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大學
」 黃軒澳洲官員警示!最致命蜘蛛將大量出沒 被咬到恐在「15分鐘內死亡」
澳洲爬蟲公園(Australian Reptile Park)近日向民眾警示,指出夏天來臨,擁有致命劇毒的「澳洲漏斗網蜘蛛」(funnel-web spider)將會大量出沒進行繁殖。因此,呼籲民眾一定要提高警覺多加注意,也希望大家可以協助捕捉,送到爬蟲公園,讓相關人員可以製作血清。根據《紐約郵報》等外媒綜合報導,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澳洲爬蟲公園指出,夏天來臨,多雨天氣和不斷上升的氣溫,讓「澳洲漏斗網蜘蛛」大量出沒進行繁殖。由於這種蜘蛛喜歡涼爽陰暗的環境,可能出沒在鞋子、成堆衣服、泳池、庭院及花園的磚瓦附近。「澳洲漏斗網蜘蛛」擁有劇毒,要是被咬到,在不立刻進行治療的情況下,15分鐘內就會死亡,因此澳洲爬蟲公園呼籲民眾一定要多加注意。根據過去的紀錄,至少有13人因為被蜘蛛咬到而喪命,不過,根據墨爾本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指出,自從1981年發明了抗蛇毒血清之後,死亡人數降為零。因此,從那時開始,澳洲爬蟲公園就開始了製作血清的計畫。對此,澳洲爬蟲公園也希望民眾協助捕捉,並且捐贈給動物園,有利於相關人員製作血清。蜘蛛飼養員艾瑪(Emma Teni)透露「雄性的漏斗網蜘蛛壽命很短,製作一瓶抗蛇毒血清需要大約150隻蜘蛛,因此我們需要公眾的幫助,以確保我們有足夠的毒液。」澳洲爬蟲公園也提供了捕捉的具體步驟,首先要找一個有蓋子、瓶口寬大的塑膠或玻璃罐,裡面放入一些潮濕土壤。接著使用長型湯匙或類似形狀的東西,把蜘蛛輕輕引導至罐內,最後緊緊鎖上。要是不慎被蜘蛛咬傷,第一時間一定要保持冷靜,用繃帶將被咬傷的部位緊緊包住,並立刻前往醫院治療。
漱口水爭議2/「刺激黏膜、增生細菌」恐增4癌症風險! 醫:非單一原因勿恐慌
含酒精漱口水不僅會影響血壓調節,早在15年前就有研究認為其增加口腔癌風險,接著又有另一項研究稱咽喉癌也與其相關,都與酒精刺激黏膜有關。今年6月,比利時研究針對知名品牌的含酒精漱口水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會讓口腔增加2種致癌細菌,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結腸直腸癌風險。不過,醫師認為癌症的發生非單一因素,呼籲民眾不必因此恐慌。 2009年,墨爾本大學口腔醫學副教授麥克勞在發表於《澳洲牙科醫學期刊》的報告中指出,他們評估數份研究後,「有充分證據顯示」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報告指出,含酒精漱口水中的乙醇會讓致癌物更容易滲透進入口腔組織,造成傷害,酒精副產品乙醛據信也有致癌性,並可能在漱口時囤積在口腔中。 這份研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部分牙醫師抨擊研究不夠嚴謹,且不該只以單一論文的結論作為定論。2014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牙醫學院資深講師David Conway在發表於《口腔腫瘤學》期刊的研究再度指出,一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超過3次,會使口腔癌和咽喉癌風險升高。英國牙醫師公會顧問Damien Walmsley教授當時也跳出來澄清「這項研究結果並非定論」。 2024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團隊在《醫學微生物學雜誌》成果,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連續3個月每天使用知名品牌含酒精漱口水,然後再連續3個月使用安慰劑漱口水。研究發現,每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後,參與者口腔中的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這2種細菌的含量明顯增加,而這2種細菌都可能引發嚴重的侵入性感染,並與多種癌症有關,例如食道癌和結腸直腸癌。研究指出,含酒精漱口水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風險,其中與酒精會刺激口腔黏膜有關,比起吸菸風險更高。(圖/報系資料照)研究人員指出,知名品牌漱口水含有約20%的酒精,而酒精可能會擾亂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平衡,導致某些有害細菌的滋生。雖然這項研究僅針對單一品牌含酒精漱口水進行測試,但研究人員認為,使用其他含酒精漱口水後,也可能對口腔細菌產生類似的影響。 針對漱口水致癌的疑慮,衛福部認為,傳統漱口水內含的酒精量,目前並無實證顯示會增加口腔癌機率。「酒精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目前仍未有定論,衛福部也只說『未證實』而已。」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癌諸多危險因子中,酒精是最直接影響的關鍵,主要就是它長期對細胞會有不好的影響。 口腔癌防治先驅、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也曾指出,酗酒、抽菸、檳榔導致口腔癌主要是「局部作用」,口腔黏膜直接受到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而漱口時酒精停留在口腔的時間有時更長。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認為,癌症的原因往往相當多元,並非單一因素就會致癌,漱口水會致癌目前僅是理論推測,尚無大型研究實證,因此不必過度恐慌。黃斌洋則認為,長期使用漱口水前,最好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據個人症狀選擇適合的漱口水,當症狀緩解時就不要再使用漱口水,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喜愛這類食物「大腦恐變漿糊」 醫示警:容易得糖尿病
吃錯東西竟會讓大腦變笨!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揭露,有研究指出食用高油高糖飲食,幾個星期就能使大腦神經發炎,腦神經細胞外基質變得「漿糊化」,進而阻擋胰島素進入大腦,容易得糖尿病。黃軒也分享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讓胰島素發揮作用,就能有效預防糖尿病且保持好腦力。黃軒醫師近日在臉書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提出國外有研究發現,人只要幾個星期內不健康飲食,容易使大腦神經元發炎,導致腦神經的細胞外基質(ECM)重塑變得厚又黏;簡單來說,只要常吃高糖油脂食物,就是在破壞大腦神經,使其變得像一片漿糊。而大腦變漿糊後,阻攔胰島素進入下丘腦神經元,去下達旨令磷酸化處理,造成更多血糖堆積,就變成「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不敏感」,很快就會導致糖尿病。不過黃軒透露,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發人員在對小白鼠的實驗中,發現一種消除粘膠質的酶「氟胺的分子」,可以成功消除動物大腦中因漿糊粘性造成的堵塞,增加大腦飢餓神經元對胰島素的攝取,能有效降低血糖控制;若將來能應用於人類,就是一種新的治療模式。最後黃軒表示,「高油高糖食物,就會高黏高稠,漿糊化了你的腦袋瓜」,健康飲食習慣才是保護大腦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方式,呼籲「好的習慣,你就是天堂!不好習慣,你就得上天堂!」
「胎兒腸道閉鎖又穿孔」緊急剖腹 跨科醫療團隊搶救成功
37歲吳小姐於懷孕30週時,因產前超音波發現嬰兒腹部有一個巨大的多囊性囊腫,經轉介至中醫大母嬰醫學中心的醫療團隊,超音波顯示腹腔內和肝臟表面有高密度回聲,疑似腸穿孔合併胎便性腹膜炎,狀況緊急,與家屬討論後,今年二月初,約於懷孕32週提前以剖腹產出寶寶(正常懷孕週期37-40週)。花花(化名)出生時因肺部發育不全合併嚴重腹脹影響呼吸問題,緊急處置後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並啟動母嬰醫學中心跨科團隊加強照護,經新生兒科沈上博主治醫師與兒童外科李建興副院長討論,由於花花出現腹膜炎合併嚴重感染與凝血功能異常情形,決定讓花花在出生第二天立即接受手術治療。術中發現,迴腸有腸道閉鎖合併腸扭轉與破腸穿孔,切除部分壞死腸道,並執行腸造口手術,術後給予適當之營養支持治療,讓花花身體更強壯體重更好。花花於出生三個月後再接受腸吻合手術,並順利出院,目前術後狀況良好。另一例32歲媽媽懷孕30週產檢時,經由中醫大附醫婦產部產科蘇俊維醫師執行超音波,發現胎兒有非免疫性水腫合併嚴重腹水。經安胎與使用肺部成熟藥物,嬰兒小亮(化名)於32週以剖腹產出生,小亮體重過輕僅有1700公克,立即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發現大量腹水,立即進行腹膜穿刺引流,影像顯示有腸道阻塞現象。經新生兒科蔡明倫醫師與兒童外科曾采藝醫師討論,小亮於出生第三天接受手術,解決腹水,而術中發現有迴腸阻塞合併胎便腹膜炎,切除患部結構異常的25公分腸道,術後給予足夠營養支持。小亮於出生後31天健康出院,體重已達到2300公克。中醫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教授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有五千分之一的新生兒患有腸道閉鎖或狹窄,有時可能合併腹水的產生;嬰兒腹水問題若無獲得及時處置,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肺部發育不全等狀況。在孕產期中,產婦應接受完整的產前檢查,定期追蹤胎兒器官發育狀況。若發現胎兒疑似有先天性異常時,不要輕言放棄,應至適當的醫療院所尋求協助。中醫大附醫與中醫大兒醫成立「母嬰醫學中心」,結合跨科別的醫療專業,並邀請國內外知名醫學權威擔任顧問,包含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佐藤義朗教授、澳洲國立墨爾本大學鄭珍妮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李建南教授等專家,與全球先進醫療同步。
首度曝光!所羅門叢林「傳說巨鼠」罕見身影被拍到
近日,墨爾本大學、所羅門群島國立大學和旺烏努扎伊拉村的研究人員,首度用相機捕捉到旺烏努巨鼠(Vangunu giant rat)的身影,此種巨鼠已經被歸類在極度瀕危的囓齒動物之一,從2017年首次發現至近期拍攝到牠之前,研究人員也僅有發現已死亡的標本,所以這次捕捉到牠的罕見身影對研究人員來說是極為振奮的消息。旺烏努巨鼠是一種可以用牙齒咬碎椰子殼並食用椰子的巨型哺乳囓齒動物,牠大部分時間都棲息在樹上,其體長可達約45公分,體重約1公斤左右,體型是一般老鼠的兩倍大,而且有著非常長的尾巴及短小的耳朵。雖然旺烏努巨鼠是在2017年才被證實確認的新種囓齒類動物,但是早在20世紀就有關於牠的相關書面記載,旺烏努巨鼠的存在一直都是當地居民的民間傳說,他們把這種「傳說巨鼠」取名為「維卡」(Vika),在1990年彙編的當地詞典當中也可看到「維卡」一詞。之後,旺烏努巨鼠被證實有其存在後,其學名也被研究人員正式命名為烏羅米斯維卡(Uromys vika)。這項研究的主要人員,墨爾本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拉維里 (Tyrone Lavery)表示,首次捕捉到旺烏努巨鼠的影像,對於這種鮮為人知的物種來說是非常正面和積極的消息,特別是在該島的最後一片原始保育森林上。
國外研究發現防藍光眼鏡恐無效 睡前避免看螢幕即可維持睡眠品質
許多廠商宣傳「防藍光眼鏡」可有效減低眼睛損害,甚至改善睡眠。但國際醫學期刊《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發表一項研究指出,防藍光眼鏡可能無法減輕螢幕造成的眼睛疲勞,對於改善睡眠也沒有明確作用。光線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藍光是波長介於380至500 nm的一種可見光,主要來源為太陽,但電腦、電視、智能手機等螢幕也會發出藍光。研究人員表示,防藍光眼鏡只能過濾來自螢幕設備10-25%的藍光,而這些藍光量只是人們從自然光中吸收藍光的千分之一。此項研究分析了6個國家的17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數據,包括619名受試者。研究結果顯示,防藍光眼鏡阻隔度愈高,眼睛疲勞度就愈低,但功效微乎其微;與一般鏡片相比,防藍光眼睛保護視網膜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毫無影響;另外,防藍光眼鏡對於睡眠質量的潛在影響,亦沒法確定,需要再作更大型、更長時間的臨床研究。研究作者、澳洲墨爾本大學驗光和視覺科學副教授勞拉唐尼(Laura Downie)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表示:「如果你是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我們不支持使用防藍光鏡片來減輕看電腦時的眼睛疲勞。」結果令人驚訝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眼科教授兼眼科主任凱文·M·米勒(Dr. Kevin M. Miller)表示:「預料中的結果」。睡前避免看螢幕即可維持睡眠品質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人們在使用電腦時會出現眼睛疲勞的症狀,例如眼睛疲勞、發熱、痠痛以及視力模糊,因為當人們專注於盯螢幕時,眨眼的次數會比平時少,而且眼睛會乾澀。此外,當眼睛聚焦看近距離物體時,眼睛肌肉需要收縮,使水晶體彎曲,從而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短期內眼睛容易疲勞,長期下來就會導致近視。根據美國眼科醫學會(AAO)表示,防藍光眼鏡的理念來自於實驗室培養皿和動物研究,這些研究顯示藍光會損害眼球。然而,這些研究並沒有模仿人類在盯著電腦螢幕時所暴露的藍光,也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暴露於藍光與視網膜受損或眼部疾病有關。研究顯示,晚上暴露在藍光下會打亂人們的睡眠-覺醒週期,但不需要配戴特殊眼鏡,AAO建議只需在晚上將設備設置為深色模式,並在睡前1到2小時內避免看螢幕即可。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眼科研究所眼科醫生兼角膜專家Craig See表示,除了增加製造眼鏡相關成本,「防藍光眼鏡可能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有效。」眼睛疲勞並非藍光所致,而是與長時間坐在電腦螢幕前有關。 原文出處:Cochrane Review: Blue-light filtering glasses show inconclusive outcomesDo blue light-blocking glasses reduce eyestrain? Review suggests no
H5N1禽流感病毒首現蹤「南極島嶼」 恐威脅企鵝等鳥類族群
英國科學研究組織在當地時間21日指出,他們首度在南極洲地區的鳥類屍體中檢驗到H5N1禽流感病毒,有鑑於南極洲是許多鳥類的重要繁殖地,他們擔憂這種致命病毒恐威脅到企鵝和其他當地物種。綜合《日本時報》、《瑞士資訊》的報導,負責大部分英國在南極洲科學研究的「英國南極調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BAS)在21日的聲明中指出,工作人員在南美洲南端以東的英國海外屬地南喬治亞(SouthGeorgia)鳥島(Bird Island)上,採集了1隻棕色賊鷗(Stercorarius antarcticus)屍體的樣本,並將其寄回英國檢測,沒想到樣本卻呈現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陽性反應。BAS解釋,該病毒很可能是被遷徙到南美洲的鳥類帶回島嶼的,因為當地已出現大量禽流感病例。聲明補充,目前造訪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SGSSI)的旅客,正在接受更高強度的生物安全措施,當地涉及鳥類的實地科研工作也已暫停。報導指出,自2021年中期開始,更大規模的禽流感疫情開始向南蔓延至南美洲等地,包括先前從未受影響的地區,導致大規模野生鳥類死亡,數千萬家禽被迫遭撲殺。對此,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禽流感研究員威爾(Michelle Wille)也在X平台發文稱,禽流感向南極地區蔓延是一項「令人震撼的消息」,並擔憂「情況可能會迅速失控」。英國動植物衛生局(Animal and Plant HealthAgency)病毒學主任布朗(Ian Brown)上週也警告,候鳥可能會先把病毒從南美洲傳播到鄰近南極洲的島嶼,接著再傳播到南極大陸,這將對從未接觸過該病毒,也不具免疫力的南極洲特有企鵝及其他鳥類族群構成威脅。
熱潮燒到學術界! 紐澳多名學者發起「泰勒絲學術研討會」
美國創作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以其優秀的音樂才華,成為全球受人矚目的巨星之一。就有澳洲、紐西蘭多所大學的學者發起「泰勒絲研討會」(Swiftposium),將花3天時間聚焦談論泰勒絲在對性別、流行文化、經濟等方面帶來的影響。綜合外媒報導,泰勒絲的「時代之旅(Eras Tour)」巡迴演唱會已於今年3月展開,2024年2月16日至17日就會去到澳洲墨爾本。對此,來自澳洲、紐西蘭多所大學學者計劃同年2月11日至13日,約在澳洲墨爾本大學(Melbourne University)舉行「泰勒絲研討會」,旨在探究泰勒絲在全球各地帶來的廣泛影響。報導指出,「泰勒絲研討會」談論主題涵蓋性別、女性主義、流行文化、經濟、音樂產業等方面,標榜「這是一場綜合性學術會議,學者們可就泰勒絲熱潮及其系列議題產生的深遠影響,進行批判性對話」。目前澳洲墨爾本大學已有發布通知,期盼各界趕在研討會之前提交相關論文,教授珍妮佛貝克特(Jennifer Beckett)也說,泰勒絲本身就是非常不得了的人物,且若她能親自到場,「我們非常樂意。」另外,根據主辦單位官網的頁面,可見「邀稿說明」欄位的探討主題皆由泰勒絲的音樂作品歌詞引用而來,包括〈反英雄〉(Anti-Hero)的「憂鬱總在深夜裡上工(When my depression works the graveyard shift)」、〈美國小姐與心碎王子〉(Miss Americana & the Heartbreak Prince)的「你知道我傾慕你,我更為你神魂顛倒(You know I adore you, I'm crazier for you)」、〈科妮莉亞街〉(Cornelia Street)的「整個城市都在吶喊你的名字(This city screams your name)」。
接受老去2/在壓力下迎接老去?40歲後逐漸失去笑容 「承認自己不足」以免墜入深淵
隨台灣社會高齡化,越來越多人多了一個「照顧年邁長者」的新身分。前新聞主播蕭彤雯8月中旬時在臉書傾訴,照顧母親3年來的辛酸,「每次帶媽媽就醫後都大哭半小時」,作家張曼娟8年前開始邊工作邊照顧年邁父母,無法喘息,不斷掙扎後才允許自己出遊放鬆,「保留自我」。對於要照顧父母及子女的三明治族群,專家建議,「可以承認自己能力有限,適時紓壓,才不會讓自己陷入深淵。」根據澳洲墨爾本大學的研究顯示,人在40歲左右時幸福感會降到人生的最低谷,可能是因為這時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壓力、家庭負擔都逐漸加大,而人生階段卻即將進入老年篇章,因此變得愈來愈不開心,一直到70歲左右,各種壓力解決後,人生的幸福感才又爬升起來。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40歲後的人生的確較為艱難,這些「三明治族群」除了焦慮變老,還要陪伴照顧更老的長輩,照顧本身已經很辛苦,但被照顧者的情緒問題有時反而更折磨人。主播蕭彤雯的媽媽今年77歲,自從3年前腳步失衡之後迅速退化,變得情緒低落且相當依賴別人,蕭彤雯在臉書上透露,每次帶媽媽看醫生回家後,都必須先找一個地方大哭半小時,宣洩她從媽媽身上接收到的滿滿抱怨與負能量。「每當媽媽跟我抱怨她身上的任何不舒服、或喊著自己不想活了,我就會很認真的把它當作一個媽媽交給我的作業,努力想解決的方法,長期都陷在沮喪與憤怒交織的複雜情緒裡。」但蕭彤雯這一年多來終於慢慢領悟到,自己必須接受「有些狀況我真的改變不了」。蕭彤雯說,這些自我情緒的梳理,和「承認並原諒自己的能力不足」,非常困難,尤其是對她這麽好強的人來說。很幸運的是這幾年中,透過工作得到很多好朋友的專業陪伴,慢慢地找到自己情緒的糾結點。過去總想著要改變媽媽:改變她的負面思考、改變她的悲觀….但改變別人真的是癡心妄想,改變自己才是解決之道。「我不必”要”她加油、也不用”幫”她加油,我只要陪伴就好。」作家吳若權建議照顧者要先安頓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在承擔責任的同時體會生命的課題。(圖/翻攝自吳若權FB)作家吳若權照顧中風、罹癌母親已20多年,「在金錢與體能上,可以為家人付出;但心態上,還是要先把自己照顧好,尤其是情緒方面的梳理,先平靜以待,才能面對無常。」吳若權認為,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資本,輔以財務規劃。只要心理韌性足夠,甘願付出,就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的更有力量,可以在承擔責任中體會生命的課題,尋找這些承擔與努力,對自己的意義。面對長輩的負面情緒,吳若權建議「先共情,才能同理」。吳若權說,老化和衰退,是非常殘酷的過程,用心觀察體會對自己生命的無能為力,就能體會他們內心的恐懼。長輩很多負面情緒,其實都是因為病苦和怕死而來的,陪他們面對這份恐懼,也是中年子女對自己未來人生的學習。這份共情同理,會讓彼此因為理解而柔軟,放下很多情緒的對立。黃宜靜說,想讓被照顧者情緒更好,可以試著讓他們「有機會做決定」,這會改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不是上對下、給予或接受,而是一種合作關係,這可以讓年邁的長輩覺得自己也有貢獻。除此之外,黃宜靜也提醒照顧者要學習說出內心的負面情緒、整理心情,同時要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不如去想「我還有哪些選擇?」作家張曼娟以過來人身分建議,多做「快樂練習」,無論是再小的事都可以開心,無論是再不好的事,也可以轉念思考,例如當你丟掉10元,你可以想「還好只丟了10元」,那麼就會快樂多了。張曼娟在8年前多了「照顧者」的新身分。她曾受訪表示,以前父母總說要好好照顧身體,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她也真心相信,後來父親得了老年精神性疾病、母親得了失智症,這才了解,不管再怎麼認真努力,到了某一個年紀之後,很多事還是無可避免。成為照顧者後,張曼娟持續每周「張曼娟小學堂」的授課工作,由於父親強烈的不安全感,喜歡出遊放鬆的她割捨自己的計劃,為父親留在家中,後來她明白那會讓自己沮喪很久很久,歷經許多掙扎,她明白必須保留一些自我,否則自己就會枯萎,因此就算父親不悅,現在她只要安排好家中事宜,還是會按計畫出遊。照顧父母後,讓張曼娟更貼身地面對「老」,也為迎接老年做好準備。
殷瑋接任北市府發言人 蔣萬安:希望能借重他的經驗與長才
台北市政府今(31)日宣布原兼任發言人的副祕書長王秋冬後續工作重點將聚焦副祕書長本務,因此發言人一職會由市府顧問殷瑋兼任,王秋冬會繼續以副祕書長身分來協助督導發言團隊。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希望能借重殷瑋在政府與民間累積的經驗與長才。北市府發布新聞稿指出, 原兼任發言人的副秘書長王秋冬,肩負協調各局處業務重任,工作重點將聚焦在副秘書長本務,襄贊市政業務、維繫並強化市政團隊橫向聯繫功能,並增進市府與市民的意見交流。發言人一職由市府顧問殷瑋兼任,王秋冬仍以副秘書長身份,協助督導發言團隊。新聞稿中表示,殷瑋是澳洲蒙納士大學法律博士、墨爾本大學人權法碩士、英國威爾斯大學國際政治碩士、臺灣大學政治系學士,曾任總統府發言人並曾在國安會任職。他也在澳洲歷任公部門媒體與溝通協調官、私人企業公共事務及法務部門負責人等職。蔣萬安表示,希望能借重殷瑋在政府與民間累積的經驗與長才做好市政論述與傳播工作,在市府、媒體以及市民之間,成為雙向溝通的橋樑。
熬夜影響腦部?研究證明害腦老2歲 「這時期開始更慘」3後果曝光
熬夜、過度使用3C都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壞習慣。醫師透露,澳洲一項研究發現,夜貓族大腦白質比生活正常的人少,且從12、13歲開始熬夜的青少年,更可能會出現行為問題,像是攻擊性增加、容易違反規則、反社會行為等。另外,美國研究也指出,比起睡滿8小時的人,熬夜者的大腦平均衰老1至2歲。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究小組對200多名年輕人進行了7年的跟踪調查,研究期間除了多次回答問卷外,受試者一共接受2次腦部掃描,以檢查大腦發育情況,「在大腦掃描中,研究人員開始發現熬夜和大腦的白質是有相關的」,尤其夜貓子年輕人的大腦白質,明顯比早起的人少。結果也顯示,在12或13歲左右開始熬夜的青少年,在多年後更可能出現行為問題,包括攻擊性增加、易於違反規則、反社會行為等。另一方面,黃軒也分享美國研究,研究團隊將134名參與者分為4組,分別是通宵組、3小時睡眠組、5小時睡眠組和8小時睡眠組,並對這些人的大腦進行核磁共振掃描。醫師提到,美國研究指出,睡眠不足的人,大腦會發生各種變化,例如腦袋內體液重新分佈和灰白質數量,且熬夜的人比睡滿8小時的受試者,大腦平均衰老了1至2歲。研究結論表示,「在青春期早期,得先關注其睡眠習慣,不要養成熬夜習慣,這是對於支持他們日後生活的情緒和行為健康,是很重要的」。黃軒提醒,「熬夜,不會馬上要你的命,但長期下:你的工作行為表現會降低的,你失去了工作能力,自己的大腦灰白質也退化消耗盡,,你的大腦提早老化了1-2年,而你竟然也都不知道」。(圖/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
土耳其7.8級地震能量約32兆焦耳 足供紐約市提供4天電力
土耳其6日凌晨4點17分(台灣時間上午9點17分)發生芮氏規模7.8淺層地震,至今統計死亡人數逾4800人。澳洲墨爾本大學地震學家Januka Attanayake向《紐約時報》透露此次土耳其地震釋放的能量約為32兆焦耳,這麼多的能量足以連續1小時產生888萬兆瓦的電力,也相當於800萬噸TNT炸藥所釋放的威力。三大板塊匯聚的土耳其地震頻頻,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6日的這場地震發生在東安納托利亞斷層,自1970年以來該地區近紀錄了3次6.0級或更大的地震,1822年時該地層發生7.0地震,當時造成20萬人死亡。澳洲墨爾本大學地震學家Januka Attanayake向《紐約時報》透露此次土耳其地震釋放的能量約為32兆焦耳,32兆焦耳的能量足以產生美國紐約四天所需的電力 《泰晤士報》指出另一名地震學家Renato Solidum就曾在2013年告訴媒體,7.0級地震產生的能量相當於投在廣島的32顆原子但的能量。而這次土耳其7.8級地震,相比2020年1月發生在同一地區的6.7級地震,前者釋放的能量幾乎高出45倍。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數據表示,在地震發生約9小時後,該地區又發生7.5級地震,所幸因地震深度較深,因此震感並沒那麼強烈。
醫曝長期熬夜「恐怖後果」 睡前注意2重點:太嗨劇情要減少
從青少年開始,很多人常會熬夜,但最近研究發現,熬夜,真的很不妙。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示警,熬夜不會馬上要你的命,但長期下,你的工作行為表現會降低的,你失去了工作能力,自己的大腦白質也退化消耗盡,而你竟然也不知道。專家提醒,晚上最好不看明亮的屏幕,太嗨的劇情、咖啡因也得減少。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指出,人們的睡眠模式在青少年時期會發生變化,由於這種熬夜,導致長期睡眠不足,可以解釋為什麼這類青少年比早起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而「青少年的叛逆行為」其實秘密就是由於長期熬夜,其大腦神經白質損害,起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這種睡眠模式的轉變,增加了青春期後期,出現行為問題和大腦發育延遲的風險。黃軒引用澳洲研究指出,墨爾本大學研究小組對200多名年輕人,進行了7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熬夜的年輕人,其表現的行為和大腦發育,在日後是會有變化的;大腦掃描中,研究人員開始發現熬夜和大腦的白質是有相關的,包括夜貓子年輕人大腦白質比早起的人少,以及在12或13歲左右開始熬夜的青少年,在多年後,更有可能出現行為問題,包括攻擊性增加、易於違反規則、反社會行為。黃軒補充,大腦剖面中的白質組織是由大量的髓磷脂(脂質)組成,在裸視觀察下呈現粉紅白,白質控制著神經元共享的訊號,協調腦區之間的正常運作,人類到了約20歲時,白質才會在不同腦區逐漸發育完全,而其生長的時機與成熟程度,會影響到學習、自我控制與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自閉症與病態性說謊,青少年的「年少輕狂」,也是由於可能白質未發育完全或不足的問題。黃軒指出,德國之前研究,早已發現熬夜和不熬夜的人,他們的大腦白質結構是不同的;而美國的研究則指出,年輕人熬夜,隔天仍要上班上課,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會造成長期熬夜,導致睡眠不足,長期睡眠品質不佳,這可是影響未來的情緒問題、人際關係、認知記憶不足,嚴重影響的就是行為舉止失常。黃軒總結,這些研究發現,在青春期早期,得先關注其睡眠習慣,不要養成熬夜習慣,這是對於支持他們日後生活的情緒和行為健康,是很重要的;專家也提醒,晚上不看明亮的屏幕,一直掛網,以及太high的劇情、太high的咖啡因,也得減少。
高嘉瑜曝「德國快篩30元」遭陳時中駁假消息 駐德藥師、台中議員發文揭真相
日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在臉書粉專表示,「德國的唾液快篩只要30元,讓德國人民可以天天快篩後才出門」,沒想到這個說法遭到衛福部長陳時中駁斥是假消息,還表示繼續講就要開罰,昨(2)日台中市議員黃建豪就發文聲援高嘉瑜,並表示真的有30元的快篩試劑,並附上圖文證明並非假消息。黃建豪貼出朋友傳給她的快篩試劑賣場照,照片中5個快篩試劑賣3.75歐元(約台幣117元),合算一個23.4元。(圖/翻攝自黃建豪臉書)黃建豪在臉書寫出,世界上真的有售價30元台幣的快篩試劑,並表示陳時中在記者會特地用時間向全國民眾宣布,不要再轉傳與散布國外快篩只要30元之事,讓他決定揭發真相,「不只要轉傳德國一劑快篩只要30元的訊息,我還提供購買證明,證明在德國購買快篩,真的一劑只要30元。」 他表示這是一個在從事國際貿易經常出入境的友人傳給我的購買證明,4/14以Local Pickup的方式,用399.99歐元買了400劑「Clungene」品牌的快篩試劑,一劑就是1歐元,換算台幣大約31元。另外,他也表示,旅歐部落客搭配民進黨立委,宣稱德國當地買到的「Clungene」是大陸製的假快篩,並推崇韓國製的「Roche羅氏」準確度好高。但依據德國衛生部在2022.04.26最新公布的實驗數據,被部落客和民進黨立委宣稱是假快篩的「Clungene」,在Cq值25以下,敏感值是94.4%,Cq值25-30,則降到34.8%。也讓他爆氣問,到底是旅歐部落客和民進黨立委可信,還是德國衛生部及墨爾本大學可信?疫情指揮中心的陳時中和官員,比較相信哪一個。藥局賣場的照片相當清晰,證明外國快篩試劑確實便宜很多,還能隨手購買不用排隊。(圖/翻攝自黃建豪臉書)而在德國上班的藥師「德國藥吃了沒?- 菜鳥藥師聊德國」就在粉專寫出,德國的快篩最便宜的只有0.89歐元(約台幣28元),但最貴也有5.61歐(約175元),她也表示當然每個地方、公司的進貨、製造成本不同,定價公式也相異,所以有這樣的差異也不太讓人意外。而快篩品牌的部分,則大多來自於大陸廠商,她表示也曾進過瑞士大廠的快篩試劑,不過因一盒25個250歐元(約台幣776元),售價太高讓當地民眾都不想買,因此賣最好的還是便宜的,至於準確度她也表示「就以那個價錢來說還可以吧!有同事PCR CT35(病毒量極低) ,當初快篩也是有篩出陽性。」。而德國人是否天天快篩,她則表示就我自己來說,我在四月去了幾次餐廳,完全沒有被要求需要出示任何文件,疫苗證書、陰性證明都不需要。逛街就更不用說了,暢通無阻。但是我們被雇主每天上班前必須一定要檢測,陰性才能上班。所以就我的情況來說,我的確需要幾乎天天都檢測。但是也有其他僱主僅要求員工要在有症狀時才去檢測,所以對這些人來說快篩對他們的生活就是可有可無。
拿出德國友人購買快篩每劑31元台幣單據 怒嗆塔綠班智障還拖累正常人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昨特別用記者會的時間,向全國民眾鄭重宣布,坊間(包括民進黨立委高家瑜)流傳,德國有一劑30元的快篩試劑是假訊息,請民眾勿再轉傳與散布,以免觸法遭罰。不過,台中市議員黃健豪指出,身為負責任的公民,他不只要轉傳德國每劑快篩價格就真的大約30元台幣的訊息,他還可以提供購買證明,證明在德國購買快篩很便宜,買大約每劑30元上下的快篩劑已經就是不少德國人的「日常」。黃健豪在臉書上表示,他一位在從事國際貿易經常出入境的友人傳給他的購買快篩證明,4/14以Local Pickup(當地取貨)方式,用399.99歐元買了400劑「Clungene」品牌的快篩試劑,每劑就是1歐元,換算台幣大約31元。黃健豪也對本刊表示,一次購買400劑,對德國家庭而言,不算「大量採購」,因為一家有四、五口人,很多地方都要求出具快篩證明,一兩個月就用完了。黃健豪因此想請問陳時中及民進黨政府,一劑30元的快篩,真的是假訊息嗎?此外,黃健豪針對旅歐部落客搭配民進黨立委,宣稱德國當地買到的「Clungene」快篩劑是中國製的假快篩,並推崇韓國製的「Roche羅氏」準確度好高。黃健庭也表示,根據德國衛生部在2022.04.26最新公布的實驗數據,被部落客和民進黨立委宣稱是假快篩的「Clungene」品牌,在Cq值25以下,敏感值是94.4%,Cq值25-30,則降到34.8%。而旅歐部落客和民進黨立委推崇的「Roche羅氏」,在這份官方報告裡面,Cq值25以下,敏感值是88.9%,Cq值25-30,則降到30.4%。換句話說,被旅歐部落客和民進黨政客封為假快篩的便宜快篩,準確度反而比較高,且指揮中心還宣布一劑30元的快篩是假訊息。另外,黃健豪也引用澳洲墨爾本大學醫學院做的實驗數據,指該款被綠營側翼稱為「假快篩」的「Clungene」,與另外一個品牌「INNOSCREEN」都有達到預期檢測效果和信賴區間。黃健豪還說,在「中華民國衛福部」的核准疫苗及檢驗試劑清單中,該款被墨爾本大學醫學院拿來與「Clungene」對照的「INNOSCREEN COVID-19 IgG/IgM Rapid Test Device」,就是我國早已核准的快篩試劑,難道衛福部居然核准了「假快篩」嗎?黃健豪因此想問,到底是旅歐部落客和民進黨立委可信,還是德國衛生部及墨爾本大學可信?疫情指揮中心的陳時中和官員,比較可以相信哪一個?他說,當國外有效的快篩一劑只賣1歐元時,台灣政府還在禁止人民從國外購買快篩,就算想自用、給員工用,還需要付2000元給衛福部,也不一定同意。但反觀台灣,核准的快篩試劑動輒300元起跳,即便現在用納稅人的錢號稱去買了一億劑快篩,早已產量過剩的產品,在台灣仍需要靠身分證配給排隊購買,遭黃健豪指真的很荒謬,也讓他忍不住痛批「塔綠班就是一群智障,還拖我們這些正常人下水」,他並在臉書文末列出引用研究報告的網址,歡迎民眾自行查閱,並強調「#這篇都是真實資訊轉傳不會被罰」」。(圖/取自黃健豪臉書)
哈薩克小鎮變「核爆天堂」 每年都有畸形兒出生被當白老鼠觀察
前蘇聯時期的車諾比事件與日本福島核災,至今仍讓許多居民有家歸不得,但有些人從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高輻射劑量的故鄉中,造成他們飽受輻射摧殘的原因並非核電廠事故,而是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瘋狂的核武實驗所致,當局甚至把居民當成實驗室裡的白老鼠,透過他們觀察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據《太陽報》報導,在信奉原子彈萬能論的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在追求更大「當量」(yield)的核子武器,藉此嚇阻對手或在戰爭時瞬間將敵國化為焦土。但真正付出代價的,卻是自然環境與測試地居民的健康,美國1946年至1958年在馬紹爾群島進行多達67次核試驗,導致當地土壤與飲水至今仍殘留高劑量輻射,受害最嚴重地區的居民,至今仍無法重回家園。但與前蘇聯在現今哈薩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Semipalatinsk Test Site)的行為相比,美國只能算是小兒科。從1949年引爆第一顆核武器,到1989年進行最後一次核試驗,這片被稱為多邊形(Polygon)的地區,承受高達456枚核武器試爆的衝擊,其中有超過100枚在空中引爆,最近的爆炸距離城鎮只有約145公里,其結果除了作物、飲水與土壤都充滿輻射外,每年都有許多畸形兒出生,但當地居民對輻射的認知依然相當匱乏。當地每年都有畸形兒出生。(組合圖∕翻攝自太陽報)根據聯合國調查發現,主要以放牧維生的居民,每天從水與肉品中吸收大量輻射,但政府卻未在當地設立警語和提供相關教育,一名礦工曾透露,他們上工前都會喝一杯伏特加當作「保護措施」,當地耆老更說,前蘇聯進行核試驗後,曾命令他們待在城鎮內,耆老認為當局要求他們不准離開的原因,是想觀察輻射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該地目前仍有上千位居民生活,除畸形外,許多人都患有癌症、不孕症和機率異常高的心血管疾病。墨爾本大學諾薩爾全球健康研究所(Nossal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副教授拉夫(Tilman Ruff)指出,冷戰時期核子試爆的危害將影響人類上千年,在已知2千多次的全球核武試驗後,總計在全球各個角落散落相當於「數萬顆福島原爆」的放射性沉降物,拉夫估計全世界將有超過250萬人死於核爆誘發的疾病。
科學家研究登革熱「每日給蚊子狂叮5000下」!手臂滿腫包...畫面曝光
澳洲一名科學家為了研究一種阻止登革熱的病菌,每天將自己的手臂讓蚊子叮5000下,整隻手臂被叮得滿是包,還被蚊子吸了16毫升的血,不過他的研究已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有不錯的成果。根據《Science Alert》報導,澳洲的科學家羅斯(Perran Scott-Ross)在墨爾本大學進行研究,為了阻止登革熱傳播造成人類死亡,他飼養了一群蚊子並讓他們感染上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此病菌能阻止登革熱傳播。(圖/翻攝推特Perran Ross @MosWhisperer)羅斯每天都讓這上萬隻蚊子叮他的手5000下,他指出如果蚊子咬到某個特定點時,可能會有點刺痛,但平時幾乎都是輕微搔癢,「一旦我把手臂伸出來,沒多久絕對會覺得很癢,但是我得忍住不能亂抓」,他也會將被咬的手臂上PO上推特,可以看到他的手臂被叮得滿是包。羅斯表示,未來他可能會飼養更多的蚊子,因為實驗證實沃爾巴克氏體確實能降低登革熱感染率,同時可能也限制了其他蚊媒疾病的感染,「這是一個十分辛苦的工作,需要大量血液、汗水以及眼淚,才能餵飽上千萬隻蚊子」,此研究已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獲得不錯成果,成功減少了40至60%登革熱傳染率。
新App登場 「讀心術」可用在毛孩身上
家裡有毛孩的人,最想知道的事情,莫過於牠們到底在想什麼,最近有一個新的App出現,可以用AI(人工智能)讀取毛孩的表情,分析牠們的情感狀態。這個App有iOS及Android兩個版本。根據心理學家及人類學者的說法,以人類來說,人的表情也是溝通的一環,能夠傳達感情及其他要素。以實際上來說,幸福、恐懼、驚嚇的表情都是共通的,和民族、社會、群體無關,人類的表情並非基於文化的學習,而和進化及培育長大的環境有關。墨爾本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研究後開發了「Happy Pets」這個App,第一個重點是「以對於表情的認識來看,能否讀出動物的心情?」第二個重點則是「將各種表情主要的特徵及模式予以確認」,再用「卷積神經網路」學習。(人工神經網路又簡稱「神經網路」或「類神經網路」,用在機器學習和認知科學領域上,由大量的人工神經元聯結進行計算。而大多數情況下,人工神經網路能在外界資訊的基礎上改變內部結構,是一種自適應系統,具備學習功能。卷積神經網路是指在網路採用稱為卷積的數學運算,在影像辨識上甚至可以超越人類辨識的精準度。)「Happy Pets」運用此技術,讓AI進行學習認識各種寵物的品種,最早一開始時,AI連吉娃娃及瑪芬(小蛋糕)都無法分別,但在學習後並加入讀取感情後,可以知道寵物是幸福、生氣、平靜、傷心還是恐懼的狀態。此外,因為讀取過數千枚圖片後,連狗狗耳朵的位置、閉眼或閉口是什麼樣的心情,都可以判斷出來。墨爾本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此App非常自負,不過目前並非所有寵物的品種都可以辨識,而且貓咪的心情比狗狗還難了解,所以還能夠再更精進,團隊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努力,也正在進一步研究中。
破壞蚊子「1器官」...牠狂吸血到「腹部爆裂」也不停!驚悚畫面曝光
夏季是蚊子肆虐的季節,一不小心就會被叮的都是包。近日有科學家做了個實驗,只要將蚊子體內的制約器官破壞,蚊子就會無法得知自己是否吸太多血而「過飽」致死,他也將自己拍攝的超近距離影片上傳到網路上,吸引了百萬人觀看、分享。根據外媒報導,澳洲墨爾本大學史考特羅斯博士(Dr. PerranStott-Ross)做了一項實驗,他假設蚊子在吸血時,體內有個「腹部伸展受體」(abdominalstretch receptors)會約制牠吸到一定血量後就會停止,防止過飽而死;他先將蚊子放至冷凍庫中減緩牠的活動力,接著將蚊子的「受體」用小鑷子壓碎,隔天再把蚊子放到手臂上讓牠吸血。史考特羅斯發現,蚊子在失去受體後,可以明顯看到牠會吸下過多血液,導致難以飛行、走路,甚至還有些蚊子會吸血吸到腹部爆開還不停止,影片曝光後吸引百萬人點閱。雖然將蚊子受體破壞並非有效防止病媒蚊的方法,但是此機制應該可以讓生物學或其他領域有其他意想不到的發展。
疫情嚴峻引發全球瘋買衛生紙 專家曝:人類尋求安心的本能
新冠肺炎嚴重肆虐全球,疫情接連在歐美各國迅速擴散開來,傳出包含美國和澳洲等國家,許多民眾都到大賣場瘋搶民生物資,尤其衛生紙被搶得最徹底。為何明明這些國家衛生紙產量無虞,民眾仍要瘋狂囤積衛生紙呢?根據《康健雜誌》報導,從美國東岸到西岸的賣場,民眾排隊等候結帳的購物車內堆滿食物、清潔用品、一包又一包的衛生紙。而澳洲布利斯本的好市多(Costco)賣場,員工都還沒來得及拆封剛到貨的衛生紙,採買民眾就蜂擁而上、互相推擠,場面相當混亂危險。疫情嚴峻之際,囤積清潔消毒用品尚可理解,然而搶衛生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大型連鎖賣場的衛生紙和廚房紙巾幾乎銷售一空,網購價格被哄抬,有錢還不見得買得到,更有人為了搶最後一包衛生紙大打出手。疫情讓人不知所措,心理學家表示,「瘋買」成民眾的定心丸。(圖/馬景平攝)對於民眾恐慌因而瘋搶物資的行為,澳洲墨爾本大學災難危機處理計畫主持人庫克(Brian Cook)表示,當人類面對未知的威脅,會有「我應該做些什麼,以拿回掌控權」的本能反應;喬治城大學心理學教授愛爾佛德(Mary Alvord)指出,人是社會性生物,別人的行為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尤其對於威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美國經濟學家查格爾斯基(Jay L. Zagorsky)也說,人們無法預見疫情會如何發展下去,但能確定的是「萬一被居家隔離,至少我的衛生紙是夠用的。」《康健雜誌》報導中提到,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心理學家費許霍夫(Baruch Fischhoff)直言,美國對這次疫情反應太慢,多數民眾還處在「新冠病毒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態,但沒多久世界衛生組織就宣布疫情進入大流行階段,美股更連日暴跌,連一向悠哉的總統川普都改口,美國進入緊急狀態,要投入5百億美元防疫,「美國民眾這時才警覺,再不囤積物資,生活恐怕出問題。」研究流行病學的臨床心理學家泰勒(Steven Taylor)也說,當疫情資訊不夠公開透明、或沒有及時更新進展時,會加深民眾的恐慌與猜忌。盲目的恐懼是會擴散的,人心惶惶的瘋買行為,很難用「理性冷靜」阻止。美國經濟學家查格爾斯基(Jay L. Zagorsky)表示,政府的強制規範與企業的限購策略,相對有效阻止民眾瘋搶行為造成的社會問題,以台灣的口罩政策為例,「當政府已經正視疫情,並建議民眾儲備2週的物資,相當程度可以讓民眾慢慢接受現狀,無須再盲目囤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