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週期
」 地震 強震八斗子山崩 基隆「破百處」敏感地質區曝光
基隆市潮境公園路口處昨(4日)發生山崩,造成台2線雙向交通中斷,事件引發外界對地質敏感地注意。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資料,基隆市有破百處「山崩、土石流、順向坡」等敏感地質區域。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3D災害潛勢地圖」顯示,基隆市被列入山崩、土石流、順向坡的敏感地質區域達逾百處,但主要分布在山區及丘陵地,距離7大行政區中的人口密集區,尚有一段距離。相較之下,台北市的順向坡、岩體滑動雖明顯少於基隆,但順向坡位置緊鄰北投公館公園、丹鳳公園、陽明交大、石牌等處,東華公園也幾乎整個被列入順向坡範圍內;內湖亦有多處緊靠順向坡地。(圖/翻攝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不過,比山崩、土石流更讓地質專家憂心的,是地震週期約700年,橫跨新北、台北並從金山進入海洋的山腳斷層。3D災害潛勢地圖顯示,絕大部分台北,以及三重、蘆洲、五股、士林、中和、永和、板橋,都被列入「土壤液化潛勢」地區,其中台北市西區精華地帶、五股、三重、蘆洲、新莊與板橋部分地區,均被劃入土壤液化的高潛勢區。(圖/翻攝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山腳斷層一旦錯動,即會發生直下型地震,屆時任何警報系統將會因為震源太近失去預警作用。台北盆地、蘆洲、樹林、板橋也會因地處沙泥層、盆地效應,產生更劇烈與更久搖晃。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退休教授李錫堤指出,山腳斷層一旦錯動,台北將出現毀滅性災情,「沒辦法重建,只能放棄」。
台灣進入大地震週期?專家警告「這地區」將發生致災性地震
台灣東部海域今(24日)上午7點05分發生今年首次芮氏規模6以上地震,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提醒未來5天恐出現規模5.5到6餘震。另有專家指出,依台灣30年一次的大地震週期,10年內可能發生致災性大地震,其中「這地區」要特別注意。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若依規模7的致災性地震分析,「台灣確實有所謂的地震週期」,約每30年一次,如再從1999年的921大地震切入,不排除未來10年內、尤其「西部地區」將發生致災性大地震。汪中和指出,儘管外界對頻繁的地震感到擔憂,但地震的能量釋放其實對減災有正面助益。然而,台灣2018年至今地震活動偏低,且西半部近幾年累積能量都未正常釋放,又新竹、梅山、集集等過去發生大地震地區都在中南部,加上西半部斷層相對較長,逆斷層擠壓引發的破壞性也格外高,而國內重要工業設施、鐵路運輸都在西半部,因此要特別注意。不過,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認為,台灣自1960年代才有現代地震觀測資料,且每個地區岩石構造不同、承受應力不同,加上觀測時間不夠長及岩石材料複雜性等因素,「大地震時間還難以確定」,但目前確有應力持續往西部擠壓累積,大地震未來確實會發生。
台灣人一生平均經歷「2次災害型大地震」! 中央氣象局曝「保命2關鍵」
臉書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昨天(4月30日)發文指出,以地震週期來看,平均每30年,台灣就會發生一次規模7以上的大震,等於每個台灣人一生平均會經歷2次災害型大地震。因此提升防災意識、熟悉防震演練,才是最關鍵的國民任務。《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表示,「下一次大地震是什麼時候?是全台灣人都急於破解的謎題」,在地球科學界,科學家常常會估算某斷層、某地區的地震間隔時間,計算出地震的週期,「有紀錄以來,台灣曾經發生15次百人以上死亡的災害地震,千人以上死亡的災害地震也有驚人的5次。」「那麼,我們究竟能不能用地震的週期或頻率,來推估下次大地震爆發的時間呢?」《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解釋,雖然科學家可以透過挖掘斷層槽溝、地震紀錄來了解某個斷層兩次錯動的間隔時間,即使我們僅著眼於同一個斷層,但是隨著斷層位態的改變、構造環境的條件不同,仍然很難精確估計下一次錯動的時間。因此《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也提醒大家,雖然我們知道地震週期在學術研究上有其統計和科學的意義,但我們還是可以把地震週期作為防災準備工作的參考!「面對讓人毫無防備的地震災害,不論你聽到的地震週期有多久,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才是上上之道!」
花蓮凌晨4連震皆為「極淺層地震」 光復鄉整天都在搖
花蓮最近地震不斷,今天(26日)凌晨,連續發生4起地震,地震規模最大為芮氏規模4.0,最大震度為3級,震央大多集中在光復鄉,且4起地震皆為「極淺層地震」;氣象局並統計,花蓮縣25日至今已累計至少17起地震,氣象局提醒當地民眾要多注意。今天凌晨的花蓮縣很不平靜,26日0時7分才發生規模4地震,地震深度7.3公里,最大震度花蓮3級,不料才過不到10分鐘,凌晨0點13分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31.9公里的鳳林鎮一帶,發生芮氏規模3.6地震,地震深度僅5.8公里,各地測得震度為3級。接下來,0時19分,花蓮縣發生第3起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46.3公里的光復鄉一帶,規模為3.6,地震深度9.8公里,各地測得震度為2級。後來到了0時50分,又發生一起芮氏規模3.6的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44.6公里的光復鄉一帶,地震深度9.3公里,各地測得震度為3級,都是屬於極淺層地震。面對最近花蓮地震頻傳,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提到,如果從620強震後起開始算,一周內都可能有規模4以上餘震,因此研判,接下來一個月內,可能還會有餘震發生。氣象局並提醒,這次620強震發生在縱谷斷層上,有可能連動觸發琉球海溝、觸發海溝型強震機會,由於海溝型地震週期距今已經超過100年,所以接下來快則1年、慢則10年,可能發生超過規模8以上的海溝型地震,大家要提高警覺。
強震造成預力梁斷裂 花蓮玉興橋拓寬工程恐延誤5個月
花東交界發生規模6.6強震,全台有感,其中花蓮玉里鎮「玉興橋」正在拓寬工程,上周六才吊掛完成的預力梁發生側翻斷裂,有32支預力梁傾倒掉落,蘇花改工程處漏液拆除傾倒梁柱,現場已恢復通車,立委傅崐萁、交通部次長祁文中今早會勘,祁文中強調,拓寬工程會恐延誤5個月,因現場位處板塊交界處,祁文中為此強調,將和公路總局討論,一周內盤點接近地震帶的公共工程,研議是否耐震補強強度夠,有必要也將透過工程會進行通盤檢討。立委傅崐萁、交通部次長祁文中到「玉興橋」現場會勘,提醒地震週期性對公共工程品質的破壞。位於台9線的玉興橋為跨越秀姑巒溪的高架橋,在玉里醫院祥和園區旁跨越堤防,目前正由蘇花改工程處施工拓寬。玉興橋兩側拓寬部分,上周六剛完成吊梁作業,32根預力梁分成8跨,也就是有8個橋墩,這周開始施作間隔梁,完成後才要裝上橋面版,未料發生大地震,32支預力梁傾倒掉落,橋面塌陷,幸未釀成人員受損。交通部次長祁文中說,地震後就立刻進行玉興橋橋樑結構檢查,發現新橋32支梁都要重做,舊橋結構沒有問題,昨天晚上趕工恢復正常通車,未來新橋工程會持續進行,「未斷裂的梁也全都打除重做」。蘇花改工程處長李宗仁簡報,玉興橋拓寬工程會延誤5個月。至於該工程造成傾斜斷裂,估計損失約5000萬元,因屬地震天災,由保險公司協助保險賠償。2支預力梁傾倒掉落,蘇花改工程處漏液拆除傾倒梁柱。祁文中提到,因現場位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半塊交界處,交通部將檢視新橋結構設計,是否能夠符合未來耐震,施工當中也要針對未來有無進入地震好發期,在施工程序上做檢討傅崐萁聽完簡報表示,台灣歷經921後,整體建物結構強度向上提升後,初步上沒有大規模地震倒塌事件,不過花東發生強震,必須注意是否地震又將進入活躍期,將邀交通部,內政部、花蓮縣政府,對境內重大公共工程及橋梁全面檢視,提醒交通部,儘早因應未來地震發生可能,萬一再有天災,有最完整的準備。有關地震好發期,祁文中強調,交通部會持續滾動,通案性檢討所有在地震帶或接近的公共工程,是否耐震補強強度夠,未來是否好發期頻率會增多,也會繼續檢討,有必要也會透過工程會跟所有相關公共建設一併考量。蘇花改工程處長李宗仁表示,玉興橋拓寬工程,原訂明年7月18日竣工,蘇花改工程處初步盤點,有可能會延誤5個月。至於該工程造成傾斜斷裂,估計損失約5000萬元。因屬地震天災,由保險公司協調保險理賠。現場傾倒的預力梁,有碰損現通行中玉興橋的外側懸臂橋面版,為安全起見,封閉往來交通全面檢查,並將碰損影響玉興橋機慢車道的預力梁打除,現場已恢復通車,並請廠商增加8台大型破碎機械進行倒榻預力梁敲除作業。蘇改處提醒用路人經過台9線大禹玉里路段時,仍請減速慢 行小心通過,以維護施工人員安全。
台灣進入「地震活躍期」 學者:近年恐出現規模8強震
台灣23日凌晨1時許在花蓮近海發生規模達6.6強震,後續共發生多達150次的餘震,讓許多民眾難以再入睡。對於此次地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台灣與整個太平洋火環帶目前很可能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另外,氣象局也指出,這次地震原因為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擠壓導致,有學者認為近年內有很高機率出現規模8以上強震,但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認為此種說法仍言之過早。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目前頻繁的地震可能是自去年延續到今年,3天內不排除發生規模5以上餘震;此外,他更坦言,包含台灣在內,尤其在太平洋火環帶,極可能「地震活躍期」已經到來。同時,他也提醒,台灣陸地有36條斷層,且多集中在中南部,而台灣已很久沒有在陸地上發生大地震,認為中南部須特別注意。另外,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表示,一般規模6以上地震皆會牽動附近斷層,昨(23日)的地震屬於池上斷層,旁邊就是琉球海溝,不可輕忽;對此,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李錫堤也指出,琉球海溝周期約百年左右,根據地震活動型態來看,通常海溝型地震發生前,多會出現中大型地震,因此研判近年內台灣恐會出現規模達8以上地震。根據《TVBS》報導,對於專家學者的論述,氣象局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有不同意見,他表示,目前仍無根據可支持海溝型地震週期的說法,更直言此次地震主要屬於板塊能量釋放,因此不認同學者的看法。
「海溝型地震」百年周期屆滿 學者示警:恐有規模8.0以上強震
台灣3日傍晚17時46分許,於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達6.0地震,中央氣象局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在記者會中說明,該起地震屬於淺層地震、發生於板塊隱沒帶的前緣,而板塊隱沒帶型的地震近兩年較為活躍,氣象局亦持續關注中;另外,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則表示,「海溝型地震」週期為100年,距上次1920年發生後已超過百年,未來不排除發生8以上規模地震的可能。根據《ETtoday》報導,陳國昌指出,3日發生的今年第一起地震,是因菲律賓海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並於交界前緣處堆積出海脊,隱沒帶逐漸向下深入後拉動增積岩體所產生的陷落,稱之為弧前盆地,地震就是發生在這兩個弧前盆地之間。陳國昌表示,板塊隱沒帶的地震近兩年頻發,1980年以來僅發生過四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最大規模為6.8,而台灣年平均規模6的地震約2.5個,去年地震規模6以上的就有四個,預估昨(3日)的地震是延續去年地震頻繁的現象。此外,針對此次地震,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則分析,數百年來地震週期都是在陸地先發生「中大型規模地震」後才會有「大型隱沒帶地震」。「海溝型地震」因為錯動距離大,地殼變動後一般會有長達數十年的中大規模地震,然後恢復平靜期,再來就是活躍期。李錫堤說道,「海溝型地震」的週期以百年計算,按照時間推算,上次發生規模達8.0的地震是在1920年,再上一次規模7.6的地震則是在1815年,大約都是經過百年前後,會有一次大地震,而從1920年到現在已經過101年,未來有可能將發生規模達8以上的強震,需多加觀察。
台灣進入隱沒帶地震活躍期 學者警:要注意規模8百年海溝型強震
昨(24日)下午1點12分,宜蘭發生規模6.5強震,台中以北各地震度都達到4級,嚇壞不少民眾。對此,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這一次是宜蘭地區30年來最大的隱沒帶地震,學者則表示,台灣現今處於隱沒帶地震活躍期,週期約為100年,距離上次的1920年,已經過了100年,恐怕未來會有8級以上地震發生可能。陳國昌昨日受訪時提到,昨日的地震是宜蘭地區30年來最大的隱沒帶地震,由於深度達到66.8公里,所以最大震度沒有超過5級,但4級涵蓋範圍大,一般來說,若主震發生後,能量沒有達到平衡,就可能再次發生餘震,且規模相對也會比較大,未來3天仍然不排除出現規模4以上餘震可能。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表示,一般來說地震週期都是陸地先出現「中大型規模地震」,接著進入大型隱沒帶地震」,其中特別要注意「海溝型地震」,搖晃時間更久,對建築傷害也會比較大,不過在地殼調整後,接著進入平靜期。李錫堤指出,從時間的縱向來看,目前屬於隱沒帶地震活躍期,隱沒帶可說是地震最大裂縫,地震深度能達到數百公里,現在較令人擔憂的是,隱沒帶出現規模7、8以上的地震;他也提到,隱沒帶海溝型地震有深、淺,若為淺型地震,規模會很大。李錫堤強調,每隔百年週期會來一次規模8.0地震,平常則偶爾會有6.0左右的地震,這與海溝型斷層的活動有關,平常會有一些小移動,但每隔百年會整個動一次,出現斷裂,才會出現規模8地震,不敢說何時,但時間到了就會發生,而上次發生此類地震是在1920年,至今已經超過100年,因此需要多加留意。
「百年大地震」快輪到台北?專家示警:震度恐破5級 氣象局回應了
宜蘭外海昨(10日)晚間發生芮氏規模6.7強震,最大震度達到4級,全台有感,加上地震搖晃時間長達15秒,嚇壞不少民眾。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指出,這次地震屬於隱沒板塊內陸型地震,而此類地震的週期約為百年一次,推測下次震央可能位於台北、宜蘭地區,且震度恐達5級以上。中央氣象局表示,10日晚間的地震芮氏規模達6.7,為今年最大地震,震央在宜蘭縣政府東方27.2公里,位於台灣東部海域,地震深度76.8公里,雙北、宜蘭、花蓮、桃竹苗、南投、台中、雲林、嘉義震度均達4級,連屏東、澎湖都有2級震度。李錫堤透露,台灣位於菲律賓板塊及歐亞板塊間,而菲律賓板塊又從花蓮外海延伸到歐亞板塊底下深處,接近台北、宜蘭時深度約7、80公里,顯示本次地震為隱沒板塊內部型地震;他進一步提到,上次板塊隱沒型地震發生在1909年,芮氏規模為7.3,深度80公里,震央位於新北市中和,再上一次則是1815年。專家強調,大型板塊隱沒型地震週期約為百年一次,因此北部今年很可能出現強震,屆時台北、宜蘭地區的震度恐達5級以上。針對學者說法,氣象局說明,現今科技還無法預測地震,加上台灣地震科學觀測史僅100多年,因此以歷史文獻推測是否會發生地震,並沒有科學根據,類似說法只能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