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尿症
」 夜尿 泌尿科天一冷就「有心無力」嗎? 泌尿科醫師曝「這原因」導致:吃壯陽藥也沒用
近日,冷氣團連番報到,泌尿外科醫師侯鎮邦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分享,每當寒流來襲,泌尿科門診就會因為尿滯留與夜尿症的患者而大排長龍。不過除此之外,太冷的天氣也會導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讓他感嘆:「為了一刻的春宵,男人必須費心、費力、費財, 還要看天氣做愛,你說男人命不命苦?」侯鎮邦醫師日前在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天氣變冷時,就有很多患者會抱怨勃起功能變差,甚至會反應吃了壯陽藥「藥效變得不好」。追根究柢,是因為「自律神經(交感和副交感)失調」所導致。還感嘆:男人很命苦,為了一刻的春宵,男人必須費心、費力、費財,還要看天氣做愛!侯鎮邦醫師解釋,當天氣變冷時,身體會啟動「交感神經」、抑制副交感神經以應對低溫,例如讓血管收縮以保持體溫。然而,男人勃起的關鍵,在於讓血液流向陰莖海綿體,這又需要副交感神經作用來促使血管擴張。因此在交感神經過於活躍時,副交感神經就會受到壓抑,導致血管收縮、減少血液供應,這時就可能發生陰莖「海綿體充血不足」,進而導致勃起困難的狀況。侯鎮邦醫師建議,當遇到這類狀況,男人們可以多泡泡熱水澡、調高室內溫度,再搭配一杯熱花茶或熱可可,不僅讓全身暖和起來,還有助於放鬆身心。侯鎮邦醫師指出,溫暖的環境會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運作,讓身體進入放鬆模式;當副交感神經活躍時,骨盆的平滑肌和周圍肌肉就會跟著放鬆,導致陰莖海綿體血管擴張、促進血液流動進入陰莖,就能幫助勃起。此前,侯鎮邦也曾發文說明,當天氣太冷時,交感神經特別活躍,這種「過度緊張」會讓膀胱的逼尿肌變得鬆弛,而尿道的括約肌和骨盆底肌肉卻太過緊縮,使排尿變得不順暢。若本身有攝護腺增生或尿道阻塞者,影響會更明顯,甚至可能引發急性尿滯留「連尿都排不出來」。至於容易夜尿的原因,則在於天冷讓人忍不住喝熱湯、吃重口味食物,造成鹽分和水分容易積存在體內,再加上天冷不容易出汗,皮膚的排水功能減弱,身體只能靠著腎臟把多餘水分排除,結果尿液自然變多;此外,晚上氣溫低時,身體的血管收縮,血液回流到心臟和腎臟的量更多了,當腎臟負擔加重、製造尿液的量也跟著提升,這也是為何冷天夜尿多的原因。
7旬翁夜間頻尿還打鼾 醫師曝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有高機率會中風、失智
72歲林伯伯夜尿頻繁、白日精神不佳,並患有高血壓、高血脂、攝護腺肥大等問題,雖定期於心臟科和泌尿科追蹤治療,後來因打鼾嚴重,至基隆長庚睡眠門診進行睡眠檢查,發現林伯伯患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為每小時34.4次),血氧最低降至76%。經使用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後,夜尿次數從原本4次降至每晚僅一次,夜尿次數明顯減少,明顯改善了白天的精神狀態和活力。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人在睡覺時因呼吸肌肉放鬆、塌陷,造成上呼吸道狹窄或堵塞,使得睡眠過程中缺氧;好發於肥胖者,且男性多於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近50%有夜尿症狀。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周昆達表示,全台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者超過70萬名,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基隆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任于鍾傑表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為上呼吸道阻塞,進而造成病患間歇性低血氧症,不僅影響睡眠深度及持續性,亦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增加利尿激素心房利尿肽的分泌、並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得夜間排尿次數增加。有研究表示,AHI是夜間排尿頻率的獨立預測因子,與疾病的嚴重性成正比。夜尿不僅影響生活 恐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于鍾傑指出,研究顯示逾7成65歲以上老年人有夜尿症狀,80歲以上老人每晚夜尿3次以上比例更超過8成。夜尿可能由多種疾病引起,如炎症、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過動、神經源性功能障礙、睡眠障礙、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建議民眾若有夜尿症況應及早就醫治療、對症診治恢復健康。夜尿不是只有晚上跑廁所小毛病,而是會嚴重增加日間疲勞感降低生活品質,夜間起床甚至容易導致長者跌倒、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的健康問題。亦有報告指出,夜尿多於3次的人較夜尿少於3次的人更易生病。美國睡眠心臟健康研究會(SHHS)曾指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中風機率比起一般健康的人高出近4倍,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會大幅提升,呼籲民眾不可輕忽。50歲以上男夜尿+打呼+高血壓 當心高風險該如何評估自己或枕邊人是否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周昆達提到,由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睡覺時上呼吸道會塌陷,很重要的表徵是打呼特別大聲,甚至會有明顯的呼吸暫停。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曾統計,近7成國人有打呼困擾,另外也有6成女性表示另一半睡覺會打呼,其中逾3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危險群。睡眠技師洪曉菁表示,50歲以上男性若有夜尿合併打呼、白日精神不佳、肥胖、高血壓問題,則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高風險族群。民眾若對自身健康或睡眠品質有所疑慮建議盡快前往就醫、安排睡眠檢測了解自身健康狀況。目前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標準方式之一為持續使用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研究顯示,接受CPAP治療的患者夜尿頻率平均減少了2.28次,透過CPAP暢通阻塞的呼吸道後可改善低血氧狀態,同時也可緩解夜尿症狀。
女性必做5大健康「泌」訣 日喝3000毫升水防感染
不少女性常誤會泌尿科是男性專屬科別,但其實泌尿系統男女都有,凡攸關泌尿方面的問題,都可以求診或諮詢泌尿科。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在粉專分享提到,常收到不少女性病患私訊詢問關於尿路異常、不安全性行為或產後漏尿等問題而覺得困擾,卻又不確定是否可以看泌尿科。藉著38婦女節,顧芳瑜提出以下5個女性應該知道的健康「泌」訣,提醒女生們如何關注泌尿健康來寵愛與保護自己。1.施打HPV疫苗 降低子宮頸癌、頭頸癌、菜花的侵襲越來越多女生有施打HPV疫苗的觀念,但還是有些人對於2價、4價、9價疫苗不太了解,也想知道打了之後到底可以保護多久?顧芳瑜解釋,所謂的「價數」,代表是可以預防的病毒型別,價數越多,代表保護力越好。目前9價疫苗的保護力範圍最廣,不僅能預防常見的子宮頸癌,亦可預防頭頸癌、外陰癌、菜花等疾病。此外,目前的研究認為完整打完三劑就有完整的保護力,這也是因為9價疫苗目前上市的時間大約10年左右,目前第一批施打的人,都還是顯示有保護力,但未來需不需要補打,則需要之後的研究給答案。⠀2.定時做凱格爾運動 免於漏尿之苦很多產後媽媽們說不出的困擾,就是在大笑、打噴嚏、提重物等會增加腹壓的活動時,會發生漏尿的情況。顧芳瑜建議可以考慮每天做凱格爾運動,每次撐5-10秒,一回合做10次,每天可做4-5回合。若怕凱格爾運動太枯燥,也可考慮坊間常聽到的磁波椅、GX椅,這些都是利用外部力量來協助你可以有效率地做凱格爾運動,增加骨盆底肌強度。若是這樣仍有漏尿困擾,下一步不妨考慮做懸吊術或是注射尿道填充物,也有助大幅減低漏尿之苦。⠀3.定期性病檢測性病檢測的觀念在歐美其實十分流行,大約固定每6個月做一次性病篩檢。但很多人常常為性病檢測貼上錯誤標籤,以為做檢測的人就代表性生活精彩或不檢點。顧芳瑜特別呼籲,很多性傳染病的傳播媒介,不見得只有性行為,例如菜花有可能藉由觸摸不乾淨的表面而感染。此外,即使目前可能為單一性伴侶,但由於性病有潛伏期,你無法確定另一半或對方過往結交的另一半的狀況。因此,定期檢查有助及早發現與治療,而且多數性病只要透過完整治療,都有機會得到控制或痊癒。⠀4. 降低夜尿 睡前4小時減少喝水量、咖啡因泌尿科常有不少對於夜尿症十分困擾的病患。因為夜尿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可能導致工作表現與情緒不佳,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顧芳瑜提醒,夜尿其實是一種症狀的表現,很多疾病如膀胱過動症、心衰竭等都可能以夜尿症狀表現,建議民眾可先嘗試調整生活習慣,多數病人往往可藉此來改善症狀。但如果仍感到困擾,則可以求助泌尿科與醫師共同討論。5.每天喝水3000ml 減少泌尿道感染機會多喝水有助將泌尿道中的細菌沖刷下去,就能大幅降低泌尿道感染機率。至於一天喝多少水才夠?顧芳瑜提供一個簡單判別的小撇步:如果尿液顏色為淡黃色,代表喝水量足夠;若尿液顏色很黃,就代表得趕快補水囉。另外,由於台灣氣候溼熱,女性普遍有私密處反覆感染的問題,生理用品品牌靠得住也首創抑菌淨化加強版的衛生棉,除了採用99%抑菌效果獨家天然抑菌層之外,更創新打造「雙重抑味科技」,首創淨味加強圈與植萃抑味層,經過消臭性能測試,能有效抑制100%異味;而具有千萬透氣孔的高透氧棉片,能長時間維持私密處乾爽不悶熱,有助徹底擺脫惱人的濕悶與異味困擾。
夜尿頻繁要注意! 專家曝「7方法」改善:每晚2次以上應就醫
不少人會有半夜醒來上廁所的經驗,但頻繁的夜間排尿除了影響睡眠品質、使人感到暴躁外,也可能為潛在健康狀況的徵兆,若每晚需要起床2次(含)以上,則建議要去尋求醫師幫助。根據外媒《NBC News》的報導,正常情況下,人類能夠在晚上睡眠6至8小時不中斷,且無須起床排尿,是因為入睡期間,身體產生的尿液自然就會減少。而睡眠醫學專業臨床心理學家哈里斯(Shelby Harris)就指出,從睡眠中醒來上廁所1次仍屬於正常範圍,這種情形相當常見,但若經常性起床2次及以上,可能是患上了「夜尿症」。哈里斯表示,包括睡前喝太多液體、膀胱過動症、攝護腺肥大、糖尿病、某些含利尿劑的藥物、睡眠障礙等等,或是尿道、膀胱、腎臟感染,都可能造成夜尿頻繁。對此,哈里斯建議,可以先嘗試改變以下7個簡單的生活習慣:睡前3至4小時限制液體攝取量、晚上減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攝取、上床睡覺前先去洗手間、當天稍早服用利尿劑增加水分排泄、穿壓力襪或長襪、白天抬高雙腿、記錄夜間排尿習慣,以助於控制頻繁夜尿的問題。不過,哈里斯強調,由於夜尿可能有多種因素造成,有時需要進行專業檢查才能找到根本原因,若是夜尿變成常態性,改變生活習慣仍未見改善,還是要及時就醫治療,排除任何潛在的健康狀況。
又窮又病又憂鬱! 醫警告台男3大「夜尿症」盲點危害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最新調查顯示,高達9成40歲以上台灣男性有睡眠問題,中斷睡眠主因為夜間排尿(54%),但竟有8成男性不以為意。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許毓昭表示,不少國際研究證實,夜間排尿造成的睡眠中斷,不僅會衝擊白天精神與工作績效,還可能衍伸如憂鬱症、勃起功能障礙、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甚至增加死亡風險與造成經濟損失。提醒民眾一晚出現至少2次以上的強烈尿意而中斷睡眠,應及早就醫檢查。知識盲區一:凡事無三不成禮? 醫:夜尿1晚2次即警訊!近6成民眾認為入睡後起床排尿3次以上才算夜尿症;但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一晚出現至少2次以上的強烈尿意而中斷睡眠,即是「夜尿症」。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表示,許多人認為「3」才是多的象徵,事實上醫界對夜尿症的標準更為嚴苛,提醒民眾千萬別輕忽。知識盲區二:都是攝護腺惹的禍? 醫:賀爾蒙分泌不足才是主因!夜尿症有許多成因,其中近9成屬於夜間尿量大於整天尿量1/3的「夜間多尿」(Nocturnal polyuria)。廖俊厚分享,臨床觀察夜間多尿最大宗的原因來自老化後腦下垂體功能異常,使賀爾蒙—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容易在人體睡覺時引發夜間尿量太多的問題。然調查卻點出仍有3成認為是攝護腺肥大所導致,正確選填「賀爾蒙分泌不足」者僅3%。知識盲區三:夜尿不打緊免就醫? 醫:夜尿症的睡眠障礙,恐成多種慢病病根廖俊厚警告,長期睡眠中斷與睡眠品質不佳恐衍生許多健康問題。國外研究顯示,每晚睡眠時間若少於6小時,慢病風險可能大增30%;另一份日本研究也指出,長期睡眠不足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一般人高3倍。夜尿影響睡眠品質會導致一連串健康危機,但自評有夜尿困擾的男性中,高達65%並未尋求任何就醫管道;其中近4成從發現有夜尿問題到實際求診至少間隔超過1年。國際研究揭夜尿頻 將招致又窮又病又憂鬱3大危機國人對夜尿症病不僅充滿迷思,許毓昭補充,臨床有許多患者都是等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才就醫。夜尿導致的睡眠障礙已存在民眾生活中,且不少國際文獻更證實與數種中年危機有關:夜尿危機1:憂鬱纏身研究顯示,有夜尿症的男性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是無夜尿症患者的3倍,且每晚起床如廁5次以上的夜尿症患者,患憂鬱症的風險更暴增至6.5倍。廖俊厚提醒,原先就因邁入中年、背負家庭重擔而倍感壓力的中年男性,可能因為夜尿問題讓憂鬱情況雪上加霜。夜尿危機2:多病短命睡不好為百病之源,國外研究統計,夜尿症會增加近6成的住院風險,且夜尿的嚴重程度與死亡風險有高度正相關,男性夜尿症患者因睡眠障礙導致的壽命減損,可能高達近5年之多。夜尿危機3:職場失利夜尿睡不好不僅衝擊身心健康受衝擊,也衝擊個人職場表現。研究指出,夜尿造成遲到、早退、缺勤等各種工作時數損失近10%,更會導致近4成工作生產力耗損,讓國家勞動力支柱搖搖欲墜。許毓昭引用國際研究說明,夜尿症導致的醫療費和住院費用,除增加患者的個人經濟負擔,美英西德日澳6國因夜尿症所損失的工作效率成本逼近800億美金。▲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共同呼籲台灣民眾關注夜尿症,遠離中年健康危機。檢測口訣「夜尿23醫」 ByeBye中年危機為方便民眾快速發現夜間排尿問題,學協會共推「夜尿23醫,ByeBye中年危機」口訣,簡易檢查排尿狀況:2:一出現至少2次以上的強烈尿意,且已中斷睡眠需起床如廁3:夜間尿量大於整天尿量的1/3醫:務必盡速前往泌尿科就「醫」,現已有口服賀爾蒙藥物可緩解夜間多尿問題為提升中年男性對夜尿症的正確認知,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攜手知名插畫家「八耐舜子」,推出首款結合藝術與金融的夜尿症衛教NFT。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表示,期盼透過藝術提醒民眾留意夜尿疾病的徵狀,勿因小失大。另外,民眾也可透過夜問AI智能聊天室,搜尋全台超過300家泌尿專科醫療院所資訊,方便又隱密獲得正確衛教資訊,一秒找到離自己最近的就醫管道。 參考資料[1] 40歲以上民眾睡眠中斷原因與排尿狀況認知調查報告(2023.05.04-2023.05.14)[2] Miller, P. S., Hill, H., & Andersson, F. L. (2016). Nocturia work productivity and activity impair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Pharmacoeconomics, 34, 1277-1297.[3] Breyer, B. N., Shindel, A. W., Erickson, B. A., Blaschko, S. D., Steers, W. D., & Rosen, R. C. (2013). The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nocturia: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Journal of urology, 190(3), 953-957.[4] Cho, J. W., & Duffy, J. F. (2019). Sleep, sleep disorders, and sexual dysfunction. The world journal of men's health, 37(3), 261-275.[5] Nilsson, P. M., Rööst, M., Engström, G., Hedblad, B., & Berglund, G. (2004).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 middle-aged men is related to sleep disturbances. Diabetes care, 27(10), 2464-2469.[6] Liu, Y., & Tanaka, H. (2002). Overtime work, insufficient sleep, and risk of non-fa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Japanese men.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9(7), 447-451.[7] Moon, S., Kim, Y. J., Chung, H. S., Yu, J. M., Park, I. I., Park, S. G., ... & Cho, S. T. (20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cturia and mortality: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International Neurourology Journal, 26(2), 144.[8] Von Ruesten, A., Weikert, C., Fietze, I., & Boeing, H. (2012).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Potsdam study. PloS one, 7(1), e30972.[9] Cheng, W., Fan, Y. H., Liou, Y. J., & Hsu, Y. T. (2021).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nocturia in young Asian adult males: an online survey. Scientific Reports, 11(1), 16218.[10] Jhaveri, J., Gauthier-Loiselle, M., Gagnon-Sanschagrin, P., & Wu, E. Q. (2019). The economic burden of nocturia on the US health care system and society: A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analysis. Journal of Managed Care & Specialty Pharmacy, 25(12), 1398-1408.[11] Li, H., & Qian, F. (2023). LOW-RISK SLEEP PATTERNS, MORTALITY, AND LIFE EXPECTANCY AT AGE 30 YEAR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72 321 US ADUL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81(8_Supplement), 1675-1675.[12] Miller, P. S., Hill, H., & Andersson, F. L. (2016). Nocturia work productivity and activity impair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Pharmacoeconomics, 34, 1277-1297.[13] RAND Europe Nocturia Survey 2019. https://www.rand.org/randeurope/research/projects/nocturia-effects-on-health-and-productivity.html.
夜尿常見3多尿症診斷 病因、治療、改善方法一次看!
55歲陳先生天天受夜尿困擾,無法好好睡覺,上班哈欠連連影響到工作效率,甚至開車上下班時因為精神不濟,不小心發生車禍擦撞分隔島,還好人並無大礙。不過夜尿問題持續困擾,讓他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臺安醫院泌尿科醫師葉亭均表示,夜尿診斷包括全面性多尿症、夜間多尿症、與泌尿道相關的夜尿等,不同診斷有不同的治療、改善方式。診斷一:全面性多尿症 如何治療、改善?依多尿型態與病因等評估,夜尿有全面性多尿症、夜間多尿症、與泌尿道相關的夜尿等不同診斷。關於「全面性多尿症」,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當24小時排尿總量超過病人體重(公斤)X 40ml 時,則可以診斷為「全面性多尿症」。葉亭均醫師表示,全面性多尿症的病人可能習慣性攝取太多水分,需衛教病人除非運動、天氣太熱等,流了很多汗或懷孕哺乳要另外多補充水份外,1天合理的喝水量約為「體重(公斤)X 30-35ml」。不過,葉亭均醫師提到,如果病人已經盡力控制飲水量,但效果不佳夜尿情況未獲得太大改善時,則須考慮是否有尿崩症,應將病人轉介到內分泌科或腎臟科做進一步評估治療。診斷二:夜間多尿症 3常見病因治療、改善而「夜間多尿症」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65歲以上的民眾,夜間總尿量超過全天總尿量的三分之一,或年輕人夜間總尿量超過全天總尿量的五分之一時,就可診斷為夜間多尿症。夜間多尿症常見有3病因,包含傍晚過度水分攝取、周邊下肢水腫、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葉亭均醫師表示,很多夜間多尿症的患者習慣夜尿完又喝水,建議要避免,並應減少睡覺前4小時的喝水量,可有助於減少夜間排尿,而有些病人常擔心晚上不喝水容易中風,但原本無阻塞性中風病史的人,並不會因為減少夜間水分攝取就增加中風風險。此外,有水腫情形的病人,睡覺時可以平躺抬高腿部,並在白天穿著彈性襪,葉亭均醫師指出,這樣可以幫助腿部循環,減少水份囤積在下肢,避免夜間睡眠平躺時,體液回流心臟,導致夜間尿量增加。另外,葉亭均醫師也提醒,傍晚攝取糖分高的水果,同樣容易增加夜間尿量,應盡量避免在傍晚食用。而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的病人需進行睡眠評估,也可以使用「持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CPAP)」改善夜尿。葉亭均醫師表示,有研究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男性使用CPAP後,夜尿次數可從3.8次減少到0.7次。診斷三:泌尿道相關夜尿 釐清原因對症下藥至於,與泌尿道相關的夜尿,包含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等問題。葉亭均醫師表示,攝護腺肥大的病人可以使用甲型阻斷劑來放鬆攝護腺改善膀胱出口阻塞,降低餘尿,增加膀胱容量。若是合併膀胱過動症患者,葉亭均醫師提到,可以使用抗膽鹼類藥物或β3腎上腺素受體促效劑,來減少膀胱過度敏感或逼尿肌過動導致的膀胱容量下降,增加膀胱容量進而改善夜尿。民眾若有夜尿困擾,千萬不要置之不理,夜尿不僅會影響健康、生活、工作等,甚至會對安全造成危害。葉亭均醫師表示,病人應了解導致夜間尿量增加的原因,經過診斷、評估後,有些時候其實自我調整,甚至不用吃藥就可解除夜尿症狀。
450萬人是夜尿族 長期腦功能恐出事
睡前狂滑手機讓腦功能與尿事都出問題!53歲的趙先生是多屏族,下班後愛看電視職棒轉播,還會邊開電腦工作,睡前也會不停玩手機。這一年來,總被半夜多次的尿意而打斷,而且尿量還非常多,導致白天精神不濟,黑眼圈上身,身體變差,工作頻出錯,甚至差點出車禍,前往泌尿專科就醫後,被診斷為「夜間多尿」。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醫師表示,「晚上起床尿尿2次以上就可能對睡眠造成困擾,而這些人當中近9成有夜間尿量大於整天1/3的情形,即所謂的夜間多尿。夜間多尿的成因多,除年齡是首要因子,近年更發現「睡前使用3C產品」亦為夜間多尿的新興隱形推手!由於3C藍光會不停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在即將入眠時的影響更甚,使得負責分泌抗利尿激素的腦下垂體無法順利啟動,導致患者因夜間多尿須不停起床如廁,廖俊厚醫師強調「是一種3C藍光影響腦功能而導致尿出問題的健康危機」,有類似病徵就必須求助泌尿專科,絕不能輕忽。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表示,現代人3C依賴度高,加上台灣人口老化,預視罹患夜間多尿的人口會越來越多,且治療需求有年輕化趨勢。夜間多尿本身雖不致命,但對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的影響嚴重,且與三高、慢性疾病息息相關,國際泌尿科醫學界已呼籲夜間多尿症應以公衛問題來正視、積極宣導並促進解決,否則恐演變成流行文明病。廖醫師說,門診收治的3C族趙先生,經診治後,除調整生活方式外,並開始接受口服的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治療,如今已逐漸重拾良好的睡眠品質,精神與工作狀況也回到正軌。推估目前台灣40歲以上患有夜間多尿症的人數至少超過450萬人,超過新北市的總人口數,王弘仁醫師表示,「隨著台灣人口老化,邁入中年的人逐漸變多,可預視患有夜間多尿的人口持續增加。」,然因民眾對夜間多尿的認知不足,導致就醫率不高,調查顯示平均每10人僅有1人為此疾病求助泌尿科醫師。廖俊厚醫師分享,「夜尿症已非老人專屬!與5年前相比,因不堪夜尿困擾而就醫的50至60歲熟齡男性,明顯增加20%至30%,治療需求有年輕化的趨勢」,提醒凡是50歲以上的男性,都應特別注意疾病表徵,畢竟夜間多尿是身體出問題、腦袋部分功能失常的前哨站。實際上,患者的生活品質可能因精神和身體健康下降而嚴重受損,主因為「中斷睡眠起床如廁」,造成包括心血管疾病風險、心情沮喪、焦慮,甚至認知及記憶障礙。而患者夜晚起床如廁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增加,進而造成死亡率也較高。王弘仁醫師強調,「夜尿多尿絕非正常現象,是可『被控制』的文明病,求助泌尿專科醫師診斷是第一要務!」同時須控管生活方式,例如:睡前6小時減少水分攝取、睡前不要飲用酒類、含咖啡因飲品及減少睡前3C產品使用,但隨著症狀的變化,這些措施恐不足應付,因此遵醫囑按時接受藥物治療調節荷爾蒙則相當重要。目前已有口服的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睡前補充可有效改善夜尿症狀,研究顯示抗利尿激素藥物可減少高達5成以上的夜尿次數,並增加2小時以上的連續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精神狀態也有顯著改善。近年衛教宣導及醫療照護走向更個人化及數位化的管理,在6月世界尿失禁周來臨前,由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共同創建的Line『夜問AI智能聊天室』,為持續提升國人對夜間多尿的認識,再度推出實用新功能「告別夜尿.全攻略」,民眾可透過夜問AI小幫手的協助,一步步從認識夜尿開始至搜尋最近的泌尿專科就診資訊,成為夜尿終結者,完成「告別夜尿.全攻略」還有機會贏得健康人生好禮。最後,醫師呼籲,「中年男性牢記『夜尿二三四』口訣,夜尿超過2次以上且尿量大於整天1/3,就要懷疑自己罹患夜尿多尿的可能性,因40歲以上盛行率達4成1」,一旦年過50歲更須密切當心,建議可先透過數位『夜問AI智能聊天室』瞭解病徵資訊,先從改善自身生活方式做起,若狀況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身心健康,建議務必盡快至泌尿專科就醫確認病因,對症下藥治療。
「尿意」總比睡意先到?4成中年男夜間頻如廁 身體暗藏「4大疾病」地雷
一名60多歲老翁近期夜間頻繁起床如廁,原以為是膀胱老化造成而不以為意,但由於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在家人勸導下就診,經檢查後發現攝護腺竟已腫成一般人的6倍大,嚴重擠壓膀胱的容積,進而導致頻繁夜尿。隨著近期天氣轉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觀察到,臨床上也出現更多夜間頻尿症狀加劇前來就診的案例,醫師表示夜尿影響的程度因人而異,除了中斷睡眠外,甚至可能因為如廁過程中跌傷而產生不可逆的傷害。 全台40歲以上男性有4成以上深受夜尿症狀所苦,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患者因為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而醒過來,當這樣的情形一個晚上發生至少2次以上,即符合夜尿症的定義。過去更有調查發現所有的下泌尿道症狀中,夜尿帶給患者的困擾程度為第一名,顯示夜尿對於台灣男性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顧芳瑜醫師說明,儘管夜尿患者人數眾多,但臨床觀察發現實際上願意走入診間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病患僅約1~2成,意味著有高達8成多的民眾可能因為病識感低落的關係,延誤治療時間甚至選擇忽視疾病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產生其他後續的併發症。夜尿本身並非嚴重致命的疾病,但卻可能潛藏著身體亮紅燈的警訊,顧芳瑜醫師分析四大常見成因,包含:1.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睡眠期間身體製造的尿量過多。2. 攝護腺肥大,進而擠壓膀胱導致儲尿能力低下。3. 患有其他內科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導致排尿次數增加。 4.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為血液濃度降低導致心臟缺氧,為降低心臟壓力促使腎臟排出尿液進而減少血液容積。針對各種可能造成夜尿的原因中,又以攝護腺肥大最與男性有關。顧芳瑜醫師補充國內患有攝護腺肥大的人數近140萬人,攝護腺肥大不僅會產生夜尿的症狀,若長期置之不理可能導致血尿、尿道堵塞等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因為尿液逆流引發腎水腫,恐導致終身洗腎的下場。初期的攝護腺肥大患者可透過定時解尿來減少尿液滯留風險;但是,若攝護腺肥大到一定程度,則需要依照自身狀況選擇透過藥物或是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藥物的部分需考量到副作用可能帶來的影響,手術則需評估患者本身嚴重的程度,建議患者還是要在與專業醫師的討論下進行治療,才能正確地重拾小便暢通無阻的快感。夜尿除了依靠藥物治療,也可以透過改變生活作息來減輕症狀,顧芳瑜醫師整理五招幫助男性輕鬆預防夜尿相關症狀的重點:1. 睡前6小時減少水分攝取,睡眠時才不會產生過多尿液。2. 睡前無論是否想上廁所,一定要排空膀胱,避免睡眠時膀胱產生滿漲的感覺。3. 晚上起來如廁後避免再度飲水,減少下一次夜尿發生的機會。4. 睡前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飲料。5. 如果中午休息時間允許可以平躺身體,幫助尿液在白天時就能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