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
」 耳朵 耳鳴 耳垢 棉花棒 挖耳朵64歲婦耳朵不適頻聽見機器聲 醫一看嚇到…耳道躲活蟑螂
身體不適要及早就醫!大陸廣東有一名64歲女子日前因嚴重耳鳴就醫,她形容一直聽見機器聲,醫師查看嚇了一大跳,病患耳道裡有一隻活蟑螂,並立刻取出。事後醫師表示,外耳道有異物是耳科急診常見的狀況,呼籲民眾切勿自行掏挖,應直接到耳鼻喉科就診。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名64歲女子從10月24日晚間,感覺到自己耳朵不斷傳出類似機器運作的聲音,她本來不以為意,熬過一個周末發現越來越難受,直到10月28日才決定就醫。醫師詢問女子的病症,用耳內視鏡檢查發現她的耳道有一隻活蟑螂,而且一直在動,連醫師都嚇了一跳。所幸耳道裡的蟑螂體積不大,醫師馬上使用專業合適器具處理,將蟑螂完整取出。醫師解釋女子會感到不適還有聽到機器聲,其實是蟑螂在鼓膜上走動的摩擦聲或翅膀拍動的轟鳴聲,同時會引發劇烈耳道疼痛,嚴重恐怕會造成鼓膜或中耳受損。醫師坦言,在耳科急診中,外耳道有異物是最常見的急症;不僅如此,醫師用這起病例提醒其他人,凡出現外耳道有異物切記盲目掏挖,而是及時到耳鼻喉科尋求專業的醫師幫助。事實上,兒科醫師黃士倫曾分享耳朵不要挖太乾淨,他遇過一名患者因為耳道過度清潔,導致一隻小蟑螂無阻礙直接鑽到最深處的耳膜,造成耳朵強烈不適;黃士倫透露,耳垢具有向外自清的功能,會自行排出,因此不清理耳垢也不會無限累積。若耳朵有昆蟲類異物,最好先使用嬰兒油或甘油灌入耳道,讓昆蟲窒息,再立即就醫請醫師用專業器具取出。
耳朵挖太乾淨「蟑螂鑽耳膜」 醫解釋:不清理也可以
許多人習慣挖耳朵,但兒科醫師黃士倫醫師提醒,耳垢不應該清得過於乾淨,並分享自己曾經遇到一名患者,由於耳道過度清潔,結果讓一隻蟑螂鑽進耳道深處,直達耳膜。黃士倫醫師在臉書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中分享,自己從不自行挖耳朵,「醫學上我們稱耳屎為耳垢,在正常情況下耳垢只會存在外耳道外1/3處」,且耳垢具有「向外自清」的功能,能夠自行排出,因此即使不清理,耳垢也不會無限累積。黃士倫指出,因此許多人使用棉花棒挖耳朵,卻將耳垢推向更深處,導致耳垢堆積在耳膜上,甚至出現奇怪的聲音,一旦耳垢栓塞,建議尋求醫師協助,透過機器吸取或在耳鏡下使用鑷子清除。如果耳垢過於堅硬,則需使用軟化耳垢劑,並在點藥後回診處理。黃士倫也建議,不要到美容院清理耳垢,因為不潔的器械可能導致耳黴菌感染,或引發慢性外耳炎等問題。黃士倫還分享了一個自己曾經手的案例,患者因耳道太過乾淨,「一隻小蟑螂行通無阻直接鑽到耳道最深處的耳膜」,因此黃士倫建議大家,不需要清潔的太乾淨。黃士倫也強調,耳朵如有異物,應立即處理,以免引發外耳炎、耳膜穿孔或出血等問題,常見的異物包括棉花、衛生紙、項鍊珠及小鋼珠等。而昆蟲類異物最常見於露營時,處理方法是先用甘油或嬰兒油灌入耳道,讓昆蟲窒息,再由醫師使用專業器械取出。
唧唧耳鳴聲炸腦!57歲男「耳朵發霉」竟是徒手挖耳屎釀禍
不少人洗完澡後都有挖耳朵的習慣,小心不當清潔恐引起感染!台南一名57歲李姓男子右耳突悶脹不適,就醫才發現原來男子的耳朵竟然已經「發霉」,經過治療雖已好轉,但他的耳邊卻開始不斷響起唧唧聲,就連醫師也查不出病因,直到李男轉往求助中醫師,耳鳴聲才獲得改善。57歲的李男平時有徒手挖耳朵的習慣,某天他突感到右耳搔癢、悶脹不適,且還伴隨一些分泌物,前往耳鼻喉科就醫才得知,原來是外耳道被耳黴菌感染。經過藥物治療後,雖然李男耳朵的不適症狀已有好轉,但他卻開始莫名聽到「唧」的耳鳴聲,奇怪的是醫生再次檢查後,並未發現有任何異狀,耳道也不見真菌蹤跡,長期魔音轟炸讓他忍無可忍,決定轉往中醫尋求治療,服藥一周後耳鳴狀況已獲得大幅改善。收治李男的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趙念廷表示,黴菌性外耳炎為外耳的真菌感染,包括白色念珠菌和黑麴菌都是常見的病原菌,雖然該病患的感染症狀已獲得控制,但體內仍有殘存「邪氣」未被清除。對此,趙念廷提醒,像是愛好水上活動、免疫力低下、頻繁或過度清潔耳垢等3類人,較容易被耳黴菌感染,且可能一再復發,建議民眾切勿過度清潔耳朵,從事水上活動時也可用耳塞防止進水,盡量避免與他人共用掏耳棒。
16歲少女腋下多汗還飄濃烈狐臭 「微波除汗」助擺脫煩惱、重拾人際關係
16歲女國中生小蓉個性活潑,擁有好歌喉和繪畫等多項才藝,是一位校園風雲人物。但是小蓉的腋下卻常常會流很多汗,而且飄散濃烈狐臭,讓人不敢靠近,除了狂用止汗劑,連噴香水都無法掩蓋味道,長期把自己關在家裡足不出戶,嚴重影響人際關係。皮膚由2種汗腺組成 大汗腺是造成體味原因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皮膚科黃昭瑜主任指出,皮膚主要有兩種汗腺組成:小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和大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小汗腺分泌的汗水主要含水和鹽分,用於調節體溫,遍佈全身皮膚;大汗腺分泌的汗水含脂肪酸和蛋白質,通常在腋下、外耳道和外陰部等區域分布最多,形成人體特有的體味-「費洛蒙」或「狐臭」。而多汗症主因是小汗腺排放比較多且異常,在情緒壓力大時排放過多汗水;至於狐臭則是頂漿腺出問題,分泌異常時就容易產生狐臭。改善狐臭困擾 治療方式一次看黃昭瑜主任說明,腋下多汗症可以透過碘澱粉測試,精準判斷出汗的部位。腋下流汗較多時狐臭的味道會更明顯,治療方式可使用止汗劑短暫讓汗腺分泌受阻,但有些病人可能會過敏,使用時需注意其成份是否可能在長期塗抹後造成皮膚炎或是致癌。另外也可打肉毒,因為肉毒蛋白是純化蛋白,可抑制汗腺分泌,大概4至6個月後會慢慢代謝掉,後續需要定期施打。至於傳統侵入性的螺旋刀手術,則可切除頂漿腺改善狐臭困擾。新式微波除汗治療 精準、無傷口黃昭瑜主任提及,目前新式的微波除汗(Miradry)治療,是透過微波原理精準地讓腋下汗腺萎縮,主要是針對「腋下多汗」,比如社交恐懼等造成的困擾,因為讓汗腺得以控制,同時可以減少狐臭的問題。而微波除汗施打過程中並沒有傷口,在操作儀器時有「吸」的動作,讓皮膚表皮可能會產生瘀青和破皮,由於有熱能在汗腺加熱,所以施打完一週後會有「輕微」腫脹和瘀青。腋下多汗日常這樣做 提高生活品質黃昭瑜主任提醒,若有腋下多汗情形,在日常生活保養方面建議應該保持乾爽,選擇排汗功能的衣物和除毛,以減少悶熱感,也可以使用抗菌清潔產品,調整飲食,並且在需要時使用止汗劑。
爽挖耳朵10年突「耳痛流膿」 檢查竟罹癌了
大陸一名50多歲周姓男子喜歡隨手拿起挖耳勺掏耳朵,習慣持續了將近10年,直到最近,左耳痛、耳流膿讓他不得不就醫,這才發現罹患癌症,所幸經過手術切除,並輔以放化療,恢復良好。醫師說明,長期掏耳朵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膚滲出,惡性循環使得耳道裡長出新生物,誘發外耳道癌。根據陸媒《中國新聞網》報導,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張宏徵表示,外耳道癌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約佔頭頸部腫瘤的0.2%,整體發生率約1/100萬人,屬於罕見疾病,容易漏診,確診時往往已屬於局部晚期。他提到,外耳道癌臨床表現不典型,初期易誤診為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耳流膿、耳痛、聽力下降、耳鳴、耳悶、眩暈等症狀;晚期腫瘤因侵犯範圍擴大,可出現相應顏面神經及後組顱神經麻痺症狀,如顏面神經麻痺、聲音沙啞、飲水嗆咳、吞嚥困難等,侵犯顳顎關節可出現張口受限。張宏徵指出,外耳道癌的確診要靠病理,同時還需要進行聽力學、顳骨CT、顳骨頸部增強MRI、肺部CT等相關檢查,腫瘤累及大血管時還需做MRA、MRV,PET-CT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張宏徵進一步指出,外耳道癌多見於40歲至60歲的成人,和多種高危險因子相關,其中包括反覆的上皮刺激,例如習慣性挖耳、長期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均有誘發外耳道癌的風險;另外,在亞洲人群中,頭頸部放射治療是外耳道鱗狀細胞癌重要的誘發因素,經過放射治療後的鼻咽癌患者,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率約0.15%,較健康者高出1000倍。張宏徵稱,外耳道癌主要分為鱗狀細胞癌、腺樣囊性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最常見,佔40%至60%,侵襲性較強且預後最差;腺樣囊性癌約佔40%,雖生長緩慢,但容易復發及遠端轉移;基底細胞癌佔5 %至10%,手術後效果優於其它病理類型。張宏徵解釋,外耳道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也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而外耳道癌的預後一般與分期、病理類型相關,早期外耳道癌手術切除後預後較好,5年存活率可達到90%-100%,晚期僅35.8%-72.5%,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外耳道癌的危險因子,有相關症狀時及時就診,做到早發現、早期診斷、早治療。
噁!23歲男外耳道長滿「蘑菇」 醫曝「1習慣」導致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名23歲男子近日總感覺耳內有悶堵感,聽力也有所減退,進而求醫,醫生用耳鏡探查後發現男子的外耳道長滿了「蘑菇」,耳膜被這些分泌物糊住,只留下一道小小的縫隙。醫生表示,可能是因為他不當挖耳所導致的的外耳道真菌病,經專業處置後男子已無大礙。綜合陸媒報導,收治個案的哈爾濱省紅十字中心醫院分享案例,23歲的小劉(化名)近日因耳內有悶堵感,甚至聽力有減退跡象而來求醫,醫生用耳鏡探查後發現,小劉的外耳道內有大量微黃色分泌物,上面甚至長出了細細的絨毛,分泌物呈絲狀或蘑菇狀,小劉的耳膜被這些分泌物糊住,只留下一道小小的縫隙,研判是外耳道真菌病。問診後發現,原來小劉在考研究所的複習過程中總喜歡用棉花棒掏耳朵來緩解壓力,醫生表示,「別再掏耳朵了!這是掏出來的毛病。」哈爾濱省紅十字中心醫院宣傳表示,外耳道真菌病常因外耳道進水或者有分泌物時,在特定情況下會發生真菌感染,患者因不當挖耳或游泳等原因引起外耳道內寄居的曲黴菌、白念珠菌等過度繁殖,進而導致外耳道真菌病出現,使耳朵發炎、瘙癢、充血,甚至聽力受損,呼籲民眾不要過度挖耳。最後,醫師從小劉的右耳道內取出多塊微黃色分泌物,經過處置後小劉的不適症狀消失,聽力也恢復正常。
「這蔬菜」恐讓汗味更重! 營養師曝「6方法」減少體味產生
濕熱的天氣總讓會人汗流浹背,不少人也擔心自己是否會出現難聞的體味。營養師李立慈就分享到,影響體味的原因有荷爾蒙、情緒、氣候等等,可以藉由保持環境乾燥、加強個人衛生和健康飲食,以及減少肉類、十字花科食物的攝取,來降低異味的產生。營養師李立慈在臉書粉專「Liz營養師飲食日常」介紹,體味是由大汗腺、小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物綜合而成,其中小汗腺分布於全身,大汗腺則分布於腋窩、外耳道、乳頭、生殖器等部位。不過,汗腺的分泌物其實是沒有任何氣味的,是由於汗腺分泌物中,固醇類物質和胺基酸經過皮膚表面細菌作用,產生了短鏈脂肪酸、硫化物等,才會出現異味。關於飲食是否能改善汗味的問題,李立慈提到,有實驗把一些可能影響汗味的食物拿出來做比較,如大蒜、洋蔥、發酵乳製品等等,卻發現與體味之間並沒有關聯性,反而是多食用了肉類、含硫化物的食物(十字花科家族),其代謝產物可能會影響到體味。不過,李立慈也表示,蒜科家族和十字科花家族雖然可能使人產生異味,但由於食物內含大蒜素、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U等營養素,有助於免疫力提升、抗發炎、抗病毒及保護細胞黏膜等作用,並不建議直接完全戒除。另外,李立慈指出,相較於飲食,包括性別、荷爾蒙、年齡、基因、情緒、性格、疾病、衛生習慣和氣候等等,更是會影響體味的的原因,僅依靠飲食是不容易改變體味的。對此,她也建議可以藉由加強個人衛生、保持環境乾淨與乾燥、適度除毛與更衣等方法,來減少體味的產生。
她中耳炎引發耳膜破裂 微創手術救回聽力
53歲的蔡女士因感冒併發中耳炎,感冒雖然治療痊癒,但是中耳炎卻造成左耳耳膜破損,反覆流出分泌物,聽力因此退化,家人朋友跟她講話經常聽不清楚,難以溝通。蔡女士原想觀察看看是否會好轉,可是卻再度感冒,耳朵更痛,分泌物也變得更多。醫師評估她只聽得到55分貝的音量,聽力明顯受損(正常聽力為25分貝),遂施以「內視鏡微創耳膜修補術」,術後1個月,耳膜已完全修復,3個月後,聽力也進步到28分貝,溝通無礙,恢復了生活品質。感冒引起中耳炎 務必就醫追蹤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鄭靜雯醫師指出,耳膜是耳朵的重要構造,僅約1乘1公分大,厚不到1毫米,要是不慎破損且範圍大於2成,就會引發傳導性聽力障礙,若受損不到2成則不一定影響聽力。耳膜受損的原因裡,中耳炎是最常見的成因,此類感染占約4、5成,外力撞擊的破損則約2成,可能是挖耳朵、水柱沖擊、耳壓變化所導致。鄭靜雯醫師說明,感染以孩童居多,感冒、鼻竇炎等細菌會經由耳咽管進入耳朵而引起中耳炎,嚴重的感染會導致耳膜破損,現今抗生素發達,急性期治療後,耳膜會逐漸癒合;即便是外傷型破損,只要範圍不大、保持乾燥以藥物治療就能自行癒合,因此真正需要手術的情況不到1成。持續性耳膜破損 微創手術恢復快若耳膜破損未適切治療,導致破損嚴重,出現分泌物,日積月累下將可能合併中耳、內耳問題,包含上皮細胞增生長膽脂瘤、暈眩、頭暈、神經性聽力障礙,更甚者可能引起顏面神經麻痺,而細菌要是擴散至腦部更可能發生腦膜炎或腦膜下膿瘍等嚴重情形,萬不可輕忽。若發炎、破損持續兩三個月以上就會建議手術治療。鄭靜雯醫師解釋,以內視鏡的方式從外耳道深入耳內手術不需要特別縫補,僅需以1公分的傷口取耳前筋膜組織,作為支撐耳膜的鋼骨架構,墊在耳膜下方,讓耳膜順其生長即可,必要時亦可利用自體血小板幫助修復。耳膜會在修補手術後1個月左右自行增生修復,手術成功率高達九成,但並非所有病人都適用微創手術,要是症狀過於嚴重,醫師仍會視情況輔以傳統手術治療。
七夕濕吻10分鐘…他耳朵突「劇痛聽不見」急送醫 醫搖頭:2個月才能恢復
大陸杭州市一對情侶在七夕前夕去看夜景,期間激吻10分鐘,怎料到男方突覺得左耳「噗」一聲,接著感到疼痛,周圍的聲音也變得模糊不清。醫師指出,男子左耳鼓膜破裂,恢復需要一兩個月。綜合陸媒報導,杭州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志凌解釋,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其中外耳道內部有一層薄膜稱為鼓膜,它的厚度約為0.1毫米,起到隔離外界環境與中耳內環境的作用,防止異物進入;如果只是輕輕地親吻外耳廓,且力度適中,通常不會導致鼓膜破裂,但是劇烈的接吻會導致耳內氣壓急劇變化。陳志凌提到,如果在親吻過程中還有強烈的吸吮耳道動作,可能使鼓膜兩邊的壓力失衡,導致破裂,從而引發外傷性耳膜穿孔;一般情況下,輕微的鼓膜破裂在沒有感染的情況下可以自行癒合,然而,在癒合過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耳內乾燥,避免頻繁清潔耳朵。陳志凌提醒,此外,要防止用力擤鼻,以免使水液流入耳內,增加中耳發生繼發感染、引起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可能性,而如果鼓膜穿孔無法自癒,還可以考慮進行耳內鏡下鼓膜修補手術。
男子超長耳屎塞耳道!出現耳鳴、耳悶、聽力下降 醫呼籲:7種人應定期清理耳垢
一名阿伯3個月以來時常覺得耳鳴、耳悶,右耳聽力也有下降的情況。常常聽不到老伴叫他去洗碗、倒垃圾,因此產生誤會鬧得不愉快,傷了和氣與夫妻感情。前往耳鼻喉科診所檢查發現,耳內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張益豪醫師在臉書上分享這段「神奇的案例故事」,並提醒民眾想清理耳垢,建議還是到診所找專業醫師處理,尤其7種人應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2公分耳屎影響聽力 醫師5秒拖出解決問題一般所謂的「耳屎」,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耳垢」。張益豪醫師指出,耳垢是耳道皮膚的分泌物、脫落體及外界髒汙的共同混合物,主要功能是保護耳朵,防止灰塵、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入耳朵深處,同時也有助於保持耳道適當的潤濕狀態。不過,對某些人來說,過多過滿的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悶塞、聽力較差等現象。張益豪醫師表示,自己最近在診間就遇到一個神奇的案例,一名阿伯時常覺得耳鳴、耳悶與右耳聽力下降,3個月以來沒有理會,直到某天雷雨交加的夜晚,左耳與右耳聽到的雷聲差異極大,剛好路過診所於是前來求診。經過醫師檢查發現,耳內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張益豪醫師提到,自己花了5秒鐘,把這條驚人的耳垢整條拖出,解決了阿伯長達3個月的聽力問題,也幫助阿伯修復了夫妻關係。耳屎要常常清理? 自己挖還是找醫師處理好?人的耳道有可能會像這名阿伯一樣,因為耳屎塞住整個耳道而影響聽力。不過,張益豪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耳垢不需要特別去清潔,因為在日常咀嚼、顳頜關節活動的過程中,會有肌肉牽拉的動作,這些動作會使耳垢自動掉出,故不需要頻繁清理,它會自行脫落再被耳道排出。此外,張益豪醫師也提醒,耳屎最好不要自己清理,自行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受傷,傷口有組織液滲出,患者就會覺得更癢、更想去挖,造成惡性循環,而潮濕的環境也會讓真菌更容易滋生。7種人應定期耳屎清除治療 保持耳道清潔與健康張益豪醫師建議,以下7種人可以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包含:外耳道天生較狹窄或彎曲者天生耳屎較多、較油又常堵塞者曾經接受過耳朵手術而引起結構異常者洗澡或游泳時,水經常流入耳道內,以致耳垢容易潮溼沾黏在外耳道上,進而造成阻塞者長時間需要使用耳塞或耳機的人。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耳屎堆積因工作與生活環境容易接觸灰塵、污染物的人已經出現耳朵不適者,例如耳悶、聽力差、耳鳴、耳朵痛等等此外,張益豪醫師提到,還有一種人很常見,就是「很享受於清耳朵,但想交給專業的人清時」也可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定期清理耳垢、檢查耳朵,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耳道問題,保持耳朵的清潔和健康,也有助於預防耳道感染和聽力受損。資料來源:張益豪醫師臉書-想清理耳垢,自己挖還是到診所找專業的醫師處理呢?
中年男右臉癱瘓、狂滴口水 竟是「耳朵卡棉花棒頭」惹禍
如果身體有異狀,真的要盡快就醫!近日高雄一名中年男子,突然感覺到聽力變差,而醫師安排採檢,怎料在前夕他的右臉卻不能動,還狂流口水,醫師開刀後才從他的耳朵發現棉花棒頭,因為長期卡住引發了外耳炎和神經麻痺。據《壹蘋新聞網》報導,義大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楊顓謙表示,該名50歲的病患大叔來健檢時,說自己聽力變差持續1年多了,右頸也有不適感,檢查才發現大叔的側外耳道填滿粉紅色肉芽組織,因為怕是癌組織,他幫病患安排了切片檢查。不過,在檢查前一天,病患右耳感到超痛,右臉也癱瘓狂滴口水,以為自己是中風,緊急開刀後,楊顓謙從病患的肉芽組織內,又發現一個2公分長的物體,原來是棉花棒頭,而大叔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挖耳朵,讓棉花棒頭卡住的事情。楊顓謙說,病患耳朵會有那麼多肉芽組織,其實就是棉花棒頭害的,因為殘留在耳朵造成外耳炎,還讓肉芽組織增生,所以連帶影響聽力,中耳腔後方乳突骨發炎,讓病患右頸不適。楊顓謙解釋,病患癱瘓滴口水,是外耳道長期發炎,侵犯到第七對腦神經,造成右臉顏面神經麻痺,經過治病患也改善狀況。楊顓謙呼籲,很多人都有掏耳朵習慣,但其實耳垢能殺菌,如果掏耳朵一個不慎,可能會挖傷耳道,甚至產生像病患的症狀;如果耳朵有異物,造成疼痛和聽力下降的情況,也要盡快就醫。
美國爆耳念珠菌感染「1/3病患90天死亡」 台灣曾出現3例…3種人最危險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警告,目前有一種具有抗藥性、又致命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正在迅速傳播,有近半數的患者在感染90天內死亡,將視為緊急公共衛生威脅。此外,台灣過去也曾發現3起感染個案,不過和美國狀況不同。根據《BBC》報導,目前已有30多個州爆發疫情,2009年至2019年期間,全球有4750例病例,數據顯示耳念珠菌在2020和2021年以驚人的速度在美國醫療機構中傳播,足足增加了2倍。有3分之1的患者在90天內病逝,但因為數據過少,難以斷定是因為感染耳念珠菌而過世,還有研究表明,氣候變遷導致溫度上升,可能影響耳念珠菌感染數量的上升。耳念珠菌是一種酵母菌,最常引起血液感染,以及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官和皮膚,而真菌對現有藥物產生抗藥性,使得治療變得困難。另一個問題是,要辨認耳念珠菌非常困難,很容易被誤認是其他真菌,進而做出錯誤治療。若長期住院或居住療養院,風險就會更高,尤其重症監護患者更容易感染。台灣曾出現3例耳念珠菌感染。(圖/達志/美聯社)事實上,台灣2018年發現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目前已知累計3例,皆未發現具有特殊抗藥性。第1例:為南部50多歲男性,2018年4月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無特殊抗藥性,在門診治療追蹤,屬於輕症。第2例:2022年2月發現一名南部40多歲男性個案,有外耳道膽脂瘤病史,曾因復發多次手術,因耳漏、耳鳴、聽損、頭暈1個月,就醫培養檢出耳念珠菌,無特殊抗藥性,在門診治療追蹤,屬於輕症。第3例:為南部60多歲男性越南台商,有糖尿病、中風病史,2021年5月因意識混亂,診斷敗血性腦病變,收治當地醫院,7月轉診回到台灣,有洗腎及中央靜脈導管等管路,住院3周後因發燒血壓偏低,血液培養檢出耳念珠菌,無特殊抗藥性,使用注射型抗黴菌藥物後轉陰性,病況改善轉出加護病房。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耳念珠菌可於環境表面存活數周,可經由接觸帶菌病人及汙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傳播,如果皮膚有傷口或黏膜破損,尤其洗腎、身上有靜脈管路的患者,皆屬於高風險族群。
常挖耳朵會致癌?名醫曝耳屎是「健康守門員」 常見1清理方式最母湯
許多人習慣把耳朵清潔乾淨,然而此舉恐怕會導致耳內自動防護機制降低,不僅容易引發感染、聽力受損,嚴重還可能誘發外耳道癌症。外科名醫江坤俊透露,耳屎具有保濕、抑制黴菌生長等作用,堪稱「耳朵健康守門員」,所以不建議民眾常挖耳朵,若洗澡時耳朵不慎進水,可透過2方法乾燥,千萬別亂挖。江坤俊曾在YouTube頻道《江P醫件事》說明,耳道可分為外、中、內耳道,其中外耳道會分泌油脂,而耳屎就是由油脂和皮膚掉下的角質層、腺體分泌物混合而成,除了可保持外耳道濕潤,另外還含有酵素,可抑制細菌、黴菌生長,是保護耳朵的重要存在,堪稱「耳朵健康守門員」。醫師提到,很多人喜歡用棉花棒挖耳朵,以為這樣就可以把耳屎清乾淨,事實上「這麼粗你怎麼有辦法把耳屎挖出?」而用棉花棒不斷推擠,反而會把耳屎推得更深,造成耳道堵塞影響聽力;一旦戳得太用力,還可能使耳膜受傷,除了容易引發感染,還可能造成聽力受損,嚴重時甚至有機率誘發外耳道癌症。江坤俊提醒,若耳屎已堆積到影響聽力或出現脹痛感,最好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透過專業器具清理,確保耳道不受傷。至於洗澡時耳朵進水卻不能用棉花棒該如何處理?醫師分享,除了可朝進水側歪頭,單腳原地跳躍,使水自然流出外,也可以吹用風機稍微吹乾,千萬別隨便用棉花棒亂戳。
小蟲鑽進耳朵噁爆…急診醫曝「1常見行為」超NG:越跑越深 2大應急法出爐
最近天氣依然炎熱,蚊蟲肆虐,更是一些蟲子的繁殖季節,特別是在晚上的時候,不時傳出有蟲子鑽進民眾耳朵的案例。急診醫師翁梓華透露,小蟲跑到耳朵時,絕對不要用棉花棒去掏,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蟲子更往耳道深處爬,甚至可能導致耳膜受損,建議可以滴一些食用油,看是否能將蟲體潤洗而出。翁梓華在臉書粉專發文,各種千奇百怪的主訴,就在夜間的急診上演,夾出來的蟲子,從蚊子、蒼蠅、小蟑螂,可謂是應有盡有。大部分的人遇到這種狀況,會有耳朵極癢、痛、一直有嗡嗡聲等的表現,但這時候,大家一定要做對,不然蟲子沒掏出來不打緊,如果傷害到耳膜那更是得不償失。」醫師表示,小蟲跑進耳道時,很多人會用掏耳棒或棉花棒挖,但此舉往往會讓蟲子更往耳道深處爬,操作不慎甚至可能破壞耳膜;有些人則會劇烈晃動頭部,試圖將蟲子甩出,這樣反而容易讓蟲子躁動不安,移動刺激外耳道,可能造成更大的不適;還有人異想天開,往耳朵裡噴殺蟲劑,結果引起嚴重發炎。小蟲鑽進耳朵噁爆,急診醫曝「1常見行為」超NG。(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翁梓華表示,面對小蟲進耳朵,首先請大家保持冷靜,這邊提供大家急診臨床醫學指引上的處理方式:將燈關上,將耳朵往後上方提,並且用光照耳朵:這個僅限於夠小的蟲(像是螞蟻),利用蟲的趨光性,讓小蟲願意自主地爬出耳道,然而,成人的外耳道並非直線,因此可以透過將耳朵往後上方拉,讓耳道變成更直的線,這樣照光效果會更好,但這僅限於能「回心轉意」的蟲蟲,臨床上,成效有限,特別是一些蟲蟲(像是蟑螂)「不會倒退走」,這樣的效果基本上就無效。用食用油滴入耳朵,讓蟲蟲窒息,減少傷害:這時候可以先躺下來,將沒有刺激性的油滴入耳朵,靜置5-10分鐘,讓蟲窒息死亡,避免蟲體二次傷害,然後可以初步嘗試用油潤洗,看是否能將蟲體潤洗而出,如果成功潤洗出,則可以在耳鼻喉科追蹤,如果發現有聽力損失或是蟲體還是沒辦法取出,則要考慮前往急診。小蟲鑽進耳朵噁爆,2大應急法出爐。(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
17歲少年耳朵爆痛狂流膿「飄菜渣酸臭味」 竟是耳機害的
現代人習慣戴耳機聽音樂或追劇,不過這樣的行為卻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一名17歲少年耳朵痛掛急診,整個外耳道都是膿,住院打抗生素後,症狀卻沒有好轉,結果發現一切全是耳機惹的禍。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醫師好辣》透露,曾有一名17歲男生來就診,看起來蓬頭垢面,讓人感覺衛生習慣不是很好,自述因中耳炎、外耳道發炎,已經去其他診所就診,吃了3天的抗生素並滴藥水,後來卻出現發燒症狀。仔細一看,整個外耳道裡面都是膿,飄出一股像是菜渣的酸臭味,「流湯有一股餿水的味道」。柯世祐替少年做了簡單的清潔後,並安排打抗生素和住院,但還是抱怨很痛,「藥有沒有用強一點?」隔天耳機竟黏住耳朵,拿不下來,一看發現少年耳朵腫脹,還留出一堆分泌物,他見狀便詢問:「你是不是每天都戴著耳機?」得知少年因為住院期間沒事做,為了不打擾到隔壁床的病患,才會戴耳機看影片。柯世祐解釋,少年的中耳、內耳及外耳都在感染,已經化膿腫起來在發燒,還一直戴耳機塞著,潮濕的環境根本就不會乾,就會反覆感染。不過,即使他怎麼苦勸,少年還是不聽,後來只好使出殺手鐧,請媽媽把耳機帶回去。柯世祐表示,不要把耳朵封住,裡面其實有黴菌、細菌,可是其實沒有很毒,單純是少年不把耳機拿下來,所以遲遲治不好。
10歲女童露營「右耳突劇痛嗡嗡響」 一舉動害她隔天聽不見
日常生活中,民眾難免遇到被昆蟲爬進耳內,下意識都會自行掏挖,但這樣的行為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有一名10歲女童和家人到山上露營,半夜感覺右耳劇痛,有嗡嗡聲,她用手指挖了一下,聲音不見了,但疼痛卻加劇,直到隔天整個右耳完全聽不見。耳鼻喉科專科醫師李瑞文向《蘋果新聞網》透露 ,曾有一名10歲女童,跟家人到山區露營,半夜時右耳疼痛,她用手指摳了一下,沒想到更加疼痛,隔天睡醒後右耳完全聽不到,趕緊下山就醫。經過檢查發現,右耳道嚴重紅腫、起水泡,還卡了隻蟲,醫師隨即用耳鑷取出昆蟲的屍體並擦藥,女童過了一個星期才恢復聽力。為何女童右耳會聽不到?李瑞文解釋,女童一開始被昆蟲塞住外耳道,聽力就會受影響,用手指摳挖後,昆蟲可能受到驚嚇,因此再往外耳道深處鑽,導致外耳道變得更紅腫,加上隔了一晚才就醫,以致於聽力愈來愈差,到最後失聰。高榮耳鼻喉部主治醫師佘筠瑩表示,有蟲類跑進耳道,建議要儘速就醫,自行掏挖可能會使蟲受驚嚇,或分泌酸性體液、分泌物,若耳膜受損可能會影響聽力。
影∕潔癖女「耳朵挖到流汁」喊舒服 醫檢查驚:耳道內長出蘑菇
掏耳朵人人愛,但如果挖過頭,小心耳朵會變成開心農場。中國大陸有名喜愛掏耳朵的女子,不僅自己常挖,還會定期去「採耳」,女子後來因耳道奇癢無比就醫,醫師檢查發現她的耳道內居然「長了蘑菇」,蔓延生長的菌絲看起來相當駭人。綜合陸媒報導,湖南株洲一名王姓女子日前因耳朵奇癢難耐就醫,醫師診療後發現王女耳道內出現許多「蘑菇」,也就是「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典型症狀,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王女耳道內出現許多白色、淡咖啡色,形狀似蘑菇的物體,有些蘑菇甚至已長出蘑菇頂。醫師表示,引起王女真菌性外耳道炎的黴菌,有的已經很大,有些還在萌芽,認為王女的症狀或許已持續一段時間。醫師細問後發現,喜歡耳朵乾淨的王女會上網購買各式掏耳工具,不只自己常常挖,還會定期前往按摩店採耳,請人清潔耳朵。王女表示,即使挖到耳朵有液體滲出,她還是喜歡把耳朵裡清到空無一物,來享受乾淨、舒服的感覺,認為這樣才會讓她滿足與過癮。醫師無奈表示,雖然王女耳道內的耳屎是沒了,但也可能因為使用不乾淨器具或不潔的手指掏挖耳朵,造成耳朵感染,進而長出蘑菇。醫師更指出,除非因耳垢造成耳道栓塞阻塞,否則是不用、也不建議去掏挖耳朵,長期掏耳朵,除容易損傷耳道、鼓膜外,也會造成聽力下降甚至耳聾,如長期反覆刺激,還可能誘發腫瘤。
睡夢中耳朵騷動…她被痛醒掛急診 醫夾出5公分「染血黑蟲」嚇傻
大陸江蘇省連雲港市一名李姓女子日前突然感到耳朵裡一陣騷動,隨後出現疼痛難忍,嚇得請家人幫忙查看,然而大夥兒用盡各種方法,就是無法取出異物,最後只好到醫院檢查。沒想到,醫生利用專業器具一看,竟驚見患者耳朵內藏有一條5公分的蜈蚣,夾出來時還沾染著鮮血,當場嚇了一大跳。《現代快報》報導,10月4日清晨,李女還在睡夢中,突然感到感覺耳朵裡出現一陣騷動,像是有東西爬了進去,直到被痛醒,才反應過來不是夢。清醒後的李女趕緊叫醒家人幫忙查看,一家人又是找挖耳勺,又是找鑷子,又是打燈又是出主意,結果嘗試了各種方法,還是一直掏不出耳內異物。李女士驚又怕,趕緊讓家人開車送她到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就診;當天值班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林秋紅立即為患者進行耳內鏡檢查,一看不得了,發現耳朵裡面竟然有一條活蜈蚣。據悉,李女耳內的蜈蚣身形較大,約有5公分長,且不斷在耳道亂鑽,導致李女耳朵流了不少血,疼痛可想而知。醫師見狀,趕緊往李女耳道內滴入石蠟油,使蜈蚣窒息並黏附,不在耳道里亂竄,且油性物質能減少蜈蚣對外耳道皮膚和鼓膜的損傷,使之更容易取出。2分鐘後,林秋紅小心翼翼地將鑷子伸入患者耳內,把大蜈蚣取出,此時蜈蚣已經完全不動彈,全身沾滿血跡,畫面相當驚悚,所幸經過消毒等治療,李女已無大礙。醫師提醒,發現蟲子爬進耳朵千萬不要驚慌,切勿自行用掏耳勺亂挖,否則可能傷及鼓膜,建議民眾可以先向朝耳道內倒入食用油、甘油、香油或滴耳液,讓外耳道充滿油或者水,使蟲子缺氧窒息,或使用酒精、局麻藥,以及對皮膚無毒性的殺蟲劑,將其麻醉或殺死,之後立即到醫院行進一步觀察和處理。
男童天生反應遲鈍 竟是耳朵內長了「這個」
中國西安一名5歲男童(小丁)天生反應遲鈍,因天生耳廓小,外耳道未發育導致聽力不佳,對外界的聲音感知力也不甚靈敏;小丁的家人為了替其治療,特意前往當地耳鼻喉科看診,這才發現,導致小丁聽力受損的原因,竟是因他耳朵內長著3顆不規則的牙齒。根據《中國報》報導,醫生對小丁進行聽力檢測後,依照檢查結果得知其可能罹患傳導性耳聾,並表示可以透過聽力重建治療。小丁父母遂帶著兒子前往該西安市中心醫院的放射科,對小丁耳朵進行更精密的檢查,隨後醫生驚奇發現,小丁的耳朵內竟長著3顆不規則的牙齒。透過檢查影像結果顯示,小丁耳朵內的3顆牙齒呈隨機排列,且具有牙冠及牙根。同時,因小丁患有雙側外耳道閉鎖,中耳腔較小,雙側小骨發育不良;但因內耳結構正常,聽神經發育良好,因此認為只要在進行聽力重建手術前,先行「拔牙」,小丁的便有可能痊癒。而談起此病症發生原因,醫生則解釋,牙齒發育是從胚胎期的第5週開始,直到25歲為止,分為乳牙及永久性牙齒;牙齒的結構與骨頭雖然類似,卻並非完全一致,若發育過程中受到干擾便有可能出現異常,推測小丁是在胎兒期時發育紊亂,才會導致牙齒長在耳朵內,而耳內的牙齒並無任何功能,還會影響患者的聽力。
耳朵癢用「棉花棒摳挖」住進加護病房!醫檢查:發霉、臭味難聞
洗澡時耳朵不慎進水,許多人會習慣拿出棉花棒掏耳朵吸水,順便挖耳屎,但醫師表示,這樣的行為其實非常不恰當!一名86歲老婦人因為耳朵癢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耳朵居然發霉,開滴劑治療症狀卻更嚴重,無法忍受之下,拿耳耙子摳挖,導致耳朵長黴菌,還爆出如「花生醬」的惡臭黃膿,最終嚴重感染住進加護病房。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個案,一名86歲阿婆因為耳朵長出一顆一顆如附著於麵包上的白色黴菌,引發劇烈癢感而不斷去摳挖,一開始先開耳用滴劑讓她回家使用,未料1、2週後症狀竟惡化,原來是因為很癢,老婦人就用耳耙子去挖,越挖越多,導致整個耳道後來化膿。老婦人用耳耙子去挖耳朵,越挖越多,導致整個耳道後來化膿。(圖/翻攝youtube/醫師好辣)陳亮宇透露,老婦人耳道裡化膿、發霉的景象,就像是「一坨花生醬上面灑白色糖霜!」而且臭氣沖天,使用口服抗生素還是無法控制下來,只好住院治療,抽血檢查後意外發現她是糖尿病患者。因為罹患糖尿病,加上不斷摳挖耳道導致外耳道感染,老婦人的耳朵引起惡性外耳炎,「整個耳道皮膚已經爛掉」,連帶影響耳朵旁的骨頭,產生骨髓炎。住院期間她開始出現發高燒、意識不清等現象,引發腦膜炎,開刀時連骨頭都有化膿並產生肉芽腫,隨後住進加護病房觀察2週才出院。老婦人的耳朵引起惡性外耳炎,「整個耳道皮膚已經爛掉」,連帶影響耳朵旁的骨頭,產生骨髓炎。(圖/翻攝youtube/醫師好辣)陳亮宇表示,千萬不要用棉花棒去掏耳朵,一般而言可將耳朵分為軟骨部及硬骨部,耳垢主要堆積在軟骨部的耳道中,一旦耳朵進水,耳屎會腫脹而感到悶悶的,這其實是耳垢的保護作用,以防耳朵內部進入更多水,使用棉花棒可能將耳垢反從軟骨部漸漸推至硬骨部。如果耳朵進水,陳亮宇建議,可用吹風機的涼風,對著耳道外面輕輕吹;或者可用一張衛生紙,並將其中一頭捲成尖頭,慢慢探入耳道將水吸乾。衛生紙相較於棉花棒的硬柄,質地更軟,不易傷害耳道,也不易將耳垢推入更深處,相對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