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鑑識科學
」超狂通識課1/台大最夯的一堂課「2592人搶修」 非普級!屍體鮮血成教材
走進台大醫學院,經過一條條猶如迷宮般的路徑後,終於抵達法醫研究所,所長翁德怡一早領著百來位學生「校外教學」,到台北市刑事警察局學習現場採證的方法與細節。這位台灣大學最夯的通識課老師,坐在四周圍繞著冰冷鑑識儀器的辦公室裡,滿腔熱血地向CTWANT記者表示,「這門課非普級,充滿屍體與鮮血,要有心理準備才能上!」這學期,台大一門通識課引來2592位學生登記搶修,僅181人錄取,成了台大有史以來最熱門的一堂課。「3年前,我主動開了《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這門課,因為我希望更多人能有基本的鑑識概念。」翁德怡以日前引發軒然大波的幼兒園疑似餵毒案為例,她解釋,若是多數人能了解不同檢驗方法的特性以及結果如何判讀,就不會引起這麼多的誤解。「當初幼兒園的案例出現時,我覺得可能是把臨床藥/毒物檢驗方法應用到法醫毒物分析上所造成的誤解,本來想趕緊發聲請大家冷靜下來,不要急於作評論,應該等到用液相層析質譜儀檢驗確認結果後再來評論,但考慮萬一之後若必須訴諸法律,有可能會接受司法單位委託判讀鑑定結果,為秉持公正性所以忍了下來,後來經由液相層析質譜儀確認結果為陰性後才鬆了一口氣」。翁德怡畢業於台大醫學系、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現職是台大醫院法醫學研究所所長兼副教授,是國內唯一同時具備法醫毒物學及臨床毒物學專長的醫師,她表示,大家都知道目前人別鑑識需要利用DNA或指紋這種世界上幾乎沒有兩個人會相同的生物標記作為鑑識方法,過往採用ABO血型鑑識的方法只能當成類化證據,只能知道現場有一位具有某種血型的人,無法確認是誰,但ABO血型鑑識的最大好處就是很快就可以有檢驗結果,至少鑑定出來是A型血的人,那其他血型的嫌疑人立刻可以排除。幼兒園疑似餵毒案引發集體恐慌,地方政府甚至開放幼兒公費抽血,藉此紓解家長的焦慮。(圖/報系資料照)所以新北幼兒園案件中,一開始使用的免疫法就好比是ABO血型的篩檢測試,不能當作最終確認結果,而質譜儀分析方法就是鑑識化學物質的指紋,在未知的狀態下檢測,也就是不知道幼童體內是否有苯巴比妥,應該採用的質譜儀分析方法為佳,因為無論在檢驗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上,質譜儀分析方法目前是國際公認的黃金標準。 這個事件造成幼童家長的集體恐慌,網路上又傳出幼童指認老師餵食「彩虹藥水」,所以最後當事件以「偽陽性」結案時,有些家長還是十分擔憂。但是無論是大人或小孩,記憶都可能被創造,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如果爸媽反覆不斷問同樣的問題,小朋友有可能變成對於提示後給予的答案變得深信不疑,如此一來, 檢調單位之後也無法確認小朋友所言是否為真了。「這就是司法心理學的重要性,在這門課中我們也特別邀請國內司法心理學的專家趙儀珊老師來幫我們上課。」翁德怡說。為了推廣鑑識科學,翁德怡花了很多心思「包裝」。「3年前開課時,我希望想一個酷炫的名稱吸引學生,有一天搭捷運時看到吳念真拍攝的『國民法官』廣告,於是就靈機一動將鑑識與其結合,課程名稱就取《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不只如此,翁德怡還以《名偵探柯南》作為課程發想,鼓勵學生發掘「柯南」裡面對於科學鑑識部分哪些是正確值得我們學習,哪些其實是不正確的,而我們要如何推理出劇情中設定的不合理之處。同時也會廣邀各領域專家擔任客座講師,例如請台大昆蟲系的老師來講解屍體上的昆蟲、法律系老師說明法律究竟如何運作。「第一學期開課時,因為有許多屍體、命案現場照,所以很快就引起『轟動』,我會提醒學生這門課『非普級』,同時不可有獵奇心態,而且不能錄影拍照。」翁德怡現職是台大醫院法醫學研究所所長,除了指導研究生之外,她更希望透過通識課程讓更多人了解鑑識科學。(圖/趙世勳攝)進入第二學期時,《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已吸引2450名學生登記搶修,成為台大最熱門的通識課,開學第一周更有近500名學生擠進教室想要加簽,最後上課人數為191人;今年則是2592人登記搶修,最後擠進181人。台大學生也在PTT上分學習心得。「我覺得上完一學期的課之後,對於科學嚴謹的證明如何被應用有更深的感觸,也感受到案件的證據取得是多困難,學到最寶貴的經驗之一是『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冷靜理性思考』。」翁德怡的熱忱也感染了學生,每周課堂作業規定只需50字心得報告,但由於翁德怡總是一一回覆超過50字以上,所以學生們也愈寫愈長,翁德怡就算再忙,每周也一定會批改完學生的作業。為何如此認真?翁德怡說,如果讓越多人了解鑑識科學,平時遇到相關事件時,大家願意更理性冷靜地來討論相關鑑識議題,甚至可透過國民法官制度就能避免下一個冤案再度發生,「只要在30年當中能避免一次錯誤的判決,我覺得就值得了!」
超狂通識課2/有夠酷!校外教學竟在刑事警察局 台大學生最好奇「精神鑑定準確嗎?」
台大最受歡迎的通識課《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就連校外教學地點也很特別,竟是刑事警察局!而課堂上學生最好奇的課題是什麼?答案是「精神鑑定!」「質疑犯人可以偽裝思覺失調症躲過刑責?」開課的台大法醫所所長翁德怡笑答,「要詐病是很困難的!而且下場恐怕更慘。」翁德怡致力於推廣鑑識科學,認為可藉此減少冤案,也能降低社會對立的情形。「例如5億高中生案,許多人質疑若是墜樓,大體外觀不應該如此完整,但就科學上這是可能的,法醫解剖的結果也顯示高中生體內的骨頭都斷裂了。」翁德怡是國內唯一同時具備法醫毒物學及臨床毒物學專長的醫師,因此也有參與5億高中生的案件鑑定,「除了法務部法醫研究所毒物組利用質譜儀分析的1000多項毒藥物外,我鑑定的部分為死者在中國醫藥大學急診部急救時驗出血液中「鉀離子濃度」為正常,所以死因就不可能因為被注射「氯化鉀」而導致死亡。」若對相關的鑑識方法和過程不了解,很容易產生誤解或存有質疑。「例如很多人認為殺人之後假裝思覺失調症,就能減輕刑責,懷疑『精神鑑定』的準確性,我就邀請專精司法精神鑑定的精神科醫師擔任客座講師,來解答學生的疑惑。」翁德怡說,事實上要「詐病」是非常困難的,專家們有一套標準來檢驗,要逃過所有審查幾乎不可能。而且,詐病真有比較好嗎?答案可能讓大眾意外。翁德怡說,精神鑑定後會進行監護處分、強制就醫,原本最多是5年,現在修法後變成5年後評估,若不通過就會再視情況延長監護年限,甚至可能比原本的刑期更長,所以詐病並沒有比較好!翁德怡希望透過教學讓更多人了解鑑識科學,只要在30年當中能避免一次錯誤的判決,她覺得就值得了!(圖/趙世勳攝)正如《成為惡人之前:老貝利法院最具聲望女法官的6個人性思辨》這本書裡面所說的,「法律不是為了報復的鋒利之刃而制定,它是一個鈍化的工具,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謹慎應用」。翁德怡說,到底該怎麼判刑和訂刑期?這門通識也邀請了雲林地院王子榮法官來跟學生一起討論「判決的艱難」。翁德怡原本是急診科醫師,在面臨次專科的選擇時,因為當時正著迷於推理小說,尤其喜愛日本法醫作家海棠尊的《巴提斯塔的榮光》,內容描述醫師利用專業知識下毒的故事,也曾翻拍成日劇《白色榮光》。「我從此就對鑑識充滿興趣,所以次專科就選擇臨床毒物,後來再讀毒理研究所,以及自修法醫毒物學不過大家可以放心,直到目前為止,我周邊的人都活得還蠻健康的,我只喜歡鑑定,並不會對別人下毒。」翁德怡至今仍愛看推理小說,以前也很喜歡知名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還曾到日本探訪他書中主角加賀恭一郎的生活軌跡。「我喜歡他講述人性的部分,例如他的一本作品《信》,描述哥哥為了籌措弟弟的大學學費入室竊盜,意外殺人而入獄,真心懺悔每個月寫一封信給被害者兒子表示道歉。」但弟弟從小到大飽受歧視,哥哥出獄後弟弟拒絕和哥哥見面,受害者家屬真能原諒兇手?這每一個事件的正義不是絕對的黑白兩面,正是翁德怡認為最重要的部分,也希望能傳達給課堂上的學生。正如後來學生推薦給她的另外一部東野圭吾的作品《空洞的十字架》裡所說,判殺人犯「死刑」,被害者家屬就能得到救贖嗎?若我們廢除死刑,改判殺人犯「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終身勞動所得都來賠償被害者家屬,家屬真能放下嗎?「讓死者安息,對生者有愛」,這是翁德怡開立這門通識的初衷,最想傳達給學生的訊息。翁德怡笑說自己是「追星族」,最愛日本刑偵劇《相棒》飾演神戶尊的及川光博(右),她認為學生需要知道法律知識,因此特別邀請台大法律系的蘇凱平老師來授課,另一個私人原因是蘇老師聽過及川光博,因此成了翁德怡的不二人選。(圖/報系資料照)
超狂通識課3/北中南學子最愛課程一次看 醫療比例高「貼近生活又實用」
美國名校耶魯大學三百年來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快樂學」,台灣的學子呢?CTWANT記者調查北中南大學最夯通識課的前三名,發現醫療相關課程居多,以中興大學為例,前三名包括兩堂不同指導教師的《生活與醫療科技》與《體驗生活中的醫學》。中興大學校方表示,前三名授課教師皆為彰基醫師,由於學士後醫學系去年才成立,錄取名額僅有23名,因此推測大多是其他科系學生選修。台大本學期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總共有2592人登記搶修,其次是《鋼琴作品與演奏欣賞》2548人登記、《毒道之處~看不見的危機》2214人登記。南部的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科學、媒體與文化》,指導老師李育諭認為台灣學生雖然仍屬被動,但已經愈來愈勇於發言,和過去大為不同,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並不脆弱。中興大學公關部門告訴記者,第一名的《生活與醫療科技》早在110學年度即已開課,授課教師王偉勛是彰基骨科部副主任,課程內容包含急診常見疾病如腦血管、發燒,以及骨科常見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骨科常見手術等,「應是教授內容實用,所以很受學生歡迎。」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前三名,領域也涵蓋非常廣,包含科學、人工AI、文學領域,第一名《科學、媒體與文化》的指導老師李育諭表示,這門課是希望從媒體、文化等各層面去研究科學領域,也讓學生了解科學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停電,有一段期間經常停電,造成許多人生活不便,我就發現不少學生對核能的立場突然轉變,原本是主張反核,現在卻不同了。」李育諭說,這顯示這些學生對科學不夠了解,所以才希望透過這堂課,讓更多學生對科學有個全面的了解,不至於發生一個事件,就瞬間改變觀點。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科學、媒體與文化》,指導老師李育諭同時也是農業專家,曾教過《都市農業與永續發展》,帶著學生一起栽種農產品。(圖/翻攝自中山大學官網)為了讓課程內容更貼近學生,李育諭在開課初期會調查學生對於課程的喜好,雖然仍有一些課程設計,但中心思想是「學生想學什麼,我們就教什麼」,也盡量多元化刺激學生思考,例如會邀請《科學月刊》的主編與記者,讓學生了解一篇科普文章誕生的過程,同時自己也嘗試寫一篇科普文章。「我也鼓勵同學們將文章投稿到科工館,參加它們舉辦的《全國科學探究競賽》,結果去年學生們表現很好,分別得到第二、三名跟佳作。」不僅如此,李育諭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避免從頭到尾都是老師講課,也從中更了解學生的想法。「例如我很驚訝他們對於AI的看法,現在網路詐騙這麼多,但學生們卻希望AI盡量開放,最好不要有任何限制,所以我就會經常提醒他們要多小心。」李育諭說,現在的年輕學子相當注重創意,所以總是希望刺激愈多愈好,「我也發現學生們愈來愈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只是還是比較被動,一定要被點名才會發言,但他們沒有那麼脆弱,所以大人們實在無須過度保護。」中山大學的學生也在PTT上發言,表示原本以為《科學、媒體與文化》是涼課,才會有這麼多人搶修,實際上課後發現課程內容豐富、教師幽默有趣,所以覺得這堂課實在是通識課的典範,鼓勵學弟妹們未來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