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
」 新冠肺炎 糖尿病 疫苗 程涵宇 肉毒桿菌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抗衰老、防止癌細胞轉移 醫曝茄紅素「4大健康益處」
隨著科學對健康益處的深入研究,茄紅素的神奇功效逐漸被揭示。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茄紅素能幫助我們對抗衰老、減少炎症,以及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同時他也列出,4個茄紅素的主要健康益處。李思賢在臉書《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指出,茄紅素(Lycopene)是一種重要的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色素,擁有多種生理功能和潛在的健康益處,它以全反式(all-trans)茄紅素的形式最為常見,並因其獨特的結構和特性受到食品、營養和醫學領域的廣泛關注,不僅僅是一種天然色素,茄紅素還被認為具備強大的健康作用。茄紅素的主要健康益處包含:1.抗氧化作用茄紅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能清除自由基,減少蛋白質、脂質和DNA的氧化損傷,從而降低氧化反應帶來的負面影響。2.心血管健康茄紅素有助於降低心肌梗塞風險,幫助降血壓,預防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的氧化,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3.抗癌作用高濃度的血液茄紅素與前列腺癌、肺癌、子宮癌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風險的降低有關。茄紅素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誘導癌細胞凋亡,並防止癌細胞的轉移。4.其他潛在的健康益處茄紅素可能還具備神經保護、肝臟保護、骨骼健康、皮膚護理和抗糖尿病的作用。此外,李思賢也提到,茄紅素是脂溶性物質,因此與脂肪一同攝取能更好地被吸收,相較於其他類胡蘿蔔素,茄紅素的熱穩定性更佳,加熱反而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而富含茄紅素的食物包含番茄及其製品(如番茄醬、番茄汁,是茄紅素的最佳來源)、西瓜、紅葡萄柚、紅甜椒、紅番石榴。
車禍左膝關節積水、疼痛! 「自體骨髓幹細胞」重建膝健康
32歲的黃先生因車禍造成左膝重創,長期飽受劇烈疼痛和關節積水之苦,生活品質大幅下滑。經過深思熟慮,他選擇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短短半年後,黃先生的症狀獲得顯著改善,不僅擺脫疼痛困擾,還能重拾運動樂趣,擁抱充滿希望的生活。突破性細胞療法 造福軟骨缺損亞東醫院骨科部副院長張至宏醫師詳細闡述了細胞治療的過程:首先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從患者骨盆抽取骨髓幹細胞。這些珍貴的幹細胞隨後在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的實驗室中精心培養、增殖,最終形成名為Kartigen的軟骨修補移植物。最後,醫療團隊透過關節鏡或微創手術,將這些修補物精準植入患處,促進軟骨修復。軟骨缺損及時修補 新式治療更明朗 林凱旋醫師強調,軟骨缺損雖不等同於退化性關節炎,但若置之不理,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關節問題。相較於傳統的微骨折手術和馬賽克鑲嵌術,Kartigen軟骨修補移植物具有獨特優勢,不僅能在不損傷自體軟骨的前提下修復大面積缺損,還能生成與天然軟骨極為相似的組織。生活質量和膝關節功能均顯著改善 證實細胞治療成效卓越治療半年後,黃先生的康復進展令人振奮。他不僅恢復了正常行走能力,還可以自如地蹲下和跑步,困擾已久的關節積水問題也徹底消除。根據術後追蹤評估,黃先生的生活質量和膝關節功能均獲得顯著提升。他的日常生活和運動時疼痛指數(VAS)都從3降至0,意味著完全告別疼痛。此外,他在膝關節損傷及骨關節病治療效果評估(KOOS)和膝關節功能評分(Tegner Lysholm)中均達到滿分,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主觀膝部評估(IKDC)亦接近滿分。MRI MOAKS評分更是從32分大幅改善至14分,充分證實了治療的卓越成效。
雨季惡夢「大水蟻」是蟑螂親戚 專家揭3招驅趕方法
大水蟻為了繁衍後代,會選在空氣濕度高達85%,且又溫暖的時候飛出巢穴,因此梅雨季節經常會看到一大群大水蟻在天上飛,不過大水蟻其實不是螞蟻的一種,而是從蟑螂演化而來,屬於蟑螂的親戚。「大水蟻」是從蟑螂演化而來,在分類上是蟑螂(蜚蠊目)的分支。(圖/翻攝自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臉書)據了解,白蟻其有翅型俗稱大水蟻,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曾在臉書指出,「白蟻是蟑螂的親戚,不是螞蟻的一種」,說明白蟻的名字雖然是白「蟻」,但自2007年開始有相關研究發現,原來白蟻是由蟑螂演化出來的,因此在分類上被改為是蟑螂(蜚蠊目)的分支,螞蟻則屬於膜翅目的分支,跟胡蜂、黃蜂等在分類上反而較為接近。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也表示,白蟻在人類生活中被認為是吃壞傢具的壞人角色,而在森林及生態系中則扮演著包養人及工具人的角色,是平衡生態系的要角,因期CP值極高的蛋白質,也是各種生物渴望到手的一叢花。根據《TVBS》報導,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徐爾烈表示,全世界約有3000多種白蟻,而台灣有20多種。其中,「台灣家白蟻」和「格斯特家白蟻」是危害最嚴重的種類。這些白蟻在黃昏後會被燈光吸引,飛進住家。為了預防,建議黃昏後拉上窗簾。如果家中已飛入大量白蟻,應立即請專業人員處理,因為只要有一對雌雄白蟻進入室內,甩掉翅膀後就可能交配產卵,且繁殖力驚人,能迅速增殖成千上萬隻。除蟲專家「福來朗Hukurou」建議,為了驅趕大水蟻的入侵,晚上應拉好窗簾、關緊紗窗,並且關掉不必要的燈光,特別是白色光源。如果家中有白色燈,最好先關掉。雖然這樣做不能完全杜絕白蟻,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蟻的入侵。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一網打盡 三合一MMR疫苗助長期免疫
聽過MMR疫苗嗎?MMR疫苗指得是可同時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三種疾病的活性減毒疫苗。麻疹症狀: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說明,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會造成發燒、咳嗽及皮疹等,嚴重可能引發中耳炎、腦炎、肺炎,甚至死亡。腮腺炎症狀:常會造成發燒、頭痛及耳下腺腫大,嚴重時會引起腦膜炎、腦炎或聽力受損,如果在青春期感染,有影響生育能力的可能性。德國麻疹症狀:通常症狀比較輕微,如發燒及耳後淋巴結腫大,但若是孕婦感染,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嚴重影響。MMR疫苗三合一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一網打盡接種MMR疫苗可以預防這三種疾病達95%以上,接種後可長期免疫,減少感染他人機率和被感染風險。對「蛋」過敏務必排除施打 在製程上,MMR疫苗是由三種減毒病毒株製成,其中,麻疹與腮腺炎病毒是在雞胚胎細胞中進行培養增殖,德國麻疹病毒是由人類雙套染色體細胞中培養增殖而來。最後再將此三種減毒株經純化、混合等步驟製成疫苗,必須要留意的是孕婦、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以及已知對「蛋」的蛋白質或疫苗某些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MMR疫苗。婦幼族群是公費施打首要對象在臺灣,MMR疫苗公費接種對象包括出生滿12個月的幼兒、滿5歲至入國小前的幼兒、未能於滿1歲後完成2劑MMR疫苗接種的國小學童、本國籍育齡婦女以及外籍配偶育齡婦女。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生菜沙拉疑似為感染源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2024)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懷孕34週羊膜破裂!女嬰出生染「李斯特菌」今年首例 媽曾吃這食物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寶林茶室中毒案驗出「米酵菌酸」!護理師揭米麵製品保存關鍵 食藥署:2食物要小心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18例,共造成2死、5命危,受害者通報恐持續增加,而共通點都是吃過炒粿條、滑蛋河粉這2個品項。如今衛福部也在首名死者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為台灣首見。讓許多人憂心米麵製品到底還能不能吃?對此,長庚醫院臨床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則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就要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另外衛福部食藥署也提醒,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烹飪而被破壞,所以預防才是關鍵,尤其別吃長期存放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譚敦慈受訪時呼籲民眾不要過於緊張,因為米食相關的飲食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也是相當健康營養的食物,而台灣這次則是首次檢出,重點在於保存食物的方法,來避免食物中毒。以本次的粿條類食品來說,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因為含水量高,購買之後不要再繼續逛菜市場,應儘速放入冷藏,而且保存不要超過3天,含水量高的食材本來就比較容易長菌、壞掉,像是她自己購買的油麵等濕式食材,一定都是當天就吃掉。譚敦慈也建議,乾貨要泡發最好先用水沖洗一下,然後再用乾淨的水泡,切記不要超過4小時,或每4小時換水,但泡水時間不要超過24小時,而且最好置放冰箱泡發。若發現泡發的水若產生黏液軟爛就丟棄,泡發好的食物則要趕快料理。此外,許多人在把食物放入冰箱前,都會把食物放涼,但這其實是錯誤行為。譚敦慈點出,食物的危險溫度是7至60度,所以要冰存的食物溫度不要低於65度,當以手碰觸容器覺得熱不燙手時就可以放入冰箱。她也提供小方法,如果是煮白米飯要保存,她會大概在65度時密封放入冷凍庫,下次要吃時再加熱,不但不容易壞掉,口感還和現煮的一樣美味。冰箱的使用上也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像是冰箱具冷藏冷凍功能,但沒有殺菌功能,放冰箱只是延緩食物長菌的時間,所以食物放冰箱太久還是會腐敗。另譚敦慈也提醒,冰箱只能放7成滿食物,這樣才能通風維持低溫,也不要讓食物擋住出風口。譚敦慈最後也補充,民眾處理食物前務必確實洗手、熟食物必分開處理,可以先處理熟食再處理生食,而且若發現食物變味變質腐敗發霉絕對不要入口。食藥署長吳秀梅也指出,米酵菌酸是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產生,唐蒼蒲伯克氏菌喜歡在富含脂肪酸食物繁殖,椰子和玉米是最佳選擇之一,因此過去國際間出現的米酵菌酸中毒案皆與椰子和玉米等有關,若椰子、玉米、米製品等食品,剛好存放在適合唐蒼蒲伯克氏菌迅速增殖的環境,也就是溫度在攝氏22至33度、酸鹼值中性環境,容易產生大量米酵菌酸。吳秀梅提醒,消費者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女連吃1週「自製臘腸」左眼近乎失明 醫檢查驚見:視網膜都是血
大陸武漢一名女子近日連吃臘腸1週後左眼突然近乎失明,在網上引發關注。據悉,該女子有20年糖尿病史,就醫時檢測血糖水平高達23(mmol/L),遠超正常值。武漢愛爾眼科漢陽醫院眼底病科副主任李鑫證實,該名陳姓女患者3週前入院就診,當時她右眼視力為0.4,左眼視力只有0.08,近乎失明。《九派新聞》報導,李鑫說,陳女今年60歲,有20年糖尿病史,平時靠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她在眼睛發病前1週內曾吃了較多的臘腸,這些臘腸是她自己製作的,在製作過程中,還加了較多的澱粉和糖,推測陳女突然失明,很有可能跟她大量食用臘腸有關。「我們給她進行了一個隨機血糖檢查,結果顯示血糖為23(mmol/L),遠超正常的血糖標準。」李鑫介紹,在給陳女做的散瞳檢查中發現,陳女的左眼眼底已經進入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增殖期,視網膜到處都有出血、滲出等病變症狀,還長出很多新生血管。醫生說明,雖然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長期緩慢發展的,但也與陳女短期大量食用臘腸有關,「食用這種含糖和含澱粉比較多的臘腸,會導致短時間內血糖波動比較明顯,就有可能導致患者眼睛併發症的加重。」李鑫透露,目前陳女已經接受手術治療,清除了瘀血,但眼底仍有部分氣體殘留,待氣體慢慢吸收後,視力將會有所恢復,「由於陳女士本身有糖尿病史,加上這次大量攝入糖分導致玻璃體出血,可能難以恢復到一個比較正常的水平。」醫生解釋,「糖尿病是一個全身性的代謝性的疾病,它對身體的損害主要是通過血糖高引起的,會引發一系列眼部併發症,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就屬於其中之一。」對於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而言,不建議食用較多像臘腸、臘肉等醃製品,就算臘腸不是甜口的,裡面都會含有大量的鹽和油脂,可以吃一點嘗味道,但不建議當主食去吃。
肌膚麻癢刺痛要注意! 小心恐是帶狀疱疹發病前兆
當肌膚感覺麻癢、刺痛時可能會認為是蚊蟲叮咬,但隨著時間推移,皮疹的數量持續增加並擴散,這就是棘手的「帶狀疱疹」。本回就來介紹帶狀皰疹出現時的應對方式及預防的措施。只有身體單側感到疼痛時 就要到皮膚科報到只要是小時候有長過「水痘」的人就有可能得病,這種棘手的皮膚病就是「帶狀疱疹」。「水痘和帶狀疱疹病毒就是發病的原因。這種病毒在第一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大約一週左右就會好,但病毒並未消失,而是潛伏在神經節(神經細胞聚集的部位)裡。病毒在免疫力確實發揮功能的期間會默默潛伏,然而一旦免疫力因為任何原因而下降時,病毒就會開始增殖並重新活動,攻擊神經和皮膚,進而引發帶狀疱疹。」(上出良一醫師,以下皆同)那麼,身體會出現什麼症狀呢?「首先,身體的一側會出現疼痛感或皮疹;通常出現在胸、腹或背部。患者會在出疹的同時或前幾天開始感到麻癢刺痛,有些人甚至會感到肌肉緊繃。由於皮疹又紅又小,很容易誤以為是遭到昆蟲叮咬,但其數量會隨著時間增加,過不了多久就會擴散成帶狀。」雖然患者多以五十歲以上為大宗,但近年來,二十到三十的年輕患者也逐漸增加。這麼說來,最危險的時期就是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囉?「生病受傷、過勞或壓力大的時候也要小心。忙碌時還抽空打球,讓身體更累,就會有發作的危險。此時若皮膚跟衣服摩擦會出現麻癢的感覺,就要特別注意了。除此之外,有很多病例原本都以為是肌肉痠痛,後來才發現是帶狀疱疹喔。」有些病例就是像這樣因為「誤判」而導致症狀更嚴重。即使沒有出現皮疹,只要身體單側感到疼痛時,就要先到皮膚科報到。早發現早治療就是帶狀疱疹的治療關鍵,因此在皮膚開始出現症狀的三天內(72小時),就要前往就醫。接種疫苗 就能預防帶狀皰疹也就是說,過去是因為生活環境裡有帶有水痘病毒的孩童,所以成人才得以持續增加免疫力,而目前已經可以預測這樣的環境即將消失。那麼究竟該如何應對呢?「雖然保險不提供補助,但只要接種水痘疫苗就能預防。請洽詢附近皮膚科是否提供疫苗接種。」接種費用依各院而異,雖然必須自行負擔,但接種過後就不用擔心了。註解:在台灣,民國92年後出生者,年滿一歲可公費施打一劑水痘疫苗,四到六歲自費接種第二劑。13歲以上自費接種: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兩劑,兩劑間隔四至八週。60歲以上成年人可考慮自費接種帶狀疱疹疫苗。【解說】人形町皮膚科診所所長上出良一醫學博士。日本皮膚科學會皮膚科專科醫師。曾任紐約大學皮膚科研究人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皮膚科研究人員等,並為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皮膚科講座教授。現為同大學客座教授。2014年開設「人形町皮膚診所」。近年推出《向大師學習皮膚科外用療法》(暫譯)等著作。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52期
日本石川強震增至24死 2座核電廠冷卻水溢出
日本石川縣能登地區當地時間1日下午4時許發生規模7.4強震,當局隨即發布海嘯警報,各地陸續傳出災情。截至今(2日)12時,能登半島地震至少已造成24人死亡。原子能管制廳指出,石川縣志賀核電廠和新潟縣柏崎刈羽核電廠已暫停運行,部分使用過的燃料池冷卻水因為地震搖晃而洩露,但現階段周圍的輻射數值沒有異常,對外部無影響。根據《富士新聞網》報導,原子能管制廳表示,正把重點放在蒐集石川縣滋賀核電廠、新潟縣柏崎刈羽核電廠、福井縣敦賀核電廠、文殊快中子增殖反應爐、普玄美濱核電廠等的資訊。日本石川縣輪島一處住宅區在地震發生後火災,濃煙不斷竄出。(圖/達志/路透社)原子能管制廳指出,石川縣志賀核電廠和新潟縣柏崎刈羽核電廠已暫停運行,部分使用過的燃料池冷卻水因為地震搖晃而洩露,發生「水振盪」(Sloshing)。據稱,放射性物質不會對周邊地區造成影響。由於核電廠周圍的輻射數值沒有異常,原子能管制廳表示,現階段對外部沒有影響,同時目前也正確保每個核電廠的外部電源和用過燃料池的工作順利進行。根據NHK報導,截至今(2日)上午11時,輪島市已確認因地震死亡15人,至少有7人受重傷,多人輕傷,至於失蹤人數未知;珠洲市則表示,已確認3人因地震死亡。根據共同社報導,截至今(2日)12時,能登半島地震至少已造成24人死亡。
每年65萬人創傷性腦損傷! 「降血脂老藥」成治療新曙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人為中重度腦損傷,倖存者長期後遺症嚴重,包括神經功能受損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失智症風險亦高於一般人4倍以上,但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秀芳與研究團隊以「老藥新用」策略,發現降血脂藥「普羅布考」(Probucol)有促進神經可塑性及神經發育之特質,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突起之生長,獲刊於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創傷性腦損傷極度不可逆 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表示,創傷性腦損傷泛指外力撞擊所造成的腦部傷害,常見於交通事故、摔倒和暴力事件等。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倩玫說明,創傷性腦損傷可能導致長期後遺症包含頭痛、暈眩、嘔吐、感覺障礙等神經功能症狀,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障礙、失智、失語等認知功能障礙;住院復健患者5年預後僅26%改善,另有22%不變、30%惡化與22%死亡。▲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人為中重度腦損傷,倖存者長期後遺症嚴重。(圖/國衛院提供)頭部遭外力撞擊當下,除了局部腦神經細胞死亡,更恐造成腦神經網絡大範圍受損,包含瀰漫性軸突損傷、神經樹突退化、和突觸消亡等。但成年人大腦神經元新生能力及可塑性有限,若由其他未死亡之神經細胞來產生替代作用,也需要修復軸突和樹突,並重組腦神經網絡,速度緩慢,難見明顯功能性改善。因此,尋找及研發藥物刻不容緩。腦壞死區域減小、神經功能改善 成果登國際期刊林秀芳研究團隊以老藥新用策略,尋找可促進神經再生的臨床藥物,並探討其擴大應用至創傷性腦損傷的潛力。降血脂藥普羅布考是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藥物,研究團隊於離體細胞實驗發現:普羅布考有促進神經可塑性及神經發育之特質,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突起之生長。▲在創傷性腦損傷之動物模式中,降血脂藥普羅布考可促進大腦神經新生及神經可塑性,可改善創傷性腦損傷,降低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圖/國衛院提供)研究團隊於小鼠模式發現:在腦損傷後給予普羅布考,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之表現增加,新生神經細胞及增殖中之神經前驅細胞增加一倍,腦壞死區域減小33%;腦神經網絡修復及重組亦受到促進,壞死腦區四周神經樹突及突觸皆大幅增加,並和腦損傷後運動功能成正比,顯示普羅布考可透過促進腦神經可塑性,改善腦損傷後之神經功能。同時,普羅布考也可以降低腦損傷所引之認知障礙,記憶功能大幅改善,有望降低倖存者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此研究成果於今(112)年6月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本項研究於小鼠模式發現降血脂藥物普羅布考可促進腦損傷後腦神經再生及可塑性,可改善腦損傷造成之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如未來於臨床試驗建立合適人體的劑量及療程,將有望擴大應用於創傷性腦損傷之治療。陳倩玫指出,這項研究為「老藥新用」,有助省下研發新藥的大量成本,讓藥物更快速且安全的應用於患者。不過根據現階段研究顯示,若創傷後3-7天才給藥,效果較為不明顯,因此需把握黃金用藥時間;且先前研究指出,若腦神經短時間發展太多,可能會促進癲癇,因此仍需要更多臨床資訊。 研究論文全文之網址:https://bp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ph.16157
夏季隱形毒3/真空包裝食品「藏致命細菌」 外有保護膜可存活數年
根據食藥署統計,每年5至10月份為國內細菌性食品中毒發生之高峰期,無論是之前的高雄冰店、或最近的法國麵包,都引發集體食物中毒,主要是高溫潮濕的環境易滋生病菌,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攝氏7度~60度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細菌容易滋生繁殖,而且隨著溫度上升,病菌繁殖速度會更快,因此夏天比冬天更容易爆發食物中毒。尤其對許多民眾誤認「真空包裝食品」代表無菌,事實上恰恰相反,若沒有高溫殺菌就可能藏有肉毒桿菌毒素的疑慮,由於肉毒桿菌屬於孢子型態,有一層保護膜,所以耐受度十分強,存活數年以上都沒問題,就連烹調後都無法消除,所以不當存放就會累積毒素,嚴重恐會致命。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食物中毒常見的病菌包括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海鮮類容易有海洋弧菌,肉類可能有彎曲桿菌,而米飯等澱粉類可能有仙人掌桿菌。但最致命的細菌恐怕是肉毒桿菌毒素,由於會影響神經傳導,大多會先從頭部出現症狀,包括瞳孔放大、口乾,接著下半身會無力癱瘓,嚴重甚至會導致呼吸衰竭,必須等到神經修復才能自主呼吸,等待神經恢復期間,患者必須裝設呼吸器,若是併發感染就可能危及性命。遍布大自然之中的肉毒桿菌屬於孢子型態,由於有一層保護膜,所以耐受度十分強,存活數年以上都沒問題,一旦食物沾附肉毒桿菌孢子,就算烹煮過也無法破壞,在無氧、PH質4.5以上、攝氏3度以上、低糖與低鹽的情況下,就會增殖並分泌毒素。台灣過去就曾發生真空包裝豆干的肉毒桿菌中毒事件,「很多人以為真空包裝就能堵絕細菌,這是錯誤觀念。」程涵宇營養師說。有些民眾認為真空包裝食品不會孳生病菌,事實上若沒有經過高溫處理反而更加危險,建議食用前最好加熱較安全。(示意圖/報系資料照)程涵宇說,大多數真空包裝食品都沒有經過高溫高壓殺菌,由於沒有氧氣,很適合肉毒桿菌生存,所以要購買冷藏銷售及保存的真空包裝食品,購買後也要盡快冷藏,而且要加熱後再食用,「因為肉毒桿菌毒素並不耐熱,高溫烹調就會讓毒性消失。」但部分真空包裝食品撕開即可食用,例如豆干、玉米、火腿、鴨賞、涼筍等,若是食物沾附肉毒桿菌孢子、存放環境不佳,食用後就可能造成肉毒桿菌中毒,因此建議注意標示,若有經過高溫殺菌會比較安全。楊振昌說,為避免病毒和細菌滋生,食物加熱到100度可以殺死病菌,但如果加熱後又長時間放在室溫下,反而適合病菌生長,就會增加食物中毒風險,因此他提醒食物煮熟後應盡速時用,不宜在室溫下久置,如果2小時內沒有吃完就要冷藏。程涵宇則建議掌握5原則,包括調理食品前後都需洗手、食材、水源新鮮衛生、生熟食分開料理、加熱再食用、保存環境溫度低於7℃,如此就能降低食物中毒風險。
癌症將在10年內治癒?美醫院研發「AOH1996」 一顆藥丸可殺死70種癌
美國最大癌症研究機構洛杉磯希望之城醫療中心(City of Hope Medical Center)宣布,他們日前成功研發出一顆名為「AOH1996」的小藥丸,這顆藥丸,能夠殺死多達70種實體癌症細胞、腫瘤,同時不傷害其他細胞,被認為是未來10年內治癒癌症的新希望。琳達馬洛卡斯(Linda Malkas)教授和她的團隊在歷經長達20年的研究後,終於成功鎖定DNA內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增殖細胞核抗原」(簡稱PCNA)以藥物進行標靶破壞。馬洛卡斯教授指出,目前已知PCNA是DNA中負責複製、修補、染色質重塑和細胞週期調控的蛋白質,也就是負責控制癌細胞/腫瘤的增長,她形容,PCNA就像是一個擁有多個登機口的航站大樓,但新研發的藥物「AOH1996」就像一場暴風雪,可以直接讓航站停擺,不允許僅載有癌細胞的班機起飛。「AOH1996」通過影響PCNA,破壞癌細胞的正常繁殖週期、阻止DNA受損的細胞分裂,以及阻止有缺陷的DNA複製來「從根本殺死癌細胞」,不只可以抑制腫瘤生長,或與其他癌症治療結合使用,更重要的是「不會產生毒性」。目前已在實驗室中對70種不同的癌細胞(包括來自乳腺癌、前列腺癌、腦癌、卵巢癌、宮頸癌、皮膚癌和肺癌的癌細胞)進行了測試,發現對所有癌細胞均有效。而藥物名稱「AOH1996」的由來,是為了紀念一名因神經母細胞瘤過世的小女孩安娜奧利維亞希利(Anna Olivia Healy),馬洛卡斯教授表示,當年她在實習時,遇到安娜的爸爸,對方得知她正在研究乳腺癌,當下立即給她一筆實驗經費,希望她能夠多研究一點神經母細胞瘤,馬洛卡斯教授說「我知道我想為那個小女孩做一些特別的事情」。目前「AOH1996」才要進行預計為期至少2年的一期臨床實驗,首名參與測試的病患才於去年10月服用了藥物,該藥物仍需經過嚴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測試以及大規模臨床試驗後才能廣泛投入臨床治療中,但科學家仍樂觀地認為,此藥物能在10年內治癒癌症。希望之城醫療中心創建於1913年,是美國最大的非營利癌症研究機構之一,也是美國西岸排名第一的癌症治療醫院,擁有逾300項研究專利,其中包括人工合成胰島素、人工合成生長激素等創世紀的醫學里程,更研發出多款現廣為使用的抗癌藥物如賀癌平(Herceptin)(乳癌藥物)、標靶藥物阿瓦斯汀(Avastin)等。去年更砸下3.9億元,併購美國癌症治療中心 (Cancer Treatment Centers of America,CTCA),其據點橫跨美國4州,每年可為大約11萬5000名患者提供治療服務。
天明製藥企業第二曲線 從0到1創造再生醫療新里程碑
天明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6659,下稱:天明製藥)自1968年成立以來,以科學中藥、一條根、台灣清冠一號等產品聞名。在台灣製藥業中,天明製藥是唯一一家同時擁有檢驗、製藥、銷售、醫療軟體和再生醫療GTP細胞製備場所的公司。天明製藥在產業界的投入速度和準確度相當快且準,詹詠寧董事長表示中醫藥、再生醫療及醫療軟體,現為天明製藥最主要的產業服務發展目標,目前已服務超過1962家基層中醫診所和702家合作藥局,市場覆蓋率近60%,形成一個整合型服務鏈。再生醫療領域,天明製藥在短時間內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於2018年開始建置「天明精準GTP細胞製備中心」,成功獲得臨床IND試驗計畫的批准。在詹詠寧接任董事長的帶領與傳承,於申請後期的一年內連續獲取TAF檢測實驗室(編號:3982)及GTP細胞製備場所(編號:TP112C032)認證。天明精準GTP細胞製備中心專注研發和生產免疫細胞治療與細胞委託產品,已成熟的製備技術服務《特管辦法》開放項目,接受醫療機構委託生產NK自然殺手細胞。未來,會因應法規的調整,投入研發製程。「天明精準TAF檢測實驗室」(編號:3982)業已通過符合主管機關規範標準的受託檢驗單位,檢驗把關細胞品質。天明製藥詹詠寧董事長表示,回歸在醫療選擇權上,希望台灣能加速通過法規為癌症患者能提共更多的治療選擇。(圖片提供/CTWANT拍攝)之所以選擇進入免疫細胞治療領域,而不是免疫藥物治療領域,天明製藥詹詠寧董事長表示原因有兩點。首先,製藥產業有西藥、中藥,另一塊則是生物製劑三個領域,天明製藥希望臺灣加速通過完善政策和法規,讓俱備GTP資質的細胞製備場所,未來能生產高品質的細胞產品,受益醫療機構和民眾。其次,天明製藥希望通過細胞治療的研發和臨床應用,為癌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整合治療選擇。 除此之外,天明製藥也積極投入臨床合作已跟亞東紀念醫院投入合作研發腫瘤浸潤淋巴球TIL細胞先端技術。延攬國內腫瘤內科權威醫師賴基銘教授擔任醫療長,提升與醫院和學術機構進行臨床研究和技術交流的橋樑。人才是公司寶貴的資產,使得天明製藥投入再生醫療領域,能以跨界合作和知識共享的方式,加快研發和推廣,同時更努力舉辦各式再生醫療論壇,期許提升台灣再生醫療領域的服務新契機。天明製藥在免疫細胞治療癌症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更專注於研究NK自然殺手細胞技術的增殖,這種先天性免疫細胞具有強大的毒殺能力和高效的作用機制。許多醫師也指出,末期病患的免疫系統已難以提供有效的自體免疫細胞。如果能夠提早應用細胞治療方法,將有望使更多病人獲得有效的救治。目前,已經成功申請通過「實體癌第四期」的治療,新案「第一至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治療計畫案已接受主管機關審查,這些治療適用多種常見實體癌患者。 臺灣細胞治療經過主管機關多方研議,參考歐美與日本雙軌制管理模式在2018年通過《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技術。美國產業界與病人在2015年推動「right to try」運動,希望病人更早使用再生醫療。因為過去,當癌末病人在已經失去其他治療選擇時,只能去日本接受治療,這個運動的興起促使人們關注台灣末期癌症患者無法合法獲得這種先進治療方式的問題。詹詠寧董事長說明:「目前天明製藥與台北中山醫院合作成立了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邀請專業臨床醫師,包括:賴基銘醫師、李世明醫師、吳濬哲醫師、施俊雄醫師、陳文哲醫師等人,根據《特管辦法》,已經通過CIK自體免疫細胞治療 「實體癌第四期、第一期至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癌症別:肝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直腸癌、頭頸癌、胰臟癌(第四期)、肺癌、卵巢癌、腎臟癌、乳癌(第一到三期)」、NK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癌第四期,癌症別: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卵巢癌、乳癌、胃癌、腎臟癌、頭頸癌(含鼻咽癌)、食道癌、神經膠質母細胞瘤、胰臟癌」和自體脂肪幹細胞計畫(用於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的治療方案,並提供精準醫學檢測,以服務民眾。」天明製藥為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尤其對於傳統治療無效或無法進行其他治療的患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圖片提供/CTWANT拍攝)台灣是全球第二個將細胞治療列為常規醫療的國家,這對於台灣人民在癌症治療和退化性疾病方面是一個新的里程碑。而天明製藥在癌症治療領域的努力和成就將為國內外需求者帶來巨大的幫助。在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尤其對於那些經歷傳統治療無效或無法進行其他治療的患者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透過增強免疫系統的能力,這種治療方法可以幫助身體更有效地對抗癌細胞,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品質。 天明製藥除了與台北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光田綜合醫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安醫院雙十分院提出了治療計劃。此外,他們也在推廣國際醫療,讓海外的癌症患者、恩慈治療等有需求的患者來台接受治療。治療結束後,這些患者可以返回居住地並繼續追蹤和持續照護,以滿足患者在治療需求方面的互助互惠,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希望更好地照顧全民健康。 天明製藥在細胞治療領域的耕耘和創新,詹詠寧董事長接任傳承,帶領團隊共同創造企業發展第二曲線。從0到1投下龐大的資金與人力,不斷研究發展,回饋社會,促使傳統中藥邁入現代化、期望在經營團隊帶領及全體同仁努力下,發揮團體共榮的精神,繼續推動中西醫整合與再生醫療發展,提供患者高品質產品,使製藥產業更加卓越成長。
苦瓜能降血糖 專家建議作為輔助治療
「醫生說我最近血糖高,但我不想吃藥,可以改吃苦瓜降血糖嗎?」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賴秀怡表示,一般民眾擔心藥物傷身,對於糖尿病人而言,在正規治療下,苦瓜作為輔助性的療法,對於慢性併發症的預防可能會有好處。但從臨床試驗來看,苦瓜降血糖作用遠不如藥物,無法取代藥物治療,僅能做為輔助。苦瓜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苦瓜屬於葫蘆科是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植物,廣泛分佈於巴西、亞洲和東非部分地區,是常見的蔬菜。科學研究發現苦瓜整個果實中,都可分離出營養素與大量的植物化學物質,包括:皂苷、多醣體、三萜、酚類、黃酮類、蛋白質(胜肽)、維生素、礦物質等,這些都是作為調控代謝(血壓、血脂、血糖)、抗癌、體重控制等相關研究中常見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苦瓜對調節血糖的生理機轉1提高細胞對葡萄糖攝取:可增強葡萄糖轉運子(GLUT4),將更多血糖從血液中運送至細胞內,清除血液中過高的血糖。2降低細胞胰島素抗性:活化過氧化體增殖劑活化受器(PPAR),改善細胞的胰島素抗性,調節血脂及血糖的代謝。3降低腸道對葡萄糖吸收:抑制小腸中的醣水解酶,延緩單醣的吸收,避免血糖快速上升。4調節肝臟葡萄糖代謝:抑制肝臟的糖質新生作用和肝醣分解,減少體內內源性的葡萄糖釋出。5保護胰島β細胞:動物試驗發現,苦瓜萃取物可促進損傷的β細胞生長修復,並增加胰島素分泌。6抗氧化與抗發炎:苦瓜酚類萃取物含有抗氧化物,具有抗發炎功效,可改善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慢性發炎傷害。臨床研究成果豐碩 但品質差、可信度低賴秀怡表示,一般民眾對於藥物會有恐懼,認為吃藥會對肝、腎造成負擔,或擔心藥物的劑量越吃越高傷害身體。因此,號稱天然的膳食補充劑,很容易被當成替代療法的救星。在血糖控制的研究中,苦瓜是被探討最多的食物療法,討論的熱度也居高不下。苦瓜的降血糖特性已在細胞和動物實驗中得到普遍驗證,因此也有小規模的人體臨床研究持續進行中。2012年一項針對143位初次診斷糖尿病的病人所進行4週的臨床試驗,比較補充苦瓜乾燥粉與使用血糖藥對血糖控制的效果,結果顯示即使每天給予2,000毫克高劑量的苦瓜乾燥粉,也沒有改善病人的空腹血糖與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降血糖作用遠不如藥物。2019年一篇統合分析中納入了10項2型糖尿病研究(囊括1045人),介入時間為4-16週,研究結果顯示,食用苦瓜顯著降低空腹血糖、飯後血糖和HbA1c,也沒有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然而,作者們認為目前苦瓜的臨床試驗證據與研究質量都偏低,並表示苦瓜作為糖尿病人的血糖治療,有效性與可信度都不高。2020年一項使用小分子苦瓜胜肽的研究(研究者表示苦瓜胜肽分子量較小,可通過腸胃道酵素作用不影響其活性),招募了142位糖尿病病人,實驗組給予每天600毫克的苦瓜胜肽膠囊,結果顯示補充苦瓜胜肽,對於空腹血糖與HbA1c有改善趨勢但效果並不顯著,不過對血脂肪有顯著的改善。無法取代藥物治療,可做為輔助治療賴秀怡說明,從臨床試驗來看,苦瓜對於血糖控制的效果遠不及藥物治療,但在動物試驗中也有發現苦瓜有潛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趨勢。因此,對於糖尿病人而言,在正規治療下,苦瓜作為輔助性的療法,對於慢性併發症的預防可能會有好處。補充苦瓜作為輔助治療 可分成生果和補充劑攝取生果:生果包括苦瓜汁、新鮮苦瓜和乾果。部份研究會用生果做為研究材料,但苦瓜種類繁多,種植的地點不同所含的營養素濃度也會有變化,加熱也會造成苦瓜中的活性成分降低,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黃青真教授的研究顯示,山苦瓜或青苦瓜生吃的效果最好。苦瓜一天要吃多少才有效?根據推估,成人一天吃80~100克的山苦瓜或青苦瓜就有效,不過苦瓜的攝取需要持續性,每天都吃生苦瓜對很多人而言實在困難。市面上常見乾燥的苦瓜茶,由於苦瓜中與調控血糖有關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大多都不耐高溫,經過曬乾泡茶後可能會被破壞,對降血糖的效果有限。各式補充劑:苦瓜做成補充劑有很多種類,有冷凍乾燥粉、萃取液與膠囊狀等,透過廠商技術,可以得到穩定的產品成份。但目前尚未研究出有效血糖控制的成份為何,無法做出建議的攝取量。現今網路上頗紅的商品「苦瓜胜肽」也都是複方的產品,各家配方也不盡相同。不可忽視的是,這些商品的價格皆非常昂貴,長期補充所耗費的成本是遠高於規律服藥。血糖的控制必須先維持均衡規律飲食、運動習慣及醫師的藥物處方。若想補充苦瓜最好有搭配血糖的監測,才能評估介入後的效果。
妙齡女美白拒曬太陽,維生素D不足全身發炎 調查:九成民眾缺D
26歲的林小姐追求美白,出門必擦防曬乳、以計程車代步,加上工作因素幾乎晝伏夜出,根本曬不到太陽,長期下來體內維生素D濃度甚至低至1.9 ng/ml(建議值為≥30 ng/ml),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嚴重,也患有如過敏性鼻炎、帶狀皰疹等自體免疫疾病。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維生素D不足不會有急性症狀或危險,但長期缺乏會影響骨骼、肌肉、自體免疫、皮膚,並增加各種疾病風險。維生素D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一,近年研究指出維生素D控制體內多數組織中細胞訊息的傳遞,因此不足或缺乏會影響細胞功能,如增殖、分化、凋亡等,而氣喘、癌症、冠狀動脈疾病、憂鬱症、骨質疏鬆、異位性皮膚炎、代謝症候群等疾病也都與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有關。將近九成民眾維生素D不足 不曬太陽是關鍵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2015-2022年間的健檢資料,針對125,292筆維生素D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高達8成7的民眾皆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等於每10人中,幾乎就有近9人異常。鄭乃源醫師進一步以性別分析,發現男性有將近8成5維生素D異常,女性更有將近9成未達建議值,推測是因為女性較男性更追求美白、防曬,又沒有額外補充的習慣,導致維生素 D異常狀況居高不下。各年齡層中,又以21-30歲的年輕人為異常之冠,高達9成3不足或缺乏。但國人並未輕忽其重要性,不僅報章雜誌呼籲,市面上也充斥許多營養補充品,但為何國人維生素D數值仍普遍未達建議值?鄭乃源醫師表示,最主要是因為身體每日消耗維生素D,但日常飲食只能補充身體所需的5%~10%。因此若沒有透過每日充足的陽光或保健食品補充,較難以讓體內維持建議濃度。額外補充維生素D日曬就夠? 建議額外補充維生素 D 不足或缺乏的情況可以說各國皆然,以美國為例,美國訂定維生素D標準較台灣寬鬆,低於20 ng/ml才算異常,卻仍有高達42%者未達建議值,尤其皮膚黝黑者,統計數據更高,非裔美國人有將近82%缺乏。即使是陽光照射充足的熱帶地區也有缺乏的現象,一項夏威夷的研究顯示,喜愛戶外運動的衝浪者,也仍有過半的民眾有缺乏情形。若每天大量補充相關營養品,有無可能造成過量問題?營養師徐景宜則回應,在這12萬筆資料當中,沒有任何人超標,目前也尚未接觸到過多案例。建議可抽血檢查數值,並額外補充,半年後再檢測一次確認數值有無提升。63歲的賀女士在2018年時發現維生素D數值僅15.3 ng/ml,骨質密度T值低至-2,推測是停經加上長期維生素D不足及缺乏適當運動導致。此後經醫師建議開始補充維生素D,短短四年維生素D回到建議值以上33.2 ng/ml,而骨質密度T值更改善至-1.4。有效補充維生素D 掌握4原則想有效補充維生素D其實並不難,把握以下四原則,便能輕鬆打造健康好身體。適當日照:陽光是轉換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要留意曝曬時間,建議於每日10:00~14:00,曬至少10 到15分鐘,且最好避開正中午的陽光,避免曬傷,並注意玻璃、衣物、防曬乳等物質阻擋,全身至少要有40%的肌膚沐浴在陽光下才能有效補充。多攝取富含維生素 D 的食物:推薦的「陽光」食物分別是黑木耳、鮭魚、秋刀魚、乾香菇、鯖魚、鴨肉、新鮮香菇、豬肝。適量補充保健食品:推薦選擇D3形式的維生素 D 保健食品,也可選擇添加維生素 K 的複方劑型,有助鈣質吸收、強化骨骼。定期檢測:除了每年健檢時建議將維生素 D 檢測納入自身健檢項目中外,也建議有定期補充維生素 D 保健食品者,每3~6個月進行回測,才能第一線掌握身體健康狀況,了解補充成效。鄭乃源醫師提醒,儘管日照為維生素 D 的重要來源,然而多數民眾的工作場域都在室內,難以曬到太陽,加之從飲食獲得的補充有限,因此想要避免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還是應視情況補充足夠劑量的保健食品。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意識,正視自身狀況並積極調整,才是實踐預防醫學的真諦,避免疾病,進而早健康。
43歲男罹罕見骨盆腔肉瘤 精準醫療助攻「保住膀胱直腸」重獲新生
林口長庚去年收治一名病患因解尿與排便困難就醫的43歲運輸業司機,負責診治的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葉俊男主任表示,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診斷出直徑10公分大肉瘤,並明顯壓迫到膀胱與直腸。一開始以胃腸道基質瘤一線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但腫瘤持續惡化變大至14公分,林口長庚病理科黃士強醫師進一步檢測出顯著的Pan-Trk染色結果,經次世代定序分析確認帶有罕見的NTRK基因融合,在口服標靶藥物NTRK蛋白抑制劑治療3個多月,檢查發現腫瘤縮小到4公分。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林柏宏醫師再以達文西輔助腹腔鏡手術精細切除殘餘腫瘤保留了直腸與膀胱原本的功能,透過多科際團隊合作,讓病人維持既往的生活品質且順利繼續司機工作。至今滿一年未復發,順利重返職場,解除原本擔心膀胱重建和人工肛門的危機。葉俊男主任表示,此案例體現精準醫療對於惡性腫瘤不可或缺且顯著的療效,將一個傳統手術可能要面臨骨盆腔大範圍切除、合併人工肛門及尿道重建手術的個案,轉變為透過基因檢測給予精準標靶藥物治療讓腫瘤縮小。林柏宏醫師認為,能讓病人重新回到工作與生活,且不需要人工造口或引流袋,是本個案重要的臨床價值。林口長庚醫院的這個案例報告已被刊登在2023年1月國際知名期刊《美國臨床癌症學會精準腫瘤期刊(JCO precision oncology)》。林口長庚腫瘤科黃文冠醫師解釋,NTRK基因中文名稱為神經營養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活化後會促進細胞增殖與分化等功能。NTRK基因融合是指不同染色體之間或同一條染色體內發生基因之間重新排列,使得NTRK基因與其他基因緊密結合在一起。NTRK基因融合會導致細胞的酪胺酸激酶訊號的異常激活,促進部分兒童或成人實體腫瘤發展,研究顯示NTRK基因融合是重要的致癌驅動因子。黃文冠醫師表示,雖然帶有NTRK基因融合並不常見,在所有實體腫瘤約占1%,但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NTRK蛋白抑制劑能抑制腫瘤細胞內異常的NTRK活化訊號傳遞,出現顯著的腫瘤反應療效。第一代NTRK蛋白抑制劑有兩種口服標靶藥物,相繼在2018年和2019年經FDA核准,適應症用於帶有NTRK基因融合的實體腫瘤,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署也已許可上市,不過目前於成人尚未健保給付。
「食道癌」存活率不到2成! 新降血脂療法可提高抗癌效果
裕隆集團前董事長嚴凱泰及藝人安迪在壯年時都因食道癌逝世。由於食道癌好發50歲壯年男性,平均死亡年齡不到60歲,尤其食道癌不易發現,有高達7成發現時已是晚期,存活率不到2成。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吳思遠教授、陳銘芷所長及謝邦昌副校長與羅東博愛醫院腫瘤中心團隊合作,發現「降血脂療法」會與化放療產生協同作用、降低化放療毒性,這項研究已發表在胸腔腫瘤領域排名第一的醫學會會刊。台灣9成為鱗狀細胞癌 預後較差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吳思遠教授指出,食道癌分為「鱗狀細胞癌」和「腺癌」,好發於50-60歲男性,發生部位以食道中下段居多,且台灣9成為鱗狀細胞癌患者,預後較差。而與腺癌以腫瘤遠端復發不同,鱗狀細胞癌常局部復發,5年存活率僅不到20%,因此局部控制非常關鍵。標準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等,但是由於毒性較高放射治療劑量無法更高,常常治療效果並不理想,許多患者在治療後不久就復發了。降血脂療法Statins藥物 用作抗癌劑由於食道癌猶如無聲殺手致命率高,輔仁大學江漢聲校長帶領AI發展中心團隊針對醫療大數據進行研究,過去的結果顯示,降血脂療法Statins藥物可以使細胞停留在G1期,從而使細胞對化療和放射治療更加敏感。吳思遠教授與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Statins藥物能夠與化療和放療產生協同作用,而且具有抗增殖、促凋亡、抗侵襲和增強放射敏感性的特性,這使得它們可以用作抗癌劑。克服化放療抗藥性 提高總體生存率除了作用抗癌劑,團隊還發現Statins藥物還可能能夠克服化放療的抗藥性,增強其抗癌效果,並減少其毒性,從而有助於提高食道癌患者的總體生存率和食道癌特異性生存率,同時減少治療副作用。這項研究成果己發表於胸腔腫瘤領域排名第一的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黑面琵鷺倒臥布袋溼地 初判疑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高雄市野鳥學會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4月7日於布袋溼地進行鳥類調查時,發現1隻黑面琵鷺倒臥在灘地上,出現軟頸、翅膀下垂、無法站立、虛弱等症狀,立即通報嘉義縣政府救助,經初步調查疑似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縣府農業處表示,7日中午獲報1隻黑面琵鷺因不明原因倒臥灘地上,立刻啟動救傷緊急應變機制,由高雄市野鳥學會、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及布袋分局聯合協助救援,送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進行急救,經獸醫師初步診斷為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現以注射抗肉毒桿菌毒素血清。農業處說明,肉毒桿菌在一般的土壤中是常見菌種,會在腐爛的魚類中大量增殖並產生毒素,黑面琵鷺往往會因誤食到帶毒魚類而中毒,日後將加強環境清查與巡護,減少黑面琵鷺接觸肉毒桿菌毒素的機會。農業處補充,黑面琵鷺屬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今年在布袋棲地的數量創新高,普查數量最高峰有到1429隻,是黑面琵鷺相當重要的棲息地,也呼籲民眾,如有發現鳥類異常傷亡或大量魚貝類死亡情形,請立即通報縣府農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