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躍期
」 地震 地震活躍期 氣象局 強震美東百年來最大地震!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專家示警:更怕「南海海槽巨大地震」
4月3日花蓮規模7.2強震後餘震不斷,沒想到就連很少發生地震的美國東部紐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也在美東時間5日遭遇該州240年來最強烈的芮氏規模4.8地震,嚇壞不少紐約人。對此有許多民眾擔心,全球是否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但地震專家們卻澄清,其實目前都還在平均值內,他們反而比較擔心日本百年週期快到的「南海海槽地震」,進入倒數階段。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表示,美國東岸這300年來也才發生過300次地震,反觀台灣則是1年就有400個規模4以上的有感地震。雖然紐約市並不是地震熱點,但5個行政區佈滿了斷層。根據統計,紐約每100年就會發生1次這樣的地震,而上一次地震發生在1884年,因此當地早該發生地震了。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其實大西洋的兩側是非常穩定的,就是被動的大陸邊緣,它的地殼非常的安定,它海洋地殼跟大陸的地殼交接得非常好,就是並沒有發生什麼斷裂或隱沒的情形。所以紐澤西州這一次的規模4.8地震,「其實是周期很長很長很久才碰到一次」,而且釋放能量跟台灣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根據USGS的調查,花蓮403強震,跟美東比起來差了8000倍。此外,由於東岸岩層較為堅固,震波可以傳遞的更遠,所以東西岸如果都發生類似的地震,東岸可以感受的範圍就會較廣。而且這回根據監測發生地震的是拉瑪波斷層,他貫穿整個美國東北部,上一次的較大挪移已經是1957年的事情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拉蒙多哈堤地球觀測站也發現類似規律,也就是紐約周邊約100年會發生一次規模5的地震,每670年會有規模6以上的,要更大的地震要長達3400年。不過台灣震完,換美國震,也不免讓民眾擔心全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對此,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吳逸民澄清,事實上美國的地震,雖然在紐澤西那邊比較少見,但地震規模都不到5,所以此類地震的發生事實上都是巧合,沒辦法說是整個地震比較活躍。那是因為像台灣有災害性的地震,所以大家比較注意地震的消息,就會覺得地震怎麼那麼頻繁,可是回頭來看,事實上整個全球目前的地震活動,並沒有比較頻繁,這幾年來都是在平均值,更不要論台灣和美國分屬在不同的板塊上,距離又遠。不過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卻認為,有可能發生在菲律賓海板塊與阿穆爾板塊邊界俯衝帶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真的不容忽視,「日本他們是很擔心,就是說南海海溝上一次是1949年已經80年了,因為他們地震也差不多是百年週期,他們就很擔心南海地震會來,一來規模甚至會到9。」若回顧歷史,南海海槽以約90至150年的周期發生特大地震,因此不久的未來,它必定會發生,即便現在立即發生,也一點都不意外。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就認為,未來30年內以南海海槽為震央的規模8至9級特大地震,發生機率高達70至80%;40年內則是90%。
罕見「日全蝕+水逆」雙重夾擊 命理師:8日恐餘震不斷
花蓮縣於3日早晨發生規模7.2強震,後續餘震不斷,目前已釀9死1938人傷的慘劇。而清水孟國際塔羅小孟老師分析,因為天王星入駐金牛座(土象)的關係,台灣到2026年都會是地震活躍期,越靠近2026年越有災害。而8日當天因為遭逢水逆與日全蝕的雙重夾擊,當天恐會餘震連連不斷。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指出,小孟老師表示,由於木星、天王星入金牛座(土象)的關係,由於天王星代表著「變革」、「災害」、「無預兆災禍」,再加上他是進入土象地金牛座,所以從2018年起至2026年這段期間,都屬於地震活躍期。而且越接近2026年,災害的發生次數恐會更加頻繁。小孟老師認為,3日的地震天象,主要是源自於1日起的水星逆行,水逆期間災難較多,且加上木星、天王星入金牛座,天王星代表變動、木ˋ心又會放大能量,加讓兩者落入金牛座(土像),因此地震的能量就這樣釋放出來。小孟老師也提醒,8日當天會罕見遭遇日全蝕與水逆的雙重夾擊,他認為8日的前後會餘震不斷,民眾應該要注意較大能量的釋放,以及注意老屋、土質鬆軟等區域。
今年規模6以上強震比平均值多4倍!「921地震年後最多」 氣象局示警:未來一週還有餘震
今日(15日)中午12時03分,花蓮縣東部外海發生芮氏規模6.2強震,且深度僅5.7公里。對此,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今年規模破6以上的地震已多達12起,為921地震發生時的1999年以外,最多的一年,而規模5到6的地震也有61次,意味著今年規模6以上的地震次數為歷史平均值的4倍,規模5到6的地震也有2.44倍。專家表示,未來一週不排除還會有規模3至4的餘震出現。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今天中午的地震深度僅5.7公里,屬極淺層地震,而且該區域在歷史上的淺層地震次數遠少於隱沒帶的深層地震,自1973年至今,震央在此地的規模6以上地震也只有3起,分別是1982年的6.0、1990年的6.7,以及今天的6.2。陳國昌補充,從近期的歷史平均值來看,全台規模6以上的地震每年只會有2.8至3起,今年卻已經發生了12起,也讓2022年成為氣象局有記錄以來,僅次於1999年,規模6以上地震出現最多的年份。另外,規模5至6的地震今年也高達61起,遠多於每年的25次。陳國昌還示警,本次該系列的地震除了主震外,加上餘震已達9個,不排除未來3天內還會有規模4以上的餘震,1周內則可能出現規模3的餘震。陳國昌也解釋了國家級警報為何只針對宜花兩縣市的民眾推播。他指出,雖然有許多縣市震度超過4級,但因為有科學誤差,所以只對宜蘭和花蓮推送。同時他也表示今天氣象局只花了12秒就把警報送出,和過去的20秒相比「算相當快了。」至於台灣是否已進入地震活躍期?陳國昌則指出,今年的地震多集中在東部的板塊交界處,所以確實屬於地震活躍期的一年,至於有學者推估,未來可能有規模7以上的地震發生,陳國昌則表示氣象局予以尊重,但地震的行為和趨勢難以預測,有可能今年非常活躍,明年卻突然沉寂了,因此只能繼續觀察。
今年地震特別活躍 「規模6↑有10起」創123年第3紀錄…專家說話了
台灣進入地震活躍期,今(1日)發生了3起地震,昨天更是多達7起。對此,中央氣象局前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就指出,今年以來規模6以上的地震達到10起,創下1900年至今第3多紀錄,也是123年以來第3多。最近地牛翻身不斷,昨天有7起地震,其中1起規模5.0,今天更是接連發生規模4.1、4.4及5.7地震,尤其9月18日下午2時44分,花蓮玉里發生規模6.8級地震,造成橋梁斷裂、道路坍方,甚至造成花東鐵路受損。918地震造成富里鄉崙天大橋坍塌。(圖/花蓮縣府提供)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氣象局前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今天下午這起規模5.7地震,屬於隱沒帶的地震,由於深度超過100公里,在東部很常見,雖然這2天有10起地震,但多是經常會發生地震的區域,且規模都不算大,所以民眾不用太擔心。郭鎧紋分析,台灣今年地震特別活躍,1至10月規模6以上地震就有10起,創下1900年至今第3多記錄,僅次於921的15起和1951年縱谷地震系列的13起。雖然地震頻繁,但是多發生在東部,造成損害也遠不及另外2者的損害。整體來說,台灣本來地震就偏多,民眾要留意,但不必杞人憂天,因為地震無法預測。
往後會發生更大主震? 醫生曝「大震之後」7件事要注意
近日台東接連發生規模6以上地震,且餘震不斷,讓不少民眾感到擔憂覺得不尋常。中央氣象局表示,已進入地震活躍期。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根據數據分析,「目前台灣也確實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往後可能還會有更大的主震發生,因此提出在「大震之後」7個要注意事項。黃軒今(20)日在臉書發文,提醒網友不要輕視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規模,「很多人以為大地震結束後,就是餘震或小震,殊不知更大的主震往往發生在後面」,黃軒因此提出專家們一致認同的「大震之後,7大提醒」。1.保持警覺任何地點發生大地震,皆有可能只是前震,在接下來的日子應保持警覺,提防近幾日發生規模更大的地震。2.家人傷勢要主動關注家人是否因地震導致身體受傷,尤其是家有老人或長期臥床者,他們可能沒有能力,在當下便告知何處受到傷害。3.廣播報導了解如何善用廣播媒體,通過廣播報導,能得到許多支援、警示訊息。地震可能會破壞電訊基地,且地震期間會有許多緊急電話湧入,因此勿要隨便佔線一直聊天,應留給緊急救援服務使用。4.禁打火機地震發生可能會導致多地停電,許多地方因此陷入黑暗,若是在黑暗中要尋找東西,勿要使用打火機,以免因瓦斯外洩或易燃液體外漏,引發大火。5.用手電筒地震發生後若停電,建議使用手電筒,並爭取時間檢查家中或身處的建築物,管路是否毀損、牆壁破裂情況,以防下次地震造成更嚴重後果。6.尖鋭物品地震發生後,記得要穿鞋移動,以免踩到地上的尖銳物品而受傷。7.少去山區、海邊大地震可能會引起海嘯或山崩,因此近期盡量減少在海上或山區活動,以免突遭危險逃避不及。
花蓮晚間7點30分規模4.5地震 最大震度4級
台東昨(18日)發生規模6.8強震且餘震不斷,氣象局表示已進入地震活躍期。根據中央氣象局的地震報告,19日晚間7點30分左右發生芮氏規模4.5的有感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卓溪鄉,地震深度18.1公里,最大震度4級。今天晚間7點30分發生芮氏規模4.5的有感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卓溪。(圖/氣象局)
918台東強震「主震晚報到」機率僅5% 氣象局:台灣進入地震活躍期
台東昨(18日)發生規模6.8強震且餘震不斷,氣象局表示已進入地震活躍期。然而,氣象局指出,台東關山9月17日的規模6.4地震為前震,池上9月18日的規模6.8強震才是主震,且「先前震後主震」的發生機率大概只有5%。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17日晚間的6.4地震應為前震,而規模6.8地震為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陳國昌進一步說明,該地已逾10年沒發生過規模5.5以上強震,近50年來也只發生過7次規模5以上地震且6次規模低於5.5,幾10年來的能量被積累,這次才會出現較大規模的地震。此外,氣象局地震中心課長陳達毅指出,今年規模6以上地震已8起,高於往年平均值,若以數量顯示,台灣已進入「地震活躍期」。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前主任郭鎧紋表示,如若發生規模6地震,之後再發生比原先規模更大的強震機率只有5%。然而,郭鎧紋指出,「先前震後主震」的案例日本也曾出現過,像是去年311東日本大地震,事發前2天也曾出現規模7.3地震,當時被判定為主震,豈料3月11日當天竟出現規模9.1強震。郭鎧紋解釋,地震序列裡面,最大地震就是主震,最大餘震會比主震規模小0.5,而這次台東規模6.8地震,不排除恐有規模6的餘震,但約莫最大到6.3。
連續有感地震 專家:已進入強烈地震高風險期
921地震23周年前夕,台東昨規模6.8地震更是今年以來最強震,讓不少人擔憂是否還有強震發生。專家表示,目前正接近強震的周期,有感地震次數異常偏低或偏高都是警訊,台灣確實已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也有學者認為,從斷層可看出地震活躍的變化,但不代表台灣整體已進入地震活躍期。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2003年12月10日,台東東側的成功鎮就有規模6.4的強震,2006年4月1日,台東南側鹿野也有規模6.2的強震,台東原本就是強震頻繁區,目前台灣也確實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汪中和說,有兩項觀察可以視為台灣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第一,台灣發生規模7以上強震的周期約30年,上一次是1999年921大地震,目前逐漸接近再現的周期;第二,2018年9月以來,台灣地區有感地震的次數異常偏低,板塊擠壓的能量釋放不夠,大地震的風險正快速上升。他表示,台灣有感地震次數無論是異常偏低或偏高,或是地下水位異常、地景持續異常變形等,都是區域的警訊。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執行祕書郭陳澔表示,從地震觀測史看來,人類進入精密觀測大約才30至50年,觀測資料仍相當不足,是否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要以定義來研判。若以造成本次強震的斷層來看,確實是進入活躍期,因為餘震頻率相當高,也可以預期;但若放到更廣的尺度如台灣或全球,就需要再評估。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特聘教授吳逸民則認為,現在是否真的進入地震活躍期,其實很難界定,通常淺層地殼附近的中大型地震都會引發較多餘震,深度深的地震被偵測到的相對較少。以921為例,因為車籠埔斷層較長,影響的區域較多,但下一次何時會發生大地震仍有不確定性,斷層出現地震的周期相對好掌握,但整個台灣地區就相當難了。
規模6.4地震今年第二大 氣象局:進入活躍期
台東關山17日晚間9:41分發生規模6.4的地震,深度僅7.3公里,是今年規模第二大的地震,之後陸續出現47次餘震,台東地區也發生房屋倒塌、陸橋錯位等災情。中央氣象局說,今年規模6以上的地震高於平均值,可以說進入地震活躍期。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台東關山規模6.4的地震,深度7.3公里,算是非常淺層的地震,今年規模最大的地震為3月23日規模6.7的地震,地點發生在花東外海。他認為,這次的地震算是十分異常的事,因為該地區從1973年以來,規模5的地震只有發生7次。陳國昌說,這次的地震是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的擠壓而發生的錯動,可能與中央山脈斷層有關。陳國昌指出,在2天內還會有規模5以上的地震,5天內也有規模4以上的地震,時間會拉長到1個月。陳國昌說,上半年發生超過4、50個規模5以上地震,規模6以上的地震超過6個,本來以為地震在下半年趨緩,但17日又發生規模較大的地震。陳國昌表示,今年規模6的地震偏多,以平均值來看,數量確實比往年高。此外,台東縣長饒慶鈴18日早上也在臉書發文表示,她前往鹿野鄉寶華大橋和鹿野納骨塔視察災情,「鹿野納骨塔約有2/5櫃位受損,縣府與公所會即刻通知家屬,在取得家屬同意後盡快協助復原。」
台灣進入「地震活躍期」 學者:近年恐出現規模8強震
台灣23日凌晨1時許在花蓮近海發生規模達6.6強震,後續共發生多達150次的餘震,讓許多民眾難以再入睡。對於此次地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台灣與整個太平洋火環帶目前很可能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另外,氣象局也指出,這次地震原因為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擠壓導致,有學者認為近年內有很高機率出現規模8以上強震,但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認為此種說法仍言之過早。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目前頻繁的地震可能是自去年延續到今年,3天內不排除發生規模5以上餘震;此外,他更坦言,包含台灣在內,尤其在太平洋火環帶,極可能「地震活躍期」已經到來。同時,他也提醒,台灣陸地有36條斷層,且多集中在中南部,而台灣已很久沒有在陸地上發生大地震,認為中南部須特別注意。另外,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表示,一般規模6以上地震皆會牽動附近斷層,昨(23日)的地震屬於池上斷層,旁邊就是琉球海溝,不可輕忽;對此,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李錫堤也指出,琉球海溝周期約百年左右,根據地震活動型態來看,通常海溝型地震發生前,多會出現中大型地震,因此研判近年內台灣恐會出現規模達8以上地震。根據《TVBS》報導,對於專家學者的論述,氣象局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有不同意見,他表示,目前仍無根據可支持海溝型地震週期的說法,更直言此次地震主要屬於板塊能量釋放,因此不認同學者的看法。
花蓮6.6地震「當地49年最大」 氣象局示警:中南部5大斷層要小心
全台深夜不平靜!今(23日)凌晨1點41分在花蓮近海發生規模6.6地震,後續大小餘震不斷。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指出,這是該地區從1973年來,第一次發生規模6.0以上地震,而估計有超過150起的餘震發生。由於陸地上的斷層很長時間沒有活動,因此中南部有5大斷層未來要特別小心。陳國昌透露,這起地震主要是板塊擠壓造成,菲律賓海板塊以東南往西北方向衝擊撞台灣島東部,雖然地震震央有些在台東、有些在花蓮或是沿海,但實際都是同個構造,也是921後排名第5大,未來3天恐還有規模5以上餘震,中小型餘震可能持續1、2個月,甚至一年之後都會有中型餘震發生。凌晨1點41分花蓮近海發生規模6.6地震。(圖/地震測報中心)陳國昌向《蘋果新聞網》表示,凌晨的地震破碎構造較深,雖可以感受到劇烈搖晃,但由於位置偏沿岸、人口少,災損沒有想像大。不過他提醒,雖然還沒觀察到斷層有明顯活動,但確實要特別注意。由於陸地上的斷層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活動,尤其中南部幾個大斷層附近地區人口多,包括九重坑、大尖山、六甲斷層、蘇花、後甲里斷層5大斷層,都要小心。陳國昌直言,地震從去年開始就比較活躍,地震活躍期可能已慢慢來臨,甚至已經進入活躍期。而這次地震發生前,國家級警報就大響,他認為「不敢說很滿意,但差強人意」,強調這1、2年地震中心都有調整手機警報參數、從錯誤中調整。
高樓層地震避災方式超意外 網友:跑了也沒用
宜蘭24日下午1點11分,發生規模6.5強震,這也是近年民眾最有感的一次中型地震,有一位家住10樓的網友在臉書社團「買房知識家(A你的Q)」表示,昨天的地震就讓他嚇得魂飛魄散,當下也不知道該往哪逃生,只能愣在原地等待地震過去,這位網友就發問,發生地震時,「你們會往上跑還是往下跑」?如果真的垮掉也來不及跑,不如找遮蔽物躲好。圖為台南大地震維冠大樓倒塌。(圖/報系資料照)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表示,24日的地震是宜蘭地區30年來最大規模的隱沒帶地震,有專家還示警,台灣處於隱沒帶地震活躍期,由於百年週期已至,未來恐怕會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不少大樓住戶也開始意識到逃生規劃的重要,這位網友也擔心表示,當高樓層住戶遇到地震時,到底該往上還是往下跑,或是待在原地?維冠金龍大樓倒塌造成115人死亡、104人受傷。(圖/報系資料照)對此,不少網友選擇「不跑」,因為在過程中恐會增加被物品砸傷的機率,不如在室內找好樑柱或遮蔽物,還有網友表示地震當下就靜觀其變,與其擔心房屋結構,不如確實把家裡的家具家電雜物都固定好,也有人建議門打開就好,另外躲在柱子邊,甚至有網友認為小地震不用跑,大地震跑了也沒用。另外,內政部消防署曾表示,地震來襲時無論是在哪個樓層,都不要往外跑,也不需要特別往上或往下移動,因為搖晃過程有可能會被掉落物砸到,或是站不穩跌倒,正確做法是待在原地「趴下、掩護、穩住」,等候地震停止搖晃再往屋外移動。
台灣進入隱沒帶地震活躍期 學者警:要注意規模8百年海溝型強震
昨(24日)下午1點12分,宜蘭發生規模6.5強震,台中以北各地震度都達到4級,嚇壞不少民眾。對此,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這一次是宜蘭地區30年來最大的隱沒帶地震,學者則表示,台灣現今處於隱沒帶地震活躍期,週期約為100年,距離上次的1920年,已經過了100年,恐怕未來會有8級以上地震發生可能。陳國昌昨日受訪時提到,昨日的地震是宜蘭地區30年來最大的隱沒帶地震,由於深度達到66.8公里,所以最大震度沒有超過5級,但4級涵蓋範圍大,一般來說,若主震發生後,能量沒有達到平衡,就可能再次發生餘震,且規模相對也會比較大,未來3天仍然不排除出現規模4以上餘震可能。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表示,一般來說地震週期都是陸地先出現「中大型規模地震」,接著進入大型隱沒帶地震」,其中特別要注意「海溝型地震」,搖晃時間更久,對建築傷害也會比較大,不過在地殼調整後,接著進入平靜期。李錫堤指出,從時間的縱向來看,目前屬於隱沒帶地震活躍期,隱沒帶可說是地震最大裂縫,地震深度能達到數百公里,現在較令人擔憂的是,隱沒帶出現規模7、8以上的地震;他也提到,隱沒帶海溝型地震有深、淺,若為淺型地震,規模會很大。李錫堤強調,每隔百年週期會來一次規模8.0地震,平常則偶爾會有6.0左右的地震,這與海溝型斷層的活動有關,平常會有一些小移動,但每隔百年會整個動一次,出現斷裂,才會出現規模8地震,不敢說何時,但時間到了就會發生,而上次發生此類地震是在1920年,至今已經超過100年,因此需要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