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
」 手術 大陸 乳癌 護理師![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94822/sm-9457355b9978a38b3edbb2115e3657a4.jpg)
王識賢克難環境拔子彈 黃河獲封「被演員耽誤的外科醫生」
《星空下的黑潮島嶼》將在3月30日播出,日前釋出最新90秒前導預告,可以看到「五虎將」王識賢、黃河、曹佑寧、吳念軒、夏騰宏強勢集結,其中黃河飾演天才外科醫生,被真正的醫生大讚別人可能要兩三年才會熟悉的技術,黃河只花兩三個月就上手了,簡直是被演員耽誤的外科醫生,黃河也說:「為了熟練打外科結,真的是一有時間我就會練習。」《星空下的黑潮島嶼》完整重現綠島新生訓導處的歷史場景。(圖/客台提供)前導預告中以緊張刺激的手術場面吸引觀眾目光,由王識賢、黃河、夏騰宏所飾演的政治犯醫生,在極端克難的環境下為吳念軒取出小腿中的子彈,還要躲避軍官的突襲檢查,夏騰宏說:「為了外科手術,大概準備了兩個多月去學習相關的技術,但在演出時,因為每次手術都要演出不同的感覺,所以也要花時間揣摩手術情緒。」除了手術戲之外,還展現角色間的緊張對峙與情感糾葛,吳岳擎揮別以往形象飾演軍醫,在眼神與語氣間展現不同樣貌,不老男神黃少祺所飾演的軍官似乎暗藏玄機,這群實力派演員如何在全新劇種中相互較勁,帶來層層堆疊的戲劇張力,令人期待。前導預告中也看到製作團隊斥資打造,完整重現綠島新生訓導處的歷史場景,從宿舍到碉堡,每一處細節都極度考究,力求還原當年氛圍。不僅突破傳統白色恐怖戲劇的敘事框架,還融入醫療與工藝元素,讓故事視角更加多元,為這類型劇集帶來全新詮釋,也更令人好奇本劇走向。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94273/sm-ac7e0782f96fa4f9bd3515e5b15734bc.jpg)
低頭族注意頸椎退化「4階段症狀」 醫教5招預防
從智慧手機的普及以來,低頭看手機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習慣。根據《ElectronicsHub》網站最新統計,台灣民眾每天平均使用手機、電腦和平板等電子產品的時間長達7小時14分鐘,可能比大多數人的睡眠時間還要長。奇美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廖書緯提醒,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的姿勢是導致頸椎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時甚至不到40歲就出現頸椎退化引起神經壓迫問題。頸椎退化有4階段症狀 可能影響循環導致頭暈頭痛廖書緯醫師表示,頸椎退化通常有以下4個階段性症狀:肌肉疲勞疼痛階段:長時間低頭的不良姿勢會使頸部肌肉和肌腱過度拉伸,導致肌肉僵硬和疼痛。這些肌肉會變得緊繃,失去彈性,造成疼痛,如同長時間拉伸的橡皮筋失去彈性一般。典型的症狀包括:後頸部和上背部的疼痛、僵硬感,以及早上起床後頸部的不適感。這個階段可以透過改變不良的姿勢,進行頸部肌肉的伸展和訓練,並搭配弱效止痛藥物來改善。頸椎韌帶和關節鬆弛階段:當肌肉失去張力後,頸部的韌帶和頸後小關節開始承受大部分頭部的重量,韌帶組織是脊柱中主要的穩定結構,儘管其有非常大的強度,但長期不正常受力累積的微小傷害,會造成韌帶及小關節囊鬆弛發炎,這可能導致頸椎骨的排列偏移,椎間盤也會退化。從X光檢查可以發現頸椎骨在低頭時微微向前滑動而抬頭時又回到正常位置;另外,也可發現下段頸椎椎間盤高度下降。病人除了原本的肩頸酸痛,還有從頸椎深處的韌帶及關節發出的疼痛,在後頸部兩側和肩胛骨內緣也有明顯痛感,這些痛點不像肌肉疼痛那麼容易確定位置。這是頸椎問題的警訊,如果病情持續發展,大多數病人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矯正。頸部神經壓迫階段:當頸椎的排列滑脫到一定程度,後側的韌帶也因為受傷而逐漸肥厚,再加上椎間盤退化突出,種種變化都會造成脊椎管狹窄,壓迫到頸椎神經根和脊髓神經,造成雙手開始出現神經痛麻的症狀。臨床症狀表現常見從頸肩背、手臂、手指有放射性疼痛或同時伴有感覺異常,發病時間久了甚至有肌肉萎縮的現象。嚴重狹窄甚至會導致下肢無力或大小便失禁,病程後期在影像檢查可發現韌帶因為長期發炎而骨化,也就是俗稱的骨刺,頸椎的錯位已固定,不會因為姿勢而有所改變,這樣的病人想要回復正常生活通常需要藉由外科手術的幫助。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良:這是個跟頸椎錯位相關但不容易聯想在一起的症候群。頸椎中有2條椎動脈,位於兩側頸椎骨的通道中,供應大腦後半部的血液。頸椎的相對位置可以改變椎動脈的血流,甚至正常的生理性頸部運動(脖子旋轉)已被證明會導致至少一條椎動脈的部份狹窄,最多可達20%或30%。當這些椎動脈的血流不足時,可能會引起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良,導致頭痛、頭暈、眩暈、胸悶、吞嚥、呼吸困難、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症狀。如何預防頸椎病變? 醫授5招預防方法預防勝於治療,廖書緯醫師建議民眾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預防頸椎病變,包括:保持正確的姿勢:在使用電子設備或工作時,確保頸部保持自然中立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或彎腰。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和桌子,保持正確的坐姿。站立或行走時保持挺直的脊柱,不要駝背低頭。定期鍛鍊頸部肌肉:進行頸部和肩部的肌肉鍛鍊,以增強頸部肌肉和韌帶的穩定性。簡單的運動如:頸部毛巾操可以有助於減輕疼痛。休息和伸展:在長時間使用電腦或閱讀後,定期休息一下,站起來進行頸部和肩部的伸展運動,以緩解緊繃和減輕疼痛。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選擇一個符合頸部曲線和睡姿的枕頭,以確保良好的睡眠姿勢。控制電子設備使用時間:減少長時間使用手機和平板等電子設備,並盡量保持平視的姿勢,而不是低頭觀看。資料來源:奇美醫訊143期-智慧手機時代下的頸椎健康 每個人都應知道的健康知識【延伸閱讀】當「低頭族」超傷頸椎?醫揭滑手機「NG姿勢」不要做!頭頸肩背僵硬痠痛? 6個日常壞習慣讓頸椎不堪重負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136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91984/sm-82fde0113cfbc75d0f0caebdea46828f.jpg)
女子酒後催吐竟活吞「19公分牙刷」 醫師:還好沒掉入腸道
中國大陸有名女子於近日在酒後用牙刷催吐,豈料不慎將19公分的牙刷吞進胃裡,所幸及時就醫,醫師成功將其取出。對此,醫師表示,這種情況非常罕見,還好患者來得及時,若掉入腸道,可能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據陸媒報導,此事發生於1月22日四川綿陽。一名女子在酒後嘗試用牙刷催吐,不慎將長達19公分的牙刷吞進胃裡,她隨即前往就醫,醫師迅速透過胃鏡檢查確定了牙刷的位置,成功將長牙刷取出。對此,醫生表示,這種情況非常罕見,還好患者來得及時,若掉入腸道,可能有需要進行外科手術的風險,提醒遇到類似狀況一定要盡快就醫,術後女子恢復良好,沒有造成更大的健康問題。消息一出,便引起熱議,網友紛紛表示「用手指頭不行嗎」、「牙刷:你的胃很好,再也不來了」,有醫師則表示「催吐誤吞牙刷的案例並不罕見,留言區不用臆想太多。說起來,身體在感覺吃進毒物後都會啟動嘔吐保命機制,但屬於沒辦法的辦法,面對吸收快的酒精等液體毒物屬實低效。所以今天既不提倡你酒後催吐,中毒的院內外急救也不洗胃、用催吐劑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90029/sm-eab24f9cb0a3e0bf1f6e8a646cd19025.jpg)
衛福部准「未成年可執行性別手術」 陳菁徽:開放與否應該更加審慎評估
為建置性平友善就醫環境,去年12月衛福部公布「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其中未成年雙性或性別不明者之醫療手術時機建議原則,針對未成年的12至18歲兒少,若有適應困難者,經專業團隊評估後可執行性別手術。對此,國民黨立委陳菁徽今(15)日表示,性別確認手術的開放,在相關評估標準不明、醫學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衛福部應該要更謹慎評估,也該先向社會溝通、並廣納專業意見。「性別確認手術不應貿然開放,衛福部請廣泛溝通,勿罔顧兒少權益」,陳菁徽表示,過去她曾與整形外科醫師前輩進行性別確認手術,也因此深知在臨床上,不論是相關手術的失血量、手術時間、麻醉與術後恢復的風險,都是未成年兒少難以承受的。作為一個婦產科醫師、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對於該指引開放讓兒少施作性別確認手術,感到非常擔心。陳菁徽指出,美國其實早有開放與否的討論,去年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就發表過聲明,認為以研究來看,現行外科手術治療的長期療效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兒少的未來發展,因此並不支持相關兒少進行性別確認手術。目前美國也仍有 23 個洲立法禁止或是嚴格限制針對未成年族群的性別確認手術,就是希望避免傷害兒少利益與發展。陳菁徽說明,即便是未成年的容貌焦慮患者,臨床上也不會以如削骨這類不可逆、影響重大的整形手術,而多以可逆的手術程序來協助回應患者需求,性別確認手術就是影響重大的手術,開放與否應該更加審慎評估!衛福部若要開放未成年兒少接受手術,也應該先訂定明確的評估標準,而不是以指引形式開放高風險的手術。陳菁徽說道,「作為婦產科醫師,我非常支持性別友善」,該指引在臨床與醫療現場都是打造包容、友善的醫療環境必須的一環,唯獨性別確認手術的開放,在相關評估標準不明、醫學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衛福部應該要更謹慎評估,也該先向社會溝通、並廣納專業意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386053/sm-b2a5e50e3d4318b23bc346e6a68860fc.jpg)
牙齒短、笑起來牙齦外露! 醫推「1治療」增自信還可改善牙問題
牙齒不僅關係到口腔健康,還會影響整體面部的美學,甚至是自信的微笑。隨著牙科技術發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盧冠勳認為,「牙冠增長術」能為患者提供一種既能改善牙齒外觀,又能提升口腔功能的療程方案。牙冠增長術 改善牙齒過短、咀嚼功能盧冠勳說,牙冠增長術是一項微創外科手術,通過去除多餘的牙齦組織或重塑牙槽骨結構,暴露出更多牙齒的可見部分(即牙冠),使牙齒長度和形態更為和諧。這項手術可以解決由牙齒過短、牙齦位置不正或牙齒嚴重缺損,同時改善牙齒的咀嚼功能。專業評估很重要 適應症一次看盧冠勳表示,選擇牙冠增長術時,除了要考慮生物學寬度(biological width),由牙齒齒槽骨往上到牙齦溝底部、含兩部份連接上皮及結締組織附著以避免造成牙齦慢性疼痛、慢性發炎或是導致齒槽骨吸收,另外牙齒周圍的角化牙齦寬度,也是非常需要注意的。角化牙齦則包含的游離牙齦(free gingiva)和附著牙齦(attached gingiva),適當的角化牙齦寬度對於牙齒周圍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牙冠增長術的適應症:1. 牙齒過短或磨損:隨著年齡增長或不當的咬合習慣,牙齒可能會變得過短,影響微笑美感。牙冠增長術能夠幫助暴露更多的牙齒表面,讓牙齒看起來更長、更對稱。2. 牙齦過高或過低:不均勻的牙齦形態會影響牙齒的外觀,讓牙齒顯得不夠突出或比例失衡。牙冠增長術通過調整牙齦的位置,達到理想的微笑線,改善面部整體美學。3. 牙齒缺損或嚴重齲齒需要修復:對於缺損或齲齒損壞較為嚴重的牙齒,牙冠增長術能為後續的修復手術(如牙冠安裝)創造更多的修復空間,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和持久性。術後護理莫輕忽 這樣做確保最佳手術效果牙冠增長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過程中,牙醫會根據患者的口腔狀況,選擇性地去除部分牙齦組織或調整牙槽骨,從而暴露更多牙齒表面。整個手術過程通常需要30分鐘至1小時。而在手術後,有患者可能會感到輕微的腫脹或不適,但大多數人可以在幾天內恢復正常活動。因此,患者仍需遵循牙醫的術後護理建議,保持口腔清潔,避免硬物刺激,並定期回診檢查,以確保手術效果穩定。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84408/sm-7adf6c61ee0889e750a170306f055978.jpg)
靠無痕胃拉提手術「女子減去49公斤」 三高退散!擺脫代謝症候群
44歲李小姐BMI高達46.6(124kg、163cm),透過藥物減重成功減重20公斤,但一停藥就面臨復胖,甚至復胖到114公斤。因上班總是容易昏昏沉沉,健康也面臨了糖尿病前期、高血脂的問題,心想40歲了總不能再這樣下去,讓她下定決心與醫師討論減重手術,目前施作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滿三年,也從原本的114公斤減重至65公斤(BMI 24.4),這樣的改變讓她重拾自信,也脫離了代謝症候群。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已高達50.8%,其中男性為57.1%,女性為43.3%。肥胖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會顯著增加多種健康風險。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單位BMI,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40%,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35%,而癌症如食道腺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的風險亦分別增加1.24倍至1.59倍不等。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兼消化醫療中心鄭以勤主任表示,肥胖已不僅僅是一種外型問題,更是攸關全身健康的重大議題。鄭以勤主任說明,目前常見減重方式包含飲食、運動、藥物或是減重手術。而減重手術是目前用來治療肥胖及相關併發症的一種方法。如同其他治療性手術,減重手術需要符合特定適應症,且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後才能執行。減重手術大致可分成由內科執行的胃鏡手術與由外科執行的腹腔鏡手術。胃鏡手術的作法包括胃內水球術、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等;腹腔鏡手術包括袖狀胃切除術、Y型胃繞道手術、SASI手術(單吻合迴腸雙通道胃繞道)等。為深入了解民眾對於減重手術的認知程度,由網路溫度計發起的「減重手術認認知」調查顯示,近半數(47.9%)受訪者認為自己減重不成功,其中,手術減重成功率54.5%最高、藥物減重成功比例僅34.1%。此外調查發現,減重失敗者過半(55.9%)困擾於衛教資訊大同小異。根據調查,發現民眾對於減重手術存在了三大迷思,包含:認為減重手術等於切胃、認為BMI無論多少都可進行減重手術、認為減重手術後不會再胖回來。再進一步觀察,減重手術安全性疑慮(40.9%)與害怕切胃、改變原本腸道結構(36.6%)為阻礙減重手術意願兩大主因,不過調查也發現,若能透過減重手術改善身體健康、減少代謝疾病(56.9%)與安全性高(52.0%)、恢復期短(41.3%),將會提升接受治療之意願,鄭以勤主任也進一步分享,根據臨床文獻,減重幅度達10%有機會減少共病風險。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減重中心周莒光主任分享近年來,內視鏡減重手術技術快速發展,其中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簡稱「無痕胃拉提」、「胃鏡縫胃」、「ESG」)成為患者的新選擇。此術式採用胃鏡結合微創內視鏡技術,以縫合縮小胃部容量70%達到減重效果,具有恢復期短、手術風險低、無體表傷等優勢。適合以下族群: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反覆復胖者、輕度肥胖合併代謝疾病者(BMI 27以上),以及希望避免或不適合外科手術的中重度肥胖患者。根據臨床證實,患者術後十年的總體重可平均減輕15%至20%。更在研究中發現,無痕胃拉提對於肥胖引起之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胃食道逆流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有良好的緩解治療效果,且術後風險低於1%,充分展現此術式的安全性和長期效果。其中,歐洲內鏡外科協會(EAES)、美國代謝和減重手術學(ASMBS)與國際肥胖和代謝疾病外科聯合會(IFSO)皆在治療指引中納入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無痕胃拉提術後是否線鬆脫而導致復胖?鄭以勤主任說明無痕胃拉提透過縫線系統使漿膜層癒合達到胃容積縮小,雖有少數患者術後會可能遇到縫線鬆脫,但只要搭配術後飲食、運動的調整,在臨床上都有不錯的減重效果。另外,也有民眾擔心術後增加罹癌機率,主任也說明根據臨床與文獻,並無數據說明術式會提升罹癌機率,但在術前須進行胃鏡、超音波等檢查,避免疾病未能於早期發現。周莒光主任提醒,肥胖的治療需要多方面配合,不單只是依靠醫師的手術或是藥物來維持,患者也必須在治療期間配合營養師及運動治療師給予的飲食、運動計畫,養成習慣,才能維持不易復胖的健康生活型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83373/sm-434dba5390554cc6c9adf74bdec7d53a.jpg)
老翁意識混亂!以為失智症 檢查竟是「跌倒」致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
一位82歲邱爺爺,起初因脊椎退化安排入院手術,但住院期間,醫師發現該患者意識混亂,家屬以為是長輩失智症造成。經神經外科醫師診斷後,進一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爺爺的腦部有「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問題,經由即時手術處理後,邱爺爺也恢復原先的生活狀態。事後邱爺爺對於人、時、地也能開始清楚描述,才知道之前爺爺曾走路跌倒,不小心撞到頭而造成的症狀。頭部外傷事發久遠 以致忘記曾受傷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問題,在影像檢查診斷方面,經由頭部電腦斷層掃描就能分辨。中榮嘉義分院神經外科主任蔡孟洋提到,在評估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問診過程中能夠問出有頭部外傷病史的比例不高,大約佔1/2或1/3左右,那是因為大多這類患者本身都有大腦退化記憶缺損,或者是距離受傷日期已有一段時間,患者早已不記得,或者是顱內壓的升高而使得大腦回憶不起先前頭部受傷的病史;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頭部外傷的情況非常輕微,讓病人不在意,也忘記了自己過往有頭部外傷的經歷。顱骨鑿洞術治療可痊癒 殘存血水需開顱手術在治療方面,一旦確診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就需要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神經外科醫師會在頭骨上面鑿洞約一至二個洞,也就是顱骨鑿洞術,需要劃開腦部切開硬腦膜,引流下面的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病人經顱骨鑽孔引流手術就可痊癒,而有少部分會有殘存血水或復發的患者,就需要進一步做開顱手術,將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內膜打開來,使大腦能夠膨脹起來,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長輩這些情況出現超過3週 當心是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蔡孟洋提醒,若被延誤診斷,則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甚至死亡。因此,當長輩在家中發生以下情形請多注意:頭痛、嘔吐、食慾變差、視力模糊、單側肢體乏力、步履不穩、頭暈失衡等徵象,或是記憶力喪失、步態緩慢、尿失禁,也許有失眠、日夜顛倒、精神異常表現而被認為是有失智症、知覺失調症或是疑似中風;更嚴重的情況會出現意識不清、嗜睡、昏迷,讓人懷疑有急性顱內出血的問題,其實也很有可能是發生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發生時間超過三週導致腦部積瘀的血塊或血水而造成上述情形。建議即早診斷、即早治療,可以讓患者生活品質提升,恢復原先的生活狀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79748/sm-2dc6a0dd1c8135b1fc5748a0e9c8abaa.jpg)
藥都亳州1/神醫華陀的故鄉 什麼中藥這裡都有
位在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可能很多人壓根就沒聽過;但提到亳州的古稱「譙郡」,看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的人便不陌生,因為此處正是一代梟雄曹操與神醫華佗的故鄉。在這座擁有3700年歷史的古城裡,四處可見三國時期留下的滄桑印記,正所謂「一座亳州城,半部三國史」。 也因為拜華陀故鄉所賜,如今的亳州盛產藥材,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中草藥集散地,素有「中華藥都」的美稱,2023年亳州的中醫藥產業的產值高達人民幣1850億元,是亳州最重要的經濟命脈。而每年一度、已持續40年的「藥交會(中藥材交易會)」, 每年吸引數千家中醫藥企業、藥商前往取經,是全球最大的中藥材交易中心,也是亳州每年的年度盛事。 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每日上市的中藥材有2800多種,各種來自高山深海的珍稀中藥材,在此都看得到。(圖╱王若攝)本刊記者走訪佔地1000多畝的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所見景象猶如劉姥姥逛大觀園般新鮮。據該市場的質量監管部經理劉洋清表示,市場裡有2萬多家商戶,每日上市中藥材2800多種,各種產自天南地北、來自高山深海的珍稀中藥材,在此都看得到。根據統計,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的每日人流量約6萬人次,每年交易額超過560億元人民幣。 華陀對亳州最大的貢獻,是他在醫館開闢藥圃種植藥材,許多亳州百姓至今仍有在家種植常用中藥的習慣。而華陀當年所開闢的第一塊藥圃,就位於現在的「華祖庵」。華祖庵原名華陀廟,相傳始建於唐宋時期,清乾隆年間重修,現已擴建為「華陀紀念館」景區,由華陀廟祠、華陀故居、古藥園和華陀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四部分組成。 華祖庵原名華陀廟,相傳始建於唐宋時期,清乾隆年間重修,是華陀的故居及醫館所在。(圖╱王若攝)走進華陀紀念館,可見一大片古藥園,滿植芍藥、牡丹、白菊、曼陀羅、玫瑰棕櫚等名貴中藥草及花卉,尤其華陀用來製藥的曼陀羅在大陸是禁花,極其罕見,只有在華祖庵可以在每年夏天看到盛開的曼陀羅。此外,館內也展示了華佗當年施行外科手術的過程及工具。博物館裡則陳列著大量的醫史文獻和文物,一窺整個中國醫藥的發展歷程。 本刊記者在園區裡還巧遇了華陀第76代傳人魏靈,她主攻華陀獨門的「夾脊穴炙療法」。魏靈女士正在燉煮一鍋元氣湯,不知是否因人在神醫華佗地盤的緣故,記者喝了一碗,果然覺得神清氣爽。 圖為華陀第76代傳人魏靈,她主攻華陀獨門的「夾脊穴炙療法」。(圖╱王若攝)華陀遺留給世人的寶藏,是由他整編推廣的「五禽戲」。五禽戲包括虎戲、鹿戲、熊戲、猿戲和鳥戲,每種都模仿相應動物的動作,每種動作都是左右對稱地各做一次,並配合氣息調理,講究的是剛柔並濟、內外兼練。據說常練五禽戲,活動腰肢關節,有壯腰健腎、疏肝健脾、補益心肺之功,是中國最早的養身功法。 一縷藥香傳千年,明清時期各地藥商紛紛到亳州經營中藥材,商賈雲集,商貿繁榮,有「小南京」之美譽。走在藥香濃鬱的亳州老街,仍能依稀感受到昔日繁華景象。此地曾經聚集近百家藥棧,大部分為外地藥商所開,極盛時期亳州有30多個外省藥商所建的會館。在亳州極負盛名的古蹟「花戲樓」,即是過去的山陝會館,是清順治年間,由山西和陝西兩省藥商集資興建。 花戲樓又稱為山陝會館,是由大關帝廟、張飛廟、岳飛廟、朱功書院、火神廟和糧坊會館等古建築群組成。它的磚雕、木雕、彩繪都以地方戲曲折子戲為主要內容,因此大家都習慣稱為花戲樓。這個古建築群的磚雕、木雕、鐵旗桿有「三絕」之稱,尤其是那一對鐵旗桿,每根長約16公尺,重約6000公斤,矗立在廣場兩側,甚是壯觀。 花戲樓大關帝廟前廣場矗立兩根鐵旗桿,廣場前有民眾正在練習五禽戲中的虎戲。(圖╱王若攝)在花戲樓閒逛,正好遇見當地的戲團在練習淮北梆子戲《曹操還鄉》,雖是聽不懂的方言戲曲,仍可從動作中看出曹操揮鞭的威武氣勢。附近又有民眾在練習五禽戲中的虎戲,教戲的正是華陀五禽戲第59代傳承人王玉榮。 王玉榮說,在人體的五臟中,虎象徵肝。「練虎戲時要表現出虎的威猛氣勢,神氣發自於雙眼,虎視眈眈;威武有力;氣勢凌人。動作變化要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具有動如雷霆、靜如泰山之勢。」本刊記者跟著比畫了幾下,卻怎麼也威猛不起來,只能望拳興嘆,專心拍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5/378625/sm-ed6ba7a10794e5896f274b767d602ce6.jpg)
中部名醫涉仲介病患到中國買賣器官換肝 大賺1482萬還害死病人遭起訴
中部換肝名醫陳堯俐涉嫌在2016年到2019年間,非法仲介10名國人到中國換肝、換腎,每位病患移植費用從300萬元到750萬元不等,陳堯俐個人獲利1482萬元,當中還有人在移植失敗身亡,或者回國後一周不治,彰化地檢署近日偵結,將陳男等5人依違反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罪起訴,並對陳男具體求處6年。據了解,陳堯俐是台灣腹腔鏡手術、肝手術、肝移植手術、腫瘤外科手術權威,在彰化基督教醫院任職超過30年,更協助彰基移植中心成立,並曾任移植中心主任,最高一年完成76例換肝手術,不被彰基續聘後,又轉到彰化秀傳及台中中山附醫任職。但在2022年間,彰化地檢署多次接獲檢舉,指陳堯俐透過陞技公司牽線,仲介國人到中國非法買賣和移植腎臟與肝臟,陳堯俐在看診時得知病患有移植肝臟或腎臟需求,便指示病患可以與生技公司黃姓負責人連絡,每位患者的移植費用從300萬元到750萬元不等。而黃男收到費用後,再由楊姓配偶安排病患前往青島大學附設醫院進行器官移植手術,陳還親自前往手術室內指導,以此手法仲介6名國人前往青島,他還與另名長期仲介兩岸器官移植的林姓業者合謀,由林違法仲介4名病患前往湖南省長沙市醫院進行肝臟與腎臟移植。但患者移植後也壽命不長,多在2、3年內病逝,甚至有因移植失敗身亡,還有人在回國一周後不治,陳堯俐卻從中牟取暴利,他一人的非法獲利就高達1482萬元檢方認為,陳男等人違反體器官移植原則規定「無償捐贈原則」,足認具有仲介對價、不透明器官移植醫療風險,且他於2008年曾因違法移植器官遭送懲戒,卻不見悔改,25日依違反《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等罪將陳堯俐及居中牽線的生技公司人員等共5人起訴,並向陳男具體求刑6年,查扣未繳回之犯罪所得1212萬元,其餘被告求刑3年並沒收不法所得2037萬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78175/sm-071a4a90e254160410d497c30673e7f7.jpg)
8旬嬤胰臟腫瘤!無法吃固體食物 「胃腸微創手術」順利治療
87歲的蔡女士在醫院追蹤B肝時,意外發現早期胰臟腫瘤,雖能開刀根治,但考量病人年事已高,病人也擔心開刀後復原狀況不佳,因此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選擇支持性療法,以放射性治療控制腫瘤進展速度,同時放置胰管支架改善病人消化狀況。然而,隨著腫瘤慢慢長大,開始壓迫到小腸,將腸道堵塞,吃東西無法通過,只能喝水、喝牛奶維持營養。微創胃腸道吻合術 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不需開刀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柯秉宏指出,過去這種情況需要外科手術治療,但都有違病人原本不想開刀的初衷,所幸醫療進步帶來新的微創治療選擇。經討論後,病人及家屬決定選擇自費的微創胃腸道吻合術,利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將狀似啞鈴的金屬支架兩端分別架在胃和小腸之間,繞過腫瘤阻塞處,建立胃和小腸間的新通道,讓病人可以重新恢復飲食,生活品質與營養狀況能獲得大幅改善。微創無體外傷口 為病人提供多一項治療選擇柯秉宏醫師說明,胃腸道吻合術是透過內視鏡進行,因此體外沒有傷口,復原極快,只需兩、三天時間等待置入的金屬支架完全打開後,就可以開始吃東西。不過,因為支架寬度約只有50元硬幣大小,因此飲食上仍要留意選擇較細或較小的食物。目前這項治療並未被納入健保給付,但卻能為不想開刀的病人提供另一個治療選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374543/sm-a35c5fbd93fe11d07a494516879d171c.jpg)
二尖瓣逆流輕中重度治療方式大不同! 修補、置換手術一次看
不少國人有二尖瓣逆流狀況,若疏忽恐引起嚴重併發症!二尖瓣是藏在心臟裡的結構,針對輕中重度不同的患者,心臟內外科各有治療策略皆可修補與置換瓣膜。其中,曾手術換過的生物瓣膜也可能年久失修,就得進行二次置換,因年長者再次開刀風險高、手術難度也高,病人恐求助無門!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進行高難度的「經導管瓣中瓣手術」(M-ViV),低侵入性、風險較低、傷口也小,給予患者新解方。瓣膜無法閉合 血液逆流造成心悸、呼吸困難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左心室中間的瓣膜,由前葉和後葉2個瓣葉組成,構造宛如閘門的2個門片,正常開合時可以維持正常血流,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但若二尖瓣無法關閉,就會造成血液逆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表示,二尖瓣逆流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多數患者病況是緩慢漸進,早期沒有症狀,但當逆流越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運動耐受度越來越差、心悸、下肢水腫、無法躺平、腹脹等症狀,建議照心臟超音波檢查。及早治療預後佳 二尖瓣修補優先、置換為後重度二尖瓣逆流,恐產生心臟衰竭,及早治療是上上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說明,根據長期研究心血管併發症,及早修補預後較佳,因此治療原則是「修補優先、置換為後」。 外科修補與置換:標準開胸手術 目前國際治療標準為外科開胸手術,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雖然傷口大、恢復慢,但手術視野廣,能夠一次矯正多種心臟問題(如其它瓣膜治療、心律不整或繞道手術等)的患者。9成重度患者可矯正至無逆流,耐用度可達20年到30年,復發率低。 外科修補與置換:微創手術 在病程早期,病灶簡單的患者,可以內視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進行,微創外科修補或置換手術。可在更小的傷口,更快的恢復下達到同樣理想的長期結果。 內科修補與置換:經導管療法 心臟功能低下的年長者無法挨刀怎麼辦呢?內科治療方式為「經導管療法」,把漏血的地方「釘」起來,讓血液逆流變小,傷口較小、恢復也較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內科經導管手術分為修復與置換2大類: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 將二尖瓣膜前後2個瓣葉邊緣對接的Mitraclip瓣膜夾合器技術。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 從右心房穿刺心房中膈,到左心房進行瓣膜置換,可減少損傷,同時置換成新的導管瓣膜。 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 將二尖瓣膜前後2個瓣葉邊緣對接的Mitraclip瓣膜夾合器技術。 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 從右心房穿刺心房中膈,到左心房進行瓣膜置換,可減少損傷,同時置換成新的導管瓣膜。 瓣膜再置換高風險 經導管療法適合高齡患者若瓣膜損壞太嚴重,修補效果不佳,就需要置換人工瓣膜,選擇方針依患者年齡而定:金屬瓣膜 (儘可外科手術置換): 耐用度較高,但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適合年輕患者使用,可減少二次置換的風險。 生物瓣膜: 由豬牛製成,使用年限較短。適合年長者,不需多次開刀,可避免服用抗凝血劑所造成的出血作用。不過,生物瓣膜約10年會慢慢鈣化,此時就會需要2次置換。但2次開刀本身風險高,包括二尖瓣結構複雜、第1次手術傷口留疤、組織沾黏等,或第一次手術紀錄未詳盡等狀況,讓病人求助無門!謝宜璋進一步表示,現今有「經導管瓣中瓣」療法,將導管從股靜脈放入順著血管到達左心房,並順著指引導線植入新的人工瓣膜。此術式風險較低、較不侵入性、傷口較小,手術及住院時間較短,提供高風險患者另一項治療選擇。治療技術日新月異 團隊擬定最適合治療方針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二尖瓣逆流治療技術日益月新,從早年氣球擴張術、開胸手術到現今經導管瓣膜療法,治療選擇多元。心臟整合中心團隊會依據患者年紀與疾病進展,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4/371844/sm-166c08fd362d581ca68db20b9befc056.jpg)
全台首例兒童「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 14歲少女術後3天出院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心臟科於今年九月,成功完成全國首例兒童「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這次手術為14歲患有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女童小琪(化名)帶來健康的新希望。小琪出生時即被診斷為肺動脈閉鎖無心室中隔缺損,此病特徵為三尖瓣發育不良造成三尖瓣膜狹窄,雖然自出生後已接受一系列矯正手術與心導管氣球擴張術,但狹窄依然嚴重。多年前曾接受傳統的外科手術置換生物性三尖瓣膜,但由於瓣膜逐年衰退,功能喪失,病情逐漸惡化、身體越加虛弱。中醫大兒醫心臟科團隊經過多次討論與審慎評估,決定採用此一新式心導管介入術式「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成功為小琪完成手術。術後各項評估結果顯示,新置換的瓣膜運作良好,小琪在術後第三天順利出院,狀況穩定。「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可讓病人免受再次「開心手術」之苦,近年來在國外醫學中心針對術後再次退化之瓣膜有不少成功經驗,國內也有少數成功案例,但僅侷限在成人,尚未有兒童手術的成功案例。該瓣膜最初是使用在成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今年九月,中醫大兒醫團隊考量小琪右心房與右心室的壓力差可能惡化原本受損的右心室功能,且術前評估顯示其STS分數(美國胸腔外科學會手術風險指標)超過8%,表示再次手術的風險極高;因此心臟科團隊竭盡全力尋找解決方案,決定讓她接受新式心導管介入術式-「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術後有效緩解了長期右心房的高壓差,順利置換小琪衰退的舊瓣膜,創下國內兒童首例成功案例。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戴以信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經驗,歷經多次心臟手術後,心臟產生的疤痕組織其收縮力道較正常組織弱,甚至可能導致心肌病變,進而產生心房或心室心律不整,惡化原先受損的心臟功能。同時因為心臟所在之縱膈腔,經多次手術會產生血管沾黏組織,不容易止血且術後出血風險高,使併發症與死亡率上升。中醫大兒醫兒童心臟科徐宗正主任說明,「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對已置換過三尖瓣膜的病人來說,是相對安全且有效的。其原理是用帶有新瓣膜的金屬支架,將舊的瓣膜壓扁,在相同位置進行置換,不用取出舊瓣膜。此技術僅適用於生物性瓣膜,金屬瓣膜雖然使用年限長,但無法重複放置。生物瓣膜平均壽命約10至15年,視病人的個體差異與生活習慣而定,部分情況可能提早衰退。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外經驗,「經導管三尖瓣膜置換術」置換方式可多次重複進行,以延長瓣膜的使用期限。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7/365827/sm-7fcd1d0a0f9e47397c7e43e8e5a6e00e.jpg)
治療乳癌釀「類更年期」! 中醫師曝「1茶飲+1穴位」可緩解不適
50歲的林小姐一年前確診乳癌第一期,經外科手術後持續接受化療並服用抗賀荷爾蒙藥物,身體卻開始出現潮熱盜汗等不適,不僅晚上不斷被熱醒,白天也因情緒暴躁讓工作受到影響,導致生活品質嚴重下降,因此到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門診求助。經問診,醫師診斷為因乳癌治療造成的類似更年期症狀,透過中醫調理,林小姐的症狀明顯緩解,不僅能夠熟睡到天亮,情緒也變得平穩。乳癌化學治療與荷爾蒙療法 易致更年期提早發生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是一種和荷爾蒙息息相關的病症,體內雌激素影響過高是主要的成因之一,因此治療方面以切除腫瘤並抑制雌激素對乳癌細胞的刺激為首要。其中化學治療與荷爾蒙療法對乳癌病友出現更年期症狀有著密切關連性,治療過程中會導致雌激素作用減少,甚至進而停經。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許雅婷醫師說明,雌激素的作用減少意味著女性逐漸進入類更年期狀態,所以乳癌病友在治療期間便容易出現潮熱盜汗、心悸胸悶、肌肉痠痛、睡眠障礙、焦慮煩躁、陰道乾澀、排尿困難等表現。中藥調理+針灸穴位 緩解更年期不適症狀許雅婷醫師指出,此類提早發生更年期女性與一般按生理變化所出現的女性症狀相似,診斷上主要透過望聞問切的方式了解病人情況,但因為有乳癌病史,在中醫治療上,主要用來緩解上述各種不適,醫師也會視病人情況決定是否使用類雌激素的中藥。此外,也會搭配針灸穴位緩解症狀,如三陰穴能夠調理人體脾腎、補充氣血,太衝穴則可以舒緩精神、緩解緊張,至於肌肉痠痛的狀況則由醫師視其部位予以治療。自行保養舒緩 1茶飲+1穴位都有幫助而為了讓病友能夠在家自行保養舒緩,許雅婷醫師也提供保養茶飲以及舒緩穴位。一般民眾情緒緊張時也可用來舒緩身心。1. 保養茶飲-甘麥大棗湯:取甘草2錢、紅棗5顆、浮小麥6錢,放入鍋後加入1500cc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煎煮5至10分鐘,放涼飲用。甘麥大棗湯具有平撫焦慮不安、舒緩情緒起伏等功效,建議一天至多飲用350cc,不可替代開水。2. 舒緩穴位-耳神門穴:耳神門穴位於耳朵由上至下的第一個三角凹陷 處,藉由手指按壓至出現痠脹感,有平靜情緒、穩定睡眠的作用,建議每日定時按摩3至5分鐘。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44629/sm-ef29e1e3f74e482827fe50c576a772ee.jpg)
路易斯安那州批准實施「物理閹割」手術 將嚴懲兒童性犯罪者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議會於當地時間6月3日批准新法案,允許法官在審理涉及13歲以下兒童受害者的性犯罪案時,得以判加害人進行「物理閹割」手術。若此案通過州長德里(Jeff Landry)的簽署,路易斯安那州將成為第一個實施此種懲罰的州。根據《美聯社》的報導,路易斯安那州議會通過了該法案,允許法官在加害人犯下對13歲以下兒童實施嚴重性犯罪,包含強暴、亂倫及猥褻等,可以選擇判處犯人「物理閹割」外科手術。路易斯安那州現行的化學閹割法自2008年開始實施,至今已經存在16年,是以藥物來阻斷睪丸激素產生,藉此來降低犯人性慾及預防犯罪,但官員指出,自2010年至2019年,僅有2起使用該法條的案例。「物理閹割」法案在參議院和眾議院均獲得壓倒性的支持,反對票主要來自民主黨,而作為支持者的參議員霍奇斯(Valarie Hodges)直言,「這比只是坐牢再出獄更重要」,起草該法案的參議員巴羅(Regina Barrow)也表示,「這是不可原諒的」。目前為止,路易斯安那州有2224人因針對13歲以下兒童性犯罪而入獄。根據「物理閹割」法案的規範,是否實施該處罰係由法官酌情決定,並且要經過醫學專家判斷,確認犯人身體足以承受後才能執行,若法律正式上路,將會適用於2023年8月1日之後犯罪並被定罪的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1/344621/sm-8a4278b03481d0099a62fd951567da5f.jpg)
不是甲溝炎也不是灰指甲!指甲異常可能是潛在惡性腫瘤
當指甲出現奇怪外觀或有紅腫、疼痛等異常時,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是常見的甲溝炎或灰指甲等疾病。然而這些症狀有可能是更嚴重的問題,例如皮膚腫瘤所引起。最近有位76歲的陳先生因右手食指指甲長期疼痛腫脹,就醫後發現患有甲溝炎,但治療後只有部分改善、效果不佳,經進一步切片檢查,診斷發現他竟患有甲床鱗狀細胞癌,經手術治療後恢復良好。指甲常見的惡性腫瘤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雅棠指出,甲床鱗狀細胞癌是指甲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尤其多見於中老年男性,且手指比腳趾更為常見。此類腫瘤的致病原因與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長期暴露於輻射或砷中毒等有關。雖然甲床鱗狀細胞癌的局部侵犯進展較快,但極少發生遠端轉移。臨床症狀包括有腫瘤造成的指甲外觀異常或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容易與其他常見的指甲疾病如甲溝炎、灰指甲或病毒疣混淆,因此若是發現指甲異常或傷口久未癒合應及早就醫。治療以為外科手術為主治療甲床鱗狀細胞癌的主要方式是外科手術,依腫瘤深度可採用不同的手術方法,包括局部清除皮膚癌病灶,術後進行局部皮瓣重建、植皮重建或是二級癒合的方式照顧傷口,若在較晚期腫瘤已侵犯骨頭時則需考慮截肢手術。楊雅棠醫師提醒,指甲也是皮膚系統的一部分,除常見的甲溝炎、灰指甲等,各類良性及惡性皮膚腫瘤都可能發生在甲床及周圍皮膚,一般民眾常難以區分其中差異。建議如發現指甲有異常或有長期傷口沒癒合,應尋求皮膚科專家評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42238/sm-a33e2546f42f2f2709cc26dfb9cc810e.jpg)
檢查都正常!30歲護理師月經紊亂2年找嘸原因 元凶竟在「醫院手術室」
生理期對於不少女性來說是個惱人的困擾,如果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等等,都可能影響經期是否不順或不適。而有一名30歲的護理師,2年來經期十分不規律,即使做了各項檢查也找不出原因,最後竟發現其實與工作環境有關,醫院的手術室便是真正元凶。婦產科醫師鄭丞傑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有名30歲的心臟外科開刀房護理師,不明原因月經紊亂長達2年時間,檢查賀爾蒙、超音波都沒有出現異狀,甲狀腺也都正常,詢問是否出現壓力時,對方也稱長官、各方面都很好,讓鄭丞傑一度也找不出影響月經的病因。隨即,鄭丞傑見護理師臉色蒼白,便摸了一下對方的手,才發現異常冰冷的狀況,又想起護理師在心臟外科的開刀房工作,這才讓他找到了真相。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分享案例。(圖/翻攝自YouTube/醫師好辣)鄭丞傑表示,心臟外科手術室的溫度僅在18至20度左右,而一般開刀房則是22至24度,整整低了4度左右,此時護理師也驚覺,自己確實是在近2年入職後才出現生理期錯亂的問題。對此,鄭丞傑建議她先暫時調離原本的工作崗位,並找中醫吃溫補的東西調理身體,所幸過了1年後,護理師生理期已經逐漸恢復正常。另外,鄭丞傑也提醒,雖然吃寒冷食物與經痛、月經錯亂沒有直接關係,但還是不建議女性在生理期食用太冰的飲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39848/sm-a301146de5fca5541009ca68be791cbc.jpg)
信網購「割包皮器」差點自宮! 泌尿醫師怒:信淘寶讓你再也掏不出寶
泌尿科醫師表示,日前一名患者割完包皮,術後一周患部還是紅、腫、疼痛,因此前來就醫求診,但當他詢問患者在哪做的手術,竟發現他是在淘寶買了「自助割包皮器」自己動手,還向醫生自誇沒有打麻藥「我很勇誒」,讓他震驚不已,「我以前都當成都市傳說,沒想到真的碰上真實案例……」泌尿科醫師陳忠佐近日在臉書粉專「解鳥室《解決你的鳥事》」分享醫療案例,表示自己之前曾聽同業醫師口耳相傳,大陸某購物網站上有販售「自助割包皮器」,讓人在家「自己動手做」,甚至在包皮槍成為合法醫療器材前,就有人會買回家DIY。他以前都當都市傳說聽,沒想到自己近日也撞上真實案例。陳忠佐表示,日前有名男子前來就診,原因是他割完包皮一周還是紅、腫、疼痛,恢復狀況不如預期。當他在問診時詢問患者,先前是在哪邊動的手術,一聽才知道曾男竟是上淘寶購買「包皮切割器」回家自行操作,術前僅噴了點酒精消毒,過程中也沒有注射麻醉藥,患者還自豪向醫師炫耀「我很勇欸」,讓他十分傻眼,「你沒有想過自己割很有可能會出事嗎?」陳忠佐強調,在實務上「非常不建議」患者自己在家割包皮,主要是這類外科手術很可能產生各種風險如:一、手術安全性和無菌標準在非專業環境、未充分滅菌的情況下進行手術,非常可能導致患者的傷口嚴重感染。一般家庭環境通常無法達到醫院或專科診所的無菌標準,必定增加感染及併發症的風險。二、專業技術缺乏在醫院裡,割包皮手術前都需要醫生進行判斷及操作,不夠乾淨的切口除了可能造成出血、疼痛、復原速度慢,以及不可逆的生殖器損傷等問題;包皮長度切得過多、過少都會造成術後生活上的不便與困擾。三、後續併發症處理手術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如縫合不良、傷口癒合問題或其他手術併發症,需要專業的醫療介入和即時處理 。陳忠佐強調,臨床上,包皮槍的發明讓割包皮變簡單了,但是箇中仍有許多細節不是患者在家就可以自學的;例如套環的角度、割的長度、怎麼處理手術中的突發狀況,還有怎麼照顧手術後的傷口等等,這些都需要對人體解剖和手術程序有深入的了解和豐富的經驗才行,因此無論如何,這些事還是交給專業的醫生來做比較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335099/sm-37818f8fa150f396c213da892d9f4240.jpg)
男子遭91cm鋼條從下體插入 「貫穿全身」頂到肺!手術奇蹟救回一命
《國際外科手術病例報告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urgery Case Reports)近日刊登一個病例。一名57歲男子意外從高處墜落,遭到一條長約91公分的鋼條,從下體插入,貫穿全身頂到肺部靠近橫膈膜的位置。所幸最終經過醫生緊急進行手術搶救後,奇蹟般地救回一命。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國際外科手術病例報告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日前分享了一起病例。內容指出巴西一名57歲男子,意外從約5公尺的高處墜落,遭到一根長約91公分的鋼條,從下體插入,貫穿全身。而男子被緊急送醫後,經過醫生檢查,發現鋼條從下體穿入後,頂到橫膈膜與肺部附近部位,雖然肝臟遭到穿刺,但幸運地閃過心臟。後來,醫生還發現,男子雖然情況嚴重,但他的心率、血壓和血氧狀況,居然都相當正常。不過根據醫師研判,男子的情況還是相當危急,於是立刻替他進行手術。手術過程中,醫生將男子的胸腔剖開,最終順利將鋼條取出,並將受到損傷的內臟進行縫合。術後男子恢復情況相當良好,術後第2天就可以下床活動和進食,後續復原狀況良好,順利在入院第12天出院。不過,當醫生替男子進行術後檢查時,發尿道有異常疤痕組織,將為男子另外安排手術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30469/sm-6aa91ecaff003a30e025fe05624a1970.jpg)
護理師不菸不酒卻罹「最凶險胃癌」! 「微創腹腔鏡手術」成功重返生活
47歲張姓護理師生活規律不菸不酒,唯獨有上腹部悶痛及胃食道逆流等問題,日前安排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理切片竟判定是被稱為「最凶險胃癌」的「戒指環細胞型胃癌」,經與醫療團隊溝通,決定採微創腹腔鏡執行根除性胃癌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手術,術後安排化療,由於發現早,讓她得以重返工作並持續努力抗癌。「戒指環細胞型胃癌」 棘手程度成最凶險胃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裕強指出,根據最新統計資料,國人癌症發生率中,胃癌排名第十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九位,每年幾乎都會新增4000例以上新個案,以前述患者為例,所罹患的胃惡性腫瘤組織型態為「戒指環細胞型胃癌」,就是屬於瀰漫型胃癌之一,是十分棘手的惡性腫瘤,也被稱為「最凶險胃癌」,腫瘤不僅已侵犯至黏膜下,並擴散到附近淋巴結,必須盡快採取積極治療,才能避免病情繼續惡化。微創腹腔鏡手術新選擇 縮短手術時間、提升安全性林裕強強調,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最重要的方式,除了傳統開腹手術之外,微創腹腔鏡手術已被證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術後傷口小,且透過高解析度的影像設備及改良器械,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提升安全性,患者也能更早復原及回歸日常生活。胃癌危險因子多元 應遠離致癌高風險因素林裕強提醒,胃癌危險因子十分多元,包括幽門螺懸桿菌、家族遺傳、年齡老化、抽菸喝酒、不健康飲食等,都是致癌高風險群,唯有透過健康生活型態、良好飲食習慣、幽門螺旋桿菌有效治療以及適時的胃鏡檢查等,才能更進一步降低胃癌的發生率。他也強調,胃癌初期症狀十分難以察覺,一旦確診時,又往往已是晚期,所幸隨著醫療科技進展,透過手術、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工具,均可有效延長存活期,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只要不放棄,願意接受檢查及早就醫診療,都有機會更早復原,回歸日常生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0/330020/sm-26493b684900d9a067b091b587e95bb8.jpg)
開錯刀醫師陸希平扯「間接救人」 高雄民生醫院、衛生局火大回應了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驚傳醫療疏失,2名護理師、麻醉醫師和執刀外科醫師竟然都沒有核對身分,就對1名中風無法表達的黃姓男病患開刀,結果手術完後才發現開錯刀,事後執刀醫師陸希平甚至還偽造病歷登載,企圖掩蓋疏失,11日已遭衛生局決議2大過免職處分。對此,陸希平昨(12日)親上火線,表示並未推病人去開刀房,是巡病房途中接到麻醉科電話通知病人血壓不穩趕去處理後,才知道開錯刀,並強調「絕無造假病歷」,甚至還「間接救了病人」。對此,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及民生醫院12日晚間雙雙發聲明還原事發過程,直指陸希平說謊。陸希平昨親上火線回應爭議,他聲稱當天上午8點到醫院後,第一台手術是由開刀房跟病房跟病人進行身分確認和所謂的交接,再由病房送病人至開刀房去,他當下本身是在醫院其他單位巡房的過程當中突然接獲麻醉科的電話,告訴他送來的這個黃姓病人(應該要開的是張姓病人),血壓相當不穩,低到50、30左右,他才下去處理,「報傳有些人說是我推病人從病床去開刀房,這是不對的,是由病房跟開刀房直接去完成交接。」當他知道病人送錯後,陸希平也稱他馬上就和機構相關負責人聯繫,因為黃姓病人本身無行為能力,也沒有家屬,所以跟機構相關法定代理人以及值班護理長取得同意書,並且做完整的病情解釋,然後以緊急病案方式去完成事後同意書。事後黃姓及張姓病人也都回到病房,病情相當穩定,「雖然我已經被醫院解除職務,但我直到今天下午還是有給這兩位病患打氣關心,親自到病房換藥。」至於偽造病歷部分,陸希平堅稱絕對沒有竄改任何病例,「同意書是我親自去撰寫有關醫師應該寫的部分,有關該在病人家屬或病人法定代理人去簽名的部分,我是請開刀房護理師交給機構的護理長,她可能是用傳真去運送,去完成這份同意書。我是絕對不會去寫我不該寫的部分,對黃姓病人來講,我是這樣去做的。」不過高雄市立民生醫院12日晚間卻發出5點聲明打臉陸希平:1.「陸姓醫師表示未推病人去開刀房,是巡病房途中接到麻醉科電話才趕去處理乙節」,根據調查,陸醫師4月4日上午7:57從開刀房打電話至「一般病房」,詢問開刀病人為何還未送至?隨後親自前往病房護理站,指示必須立即將病人送至手術室,隨後並親自前往病房護理站指示,必須立將病人送至手術室,不過當下護理師與手術室均表示該病患預排刀為8:30,依照院內SOP手術室程序尚未完備,請陸醫師等候手術室通知病房後,才能將病人送至手術室。但陸醫師不願等候手術室通知,仍執意「親自指示」工友將指定病人立刻送往手術室,且8:00至8:30該時段正逢病房護理師進行交班之時間,因忙碌時刻故無法當下與工友確認送出病人之身分。2.當天陸醫師與黃姓病人幾乎同時抵達手術室,陸醫師隨即催促相關同仁立刻上刀。麻醉醫師對該病人進行麻醉評估時,告知病患血壓偏低、不宜手術,但陸醫師仍堅信病患接受手術後即可恢復,不採信麻醉醫師之評估,執意上刀,直至此時團隊仍無人察覺病人送錯。3.黃姓病患原本就不是陸姓醫師的病患,是單純因「內科疾病」收住院治療,「無照會外科手術之需求」。與陸醫師自述「麻醉科因病人血壓不穩定,才通知他前往處理」之情事不符。4.陸姓醫師發現病患錯誤後,在手術後親自致電通知送病患入院之護理機構,要求補簽「同意書」,此節疑涉嫌簽署不實之同意書,皆有明確之相關事證,本局已函送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調查。5.陸姓醫師非自願離職乃是本院經法定程序審議處分大過2次予以免職。高雄市政府衛生局也發聲明表示,依照院方醫品病安委員會調查、本局約談相關醫事人員陳述,4月4日當天上午主刀醫師陸希平明確逾越院方既定程序事證明確,是導致本起重大病安事故之主因,且經審閱病歷紀錄,發現主刀醫師陸希平不但開錯刀,且事後涉病歷登載偽造同意書企圖補救。陸醫師雖聲稱「間接救人」云云,卻挑戰醫療專業與倫理之虞,除經院方人審會決議免職處分並移送地檢署偵辦外,亦將依據行政調查事證並參採陸姓醫師之自述說明,儘速召開醫師懲戒委員會議處,堅定捍衛病人安全的醫療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