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地震
」 地震 花蓮 氣象局 氣象署 國家級警報地震國家警報TOP10一次看 花蓮狂響64次奪冠「6縣市整年沒收到」
花蓮去年4月3日發生規模7.2強震,導致18人死亡、1155人受傷,這也是繼921大地震後規模最大的地震,近來嘉義和台南斷層不安分,也頻傳地震。中央氣象署統計全台整年來收到國家警報次數的排行,其中以花蓮最多,而6縣市則是完全沒收到。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發文,統計自2023年11月14日 ~2024年11月13日,台灣發生0403地震,能量釋放逾年平均5倍,花蓮縣不意外成為今年收到最多「國家級警報」的縣市,共計64次;第2名為宜蘭縣,共計23次;第3名為彰化縣,共計9次。至於第4名到第10名,依序為雲林縣和嘉義縣各7次;台中市、南投縣、嘉義市、台南市及台東縣各6次;新竹縣5次;台北市4次;新北市和苗栗縣3次;新竹市2次;桃園市1次。其他還有6個縣市,整年都沒收到國家級警報,分別為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以及基隆市。2024年度收到最多地震警報的縣市為花蓮。(圖/翻攝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中央氣象署以目前資料庫來分析,2024年規模5.5以上的地震有42起,是自強地動觀測網精密儀器監測以來最多的,這些數據都在提醒民眾,需要時刻保持地震防災意識,做好防災準備,各個地區都不能掉以輕心。另外,中央氣象署也點出發布國家級警報的條件,除了預估地震規模5.0以上,而且縣市參考點預估震度達4級以上,自2024年9月1日起,還新增2個條件,預估地震規模6.5以上,而且縣市參考點預估震度達3級以上,。這些條件的設定,都是為了讓民眾在重要時刻收到警示,同時也避免過多警報造成困擾。
花蓮人2024年收64次地震國家級警報 氣象署公開各縣市排名
台灣今(2024)年4月3日發生繼921大地震後,規模最大的地震,能量釋放量超過年平均5倍,近日中央氣象署公布統計數據,今年各縣市收到地震國家級警報排行,花蓮縣不意外以收到64次獲得第一名;氣象屬以此提醒民眾,隨時保持防震意識,並做好防災準備。氣象署臉書粉絲專頁「報地震-中央氣象署」今(5)日公開一項數據,針對各縣市收到地震國家級警報次數統計,時間從2023年11月14日至2024年11月13日,前三名分別是,花蓮縣共計64次,宜蘭縣共計23次,彰化縣有9次。另外第四名至第十名,依序是雲林縣和嘉義縣各7次,台中市、南投縣、嘉義市、台南市及台東縣各6次,新竹縣共計5次,台北市4次,新北市及苗栗縣各3次,新竹市2次、桃園市1次。其餘縣市則沒有發布地震國家級警報。2024年地震國家級警報排行榜。(圖/翻攝自報地震-中央氣象屬臉書)氣象署也提到,今年的0403地震是台灣繼921大地震後規模最大的地震,而今年規模5.5以上的地震至今已超過35起,創下近14年的新高。近期還有嘉義和台南的斷層不安分,頻頻傳出地震,對此氣象署表示,這些數據都是提醒民眾隨時保持防災意識,且做好防災準備,無論哪個地區都不能掉以輕心。目前地震國家級警報發布的條件,有預估地震規模5.0以上且縣市預估震度達4級以上,不過自今年9月1日起,新增條件為預估地震規模6.5以上且縣市預估震度達3級以上。以上條件是為了讓民眾在重要時刻收到警示,也避免過多警報造成困擾。
南台灣地震頻傳!民眾「聽到地鳴聲」疑地震前兆 氣象署:4情況也有可能
台南昨天晚間8點40分發生規模5.4地震,接著又發生多起地震,南部地區近期發生好幾起地震,不少在地人反映地震發生前聽到地鳴聲,感到有些擔憂與害怕。對此,中央氣象署也出面解釋地鳴的成因「4情況也有可能」,並表示這屬於正常現象。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台南地區昨(22)晚至今,已發生15次大大小小有感地震,最大規模達5.4;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說明,地震的原因是菲律賓海板塊、歐亞大陸板塊互相碰撞,接著應力往西傳遞,能量在地質較脆弱的地方釋放,也造成了脆弱地帶發生破裂。過去的案例顯示,規模5.4地震發生後,在未來出現3至5個餘震是正常現象。台南數起地震也引發網路上熱議,不少網友在PTT留言稱,「都是先聽到地鳴後一秒就震」、「要搖之前都會地鳴一下,好可怕」、「我家永康竟然先聽到地鳴聲才有地震?是錯覺嗎」、「時大時小,偶爾一兩次有地鳴聲但沒震」。對此,氣象署也在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解釋地鳴與地震關聯,地鳴是一種從地下傳來的低沉聲響,有人描述它像遠處的悶雷聲,也有人形容像重型車輛經過的震動聲。雖然目前在科學上沒有一致的解釋,人們普遍認為地鳴可能是地震波傳播到地表,地震波傳遞的介質從岩石變成了空氣,空氣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因此民眾將地鳴視為地震發生前兆之一,尤其花蓮位處板塊交界,地底下的構造活動比較活躍。發生地震之前,當地居民偶爾會聽到類似聲響,包括嘉義、台南地區出現的地鳴,也可能是當地地層活動造成的聲響,屬正常現象。氣象署還引述了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多數地鳴被視為來自音爆、爆炸、大型車輛經過、施工等人為活動,有一部分則來自地震等自然現象,尤其是極淺層地震。即使聽到低頻的巨響,不一定是地震要來,發生「雷聲大雨點小」的地震也是有可能的。氣象署表示,不論地震是否伴隨地鳴,氣象署設置的地震測站依然全天候運作中,密切監測台灣各地的地震活動,若監測可能致災的大地震,也會透過「國家級警報」災防告警系統、電視台推播以及強震即時警報發送警報。雖然地鳴聽起來很可怕,但氣象署強調,真正要防範的是地震帶來的影響。收到地震預警或感受到強烈地震時,就要確實「趴下、掩護、穩住」冷靜避難,如果是在睡覺時間,只要在床上改成趴下姿勢、用枕頭保護頭部即可。氣象署表示,地鳴聲不一定是地震前兆。(圖/氣象署)
彰化農田驚見蚯蚓大軍 農民憂:要地震了?
彰化市三村里一處農地近日出現「蚯蚓大軍」,農民在田間看到成群結隊的蚯蚓沿著田埂蠕動,數量驚人,令人頭皮發麻,擔憂是不是地震前兆。對此,氣象署2022年曾闢謠,蚯蚓容易受地溫、濕度、日照時數、氣壓等環境因素影響爬出地表,跟地震無關。彰化市三村里的農民表示,昨天上午下田耕作時,他看到密密麻麻的蚯蚓集體朝著同一方向快速移動,彷彿在集體轉移棲息地,且蚯蚓體型巨大,每隻長度動輒10幾、20公分長,數量多如千軍萬馬。農民表示自己種田十幾年,第一次遇到這種景象,憂心是不是地震快來了。氣象署在2022年曾解釋蚯蚓爬出地表跟地震無關。氣象署指出,蚯蚓容易受地溫、濕度、日照時數、氣壓等多重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大雨過後土壤水分增加,導致蚯蚓大量爬出,這種自然現象與天氣變化相關,而非地震前兆。中央氣象署解釋蚯蚓爬出跟地震無關。(圖/翻攝自臉書/報地震-中央氣象署)近期康芮颱風過境台灣,帶來豐沛雨量,包括屏東長治、台南永康等地在降雨過後,都出現過類似的蚯蚓湧現情況。彰化地區近期也有多次降雨,可能造成土壤濕度增高,造成大量蚯蚓爬出地表。因此,三村里田間出現蚯蚓大軍,很有可能是因為日前下雨導致。
睡夢中遇地震怎辦?氣象署籲:被搖醒別下床 躲被窩「1動作」保命
花蓮縣秀林鄉今天(1日)凌晨1時10分發生芮氏規模5.5有感地震,最大震度花蓮、南投、台中、宜蘭4級,許多民眾深夜熟睡時被驚醒。氣象署表示,地震發生時,室內大致以「趴下、掩護、穩住」作為避難原則,然而有時在睡夢中遇到地震,很難及時找到掩護,建議民眾先用枕頭、棉被保護頭部等重要部位。氣象署在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發文,地震發生時,若民眾人在室內,大致以「趴下、掩護、穩住」作為避難原則,然而有時並非隨時隨地都有桌子可以躲藏,所以因應不同的情境,大家必須使用不同的避難方法。氣象署建議,如果地震來臨時正好是深夜,還在被窩的民眾請務必盡速使用枕頭或棉被保護頭頸部;周遭一片漆黑時,也請不要摸黑走動,以免被砸傷或是跌倒。此外,大家平時就要注意,盡量不要將床擺放在窗戶、容易倒塌的櫥櫃旁、容易墜落的家具下方,才能好好保護沉浸於美夢中的自己。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科長甘志文說明,今天凌晨的地震仍是403花蓮強震的餘震,且震央仍位於403的餘震序列中,並無特別異常的現象,顯示餘震已有趨於平淡的趨勢,只是因半夜背景較安靜,體感上民眾會覺得搖晃更大力。甘志文也表示,不排除未來1個月,仍有規模5至5.5以上的餘震發生,呼籲民眾不必過度緊張,也提醒平時就要做好相關防災準備。
花蓮403餘震特別多? 專家曝921數據:1年內有5316個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22日傍晚至23日凌晨更是整晚搖不停,其中凌晨2時26分、2時32分接連發生芮氏規模6.0及6.3強震,導致原本因403強震已被判定為危樓的花蓮統帥大樓、富凱大飯店,均發生嚴重傾斜,沒想到27日凌晨2時21分、2時49分又連續發生芮氏規模6.1及5.8地震,讓不少民眾患上地震症候群,有網友也疑惑,當年921大地震後,有感餘震有這麼多嗎?對此,臉書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署》也指出,921後1年共出現84個規模大於5的地震。有網友27日在PTT上以「921有感餘震有這麼多嗎?」為題發文提問,403強震後幾乎天天都發生有感地震,「沒事就來一發規模5、6的,當年921有感餘震有這麼多嗎?」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還真的有」、「那時候感覺就一直搖,而且還大停電」、「聽節目說2個月內7至8個6以上的,看來必有,只是那時候你沒手機上來看」、「921有個餘震晃超大,我看電視都趕快跑」、「921那時候還沒有手機這麼多,聯絡更麻煩」、「921記得一個月後還有5級餘震,只是那時還沒網路,都要看電視才知道幾級」、「那時候感覺就一直搖,而且還大停電」、「921真的是整個晚上都在搖」、「大家都睡在帳篷好幾天,不敢回家」、「921餘震多到大家睡屋外不敢進房子」、「很多人連續幾周都睡外面空地的。」另外也有不少人提到1022嘉義地震,「當初還有個1022」、「1022雲林感受才是大,停課快3個月」、「當初還有個1022」、「1022印象深刻,震完全校疏散到操場,然後家長就來接回家了」、「震了一個月,還來一個大的1022」、「1022那次啊。」對此,臉書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署》也曾在10日透過921大地震後1整年的經驗,發文釋疑「究竟大地震後的餘震會持續多久?」根據氣象署資料庫顯示,921大地震餘震範圍在地震前後的地震數量差異:921大地震後1整年(1999/9/21至2000/9/20)共計有5316個地震,而在921大地震前(1992/1/1至1999/9/20)僅出現944個。另外規模大於5的地震在921大地震後1整年發生了84次,但921前1年僅出現8次。粉專分析還發現,921地震後,至少9至10月,在「規模3至5」這個範圍內的餘震數量相當的多,即便後來有逐漸變少的趨勢,往後近1年的時間裡,也會出現規模5以上的餘震。粉專續稱,從921大地震的資料庫分析,在這次0403花蓮地震之後1年內可能還會有餘震,雖說不排除2個月內仍會出現規模較大的有感餘震,但目前有逐漸緩和的趨勢。
警報都沒響?氣象署:用途不是通知「地震要來了」 曝「輸民間」原因
花蓮自4月3日發生規模7.2強震後餘震不斷,讓全台民眾人心惶惶,同時也有不少人抱怨沒有收到國家級警報,而在這期間,由高三生林子祐開發的「台灣地震速報」APP因通報準確率之高,在1周內超過30萬次下載。對此,氣象署大讚林子祐是「有潛力的新星」,並同時說明,國家級警報會被認為輸給民間的背後原因。氣象署於26日在「報地震-中央氣象署」發文指出,對於許多民眾認為國家級警報輸給民間的原因是,國家級警報的用途並不是告訴民眾「地震要來了!」而是針對可能致災的情況「強制」告警。氣象署說明,且為了不要成為放羊的小孩,才會設定較高的發布門檻,就是地震預估規模5.0以上,且所在地預估震度4級以上。氣象署表示,但簽約合作的軟體、APP或自動控制智慧減災等應用,就沒有這層限制,當達到地震預估規模4.5以上且所在地預估震度3級以上,軟體就會發布警報。氣象署強調,我們會將地震速報資訊「無償」提供給合作的企業或個人開發者應用,讓更多使用者方便獲取地震速報資訊,擴大地震災害即時警報的發布範圍,也樂見合作夥伴被民眾稱讚,還出現了有潛力的新星,「我們希望透過合作,借重民間高手的專業跟創意,來擴散災害應變的量能。」
921國家防災日…「這2時段」發國家警報 就地採避難3步驟演練
大家都知道地震很可怕,但距離上次防災演練大部分人應該都停留在學生時期。為提升各界對地震等災害應變能力,中央氣象署將於9月21日進行地震與海嘯全國防災演練,屆時將透由「災防告警細胞廣播系統(PWS)」發布演練告警,民眾無須驚慌。氣象署臉書官方帳號《報地震-中央氣象署》表示,9月21日是國家防災日,就是全民做地震演練的時候,這樣在面對災難時,就不會慌張,而是能做出最佳的自我防護。氣象署指出,9月21日上午9時21分將發送地震速報測試,並舉辦地震避難動作演練,屆時全國各地皆會收到地震速報,請就地採取避難三步驟;此外同日上午10時也會進行海嘯警報測試,會向沿海地區民眾發送海嘯警報測試,請接到警報的民眾無須驚慌。氣象署強調,演練訊息中,會明確標示「112年國家防災日演習」,請民眾接獲訊息後無須驚慌,並自行演練避難相關措施:趴下、掩護、穩住;若真有地震、海嘯發生,真實告警訊息將不會有「112年國家防災日演習」字樣,民眾即當採取避難措施。氣象署提醒,一年就這麼一次,為了安全請確實執行。
台灣可能發生規模12地震? 氣象局出面破謠言「不可能!」關鍵理由曝光
台灣因為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此地震發生機率高,過去曾有網路謠言提到,「台灣有可能發生規模12的地震」,對此中央氣象局回應,以台灣的地質構造來說,不太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的強震,更不要說發生規模12的地震,否則200兆公尺的錯移量,已經超越整個地球。根據臉書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局」發文澄清,提到大部分的地震,都是由斷層錯動而產生的,當斷層的面積越大、滑移量越多,對應到的地震規模就會越大。而看似只要有無限長的斷層或是無限多的滑移量,就會有無限大的規模,不過實際在地球上,斷層面積、能產生的滑移程度,都是有限的。氣象局強調,台灣不可能發生規模12地震。(圖/氣象局)而以斷層面積來看,即使有很寬的斷層,往下的深度還是會被地球的物理性質限制;隨著深度越深,溫度也會越高,當岩層變成像是黏土般,外力一推就變形,其實沒辦法累積能量、產生地震,也就是說,斷層面積很難無限的向下擴大。若以台灣本島上最長的車籠埔斷層為例,當時的斷層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根據地震矩規模的定義,若真的要因此產生規模12的地震,那大概要有200兆公尺的錯移量,其長度「已經超過一整個地球了!」因此氣象局才會出面澄清,台灣基本上不太可能會發生規模8以上的地震,更不用說發生規模12的地震了。
台灣人一生平均經歷「2次災害型大地震」! 中央氣象局曝「保命2關鍵」
臉書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昨天(4月30日)發文指出,以地震週期來看,平均每30年,台灣就會發生一次規模7以上的大震,等於每個台灣人一生平均會經歷2次災害型大地震。因此提升防災意識、熟悉防震演練,才是最關鍵的國民任務。《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表示,「下一次大地震是什麼時候?是全台灣人都急於破解的謎題」,在地球科學界,科學家常常會估算某斷層、某地區的地震間隔時間,計算出地震的週期,「有紀錄以來,台灣曾經發生15次百人以上死亡的災害地震,千人以上死亡的災害地震也有驚人的5次。」「那麼,我們究竟能不能用地震的週期或頻率,來推估下次大地震爆發的時間呢?」《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解釋,雖然科學家可以透過挖掘斷層槽溝、地震紀錄來了解某個斷層兩次錯動的間隔時間,即使我們僅著眼於同一個斷層,但是隨著斷層位態的改變、構造環境的條件不同,仍然很難精確估計下一次錯動的時間。因此《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也提醒大家,雖然我們知道地震週期在學術研究上有其統計和科學的意義,但我們還是可以把地震週期作為防災準備工作的參考!「面對讓人毫無防備的地震災害,不論你聽到的地震週期有多久,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才是上上之道!」
「台灣真的在移動」? 氣象局:斷層會偷偷亂動
台灣位處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因此時常因為板塊運動而引發地震,對此《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臉書也發文指出「台灣真的在亂動」,氣象局在全台灣建置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藉由監測大地變形,地球科學家可以監視斷層、火山活動,以及地層下陷或滑動的一舉一動。而從地表來看,大型地震也確實造成了明顯的地表位移。氣象局發文表示,「既然手機上的GPS可以監測我們每日的移動路線和距離,那麼,同樣的概念和技術,是不是也能監測臺灣的地表,看看它每天移動了多少呢?當然可以!」中央氣象局已在全台灣建置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結合各單位的建置成果,台灣已有超過450個連續觀測站,進行大地測量,建立臺灣大地變形的資料庫。氣象局表示,從地表來看,大型地震會造成明顯的地表位移,像是車籠埔斷層的錯動,為台灣地表帶來一道劇烈的、長達105公里的傷痕,斷層上盤的水平位移為1公尺至9公尺不等,而在大甲溪更出現地殼抬高、落差5公尺的瀑布景觀。氣象局也強調,「其實,除了地震期間,在短短數10秒內出現的「同震滑移」之外,地震前(間震期)、地震後(震後期),我們的斷層也都有「偷偷」地亂動!」氣象局表示,「中學地科告訴我們,地震是來自受擠壓的板塊,隨著應力不斷累積,在短時間內釋放能量、產生位移的結果。然而,地殼不只在地震時會動,平時地殼在「累積能量」的過程中,就會在地表出現非常微量的變形,或者是小小的、不起眼的地震。地球科學家就是透過這個原理,長期連續監測臺灣地表的一舉一動,希望可以找出大地震發生前的徵兆。」氣象局也補充,雖然目前尚未發展出成熟的地震預測技術,藉由地震前、中、後所蒐集的地表微小變形資料,可以讓地球科學家更了解地殼運動的樣態,或是分析出地震的發生週期、計算地震的災害潛勢,評估臺灣各地斷層的活動和地震的機制。
地震來了趕快逃? 氣象局曝3個室內「保命要訣」
台東關山於昨(17)日晚間發生規模6.4地震,餘震接近50次,今日據中央氣象局通報,早上9點51分台東東河發生規模4.5地震,9點52分再發生規模4.9地震,9點58分又發生規模3.8餘震,連續有感地震讓民眾感到驚慌。中央氣象局為了讓民眾在地震時有所防範,在網上分享室內「趴下、掩護、穩住」共3個保命要訣,並逐一說明避難方法。中央氣象局17日在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發文,表示在地震來臨時,若民眾處於室內,要牢記「趴下、掩護、穩住」避難原則。文內解釋,趴下(Drop)意指,將頭部和身體壓低;掩護(Cover)指的是,盡量用雙手或物品保護頭部及頸部,躲進堅固的桌子或其他家具下方;穩住(Hold on)則是指,雙膝跪地、雙肘觸地,雙手緊握桌腳。文末還補充道,這3個保命要訣屬於室內大致的避難原則,真正事發時未必有桌子可以避險,因此民眾要因應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避難方法。據氣象局地震預報中心網站的「地震百問」,地震發生時,室內的民眾除了要注意「趴下、掩護、穩住」,也應關閉電源以免火災發生,若發現火源則需立即將其熄滅。民眾應爭取時間逃至室外空曠的地方,在避險過程要提防外物倒塌以免被擊傷。民眾切勿躲在牆邊、河、海堤或山崖附近。處於高樓的民眾在逃離時,勿要爭先恐後,否則容易因跌倒而產生踩踏事件使出口擁塞。沿海居民應疏遷至高地以防海嘯,水庫下游地區居民,則要提防水庫崩塌引起山洪。
一圖看懂台灣44條斷層「發震機率」 50年內「規模6.7↑地震」發生率破9成
近來多起地震都在花東,許多民眾也擔憂是否會有更大的地震發生。氣象局今(26日)就公布全台44條斷層的「發震機率」,台灣在未來50年發生規模大於6.5地震的機率為99%,甚至規模6.7地震也有94%的機率。氣象局在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貼出一張圖,指出圖片是集結中央大學、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台灣電力公司、中興工程顧問公司、中正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將各個孕震構造的「發震機率」量化為具體數字,這群科學家組成台灣地震模型(TEM)研究團隊,在2015年、2020 年分別發表一次機率式地震風險評估(PSHA)。科學家整理全台各地斷層「發震機率」。(圖/翻攝自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臉書)最新的報告中,TEM團隊整理出44個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孕震構造,並詳述了各個構造的活動特徵,未來50年發生地震機率,規模大於6.5高達99%,規模大於6.7也有94%,規模大於7.0則比較少,但也超過一半,達54%。氣象局表示,雖然礙於地震機制和行為的不確定性,預測地震仍沒辦法像天氣預報那麼精準,但這樣的研究,對於台灣人有重要的貢獻,提供非常關鍵的防災線索,因為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知道哪些構造的發震機率比較高、哪裡的地震危害情形比較嚴重後,就可以針對這些危險的區域加強守備,迎戰下一次大地震來襲,並且因地制宜,研擬出更符合防災需求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一圖看「台灣3大地震帶」 這區發生地震「易有嚴重災情」
台灣地震頻繁,主要地震帶分為3處,包括東部地震帶、西部地震帶、東北部地震帶。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貼出一張圖指出,大家最熟悉的地震帶是東部地震帶,而最容易出現嚴重災情的地震帶為西部地震帶。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分析,東部地震帶地震大多都是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碰撞直接造成的,範圍包括台灣東半部,北起自宜蘭東北方的海底,涵蓋花蓮、成功、台東等地,南端幾乎與菲律賓地震帶相接,遙指呂宋島,寬度大約為130公里;此地震帶特徵為,震源較深,尤其是花蓮以北區域,因板塊隱沒作用,震源深度可達到300公里左右。至於西部地震帶是容易出現嚴重災情的地震帶,地震主要來自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範圍包括台灣西半部地區;此地震帶特徵為,震源較淺,約10餘公里左右。由於西部人口密度高,有許多大都市,一旦發生大地震,常常傳出嚴重的災害。而東北部地震帶有地熱、火山活動,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表示,此地震帶成因受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影響而造成地震,範圍包括從蘭陽溪上游附近開始,經宜蘭向東北延伸到琉球群島,其特徵震源較淺,且因為來自弧後盆地的張裂行為,大多呈現正斷層的樣態。
06:21花蓮地牛翻身!規模5.7地震、最大震度4級 氣象局回應了
地牛翻身,今(26日)6時21分發生芮氏規模5.7的有感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地震深度45公里,最大震度4級。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今(26日)清晨6時21分的花蓮秀林5.7地震,初判斷是屬於隱沒帶地震,但該地區之隱沒型地震,自1973年以來檢視,數量並不多,此次為規模最大的地震;目前判斷餘震數量偏少,但不排除2天內還是會有規模3至4的餘震發生,請民眾不用擔心。氣象局官方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則提醒,地震來了如果你窩在床上,請快速拿起枕頭保護自己的頭,周遭一片漆黑時,也請不要摸黑走動,以免被砸傷或是跌倒;此外,大家平時就要注意,儘量不要將床擺放在窗戶、容易倒塌的櫥櫃旁、容易墜落的家具下方,才能好好保護沉浸於美夢中的自己。● 花蓮縣地區最大震度4級 4級:和平、太魯閣、西寶、鹽寮 3級:秀林、花蓮市、銅門、水璉、西林、磯崎、光復 2級:紅葉、富里 1級:玉里● 宜蘭縣地區最大震度4級 4級:南澳、武塔、南山、冬山、大同 3級:澳花、蘇澳、內城、宜蘭市、頭城 2級:龜山島● 新竹縣地區最大震度4級 4級:竹東 3級:五峰、關西、峨眉、竹北市● 臺中市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梨山 2級:烏石坑、臺中市、霧峰、梧棲 1級:大甲● 南投縣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合歡山、奧萬大、信義鄉、玉山 2級:埔里、國姓、竹山、名間、南投市 1級:魚池● 桃園市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三光 2級:桃園市、新屋● 新北市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烏來、新店、新北市、五分山 2級:雙溪、三貂角、五股、淡水、萬里 1級:石門● 苗栗縣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南庄、竹南、苗栗市 2級:鯉魚潭、三義● 臺北市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信義區 2級:木柵、臺北市 1級:陽明山● 嘉義縣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番路、民雄 1級:大埔● 雲林縣地區最大震度3級 3級:土庫、四湖 2級:古坑、斗六市、水林● 新竹市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新竹市● 基隆市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基隆市● 臺東縣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長濱、成功、利稻、東河 1級:海端、池上、鹿野、綠島、蘭嶼● 彰化縣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彰化市、員林、大城● 嘉義市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嘉義市● 臺南市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佳里、七股 1級:東山、楠西、新化、永康、臺南市● 高雄市地區最大震度2級 2級:旗山 1級:桃源、甲仙、高雄市● 澎湖縣地區最大震度1級 1級:馬公市● 屏東縣地區最大震度1級 1級:小琉球
氣象局臉書曝921地震報告 網憶驚魂夜晚:當時全家抱一起等死
22年前,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大地震,頓時天搖地動,許多人因此與親朋好友天人永隔。時至22年後的今天,這場地震仍是許多人心中永遠的痛,氣象局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今(22日)貼出當時的地震報告,表示自921地震後,台灣掀起了法規和救災制度的全面進化,貼文也引起許多民眾共鳴,紛紛留言回憶事發當晚,直言至今回想仍覺得恐懼。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突如其來的芮氏規模7.3大地震讓人間陷入災難,強烈震動造成近10萬棟房屋倒塌、2400多人罹難,以及總計約新台幣3000億元損失。氣象局粉專貼文表示,這場地震是台灣人心中最殘忍、最恐懼的記憶,「車籠埔斷層的錯動,彷彿為臺灣地表帶來一道劇烈的傷痕,一道長達 105 公里的傷痕」,貼文也貼出事發當時的地震報告,表示在這場災難後,台灣掀起了法規和救災制度的全面進化、發表了世界級的地震研究,以及地震預警系統的現世,讓我們看見台灣的大破大立及團結向心。貼文也寫道,台灣自90年代開始,中央氣象局開始發展「地震速報系統」,當時921地震發生後約102秒就得到自動定位結果,受到國際肯定與重視,在經歷大地震後,氣象局更積極發展地震預測系統,到2016年,台灣就成為繼墨西哥、日本之後,全世界第3個成功向一般大眾發布地震預警的國家,時至今日,地震預警的測報時間也已經縮短至10秒之內。此外,氣象局該篇貼文引起網友熱烈討論,許多人紛紛留言回憶921大地震當晚恐怖經驗「當時全家人抱著一起等死,想到就可怕」、「記得當時台中停電將近一個禮拜,學校停課,過著很原始的生活」、「還記得爸爸拿出釣魚用的手電筒和收音機 一直聽著新聞廣播」、「先上下,再左右,好可怕,想到都還會怕」、「真的好恐怖,真的是心中永遠抹不去的夢魘」。
新北有感!花蓮半小時內連5震 最大規模4.7最大震度4級
花蓮縣花蓮市今(16日)上午7時5分發生規模4.7地震,深度6.8公里,最大震度4級。截至今(16日)上午7時30分,花蓮已發生5次有感地震,其中7時29分的地震連新北市都有感。今(16日)上午7時5分地震,震央在花蓮縣政府西南方2.8公里 ,位於花蓮縣花蓮市,深度6.8公里,芮氏規模4.7,各地最大震度,花蓮縣4級、南投縣2級、宜蘭縣2級、彰化縣2級、台中市1級、新竹市1級、苗栗縣1級、雲林縣1級。隨後於7時7分、7時16分、7時29分、7時30分陸續發生地震,其中7時29分有感地震,震央在花蓮縣政府南偏西方2.4公里 ,位於花蓮縣近海,芮氏規模4.7,各地最大震度,花蓮縣4級、南投縣2級、宜蘭縣2級、台中市2級、新北市1級、新竹市1級、新竹縣1級、桃園市1級、苗栗縣1級、彰化縣1級、雲林縣1級。(圖/翻攝自臉書/報地震-中央氣象局)一早連續多起有感地震,許多網友紛紛在《報地震-中央氣象局》粉專貼文下方留言「從昨天美崙時不時有短短的地鳴聲(像某種斷掉的聲音)加小搖動」、「一大早就連震好幾個,到底」、「有地鳴也太可怕了」、「一直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