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年來最熱2/玩水也中暑?這種熱「悄悄鑽體內」 恐傷腦細胞智力退化
為避開地獄級熱浪襲來,竟有人在溪邊玩水時中暑昏倒,就連夏天夜間慢跑也會「斷片」,CTWANT記者就此採訪,多位專家指出,關鍵在於「輻射熱」,包括岸邊石頭或地面及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反射進人體後溫度更高,「如果持續時間過長,腦細胞甚至會被『煮熟』,永久受損造成智力退化。」根據衛福部統計,2012年熱傷害就診人次5萬8千人,2020年暴增到將近10萬人,熱傷害死亡人數也從10人增加到47人,今年7月統計至24日,熱傷害通報更高達556人次,已經是去年同期2倍。值得注意的是,熱傷害的個案中,有不少是因「消暑」活動而中暑。花蓮曾有一名男子到溪邊玩水,疑似中暑昏倒;近年也有許多人選擇夏天夜跑,沒想到竟然依舊中暑,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受訪表示,原因出在「輻射熱」。輻射熱是指地面、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朱柏齡說,「如果溪邊有很多石頭,而且都是乾地的話,反而會吸收輻射熱,一旦反射上來反而溫度會更高。」同樣的道理,夜間溫度雖然比白天低,但柏油路白天時吸收大量熱氣,晚上時這些輻射熱再散出來,所以還是非常悶熱,建議清晨5~6點時運動比較好。都市中的柏油路、車輛或建築物,都會散發輻射熱讓溫度更往上竄升,就算不是白天也同樣酷熱難耐。(示意圖/周志龍攝)朱柏齡分享,曾有一名50多歲跑者,參加大佳河濱公園夜跑,晚上6點開跑,結果快到終點時突然昏倒,送醫時體溫41度呈現昏迷、多重器官衰竭,10多個小時後才甦醒,結果他完全不記得自己有去路跑。這種類似「斷片」的案例並不少見,曾有一名59歲男子在豔陽下工作中暑昏倒,體溫飆到43.9度,搶救後雖撿回一命,但腦細胞猶如被煮熟般,男子目光呆滯、反應遲緩,問他今年是幾年,他竟回答民國79年。「熱中暑有6大危險族群,包括5歲以下嬰幼兒、65歲以上銀髮族、服用血管收縮藥物者、服用抗組織胺藥物者、肝腎疾病患者、肥胖者。」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說,中暑的原因就是水分不足與排汗調節不佳,上述這些族群的問題都在於無法順利排汗,身體自然不能降溫,就比較容易中暑,建議天氣熱時避免在戶外長時間活動,同時一定要多補充水分。「尤其是孩童更要小心,如果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意識還清楚的話就要立刻補充水分,意識不清楚就要立刻送醫!」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提醒,尤其夏天時千萬別留孩子待在已經熄火的車內,短短時間就可能發生憾事。朱柏齡建議父母帶孩子出遊時,準備開水與2條毛巾,若孩子中暑昏迷,父母除了叫救護車,第一時間務必把孩子移到陰涼處,盡可能灑冷水或泡冷水,再把毛巾沾濕後敷在身體上,不時替換,持續降溫到抵達醫院為止。朱柏齡建議可從「熱指數」來判斷適不適合外出活動,熱指數是綜合溫度、濕度、輻射熱等數據計算,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heat1.aspx,可以查詢全台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用顏色區分,黃色代表容易疲倦、橙色代表可能熱衰竭與筋攣,時間太長時間會中暑、紅色代表中暑高,不適合運動,建議要進行戶外活動時,可先上去查詢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