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汙染
」 塑膠汙染 塑膠 淨灘用塑膠碎片做美甲! 日本美甲師每月淨灘「撿垃圾」變廢為寶
隨著環境保護議題愈加受到重視,如何將產品再利用也成了熱門議題。日本就有位美甲師每個月都會在家附近的海灘上「淘沙」,尋找微小的塑膠碎片,篩選後製作成美甲裝飾品,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意識到塑膠污染的問題是需要人們共同努力去解決的。根據《路透社》報導,42歲的日本美甲師有本奈緒美(Naomi Arimoto)在參加社區淨灘活動時,突然靈機一動,想到能將沙灘上的廢棄塑膠碎片拾起,重新製作成各種裝飾品,貼在指甲上。2021年起,她開始將這些海灘垃圾「變廢為寶」,不僅將其製作美甲藝術作品,也會讓它們成為「環保耳環」的一部份。而為了收集原料,她每個月都會去到家裡附近的海灘上,收集其他淨灘人員可能不小心忽略掉的塑膠碎片。奈緒美時常出現在淨灘活動中。(圖/翻攝自Instagram/plumeria_nail17)報導指出,處理海灘垃圾時,奈緒美會先用淡水把塑膠洗乾淨,然後按顏色分類,接著將塑膠切成小塊,放入金屬環中熔化,再重新做成可以放在美甲上的彩色裝飾物。就有一位顧客驚喜道,「我知道有些物品是用回收材料製成的,像是衛生紙和其他日常用品,但沒想到美甲也能這麼做,這真是令人驚訝」。「當我親眼看到海洋有這麼多塑膠垃圾時,我才第一次意識到了環境問題」奈緒美表示,雖然她的美甲藝術只能減少海洋中極少數的塑膠汙染,但她希望能藉此來提高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共同努力尋求解決方案,「我希望透過將這些放在人們的眼前、觸手可及的地方,讓他們能夠享受時尚,同時也更加意識到環境問題」。
菲律賓淨灘靠這招成效驚人 「垃圾換白米」撿回4.3噸塑膠
菲律賓是全球海洋塑膠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八打雁省(Batangas)的知名潛水勝地馬比尼(Mabini),也長期飽受塑膠汙染之苦,不過當地推出撿塑換米的政策,只要拿一大袋垃圾就能換取1公斤白米,為經濟弱勢的居民提供很大的幫助。菲律賓的馬比尼推出「垃圾換白米」淨灘政策,近2年蒐集4.3噸垃圾。(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擁有許多迷人海灘的菲律賓,吸引遊客絡繹不絕,雖然為當地帶來觀光財但是遊客所遺留的垃圾卻讓純淨的大海變成「垃圾海」,據《路透社》報導,知名潛水勝地馬比尼為了解決海洋垃圾危機,當地官員推行以垃圾換取白米的計畫,短短2年已經蒐集到4.3噸垃圾,並且發送出2.6噸的白米,成效相當驚人。根據「垃圾換白米」計畫,當地居民只要撿回一袋垃圾,就能換取1公斤白米,足以滿足一個小家庭所需,白米售價每公斤大約30到40菲律賓披索,相當於新台幣18到24塊錢,這對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來說,是昂貴的花費。這項政策推行之後,根據受惠的46歲居民阿塞維多(Janeth Acevedo)表示,「我1個月需要4袋半的白米,現在我只有2袋需要用買的,這幫了大忙」。據了解,馬比尼以生氣蓬勃的珊瑚礁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享譽國際,但塑膠汙染日益嚴重,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威脅。環保志工恩達亞(Giulio Endaya)指出,「眾所皆知,海龜會吃下吸管和塑膠袋,魚也會吞進在海岸上分解的塑膠微粒」,而在私人捐助者和小型企業的贊助下,菲律賓的低收入家庭仍能藉此減少食物開銷。根據國際多個環保團體在2015年的報告,菲律賓是全球最大的海洋塑膠汙染國,而該國法律對固態塑膠廢棄物何去何從沒有作為,對包裝製造也沒有規範。另據牛津大學「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4月,菲律賓的海洋塑膠垃圾占全球總量的36%。菲律賓的馬比尼推出「垃圾換白米」淨灘政策,近2年蒐集4.3噸垃圾。(示意圖/翻攝自X)
寄居蟹不住貝殼了! 專家示警:全球超過6成使用「人造垃圾」當家
寄居蟹通常以其他動物的殼來當作「盔甲」,例如蠑螺殼、鳳螺殼等等,但有專家指出,已經有大量寄居蟹被拍到生活在「人造殼」中,也就是人類丟棄的廢品,包括塑膠瓶蓋、金屬、玻璃等製品,根據估計,世界上16種陸生寄居蟹中,就有10種被迫使用「垃圾屋」。根據《BBC》的報導,波蘭華沙大學與波茲南生命科學大學合作,即將於下個月發表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這群專家分析了野生動物愛好者發布於網路媒體上的照片,發現有許多寄居蟹住在垃圾裡,華沙大學城市生態學家瑪爾塔(Marta Szulkin)更心碎地表示,「牠們不像我們以前看到的那樣,身上戴著美麗的螺殼,而是在背著紅色的塑膠瓶蓋或燈泡」。她與同事祖扎娜(Zuzanna Jagiello)、武卡斯(Łukasz Dylewski)表示,共有386隻寄居蟹使用了「人造殼」,結合過去的科學文獻來看,經過統計,世界上16種陸生寄居蟹中,有10種使用該類型的庇護所,而且在地球上所有的熱帶地區都能觀察到這種情況。瑪爾塔推測,寄居蟹之所以選擇塑膠垃圾當殼,可能因為它的材質更輕、更小,也或許是由於海岸上垃圾太多,塑膠製品反而能讓牠們在受到污染的環境中偽裝得更好。此外,寄居蟹也可能是想透過更獨特的外殼來吸引配偶,而在2021年一項研究發現,寄居蟹疑似會被塑膠所釋放的化學物質吸引。專家們指出,目前還不清楚對這些塑膠材料,究竟對脆弱的小甲殼類動物來說是否有害,但除了動物的健康問題,他們也想進一步研究,塑膠究竟會不會影響到寄居蟹的進化。不過在2019年,就有一項研究發現,澳洲「科克斯(基靈)群島」就有超過50萬隻寄居蟹爬進人造垃圾中,最終被卡住身亡。在最近一項試圖量化塑膠汙染規模的研究中顯示,目前至少有171兆個塑膠碎片漂浮在海洋中,若不採取行動,這個數字可能會在2040年翻倍。而倫敦大學學院材料與社會學教授馬克(Mark Miodownik)就呼籲,「就像寄居蟹一樣,我們應該循環使用塑膠,而不是選擇丟棄」。
透過聲光科技互動 讓孩子理解防災與環保重要性
是什麼原因造成應該要冷冷的冬天,氣溫卻越來越高?讓北極熊可以打滾的厚厚冰層正在快速融化中,而找不到貝殼的寄居蟹開始用塑膠瓶蓋來當自己的家!請您跟我們一起去了解,最近地球生病的原因。地、水、火、風,四大不調,讓廣袤的森林出現野火侵襲,造成無數的動物燒傷、死亡,以及人類的生命財產損失,無家可歸。冰山融化後水平面上升,使得地勢低窪的島國發生水災,淹沒了許多的鄉村與城市,陸地面積因此變小了。(圖/實習記者胡正初攝)人類生活中製造的許多汙染與廢棄垃圾日益增加,其中塑膠汙染正在農地、海洋、空氣蔓延,出現小鳥誤食橡皮筋、海豹被塑膠袋噎死等,讓無辜動物因此葬送生命。環境保護刻不容緩,也不僅是現在也是未來要謹慎面對的問題。「防災Follow me,環保Let's go!」透過活潑互動、虛擬科技等元素,加入現實環境保護、極端氣候之 議題與慈濟獨特研製之災害防救急難物資等知識為主體,結合內政部消防署及桃園防災教育館等國家級別的涵養,整合互動科技與運用專業的教材教案,使民眾能透過展覽、體驗與互動參與,達到環保與防災並重生活理念的目標(圖/實習記者胡正初攝)展覽相關資訊如下: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3樓(臺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展出期程:112年7月7日(星期五)至11月12日(星期日)。展覽時間:1,周二~周五09:00-17:002,周末及例假日09:00-18:003,暑假期間周一~週日09:00-18:00
別再仰頭喝雨水 醫師提醒恐吞下「塑膠汙染」與「重金屬」
還記得小時候在暴雨中仰著頭喝雨水的樂趣嗎?近日,黃軒醫師在臉書一文提醒,「如果有,你現在不應該再那樣做了。」他解釋道,雖然雨水被認為是地球上最純淨的天然水源之一,但因為雨水在大氣中可能受到多種汙染物的影響,包括化學物質、病原體和重金屬等,且根據PubMed國際期刊上的一則研究,雨水汙染物的存在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重症醫療醫師黃軒提到,根據期刊雜誌《PubMed》、《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相關研究,雨水中可能含有多種化學汙染物,如酸雨中的硫酸鹽、氮氧化物和氨等,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對人體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產生刺激作用。而雨水中最嚴重的汙染之一,是因人類開始大量生產塑膠製品而衍生出的各種塑膠微粒,它們不會在環境中分解,當塑膠微粒在人體中的量超過安全限度時,更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生育能力和兒童發育等生理後果。另外,雨水中可能含有多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直接飲用可能導致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這將會對公共衛生產生影響。而雨水中的重金屬鉛、鎘、汞、銅等,若在人體內積累過量,可能會對腦部、腎臟、肝臟等器官產生毒性作用。因此,黃軒說道,飲用未經處理的雨水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為降低其風險,應該進行處理和過濾,去除雨水中的化學汙染物、病原體和重金屬等,也應定期檢測雨水水質,以確保其達到飲用水標準。
螃蟹海葵入住塑膠廢料!海洋漂浮垃圾或將造就新生態系誕生
近日,科學家們發現繁榮的沿海生物生活在塑膠碎片上,例如小螃蟹和海葵,牠們隨著洋流逐漸漂浮到距離家園數千英里的地方,科學家們認為,因為塑膠能在海洋中停留更長時間,讓生物有機會生存更多年,因此這樣的海洋塑膠汙染可能促成新的生態系統產生。在觀察了105件從太平洋垃圾帶打撈出的塑膠廢料後,國家食品和農業研究所的研究員Linsey Haram表示,「我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是沿海物種,而不是我們主要期望的本地遠洋物種。」她也補充道,「(生物之間)可能存在空間或食物資源的競爭,但牠們也可能互相吞噬,很難確切知道發生了什麼」。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數據,全球每年生產約4.6億噸塑膠,而可能多達22%塑膠垃圾會因管理不善流入海洋。海洋塑膠垃圾除了影響生物棲息,更可能纏住海龜導致死亡,也會產生化學汙染物質,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的食品安全問題,若不採取緊急政策行動,至2024年,塑膠進入海洋的速度可能會增加約2.6倍。對此,聯合國在去年3月2日批准了世界上第一個全球塑膠汙染條約,將試圖逐步影響並遏止塑膠汙染,包括限制石油、化工公司和一次性包裝的生產。
塑膠汙染新解方? 泰國研究:人類口水中含可分解PET水解酶
塑膠產品的回收,一直都是各國的環保團體所重視的一個問題,因為它無法完全被消滅,對地球造成許多危害。日前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雜誌發布了一個研究結果,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的唾液中竟可能含有可以分解這些頑固塑膠的成份。根據《Phys.org》報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雜誌發布了一個新研究,來自泰國Vidyasirimedhi 科學技術研究所 (VISTEC) 的 Chayasith Uttamapinant和來自泰國曼谷朱拉隆功大學的Worawan Bhanthumnavin等人發現,人類的唾液中竟含有可以分解PET的酶。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雜誌發布研究結果,發現人的唾液中可能有分解塑膠的成份。(圖/翻攝自Phys.org)研究人員認為,由於人類食用了大量塑膠包裝的食物,唾液或腸道中的微生物可能進化成可以消化微塑膠的功能,研究團隊在尋找海水及人類唾液樣本的公共宏基因組數據庫時,發現了新的水解酶,他們將其命名為MG8。這種新發現的水解酶比許多其他已知的細菌PET水解酶效果更好,可以使用生物技術方法生產,並可用於塑膠回收或塑膠功能化,研究人員判定,來源可能是存在於人類唾液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但他們需要足夠的原料來做實驗,因此他們改造了一種可以在實驗室培養的細菌來生產這種酶,他們可以從大量分離的變性形式中找出能夠分解PET活性形式的酶,研究人員強調,這顯示了未來擴大規模的巨大希望。儘管他們指出MG8可以分解塑膠,但團隊承認MG8與其他PET水解酶一樣,仍需要一點時間。目前,使用這種水解酶無法分解具有高結晶度的消費級PET塑膠,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污染無極限 科學家首次在南北極發現有毒奈米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是殘害海洋動物的極大元兇,先前才傳出在全球最深的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檢驗出奈米塑膠微粒的存在,現在科學家也在南北兩極首次發現塑膠微粒的危害。根據《unilad》報導指出,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科學家在南極與北極地區,都發現了比塑膠微粒還要更小的奈米塑膠微粒,其中甚至在格陵蘭島發現了至少存在50年之久的奈米塑膠微粒,這代表著塑膠污染已經蔓延到全球各個角落。報導中指出,在北極發現的奈米塑膠微粒中,主要是源自於汽車輪胎的灰塵,推測應該是被北美與亞洲的季風吹拂帶到北極。而在南北極兩地也發現大量源自於聚乙烯的塑膠微粒,這主要是用於購物袋、寶特瓶的原料。目前奈米塑膠微粒對於人類的影響尚不明確,但專家認為,塑膠汙染將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嚴重衝擊地球的生態系統,專家估計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會在未來20年內直接翻倍。研究負責人馬泰瑞克(Dusan Materic)表示,這次的研究證明了,奈米塑膠微粒並不是一個新的環境問題,而是我們直到現在才發現它的存在。
陸實施史上最嚴「限塑令」 商家禁用5樣產品!2025揮別塑膠袋
大陸已實施史上最嚴「限塑令」,全面禁用塑膠吸管、超薄塑膠購物袋,超過50個主要城市外賣、超商等商業活動,禁止或限制使用其他的不可降解塑膠製品,違者最高處罰10萬元(人民幣,下同),大陸塑膠汙染治理進入階段性轉捩點,目標在2025年全面禁塑。大陸從2008年實施「對塑膠購物袋收費」政策,陸續推進限塑令,去年1月16日,由國家發改委、環保等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膠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接著4月修訂《固廢法》、7月發布《關於紮實推進塑膠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漸次為史上最嚴「限塑令」做準備。首先定調「自2021年1月1日起,商場、超商、藥店、書店等場所,餐飲打包外賣服務以及各類展會活動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購物袋」,各地方政府也陸續推出實施方案。根據《意見》,今年1月以後,全面禁止「生產、銷售」的塑膠製品有: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膠購物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以醫療廢物為原料製造的塑膠製品、一次性發泡塑膠(保麗龍)餐具、一次性塑膠棉籤、含塑膠微珠的日化用品。此外,陸續到2022、2025年全面禁止的部分禁止、限制「使用」的塑膠製品有:不可降解塑膠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膠製品、電商快遞塑膠包裝、不合格農用地膜。因此,目前以城鎮為主的商家不能用的產品有:1.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吸管。2.不可降解塑膠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畫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3.厚度小於0.025公分的超薄塑膠購物袋。4.保麗龍餐盒、餐具。5.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膠刀叉勺。此外,禁限的塑膠製品採購替代品時,商家必須注意替代產品環保效能的真偽,政策實施後市場監管部門、生態環境部門已開展執法檢查,根據《固廢法》要求,違規者可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這次「限塑令2.0版」,不只禁限,還建構了覆蓋塑膠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末端處置全生命周期的資源回收政策體系。提出推廣替代產品和模式、規範塑膠回收利用和處置。塑膠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是一大重點,提供塑膠循環經濟產業轉型方向。《意見》表明,到了2022年,要大幅提升塑膠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並要培育有利於規範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塑膠汙染的新業態模式。建立可循環物流配送器具回收體系,鼓勵重複使用非一次性製品和包裝,徹底跟「生產-消費-丟棄」的一次性時代塑膠告別。
印度禁塑政策沒用? 連空氣也出現塑膠汙染
印度是世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人口數逼近14億,塑膠製品使用量更是驚人,估計每天製造2萬6千噸塑膠垃圾,給環境帶來相當大的危害。有「塑膠王國」稱號的印度,宣布2020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不過根據印度德里的最新研究卻發現,如今當地連空氣也出現塑膠汙染!(圖/達志/美聯社)據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多年來研究為何德里的空氣汙染問題,會比飽受霧霾影響的大陸北京還要嚴重,據專家研究發現,位在印度內陸的德里空氣出現了數量遠超預期的微小氯化物懸浮微粒,原因除了受到工廠影響之外,還和露天燃燒垃圾有關。(圖/達志/美聯社)由於德里附近的非法工廠,不肖業者會使用強酸來回收電子產品的金屬,因此專家認為,這些氯化物懸浮微粒就是來自於這些工廠,不過科學家透過分析空氣中其他汙染物意外發現,懸浮微粒中的化學成分和燃燒塑膠所產生的物質相同,驗證燃燒垃圾也是原因之一。(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報導,在多數的低收入國家,大約有90%的廢棄物最終是透過露天燃燒來處理,若是其中有塑膠就會產生二噁英(Dioxin)等劇毒汙染物,專家就表示,若是二噁英進入食物鏈後恐將難以消除。
口罩亂丟棄!獼猴隨地咀嚼、企鵝胃內也有 防疫救星淪生態殺手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口罩已成民眾「防疫日常」的必需品,不過這些挽救人命的口罩,如今卻成了野生動物的殺手!口罩淪野生動物殺手,從獼猴到企鵝到螃蟹無一倖免。(圖/翻攝自@RebeccaH2030推特)根據《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國際頻道》(TRT World)和《法新社》(AFP)的報導,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近郊的山林,民眾幾乎可看到獼猴咀嚼廢棄口罩的情況,在巴西還有保育人士在企鵝屍體的胃裡發現口罩,還有英國「皇家愛護動物協會」(RSPCA)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切姆斯福德(Chelmsford),先前救出一隻腿部被口罩帶子纏住達一週的海鷗,這則消息還一度登上英國媒體頭條。口罩淪野生動物殺手,從獼猴到企鵝到螃蟹無一倖免。(圖/翻攝自@DorothySmith11推特)報導稱,自從各國紛紛規定民眾在公眾場合戴口罩防疫後,全球各地經常可以在人行道、水道或是海灘上發現隨意棄置的一次性外科手術口罩,據環保人士稱,這種口罩的防護材質,必需花上好幾百年時間才能被分解,但卻因為大眾的隨意丟棄,反而造成野生動物受害!挽救人命的口罩,如今卻成了野生動物的殺手!(圖/Pixabay)報導引述善待動物組織(PETA)人員的說法稱,「口罩無法很快消失於自然環境,當我們丟棄後,這些東西會對環境與一同生活在地球的動物造成傷害」。另外,根據環保團體「海洋亞洲」(OceansAsia)的資料顯示,去年有超過15億個口罩流入全球海洋,相當於6200噸的海洋塑膠汙染!報告建議,人類可以盡量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布口罩,也提到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建議大眾在扔口罩時,可以先將彈性帶子剪掉後再丟棄,同時避免拋棄式口罩入侵動物棲息地,傷害到這些野生動物。
「肥宅快樂水」熱銷過頭 環保組織:可口可樂塑膠汙染居全球之冠
有著肥宅快樂水之稱的可口可樂,是不少民眾非常喜歡的飲料。但近日有環保組織提出一份報告,裡面表明,可口可樂所產生的塑膠汙染,位居全球之冠,排名第一。根據環保組織「擺脫塑縛(Break Free From Plastic)」所推出的2020年度全球塑膠污染稽查報告指出,他們招募1.5萬名志工、在海灘、溪流、山谷、社區等地點,蒐集近35萬件塑膠垃圾,以此計算全球塑膠汙染的情形。而他們在其中51個地點中,發現了1萬3834件可口可樂的寶特瓶,遠遠超過第二名的8633件的雀巢、有5155件的百事可樂。而在這次的調查中,志工所收集到的35件塑膠垃圾,其中有63%具有可識別的品牌,品牌數量高達5000多個。「擺脫塑縛」也排名出,造成塑膠汙染的企業有可口可樂公司、百事可樂公司、雀巢、聯合利華(UNILEVER)、國際蒙德萊茲(MONDELEZ INTERNATION)。「擺脫塑縛」認為,這些企業為塑膠汙染負責,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希望這些企業能夠公開塑膠產品的生產數量,並以「可續裝」、「可重複使用」的模式重新設計產品包裝。
北京限塑10規一次到位 用太多塑膠袋還要被「扣分」
面對愈來愈浮濫的塑膠包裝,北京市決定開鍘,並公布限塑令10條,除了禁止、限制部分塑膠製品的生產和銷售外,更聚焦餐飲、外賣平台、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六大重點行業強化減塑力度,全面吹起環保風,未來民眾生活中的吃、住、購等方方面面都將「限塑」。《北京日報》報導,氾濫的快遞包裝,無法降解的塑膠餐盒,不限量的超市連卷袋,未來消費者身邊的這些塑膠製品即將成為禁限的重中之重。同時,北京市發改委等部門對《北京市塑膠汙染治理行動計畫(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這次對外徵求意見的「限塑10條」給餐飲塑膠用品劃下了「最後通牒」時間表,到2020年底,全市餐飲行業嚴禁使用不可分解一次性塑膠吸管、咖啡攪拌棒;北京市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分解塑膠袋;北京市建成區、景區景點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分解一次性塑膠餐具。根據規定,今年年底起,商家提供給顧客的購物袋也會有新變化。到2020年底,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零售業門市(含配送服務)禁止使用不可分解塑膠袋;到2023年底,集貿市場塑膠購物袋全面實現集中購銷,鼓勵城市副中心、生態涵養區率先在鎮鄉和農村集市停止使用不分解塑膠袋。網購方面也將「限塑」,尤其是快遞包裝方面。到2020年底,全市郵政快遞及電商配送網點「瘦身膠帶」封裝比例要達到9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要達到95%以上。到2022年底,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分解塑膠包裝袋、編織袋等。到2025年底,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分解塑膠膠帶。在住的方面,全市賓館不得主動提供六類一次性用品,可通過設置自助購買機、提供續充型洗潔劑等方式提供相關服務。到2025年底,根據實施情況逐步擴大目錄範圍,並將實施範圍擴大至民宿。在生產面,全市範圍內還將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膠購物袋;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一次性塑膠棉簽,禁止生產含塑膠微珠的日化產品。此外,在罰則部分,將充分發揮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平台的監督作用,對存在違反相關規定使用超薄塑膠購物袋、不可分解塑膠袋等行為的企業依法進行處罰,探索實施企業法人守信承諾和失信懲戒,將違規生產、銷售、使用塑膠製品等行為列入失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