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性骨折
」 骨折 骨質疏鬆60歲翁突雙腳無力!無法站立行走 就醫竟是「脊椎椎體骨腫瘤」險癱瘓
60歲的邱先生過往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特別定期健檢,一個月前突然出現雙腳無力的狀況,並且越來越嚴重,就醫前已無法站立行走。透過X光、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邱先生胸椎第12節有塌陷情形,且已經壓迫神經管,影像懷疑為腫瘤骨轉移導致的非單純骨質疏鬆之壓迫性骨折,進一步抽血檢查更顯示腫瘤標記數值增高。脊椎椎體骨腫瘤 常見轉移性為主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洪立偉醫師指出,脊椎椎體骨腫瘤的發生原因不明,少數為原發性腫瘤,有些則是從身體其他部位腫瘤擴散而來,為轉移性腫瘤。洪立偉醫師說明,轉移性脊椎腫瘤可能來自於肺癌、乳癌、腎細胞癌及前列腺癌,發生率依腫瘤分類各有不同,且脊椎腫瘤通常容易轉移在胸椎及腰椎處。若沒有及時發現、治療,腫瘤可能增生擴大,進而壓迫神經管,此時病人即會出現雙腳無力、行走困難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情形。減壓及微創釘手術 改善神經學症狀、穩定脊椎神經管受壓迫須進行良好的減壓,才可以讓神經學症狀達到改善,以邱先生為例,醫師在術中除給予良好的減壓外,還進行微創釘固定,幫助穩定脊椎。洪立偉說明,減壓及微創釘手術首先需要將脊椎後側的椎板切除進行完整減壓後移除部分腫瘤,並透過術中X光檢查確認位置,將4根微創骨釘分別固定在胸椎第11節及腰椎第1節,最後再以金屬桿連接兩端,不需破壞很多肌肉層即可達到穩定脊椎的作用。微創釘降低疼痛、破壞少 避免鄰近脊椎節退化又再手術而過去手術通常使用的是傳統骨釘,術中需要劃一20公分的傷口,分離背部肌肉後將8根傳統釘固定於病灶上下各兩節脊椎處。洪立偉指出,微創釘的優點在於病人可以免於大傷口的疼痛,不用破壞很多肌肉就可維持脊椎穩定。此外,相較於傳統釘,微創釘的使用也能夠降低病人之後鄰近脊椎節出現退化而需再次進行手術的機率。
55歲婦女雙腳無力跌倒 就醫檢查竟是「乳癌末期」骨轉移至脊椎!
一名55歲女性,10年前左側曾罹乳癌,手術治療後狀況穩定,但前年底開始出現左腳無力症狀,去年中因跌倒就醫,沒想到一檢查竟發現是乳癌末期骨轉移。10年內兩度罹癌讓患者相當沮喪,但在醫師鼓勵下,勇敢抗癌,接受化療合併標靶、手術治療,目前病況穩定追蹤中。乳癌細胞骨轉移到脊椎 雙腳疼痛無力臺中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徐天佑指出,患者就醫後,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幫她照x光檢查,發現腰椎第二、三節出現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乳癌骨轉移,立即會診乳房外科,「果然在右側乳房發現一顆七公分腫瘤,且癌細胞已經骨轉移到脊椎,難怪出現雙腳疼痛症狀。」術前化療合併標靶 積極治療存活率高但醫療團隊不放棄,除了神經外科先進行腰椎減壓固定手術,減緩患者雙腳疼痛症狀,乳癌團隊也先替患者進行四個月術前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等腫瘤縮小後再進行全乳切除手術,追蹤至今狀況穩定。徐天佑表示,乳癌好發於45至55歲停經後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1萬5000人至2萬之間,由於乳癌新藥不斷上市,罹患乳癌患者零期五年存活率達100%,一到二期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都可達90%以上,即使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15%,但只要配合醫師治療,患者仍可保有正常生活與品質。乳房或腋下腫塊不輕忽 女性應定期乳房攝影檢查徐天佑提醒女性朋友,如果發現乳房或腋下有腫塊、乳房疼痛、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另國建署提供45歲至70歲女性(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呼籲符合資格的女性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8旬嬤摔倒腰椎壓迫性骨折 用「骨水泥」灌漿醫治!順利減輕疼痛感
83歲蘇阿嬤最近因嚴重下背疼痛無法正常走路,家屬不得不陪同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腰椎第二節有明顯壓迫性骨折,詢問後得知原來阿嬤前幾天從沙發跌坐到地上不敢講,以為吃止痛藥可以改善,沒想到反倒加劇,所幸採用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灌注骨水泥後,疼痛大幅減輕,隔天開心走出醫院,讓家人鬆一口氣。胸椎或腰椎壓迫性骨折 年長、骨質疏鬆屬於高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醫師鐘本聿表示,患者所幸經由X光檢查找出病因後,建議阿嬤接受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後隔天下背痛的情況便緩解許多,疼痛指數從9降到1-2,住院兩天後就穿著背架順利走路出院。鐘本聿表示,類似上述蘇阿嬤胸椎或腰椎壓迫性骨折症狀,是許多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年長病人常見案例,通常是在跌倒後、搬重物甚至咳嗽、打噴嚏所造成,一般可以先止痛、穿背架保守治療,如果病人對止痛效果反應不佳,或疼痛嚴重影響生活甚至臥床,就會建議手術治療。「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 灌注骨水泥穩固椎體鐘本聿解釋,所謂「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是先在皮膚上切出約0.5公分的傷口,再藉由特殊套針將「骨水泥」灌入椎體塌陷處,就是俗稱的「灌漿」,達到重新穩固椎體的效果,多數患者術後多半可以從無法自己翻身到能夠下床活動,常見的併發症是骨水泥外漏,但是幾乎不會造成嚴重後遺症,以現階段的醫療技術和材料而言可說是十分安全。身高變矮、駝背、下背疼 骨質疏鬆嚴重應就醫鐘本聿也強調,胸腰椎壓迫性骨折跟骨質疏鬆兩者幾乎是同時存在的疾病,往往是發生壓迫性骨折或髖關節骨折之後,才被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症,如果能先透過治療減緩骨質流失,就能預防因為輕微意外所造成的骨折,例如停經後的女性病患就是高風險族群,此外,若出現身高變矮、駝背或者出現下背疼痛等問題,也可能是骨質疏鬆徵兆。鐘本聿提醒,民眾務必趁早存骨本,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蛋白質、適度曬太陽以及負荷運動,必要時可與醫師諮詢透過骨鬆藥物治療,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
80多歲翁長期腰酸背痛!醫一照發現「被癌細胞侵蝕」:已轉移
腰酸背痛的狀況許多人都有經驗,而一名80多歲的阿公則是長期受此困擾,多次就診都未見改善,甚至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等問題。某天深夜這位阿公被背部的一陣巨痛痛醒,家人擔心是主動脈剝離,因此將他送急診,結果檢查後竟是確診攝護腺癌骨轉移。急診科醫師賈蔚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案例,一名80多歲的阿公因為長時間受腰痠背痛所苦,就醫時被診斷為骨質疏鬆、退化或長骨刺,醫院只安排他做復健,但幾個月過後仍痛苦難耐,整個背部痛到無法忍受才就醫治療。在所有醫護人員都以為是主動脈剝離的狀況下,賈蔚便立即為阿公掃電腦斷層,但結果並非主動脈受傷,而是到處都被癌細胞侵蝕過的痕跡,同時宣布阿公確診「攝護腺癌」。賈蔚建議家屬先讓阿公住院檢查,結果就發現果然是攝護腺癌骨轉移,因此他就先靠著一些放射性治療為對方減緩疼痛,後續將再視病況決定以化學治療或其餘方式處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主治醫師黃玉儀曾表示,攝護腺癌骨轉移部位常見於脊椎骨、骨盆腔、肱骨及大腿骨,輕者感覺身體痠痛或關節不適,嚴重者則可能併發脊椎骨壓迫性骨折而導致癱瘓。因此她提醒,如為攝護腺癌高風險族群或已知罹患攝護腺癌患者,建議應定期或視症狀進行骨骼掃描追蹤檢查,熟齡男性若有長期不明骨頭痠痛症狀,也應儘速就醫檢查。黃玉儀說明,只要在骨髓功能還未變得太差、骨頭發生劇烈疼痛前,趁早檢查並及早發現病因,並配合醫師接受適切治療,就有機會延緩骨轉移惡化的狀況發生。
背部突然「啪」一聲 看護幫患者翻身竟致腰椎骨折
63歲的李太太是一位居家看護,平常的工作是照顧長期臥床需要翻身的患者。某次幫患者翻身時,突然聽到自己背部發出「啪」的一聲,感覺身體突然震了一下,這個背部的疼痛越來越嚴重,甚至痛到有點挺不直腰,至診所求診,服用止痛藥後雖有改善仍隱隱作痛。李太太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顏秉辰醫師,X光檢查發現第一節腰椎壓迫性骨折:並安排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發現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與李太太討論治療計畫,決定壓迫性骨折採保守治療,並進行藥物治療來避免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持續追蹤三年,李太太的骨密度從原本的-3.1(T-Score)進步到-2.4(T-Score)。顏秉辰醫師表示,大多數人以為骨折是要承受很大的力道才會發生,但壓迫性骨折大部份並非承受大力道,有時甚至只是輕微的傷害就出現。而這其實跟骨頭強度跟品質變差有關,也就是「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是骨頭變得比較脆弱易斷,造成的主要原因為年齡、性別、體重過輕、髖部、脊椎骨、腕部骨折、身高減少 (超過4公分)、父母髖部骨折史、抽菸、飲酒過量、長期臥床、衰弱症或少動;而其中年齡則為一個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建議,以下主要族群,建議應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65歲以前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脆弱性骨折者。 顏秉辰醫師表示,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而骨質密度與年齡具有高度關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醫療照護,建議符合應檢族群都該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此外,也要補充足夠的維他命D及鈣質,並視自己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貨車駕駛分心追撞轎車!他生活無法自理 肇事男賠錢和解還得坐牢
一名官姓男子去年駕駛大貨車沿國道3 號高速公路由南往北方向行駛,行經國道3 號高速公路北向車道244.1公里處,因分心觀看高速公路路標看板,疏未注意前方車輛動態,自後撞擊前方張姓男子駕駛的小客車,導致對方生活無法自理,須24小時專人照顧。二審考量官男曾有過失傷害、酒駕等前例,判處6月徒刑,不宜宣告緩刑。判決指出,官男於民國112 年2 月11日上午10時50分許,駕駛大貨車沿國道3號高速公路由南往北方向行駛,行經國道3號高速公路北向車道244.1公里處(位在南投縣竹山鎮境內)時,本應注意與前車保持隨時可以煞停之距離,並注意車前狀況,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而依當時天候晴、日間自然光線、柏油路面乾燥無缺陷、無障礙物及視距良好等情,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竟因分心觀看高速公路路標看板,疏未注意前方車輛動態,自後撞擊前方張男駕駛的小客車。張男受有創傷性顱內出血、腰椎第1 節壓迫性骨折、左肩撕裂傷之傷害;鄭淑如受有左側肋骨多發性閉鎖性骨折、額頭撕裂傷約4公分長、頭部挫傷之傷害;歷經就醫治療後,雖意識狀況逐漸恢復,惟其因傷造成功能退化,肢體協調性差,即使肌力恢復仍行走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須24小時專人照顧,已達身體及康重大不治之重傷害程度。台中高分院審酌,被告於本院審理中已與被害人、告訴人達成調解並賠償損害完畢,惟查被告前有因酒駕,經嘉義地檢署為緩起訴處分,足認被告未因有前開情形而記取教訓,一再違反交通安全規則,此種輕忽態度實不可取,不宜宣告緩刑,最後依過失致重傷罪處6月徒刑,不得緩刑。
78歲老婦力抗大腸癌卻因背痛受挫 一檢查竟是骨鬆作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1名78歲罹患大腸癌老奶奶,想保護生命力抗癌症,但時不時感覺到背部劇痛,用止痛藥改善也有限,常讓情緒大受打擊,因此接受進一步檢查,發現不但身體多處壓迫性骨折,也有髖部骨折,骨密度僅有T值-5.2,立刻使用藥物與手術治療,僅數月後狀況大幅改善,甚至能夠遠渡美國探親。骨密度最高峰約在30歲之後開始下滑 高齡者體態有異小心骨鬆纏身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外科部部長吳長晉表示,人類骨密度最高峰約在30歲,隨著年紀增長,骨質就開始慢慢流失,因此年紀是骨質疏鬆關鍵因子,女性在停經後,或女性高於65歲、男性高於70歲,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另外身體若有特定疾病,需要長期使用特定藥物,也會影響鈣質吸收,導致骨質流失加快。骨鬆就像無聲殺手悄悄接近病患,沒有發生骨折前,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但在體態改變上能夠發現端倪,如果身高比以前矮3到4公分,或靠牆站立後腦勺無法貼到牆壁,就是骨鬆常見矮與駝徵兆,如果再加上經常感到下背部疼痛,很可能已有壓迫性骨折,須立刻前往檢查治療。DXA骨密度檢測T值小於-2.5確診骨鬆 兩種類藥物協助提升骨質目前檢查骨質健康,會利用DXA骨密度檢測,以20至30歲女性骨質量做為基準,如果檢測T值在-1.0至-2.5,就已骨質缺乏,假使T值小於-2.5,就確診罹患骨鬆,78歲個案治療前T值只有-5.2,屬於嚴重性骨質疏鬆,須馬上接受治療,目前有兩大類藥物,能幫助骨鬆病患提升骨密度。人體憑藉兩種機制,維持骨頭新成代謝,蝕骨細胞破壞老舊不佳骨頭,造骨細胞製造出健康新骨質,原則上蝕骨與造骨速度應維持平衡,但骨鬆患者蝕骨作用太快,造骨速度跟不上,導致骨密度減少,因此治療上有「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藥物,協助病患提升骨質。骨鬆治療先促進骨質生成澳洲已實施 降低骨折手術複雜度加快復原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減緩蝕骨細胞作用,就像水庫減少出水量,等待造骨細胞慢慢長出骨質,目前健保以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作為第一線用藥,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造骨細胞作用,讓骨密度能快速提升,目前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健保規劃為第二線用藥,但國際治療骨鬆方針已有改變。澳洲醫療系統已考慮將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作為治療骨鬆第一線用藥,骨鬆病人一旦發生骨折,會因骨密度太低,增加手術複雜,例如使用鋼釘或鋼板,可能就要配合骨水泥固定,以免未來鋼釘鋼板鬆脫,手術後如果需要石膏或背架穩固骨折處,也會比其他人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拆除。抉擇第一線用藥與醫師充分討論 治療骨鬆也要小心肌少症假如骨質疏鬆太嚴重,或骨折後要趕快恢復,在經濟條件許可下,可短期先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等到骨質狀況改善,再回到健保第一線給付的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有助於快速減少骨折的生命危害,78歲老奶奶個案確認骨折後,先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快速回升至-3.2。臨床治療常會發現,骨鬆時間一久常伴隨肌少症,因此除了攝取充足鈣質與維生素D外,最好也要充份補充蛋白質,也要有適量運動訓練,藉著身體活動穩固骨質與肌肉,恩主公醫院成立骨微創暨骨質疏鬆照護中心,就是希望不僅醫療支持病患,也能在生活中協助病人遠離骨折危害。
85歲老太太多處骨折不知已骨鬆 女兒駝背變矮竟然也同病
85歲苗栗獨居老太太,一年前在浴室滑倒引發髖部骨折,家人考慮老太太行動不便需要照顧,接至台北就醫治療,醫生診察時發現,老太太不但脊椎曾經因壓迫性骨折使用骨水泥,手腕與肩關節也都曾因骨折接受手術治療過,醫師特別檢查骨密度,確認罹患骨質疏鬆症,就連陪同女兒竟然也是骨鬆患者。遺傳也是骨鬆高風險因子 家人患病最好也確認自己骨質狀況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王廷明醫師表示,高骨鬆風險包括高齡、停經後、茹素、運動量少、長期吸菸喝酒等,在各界努力下,很多民眾都已經開始注意自己是否具有骨鬆危險因子,其實遺傳也是骨鬆常見成因,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親友罹患骨鬆,就要小心自己骨質是否健康,盡快主動接受檢查。王廷明醫師說明,85歲個案在髖部骨折前數年,就曾因骨折就醫,檢查確認骨密度T值僅有-2.9,但當時並未積極治療,導致後續骨折。此次陪同就醫的60多歲女兒,在診間時也被察覺到駝背,測量身高竟比年輕時矮了6公分,骨密度檢查T值只有-2.6,雙雙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因此母女都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1年後母女骨密度都大幅提昇,減少未來發生骨折危險。骨密度小於-2.5就應規律治療 減少流失與加速生成對抗骨鬆威脅王廷明醫師提醒,單純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大部分患者常在脊椎壓迫性骨折後,或輕微跌倒讓撞擊部位骨折,才知道骨質不佳,想要在危害發生前治療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先利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質,一旦骨密度T值小於-2.5,最好要長期且規律接受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營養攝取與規律運動習慣。王廷明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鬆藥物可分成兩大類,分別為減少骨密度流失藥物,與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台灣健保將前者訂為第一線用藥,可避免骨質惡化太快,後者則是第二線用藥,能快速提高骨密度,但假使骨鬆狀況非常嚴重,想要趕快拉高骨質或骨折手術成功率,可以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不佳做手術增加失敗風險 可先加快骨質生長提高成功率王廷明醫師強調,臨床面對嚴重骨鬆病患要做手術,經常發現骨釘較難鎖在骨頭上,或更換人工關節時,容易發生鬆脫或下沉,導致手術失敗率上升,因此如果病人手術急迫性不高,經濟考量許可下,會建議先用藥物快速增加骨質,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併發症機率也會降低,未來再骨折發生率也會減少。簡單化用藥提高長期規律治療意願 適當營養與預防跌倒也很重要王廷明醫師也說,治療骨鬆如同高血壓,只要中斷用藥,病情很快會打回原點,但獨居長輩常有多種慢性病,用藥方式容易很複雜,常會影響規律治療骨鬆意願,甚至忘記回診檢查與用藥,因此在診間會不斷提醒老人家,一定要規律回診外,也會根據病人狀況,簡單化藥物使用方式,增加疾病治療意願。王廷明醫師補充,骨鬆患者除了規律穩定接受治療,也要保持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並且預防跌倒也是重要關鍵,居家環境要保持明亮,浴室最好能安裝扶手,如果年紀較長行動不便,外出活動務必攜帶助行器或柺杖,但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意外就不出門,適當運動對保護骨質與維持肌力有很大好處。台大醫院致力改善骨鬆醫護治療品質 臨床研究不斷獲國際肯定王廷明醫師提到,隨著人口高齡化骨鬆威脅日益增長,台大醫院對骨鬆醫護投入相當多資源,骨科部所有醫師都接受過相關訓練,也累積很多經驗,能根據每一位病患狀況,給予最妥善的治療處置。另外在學術研究上,台大體系醫院也不斷有臨床研究,甚至在世界骨鬆協會發表,並拿到很好的評價,希望能不斷提高骨鬆醫療品質。
壓迫性脊椎骨折新選擇 研究證實「高黏稠骨水泥降低滲漏率」
骨質疏鬆症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令患者痛苦不已。幸賴骨水泥椎體成形術的發展,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長庚醫院發表一項相關研究,證實使用高黏稠度骨水泥,相較於傳統液體狀的骨水泥,其滲漏率降低了一半以上,不但手術效果更好,更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選擇。這項研究是由台灣的長庚醫院骨科醫療團隊,包括林口骨科部傅再生部長、基隆長庚骨脊椎科林東儀主任、蔡松航醫師、陳韋誠醫師,與美國知名梅約醫學中心團隊共同完成。針對1,280位接受脊椎骨水泥椎體成形術的病患進行滲漏率研究,獲致此重要成果。已刊登在2021年9月「歐洲脊椎醫學會官方期刊(European Spine Journal)」。基隆長庚骨科部脊椎科主任林東儀醫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骨質疏鬆症已被認定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在台灣有高達160萬人患有骨質疏鬆,其中包括95萬名女性。骨質疏鬆症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會讓患者感到劇烈的背痛及駝背,嚴重困擾日常生活。骨水泥椎體成形術就是在影像導引下,將骨水泥注射灌入損壞的椎體,填充穩固椎體,提供人體支撐,達到快速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基隆長庚醫院骨科部蔡松航醫師表示,骨水泥的成份為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可塑性高,將其與粉劑和溶劑混合,硬化固定後形狀無法再改變,相當堅固。但傳統的低黏稠骨水泥,呈液體狀,出現滲漏的機率可能高達50%,不過大部份情況下少量滲漏不致造成影響;滲漏嚴重時則有可能壓迫脊髓或其他重要組織器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蔡松航醫師解釋,新式骨水泥黏稠度高,質地類似黏土,由於凝固時間較慢,可更均勻推入,不致因壓力而竄流,減少滲漏與併發症的機率。此外,骨水泥在攪拌硬化過程中會釋放熱能,高黏稠度骨水泥所產生的溫度相對較低,較不易傷害組織,安全性高。蔡松航醫師表示,一位65歲的退休女教師,不久前突然感到嚴重的背部疼痛,幾乎無法行動,來醫院接受詳細檢查,被診斷是壓迫性脊椎骨折,原因就是骨質疏鬆所造成。經和醫師討論後,接受了高黏稠度骨水泥椎體成形術。術後不久即感到疼痛明顯減輕,重拾正常的生活品質。
5旬女擔心副作用堅持不用藥 骨質疏鬆一跌倒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
在台灣民間流傳許多偏方,訛傳以形補形的療效,目前依然有民眾深信不疑!在骨質疏鬆症已成為文明病的今日,部分病患因為擔心長期使用西藥所帶來副作用,依賴這些民間偏方,最後反而陷入反覆骨折危機。一名居住在鹿港的50多歲女性,因經常腰酸背痛到醫院求助,發現罹患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多處壓迫性骨折,願意接受手術但不願治療骨質疏鬆,堅持使用民間偏方。幾個月後,在一次不小心的跌倒,導致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患者才終於點頭同意用藥治療。擔心用藥副作用反而招來更大傷害 骨質疏鬆後骨折易誘發併發症致命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志鎧表示,骨質疏鬆平常幾乎沒有徵兆,通常都是就醫後發現骨折,也意外發現骨質疏鬆。一旦醫師建議用藥治療,多數病人會提出質疑,骨折治療好就好,為什麼要一直吃藥?更多的是擔心副作用傷害身體!但事實是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不只手術較困難,也容易有併發症的產生,例如髖部骨折後,有將近一半的人不良於行,嚴重者甚至需要一段時間臥床,併發肺炎,褥瘡,蜂窩性組織炎,或是敗血症等致命問題。陳志鎧醫師進一步說明,正常骨質密度T值為-1以上,-1到-2.5之間為骨量缺少,小於-2.5為骨質疏鬆,-3以下則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為骨折的高危險性患者!此50多歲個案即便接連發生多處骨折,仍不願意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最後因生活照護十分不便,在家屬勸說下勉強接受骨密度檢查,果不其然T值僅-3.8!不外乎年年骨折!高風險族群應及早關心骨質健康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陳志鎧醫師再次強調,人體骨質從35歲之後開始走下坡,如果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民眾就該及早接受檢查:包含早發性停經,65歲以上的女性,70歲以上的男性,就要小心骨質受荷爾蒙與年紀影響,造成的大量流失;此外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靠大量咖啡或者是含糖飲料提神的夜貓子,或是患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也都是高風險族群。陳志鎧醫師也說,骨質疏鬆診斷目前標準檢查為DXA雙能量骨質密度檢測儀,當檢測T值小於或等於-2.5,就是骨質疏鬆,就應該接受治療;如果是-1到-2.5之間,骨量缺少的患者,也可以考慮預防性用藥;如果骨質正常的患者,平常也應規律生活和運動,適切的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以減緩骨質的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已成骨鬆治療趨勢 長期用藥才能穩定骨質健康目前健保給付兩類藥物,分別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傳統藥物為減少骨質流失,可以擋住骨頭流失,但因為新生骨頭較緩慢,導致新舊骨頭交陳,骨質相對硬脆不健康。促進骨質生成是新一代的藥物,不只能加快骨質的生成,還能加速老舊骨頭的移除,所以新生的骨頭相對傳統藥物所產生的骨頭較為穩固。目前世界骨質疏鬆治療的趨勢已是超前佈署的概念:當T值小於-3.0或是不小心跌倒就有骨折產生的患者,就建議直接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但台灣健保給付規定仍較嚴苛,須曾經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但效用不佳,T值小於-3.0外,還要加上合併兩處骨折才核可給付。陳志鎧醫師提醒,不管是哪一種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使用藥物就是比沒有使用來的有保護骨質的效果!而且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樣,都是慢性病的一種,需要持續的治療,最忌中斷!一旦停藥,不只骨質會流失打回原點,還有可能引發更厲害的骨折,造成手術的複雜與困難。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最新研究指出,在美國大型醫療保險資料庫(Medicare),分析近50萬名接受治療骨鬆病患,骨質疏鬆的長期治療不只有助降低骨折發生機率,還有延續壽命與生活品質的邊際效益。治療骨質疏鬆需多科合併照護 有助減少共病危害生命陳志鎧醫師提到,治療骨質疏鬆不只侷限在骨科,許多內分泌疾病,腎臟病也會導致骨質流失,導致許多共病且惡化。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整合多個科別,且有中西醫共同照護,委由個管師協助病患,除了提醒回診用藥外,也會協助瞭解是否有相關併發症的產生,聯繫多個科別一同治療,提倡全人醫療照護,讓病人能整體性維持健康,盡快遠離骨質疏鬆造成的不便與危害。
67歲前校長跌倒致骨折 椎體成形術「灌水泥」改善完成環島
67歲的前校長劉秀雲,因為跌倒骨折,非常疼痛,幾乎無法行走,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江忠穎醫師,照了X光和安排核磁共振,診斷為腰椎第一節急性壓迫性骨折,壓迫的程度,嚴重到椎體原本是2.2公分已經降到只剩0.75公分了,江忠穎醫師安排椎體成形術,俗稱灌水泥的手術,手術約半小時,病患隔天就出院,後續加上復健,目前已經恢復正常生活,剛完成環島。江忠穎醫師表示,椎體成形術是把脊椎的形狀,恢復到正常狀態,水泥把骨折裂縫填滿,達到止痛的效果,再把脊椎撐開之後,達到正常的狀態,而且可以幫助脊椎高度跟角度能夠儘量恢復到正常。水泥有分成很多種,這次手術以高密度的骨水泥治療,優點是像口香糖,在灌的時候比較不會有滲漏的危險,同時,也比較不會傷到神經,另外強度比較強,可以把椎體撐高,大概回復到正常八成左右的高度。江忠穎醫師提醒,處理完急性的疼痛,最重要的是手術後續的保養,急性治療先處理腰椎第一節。經過檢測,病患的的骨質疏鬆已經嚴重到-6.8,達到-2.5以上就叫做骨質疏鬆了,到-4、-5的病患,其實只要咳嗽就可以造成骨折。所以,為病患安排每個月打一次骨質疏鬆針,治療骨質疏鬆,預防日後其他節脊椎因為跌倒造成嚴重骨折,同時,也建議患者補充鈣片跟維生素D。復健科主任賴宇亮表示,腰椎間盤骨折術後復健,建議由復健科醫師評估,專業治療師協助復健,保持並增強核心肌力為主要課題,進一步由復健科醫師藉由口服藥物或引導注射止痛藥物,協助病人疼痛控制,早日回到健康快樂的生活。在預防老人跌倒方面,除了需要適度的活動跟運動,使肌肉的張力可以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並讓骨頭維持一定的強度。這樣即使不小心跌倒,也不至於造成嚴重的骨折而無法行走。老人家一旦跌倒至無法行走而臥床,很容易會有其他的泌尿道感染或肺炎的併發症,對長者健康危害非常大。預防骨折可以降低老人家的死亡率,不能以單純一個骨折的問題而等閒視之。江忠穎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現在已經併入三高一低中的一低,三高指的是慢性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還有高血糖,而一低就是指低的骨密度,代表骨質疏鬆已經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慢性老年化疾病,必須要謹慎去預防。
椎間盤出問題壓迫神經 需做脊椎手術應注意「這些」!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若椎間盤出現問題,輕微受傷可能會產生背部疼痛等症狀,但有些嚴重會壓迫到神經,產生神經性麻痛,甚至造成肢體無力、大小便困難等,須依症狀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何治療椎間盤問題? 須依症狀嚴重度評估當椎間盤出現問題時,其實不一定要進行手術。雙和醫院神經外科林乾閔副院長表示,大約80%以上的椎間盤問題是不需要開刀的,可以採保守治療,請病人多休息不要再刺激神經,或吃消炎止痛藥物緩解發炎反應造成的疼痛,也可以做震波、微波、紅外線等物理治療,甚至用類固醇做局部的痛點注射或神經阻斷。至於什麼樣的情況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呢?林乾閔副院長提到,如果椎間盤問題產生的神經壓迫,已經造成肢體無力、疼痛難耐,甚至影響到大小便功能等,可能才需考慮進行手術。脊椎手術治療有2目的 手術選擇應注意「這些」而在手術前醫師須先確認病人的症狀與影像檢查結果符合,確定症狀是源自於椎間盤問題後才可進行手術,避免無意義的過度治療。此外,林乾閔副院長也強調,手術方式的選擇要越簡單越好,更要符合病人的需求,而開刀的目的有2個,第一「減壓」,讓脊椎神經不要再被壓迫;第二「維持穩定度」,若脊椎不穩定就需強化,甚至要做融合、固定。像壓迫性骨折,其實灌骨水泥就能解決病人的問題。若是椎間盤突出,就需把壓迫的椎間盤清除,而當脊椎不穩定時就需做融合、固定,並盡量用微創的方式減少病人的神經、肌肉、血管傷害,這些都是脊椎手術必須要考量的部分。▲雙和醫院神經外科林乾閔副院長手術脊椎融合器怎麼選? 注意大小、融合率、材質另外,如果需要做融合手術,那脊椎融合器的選擇也相當重要。林乾閔副院長表示,脊椎融合器的大小須符合脊椎椎體的大小,才能有較多的接觸面積,融合率也會因此越高。除了大小、融合率以外,脊椎融合器的材質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部分。林乾閔副院長表示,脊椎融合器的材質包含一般的聚乙烯材質、鈦、TM等,以及最新的氮化矽材質,它不只融合率較高,同時還具有抗菌的效果。不過,脊椎融合器市面上約有上百多種,民眾到底該如何選擇呢?林乾閔副院長指出,其實每個人的狀況不太一樣,可以依個別情況跟專業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融合器。像林乾閔副院長就提到,過去有個病人骨質較差,融合率可能會受到影響,再加上病人本身身體疾病較多,醫師擔心其術後感染的風險,在經過討論後便決定使用氮化矽材質的脊椎融合器,不僅有抗菌功能也能加速脊椎融合,而使用後也如預期,沒有產生任何感染的併發症,並有很好的融合率。椎間盤問題不論是治療或融合器,都應依個別情況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林乾閔副院長也特別提醒,若要進行手術,不論是骨科或神經外科一定要找特別了解脊椎手術的醫師進行討論以及後續的治療。
大胃王女星驟逝…生前厭食症纏身 醫揭「6大前兆」:有1項快就醫
日本大胃王女星高橋知成(高橋ちなり)21日驟逝,享年30歲。據悉,高橋知成生前罹患厭食症、疑似自體免疫疾病等4種病症,去年底又因脊椎壓迫性骨折住院,健康似乎早已亮紅燈。雙和醫院精神科指出,厭食症患者在體重變輕過程中,容易感到虛弱和體力衰竭,只要出現1項警示症狀,即需立刻住院治療。雙和醫院精神科表示,厭食症的患者非常在意自己的身材、體重,對身體形象有知覺錯誤,一直認為自己過胖而僅進食非常少量食物,過度運動,並因此造成體重過輕。厭食症分成2型,一是節制型厭食症,另一則是暴食或清除型厭食症。雙和醫院精神科說明,厭食症大部分見於年輕女性,因為體重過輕常合併許多身體問題,厭食症也合併許多情緒和行為問題。當患者合併嚴重營養不良徵狀,或行為問題如自傷、瀉藥濫用和催吐時,應接受住院治療。雙和醫院精神科補充,厭食症者體重變輕的過程中,容易感到虛弱和體力衰竭。厭食症的住院治療,有2個重要方向,最主要是恢復健康體重和建立正確地飲食習慣;再者是針對怕胖心態給予認知行為治療。當患者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時,即需立刻住院治療:1、體重低於標準體重80%。2、電解質(血鉀、鈉、氯等)不平衡,口服藥物無法矯治。3、身體檢查和心電圖顯示心臟功能不正常、嚴重心律不整。4、每天暴食、催吐或無節制使用瀉劑。5、體溫過低或失水嚴重。6、有自殺行為、嚴重憂鬱、精神失常。
大胃王女星驟逝!生前4病纏身「皮膚潰爛」 壓迫性骨折憔悴模樣曝光
日本大胃王女星高橋知成(高橋ちなり)21日驟逝,享年30歲。由於親友未透露死因,難免引發諸多聯想,據悉,高橋知成生前罹患厭食症、疑似自體免疫疾病等4種病症,去年底又因脊椎壓迫性骨折住院,健康似乎早已亮紅燈。偶像團體出道的日本大胃王「萌梓」,29日在高橋知成母親請託下於推特公布好友的死訊,並幽默說道:「我想她已經在天堂大吃大喝了,大家可以到她的社群道別,相信她會看得到的。」但除此之外,就沒透露更多細節。(圖/翻攝自高橋知成 IG)據了解,高橋知成生前至少4病纏身,疫情期間因民眾搶購紗布自製口罩,導致她沒有紗布包裹罹患皮膚病部位,被迫自剪T恤覆蓋,她在坦承罹病時,也Po出患處滿是水泡與水泡破掉後的傷口圖片,疑似得到自體免疫疾病「類天皰瘡」。(圖/翻攝自高橋知成 IG)高橋知成與其他大胃王一樣,都有著纖細身材,但她曾坦承苗條的背後還有厭食症的折磨。去年年底更在IG自爆因脊椎壓迫性骨折、厭食症而住院治療,透露當時肝指數是常人70的40倍、高達2700,與曬出綁上護具的脆弱模樣,讓不少粉絲相當擔心。此外,高橋知成還有抽菸、喝酒習慣,去年也因住院治療而不得不暫時戒酒。高橋知成生前以大胃王身分現身不少美食節目,以及經營個人YouTube頻道、IG與推特,而她推特最後一次發文是在5月17日,怎料再傳出她的消息,竟是病逝噩耗。
物理治療師教你如何照顧失能者 讓患者恢復自我照顧能力
82歲林爺爺因跌倒入院,發現脊椎壓迫性骨折,起身需穿著背架,無法久坐或站立,日常活動大多需人協助,返家後僅與太太同住,太太年紀已高無法完全照顧林爺爺,子女雖擔心林爺爺返家後的照護,但又礙於工作,不知如何是好。後經醫院轉介出院準服務提供出院後照顧資源諮詢及轉銜長照2.0服務。照顧失能者重訓練 別只「幫他做」不治本林爺爺出院後七天內,居家服務員即到宅協助洗澡、洗頭、關節活動,物理治療師也指導居家服務員與媳婦學習維持坐姿、下床轉位至輪椅技巧。兩周後,林爺爺從需要協助翻身、坐起、穿脫背架,已進步到可以自己坐在床邊,轉位到輪椅上,也能自己進食、洗漱,林爺爺對恢復自我照顧能力感到滿意,自信心提升,家屬也能放心返回職場。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出院準備專任護理師鍾家媛指出,「生病的人需要他人照顧」是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對於照顧年長者仍以「幫他做」的照顧觀念為主,長期下來失能者缺乏練習與活動的機會,失能與被照顧的需求反而更多,也同時忽略了年長者的自主性與尊嚴;反觀林爺爺與吳阿嬤在長照居家復能服務的協助下,逐漸恢復自我照顧能力與活動功能。善用個案潛能 維持個案現有能力最佳化專任護理師鍾家媛說明,復能服務是以個案自己看重的活動項目為目標,如此才能激發個案接受的訓練動機,舉例來說,若個案自己的目標是能去上廁所,治療師的計畫就是指導照顧者在個案有如廁需求時,依其能力協助個案練習坐起、使用助行器站起,再從使用便盆椅,逐漸到使用助行器走到廁所,因為每天有多次的如廁,都是練習的機會,個案的動作、平衡與行走能力將逐漸進步。復能服務的主要對象以近期功能退化、有潛能可以進步的個案為主,個案須有學習能力,能聽得懂並遵從指令,另外,個案與照顧者的復能訓練意願也很重要,動機越高,訓練成功的機會也越高。
過年大掃除當心「5姿勢」傷身! 醫推適當用工具省力又安全
一名七十多歲婦人,因車禍舊傷沒辦法下蹲,導致習慣彎腰做家事,某次打掃彎腰撿垃圾時,突然劇烈疼痛倒地不起,送醫檢查竟發現是「腰椎壓迫性骨折」。復健科醫師提醒,高齡、停經後婦女等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需改善不良姿勢並小心跌倒,避免外力壓迫而骨折。春節除舊應使用適當工具 省力也安全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李信賢提到,近期許多人都忙著除舊佈新迎春節,大量家務容易過勞,要小心不良姿勢引發肌腱發炎、關節受損、神經壓迫。他建議用適當工具避免肢體負擔造成傷害,既省力又安全;重要的是已有骨質疏鬆、骨折、韌帶損傷的人要避免勞動,以免再次傷害使病況惡化。避免累積傷害五姿勢 減緩身體壓力 李信賢說明,除身體衰弱族群,一般人也要避免累積傷害的5個錯誤姿勢。第一,「使用工具的重量」攸關疲勞累積程度,李信賢表示,曾有廚師求診,發現是持續使用廚具累積痠痛,引發俗稱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第二,「脖子角度」會影響頸椎壓迫神經,過度仰頭或低頭,導致肩膀痠痛甚至手麻。李信賢叮嚀,打掃天花板、氣窗或吊扇高處時,可藉椅子、爬梯加高或使用長桿清潔工具,避免過度仰頭時間。第三,人體「伸直手臂」的槓桿作用會影響肌肉受力,手伸越直肩膀負擔就越高,尤其是高過頭伸手的姿勢。例如油漆工人時常手伸很高工作,容易造成肩膀棘上肌筋腱發炎,施力過大甚至會斷裂,因此要運用長桿工具,彎曲手臂降低肩膀壓力。第四,平時「彎曲腰部」加上長時間洗碗、清潔廁所,就能感受到大量疲勞,而彎腰提重物更讓壓力瞬間飆高,時常成為腰椎受傷主因。醫師建議若膝蓋正常,應該要背挺直,再蹲下提起重物。第五,有些人習慣跪著大面積擦地板,卻也使身體重量直接「壓迫膝蓋」,導致關節加速磨損。民眾應使用拖把站立清潔,保護膝蓋。他補充說,看似放鬆在沙發上滑手機,其實是壓迫腰椎、脖子、手腕的危險姿勢,要小心避免。
馬戲團女飛人手滑…慘墜5公尺重摔地面 驚悚影片曝光
俄國近日發生馬戲團表演意外,一對空中飛人夫妻檔演出時因女方不慎「手滑」,當場從近5公尺的高空墜落地面,女子在半空中驚慌揮動手腳,以及墜地後一動不動的畫面,全被現場民眾拍下。據《每日郵報》報導,26歲的塔亞娜(Tatyana Zolotukhina)與34歲丈夫謝爾蓋(Sergey Zolotukhin)當時向現場數百名觀眾展示兩人設計的「火焰」表演,並在意外發生前用一系列極高難度的演出折服觀眾,未料之後會在看似最簡單的環節發生意外。塔亞娜在單槓上升時應該要下滑並抓住丈夫,但她卻疑似手滑而失手,並在沒有任何安全裝置情況下從近5公尺高的位置摔落地面,現場群眾在她失手瞬間發出尖叫。等燈光亮起,所有人都看到塔亞娜倒在地上,一動不動。謝爾蓋落地後立即與其他工作人員關心妻子傷勢,所幸塔亞娜仍有意識,之後便被丈夫抱出舞台接受治療。莫斯科國家馬戲團總監埃德加德(Edgard Zapashny)事後證實塔亞娜手腕骨折與脊椎壓迫性骨折,目前正積極治療與準備復健。據悉,塔亞娜為了表演「火焰」已經和老公訓練長達2年時間,表演前還在社群慶祝夫妻倆完成排練,未料還是發生意外。
婆媽忙大掃除…搬重物「痛到蹲地」嚇傻女兒 醫驚曝:腰椎骨折了
今天(29日)是春節連假第一天,不少家庭都把握機會大掃除,趕在除夕前讓家中煥然一新。不過,有神經外科醫師發現,自去年10月至今,從事家務事後骨折的女性,比例較以往要高。醫師指出,女性停經後,每年約有2%的骨質流失,建議平常養成喝牛奶習慣,並補充鈣質,多吃如魚骨頭、小魚乾、芝麻、豆漿等。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志任透露,55歲的張媽媽日前搬重物進入家裡,突然覺得背部刺痛,痛到她蹲下去,女兒發現後趕緊送到醫院,經照射X光發現是第一腰椎壓迫性骨折。進一步問診,張媽媽在30幾歲時,因為子宮肌瘤開刀拿掉子宮和卵巢,體內已經20幾年沒有分泌雌性賀爾蒙,骨質密度檢查小於-3.6,相較正常人-1.5以上,顯然是嚴重的骨質疏鬆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經醫師安排皮球囊錐體成型術,把壓迫性骨質錐體撐開,增強脊椎的承受力,後續在門診中接受鈣質和維他命D3的治療,並且每半年打一次骨質疏鬆治療藥物,患者現在狀況良好,沒有再發生。張志任表示,根據衛生署統計,一般台灣婦女約50歲就停經,到60歲時超過一半的人出現骨質疏鬆,這些人又是脊椎骨或是髖關骨骨折的好發族群,而骨質疏鬆引起的脊椎壓迫性骨折,通常在脊椎的第一或第二節。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發生,大部份都是因為搬重物或是突然間變換姿勢,曾有個病人因為久坐,維持相同的姿勢太久,起身之後伸懶腰就突然骨折。醫師提到,通常骨質愈疏鬆、愈容易骨折。主要症狀是疼痛、腰伸不直,以致坐立難安,在急性期發作時,連藥物都沒有效。以疼痛量表十分來計算,一般生產的痛約八分,脊椎壓迫性骨折發生時甚至會痛到七、八分,曾有病人形容說,痛的時候痛到想要鑽地。張志任指出,在治療上,首要是準確診斷,確診後可以選擇「經皮球囊錐體成型術」,或是使用背架,背架是保守治療,通常起床就要裝上背架,並且連續穿3個月,但效果沒有錐體成型術好,椎體成型術的原理如同將塌掉房子用千斤頂頂上去,只要做一次就可以,但健保並未給付,目前尚需自費。醫生提醒,停經後婦女每年會有2%的骨質流失,停經後5年發生骨質疏鬆或是造成脊椎骨折的機會變大,要預防骨質疏鬆,平常要養成喝牛奶習慣,並補充鈣質,多吃如魚骨頭、小魚乾、芝麻、豆漿之外,還要曬太陽,如果要服用維他命D,每天要600到800U國際單位。
遛狗狂吠嚇壞婦人 害跌倒飼主判賠14萬
2018年丁姓女子在住家附近的公園運動,不料蕭姓飼主在公園內遛狗,因狗吠叫兩聲雖未接觸丁女卻害她跌坐在地受傷,台北地方法院二審維持原判決,認定蕭未盡防護犬隻危害他人注意義務,須負70%責任,判決賠償14萬622元定讞。丁女提告指控,2018年8月10日清晨5點多,蕭帶領其所飼養之黑色混合品種犬隻遛狗,卻讓狗失控奔向她,並不斷朝被上訴人狂吠、張牙裂嘴露出凶狠的目光、發出怒吼聲、採取攻擊姿態,致她驚嚇重心不穩而跌坐在地,受有第一腰椎壓迫性骨折之傷害,須負賠償責任。台北地方法院一審及二審都認為,就算蕭有繫狗鍊,但繩子放比較長,犬隻當時比較容易激動,應注意避免犬隻朝他人奔跑並大聲吠叫,蕭未盡防護犬隻危害他人注意義務,並因而導致丁女因驚嚇而跌倒受傷,有過失責任存在,判賠14萬多元。
50歲男下背劇烈疼痛 X光一照「腰椎盤竟神奇消失」!
50歲的文先生因為發燒及呼吸喘住院檢查,診斷是肺膿瘍合併菌血症,抗生素治療一個月後,卻因下背劇烈疼痛無法行走,X光檢查發現第3/4腰椎盤消失,磁振照影顯示3/4腰椎體被侵蝕導致駝背畸形,確定是細菌性脊髓炎後,緊急安排腰椎神經減壓及矯正固定術,依據椎間盤膿瘍細菌培養結果,投予治療性抗生素,病人術後1週就可以穿著背架行走,4週後感染指數恢復正常順利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晉瑋表示,有病人劇烈下背痛,用一般止痛藥沒效,夜間疼痛影響睡眠,嚴重的甚至併發下肢癱瘓無力,遇到這類病人,會抽血檢查白血球及發炎指數,以判斷背痛是細菌感染造成,還是一般退化性機械性結構的問題,如壓迫性骨折。如果發炎指數偏高,加上影像學檢查有椎體變形或化膿,就有可能是脊椎骨髓炎。陳晉瑋說,該位病人的致病原因,有可能是肺部感染產生的感染性血栓,透過血液循環至脊椎動脈分支而引起脊椎感染,培養出來的細菌就是最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一般脊髓炎需要靜脈抗生素治療6週,整體療程至少3個月,一旦病人有神經學症狀或脊椎後凸變形及脊椎不穩定造成難以控制的痛,這時就需要脊椎骨科手術矯正固定脊椎,無法單靠內科治療。 因此,當民眾出現藥物難以控制的下背痛,有時還會出現發燒、下肢麻木及無力,合併其他系統性的疾病,例如肺炎或泌尿道感染,就要尋求專業骨科醫師診治,早期診斷,及時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可提供病人較好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