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
」 坐骨神經痛健康人生投資術:追求財務自由 別忘了你的無形資產!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上班族生活節奏繁忙,希望在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中,為未來生活有更多保障,許多人在工作之外,嘗試斜槓人生或是熱衷投資理財,為尋找額外的收入來源,但有形資本的累積之外,重視無形的資產「健康」,更是確保未來享受財務自由的根本。投資波段步步往上 你的姿勢也該直線向上長時間的工作、錯誤的坐姿、不規律的生活習慣等,無形中為身體健康埋下了隱患,如果不及早重視與改善,會對身體和生活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不良坐姿對身體的影響尤為顯著,姜封豪診所院長同時是健康領域聯合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姜封豪醫師指出,長時間的久坐、低頭和彎腰駝背,會使得脊椎過度承受壓力,導致脊椎彎曲、關節僵硬以及腰酸背痛等症狀,甚至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還有因為駝背壓迫肺部,長期會導致呼吸不暢,降低個人運動能力與耐力。因此維持「直線坐姿」非常重要,盡量保持頭、頸、肩、背和下肢呈一條直線,幫助肌肉與骨骼的平衡,減少不必要的負荷;此外,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會加重腰部壓力,應該每30分鐘起身活動或改變姿勢,且平常多訓練核心運動。 對的工具相輔相成 無形資產加倍獲利姜封豪醫師分享要減少腰痠背痛透過核心訓練,強化核心柔軟度和肌力訓練,增加身體穩定軀幹中心,讓脊椎有足夠的支撐力,避免受到外來力量時脊椎彎曲變形。而核心指的是以身體軀幹為中心,從胸廓肋骨下方到骨盆腔,環繞腰椎及背部的肌肉群,連接至髖關節,這些部位除了核心運動的加強,選擇適合的輔助工具也至關重要,使用護腰夾雙管齊下、讓支撐力事半功倍。 由於護腰夾使用鋼條設計緊實包覆的強化效果,通常穿上一天8小時,不僅加強平整脂肪,也能支撐前腰、強化後脊椎與尾椎的穩定性,長時間穿著提醒久坐也不該駝背和側彎、減少腰酸背痛的發生。 另外有些產後婦女因生產骨盆撐大,不論職場或生活中照顧小孩面臨長時間久坐,臀部越坐越寬大,姜封豪醫師則分享利用護腰夾的加壓能輔助骨盆矯正狀態。追求人生財務自由的當下,找到能幫助身體保持良好體態、預防長期健康隱患的工具和方法,達到理想人生的雙贏投資。
金鐘59/吳姍儒坐骨神經痛無法翻身 挺9月孕肚曝「隨時會生」
《第59屆金鐘獎》戲劇及節目類金鐘獎典禮將分別於10月18日及10月19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正式登場,本屆典禮主持人分別邀來吳姍儒、姚淳耀獨挑大樑接下金鐘獎主持棒。今(22日)記者會上,吳姍儒挺著9月孕肚現身,透露自己隨時都可能生下2胎,「預產期是下個月底,醫生說隨時,可能會提早」。吳姍儒透露自己這胎看來比較瘦,肚子也比較小,還搞笑說「很像假懷孕」,至於到底胖了多少?她賣關子不說,「沒有量體重,我知道你們會問,去檢查時我就不看,因為我沒辦法說謊,醫生說體重算是很標準」。她說孕期唯一比較不適的狀況就是坐骨神經痛,「沒有辦法翻身,很像烏龜跌倒,誇張的時候要等一個小時才能再轉過來」。吳姍儒、姚淳耀一同現身金鐘獎主持人記者會。(圖/趙文彬攝)被問是否會走星光?吳姍儒笑說現在因為懷孕,連主持的服裝都沒有辦法確定,也不怕到時候會有網友給負評,「金鐘主持是跟月子中心請假, 我現在是仗著我到時候坐月子,主持完就可以躲到月子中心哭」。至於會不會想再生第三胎,吳姍儒說:「先把這胎生完,小孩子可愛的是很可愛,累起來很恐怖。」對於金鐘獎下月就將公布入圍名單,吳姍儒說《大明星小跟班》已有報名,至於入圍或是得獎,則不會太在意,還是會專注在典禮主持上面。提到先前老爸吳宗憲曾承諾要給吳姍儒生兒子100萬大紅包,被問這胎是否也有紅包?吳姍儒說:「還沒包紅包,講到這,憲哥都只是說說,也不會去問。」至於吳宗憲也說未來家當不會留給兒子鹿希派,對此,吳姍儒則搞笑回應:「這是很好的投資,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他的狀況很特殊,沒什麼心眼,爸爸有什麼想法也是他的錢,就沒關係。」
頭痛起來要人命! 大腦沒有疼痛接受器,到底是誰在作怪?
大腦可以感知全身的疼痛,但其實並沒有自己的痛覺接受器,那為什麼頭痛會這麼痛呢?專家表示,大多數頭痛是由於「牽涉性疼痛」引起的,意指人感覺到疼痛的地方與實際的病灶不同,而是與身體其他部位有關。常見的偏頭痛長期累積宛如「失控的大火」,建議患者及早治療效果較佳,能夠大幅降低頭痛的嚴重程度和頻率。頭痛非常普遍,而且有多種臨床表現,從輕微不適到使人衰弱,或持續幾分鐘到幾天都有可能。當頭痛時,甚至有人以為自己的大腦組織受傷,但其實並非如此。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健康中心的神經學家和頭痛專家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表示,頭痛可能肇因於潛在的健康狀況,例如鼻竇腫脹、低血糖或頭部外傷。牽涉性疼痛從廣義上講,大多數頭痛是由於「牽涉性疼痛」引起的,意指人感覺到疼痛的地方與實際的病灶不同。這類似於背部椎間盤突出會導致坐骨神經痛(腿部疼痛)。大多數頭痛其實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問題有關,例如下巴、肩膀和脖子,會導致大腦周圍的肌肉和神經疼痛。緊張型頭痛以緊張型頭痛為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指出[i],緊張型頭痛是最常見的複發性頭痛類型。克拉克說,緊張型頭痛通常好發於頭頂或前額的肌肉疼痛,也是頭帶所在的位置。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料顯示[ii],這種疼痛是由臉部、頸部和頭皮肌肉緊張引起的,可能與壓力有關。克拉克說,頭部疼痛和顱骨肌肉緊張,還可能是繼發於另一種壓力反應,例如肩膀緊繃或下巴緊縮。NIH表示,頭部、頸部和臉部周圍的肌肉和血管中的疼痛感應神經,可以藉由不同的過程觸發,例如血管擴張、壓力或肌肉緊張。一旦被激發,這些神經就會向大腦發送訊號,但痛覺卻彷彿來自腦組織深處。偏頭痛偏頭痛是另一種類型的頭痛[iii],會透過多種方式和部位讓患者感到疼痛,例如深層疼痛、表面疼痛;頭部的後部、左側或右側;甚至眼睛後側。偏頭痛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嚴重性。偏頭痛比其他頭痛更劇烈,且持續時間更長。這種疾病通常是遺傳性的,而且會導致噁心等其他症狀。偏頭痛的致病原因尚未清楚,其中一種理論認為,疼痛與三叉神經有關,三叉神經是頭部和臉部的感覺神經;硬腦膜是大腦的保護層,血管在這裡擴張和收縮。偏頭痛的另一種解釋是,大腦刺激三叉神經通路並引發發炎反應[iv],發炎透過硬腦膜血管擴散,三叉神經將訊號傳回腦幹[v],然後發炎擴散到對疼痛敏感的腦膜(大腦周圍的保護組織),進而觸發頭痛。克拉克說,血管發炎和神經刺激的傳訊是「一場失控的大火」。他說,這就像一個循環,變得越來越被激怒,導致偏頭痛的經驗不斷累積。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偏頭痛治療方法如果盡早治療效果會更好。克拉克說,雖然身體周圍的疼痛和頭部疼痛之間的關係已經很明確,但引起頭痛的機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好消息是目前醫學技術非常擅長治療,例如改善生活方式:練習瑜伽;服用成藥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和阿斯匹靈(aspirin);針對嚴重頭痛的處方藥更能夠大幅降低頭痛的嚴重程度和頻率,「如果患者頭痛需要幫助,我們可以讓他們好很多。」 原文出處:If the brain doesn't feel pain, why do headaches hurt?[i]https://www.who.int/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headache-disorders-how-common-are-headaches#:~:text=Headaches%20are%20extremely%20common.,disorder%20is%20tension%2Dtype%20headache.
屁股痛不一定是「坐骨神經痛」 醫示警:恐是這裡發炎
屁股痛不一定是坐骨神經痛,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表示,很多人出現類似的感覺,會誤以為是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雖然部位及症狀很類似,不過其實很多時候也可能是因為梨狀肌腫脹發炎,同時伴隨緊繃時,而產生麻木疼痛的感覺。謝炳賢在粉專《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表示,梨狀肌是在臀部深層臀大肌下方的三角狀肌肉,左右各一塊,主要幫助髖關節做出外轉動作,並協助穩定骨盆,當梨狀肌因為重複動作或壓迫(如久坐久站、翹腳、運動傷害等),導致發炎腫脹或緊繃時,壓迫到下方通過的坐骨神經,而出現類似的屁股痛、腳麻等症狀。梨狀肌症候群有哪些症狀?謝炳賢指出,梨狀肌症候群最主要的症狀是在臀部深處會有明顯痛點,在變化姿勢時會特別疼痛,且症狀大多會出現在單側,而疼痛感也有可能會從臀部延伸至腳底,嚴重時會影響走路,出現跛行無力的狀況。至於和椎間盤突出有什麼差異,謝炳賢說明,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常常會和梨狀肌症候群搞混,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椎間盤突出為椎間盤的髓核擠出而壓迫脊椎神經根;而梨狀肌症候群則是肌肉發炎腫脹的壓迫神經,一般不會出現腰痛的症狀。謝炳賢提到,保守治療的主要目的為緩解梨狀肌的緊繃僵硬,一般會採取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同時搭配復健治療,而較積極的治療則會考慮採增生療法,幫助周圍組織修復,並強化骨盆的穩定,以達到改善疼痛。
過年通宵打麻將、追劇小心 「春節疼痛症候群」恐找上門
正值春節假期,安南醫院復健科醫師林芳嫻指出,在春節前後期間,門診常見由於過度運用肌肉,造成各種不同程度肌肉傷害的特別酸痛症,如「麻將肩」、「手機關節炎」,以及頻繁清潔、打包、搬重物,造成手部或腰部肌肉過勞的大掃除「仙杜瑞拉酸痛症」等;這些酸痛症大部分都是因為肌肉使用不當、過度使用及不正確的姿勢所造成。林芳嫻醫師表示,春節假期常見因大掃除造成各種身體疼痛,包含因為清潔工作造成手部肌肉過勞,形成所謂的「網球肘」及「高爾夫球肘」;腰部因過度彎腰或提重物,造成「腰椎神經痛」及「坐骨神經痛」,甚至有時會使先前已存在的椎間板突出或脊椎滑脫症變得更為嚴重,這些症狀統稱為春節「大掃除酸痛症」。另外,有些民眾於春節假期中選擇打麻將聯絡感情,不過由於過久的肩部及手部運動,造成類似五十肩的症狀,往往也被戲稱為「麻將肩」;近幾年出現的青少年酸痛族群,則多為春節期間在家日夜上網,忘了正確的坐姿,造成頸部及背部的肌肉酸痛,患了「上網族酸痛症」;以及許多線上遊戲發燒友,由於長時間以手指推動滑鼠,造成指間的關節過度摩擦,形成關節局部發炎而疼痛,可稱之為「滑鼠關節痛」。林芳嫻醫師說,這些酸痛症大部分都是因為肌肉使用不當、過度使用及不正確的姿勢所造成,因此除要注意正確坐姿、站姿及彎腰的姿勢外,還要避免過度使用肌肉,也就是說,使用一段時間後要給予足夠的時間休息,才可繼續使用。例如大掃除應工作半小時或一小時後,休息5~10分鐘才繼續工作;打麻將也一樣,更不要日以繼夜打電腦、電動或滑手機,應有適當的休息時間或間斷性上網,同時保持良好的姿勢,才不會造成肌肉過度疲勞而酸痛。一旦出現春節疼痛症候群,林芳嫻醫師建議先休息,避免肌肉再度受傷及惡化,同時可做些簡單的復健,例如使用酸痛藥膏或薄荷油(白花油、綠油精…)按摩患部肌肉及熱敷等;如果效果不佳,應找醫師做正確的診斷,找出原因依病情給予適當治療。她強調,其實此類疼痛大部份都是所謂「肌筋膜症候群」,只要找出壓痛點給予適當處理,再加上口服止痛、消炎、鎮靜、肌肉鬆弛藥物等,大部分都可以快速復原。
椎間盤突出導致大小腿痠麻! 接受「這1治療」快速又安全
一名50歲男性,最近3個月開始下背痛,加上左邊下肢痠麻,吃了止痛藥跟復健幾個月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而且痠麻的下肢造成行走不便,有許多次都差點跌倒。經過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是第四、第五節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左側神經。椎間盤突出 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宇聖指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神經系統很常見的疾病。每10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會在一生中遭遇椎間盤突出,最常在30~50歲的族群中發生。有家族病史、吸菸、體重過重、習慣久坐、和進行粗重活動的人是發生椎間盤突出的高風險族群。而椎間盤突出時,容易壓迫到周邊的脊隨與脊隨所分出的神經根,造成下肢的痠麻,這就是大家所俗稱的「坐骨神經痛」。神經壓迫嚴重時,也可能會造成下肢無力以及大小便失禁的情形;若是如此,應該要儘速就醫。藥物治療及復健為主 把握6個月治療黃金時機 陳宇聖表示,由於90%的椎間盤突出症狀會在3到6個月內消退,目前的第一線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及復健。當症狀在進行第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症狀難以忍受,就會考慮進行介入治療。統計發現,跟6個月內介入治療的人比起來,拖延超過6個月才進行介入治療的人麻痛症狀的進步會比較少,所以病患應當密切的關注及追蹤。治療選擇一次看 依突出的位置決定介入治療的常見選擇目前有脊椎硬膜外注射、微創內視鏡手術。陳宇聖說明,脊椎硬膜注射是局部麻醉的處置,在旁側型椎間盤突出可以迅速改善症狀,不會切除任何壓迫組織,所以風險相對於手術也較小。內視鏡手術適用在中央型及旁側型的椎間盤突出,雖然要全身麻醉,但是可以切除壓迫神經的組織。調整生活 避免椎間盤突出復發 陳宇聖提醒,由於椎間盤突出的成因和病患的生活型態高度相關,醫學統計在8年之內復發率仍約有10%。要避免復發除了減少吸菸之外,在進行劇烈運動或是負重時最好穿著護腰。此外,也須調整站與坐姿,避免久坐不動,從事運動改善脊椎周邊的核心肌力。
Ella曝Selina產後近況 不當乾媽疑惑「要分財產嗎」
陳嘉樺(Ella)擔任寒冬助老公益大使,今(14日)出席記者會,被問到Selina的產後狀況,她表示Selina很享受照顧小腰果的感覺,沒有因為當媽媽失去自己,唯一的改變就是開始接受吃冷食,她也說自己不是小腰果的乾媽,笑說:「我不知道乾媽要幹嘛,要分財產給他嗎?這樣對勁寶不公平吧,我們送給勁寶最大的禮物就是沒有手足!」勁寶也已經跟弟弟小腰果見過面,不過Ella爆料勁寶很無感,「他只說好可愛!然後就去做其他事情,他本來就比較喜歡跟哥哥玩,最近喜歡跟哥哥姐姐一起打電動。」大家很好奇Selina跟男友小徐是否已經登記結婚?她大呼:「這是很私人的事情,我如果在這邊回答真的是多嘴啊!」至於Selina若是辦婚禮,會不會當伴娘?她搞笑說:「我已經結婚了!我當老娘就好,還當伴娘!」Ella透露Selina很享受當媽媽的感覺,但也沒有失去自我。(圖/周志龍攝)Selina之前爆料她生小腰果時,Ella邊吃三明治邊看她縫合,對此Ella笑說:「就餓了啊,我好像沒這麼害怕血,在旁邊看醫生怎麼縫,看傷口裂開的角度。」剛好Ella的新劇《生命捕手》就是醫療劇,因此醫生縫合的手法讓她覺得非常熟悉;她也正在看剛上線的《此時此刻》,前陣子剛追完吳慷仁的《有生之年》,而她曾在《謊言遊戲》與吳慷仁演過床戲,當時已經結婚的她沒跟老公報備,「不用報啊,報了也不能怎樣,難道他要在現場喊『No Way』嗎。」Ella身體近期有些狀況,正在積極復健及治療。(圖/周志龍攝)談及近況,Ella先前發現身體有麻麻的感覺,本來以為是20年前的舊傷導致,但檢查後發現舊傷的部分沒問題,而是梨狀肌在作祟,她上網查詢後發現自己的症狀跟「假性坐骨神經痛」很類似,最近開始復健及治療,她本來懷疑是自己坐太久,因此每天排了滿滿的運動行程,結果體力吃不消,讓她對自己大喊:「陳嘉樺你夠了沒啊!你已經42歲了!不懂得中庸之道!」
椎硬脊膜外沾黏引發下背痛 這1治療新選擇可有效改善疼痛
83歲邱先生十年前開始有下背痛問題,經檢查發現是腰椎狹窄造成神經壓迫,因早年工作需要久站引發下背放射性疼痛,後來只要下床走路下背的陣痛感就會襲來,但就算長期服用止痛藥、手術都沒有改善,只能緩解當下的疼痛。萬芳醫院疼痛科醫師許安智表示,「椎硬脊膜外沾黏」是下背疼痛常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脊椎退化或接受過脊椎手術,引起的發炎反應更容易造成硬脊膜外沾黏,進一步造成神經壓迫,產生下背痛,而「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是其中一種治療新選擇。下背痛以保守治療為主 疼痛無法改善需考慮手術脊椎退化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之一,若產生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治療初期多以保守療法(如:止痛藥、復健等)為主,當疼痛無法靠保守治療改善時,可能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隨著醫學進步,現在有許多微創手術可以解決疼痛問題,造福下背痛病人,而「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就是其中一種治療新選擇。萬芳醫院表示,今(2023)年邱先生便在醫院疼痛科進行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術後恢復良好,出門遊玩不再受限。什麼是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 誰適合使用?許安智醫師說明,硬脊膜外神經解沾黏術是利用X光機進行定位操作,先從靠近尾椎的薦椎裂孔施以局部麻醉藥物並導入導管,再注入顯影劑分辨出沾黏處,接著針對沾黏處利用輕微剝離的方法將神經分離出來,減輕神經因沾黏造成的壓迫,最後注射消炎的藥物減緩疼痛。手術視部位不同大約需要1-2小時的時間,手術過程中病人全程保持清醒,若感到不適可以立即向醫師反應。許安智醫師表示,術後當日病人即可下床行走不需住院,而且傷口小於1公分,術後照顧也相對簡單。不過,許安智醫師也提醒,有凝血功能異常、血糖控制不佳、對麻醉藥物過敏等情形的病人,較不適合接受此治療,建議民眾若有需求應就醫由醫師評估,判斷是否合適再進行治療。下背痛原因有「這些」 釐清病因才可有效改善疼痛根據健保署資料指出,將近8成的成年人曾因下背痛而就醫,隨著年紀增長與退化,出現下背痛的情況也會更加明顯,間接影響日常生活。下背痛已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大多數人多少都會有類似狀況。造成下背痛常見情形包含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脊椎硬脊膜外沾黏等。萬芳醫院表示,手術患部若出現痠、痛、麻等感覺,可能是神經沾黏引起,因此民眾若有疼痛困擾一定要盡速就醫,評估真正的病源才能有效改善疼痛問題。
病痛纏身罹憂鬱症 脊髓刺激術讓她痛感減半
今年23歲的林小姐,在大學時期確診「僵直性脊椎炎」,由於下背不斷反覆出現劇烈疼痛,不得不休學在家養病。經過四年的治療後,雖脊椎炎得到控制,但仍無法有效緩解疼痛,即便服用高劑量的嗎啡類止痛藥物也不見成效,甚至反覆嚴重背痛住院治療罹患憂鬱症。所幸,在接受「脊髓刺激術」後,林小姐的疼痛情形已大幅改善,術後至今一年多,不僅停用九成以上的止痛藥,也不必再服用抗憂鬱藥物,開心恢復正常生活,並於年初順利步入職場工作。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可能是「慢性疼痛」?當疼痛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治療後仍反覆發作就會被歸類為「慢性疼痛」。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腦神經外科林宥潤醫師解釋,一旦進入到慢性疼痛,神經系統會從身體接收到錯誤的疼痛訊號,這種痛感腦部無法正確分辨輕重度,經常造成病人極大的困擾,不少患者因此失眠、罹患憂鬱症,甚至喪失工作能力。而當人體長期處於失眠及情緒鬱悶的狀態下,不只會導致身體壓力指數上升,增加未來罹患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還會引起體內慢性發炎,進而增加惡性腫瘤的機會!慢性疼痛治療新利器,「脊髓刺激術」讓痛感減半!針對疼痛長達六個月以上的慢性難治型疼痛,林宥潤醫師表示,患者可以選擇透過「脊髓刺激術」來治療。這是一種神經調控手術,醫師會依照病人疼痛的部位和形態,來選擇植入神經刺激器晶片的部位,例如在頸椎、胸椎、腰椎,透過通電以後產生的電刺激模組來阻斷疼痛訊號傳導,進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以高雄長庚醫院為例,目前脊髓刺激術的治療成效可減痛一半以上,同時還能讓口服止痛藥量砍半。脊髓損傷患者福音,電極刺激+復健有望恢復行走能力此外,此療法也是脊髓損傷患者的一線機會,林宥潤醫師解釋,脊髓損傷會破壞脊髓神經元與終端末稍神經之間的聯繫,損傷節段以下區域的運動、感覺、自主神經功能會發生部分缺陷甚至完全喪失,依照損傷部位,會導致全身或下半身癱瘓,除了因癱瘓無力生活無法自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外,更會有排尿排便困難、呼吸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慢性頑固性神經痛等問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腦神經外科石富元醫師補充,目前尚無絕對有效治療慢性脊髓損傷的方法。而近年來,多項國內外人體與動物研究皆證實,脊髓電刺激術可活化神經、增加神經可塑性以利建立新的神經迴路,手術中依照病人脊髓損傷位置且參照病人症狀,在適合的位置植入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流到神經節控制的相關肌肉群,可以增強改善原本癱瘓的肌肉能力,再搭配上積極的復健治療,甚至可以恢復行走的能力,同時也可降低原本因脊髓損傷遺留的神經痛與肌肉僵直緊繃張力過強的後遺症。電池年限最長九年,MRI檢查也不受影響!由於脊髓刺激術必須分兩個階段進行,先植入測試電極導線做短期治療測試,確認療效後,再將永久神經刺激器植入體內,以達長期治療效果;換言之,患者可在第一階段結束後,再決定是否進行第二階段。統計顯示,七至八成的病人在測試治療後可確認療效,最後選擇接受植入永久神經刺激器的病人,滿意度可高達八成。石富元醫師表示,由於神經刺激器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給予電刺激,等於無時無刻在做疼痛抑制治療,因此能夠減少患者服用止痛藥物的頻率與施打嗎啡類藥物的劑量,大幅減輕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加上電池充電速度快,且平均年限可達九年;若病患需進行MRI檢查也不受影響。脊髓刺激術可以大幅減緩疼痛,降低了憂鬱的傾向,且能回復病人原本的生活品質。帶狀疱疹、偏頭痛都有效,但脊髓刺激術非萬靈丹林宥潤醫師常跟病人形容,疼痛就像消防警鈴,儘管不論慢性心絞痛、四肢缺血性疼痛、下背痛、頸椎神經根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還是帶狀皰疹引起的神經痛,都可以透過脊髓刺激術來改善,但在進行這類治療之前,必須先確認體內沒有其他可能引起疼痛的病灶,才能進行疼痛介入治療。石富元醫師也提醒民眾,預防勝於治療,脊髓刺激術雖然能良好控制疼痛,但防微杜漸,假如有疼痛持續超過兩週,建議盡快就醫診治,別等到惡化成慢性難治型疼痛時才處理!
翹二郎腿有害身體 骨科醫揭4風險:房事也會影響
許多人坐著,會忍不住翹起「二郎腿」,但這個動作其實傷害很大。專家便提醒,翹腳會導致身體出現4個問題,包括靜脈屈張、坐骨神經痛等,甚至房事也會受影響。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專頁分享,上個月受邀演講,無意間發現台下很多聽眾都翹腳,雖然他完全不介意,認為大家用覺得舒服的姿勢聽他講話,自己也會感到自在,只是身為骨科醫師,他必須提醒關於翹腳,可能傷害身體的幾件事。翹腳對身體的4個傷害。(圖/翻攝自嚴可倫臉書)1.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是臀部深處的肌肉,翹腳會讓梨狀肌被過度使用變得緊繃,容易引起腫脹跟發炎。症狀是臀部深處會痛,而且在變換姿勢、跟坐著的時候會特別明顯。2.靜脈曲張:翹腳的時候,兩條腿會交疊在一起,翹起來的那條腿後側神經血管會壓在另一隻腳上,容易影響血液流動,因此會提高小腿靜脈曲張的機率。另外,久坐也容易造成靜脈曲張。3.坐骨神經痛:翹腳會讓骨盆壓力不平衡,引起椎間盤、坐骨神經痛等問題,如果已經有酸、麻、痛、無力的症狀,或者年紀比較大的長輩,更要多加留意。4.異常頻尿:翹腳可能引起骨盆底肌肉筋膜失去彈性,導致排尿下腹疼痛或頻尿,影響排尿功能甚至房事。嚴可倫指出,長輩在叫我們不要翹腳,真的是有他的道理在,偶爾為之沒有關係,但不要養成一坐下來就翹腳的習慣。
77歲婦側腰背痛 竟是針灸害「肌肉感染」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77歲的簡婆婆,平時生活可以自理,突然急性左側腰背痛,前往骨科就診。醫師初步檢查發現,疼痛會轉移至左大腿前外側,左側髖關節痛到無法伸直抬舉。緊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下,才發現左側骨盆腔的髂腰肌及梨狀肌膿瘍。「髂腰肌膿瘍」十分罕見 考驗醫師經驗及影像判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晉瑋指出,髂腰肌膿瘍是非常罕見的肌肉感染,臨床表現多樣化且缺乏特異性,初期並不會有典型的三病徵(發燒、腰背痛及轉移痛、髖關節活動受限),經常延遲診斷導致併發嚴重敗血症,非常考驗醫師經驗及敏銳度,及時使用影像學檢查,才能及早診斷。陳晉瑋說明,病人因疑似坐骨神經痛而安排腰椎核磁共振檢查,影像卻沒發現任何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椎體感染或腫瘤,住院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WBC)及發炎指數(CRP)非常高,血液細菌培養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甚至併發敗血性休克。仔細詢問病史後,簡婆婆曾經接受針灸療法緩和背痛,臀部被數支細長的針具扎過,檢查後推斷恐是造成髂腰肌膿瘍的原因。針灸針具消毒未完全 細菌進入腹腔引感染至於細菌是如何到達病人後腹腔引起感染?推測是因針具消毒未完全,造成臀肌外傷性血腫及局部感染,經血行傳播而引起菌血症,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為主,而次發性腰肌膿瘍是由鄰近器官感染(例如盲腸炎、憩室炎、椎間盤感染),直接侵犯髂腰肌引起,致病菌則以腸道桿菌為主,透過血液培養能確定致病菌種,給予適切的抗生素治療。下背痛應及時治療 留意髂腰肌膿瘍或腫瘤可能陳晉瑋提醒臨床醫師,面對急性下背痛的病人求診時,要當心是否伴有發炎症狀。對於有感染病徵的下背痛病人,應留意髂腰肌膿瘍、骨髓炎甚至腫瘤轉移的可能性,以免錯失治療的先機。
婦癌死亡率最高…醫曝「定期內診也沒用」發現已3期 4症狀快就醫
卵巢癌是最棘手的婦科癌症,因為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治療後,仍有7成的人會在2年內復發。婦科醫師張瑜芹表示,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都是三期以後,所以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然而卵巢癌其實並非完全沒有身體異狀,只是容易被當成其他原因,提醒女性朋友要多注意。張瑜芹在臉書發文,「卵巢癌是讓很多人聞之色變的婦科癌症之一。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都是三期以後,所以卵巢癌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實卵巢癌也不是完全沒有身體異狀,只是容易被當成其他原因。」醫師指出,「卵巢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部腫脹感,伴隨一些腸胃不適,如下腹部不舒服、消化不良、噁心感、食慾不振等。腫瘤大到壓迫到腸子或膀胱時,就會引起便秘或頻尿;如果壓迫到神經時,則會引起腰痛、腹痛、坐骨神經痛。」醫師表示,這些症狀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小毛病,很容易掉以輕心,要請大家提高警覺,身體不適時向醫師諮詢,「除了對上述症狀提高警覺之外,目前我們對於早期發現卵巢癌並沒有理想的做法(就算定期內診、超音波或抽癌症指數也未必有用)運氣好的話,才能在健康檢查中碰巧發現!」雖然如此,張瑜芹仍提醒,「連健康檢查都不好好做的話,就連好運早期發現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姊妹們無論再忙,都要定期去做子宮頸抹片和其他健康檢查。」(圖/翻攝自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臉書)
受長期坐骨神經痛困擾退休 醫喊話:慢性疼痛應重視
一名從事運動相關工作的中年男性,因坐骨神經痛而被迫提早退休,再經過多次手術後仍感到雙腿燒灼、刺痛,經醫師評估疼痛指數高達7分,必須吃嗎啡才能減緩長期疼痛的不適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也讓他對於人生下半場十分喪志。慢性疼痛恐造成憂鬱、失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疼痛中心主任溫永銳指出,上述患者的疼痛屬慢性疼痛,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疼痛,如脊椎退化、下背痛、肌腱炎等軀體性疼痛,還有潰瘍、慢性發炎等內臟疼痛;「其實慢性疼痛常只是冰山一角,常會影響心理引發憂鬱,造成生活不便及無法工作,甚至失能」。慢性疼痛治療選擇多元,如口服藥物、復健、注射及手術。溫永銳表示,過去傳統保守治療或手術止痛效果不佳,患者只剩口服嗎啡一途;但長期大量使用,容易噁心嘔吐、昏沉無力,甚至影響免疫系統及內分泌失調,造成性慾下降、不舉、月經混亂等副作用,而不吃又會面臨疼痛難受的窘境。脊髓刺激術直接調控神經 止痛效果佳好消息是,目前已有「神經調控」治療的選項,適合止痛效果不理想、也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溫醫師說,這類神經調控植入式技術,如脊髓刺激術(SCS),透過植入放電的電極到脊椎內,以微創不破壞神經的方式,調控神經的疼痛傳導來阻斷大腦的痛覺感受,進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能更有效的疼痛管理,非常適合脊椎術後疼痛、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及周邊神經傷害、周邊血管問題、頑固性心絞痛等患者,已證實可以減少疼痛及改善生活品質。溫永銳進一步說明,脊髓刺激器植入方式有如心律調節器,首先會於患者背部脊椎內放入電極導線,並由患者操作連接於腹部的體外測試刺激器,經過數天或數周確認測試效果後,再將神經刺激器及電池永久植入體內。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刺激器還可偵測病患體位,調節電量及參數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且電池充電速度快、壽命長達10年,對於病患更便利,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若需進行MRI檢查也不受影響,初期建議每1~2個月回診確認效果及調整神經調控的狀況。疼痛逾6個月應主動諮詢醫師「疼痛不要拖、也不要忍!」溫醫師強調,許多慢性疼痛像是「不死的癌症」,例如,大家以為手術後疼痛是正常現象,其實開胸、剖腹等手術,容易造成神經傷害及神經痛;此外,帶狀皰疹也可能變成慢性神經痛。若是3~6個月疼痛沒有改善,會敏感化神經系統變成頑固難醫的疼痛,因此建議所有持續的疼痛,都需及早諮詢疼痛專科醫師接受治療。
骨頭壞死!49歲男腰痛寸步難行 追溯原因竟是「貪杯釀禍」
49歲的劉先生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5~6年前深受坐骨神經痛所苦,但是透過復健及核心肌群訓練,近年已經甚少復發,偶而發作便去熟識的復健診所做做復健,平時倒也不太困擾。這幾個月因為事業的應酬增加,比較少運動,除了熟悉的腰痛,總覺得右側髖關節附近常有酸痛感,但是復健之後似乎又有所改善,便不太在意,直到兩個月前自覺好像髖關節扭傷一下,至此之後疼痛加劇,寸步難行。醫師看到劉先生走進來的樣子,心中已經猜到七八分病因;他跛著腳走進來門診,聽完他的敘述之後,馬上先幫他做了理學檢查,之後更加確定心中的診斷;隨著X光結果出來,除了腰椎退化問題之外,更合併有右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告知劉先生可能造成的原因後,他隨即陷入沉思。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張彧銓說,髖關節置換是一項成熟的手術,但是病人接受手術的原因,台灣卻和國外有很大不同。根據研究,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原因,在台灣有超過4成是因為飲酒,2成是因為全身性類固醇使用,另外有4成原因不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在早期診斷比較困難,在股骨頭壞死塌陷之前,會有一段時間單靠X光不容易診斷,常常需要搭配問診及適當的理學檢查,再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能夠確實診斷。早期診斷才能及早介入治療,在股骨頭塌陷之前,可以施行核心減壓手術,如果把治病因子一併解除,根據研究有約三成的病人可免於換人工髖關節。而在股骨頭塌陷之後,就剩下人工髖關節置換才能真正解決病人的症狀了。張彧銓表示,如果以性別區分,男性病患最大的致病原因是飲酒,而女性病患最大的致病原因是類固醇使用,使用類固醇的原因前三名依序為紅斑性狼瘡,血液腫瘤疾病及氣喘,整體而言,平均接受關節置換的年齡為50歲左右。使用類固醇的病人又有較高的雙側致病比例。在經過一個月的保守治療之後,劉先生的疼痛幾乎沒有改善,幾經考慮之後,終於下定決心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第二個月的門診追蹤已經看不出來換過關節的樣子,幸運的是,對側的髖關節尚未被影響,更讓醫師欣慰的是,劉先生已經答
英國19歲猛男硬舉300kg!卻下身癱瘓6個月 關鍵原因曝光
住在英國南約克郡(South Yorkshire)的19歲青年哈克特(Brandon Hackett)熱愛健身,還曾在去年報名舉重比賽。然而,他在某次的賽前訓練硬舉300公斤後,卻突然感覺背部疼痛,起初醫生都以為是坐骨神經痛,直到哈克特整個下半身逐漸癱瘓並被迫坐輪椅轉院就醫,才被診斷出罹患了罕見的骨骼癌症。英國19歲猛男哈克特(Brandon Hackett)。(圖/翻攝自Instagram)據《每日星報》的報導,現年20歲的哈克特在2021年7月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舉重比賽的訓練。然而,他的背部在某次硬舉300公斤後突然開始疼痛,起初醫生認為哈克特只是肌肉過度緊繃,並為他進行物理治療,沒想到狀況不僅沒有好轉,痛感還擴散到腹部和腿部,醫生在哈克特二度就診後判定他可能罹患坐骨神經痛。哈克特表示,他當時以為自己是因為做硬舉的姿勢不對或過度負荷才會導致椎間盤突出。結果哈克特的病情卻逐漸惡化,他在參加3天的里茲音樂祭(Leeds Festival)後發現他的下半身不能動彈,於是他三度就醫,卻還是無法被診斷出確切病因,只發現似乎有異物壓迫到他的脊椎,結果他就這樣一拖再拖,在轉院治療前已腰部以下癱瘓,必須坐輪椅才能離開床上。哈克特轉院後,終於被診斷出罹患了名為「尤文氏肉瘤」(Ewing sarcoma)的罕見癌症,據稱此病會在骨骼或骨骼周圍的軟組織長出腫瘤,導致骨骼疼痛、高燒不退,好發兒童和青少年族群,且男性更易得病。所幸哈克特的癌細胞在之後的1年內都沒有再擴散。經歷緊急減壓手術後,哈克特也開始活動腿部,並花了6個月的時間積極化療和復健,如今他終於能夠自主行走,並重新投入自己熱愛的健身運動和舉重比賽。
超厲害82歲馬拉松阿嬤 24小時內跑完125公里打破世界紀錄
馬拉松一直以來都是很受歡迎的國際運動賽事,日前在法國舉辦的24小時馬拉松錦標賽,有一位參賽者引起了大家的注意,82歲Barbara Humbert,是參賽者中年齡大的一位,在24小時內跑完125公里,也展現了她驚人的毅力。根據《citizen post》報導,2022年5月,第19屆法國24小時長跑錦標賽在布里夫拉蓋亞爾德舉行,在 174 名參賽者中,有38名女性出席,其中包括82歲的Barbara Humbert。她是年齡最大的一位,最後,她在24小時內跑完125公里,打破了同齡人的世界紀錄。Barbara Humbert的經驗非常豐富,她在39年中完成了139場比賽和54場馬拉松比賽,其中包括10次巴黎馬拉松。她也說到「當我在街上奔跑時,我有一種自由的感覺,我進入一種冥想形式,讓我清醒」。事實上,除了跑步,她還喜歡騎自行車、游泳,最近還嘗試過鐵人三項。儘管她在運動前都會好好做暖身,但她身體還是有一些運動傷害,包括坐骨神經痛、臀部疼痛和腳踝扭傷。但這些都沒有讓她停止訓練,體現了她不屈不撓的精神。Barbara Humbert也提到之後她還會參加2022年6月的阿爾薩斯葡萄園馬拉松,然後是10月的芝加哥馬拉松,也計畫將會參加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
男子從屁股痠麻到腳趾 復健也無用!醫師看X光片直呼「這裡滑掉了」
一位66歲男性右側屁股大腿外側到下肢腳趾痠痛麻多年,近6個月更是每況愈下,走太久或是站太久症狀就會出現,坐著休息才能改善,穿鞋時腳底會有麻木感,接受復健治療超過一年還是沒改善,才決定至骨科門診治療。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脊椎第四、第五節滑脫合併椎間盤突出及黃韌帶增生,造成結構不穩定及神經壓迫。評估後採用微創鋼釘術固定滑脫的脊椎,增加穩定度,並在右側椎弓處做部分切除,讓壓迫的神經減壓。術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休養半年後已恢復正常生活。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骨科醫師楊祐昇指出,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及神經管狹窄等病症,都是退化性脊椎病變的一環。受壓迫的神經及脊柱穩定性問題,會導致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沿著臀部與髖部往大小腿後外側的線型放射狀痠痛麻)、跛行及不耐久坐或久站,臨床上會進一步以X光、肌電圖神經傳導、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來診斷病因。術前,患者穿鞋時腳底會有麻木感,經檢查發現脊椎滑脫合併椎間盤突出及黃韌帶增生。若症狀不嚴重,保守治療上會建議先以消炎止痛藥,搭配短期的類固醇,輔以物理治療、推拿針灸為主。若治療3~6個月後症狀仍無法有效改善時,就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以避免脊椎結構的不穩定導致神經壓迫加劇。楊祐昇醫師表示,脊椎手術基本上會朝著神經減壓及穩定脊柱的方向來執行。傳統手術對於肌肉、韌帶及骨頭關節組織有較大範圍的切開或切除,容易影響脊椎整體構造;微創手術則利用各式管狀器械及透視輔助,能保留大部分脊椎構造,達到矯正目的,臨床上接受微創手術的患者在術後疼痛、復原速度、長期的併發症、症狀的復發,都有明顯的相對優勢。但醫師也提醒,由於每個人臨床狀況不同,有些人接受微創脊椎手術會不如傳統的開放性手術安全或有效,建議患者手術前,應與醫師討論不同手術方式的優缺點及適用範圍、是否有替代方案等等,唯有充分了解病況及手術風險,才能選擇一個對自己最好的治療方式。術後,患者接受微創鋼釘術固定滑脫的脊椎,增加穩定度,減少神經壓迫。
壞姿勢排行榜2/戒不掉蹺腳習慣? 骨盆免歪!專家透露解套秘招
1111人力銀行日前進行「在家工作煩躁指數」的調查,發現高達40.7%的上班族出現腰痠背痛的情形,主因就是姿勢不良。事實上, Yahoo! 奇摩健康曾針對8500人做網路問券調查,發現痠痛已經成為最困擾台灣人的第一名疾病,將近3~4成民眾都有此問題,如今,疫情的後續效應讓情況更加惡化。只要有一處的脊椎位置不正確,就會影響整體脊椎健康,最常出現的症狀是頸部、腰背痠痛。(圖/123RF)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楊翊君說,如果脊椎長時間處在不正確的位置,久而久之脊椎的活動度就會變小,而造成的影響則是一連串的,包括脖子、腰、背都會逐漸覺得不舒服,所以一個姿勢不要固定超過30分鐘。楊翊君認為最壞姿勢第二名是蹺腳,主要是因為實在太容易發生,而且大多數人都固定只蹺某一邊腳。「就連我自己也有蹺腳習慣,除了注意不要超過30分鐘以上,我也會換腳平衡一下。」楊翊君說,長期蹺單邊腳很容易造成骨盆歪斜,會影響下半身整體肌肉的平衡,進而造成用力方式改變,這會讓身體變得更容易受傷,例如突然腰拉傷等等,建議進一步找出蹺腳的原因,例如若是椅子太高,就換張更適合的椅子。有些民眾因居家上班,反而花更長時間待在電腦前,很容易造成肩頸僵硬等問題。(圖/報系資料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暨奧亞運國家隊隊醫林頌凱醫師認為,最壞姿勢第二名是長時間使用電腦,因為一整天都坐在電腦前,相當不利脊椎健康。林頌凱說,「疫情期間,許多人都必須守在電腦前視訊、工作,有時候時間持續近8小時,整個人的上半身猶如被『框』在螢幕裡一般,下半身雖然自由,卻可能蹺腳、歪一邊,長期下來,上半身肩頸僵硬痠痛,下半身腳麻、坐骨神經痛。」建議每30分鐘就應該起身活動一下。醫師林頌凱認為,坐累了就想趴著,甚至喜歡躺著都是人體的自然反應,只要同一個姿勢不要持續太久,並多起身活動、伸展即可。(圖/林頌凱提供)
男長期翹腳驚見「長短腳」 醫生:臉也變老了
蹺二郎腿幾乎是很多人的習慣性動作,但很少人知道這簡單的一個動作,卻可能導致身體出現大問題。中國一名男子小丁(化名)因喜歡翹腳,長期下來卻導致自己走路姿勢怪異像企鵝,就連躺下也感到異常疼痛,嚇得他急忙就醫。醫生診斷後嘆氣表示,「與其說他的脊柱呈現 『S』狀,不如說已經『扭成麻花』了」。根據《新週刊》報導,小丁表示,自己因為工作養成了翹二郎腿的習慣,沒想到3、4個月前身體狀況突然出現異常,不但走路變得像企鵝,還全身酸痛,「整個人的後背、臀部以及右腿異常疼痛,最後到了躺也躺不下、坐也坐不起來,甚至無法蹲下上廁所的地步」。嚇得他趕忙到醫院的康復醫學科就醫。醫生根據檢查結果表示,小丁的病情導因於脊柱扭曲,「他的脊柱嚴重側彎與旋轉,骨盆傾斜看起來左腿長右腿短;而且左腿較粗,右腿則顯得細。」醫生根據小丁的種種症狀,推測其骨盆傾斜和蹺二郎腿有直接的關係;經過種種評估,決定先採取3個月的針灸、推拿、牽引等治療方式,緩解肌肉疼痛問題。由於小丁的積極配合,其症狀改善不少。醫生表示,雖然他的骨性結構仍然停留在側彎與旋轉的狀態,但病情已有顯著進步。男子因長期翹右腳,導致兩邊的腳長不一,粗細也有差異。(圖/翻攝自微博)此外,醫生也提到,蹺二郎腿因會讓身體動作造成側彎和腰椎旋轉,肌肉受力改變將導致骨盆傾斜,比如肩膀會變得左右高低不同。還有一點,就是人雙側臉頰會變得不同,看起來較未翹腳的人衰老許多,「嚴重的還會影響顏值,尤其對於女性和小孩的影響更大」。此外,醫生也提出幾點翹腳產生的不良影響如下:1.腰部肌肉受損。上肢的重量透過腰椎傳遞到骨盆,所以腰椎承受的力量很大,骨盆傾斜受力不同,肌肉和運動能力就會受損。2.骨性結構改變。如上文所述的側彎和腰椎旋轉、骨盆傾斜、肩膀高低不同以及顏值受損。3.使人坐骨神經痛。蹺起來那條腿,讓臀部肌肉更緊張,更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本身患有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很有可能會病情復發。4.下肢血管受到壓迫,容易引起靜脈曲張。由於血管壓迫,心臟血液回流變慢,身體容易沉積血栓,因此患有糖尿病、房顫等的病人不應該蹺二郎腿。5. 膝關節受損,出現疼痛。本身膝關節有問題的,很有可能誘發。而對於懷孕女性的也會加重骨盆負擔,如果長期蹺二郎腿,則會加重其腰部的疼痛。雖然對於胎兒本身沒有多大影響,但肌肉受損後在孕婦生產用力時有一定影響。其次,夏天悶熱時,女性陰部也極易誘發婦科疾病。因此醫生建議,如若真的很想翹腳,最好每次以不超過15分鐘為宜。
免麻醉!X光導引疼痛介入治療 成功率達9成
雖然剛休完長長的年假,但許多人仍然深受腰痠背痛之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劭遠說,臨床上常見患者因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或是其他各式神經痛前往就醫,其中可能病因有脊椎關節退化併發小面關節發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脊椎管狹窄症壓迫神經、脊椎手術後復發或相鄰節段退化、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等,治療方式需先經過徒手神經學檢查、各式影像儀器檢查或併神經電生理檢查後,確定病灶所在和神經受影響程度,再與醫師討論治療照護方向。許劭遠指出,大部分患者初期仍以保守治療為主,例如:口服或外用藥物、復健治療、物理治療、使用輔具、生活型態改變…等,若保守治療三個月後仍無改善,根據病因,有些神經受壓迫的患者通常需要進行神經減壓手術。然而,高齡或體弱多病的患者若要接受全身麻醉手術,必須面對較高的風險,例如傷口癒合不良或是感染、心肌梗塞或中風等,此時便可考慮微創的疼痛介入治療,來改善症狀和提升生活品質。許劭遠解釋,疼痛介入治療大致上可分兩種,一種是注射藥物於神經上,常見為類固醇(亦稱為神經阻斷術),另一種是讓神經變質和降低敏感度,常用方法是高頻熱凝療法,以上治療需要將細針精準的置入脊椎的目標神經周圍,該院使用高解析X光導引能清楚看見脊椎結構。對於複雜的脊椎變形,往往需要神經阻斷術配合影像檢查才能精確定位病灶,以減少不必要的手術範圍。X光導引疼痛介入治療不需全身麻醉,病人無須住院,亦無需禁食空腹,與門診醫師預約時間到開刀房報到即可。術後只有如抽血般針孔大小傷口,且手術後病人可維持正常生活工作作息,不需請假或躺床休養,治療成功率近9成,效果持續時間則依病情嚴重度而有不同。民眾可至神經外科門診做進一步諮詢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