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址效應
」 地震台灣有高達36條斷層「住哪裡安全」 專家點名這3個區域:堅如磐石
0403及0423地震過後,花蓮縣截至目前為止已拆除的危險建築物或圍牆、建築裝飾等共計10件,另有3件拆除中及2件待拆,面對災情不斷,網友就好奇,台灣有高達36條斷層,「哪裡才安全啊」,對此,台灣3大地質專家陳文山、郭鎧紋和李錫堤教授分析出最安全的3個區域,引起關注。近日民視的《新聞觀測站》節目就邀來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和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3 位專家指出,當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時,林口、桃園的台地因有堅實地盤,傷害會比較小,反觀台北盆地的震動則會比周邊大。除此之外,3位專家也表示,彰化到雲林的海邊,如彰濱工業區一帶,因為「活動斷層較少」被歸類為無震帶,近30年僅發生200次左右的地震,相對其他以萬起跳的地區安全。另外《ETtoday新聞雲》先前也引述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說法,桃園因為「斷層活動平穩」、「台地地形」這兩大原因,是台灣最不受地震影響的縣市。所謂的「斷層活動平穩」,是指自發性的地震機率很低(震央);「台地地形」則受場址效應影響小,也就是若地震發生,會淡化地震能量的強度,所以4月3日桃園震度達5弱卻沒有傳出什麼災情。包括從經濟部地調所調查顯示,台灣本島19縣市只有桃園未發現活動斷層;統計資料也顯示,1972年至2018年,這46年間震央在桃園且規模超過4的地震只有2起,還是在同一天,地質研究則指出,桃園屬台地又沒有土壤液化,加上無斷層活動,相較比其他縣市安全。
5.4地震「震度低卻搖超大」? 氣象署揭2原因
台灣東部海域在今(26日)中午12點31分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深度約22.4公里。氣象署研判,此次地震為10月24日發生於南澳海盆的6.2地震餘震,並說明部分地區民眾主觀上「搖很大」原因。氣象署表示,這次地震最大震度為2級,位於宜蘭、花蓮及新北,其餘縣市最大震度均為1級。地震中心主任吳健富指出,中午地震成因為菲律賓海板塊往歐亞板塊隱沒,且該地區地震多,能量累積也較多,到現在仍在釋放能量與產生餘震;另本次地震是10月24日餘震之一,所以不會說後續還有這次地震的餘震。此外,這次地震震度雖不大,但部分民眾感受到的搖晃程度卻大於實際震度,其主因為台北盆地效應、高樓場址效應等影響,吳健富提醒,台灣地震發生較為頻繁,民眾平時應做好防震準備,以應對不時之需。
918餘震「昨突發生4起」…氣象局示警:要注意 今規模5.9地震餘震機率曝
今(11 日)凌晨3時24分在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5.9地震,地震深度17.9公里,最大震度4級,不少人都在睡夢中驚醒。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指出,今(11日)凌晨發生的地震主要是板塊隱沒所造成,至於昨(10日)晚8時17分的地震是918餘震,今日要特別留意918餘震狀況。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在記者會中表示,今(11日)凌晨發生的地震深度為17.9公里,相當的淺、不深,在地震發生後22.7秒就針對宜蘭、花蓮發出國家級預警;此次地震主要是板塊隱沒所造成,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前緣地方上面是歐亞大陸板塊,隱沒位置上會堆積很多岩體,地震就發生在增積岩體上。陳國昌說明,此次地震與1月3日規模6.06地震發生的位置幾乎相同,而幾乎整個台北盆地都在場址放大效應內。陳國昌指出,就有統計以來,地震深度30公里內,規模5.5以上地震包括今天已有25次,規模超過6的有8次。是否會有餘震?陳國昌分析,非常少,但當然也不排除,這地區如果有餘震,一天不會超過兩天,規模不排除4.5以上,估計應該是一個都沒有,這個地方地質結構比較破碎,餘震要嘛很快一起出現,要嘛就一天過了就大概不會再有破裂、能量釋放發生地震的狀況。他也指出,昨(10日)晚間8時17分的地震是918餘震,餘震會持續一個月以上,昨(10日)次數確實比較多,本來已經慢慢降下來,忽然冒出4起,餘震一多就要注意,今日要特別留意餘震狀況。陳國昌提及,年平均規模超過6的地震是2.5個,今年已經8個,規模5-6之間的地震,年平均是24至25個,今年截至今天已經55個,比往年平均值還多,且有很多是規模5.8、5.9,今年地震活動可能還會持續、相當活躍。
台北震度4級「感覺特別晃」 專家分析關鍵原因:像「布丁」一樣
昨天(3日)傍晚5時46分,於花蓮縣外海出現規模6.0地震,為今年第一起有感地震,幾乎全台有感,台北市更是劇烈搖晃超過一分鐘,把許多民眾嚇到,很多人都直呼「晃到頭暈」。為什麼這不算真的強烈地震的震度,把大家嚇成這樣?地震科普社群「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為大家解答了為什麼台北市民眾紛紛感覺,這場地震搖晃超大的原因,原來關鍵是出在「場址效應」。昨晚的地震發生後,臉書粉專「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隨後發文表示,很多人問「為什麼台北搖得比較大?」,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場址效應」發揮,這是一種地質的因素。因為台北以前曾經是個湖泊,有些地方的沉積物比較鬆軟、加上盆地的地形,讓震波進來盆地後,能量容易被聚集、震度也因而被放大了。921地震教育園區過去就曾以「布丁」來示範介紹所謂的「場址效應」,「場址效應」中的「場址」兩字,英語是Site,其實就是「場所」、「位址」的意思。地震的「場址效應」,簡單的說,就是場址土層軟硬不同造成地震波動改變的現象。而當地震發生時,在「場址效應」的發揮上,整個土地就會像軟綿綿的布丁一樣,軟土層跟周圍的硬土層相比,搖晃度就會顯得很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