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主任
」 手術 車禍 大陸 彰化 腦中風能言善道突變沉默哥!以為腦中風 就醫檢查竟是腦瘤作祟
一名60歲陳姓男子,個性幽默、能言善道,但今年七月起家人發現他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九月初突然出現說話含糊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症狀,家人以為他腦中風緊急送他就醫,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左腦竟有顆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陳先生恢復昔日性格,目前病況穩定,持續進行化療與放療中。原本懷疑腦中風 卻是惡性腫瘤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指出,陳先生就醫時明顯看到右側肢體無力、說話模糊不清,個性沉默不說話,陪同的家人指出,患者身高約一百七十公分、體重原本六十五公斤,最近三個月就掉了十公斤,到住家附近診所檢查都沒查出原因,最近因為發現原本很能聊的他突然性格大變,不愛說話還講話不清、右側手腳無力,懷疑是腦中風,趕快送他就醫。經過醫療團隊進行磁振造影等一系列檢查,意外發現患者左側前腦有顆三公分腫瘤,切片後證實是惡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3D立體導航 手術精準切除病兆經3D立體導航精準定位,術中並以螢光顯微鏡精確抓準腫瘤位置,再以手術精準切除病兆,大幅降低正常腦細胞與神經手術中受損情況;術後患者右側手腳無力症狀解除,個性、語言能力也也恢復如往昔,目前正配合腫瘤團隊進行化療與放療,病況穩定。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成人常見腦部腫瘤陳典廷主任提醒,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常見的腦部腫瘤,約佔顱内腫瘤的10-15%,好發於45-55歲,發生率約10萬分之2-3,症狀依照腫瘤壓迫位置可能出現頭痛、噁心想吐、肢體乏力、個性改變等症狀,目前治療仍以手術合併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主,但因癌細胞不易根除且容易復發,屬於十分棘手難以治療的疾病,提醒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二尖瓣逆流輕中重度治療方式大不同! 修補、置換手術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不少國人有二尖瓣逆流狀況,若疏忽恐引起嚴重併發症!二尖瓣是藏在心臟裡的結構,針對輕中重度不同的患者,心臟內外科各有治療策略皆可修補與置換瓣膜。其中,曾手術換過的生物瓣膜也可能年久失修,就得進行二次置換,因年長者再次開刀風險高、手術難度也高,病人恐求助無門!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進行高難度的「經導管瓣中瓣手術」(M-ViV),低侵入性、風險較低、傷口也小,給予患者新解方。瓣膜無法閉合 血液逆流造成心悸、呼吸困難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左心室中間的瓣膜,由前葉和後葉2個瓣葉組成,構造宛如閘門的2個門片,正常開合時可以維持正常血流,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但若二尖瓣無法關閉,就會造成血液逆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表示,二尖瓣逆流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多數患者病況是緩慢漸進,早期沒有症狀,但當逆流越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運動耐受度越來越差、心悸、下肢水腫、無法躺平、腹脹等症狀,建議照心臟超音波檢查。及早治療預後佳 二尖瓣修補優先、置換為後重度二尖瓣逆流,恐產生心臟衰竭,及早治療是上上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說明,根據長期研究心血管併發症,及早修補預後較佳,因此治療原則是「修補優先、置換為後」。 外科修補與置換:標準開胸手術 目前國際治療標準為外科開胸手術,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雖然傷口大、恢復慢,但手術視野廣,能夠一次矯正多種心臟問題(如其它瓣膜治療、心律不整或繞道手術等)的患者。9成重度患者可矯正至無逆流,耐用度可達20年到30年,復發率低。 外科修補與置換:微創手術 在病程早期,病灶簡單的患者,可以內視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進行,微創外科修補或置換手術。可在更小的傷口,更快的恢復下達到同樣理想的長期結果。 內科修補與置換:經導管療法 心臟功能低下的年長者無法挨刀怎麼辦呢?內科治療方式為「經導管療法」,把漏血的地方「釘」起來,讓血液逆流變小,傷口較小、恢復也較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內科經導管手術分為修復與置換2大類: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 將二尖瓣膜前後2個瓣葉邊緣對接的Mitraclip瓣膜夾合器技術。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 從右心房穿刺心房中膈,到左心房進行瓣膜置換,可減少損傷,同時置換成新的導管瓣膜。 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 將二尖瓣膜前後2個瓣葉邊緣對接的Mitraclip瓣膜夾合器技術。 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 從右心房穿刺心房中膈,到左心房進行瓣膜置換,可減少損傷,同時置換成新的導管瓣膜。 瓣膜再置換高風險 經導管療法適合高齡患者若瓣膜損壞太嚴重,修補效果不佳,就需要置換人工瓣膜,選擇方針依患者年齡而定:金屬瓣膜 (儘可外科手術置換): 耐用度較高,但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適合年輕患者使用,可減少二次置換的風險。 生物瓣膜: 由豬牛製成,使用年限較短。適合年長者,不需多次開刀,可避免服用抗凝血劑所造成的出血作用。不過,生物瓣膜約10年會慢慢鈣化,此時就會需要2次置換。但2次開刀本身風險高,包括二尖瓣結構複雜、第1次手術傷口留疤、組織沾黏等,或第一次手術紀錄未詳盡等狀況,讓病人求助無門!謝宜璋進一步表示,現今有「經導管瓣中瓣」療法,將導管從股靜脈放入順著血管到達左心房,並順著指引導線植入新的人工瓣膜。此術式風險較低、較不侵入性、傷口較小,手術及住院時間較短,提供高風險患者另一項治療選擇。治療技術日新月異 團隊擬定最適合治療方針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二尖瓣逆流治療技術日益月新,從早年氣球擴張術、開胸手術到現今經導管瓣膜療法,治療選擇多元。心臟整合中心團隊會依據患者年紀與疾病進展,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55歲婦女雙腳無力跌倒 就醫檢查竟是「乳癌末期」骨轉移至脊椎!
一名55歲女性,10年前左側曾罹乳癌,手術治療後狀況穩定,但前年底開始出現左腳無力症狀,去年中因跌倒就醫,沒想到一檢查竟發現是乳癌末期骨轉移。10年內兩度罹癌讓患者相當沮喪,但在醫師鼓勵下,勇敢抗癌,接受化療合併標靶、手術治療,目前病況穩定追蹤中。乳癌細胞骨轉移到脊椎 雙腳疼痛無力臺中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徐天佑指出,患者就醫後,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幫她照x光檢查,發現腰椎第二、三節出現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乳癌骨轉移,立即會診乳房外科,「果然在右側乳房發現一顆七公分腫瘤,且癌細胞已經骨轉移到脊椎,難怪出現雙腳疼痛症狀。」術前化療合併標靶 積極治療存活率高但醫療團隊不放棄,除了神經外科先進行腰椎減壓固定手術,減緩患者雙腳疼痛症狀,乳癌團隊也先替患者進行四個月術前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等腫瘤縮小後再進行全乳切除手術,追蹤至今狀況穩定。徐天佑表示,乳癌好發於45至55歲停經後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1萬5000人至2萬之間,由於乳癌新藥不斷上市,罹患乳癌患者零期五年存活率達100%,一到二期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都可達90%以上,即使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15%,但只要配合醫師治療,患者仍可保有正常生活與品質。乳房或腋下腫塊不輕忽 女性應定期乳房攝影檢查徐天佑提醒女性朋友,如果發現乳房或腋下有腫塊、乳房疼痛、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另國建署提供45歲至70歲女性(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呼籲符合資格的女性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從小就胖…12歲少女重200公斤「釀心臟衰竭」 醫搖頭:有生命危險
身材肥胖,有時候是先天因素影響。中國河南鄭州有一名12歲少女,身高150公分,體重卻有400斤(200公斤),由於長期肥胖,以致於出現心臟衰竭,無法行走,只能靠呼吸器維持呼吸,甚至嚴重危及到性命。據悉,少女從3歲起就比一般孩子重,當時曾到醫院檢查,但結果顯示沒有什麼問題,而之後雖然家人極力控制飲食,她的食量和同齡小孩也沒差太多,體重卻仍持續飆升。少女的體重暴增是近半年到1年的事,學校當時有發現,擔心出意外,就建議先在加觀察休息一段時間,怎料體重開始瘋狂增加。每天晚上媽媽和奶奶都不敢安穩睡覺,就怕孩子出事。前陣子少女緊急轉院治療,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胃腸外科代謝外科主任胡揚喜指出,少女的心臟、肝臟、腎臟等存在問題,已經危及生命,「她的BMI將近87,而正常的BMI不超過24,還合併了非常多的肥胖並發症」。少女因為長期肥胖,出現心臟衰竭。(圖/翻攝自微博)少女媽媽告訴《九派新聞》,家中一共3個孩子,其他兄弟姊妹體重都正常,長輩有些是輕微肥胖,但也有像女兒這樣誇張,目前還在檢查女兒肥胖的原因,醫師表示不排除是基因突變,預估得等半個月才能知道結果。少女媽媽也坦言,因為家中經濟條件較拮据,一直沒辦法帶女兒去大醫院治病,但也多次尋醫問診,「力所能及的時候,一直也在給她看病,只是沒有去特別大的醫院,因為確實需要很多的檢查費用」,語氣中充滿無奈。
13歲少女長期胸悶不適! 就醫檢查發現心臟旁超大腫瘤壓迫
一名13歲的少女,因長期感到胸悶不適至本院急診就醫,檢查後竟發現她胸腔裡長了一顆超過12公分的腫瘤,且確定為罕見淋巴癌,由於壓迫著心臟,醫療團隊迅速為患者制定治療計畫,盼助她早日恢復健康。淋巴癌致病因多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門諾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黃振銘表示,造成淋巴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長期接觸化學物質或輻射、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以及病毒感染等。一般來說,淋巴癌的典型症狀包括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反覆發燒、夜間盜汗和體重減輕。T細胞淋巴癌 化學治療搭配放射線、干擾素治療黃振銘進一步說,縱膈腔的腫瘤常見的有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和淋巴癌,多數為惡性。由於這顆腫瘤體積龐大、血流供應豐富,為了確定這顆腫瘤的性質,同時避免手術不慎可能引發的大量出血,醫療團隊採用微創單孔胸腔內視鏡進行切片手術,最終確診這名少女罹患T細胞淋巴癌。而這類腫瘤的治療主要是全身性的化學治療,並可能搭配放射線或干擾素治療,就有相當大的機會能達到完全緩解,讓病患恢復健康。因此,這名少女不需要再接受進一步的腫瘤切除手術。大多胸悶為肌肉骨骼問題 症狀持續應儘早就醫治療黃振銘提醒,大部份小朋友或青少年的胸悶是因為肌肉骨骼的問題引起,尤其因課業壓力或運動引起的筋膜炎、肋軟骨炎較為常見。但胸悶也可能是因為器官的疾病,臨床上常見的原發性氣胸、縱膈腔氣腫等,另外少部份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疾病造成。不過,當胸悶頻繁發作或症狀持續時,還是應該保有警覺心,才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
中年男愛吃生醃海鮮 肚裡驚見7條活寄生蟲…還有無數蟲卵
大陸一名53歲曾姓男子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疼痛情況更是加劇,就醫發現膽道有結石,還有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原來他愛吃生醃海鮮。據廣州日報報導,曾男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越來越痛,就醫發現有膽囊結石、膽管炎,手術後醫師更是發現,他的膽有結石,還夾出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醫師說,原本手術只要一個多小時,但因為夾肝吸蟲延長到5個多小時,因為蟲在亂鑽,而膽道內還有無數的蟲卵,把蟲卵和蟲屍沖掉很費時。曾男坦言,他平常很愛吃生醃,如生醃蟹、生醃雪蛤,生醃魚每2個月也會吃一次,月初才大吃一次,他雖然知道有寄生蟲,但身體都沒不舒服以為沒事,他知道自己的膽有問題,可能是抵抗力太低了。南城醫院外科主任阮舜說,民眾常吃網紅生醃,體內都可能會有寄生蟲。據悉,中華肝吸蟲肝吸蟲感染症的成蟲,可以寄生在膽中20到25年,輕症者症狀不明顯,蟲體過多會引發細菌感染等。報導稱,肝吸蟲感染症事大陸最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疾病之一,吃生醃除了有肝吸蟲,也可能用沙門氏菌等,淡水魚還是海水魚都會有大量的寄生蟲。阮舜提醒,家中切魚的砧板、菜刀要及時清洗,生熟廚具也要分開。至於要如何百分之百遠離寄生蟲,阮舜說,就是加熱。
40歲男搭飛機2小時!起身拿行李肺栓塞亡 醫示警「這幾種人」注意
大陸一位40歲男子在僅2小時的飛行過程中,因長時間未起身活動,下機時急著起身取行李,導致下肢靜脈血栓脫落,最終引發肺栓塞,不幸在送醫途中離世。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副院長、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李瑋解釋,經濟艙座位空間有限,乘客在狹小空間內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活動範圍受限,血流速度自然減慢甚至淤滯,就容易形成血栓。綜合陸媒報導,李瑋說明,研究表明,連續飛行5、6小時以上,血栓的形成風險顯著增加;若肺部細小血管被栓塞,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胸痛,若肺動脈被堵塞,則可能突發致命的肺栓塞,且症狀可能毫無預兆。另外,中山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李昭輝表示,旅途中最常發生的靜脈血栓有2種,一種是小腿部血栓,症狀是小腿疼痛、抽筋和腫脹,一般可以治癒;另一種是腿部血栓轉移形成的肺部血栓,患者會感到胸部疼痛和呼吸困難,可能致命。李昭輝說,乘長途車或長時間乘坐飛機時,乘客如果吃安眠藥或大量喝酒,更容易導致長時間靜坐,患靜脈血栓的危險性更大。老人、服用避孕藥避孕的婦女、體重過重和剛做完手術的人是「經濟艙綜合症」的高發人群。靜脈血栓如何預防?李昭輝建議,首先靜坐1個小時應該活動幾分鐘,其次要注意多喝水,缺少水分會使血液變得黏稠,加速血栓形成。此外,檸檬含有檸檬酸和檸檬多酚成分,能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症,在長途旅行過程中最好每5小時喝一杯檸檬汁,以促進血液循環。三高和肥胖人群,可服用阿司匹林來預防血栓形成。此外,旅客還可以穿醫用彈力襪來防靜脈血栓。
吃瓜子「沒吐瓜子皮」!女童直腸被堵死 醫崩潰:手術室全是惡臭
大陸山東省淄博一名女童將瓜子大把大把塞進嘴裡,但都沒有把瓜子皮吐掉,導致直腸堵死。醫師透露,整個手術室都是惡臭味,掏一段時間還要先去旁邊喘口氣,經過治療後已無礙。淄博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主任周鵬表示,直腸堵死了,全部都是瓜子皮,把鼻子、臉湊到肛門附近,用鉗子把瓜子皮一點、一點給掏出來,整個手術室全是那種惡臭,戴2層口罩,掏一段時間就要去旁邊喘2口氣,所幸女童經過治療後,已無大礙。消息曝光後在微博引發討論,網友紛紛留言「我覺得當西醫心理承受能力真強,主要是太髒了」、「怎麼吞下去的」、「這幾個醫生一輩子都不會再吃瓜子了」、「小朋友什麼奇奇怪怪的事都做得出」。安醫大附屬阜陽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韋國棟表示,瓜子殼雖然看似無害,但大量食用且未吐殼時,極易在腸道內積聚並引發腸梗阻等嚴重後果。韋國棟提醒,尤其對於兒童來說,他們的腸胃功能相對較弱,更容易受到此類食物的傷害,因此家長在為孩子準備食物時,一定要確保食物的安全性,避免讓孩子接觸到可能引發危險的物品,同時也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避免將異物吞入腹中。
男嬰長期溢吐奶!檢查竟是「肥厚性幽門狹窄症」 緊急開腹手術脫險
一名剛滿月的男嬰因溢吐奶超過一周就醫,經診斷是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而男嬰也反覆溢吐奶導致嚴重的電解質不平衡與代謝性鹼血症,引發心肺功能抑制,經醫院團隊緊急手術後脫離險境。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 常見症狀一次看收治病人的北醫附醫兒科部簡睦旼醫師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是影響嬰兒胃部出口(幽門)的疾病,因幽門的肌肉異常增厚,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小腸,反覆出現溢吐奶。一般從嬰兒3週大左右開始,有些是出生後第1週即出現症狀,有些則晚至5個月大時出現。主要症狀是非膽汁性嘔吐,也就是嘔吐物中沒有黃綠色的膽汁,通常在餵奶後立即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嘔吐之後,嬰兒可能想要繼續吃奶,表現得很餓。另外,嬰兒體重可能增加緩慢,甚至下降,這些都是家長可以觀察的重點。傳統開腹或微創腹腔鏡 需視患者狀況而定負責手術的北醫附醫小兒外科主任黃富煥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以幽門肌肉切開手術治療,可依病人狀況選擇傳統開腹或微創腹腔鏡方式。以該名男嬰為例,考量腹腔鏡手術充氣過程可能讓男嬰受影響的心肺功能再次惡化,因此採取傳統開腹方式,男嬰術後6小時即開始進食,逐步恢復到原先進食量,術後第四天出院,門診追蹤狀況良好,家長也終於可以放心。持續性噴射狀嘔吐 應儘速就醫診治簡睦旼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患者因長期反覆嘔吐可能造成電解質異常及血液酸鹼不平衡,出現低血鈉、低血鉀;低血鈉可能造成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嗜睡,甚至抽搐、昏迷,低血鉀較常見的是肌肉無力及抽筋,嚴重時可能會肢體麻痺,呼吸肌也受到影響,需要呼吸器輔助。另外,在伴隨鹼血症的情況下,嬰兒甚至可能有心律不整的風險。簡睦旼提醒,雖然嬰幼兒溢吐奶是成長過程常見狀況,但若出現持續性噴射狀嘔吐、夜間吐奶或膽汁性的嘔吐,腹部顯著鼓脹,務必盡速就醫。
我不要她去當小天使! 彰化小姊姊阿嬤泣不成聲:才約好要「等她5年」
2024年2月22日,彰化伸港鄉陳家3姊弟於放學途中,在斑馬線上遭駕駛休旅車的74歲蕭姓老翁撞飛,造成小姊妹倆重傷,兩人搶救至今已197天。9月5日清晨6點55分,陳家小姊姊因神經衰竭過世,讓家屬悲痛萬分。小姊妹的阿嬤也收到噩耗,趕赴醫院見孫女最後一面,並在現場泣不成聲。伸港鄉陳姓3姊弟(10歲、9歲、8歲)今年2月22日放學返家,走斑馬線穿越馬路時,遭74歲蕭姓駕駛撞飛,弟弟受輕傷、小姊妹身體多處骨折頭部重創,當場失去呼吸心跳,分別送往秀傳及彰基醫院急救。事後,姊妹倆雖然恢復心跳,但收治在漢基醫院的妹妹一直重度昏迷中,至今仍在與死神拔河。而收治在秀傳醫院的陳家小姊姊,在3月間一度病情好轉甦醒,但於5月1日再次因急性水腦症再次昏迷,並於今天清晨6點55分因神經重度衰竭、心跳停止不治。據《ETtoday新聞雲 》報導,小姊妹的阿嬤雖已與阿公離婚,但收到噩耗,仍趕到醫院見孫女最後一面。阿嬤是首度受訪,在醫院看著姊妹倆的照片流淚表示,姊妹倆從小就很可愛,她特別喜歡將小女孩們打扮的漂漂亮亮,再帶出去遊玩。阿嬤提到,今年過年時,小姊妹還去探望她。姐姐當時告訴她:「阿嬤,等我5年」、「5年後,我國中畢業後,能去打工」、「阿嬤妳要等我長大」,妹妹也說:「阿嬤我也要養妳」。「她跟我說要等她長大,我不要她離開去當小天使!」,阿嬤回憶,今年3月間姊姊醒來時她也在床邊跟姊姊講話,姊姊雖然插管,還會叫「阿嬤」,還會嘟嘴,當時很開心姊姊一天天康復,沒想到又因為一場急性腦水腫,病情急轉直下,從此天人永隔。秀傳神經外科主任鄭均洹指出,姊姊在3月6日曾做過頸椎固定手術,曾於3月8日、22日、4月19日及5月3日共做了4次針對腦功能幹細胞治療,3月28日做脊隨手術開刀,把幹細胞植入,3月13日甦醒,昏迷指數從3上升到11。但在5月1日突然因急性水腦症陷入昏迷。因為小姊姊傷的很嚴重,醫院盡力了,但可惜還是遇上不幸的結果,醫護對此也深感遺憾不捨。陳家弟弟看到阿祖一直在哭,雖上前安慰,但自己的眼淚卻也不爭氣流了下來。(圖/中國時報孫英哲攝)陳家阿嬤到醫院送陳姓小姊姊最後一程,她坐在病床外看著手機中愛孫的照片,眼淚不斷奪眶而出。(圖/中國時報孫英哲攝)陳姓小姊姊的遺體近午運回陳家,陳家弟弟在葬儀社人員引導下接引。(圖/中國時報孫英哲攝)
柯文哲捲京華城風暴 李彥秀析MG149案不起訴埋遠因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1日表示,遭控涉入京華城等爭議案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過去在台大醫院服務時的帳務風波MG149案不起訴,讓柯文哲自以為這樣報帳的方式沒有問題,後續依然故我,才釀成今日風暴。針對京華城重建案容積率高達840%問題,台北地檢署8月31日向台北地方法院聲請對柯文哲與時任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羈押禁見,台北地方法院預計1日裁定。對此,曾任台北市議員、多年觀察柯文哲作風的李彥秀直言,柯文哲「聰明反被聰明誤」,在2014年前後因競選台北市長遭控的MG149案後獲不起訴,導致柯文哲誤以為這樣做OK,沒有問題。據了解,MG149是柯文哲擔任臺大醫院加護病房外科主任時期的計畫專戶,柯文哲是該專戶主持人,時任國民黨立委羅淑蕾等人質疑,柯文哲在MG149專戶操作中,涉嫌貪污、洗錢、逃漏稅等問題。然而,監察院審計部調查後指出,並未發現該專戶違反《會計法》及該台大醫院《學術研究支援專款管理要點》等相關規定,而2016年6月台北地檢署也偵結,當時檢察官認為柯文哲被控涉嫌違反貪污治罪條例罪及涉犯刑法背信、詐欺取財、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公務員假借職務機會煽惑他人犯罪及違反商業會計法、稅捐稽徵法等罪嫌,罪嫌不足不起訴,台北地檢署依照職權提出再議後,台灣高檢署當年度7月15日駁回再議,全案不起訴處分確定。對此,李彥秀直言,柯文哲其實一直是這種作風,並沒有改變,他在台大期間就有MG149爭議,只是當時整體政治氛圍太討厭執政的國民黨,也對民進黨不信任,而對於柯文哲訴求的「新政治」就像有了「濾鏡」,給予高度期待與容忍。李彥秀指出,地方市長的權力在所屬縣市非常大,尤其貴為首都的台北市長,底下有30幾個局處首長都是市長直接任命,市府更握有財政、都計、建使照、環評、警消、工安、衛生等權柄,這些與財團和民眾利益息息相關,比方京華城容積獎勵,一放寬便涉及新台幣數百億元利益。李彥秀批評,柯文哲智商157,8年台北市長任內握有生殺大權,口才與邏輯詭辯非常厲害,自以為是,不尊重專業下,許多專業人士只能黯然離開,人員流動率非常高,最後只剩聽話的「柯意志」執行者,一個團隊若沒有防腐劑,當然會遲早出事。李彥秀說,柯文哲作風從來沒變,只是從一個民間批評者,選上台北市長變成被監督者,一下手握每年近2,000億預算與人事大權的首都市長。她感嘆,柯文哲因聰明與素人作風暴起,卻也因此摔了這麼一大跤。※CTWANT提醒您:未經有罪判決確定前,當事人均應推定為無罪。
小心「新生兒吐奶」恐害命 醫示警:注意4症狀
新生兒一直吐奶是警訊!近日北醫就分享一個案例,一名剛滿月男嬰在進食半小時後溢吐奶,且情況持續超過一週,爸媽也因此將他尋求醫生幫助。醫師檢查後發現,寶寶已經處於電解質極度不平衡與代謝性鹼血症,引發心肺功能抑制,檢查確認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被收治到加護病房,並於後續接受手術治療。根據北醫發布的新聞稿指出,收治男嬰的北醫附醫兒科部醫師簡睦旼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是影響嬰兒胃部出口(幽門)的疾病,因幽門的肌肉異常增厚,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小腸,反覆出現溢吐奶。以台灣為例,每1000名嬰兒中約有0.49名罹病,以112年新生兒13.5萬人推估,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的患者可能超過60人,男嬰比例高於女嬰。簡睦旼說明,該名個案的爸媽表示,男嬰通常在進食半小時後溢吐奶,每次都吐得很用力,但並未影響男嬰口慾,嘔吐後仍想進食,因此簡睦旼懷疑可能是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男嬰胃部幽門肥厚,胃中也有無法順利通過的奶水而確診。簡睦旼也幫男嬰安排抽血,發現男嬰的電解質極度不平衡,出現低血鈉、低血鉀且血液酸鹼異常,呈現代謝性鹼血症,顯示已嘔吐一段時間,同時出現輕微的吸入性肺炎。當下先將男嬰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過積極輸液,男嬰由危險邊緣轉趨穩定,進而接受手術治療。簡睦旼說明,嬰幼兒溢吐奶是成長過程常見情形,研究發現,80%嬰兒溢吐奶發生在下食道括約肌自發性放鬆時,當胃部裝滿奶水或食物會誘發自發性放鬆;尖峰期約是嬰兒四個月大時,41%至67%的健康四個月嬰兒,每天至少溢奶一次,6個月大時會明顯減少,12至14個月時仍有溢吐奶的比例降至5%以下。至於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造成的溢吐奶,簡睦旼分析,一般從嬰兒3週大左右開始,有些是出生後第1週即出現症狀,有些則晚至5個月大時出現。主要症狀是非膽汁性嘔吐,也就是嘔吐物中沒有黃綠色的膽汁;第二是通常在餵奶後立即發生;即使嘔吐之後,嬰兒可能想要繼續吃奶,表現得很餓;另外嬰兒體重可能增加緩慢,甚至下降,這些都是家長可以觀察的重點。負責手術的北醫附醫小兒外科主任黃富煥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以幽門肌肉切開手術治療,可依病人狀況選擇傳統開腹或微創腹腔鏡方式。考量腹腔鏡手術充氣過程可能讓男嬰受影響的心肺功能再次惡化,因此採取傳統開腹方式,男嬰術後6小時即開始進食,逐步恢復到原先進食量,術後第4天出院,門診追蹤狀況良好。
男性「懷孕」有可能嗎?世界首例「人造子宮」實驗初步成功 胎兒脫離母體存活90分鐘
「人造子宮」是一種模擬子宮生理狀態、功能、環境的特殊模型,藉由將胎兒放入、脫離母體,以期在「去ECMO(葉克膜)」的情況下讓胎兒正常發育生長。大陸就有個醫師團隊,用母羊和羊胎進行此實驗,把臍帶剪斷後,羊胎竟成功存活了90分鐘。根據陸媒《頭條新聞》的報導,7月13日,10多位來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醫生團隊在實驗室裡,為懷孕4個月、還有1個月就臨盆的母羊做手術。首先,醫生們為母羊進行麻醉、插管,並把胎兒從母體的子宮取出,放入人工羊水。隨即,醫生分離出臍帶動、靜脈,與母體建立循環,藉由母體來維持胎兒的生命徵象,以此代替ECMO(葉克膜)。經過1小時後,等到胎兒的生命徵象正常,醫生才將臍帶剪斷,並把胎兒放入裝滿人工羊水的保溫箱裡。最終,胎兒也成功存活了90分鐘。醫生團隊將羊胎放入裝滿人工羊水的保溫箱裡。(圖/翻攝自微博/頭條新聞)報導指出,這是世界首例「去ECMO人造子宮」實驗的初步成功,目前全世界共有5個團隊正在進行人造子宮研究,包括荷蘭恩荷芬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美國費城兒童醫院,以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等。另外,人造子宮醫生團隊的領導者、胸外科主任趙高峰聲明,人造子宮不是為了大量生產嬰兒,而是讓無法繼續留在子宮的胎兒持續生存,「人造子宮要解決的不是人的生產問題,而是生存問題」。至於「男性懷孕」的可能性,專家認為,從技術、實驗結果來看,確實是可以將胎兒和父親「連」在一起,而任何一位血型和胎兒一致的人,都有可能成為氧氣和營養的供養者。不過,專家也坦承,等到實際執行的那天「還是太遙遠了」,其中也涉及到很多倫理問題。
亞洲首例!北榮器官移植「分肝種腎」 助8歲女童擺脫洗腎
吳小妹在2歲半時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腎臟惡性腫瘤「雙側威爾姆氏腫瘤」,這也導致吳小妹年紀輕輕就必須進行洗腎治療。後來北榮腎臟移植團隊在克服重重困難後,成功將成人腎臟移植到她的肝臟內,使其擺脫終身洗腎的命運。這樣「分肝種腎」的器官移植手術,不僅是國內首例,也是亞洲首例,同時也是全球第三例。綜合媒體報導指出,北榮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解釋,「雙側威爾姆氏腫瘤」是一種與基因突變相關的疾病,通常在幼兒中發現。這種腫瘤多為無症狀的巨大腹腔腫瘤,晚期可能壓迫其他器官,導致腹痛或無法進食。面對「雙側威爾姆氏腫瘤」,蔡昕霖表示,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整個腎臟,再配合化療。但吳小妹因腎臟切除的關係,需要進行腹膜和血液透析來排出尿毒,所以導致其從1歲到8歲一直在洗腎。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表示,孩子進入洗腎階段時,會面臨許多健康問題,包括新陳代謝障礙、骨質疏鬆,甚至有影響智力發展的可能。曾令民認為,面對此情況,換腎是最佳解決方式。曾令民也提到,全台有200多位小朋友正在洗腎,但僅有20人登記等待換腎,主要原因是家長對手術的擔憂和孩子體重過小,腎臟和泌尿系統結構精密,增加了手術難度。吳小妹的媽媽受訪時表示,吳小妹在高雄榮總檢查發現腎臟兩邊有大腫瘤,之後進行了切除手術,並從1歲多開始洗腎直到8歲。後來因下腔靜脈因巨大被威爾姆氏腫瘤壓迫而纖維化,使吳小妹錯失第一次的腎臟移植機會。就連北榮團隊也表示,這真的是十分罕見的情況。即便有過失敗紀錄,但北榮團隊並沒有因此放棄,後續更找出了新的治療方法,團隊將吳小妹的肝臟分開,找到僅存的健康血管,並使用捐贈者的血管作為「延長線」,最終成功將成人腎臟移植到吳小妹的肝臟內。在11位醫護人員的協助下,手術歷時12小時,創下亞洲首例高難度多重接力移植手術的紀錄,而這項手術,目前僅在美國有2例。吳媽媽表示,吳小妹出生不久就住院8個月,從1歲到8歲多都在洗腎,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度過,甚至回家也會感到害怕。但吳小妹非常堅強,她堅持上學,成績名列班上前3名。吳媽媽也因此堅持下去,即使第一次手術失敗,也沒有放棄,終於在第二次機會中成功。如今,吳小妹已經順利完成手術,身體機能恢復正常。吳小妹也特地寫了一張卡片給捐贈者,感謝對方的大愛,使其能夠擺脫洗腎的命運,吳小妹也承諾會好好保護、愛惜這顆腎臟。北榮醫療團隊也送給吳小妹一台超跑樂高,希望他未來的的新生活,將如超跑般充滿活力和希望。
停經前乳癌病患有福了!健保放寬給付CDK4/6抑制劑
從事業務工作多年、今年四十歲的王小姐某天洗澡時,發現左側乳房有一顆摸來很硬、形狀不規則的突起物,經醫師診斷為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第四期,且已出現肝轉移,所幸健保署自今(113)年元旦起放寬給付標準,讓停經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轉移性乳癌患者也能在不化療的情況下接受標靶治療 。透過停經針搭配CDK4/6抑制劑治療至今三個月,工作之餘還能照顧兩名年幼的孩子,讓本來很擔心治療後會有嚴重副作用、無法維持生活狀態的王小姐鬆了一口氣!乳癌復發率高,最常出現遠端器官轉移乳癌為國內女性健康一大威脅,其中臨床上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乳癌患者占比70%為最大宗, 即使此類患者的治療成效與狀況預後較佳,仍具復發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乳癌團隊負責人劉良智醫師表示,乳癌復發後,包含局部(包括胸壁、腋下、鎖骨上淋巴腺)復發,以及骨骼、肺、肝、腦等遠處轉移 ,而針對停經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轉移性乳癌患者,現有治療除了手術、化學治療、免疫與標靶治療外,近年來也發展出便利性高的口服標靶藥物,能更精準的對抗腫瘤,讓病患能延緩疾病惡化,且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搭配停經針使用,口服標靶也有健保給付劉良智醫師指出,目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轉移後的第一線治療為抑荷爾蒙的內分泌療法,加上CDK4/6抑制劑,透過抑制細胞的分裂週期來阻止癌細胞的分裂複製、延緩荷爾蒙抗藥性的出現。以往停經前乳癌病患須接受卵巢切除才能申請健保給付的CDK4/6抑制劑,否則便須自費負擔CDK4/6抑制劑的藥物治療,不少患者常因此改採傳統化療,好在此情況自今(113)年元旦起改變,停經前患者發生遠端轉移後,可以在併用停經針的情況下,申請CDK4/6抑制劑健保給付 ,讓癌友不必因為經濟考量而犧牲治療。副作用小、治療成效佳,口服標靶藥物這樣挑藥物選擇上,台灣核准上市的CDK4/6抑制劑皆經由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可以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因此除了療效外,劉良智醫師補充,病患能否每日按醫囑服藥是穩定病情的重點之一。若是遇到病患年紀較大、或合併多重疾病使用多種藥物時,選擇能降低病患服藥負擔、增加服藥順從性的藥物,也是醫師評估的重點之一。除此之外,劉良智醫師提醒,臨床上,醫師普遍會從副作用來挑選適合病患的藥物。CDK4/6抑制劑的副作用方面以白血球低下等血液相關副作用最為常見,還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心毒性及腸胃道的副作用,治療期間除了要定期抽血監測血球外,也要監測肝臟與心臟數值,一旦發現數值超標須立即停藥,並考慮更換另外一種CDK4/6抑制劑或調整劑量。 儘管上述狀況都是可逆的,只要停止服藥就能恢復正常,但病患年紀以及是否合併多種疾病,仍是醫師評估的重點。劉良智醫師提醒,臨床上,醫師普遍會從副作用來挑選適合病患的藥物,建議肝功能較差、有慢性肝炎等肝臟相關疾病家族史、高血脂(脂肪肝)、心臟共病或家族史者,應主動告知並與醫師討論,共同擬定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口罩令已全面解除! 醫建議1場所仍要配戴:是個大毒窟
5月19日開始,口罩令正式全面解除,醫療院所及老人福利機構改為建議佩戴。不過,小兒科醫師傑登醫師提醒,雖然進入醫療院所已不強制戴口罩,但因為醫院本身就是一個大毒窟,因此他還是建議民眾,前往醫院仍要將口罩戴好,預防病菌。小兒科醫師傑登醫師日前在自己的Facebook中發文,指出5月19日開始,醫療院所的口罩令解除,進醫院診所不強制戴口罩了。不過他還是建議大家,要是前往醫療院所時一定要把口罩戴好。傑登醫師透露,因為醫院基本上就是一個大毒窟「可能你只是去醫院探個病或借個廁所,有人經過你身邊咳個兩聲,回家就發現得了流感。」因此把口罩戴好可以預防病菌傳染。另外,新竹馬偕醫院急診外科主任白永嘉也指出,雖然現在進入醫療院所都不強制戴口罩,但醫護人員要照顧病人,仍會堅持戴口罩。他還分享了一個例子「有一位病人受傷掛急診,應該是覺得自己很帥,沒戴口罩一直吃東西開心交談,殊不知他旁邊的是肺炎的病人。」對此他也呼籲民眾「我建議口袋裡還是要準備一個口罩,病人一多或旁邊一直咳的,不要憑著血氣之勇被傳染,就戴上口罩吧。」
男穿不住夾腳拖 一檢查竟是6公分腦瘤惹的禍
大陸深圳有名男子王某今年32歲,平常很愛穿夾腳拖,豈料在去年底開始發現自己的右腳夾不住拖鞋,人往前走了,拖鞋卻還在原地,沒走幾步腳就夾不住拖鞋了,腳底還有麻木感,到神經外科就診後,竟發現是直徑達到5.6公分的腦膜瘤惹的禍。據陸媒報導,這種情況困擾了王某幾個月,且症狀還越來越嚴重,整條右腿都使不上力,於是王某到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就診。王某在醫院做頭顱磁振造影後,發現他的頭長了個矢狀竇旁腦膜瘤,且這個腫瘤直徑達到5.6公分,他之所以走路會「掉鞋」就是因為腫瘤壓迫到了神經,導致肢體偏癱、感覺障礙。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告訴他,只能手術切除,術後王某恢復良好,目前已痊癒出院。腦膜瘤是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佔顱內腫瘤的15%至20%,好發於中年女性,平均發生年齡為45歲。腦膜瘤通常是良性腫瘤,可以發生在任何有硬腦膜的地方,最常見的部位包括矢狀竇旁、腦部凸面、蝶骨嵴、鞍結節等,手術切除是治療腦膜瘤的首選。
「靜脈曲張」半夜頻抽筋? 中年廚師「靜脈超級膠水」治癒!
一名50歲男性廚師,因工作關係需長時間站立,每天超過八小時,下班總是感到雙腳腫脹,尤其小腿奇癢難耐,讓他忍不住反覆抓搔,引起大小不一的傷口,但這些傷口卻久久不癒,甚至不停潰爛。幾個月前就醫下,才發現原來是「靜脈曲張」惹禍,所幸,最終透過微創的「靜脈超級膠水」手術,大約一個月後,明顯改善症狀,也讓他重拾自信、順利返回工作崗位。「靜脈曲張」導致搔癢 傷口潰爛不癒要當心!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賴韋良表示,上述患者因在餐廳工作,需要整日久站,長時間下來,導致腿部靜脈瓣膜破損,血液無法正常回流心臟,加上他運動量不足,腿部肌肉力量不夠,因此出現較為嚴重的「靜脈曲張」,也因此容易出現搔癢現象,以及傷口無法復原的情形。賴韋良說明,因「靜脈曲張」為靜脈瓣膜無法癒合,逆流情況下造成表淺血管隆起,才會有像蜘蛛網般的血絲;若是靜脈血管壓力持續上升,患者也會因此感到腿部無力疼痛、腫脹,以及出現皮膚顏色改變、傷口癒合不易的問題。「靜脈曲張」發生原因可能跟遺傳、運動量不足有關,根據研究指出,也可能與賀爾蒙相關,因此女性發生率也較男性高;另外需要久站或久坐職業,也屬於高風險族群,例如空服員、護理師、餐飲業、服務業等等。10分鐘無痛「靜脈超級膠水」 傷口小無瘀青、術後恢復快!治療「靜脈曲張」的方式多元,過去僅有傳統手術,將靜脈曲張血管直接抽掉,麻醉範圍較大,手術時間約1-2小時,雖然可一勞永逸不復發,但大多因需透過鼠蹊部進入血管,傷口較大,術後不僅有瘀青,恢復時間也較長,需兩周至一個月。賴韋良提到, 目前有其他微創方式可改善「靜脈曲張」症狀,包含熱能與非熱能。以熱能的雷射及射頻來說,透過熱能治療,以超音波確認位置,使用麻醉腫脹液,需多次扎針,最後透過導管位置,直接破壞靜脈血管,手術時間約0.5小時,屬於住院手術,術後需穿著彈性襪約一個月,每天至少八小時來維持成效。▲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賴韋良針對另一種「靜脈超級膠水 」手術,賴韋良特別說明,針對害怕開刀的患者來說,這是可考慮的術式之一,尤其「靜脈超級膠水」屬於生物型膠水,是非熱能治療,僅需局部麻醉,透過導管放置膠水至靜脈,直接進行按壓黏合,需5-10分鐘時間,手術時間大幅縮短,屬於門診治療。因患者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術後無瘀青,也不需穿著彈性襪,可以馬上恢復日常生活,是患者接受度較高的選擇。嚴重恐「血栓」有致命風險! 平時可穿「彈性襪」預防惡化最後,醫師提醒,「靜脈曲張」嚴重程度者,可能會引發血栓,引起局部發炎的靜脈炎,或是回流至肺部,引起肺栓塞,有生命危險,不可不慎,尤其針對腿部傷口久久不癒者,更需謹慎就醫診治。平時民眾可透過抬腿運動,將腿部置高於心臟5-10分鐘,每日做2-3次;同時也經由慢跑、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等,增加下肢肌肉力量。若有初期症狀,也可透過彈性襪來降低「靜脈曲張」不適,並延緩惡化;若為初次穿戴,醫師建議可依照鬆緊度,由小腿局部嘗試穿較鬆的彈性襪開始,並進階至大腿,視程度也可選擇褲襪式彈性襪來保護腿部。
67歲翁耳朵「嗡嗡聲」以為退化! 就醫檢查竟是「聽神經瘤」險危及生命
67歲的李先生兩年前開始有左耳聽力下降的情況,時常聽不清楚家人說話的聲音,原以為是年紀漸長所導致的老化性聽力障礙,因此並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前情況越發加重,甚至時常聽見「嗡嗡嗡」的雜音,加上四肢出現麻刺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才就醫。透過小腦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罹患的是「聽神經瘤」。罹患「聽神經瘤」 嚴重恐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解釋,「聽神經瘤」指的是負責平衡神經形成的腫瘤,其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年齡增長、遺傳因素、基因突變、輻射暴露、罕見血管增生疾病VHL症候群有關。聽神經瘤屬於常見良性腦瘤,根據不同地區和研究,聽神經瘤的盛行率大約在十萬分之一到二左右,多數發生在單側,且生長速度很慢,容易被誤以為是聽力退化。但當腫瘤生長大於2公分且壓迫到聽神經或顏面神經時,就可能會有聽力損失、耳鳴、耳朵有壓力感等症狀,嚴重可能導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若是沒有及時處置,使腫瘤進一步成長壓迫至腦幹,就會有危及生命的風險。「耳朵後入路手術」移除腫瘤 手術監測避免傷害重要神經一般而言,聽神經瘤的治療策略通常是抑制腫瘤變大或手術切除腫瘤。抑制腫瘤變大的方法為直線加速刀,是一種利用高劑量的輻射線照射腫瘤的放射線治療,但卻有造成聽神經遲發性聽力喪失的可能。而手術方式可以分為耳朵後入路手術、耳朵上入路手術以及中耳入路手術。術式選擇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聽力狀況。大部分患者的術式選擇會是後入路手術。過程中需要隨時注意監測,避免傷害周圍重要神經,造成病患不可逆的傷害。初期症狀不明顯 出現聽力下降、雜音應儘速就醫聽神經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與退化性聽力障礙相似,因此徐賢達主任提醒,若民眾自覺有聽力下降、雜音干擾等狀況時,建議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疾病初期治療。
早產兒腸扭轉釀缺血性壞死 輔仁附醫手術救命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外科日前完成院內首例早產兒因腸扭轉造成缺血性腸壞死的手術。這名僅5天大、體重只有1140公克的早產兒,面臨極具挑戰的手術任務。在術後新生兒科的共同照護下,成功脫離敗血症及靜脈營養,體重大幅增加,院方表示,此次手術的技術達到醫學中心水準。輔大醫院於2023年升格為區域醫院,並網羅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及創傷科專任主治醫師蔡煥文擔任小兒外科主任,提升醫療品質。在蔡主任的領導下,匯集經驗豐富的麻醉科及手術室護理同仁,與新生兒加護病房團隊共同照護,為早產兒提供最佳治療。蔡煥文表示,今年3月1名產婦因子癇前症導致提早分娩,產下體重僅1140公克的早產女嬰,初期發現胎便延後排出,餵奶相當困難,連1cc都喝不下,但腹部卻逐漸膨漲,產後第5天出現敗血症及氣腹症狀,緊急手術後發現是腸扭轉導致缺血性壞死及穿孔,需要將腸段切除並做人工肛門,所幸手術相當順利,也是輔大醫院首例早產兒手術。蔡煥文指出,小兒外科手術的挑戰在於兒童生理構造與生命徵象較成人更為複雜。早產兒尤其脆弱,手術前須做好充分準備,手術室須嚴格控制溫度。未來,小兒外科將與相關團隊共同努力,提高手術技術和照護品質,以提高新生兒及早產兒的存活率。輔大醫院今年正式通過衛福部醫事司的評定,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並具備於夜間及假日執行急重症新生兒手術或介入性治療的能力,顯示其在優質醫療和緊急醫療方面的努力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