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殺倖存者
」首次以民主基金會董事長亮相 韓國瑜與蔡英文同台「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
台灣民主基金會、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德國在台協會17日共同舉辦「2024年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紀念活動,立法院長韓國瑜首次以台灣民主基金會董事長亮相,但他未發表致詞,全程在總統蔡英文一旁,兩人難得同台參與點燭紀念儀式。「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始於2005年,由聯合國大會訂在每年1月27日,並在全球各地舉辦紀念活動。自2016年起,台灣民主基金會每年4月與以色列和德國駐台機構共同舉辦該活動,而今天的活動也成為韓國瑜自4月10日被選為台灣民主基金會董事長後,首次出席活動。除了蔡英文和韓國瑜,還有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外交部長吳釗燮也出席該活動,他們依序點亮六盞蠟燭,並與其他以色列國會議員共同合影,而活動結束後,還有納粹政權倖存者Peter Gaspar線上與會並分享經驗。蔡英文表示,雖然在反對偏見和維護人權方面已有所進展,但全球必須繼續對抗反猶太主義和威權侵略。她強調,台灣會持續努力加強區域宗教自由,打擊歧視,堅定捍衛人權和民主。蔡英文提到,自2021年起,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教育部人權教育資源中心,與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共同舉辦工作坊和巡迴特展,以提升大眾對大屠殺歷史的認識,而我國駐以色列代表處與以色列非政府組織「援助朋友組織」(Yad Ezer Lechaver)也持續合作,提供猶太大屠殺倖存者所需的支援和協助。蔡英文強調,歷史反覆證明,團結是消除仇恨和增進理解的關鍵,面對恐怖主義和威權主義的威脅不斷升高,攜手合作變得尤為重要,才能為未來世代留下更美好的未來,並感念那些在大屠殺悲劇中,為了捍衛民主價值而犧牲生命的人們,這也應持續警醒,確保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發文批「不打疫苗是新猶太人」 荷蘭右翼黨魁遭法院下令限時刪文
變種病毒Omicron引發全球擔憂,歐洲各國相繼加強防疫政策,卻引發多國民眾抗議政府「違反自由」,與執政者批評反疫苗者危害大眾性命的二元對立。荷蘭民主論壇黨(Forum voor Democratie)黨魁鮑德(Thierry Baudet)先前在社群發文,直稱尚未接種疫苗的民眾是「新猶太人」(The new Jews),引發猶太倖存者不滿提告,荷蘭法院近日判鮑德敗訴,必須刪除不當言論。據《BBC》報導,鮑德領導的荷蘭民主論壇黨為右翼民粹主義政黨,他同時身兼荷蘭國會二院(Tweede Kamer der Staten-Generaal)議員身分,上月14日他在推特發文批評,未接種疫苗者是「無知的新納粹(New Nazis)」、「國家社會主義運動黨(NSB,二戰時期的荷蘭法西斯主義政黨)」與「新猶太人」。推文傳開後,引發猶太裔的納粹倖存者與相關團體不滿,並將鮑德告上法院。法院近日以冒犯大屠殺倖存者與其親屬,要求他必須在判決宣布後48小時內,將有關「未接種疫苗者是新猶太人」等相關推文刪除。對此,辯護律師宣稱,鮑德此舉是警告未接種疫苗會導致何種後果,並無意冒犯納粹大屠殺的猶太倖存者;鮑德本人更宣稱此判決「十分愚蠢又無法理解」,強調一定會申請上訴。荷蘭政府於11月中推行疫苗護照政策,只有接種兩劑疫苗的民眾才能進入公眾場所,引爆各地示威暴動,鹿特丹市長哈邁德 (Ahmed Aboutaleb) 除大罵示威是「暴力狂歡」外,更授權警方必要時可以開槍自衛。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也譴責示威是「白痴犯下的純粹暴力行為」。而荷蘭確診數也在12月4日創下單日確診2萬2,613人、56人死亡的紀錄。不過,上月底一對在荷蘭機場被檢測出陽性反應後隔離,之後又逃離隔離飯店的南非情侶則譴責荷蘭當局,對待他們「如對狗一樣」,再度引發荷蘭民眾對政府防疫政策的不滿。而除荷蘭外,幾乎所有加強防疫政策的歐洲國家,都出現大型示威活動。
「大屠殺倖存者」選美比賽 86歲奶奶封后
大屠殺倖存者小姐(Miss Holocaust Survivor)選美大賽16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舉行,經過票選,由86歲斯坦菲爾德(Selina Steinfield)奪得后冠。坦菲爾德表示,希望每個人都能明白,生活中需要快樂和滿足。選美比賽從200名年齡介於70至90歲之間的參賽者中,選出10名決賽選手,他們都是在納粹死亡集中營中倖存下來的人。公眾可以對每位女性進行評分,包括外表、如何為社會做出貢獻以及在生活中的幸福程度,最終由86歲斯坦菲爾德奪后。斯坦菲爾德1935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在1948年移居以色列之前,她的童年時期遭受納粹分子暴力對待。身為倖存者,現年86歲的她,致力於確保其他大屠殺倖存者不會感到孤獨。斯坦菲爾德發表感言時說,「希望每個人都能明白,生活中需要快樂和滿足,做好事。」選美的想法來自Yad Ezer l'Haver組織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薩巴格(Shimon Sabag),該組織為倖存者提供幫助。薩巴格表示,之所以會舉辦選美活動的原因是因為,希望選美比賽能讓參賽者有機會體驗他們錯過的童年。不過仍有人提出質疑,選美的概念通常被認為是女性的客觀化,尤其是在強調外表的時候,這可能會使想要讓人們注意到倖存者的部分被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