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差
」全台首例兒童「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 14歲少女術後3天出院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心臟科於今年九月,成功完成全國首例兒童「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這次手術為14歲患有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女童小琪(化名)帶來健康的新希望。小琪出生時即被診斷為肺動脈閉鎖無心室中隔缺損,此病特徵為三尖瓣發育不良造成三尖瓣膜狹窄,雖然自出生後已接受一系列矯正手術與心導管氣球擴張術,但狹窄依然嚴重。多年前曾接受傳統的外科手術置換生物性三尖瓣膜,但由於瓣膜逐年衰退,功能喪失,病情逐漸惡化、身體越加虛弱。中醫大兒醫心臟科團隊經過多次討論與審慎評估,決定採用此一新式心導管介入術式「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成功為小琪完成手術。術後各項評估結果顯示,新置換的瓣膜運作良好,小琪在術後第三天順利出院,狀況穩定。「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可讓病人免受再次「開心手術」之苦,近年來在國外醫學中心針對術後再次退化之瓣膜有不少成功經驗,國內也有少數成功案例,但僅侷限在成人,尚未有兒童手術的成功案例。該瓣膜最初是使用在成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今年九月,中醫大兒醫團隊考量小琪右心房與右心室的壓力差可能惡化原本受損的右心室功能,且術前評估顯示其STS分數(美國胸腔外科學會手術風險指標)超過8%,表示再次手術的風險極高;因此心臟科團隊竭盡全力尋找解決方案,決定讓她接受新式心導管介入術式-「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術後有效緩解了長期右心房的高壓差,順利置換小琪衰退的舊瓣膜,創下國內兒童首例成功案例。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戴以信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經驗,歷經多次心臟手術後,心臟產生的疤痕組織其收縮力道較正常組織弱,甚至可能導致心肌病變,進而產生心房或心室心律不整,惡化原先受損的心臟功能。同時因為心臟所在之縱膈腔,經多次手術會產生血管沾黏組織,不容易止血且術後出血風險高,使併發症與死亡率上升。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徐宗正主任說明,「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對已置換過三尖瓣膜的病人來說,是相對安全且有效的。其原理是用帶有新瓣膜的金屬支架,將舊的瓣膜壓扁,在相同位置進行置換,不用取出舊瓣膜。此技術僅適用於生物性瓣膜,金屬瓣膜雖然使用年限長,但無法重複放置。生物瓣膜平均壽命約10至15年,視病人的個體差異與生活習慣而定,部分情況可能提早衰退。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外經驗,「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置換方式可多次重複進行,以延長瓣膜的使用期限。
肺癌演錯了2/確診多為晚期「能手術竟只占4成」 醫示警:7大警訊要當心
超越大腸癌,肺癌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最高,成為國人頭號健康殺手,醫師表示,關鍵在於患者確診多是晚期,資料顯示竟只有4成患者能動手術,顯示癌細胞已經轉移,呼籲民眾若是出現感冒症狀,且持續2周以上咳嗽、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等7大警訊,就要趕緊就醫檢查。現年65歲的黃女士一直是健康寶寶,不僅愛運動、也生活規律,退休後過著養生愜意的日子,沒想到8年前竟確診肺腺癌第三期。「我以為只是感冒咳嗽,沒想到卻是癌症,確診當天就立即決定動手術,接著再進行化療,2年後以為已經沒事時,卻又發現復發,而且已經轉移到腦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成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是無法手術的病況。「台灣最常罹患的肺腺癌,本來就很容易產生腦轉移,根據文獻約有2~3成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而5~6成患者在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陳育民說。黃女士(左)一確診就是肺腺癌三期,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後,目前病況穩定,經常與老公到處遊玩。(圖/黃女士提供)要針對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進行治療,首先要面臨的難關便是「血腦屏障」。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阻擋微生物或是化學物質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此機制在腦轉移發生時,卻會令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部,此時抗血管新生藥物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王金洲說,「抗血管新生藥物可使血管正常化,當血管結構恢復較正常時,可改善轉移造成的腦水腫症狀,降低腦中累積的水分與腦壓,也就能透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將藥物帶到腫瘤部位。」再者,當腫瘤的血管新生受到控制時,也會改善腫瘤周邊環境,讓合併使用的藥物,如化療、標靶藥物等,更容易發揮作用。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說,抗血管新生藥物若同時合併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雙管齊下就更有機會讓病情受到控制,如合併EGFR(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口服標靶藥物,根據一項日本臨床實驗,這樣的雙標靶組合可延緩病況惡化時間達1年5個月。雖然效果顯著,但這樣的雙標靶藥物過去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如今隨著肺癌備受重視,從3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這也是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問世以來,在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黃女士接受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至今已近5年,目前病況良好,每天都到處趴趴走。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表示,高風險族群如吸菸、二手菸、家族史應定期檢查,如果出現肺癌常見症狀如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如果發生持續2周以上咳嗽且未見好轉、咳血、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聲音沙啞、莫名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便要有所警惕,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肺癌新生機!抗血管新生標靶首度獲給付 省下百萬藥費
肺癌腦轉移患者迎來健保新福音,3月1日起健保正式啟動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之給付!給付條件包括「無法手術切除」、「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等,符合之病友可於晚期第一線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每個療程(三週)約可省下5萬元,預計整個用藥期間可省下破百萬元之藥費。本次極具意義的給付亦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問世以來,在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就此,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此雙標靶藥物通過給付,顯示政府對於國人頭號健康殺手肺癌的重視,在減輕患者經濟重擔後,也讓肺腺癌腦轉移第一線治療策略迎向全新時代。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6,880例,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一位;除發生人數外,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為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陳育民理事長分析,雖政府與醫界近年持續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但仍有高比例者為晚期確診,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0%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為無法手術的病況,急需新的全身性治療選擇。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又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佔50-60%為大宗。「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一,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根據文獻約有2成到3成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而5到6成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對此醫界也期盼能有更多的治療武器!」陳育民理事長進一步說明。要針對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進行治療,首先要面臨的難關便是「血腦屏障」。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阻擋微生物或是化學物質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此機制在腦轉移發生時,卻會令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部,導致腦中藥物濃度比一般血中濃度低很多,無法有效殲滅癌細胞,此時抗血管新生藥物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機轉十分特別,其非以腫瘤細胞本身為攻擊目標,而是抑制不正常的血管生成,讓正常的血管持續正常化,以利藥物通過抵達腫瘤細胞。王金洲醫師分析,抗血管新生藥物能改善腦轉移病況的主要關鍵有二,首先,抗血管新生藥物可使血管正常化,當血管結構恢復較正常時,可改善轉移造成的腦水腫症狀,降低腦中累積的水分與腦壓,也就能透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將藥物帶到腫瘤部位。再者,當腫瘤的血管新生受到控制時,腫瘤周邊的微環境也會受到影響,讓合併使用的藥物,如化療、標靶藥物等,更容易發揮作用。正因為上述抗血管新生藥物的特殊機轉,故其在抗癌策略上可與其它不同藥物合併使用。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進一步解釋,善用抗血管新生藥物可讓腫瘤血管的新生受到抑制,且通往腫瘤裡面的血管正常化,同時再合併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雙管齊下就更有機會讓病情受到控制,如合併EGFR口服標靶藥物,就是試驗數據上達到延緩病情惡化指標的雙標靶組合。關於此雙標靶組合的用藥須知,廖唯昱醫師表示,根據一項在日本進行、針對亞洲人的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治療有機會幫助晚期或復發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延緩疾病惡化速度,延緩時間有機會達到1年4個月。其中針對EGFR突變發生於外顯子21(exon 21)族群,延緩時間則有可能達到1年5個月,因此本次健保給付也優先針對exon 21族群通過給付。廖唯昱醫師也提醒,接受抗血管新生與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前,仍須接受醫師評估是否有禁忌症,例如:合併高血壓控制不好、蛋白尿、有出血問題等;除此之外,治療中也有可能產生皮疹、腹瀉、肺出血等副作用,若有任何不適出現,應立即與醫師反應,讓醫師能適時評估與調整用藥。根據試驗結果,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對第一線EGFR基因突變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能帶來助益,惟過往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患者面臨經濟重擔。現在終於傳來好消息,自3月1日起健保給付正式啟動,符合「無法手術切除」之「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且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之患者都有機會於第一線申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鼓勵患者,可主動跟主治醫師討論,在治療選擇越來越進步與多元的現在,即使確診後出現腦轉移也無須喪氣,透過不同藥物搭配,都有機會穩定病情,將肺癌如同慢性病般穩定控制,晚期肺癌也能迎向新生機。
空中驚魂!大阪飛上海航班24歲男突想開艙門 乘客嚇壞:幹什麼
大陸吉祥航空11月3日發生空中驚魂,一架從大阪關西飛往上海浦東的HO1338航班在降落的過程中,有一名乘客擅自操作飛機艙門手柄,欲打開應急艙門,所幸及時被機組人員和其他乘客發現制止。綜合《大眾日報》等媒體報導,吉祥航空從大阪飛往上海浦東機場的HO1338航班在降落前,一名24歲男乘客正想要打開應急艙門,幸好機上機組人員和乘客反應及時才將其制止沒釀成大禍,等到航班安全落地,涉事的男乘客被移交警方接受調查。據當時在航班上的乘客描述情況表示,事發生時飛機正在進行降落的動作,涉事的男旅客急忙想去打開艙門,有乘客看到後大喊,「要幹什麼」,隨後機組人員和周圍乘客便一起上前,阻止了男旅客的行動,所幸機上旅客沒有因此被耽誤行程,而男乘客則被警察給留下來。對於飛機在高空中是否能夠打開艙門,熟知航空法律的四川鼎尺律師事務所律師胡磊表示,現在的民用客機為了滿足機上人員的生理需求及舒適度,會讓飛機在高空飛行時,客艙是處於增壓狀態,但隨著高度降低,壓力差逐漸減小,因此在一定力量作用下,飛機艙門可以被打開。例如,韓國曾發生過一架飛機在落地前約200公尺的高度上空,艙門被打開的事故。飛行中艙門要是被打開,對於飛行技術及民航法規都有非常嚴重的影響,胡磊表示,「飛機處於增壓狀態下打開艙門,不僅客艙內乘客在高風噪的情況下會有嚴重的不舒適感,而且飛機應急撤離滑梯會釋放,機組對飛機的操縱會被嚴重影響,機下人員也會有安全風險,稍有不慎就會有嚴重後果。」對於此次男旅客意圖打開飛機應急艙門的行為,胡磊進一步說明,在没有造成嚴重後果的前提下,根据《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盜竊、損壞、擅自移动使用中的航空设施,或者强行进入航空器驾驶舱,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對於意圖開啟飛機應急艙門的行為,公安機關可以依法進行行政處理,若造成嚴重後果,則可能適用「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責任,「一旦該名乘客打開艙門釋放了應急撤離滑梯,乘客將面臨航空公司至少十萬元人民幣的索賠。」
地熱國家隊啟動! 宜蘭仁澤地熱發電量可供1200個家戶使用
台灣位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地震雖多,但伴隨而來的溫泉資源也很豐富,其實還有地熱可用來發電,台電與中油、 工研院及地調所(現地礦中心前身)等產官學研單位在2018年合組「地熱發電國家隊」,24日宣布宜蘭仁澤地熱正式啟用,一年可發約470萬度綠電,相當於近1200個家戶年用電量。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地熱發電跟其他再生能源相比,能量密度高、佔地面積小,像是仁澤地熱只使用0.2公頃土地,卻能擺放0.84MW(百萬瓦)裝置容量的發電機,發出來的電可滿足在地大同鄉2/3的用電量,且發電效率可達60%到70%,跟其他綠電比起來相對穩定。經濟部也將地熱發電列為接下來要發展的重要新興再生能源,地熱發電的技術不斷成熟,會陸續引進好的技術及廠商,還會簡化行政程序、注重地方溝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通過後,現在正在制定相關子法,地熱會有專章來審查執行。其實宜蘭的清水地熱早在1970年代就做過發電測試,運轉10多年後停止,問題就是「管線結垢」,因水中有各種物質,會結塊造成流量愈來愈小,發電能力就下降,加上發電後沒有把水回注,地下水大量流失,枯水期跟豐水期的井流量跟壓力差異很大,導致停擺了近30年,經過重新斥資修整後,才在2021年恢復運轉,是由台汽電與結元能源共同開發,每年發電量2500萬度,可供1萬多戶使用。台電表示,這次仁澤地熱採淺層開發,深度約1500公尺,井底溫度可達180至200度,發電機組採有機朗肯雙循環發電系統(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透過中油鑽鑿新井導出地熱水,利用熱交換推動渦輪機發電,因地熱水不直接通過發電設備,所以可避免管線結垢問題,而發電尾水95%以上均回注地層,可有效維持地熱儲集層壓力,這種「取熱不取水」的概念方式有助提高電廠的壽命。經濟部能源署表示,台灣目前地熱開發為61.75MW,其中包含台電仁澤地熱等7.29MW已併入電網,中油宜蘭土場4MW案場預計明年加入,目標2025年累計設置達20MW。
韓亞航空事件翻版!胸悶又不滿遭換位置 18歲男「要殺了你們」出手開門…結果打不開
韓亞航空高空逃生門遭開啟的事件才剛落幕,日前又傳出南韓濟州航空也發生類似的事情。一架從菲律賓宿霧飛往首爾仁川機場的班機,在19日的航班中,一名18歲的男性乘客以胸悶為藉口,企圖伸手打開艙門,結果不僅沒有打開門,反而還被空服員壓制後綁在椅子上。根據日本《中央日報》報導指出,這架載有180名乘客的濟州航空航班,這起事件發生於19日凌晨1點49分,1名18歲男子在起飛後1小時就表示有胸悶情況,空服員就將其換到接近空服員的座位,以便就近照顧。沒想到載距離降落還有3個小時時後,該名男子突然跑向緊急逃生門,準備伸手打開逃生門。但由於該架航班是波音737機型,在設計上就設計起飛後無法隨意從內部打開艙門,再加上飛行過程中因為內外壓力差的關係,更增加開門的難度。最後該名男子開門失敗,同時也被其他乘客與空服員壓制,並且被綑綁在1C座位上。在飛機降落仁川機場後,濟州航空就將該名男子交給機場警察隊。事後濟州航空也發表聲明,表示由於機組人員的快速判斷與積極行動,飛機在沒有發生任何特殊意外的情況下順利降落,整起事件並沒有造成任何人員與物質上的損傷。事後,一名目擊者也在網路上發文,表示當時自己正在睡覺,突然聽到一陣吵鬧聲,自己清醒後就來到發生爭執的地方,他就聽到該名男子大喊著「我要打開門,要殺死所有人」。但在順利壓制該名男子後,空服人員就將該名男子帶到飛機最前方。事後,該名目擊者也從空服員口中得知,該名男子還曾拿圓珠筆威脅空服員。
「手指甲長這樣」心臟當心有破洞 恐引發腦中風與膿瘍
24歲青年阿成有先天性心臟疾病,某天早晨被室友發現不醒人事,被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經腦部核磁共振造影,診斷為「腦膿瘍併發阻塞性水腦,由神經外科醫師緊急手術清除腦內膿瘍,術後阿成恢復意識,大家才知曉阿成在昏迷前出現頭痛、頭暈、手腳無力已經長達數月,甚至有發燒的感染症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專家團隊評估年輕的阿成腦內無故長膿,疑似與先天性心臟疾病相關,照會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戴以信醫師後續診斷,戴以信醫師以「氣泡測試超音波檢查」以及心導管檢查阿成的心臟發現「心房中隔缺損合併右到左分流」是導致他長期慢性缺氧的原因。因為右心房的缺氧血逆流進左心房,細菌進而大舉侵入腦部,造成嚴重感染膿瘍再併發水腦,幸好阿成被即時搶救,兒童醫院心臟專家團隊接著使用「經心導管心房中隔關閉手術」關閉阿成心臟的先天破洞,防止腦部膿瘍再次發生,術後恢復良好,阿成目前持續復健中。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結構與先天性心臟病及超音波中心」副院長謝凱生教授進一步分析,國內腦膿瘍好發年齡多為60歲以上的男性,腦膿瘍導致的後遺症包括反覆阻塞性水腦、神經功能喪失、癲癇發作,嚴重者甚至死亡,民眾萬不可輕忽。不過,謝凱生副院長說,才20多歲的病人阿成卻出現腦膿瘍,非常罕見,臨床上多半是跟先天結構心臟病有關。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戴以信醫師指出,台灣每1000名新生兒就有約3~4人罹患「心房中隔缺損」,但絕大部分是合併「左到右分流」,所以不會發生腦膿瘍,以成人來說,缺損破洞直徑小於兩公分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若是缺損破洞直徑大於2公分,則因為肺部血流過多,病人可能會發生呼吸急促、費力、反覆呼吸道感染的情況。戴以信醫師強調,當心導管檢查肺部血流與系統血流比例大於1.5倍時,就應該考慮以微創心導管手術關閉,然而,像阿成這樣的例外個案,合併其他心臟結構異常導致「右到左分流」—即身體任何部位產生的化膿性感染,皆不需經過靜脈肺臟系統,直接從心房中隔缺損的「破洞」進到動脈系統而轉入腦部,造成細菌感染化膿,這類緊急情況則建議無論破洞多小,都應該進行手術趕快關閉心房中隔缺損,才能預防再次腦部膿瘍,此項治療恢復期短且健保給付。戴以信醫師說明,正常人左心房壓力略高於右心房,然而像阿成的心臟疾病合併其他心臟結構異常,造成右心房血流鬱積,以致右心房壓力超過左心房,右心房的缺氧血進而逆向流進左心房,混合充氧血後造成了慢性缺氧,此即為「右到左分流」,左右心房壓力差趨近於零,偵測儀「都卜勒血流圖」無法偵測其血流壓力差異,則需要額外使用「氣泡測試超音波檢查」。戴以信醫師表示「心房中隔缺損合併右到左分流」,除了導致腦膿瘍外,還有另一個風險就是跟「年輕人隱源性腦中風」的發生有關,根據台灣心臟學會報告,隱源性中風大部分是跟卵圓孔未關閉相關,然而,「心房中隔缺損合併右到左分流」比卵圓孔更容易導致微小血栓進入左心體循環,進而堵塞腦部血管造成缺血性中風。謝凱生副院長強調18歲以上的成人病人,如果不是嚴重頭部外傷而造成腦部感染,不論過去有沒有明顯疾病症狀,發生腦部感染多半是跟先天結構心臟病有關;若臨床上有觀察到「杵狀指」手指指甲床角度大於180度,紅血球增生症(正常男性12-14g/dL)以及動脈血氣體分析飽和度不足(正常人95-100%)的現象,就是長期缺氧造成,都應該尋求兒童心臟科來鑑別診斷是否有心房中隔缺損。尤其正值青壯年的先天性心臟病病人,仍要定期回診追蹤以防憾事發生,謝凱生副院長表示目前「經心導管微創關閉手術」以及「氣泡測試超音波檢查」都屬於健保給付,民眾有相關疾病出現上述病徵不要耽擱病情,盡快求診諮詢醫師專業意見。
術後傷口未癒合就搭機 女子因壓力差在高空「爆頭」
國外一位女網友透露,自己在手術之後沒有等待傷口癒合,就直接搭乘飛機。沒想到卻因為飛機在高空時壓力降低,反而讓還沒癒合的傷口「爆炸」,該名女子事後也將這罕見的事情拍片記錄下來,她也解釋其實在登機前曾諮詢外科醫師,醫師在觀察他的傷口復原情況後,也承諾會開一張「適合搭機」的證明給她,不過仍因壓力關係造成傷口裂開。
術後傷口未癒合就搭機 女子因壓力差在高空「爆頭」
國外一位女網友透露,自己在手術之後沒有等待傷口癒合,就直接搭乘飛機。沒想到卻因為飛機在高空時壓力降低,反而讓還沒癒合的傷口「爆炸」,該名女子事後也將這罕見的事情拍片記錄下來,成為不少網友關注的焦點。根據《每日星報》報導指出,網友Weronika日前在TikTok上傳影片,影片中講述了自己一段十分罕見又有點恐怖的經歷。他在影片中表示,自己曾在醫院進行頭部手術。手術結束後沒多久,他沒等到傷口完全癒合就搭乘飛機。沒想到,在搭機的過程中,Weronika因為機艙內壓力過小的關係,自己的縫線因為無法承擔腦部內的壓力而爆開,讓他在飛機上「爆頭」了。Weronika表示,他的縫線在一個很小的地方裂開。當時他先是感覺到劇烈疼痛,甚至聽到可疑的爆裂聲,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他,接著就感覺到左耳後方的傷口就裂開了,頓時噴出大量鮮血,而他也只能無奈地請求空服員協助。事後,Weronika也解釋,他其實在登機前曾與外科醫師進行諮詢,醫師在觀察他的傷口復原情況後,也承諾會開一張「適合搭機」的證明給Weronika。但該名醫生之後忘記這件事情,這也導致Weronika抵達機場後,是交由其他醫生進行判斷是否能夠搭機。但好在,在經過這次的意外後,Weronika的恢復狀況十分良好,Weronika也表示,自己不認為遭遇到這件事情是有誰犯錯所導致,不管是原本的主治醫師,還是機場負責檢查情況的醫師。他認為自己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主要是因為自己手術的地方過於柔軟,而且傷口腫脹的程度比較嚴重,這才在飛機上造成這起意外。 @polish_99 Still not over how gross it was ♬ Them Changes (Sped Up) - Thundercat
台中下水道工程吃人意外 補教名師曝「吸塵器效應」奪命
台中市潭子區中山路今(30日)發生嚴重工安意外,一名50歲工人進行更換管線工程時,在敲破鋼板的瞬間被吸入下水道中,雖經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知名理化補教名師宇翰指出,這起「下水道吃人」的事故原因,可能與「吸塵器效應」有很大關係。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宇翰老師看完事發過程的畫面後,認為這起事件可能是「吸塵器效應」釀禍,他指出不論是水流還是氣流,都會因壓力差產生流動現象,而方向都是由高壓往低壓流動,所以當工人敲開鋼板時,因外部大氣壓力較大形成一個內外的壓力差,進而產生吸力。宇翰老師也指出,由於工人敲擊時的施力點在身體前方,故當工人重心不穩向前倒時,身體會靠近水管,而強大的吸力即把人往內吸,整個過程如同「日常的吸塵器原理」。據了解,50歲曾姓工人在潭子區中山路與人和路口進行地下管線施工工程時,蹲在管線上持鐵槌敲打鋼板,卻在鋼板掉落瞬間被下水道管線吸入,整個人消失在視線中。在場人員雖合力將口鼻出血的曾男救出並送往豐原醫院急救,仍宣告不治身亡。
外星怪物住海底!俄羅斯漁民捕獲奇特海洋生物 PO網狂吸62萬粉
大海又被稱為生命母親,佔地球表面70%以上,不過我們對海洋的了解並不多,甚至有科學家表示,「人類對火星的了解,可能還比海底更多」。俄羅斯一位漁民常在社群網站分享捕獲到的深海魚,各種奇形怪狀,甚至有點嚇人的生物讓不少粉絲為之著迷,也讓這位漁夫的IG吸引超過62萬粉絲。羅曼捕到一隻滿嘴尖牙的魚。(圖/翻攝自rfedortsov_official_account IG)根據「Mail Online」報導,一名39歲的俄羅斯漁民羅曼(RomanFedortsov)出海時,常在俄羅斯北部的挪威海和巴倫支海捕到長相奇特的深海魚,由於他時常對這些外表奇特的生物感到驚訝,因此開始將其拍照記錄,並放到網路上分享,沒想到竟意外引起轟動。羅曼捕到的魣鱈,奇特的外表被網友笑像小丑。(圖/翻攝自rfedortsov_official_account IG)羅曼IG帳號上充滿各種奇異的海洋生物,像是一隻正面長得有些滑稽的魣鱈,突出的大眼、尖細的牙齒與厚「嘴唇」,逗得不少粉絲哈哈大笑,還有人留言笑道,「這隻魚看起來像小丑」、「打太多肉毒桿菌」。其他還有不少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像是一隻鱈魚,嘴裡卻爬出許多像是觸手般的寄生蟲、一隻滿嘴長著尖牙的鯰魚,甚至是頭上長了一顆紅色腫包的黑線鱈。嘴巴有寄生蟲的鱈魚。(圖/翻攝自rfedortsov_official_account IG)羅曼拍攝的照片在網路上瘋傳,他解釋這些動物主要是在俄羅斯北部海岸附近捕獲,但他有時候也會前往其他地方,如大西洋捕魚,雖然有不少人留言表示這些深海魚看起來像怪物,但他認為這些魚其實都很美麗,而且其中有很大部分的深海魚,是因為從深海被拉上海面的壓力差異,才造成它們的外表改變,「各種魚類都有各的美麗」。頭上長著腫包的黑線鱈,羅曼表示他自己也不懂這條魚怎麼了,連戲專假也沒有獲得回應。(圖/翻攝自rfedortsov_official_account IG)
驚!高雄前鎮氣體外洩原因找到了 竟與高雄氣爆相同!
高雄前鎮區翠亨北路氣體外洩,高雄市環保局12號持續至現場續追外洩原因,經檢測,外洩乙烯隨著原民故事館旁的汙水道傳出,南區毒災應變中心主任也表示,外洩管線確認與高雄氣爆同為「華運倉儲管線」,而相關責任歸屬,高市府要查個清楚。 據了解,「華運倉儲」於2014年高雄氣爆因與李長榮化工在管線輸送丙烯過程處理不當致災,造成嚴重的死傷;司法案件還在釐清,沒想到又再發生乙烯洩漏重大公安意外引起民眾恐慌。高市環保局追查,外洩管線所屬公司同為高雄氣爆主因之一「華運倉儲管線」,環保人員加快吹驅動作,把管線殘留乙烯氣體加速清空。(圖/高雄市府新聞局提供)高雄市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外洩的乙烯比水及空氣輕,不容易溶於水且易燃,現在濃度較高,遇火可能就會達到引爆點,但目前濃度已經開始降低。然而,高雄市市長陳其邁也相當重視,一大早前往現場瞭解,他表示目前在處理外洩氣體稀釋,希望加快吹驅動作,把管線殘留乙烯氣體加速清空,但由於壓力差原因,吹驅的壓力會讓殘留在土壤的乙烯,釋放到汙水管幹線,但希望早日讓市民生活恢復正常,也會加強監測濃度比較高的測點2,採取必要措施。高雄市長陳其邁一上任就面臨氣體外洩重大工安意外,相當重視,一早面色凝重地前往視察。(圖/高雄市府新聞局提供)陳其邁也提到,翠村街東側採取土壤探勘,了解從管線端到測點2中間的地下土壤乙烯分布狀況及濃度,感謝中油管線團隊及專家在現場協助,預計11點恢復吹驅。陳其邁指出,目標希望在13號中午12點解除戒護,周邊擴大測點監測等措施,了解地下汙水幹管濃度,同時加速吹驅才能把土壤中的乙烯加速排出以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