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法案
」紐約遭雷暴雨侵襲 居民呼籲政府提供補償
13號清晨美國三州地區遭到雷暴雨侵襲釀成水災,部分地區降雨量超過兩吋,皇后區、布魯克林等地都有淹水,部分地鐵線改道或停運,高速公路車道關閉,不少居民的地下室、車庫被毀,紐約全市甚至發布洪水警報,當地居民呼籲政府整修下水道,並提供受災民眾協助或補償。國會眾議員孟昭文表示,氣候變遷未來將引發更多水患,拜登去年簽署的基建法案資金,應盡力分配至紐約應對洪災問題。
美股歡慶1.2兆美元基建過關 台股多頭氣盛盤堅向上
周一(8日)美股歡慶1.2兆美元基礎建設過關,鋼鐵、能源等原物料等類股帶動下,四大指數續創新高,標準普爾(SP500)指數首度站上4700點,AMD拿下Meta(原臉書)資料中心晶片訂單,股價應聲漲逾一成。台積電ADR漲2.64%;日月光ADR漲6.21%;聯電ADR漲3.61%;中華電信ADR漲0.71%。8日美股四大指數表現:道瓊工業指數上漲104.27點、0.29%,收36,432.22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10.77點、0.07%,收15,982.36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4.18點、0.09%,收4,701.71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46.8點、1.25%,收3,803.3點。美國科技股中,蘋果跌0.56%;Meta跌0.74%;Alphabet(谷歌母公司)漲0.12%;亞馬遜跌0.85%;特斯拉大跌4.92%;微軟漲0.28%;英特爾漲1.24%;AMD大漲10.14%;NVIDIA漲3.56%;高通漲1.73%;應用材料跌0.22%;美光漲2.25%。8日台股開高走高,早盤指數雖然一度因台積電跌破6字頭而翻黑,跌至17279.46點,但隨即買單進駐,台積電再度翻紅並守住600元整數關卡,指數也穩步上攻,最後就收在最高點17415.30點,上漲118.40點、0.68%。櫃買指數則以214.81點作收,下跌1.09點、0.50%,成交金額持續萎縮至754.31億元。集中市場8日成交金額續增至3736.47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買超128.20億元,其中外資連2買、買超106.19億元,外資自營商買超0.01億元;投信連2買、買超8.73億元;自營商買超1.68億元、自營商避險買超11.58億元。台股集中市場與上櫃股票11月8日大盤走勢圖。(圖/翻攝自基本市況報導網站)資券變化方面,融資金額增加12.66億元,融資餘額為2656.15億元,融券減少0.1萬張,融券餘額為54.39 54.49萬張。當日沖銷交易買賣金額加總為3173.93億元,占市場比例41.59%。統一證券表示,業績及題材股出線,昨日台股持續上揚,傳產及電子各有表現。傳產部份以航運及鋼鐵最強,貨櫃三雄長榮、陽明、萬海獲利高過預期及旅遊開放受惠的華航、長榮航走勢最強;鋼鐵股雖然報價走跌,但在美國基建法案過關後呈跌深反彈,以大成鋼、大國鋼及允強表現最強。在電子股部份,昨日強勢者為宏達電、威盛、技嘉、微星、華擎、日月光投控等。法人指出,近期台股多頭氣盛,持續盤堅,在突破半年線反壓後,目前台股各均線均呈多頭排列,下檔在季線17000點具有強力支撐,有利台股向上盤堅。雖然美股氣氛良好,但須提防中國變數仍在,包括恒大事件尚未解決、疫情再起、缺電、缺料等帶來的影響。
季底作帳中小型股為重點 台股本周反彈可期
由於中國央行宣布加密貨幣相關交易均為非法金融活動,周五(24日)比特幣等數位貨幣及區塊鏈股應聲下跌,美股四大指數漲跌互見。台積電ADR跌0.47%;日月光ADR跌0.58%;聯電ADR漲1.01%;中華電信ADR漲0.20%。24日美股四大指數表現:道瓊工業指數漲33.18點、0.1%,收34,798點;那斯達克指數跌4.54點、0.03%,收15,047.7點;標普500指數漲6.5點、0.15%,收4,455.48點;費城半導體指數跌3.5點、0.10%,收3,453.9點。美國科技股中,蘋果漲0.061%;臉書漲2.02%;谷歌母公司漲0.71%;亞馬遜漲0.28%;微軟跌0.070%;英特爾漲0.35%;AMD跌0.33%;高通跌0.022%;NVIDIA跌1.78%;應用材料漲0.57%;美光漲0.014%。台股24日開高走高,早盤以17130.74點開出後,在IC設計、面板、航運等族群帶動下,隨即攻上17200點,最高來到17273.59點,最後則以17260.19點作收,上漲181.97點、1.07%,收復半年線,周K棒為一下影線紅棒。櫃買指數則收在213.10點,上漲2.35點、1.12%,成交金額略降至782.79億元。24日集中市場成交金額略增至2754.19億元,其中三大法人合計買超88.99億元,外資連二買、買超79.09億元,外資自營商買超0.00億元;投信買超1.34億元;自營商買超5.81億元、自營商避險買超2.75億元。法人表示,中秋連假過後,台股先補跌、後反彈,但成交量維持低檔,市場追價意願不高,主要還是因為市場諸多不確定因素未解,像如美國債務上限、基建法案及預算案尚未通過,蘋果新機上市但逢晶片荒等,投資人保持觀望。但就KD指標來看,台股已出現落底現象,加上季底作帳行情,本周應該反彈可期。永豐投顧指出,投信衝刺績效,中小股為重點。9月底前機構法人展開作帳行情,短多可持續。而iPhone 13於9月24日正式開賣,由於此次為史上升級最少的手機,缺乏亮點,對於銷售預測樂觀派看增2成,保守派則認為中國市場將銷售不佳,建議密切觀察後續銷售數字,將左右蘋概族群營收動能及股價表現。繼面板、NB、DRAM需求/價格出現下滑雜音後,被動元件標準品價格自9月1日開始調降、Nike發佈2022年營業展望,受供應鏈影響,2022年營收由10-15%年增率(YoY)下調至5%。永豐投顧認為,後續股市表現不若過去出現呈現齊漲現象,類股強弱度將亦發明顯。建議以產業趨勢明確的晶圓代工、高速傳輸及伺服器相關族群為選股標的。預估本周指數空間17000-17400點。台股集中市場與上櫃股票9月24日大盤走勢圖。(圖/翻攝自基本市況報導網站)
台股本周外資大賣356億元 未進行像樣回補
中秋長假過後,台股便面臨美股因恆大事件重挫而來的巨大賣壓,外資倒貨356億元,加權指數下挫350點,跌破萬七關卡,Fed主席Powell在FOMC會後表示,美國對恒大集團的債務幾乎沒有直接曝險,投資者對恆大驚慌情緒緩解,另一方面,Fed稱如果經濟進展如預期,可能適合在11月會議宣布縮減購債,並於 2022年中結束,符合市場預期,自此美股展開反彈,台股跟進。台股本周9月22日至24日集中市場,外資賣超240.3億元,投信買超28.2億,自營商含避險賣超92.63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賣超304.73億元。融資減6.48億元,融資餘額2,636.26億;融券增11,420張,融券餘額55.99萬張,外資避險、自營商賣短,散戶偏空。上櫃股票方面,外資賣超28.86億,投信買超10.77億,自營商買超2.4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賣超15.68億元。OTC融資增3.92億,融資餘額674.35億,融券增11,420張,融券餘額559,931張。永豐投顧分析,加權指數上周收盤為17260.19點,收復22日長黑K棒,但反彈幅度不大,且成交量持續低量,追價意願不強,外資在22日大賣356億元過後,並未進行像樣的回補,主因還是在於國際景氣不明,美、歐公布最新PMI數據,雙雙較上月滑落,另美國眾多議題如債務上限、基建法案及預算案皆懸而未解,在此當口,外資不敢躁進。不過以加權指數及OTC指數日KD指標來看,已出現落底現象,配合投資機構季底作帳,未來一週反彈可期。類股表現部分,強弱勢分明,PVC、EVA行情看俏,台塑+3.92%、華夏+8.86%、亞聚+5.48%、台聚+9.26%,貨櫃三雄在加州塞港嚴重之際,股價漲幅在2.85%~4.69%,電腦周邊則以光寶+4.75%、英業達+3.41%、華碩+3.37%、緯穎+4.19%的帶動下,類股漲幅為2.02%。
美國勞動市場傳2項好消息 1兆美元基建法案促經濟復甦
美國7月份失業率為5.4%,低於市場預期,加上非農就業人數增加,達到近一年來的新高點,顯示美國就業市場正持續強勁的擴張,第一金投信分析,美國經濟正朝復甦的方向邁進。本週也將公布零售銷售數據,根據數據也可以觀察經濟復甦的狀況。美國勞動部最新失業率統計出爐,7月份失業率達5.4%,遠低於市場預估的5.9%,大幅提振市場信心,加上非農的新增就業人數超過94萬人,更是創下近一年來新高人數,顯示就業市場正強勁的擴張。在消費者物價方面,美國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5.4%,月增率下降至0.6%;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略增至7.8%,月增率則持平達1.0%,顯示消費端的物價升幅已有略為放緩,但供應端瓶頸問題仍是生產端物價持續上揚的因素,通膨是否已經觸頂,還需繼續觀察PPI變化。本週重要經濟數據。(圖/第一金投信)此外,美國參議院在8月10日通過1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案,預估將在5年內支出5,500億美元經費,用於更新美國老舊的道路、橋樑、鐵路,以及重建電網和建設電動車充電站,成為美國近10年來規模最大的基建計畫,市場預估也將帶動提振鋼鐵、建材等相關產業營運表現。上週美股市場漲跌互見、市場多空情緒交雜,主要是受到聯準會多位官員持續發表鷹派言論的影響,其中道瓊、標普分別上漲1.24%及0.72%,而那斯達克則下跌0.53%。台股受到費城半導體及那斯達克指數雙雙表現不佳影響,電子類股普遍走跌,航運傳產也沒有亮眼表現,上週跌幅2.18%,未來在全球缺貨潮持續下,台灣受惠出口強勁的基本盤支撐,短期修正後量能逐步回溫,仍有表現空間。本週美國將公布7月份零售銷售數據,由於此項數據對於消費大國而言十分重要,是衡量經濟復甦力道之重要指標,因此也格外受到關注。此外,世界各國經濟成長是否受到新一波疫情升溫而受影響,也是判斷接下來經濟成長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