台灣及鄰近海域每年發生約4萬起地震,每隔數十年可能會發生災害性強震,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學者分析台灣近30年地震帶活動,點名桃竹苗、中彰投、高屏3區,地震數量雖少,但可能累積能量,未來不排除發生規模7.0強震,這種在人口密集區「悶不吭聲」狀態需注意。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教授吳逸民及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楊耿明等研究團隊共同編撰的《台灣地震帶》專書,彙整30年地震數據,探討各地震帶的活動特性,並提出上述預警。陳文山指出,台灣地震發生集中在東部及其海域,約占1年地震7成,西部占約2成多,雲嘉南近年地震較多,往北的桃竹苗與中彰投、往南的高屏數量明顯較少,但有許多活動斷層分布於此,地震頻率應相當。分析30年紀錄,雲嘉南有近9萬次地震,中彰投與桃竹苗僅8000多次,相差近10倍,高屏僅4000多次,相差近20倍。陳文山說,地震少不見得是好事,可能持續累積能量,未來可能發生規模較大地震。他形容,平時有釋放能量稱潛移斷層,較少釋放稱鎖定斷層,就像一個人平常忍耐不發脾氣,一生氣就很恐怖,故悶不吭聲的地震帶較令人擔憂。陳文山指出,新竹有新竹斷層與新城斷層,新城在200多年前發生過大地震,但新竹斷層近期沒較大能量釋放,且沿線通過市區,還有9所學校,若發生地震的位置更可能在竹科,震動力量會很大。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說,此專書的調查方法與工具與政府有異,故數據不同,但台灣本就位於地震好發區,此書以災害角度提醒大眾,平時仍須加強防災準備。此外,賴清德總統21日造訪台中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提醒國人防災的重要性外,也提到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和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結合產官學研共同面對災難預防救援等問題,將持續強化災防體制。
AIT處長參觀新北災變中心 侯友宜誇谷立言中文更溜了
新北市長侯友宜16日表示,美國在臺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谷立言(Raymond F. Greene)是台灣女婿,之前兩人就曾針對防疫、城市合作等議題交流,當日再次見面,自己發現谷立言的中文更流利了。谷立言12日到新北市拜會侯友宜並參觀新北市政府所轄災害應變中心,會中新北市府準備了一件工作人員紅背心讓他穿上,並當成禮物讓谷立言帶回作紀念,也深化彼此情誼。侯友宜指出,谷立言對青年交流、招商投資等議題很有見解,自己交換想法後收穫良多,參觀新北市災害應變中心時,新莊區公所區長朱思戎也視訊分享災害管理的現況。谷立言說,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與電動車供應鏈中與全球息息相關,估計約有一半的全球貿易都會經過台灣海峽,而全球高達9成最先進的晶片生產都在臺灣,因此任何重大的災害或是影響台海和平穩定的事件,都會嚴重損害全球經濟,只要構建臺灣社會韌性,可以直接確保全球的和平與繁榮。谷立言指出,台灣雖然在地震帶,但是優勢也來自於豐富的災害救援經驗,比方0403地震充分展現成熟的救災能力,儘管18人不幸喪生令人難過,但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層級的協調下,也將損害控制在此,拯救了其他無數生命,也避免新台幣數百億元經濟損失。侯友宜則強調,新北市在美國有非常多的姊妹市及友好城市,不管在教育、文化或永續議題等多個面向都密切交流,像是自己就當面邀請谷立言2025年2月來新北市平溪一起放天燈,體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全球最值得參與的52件新鮮事」,讓新北與AIT能有更多合作機會,持續深化台美情誼。
花蓮發生規模5.3地震「屬0403餘震」 氣象署:10月初前仍可能有餘震
台灣東部海域於7日下午1時16分發生芮氏規模5.3地震,地震震央位於北緯23.92度、東經121.76度,距離花蓮縣政府東南方16.4公里處,最大震度4級。對此,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該起地震屬0403花蓮餘震,且依照921大地震經驗,研判0403花蓮地震後3到6個月時間,仍會有餘震發生,因此10月初以前仍可能有相關餘震。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台灣東部海域於7日下午1時16分發生芮氏規模5.3地震,花蓮地區最大震度4級,宜蘭、南投最大震度3級,台中、台東、雲林、嘉義、彰化、桃園等地最大震度2級。吳健富表示,依位置和深度判斷,該起地震屬0403花蓮餘震序列,依照921大地震經驗研判,0403花蓮地震的餘震會持續3至6個月,能量仍在逐漸釋放,雖然餘震序列次數趨緩,但時不時仍有有感餘震發生,研判10月初之前仍可能有花蓮餘震。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此每年地震頻繁,吳健富提醒,10月過後能量是否能釋放完仍要持續觀察。
台灣也有「慢地震」如鬼魅般存在 氣象署示警:累積能量釋放很大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此每年地震頻繁,而地震其實也有快和慢的分別,較有感的等「瞬間板塊錯動」屬於快地震,慢地震則是「板塊緩慢、微弱的錯動」,雖然速度不快,但影響其實很大,不可輕忽。氣象署在臉書專頁透露,地震也有「快慢之分」,慢地震其實是一種隱身在雜訊裡的震動源,相比於一般地震數十秒到數百秒的能量釋放時間(每日錯動可達數十公尺),慢地震的發生可以從數小時到數週不等(每日錯動不超過數公分),極其緩慢而微弱。氣象署解釋,慢地震之所以能如鬼魅般存在,其中一個原因是發生的區域比一般地震更深,一般地震大概在比30公里淺的「脆性」位置,慢地震則是在大約50公里深,介於「脆性」與「塑性」變形區域。無論潛藏的深度,或地震發生的破裂處,就算偷偷來都不容易被察覺。至於台灣的慢地震,主要位於中央山脈南段下方,地震最高峰則發生在玉山南方,也是世界少數在「非火山區域」造山帶觀測到的慢地震。雖然慢地震聽起來沒什麼威脅性,但累積的能量釋放,也可能出現4~7規模不等的地震。另外,台灣慢地震與鄰近區域的地震,在時空上似乎有某種關聯,2010年甲仙發生規模6.4的地震後,不到1周時間,科學家發現慢地震的活動加速了,而且過去更有研究指出,慢地震可能加速大地震的發生時間。氣象署指出,看似沒什麼殺傷力的慢地震,卻與一般地震存在不可忽略的關係,「別看它平時不怎麼講話,人家在地下社群網路裡可活躍的咧!」
談非核家園 曾文生:核能的可能性需要理性討論
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15日接受《中午來開匯》主持人黃光芹專訪時,對於「非核家園」的倡議表示,台電目前遵循法律框架,關於未來技術的發展以及核能的可能性需要理性討論,尤其是在考慮到台灣的地質條件,若要在地震帶和斷層線附近設置核能設施時,可能會引發更多爭議,應讓社會各界討論、找到共識,找到公約數才能推動相關政策和計劃的實施。曾文生強調,台電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加強電網建設,確保電力穩定供應,同時,台電在電源開發方面也已經做出了長期規劃,如台中電廠計劃將燃煤機組轉換為燃氣機組,並將部分機組轉為警備機組,以便在平時不啟動,這樣既能穩定工業供電,又能減少碳排放,這些計劃顯示出台電已經開始著眼於更長期的能源布局,而不僅僅關注眼前的問題。曾文生強調,台灣需要通過社會討論來達成共識,並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為終點,推估出未來面臨的挑戰,然後逐步向回推進,以此來制定更長期的能源政策,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討論電價調漲問題時,曾文生表示,果電價調漲幅度過大,可能會推高零售物價,而這些物價一旦上升,回落的速度會比較緩慢,對經濟的整體影響也會更大,因此各方在應對電價問題時都會十分審慎。他說,台電無權直接決定電價,這是由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的,台電的責任在於將公司的成本結構和營收狀況送交委員會審議。他說,今年4月份電價的調整是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如政府今年補助台電1000億元,台電應該有機會在整年度財務狀況中,達到盈虧打平,不會再增加累積虧損。曾文生還提到,電價調整涉及的問題並非僅限於單點,而是整體經濟結構的考量,台電會根據委員會的指示,提交相關的成本結構和數據,並根據模擬結果來預測調整的可能影響。他強調,電價審議委員會並非一日之內完成決策,而是經過多次工作會議討論後,才做出最終決定,在政府補助的情況下,台電的財務有望實現損益平衡。
規模7.1大震撼日 盧秀燕率中市府釋善意願援助
台中市長盧秀燕9日表示,針對前一日日本九州外海地震,自己已指示市府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接洽,隨時伸出援手,也祈禱災害能降到最低。日本九州外海8日下午發生規模7.1地震,日本氣象廳對宮崎縣和高知縣發布海嘯警報。而強震影響電力供應,日本新幹線部分路段也一度停駛,還有機場玻璃被震碎,包括震央鄰近的鹿兒島等地區已經傳出出民宅倒塌與山崩消息,日本政府在第一時間成立緊急應變中心,首相岸田文雄更取消9日至12日出訪行程,全力坐鎮。對此,盧秀燕表示,市府已經聯繫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並透過管道向日本各友好城市了解災情,祈禱災害將到最低。她說,台日交流密切,彼此擁有許多好朋友,尤其台灣與日本同處地震帶上,都重視地震的災害防救,發生災害時更要互相關懷、適時協助。盧秀燕強調,2024年初日本能登半島地震時,台中市第一時間便關心日本石川縣、金澤市災情;而0403花蓮外海地震時,也收到來自日本友好城市問候,展現雙方深厚情誼。台中市府秘書長謝佳蓁指出,台中市在日本有14個友好區,在教育、觀光、文化等面向交流密切。她舉例,日本愛媛縣「三島高校」2023年12月,就曾到清水港區藝術中心演出舞動書法;而大甲日南車站2023年11月也與宮崎縣同名的日南車站締結為姊妹車站,2024年底更將進一步與日本宮崎縣,締結為姊妹縣市。
清晨出現規模6.8地震!8分鐘後又一波 菲律賓當局示警:恐還有餘震
菲律賓南部海岸在3日清晨發生規模6.8地震,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PHIVOLCS)認為,後續有可能發生餘震;而美國國家海嘯警報中心指出,此起地震不會構成海嘯威脅。根據外媒《路透社》、《自由今日大馬》(Free Malaysia Today)的報導,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最新消息表示,這起地震的震央位於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Mindanao)東部的巴塞羅那村(Barcelona)約20公里處,於3日清晨6時23分發生,地震深度為10公里。 不過,8分鐘過後,同個地點就發生了規模5.3的地震,深度為82 公里美國國家海嘯警報中心認為,這起規模6.8的地震不存在海嘯威脅。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則表示,由於地震震央位於海上,預計不會對陸地造成嚴重損害,但也警告後續可能會有餘震。報導指出,菲律賓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頻仍,火山活動也較為活躍。
地震後家中貓狗驚嚇過度!恐造成憂鬱症 出現「4情況」盡快就醫
住在16樓高樓層的小型犬「太郎」,原本生性活潑,平時經常跟在主人身邊。自403花蓮大地震後,太郎開始經常躲在被窩裡不肯出來,4月中一場4級大地震讓高樓層搖晃非常劇烈,造成太郎慌張奔逃時不慎將小櫃子撞倒,導致腿部壓傷,飼主黃小姐立即將太郎送往動物醫院。毛孩驚嚇過度 造成憂鬱、心理創傷獸醫師林煜淳發現,太郎除了身體傷口,還出現相當明顯的憂鬱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與人互動的頻率大幅降低,甚至經常躲在角落裡顫抖,顯見地震對太郎心理造成創傷。所幸在醫院積極治療下,太郎的腿傷已逐步痊癒,針對憂鬱症的部分,也教導飼主黃小姐,下班後有空就陪太郎玩最喜歡的丟球遊戲,吸引他走出角落,以耐心陪玩改善地震帶來的心理壓力。貓咪比狗更敏感 出現4大症狀快就醫地震過後,飼主若發現毛孩出現個性異常,應多加留意。以貓咪來說,先天個性比狗更加敏感,對地震驚嚇反應較為強烈,心裡累積壓力容易造成下列症狀,應立即求診,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1.排尿問題:頻繁進出貓砂、尿不出來2.皮膚問題:異常舔毛、大範圍脫毛3.口腔問題:食慾不振、牙齦紅腫4.嚴重疾病:厭食、發燒、體重下降、腹瀉、眼睛紅腫流淚、鼻塞打噴嚏等,亦有可能是因壓力而誘發皰疹病毒、傳染性腹膜炎等。此外,失明、失聰、年長或患老年癡呆症的毛孩,飼主需特別留意居住環境擺設動線,避免地震時物品掉下,造成二次傷害。神經敏感的狗,如博美、蝴蝶犬,可能在地震後變得更敏感,飼主需多關心情緒,多加陪伴。震後多觀察寵物舉動 平時這樣做有助紓壓由於寵物無法直接表達自身感受,飼主難以及時察覺其健康狀況,往往等到心理壓力影響到生理時才發現問題。林煜淳提醒,地震後建議飼主應多觀察陪伴容易緊張的寵物,減輕精神壓力。如果懷疑是身體機能影響,建議進行檢查。此外,平時可注意寵物營養,避免因身體內部機能造成的憂鬱症。
賴政府能源政策多頭馬車 專家憂減碳牛步拖垮經濟
賴清德新政上任20天,被各界視為亮點的經濟部長郭智輝,多次拋出不排斥蓋小型核電廠(SMR),以及核二、核三有條件可延役20年等議題,試圖解決「AI」浪潮下的缺電危機,卻又遭閣揆卓榮泰以「非核」大旗掩蓋問題。專家直言,即使廢核方向沒錯,替代能源發展牛步,恐怕讓能源成為台灣AI發展的絆腳石。台灣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執行長許晃雄教授向本刊表示,以能源結構來說,核二、三延役建議是否合適,須考量台灣本土特性。首先,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未解,其次是地震帶的安全問題,進一步是近年建案的成本激增與完工期延宕。許晃雄說明,即使沒有「非核家園」政策,台灣也終將廢核。因為台灣在地震帶上,這是個無解的問題,核一、二、三都緊鄰地震帶,建廠當時並不知道電廠其下的山腳斷層與恆春斷層其實是活動斷層,核電廠耐震係數不足,有安全疑慮,並非加強構造能解。許晃雄說,經濟部近期提的SMR是個尚未成熟且昂貴的技術,況且仍是有核廢料的問題,即使有天能用SMR發電,恐怕已是2050淨零碳排驗收年,根本無助眼前壓力。目前規劃的能源結構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台灣起步太晚且缺乏本土傳統能源,面臨的挑戰比其他國家艱鉅。許晃雄呼籲,政府需要做的是確定能源目標比例後,加快、加廣、加深執行,不宜因為一時延宕而變動。現階段若憂心因減碳影響經濟,不妨學學歐美政府,利用「降低通膨法案」、「獎勵氫能法案」等,立法引進民間力量,研發創新能源科技,加速放大規模。至於外界關注核電延役議題,許晃雄說,若不可行或堪慮,政府須以科學論述與客觀數據說明立場,發布可供檢驗的報告,爭取人民的認同,而非行政院長與經濟部長各自拋想法試水溫,也應該以同樣的態度,處理風能、光能問題,以及達成淨零路徑的具體規劃。
花蓮米崙斷層錯動「恐釀規模8強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闢謠了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22日傍晚至23日凌晨更是整晚搖不停。沒想到23日卻有媒體引用所謂的「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的說法稱,花蓮一帶米崙斷層未來錯動機率高達88%,地震最大規模恐達8,遠至台中、台北都會受影響。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發文闢謠,該報導為「錯誤」訊息。馬國鳳本人也火大回應,有媒體「蓄意錯誤引用一年半前的訪問」,更澄清她的頭銜是「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不是什麼「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23日網傳報導聲稱「花蓮餘震不斷,專家認為花蓮米崙斷層未來發生錯動機率高達88%,最大規模可達到8!」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24日發出3點闢謠,首先是網傳媒體引述的專家為中研院地科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她在23日、24日分別在臉書發布貼文表示,「我什麼時候講過,米崙斷層會有規模8的地震,還機率88%!真是氣死我了」,同時指出媒體蓄意錯誤引用一年半前的訪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接著引用中研院地球所黃信樺的說法指出,地震的規模跟斷層的長度有關,花蓮的米崙斷層長度並不長,由此研判不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就算真的整條斷層帶全破碎,頂多發生規模6的地震。事實查核中心還檢視網傳報導的原始訊息源,發現馬國鳳2022年2月19日受訪時提到的1920年琉球海溝地震,指的並非是米崙斷層,更與2024年4月花蓮地震與後續餘震無關。不過23日發生規模6餘震後,有媒體卻再次引用馬國鳳過往受訪的內容,並自行拼湊原始談話,導致全文錯誤解讀成馬國鳳稱「琉球海溝地震帶有一條米崙斷層」、「未來發生錯動最大規模可達到8」等內容。因此,網傳相關資訊證實為「錯誤」訊息。對此,馬國鳳24日也對誤傳事件做個小結,「昨天的內容是蓄意錯誤引用一年半前的訪問。一年半前年前的訪問是專題介紹MiDAS。」她也還原之前的訪問,指出報導者當時持續一年的追蹤報導,才是專業記者的實力!「『記者不是,小時不念書長大當記者』,他們的整理,真是厲害!」
「易驚嚇做惡夢」輕忽震後心理創傷 當心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地震帶來的恐慌逐漸消退,但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卻可能持續存在,不少民眾在震後變得更敏感,較容易受到驚嚇,甚至惡夢。對此,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董事長、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醫師提醒大眾,部分心理症狀的發生,可能出現了短暫的震後創傷症候群,提醒不可輕忽,盡快把握時間自我評估、尋求協助,否則可能增加治療的複雜度及難度。王浩威醫師指出,地震帶來的創傷,可能引發不少人出現了焦慮和憂鬱等症狀。如果這些情緒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可能會演變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治療複雜度和難度都相對較高;根據研究統計,對於經歷過創傷事件的高危險族群,PTSD終生盛行率從5%到 75%不等,對心理健康造成龐大的影響,因此,事件之後盡快把握黃金時間來關注心理健康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幫助民眾更好地應對震後情緒問題,王浩威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先行使用政府推薦之PTSS-10進行自我評估,針對當中的十個問題,檢視是否符合自身狀況;透過自我評估,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狀態,並作出相應的處理和應對。王醫師也特別提醒,應留意在事件之後才出現的症狀,例如過去不會失眠,但事件之後出現失眠症狀,就需要特別注意這個狀況是否有逐漸改善還是持續影響。什麼狀況需要盡速尋求醫療協助?王浩威醫師指出,自我評估不是只需要做一次,而是可以每隔一段時間來做評估,觀察變化的趨勢,若發現PTSS-10分數有增加趨勢,則應尋求專業的身心科醫療幫助;他指出,分數的增加可能代表是中重度的情況,需要更深入的專業治療和幫助,而醫療團隊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治療方案;若評估結果分數有隨時間下降,顯示為輕中度情況,王浩威醫師則建議可採取多種策略以促進心理復原。民眾想促進心理復原,可以有什麼樣的方式呢?王浩威建議積極參與身體活動,如快步走、瑜伽等,以幫助減少壓力荷爾蒙,促進內啡肽的釋放,改善情緒並減輕焦慮。其次,良好的睡眠管理對於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民眾應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表,盡量確保睡眠充足。最後,與家人、朋友和社區保持聯繫,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王浩威醫師再次呼籲,民眾要更加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早處理和應對可能出現的情緒問題。他強調,通過自我評估和尋求適當的幫助,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重建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生命平等!天王星大樓傾斜遭拆仍有「動物受困」 動團發起救援連署
花蓮3日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撼動全台,甚至造成軒轅路上的天王星大樓嚴重傾斜面臨拆除命運。但因大樓裡有動物受困,即使警消已多次誘捕,但仍有3隻貓咪躲在大樓內等待救援,只是原訂明(11)日將繼續進行拆除作業,同時也意味今(10)日為毛孩的救援機會,而引發愛貓人士與主委間的爭執,對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發起連署,認為台灣《災害防救法》裡,應納入動物救援。台灣位於地震帶,每年也經常受颱風、豪雨、季風等氣候影響而造成許多災害,這些意外不僅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害,許多飼養管領的動物也經常跟著遭殃,而此次花蓮地震山崩樓垮,許多動物也跟著受困其中,等待救援。研究會表示,國際動物保護相關法律均認為動物具有感知能力,可以感受恐懼、疼痛、緊迫與痛苦,我國《動物保護法》宗旨即為尊重動物生命,適用範圍應為「人為飼養或管領的脊椎動物」。研究會舉例,2022年美國通過PAW法案,建立中央的動物救援小組,法案內容則規範小組成員與職責,並涵蓋所有圈養動物,以利不幸發生災害時,受災的人與動物都能被即時平安救援。研究會發起連署台灣《災害防救法》裡應納入動物救援,涵蓋依法須予保護的動物,並提出修法建議,希望有清楚法源依據,以利農業部動保司組成專業搜救、醫療、暫時安置動物的專業團隊,在災害發生時,能即時與救人的搜救隊共同進入災區,透過雙方合作發揮最好的生命救援。修法建議包含新增災害防救應擴及所飼養或管領的脊椎動物;新增指定農業部為動物搜救處置的應變、訓練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級政府整備項目應包含動物救援組織之整備、訓練、演習等。
強震讓新北5住宅變危樓 專家分析「災情集中土城」:與地盤反應有關
403花蓮大地震後,新北市多處房屋成危樓,除了已半毀、一度造成一人受困的中和區廠房外,還有土城兩處、中和一處以及八里區 一處共4處住宅被認定成危樓,另外還有七處房屋被列為需要補強,且多數集中土城。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對此解惑,指出此次地震與土城一帶地質恰好頻率對上,才會引發共振反應,這也是為何多數災情集中土城一帶。新北市工務局則表示,對於需補強建築物,都可以向新北市府洽詢相關補助或都市更新。新北市此次共有12件建築物因地震受到嚴重損害,其中5件拿到紅單、7件拿到黃單,其中紅單部分土城2張、中和2張、八里1張;黃單部分土城4張,中和、新店、新莊各1張。依據國土署指出,紅單應立即停止使用並進行疏散,黃單則無疏散必要,但應儘速排除有立即安全疑慮的部分。至於為何此次受災房屋幾乎集中在土城或靠近土城一帶,台北市則鮮少災情傳出,李錫堤也指出是跟地盤反應有關係。他說,土城地底下有很厚的礫石層,台北市中心因為是盆地,則是軟泥比較多,兩者地盤條件不一樣,而此次地震傳來震波恰好跟土城區反應,即所謂共振效應,才會導致土城地區災情慘重。李錫堤說,土城一帶土壤比台北盆地堅硬,但這次震波剛好沒有這麼低頻震動,反而與土城的土壤有共振反應,若是海溝型的地震,低頻成分高,就會跟台北盆地中心產生反應,他也指出,新北環狀線移位恐怕也是因為共振效應造成的。李錫堤並提醒民眾,建設房屋的時候,除了研究地震帶,應該也要以地震儀去測量其振動頻率,「很多人會忽略這一點」,尤其是高機密度的廠房建設,以避免因地震產生共振效應。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682起 氣象粉專PO分布圖:這2地「密密麻麻」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截至今(7日)早上8時12分統計,已累計682起有感地震。對此,氣象粉專也發布主震、餘震分布圖表示,「餘震主要分布在主震以北,特別是米崙斷層及蘇花海岸一帶更是密密麻麻。」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昨(6日)發文指出,根據統計,餘震頻率跟規模已逐日遞減、減少許多,但風險仍高,仍需提高警覺,中北部山區地質環境非常敏感脆弱,尤其接下來2天受鋒面影響,山區容易下雨,災害風險高,請勿進行登山、露營、溯溪等活動。粉專也指出,這場地震帶來巨大挑戰,期盼能在這起天災地變中學習、汲取經驗,大家都經歷當下的恐懼與未知的害怕,大家都辛苦了,「更感謝無數救災救難、工程搶險的人員即時投入,向他們致上最高敬意,共同祈願逝者安息。」花蓮403強震及餘震統計(截至今早8時12分):規模7.0以上:1規模6.0至6.9:2規模5.0至5.9:24規模4.0至4.9:208規模3.0至3.9:447顯著有感:149小區域:533累計總數: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