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皮質
」恐慌症?憂鬱症?躁鬱症?「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成治療新解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36歲的張先生(化名)是竹科知名科技大廠的中階主管,常出現莫名的害怕與緊張感,因此被診斷為恐慌症,也曾接受過30多次的經顱磁刺激治療仍未見病情好轉,後來接受NIRS腦功能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的是躁鬱症,接受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並可回歸正常生活。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表示,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其實都是精神科門診常見的疾病,三種病症確實有許多共同的症狀,目前臨床上多靠醫師問診跟患者主訴症狀來進行判定,確實容易造成誤判的情況,導致病情未能即時有效獲得控制,延誤治療黃金期。躁鬱症患者半數未求助!專家:精準診斷是關鍵據統計,全台約30萬人深受躁鬱症所擾,其中高達5成以上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患者在躁期可能感到情緒興奮、精力旺盛、睡眠需求減少、行為衝動。至於在鬱期則表現為沮喪、失去興趣、精神疲憊、睡眠困難等症狀;其中鬱期往往對患者的個人生活、工作帶來巨大的痛苦負擔。周伯翰院長表示,約有60%的躁鬱症患者常被誤當憂鬱症治療,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因此精準診斷在臨床上相當重要。新竹科學園區職場霸凌事件時有耳聞,根據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數據顯示,全台精神疾病門診件數正逐年增加中,2022年和2016年相比,複合年均成長率為4.8%,其中新竹市又以6.2%的成長率,勇奪全台第一,足見新竹市不僅僅是全台「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同時也是全台精神壓力最大的城市。周伯翰坦言,診間收治的患者有逾半數都是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多數更是來自數一數二的知名科技大廠,許多人也像上述個案一樣,因職場上的高工時、高壓力而導致精神狀況明顯出現問題。先診斷再治療!近80%患者症狀顯著改善周伯翰進一步說明,目前臨床上仍仰賴憂鬱症篩檢量表評估、搭配醫師問診,以及患者自我描述症狀來進行病症判斷,他希望能夠將『精準診斷』的概念導入,引進NIRS腦功能檢查,其原理是利用近紅外光偵測大腦前額葉在執行語言測驗時的活性,來區別患者到底是罹患憂鬱症、躁鬱症還是思覺失調症。因患者多來自園區,身為高知識分子的他們即便是就醫,也十分相信科學化的數據分析與論證,且不希望因為病情誤判而影響病情,因此約有7成的患者都會要求先進行NIRS腦功能檢查後再接受相關治療,經過NIRS腦功能檢查後,確實有近80%的患者在結合藥物治療與非侵入性的腦刺激治療後,都可獲得顯著的症狀緩解與改善。不僅僅是著重精準治療,為了更優異的精準治療效果,診所引進新式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周伯翰解釋新式治療系統屬於深部經顱磁刺激(Deep TMS,簡稱dTMS),相較傳統TMS儀器可同時刺激到大腦其他區域,達到更廣泛與更深層的刺激範圍,這是一種特別且無法替代的治療模式。研究指出dTMS緩解患者憂鬱症狀2021年衛福部正式准許dTMS可用於重度憂鬱症治療應用,所謂的dTMS是藉由磁力線圈引起短暫、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電磁脈衝,使磁場經由頭顱到達大腦皮質,透過電流變化得以重複刺激失調的腦區域與神經活動,進而造成大腦神經迴路發生變化,根據2020年美國哈佛大學團隊研究指出,針對不同憂鬱症類型的患者症狀,需要刺激的大腦前額葉位置不盡相同,因此透過dTMS廣泛刺激大腦前額葉的特性,可以同時針對憂鬱症患者不同類型的症狀進行刺激,達到提升憂鬱症狀改善的速度與療效的目的。
「猩球崛起」係金ㄟ? 最新研究認為黑猩猩可能「一直都能說話」
在過去,科學家始終認為,人類有別於其他靈長類近親的最大區別,就是人類擁有語言能力。不過近日有科學期刊刊載文章,有科學家認為,古猿可能已經在心理和大腦層面具備了說話的條件,而這項發現也為人類語言進化提供了重要線索。據《每日郵報》報導,在過去科學家認為人類始終有別於其他靈長類猿猴的關鍵技能,是我們的說話能力。然而有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審視了一些過去的影片片段,認為黑猩猩一直能夠說話,或者至少說,牠們的大腦與聲帶已經準備好了。近期,有國外科研小組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文章,認為黑猩猩能夠用一些人類的基本文字說話。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阿克賽爾‧埃克斯特姆(Axel Ekström)表示,神經科學界一直有一個流傳多年的假設,即黑猩猩之所以無法說話,是因為牠們的大腦皮質阻礙了牠們的語言能力。埃克斯特姆解釋,在人類的大腦中,負責控制下巴移動的區域,與控制聲帶的區域之間存在著「重疊」,也因此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從牙牙學語學會了成人的語言模式。而科學家推測,由於黑猩猩的大腦缺乏這種「重疊」,因此牠們無法像人類一樣說話。然而,兩支過去的影片對這種說法造成了衝擊,其中之一是生活在佛羅里達州棕梠港陽光海岸靈長類動物保護園區的黑猩猩「強尼」(Johnny)。在一段2007年的視頻中,這支名叫強尼的黑猩猩似乎在回應一位女士時說了「媽媽」。而強尼曾經棲居的保護區成員也像他們證實,強尼會用非常嘶啞的聲音說「媽媽」。另一支影片,則是來自於1962年環球影業系列新聞片的一個片段。影片中一隻名叫雷娜塔(Renata)的黑猩猩轉頭看像向牠的飼養員,而飼養員鼓勵牠說了一些聽起來像媽媽的單字。科學家們將這些被發現的影片片段錄音後,跟被診斷患有帕金森症患者說話的錄音檔剪輯在一起,播放給61名志願者聽寫下他們聽到的字眼,其中絕大多數的受試者都判斷,他們聽到強尼與雷娜塔說的字眼是「媽媽」。埃克斯特姆博士表示,這份測試的結果表明,要嘛大腦皮質的區域重疊並不重要,要嘛就代表黑猩猩也具備這種重疊的特質。另外根據一份1947年的紀錄,當代靈長類學家凱瑟琳‧海耶斯‧尼森(Catherine Hayes Nissen)與丈夫基恩‧詹姆士‧海耶斯(Keith James Hayes)收養了一隻名叫維基(Viki)的黑猩猩並將她撫養長大,並且出版了一本名叫《我們家的猿》(The ape in our house)的著作,宣稱 Viki 可以說「媽媽」(mama)、「杯子」(cup)和「向上」(up)等簡單的單字。
特別想吃某些零食? 可能「缺少某些營養」…專家分享簡易對照表
有時候是不是明明不餓,但是就是特別想吃某些東西呢?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這時候可能就是你的身體在吶喊,缺少某些營養。為此,高敏敏還特別分享簡易的對照表,方便民眾對照。想吃甜食 缺乏:鉻、能量補充:全麥土司、水果、地瓜、燕麥雜糧缺乏鉻會影響胰島素功能,導致對糖的耐受性降低,或是能量過少,身體想吃甜食補充,衛福部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精製糖的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降至<5%更好!」想吃巧克力缺乏:鎂、維生素B群補充:菠菜、堅果、燕麥、紫菜缺乏鎂、維生素B群 易導致心情低落、疲倦,而含糖巧克力可短暫升糖 可使心情愉悅。若真的想吃 建議吃無糖純巧克力解解嘴饞。想吃肉、起司缺乏:鐵、鈣、胺基酸補充:豬血、鴨血、牛奶、雞蛋長時間缺乏營養素 大腦會釋放「想吃」的訊息 補足我們缺失的營養素,所以如果你老是想吃肉肉餐或是特愛吃起司,有可能是身體的警訊哦!想吃冰塊缺乏:鐵或荷爾蒙改變補充:紅莧菜、豬血、鴨血、奇異果、芭樂、柑橘缺鐵時身體為了產生更多紅血球 會使體溫上升 導致想吃冰塊降溫,或是懷孕/更年期荷爾蒙改變 易燥熱嗜冰。想吃炸物缺乏:水、電解質、鈣補充:黑/白木耳、柳橙、電解質飲、牛奶想吃重鹹炸物可能是身體輕微脫水,或電解質失衡,身體試圖平衡所發出的警訊想喝酒缺乏:鈣、蛋白質、鎂補充:小魚乾、黑芝麻、豆漿、綠色蔬菜想喝酒有可能是精神緊繃 想放鬆的警訊,而酒精會將壓制感情的大腦皮質功能減弱 因此會比較放鬆。建議補充鈣質、蛋白質、鎂 避免飲酒過量傷身女性每天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每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一個酒精當量=15g酒精=105大卡約=啤酒375c.c=紅酒110c.c=水果酒150c.c=烈酒30-40c.c,所以男生一天可以喝的量就是x2想喝咖啡汽水缺乏:鈣補充:起司、小魚乾、鈣、黑芝麻、紫菜想靠咖啡因提神 反而會讓鈣被過濾,缺鈣導致精神緊繃 更渴望咖啡因 易無限惡性循環。建議咖啡因的每日攝取量在300毫克以下,才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高敏敏也提醒,除了補充對應的營養素,也要規律的生活,不熬夜充足睡眠、規律運動習慣、充足飲水(一天2500~3000c.c.)這樣才能有健康的生活。而如果真的想吃零食,最好也「淺嚐即可」切勿貪多,否則會讓熱量負擔持續上升。
中風半癱經顱磁刺激 治療後自行拄拐杖行走
52歲的陳大哥患有三高,平日工作繁忙,過年熬夜值班時突然暈倒,送至急診就醫後診斷為右腦中風,造成他左側肢體無力無法行走,突然的變故令他夜裡多次暗自垂淚,但為了家庭他仍積極復健,希望自己至少能自理簡單的生活需求,因此在醫師建議下,他除了常規復健外,同時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完成兩個療程後,從原先只能坐輪椅移動,到現在已經可以柱枴杖自行走路,陳大哥也對生活更有信心。小心中風後遺症 把握黃金復健期腦中風是一種急性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也是導致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恩主公醫院復健科薛千川醫師表示,腦中風病人可能要面對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失語症、吞嚥障礙等的後遺症,除了缺乏自理的能力,部分家庭甚至可能因此陷入經濟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腦中風後的復健重點是重新學習失去的生活技能,並盡可能重新恢復日常生活。薛千川醫師指出,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是最常見的後遺症,應把握4至6個月內的黃金復健期,讓病人可以擁有基本的自我照顧能力,盡量恢復到接近原本的生活。治療除了藥物及常規復健外,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可以讓效果更顯著,為病人漫長的復健之路增添助力。刺激腦重建平衡 促進肢體恢復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原本是用於憂鬱症治療,其原理是透過電磁感應的原理,通過線圈發送高強度電流,刺激並活化週邊神經。薛千川醫師說明,這項治療有改善大腦新陳代謝和神經突觸活動的特性,因此臨床上也被應用在腦中風後的復建治療。腦中風後的病人大腦處於不平衡的狀態,透過重複經顱磁刺激以高頻刺激右腦的大腦皮質區,再以低頻抑制左腦的腦神經功能,重新建立大腦平衡,可以促進左側肢體的恢復。除了中風後的肢體障礙,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在認知功能、失語症以及吞嚥障礙也有治療案例,但如果有裝設心臟節律器、人工電子耳、懷孕婦女以及癲癇者等,則不建議使用此治療。
女童突視力模糊遲遲未好轉! 就醫診斷竟為心理疾病
大陸浙江省溫州市一名7歲女童,因為視力模糊就醫,檢查結果卻顯示身體無恙。之後父母聽從建議,改帶她去看心理醫生,被告知罹患「分離轉換障礙(dissociative disorders)」,病因則為女童家中迎來弟弟誕生,家人的關心頓時少了很多所致,最終透過相關治療逐漸改善。綜合陸媒報導,7歲的小園(化名)因為看不清東西、走路磕磕碰碰的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卻不見緩解,起初被以為只是近視,就醫檢查卻未發現異狀。隨後家人跑遍多家醫療機構,最終聽從建議,改帶小園去看心理醫生,才得知原來小園患有「分離轉換障礙」。之後醫師藉由問診得知,小園自從弟弟半年之前誕生,得到的關注頓時少了很多,家人的生活重心也轉移到了弟弟身上。醫師表示,原來小園是看到同學突然近視以後,得到家長許多關心,以為自己也能以此獲得家人的關注,從而出現「癔症」。所幸經由相關治療,小園的視力逐漸恢復。對此,醫師呼籲,民眾家中多了一個孩子之後,更要關注老大的心理情況。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解釋,「分離轉換障礙」又稱「癔症」,是由心理壓力、內心衝突、自我暗示等因素影響,導致的精神障礙與疾病,至於癔症造成的視力下降,是大腦皮質受到刺激,導致的非器質性眼部運動或感覺障礙,易發生於性格內向、情感脆弱敏感的族群,其中兒童由於心智發育不成熟,受環境、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更易患病。
馬斯克旗下新創公司Neuralink獲FDA批准 啟動首次大腦晶片人體臨床試驗
馬斯克旗下神經科學新創公司Neuralink周四(25日)表示,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可以啓動其首次人體臨床研究,這是此前爲獲得批准的一個重要里程碑。Neuralink團隊透過推特發文表示,FDA已經向該公司指出了幾個需要在批准人體試驗之前解決的問題。主要問題涉及設備的鋰電池、植入物電線在大腦內移動的可能性,以及在不損壞腦組織的情況下安全取出設備的挑戰。馬斯克表示,Neuralink正在設計一種將大腦信號轉化為行動的設備,將首先專注於兩個應用:恢復人類視力,以及幫助無法移動肌肉的人控制智慧型手機等設備,甚至恢復脊髓受損者的全身功能。Neuralink在很多方面就像美國公司一種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產品Fitbit,帶有細小的電線。2019年以來,馬斯克曾多次預測,Neuralink將很快獲得FDA批准進行人體試驗,但該公司的申請在2022年初被拒絕。FDA批准之際,美國立法者正敦促監管機構調查監督Neuralink動物測試的小組的組成是否導致了拙劣和倉促的實驗。Neuralink已經成爲聯邦調查的對象。外國媒體去年12月5日報導稱,應聯邦檢察官的要求,美國農業部監察長正在調查可能違反動物福利法的行爲,該法規定研究人員如何對待和測試某些類型的動物。但在周四的一條推文中,Neuralink表示尚未開放臨床試驗,也不清楚何時會開始。推文中提及,這是該團隊與FDA密切合作所做出的工作結果,代表著重要的第一步,有一天此技術將幫助許多人。多年來,馬斯克公開概述了Neuralink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去年年底,當他說他已經對這些設備的安全性充滿信心,願意將它們植入自己的孩子身上時,登上了頭條新聞。馬斯克設想殘疾人和健康人都能在當地中心迅速獲得外科植入物,這些設備旨在治癒從肥胖症、自閉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一系列疾病。據了解,Neuralink設備依靠多達1024根直徑爲5微米的導線縫合到患者的大腦皮質層中,以形成與周圍神經元的連接,提供大腦電發射的高分辨率採樣,並在模擬電脈衝和數字計算機代碼之間進行轉換。
近5成高血壓患者為失眠所苦 「耳穴貼壓」擴張血管更好睡
患有高血壓的58歲林女士,近一年多來為高血壓及失眠所苦。經常有頭痛、頭暈及耳鳴的高血壓相關症狀,治療藥物有吃時血壓才會穩定,沒吃又會飆高。伴隨有每天都須躺1小時以上才能睡著且半夜也會常常醒來的失眠症狀。一個月林女士前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確診為「肝陽上亢」症型,經「耳穴貼壓」治療後,血壓偏高的狀況已穩定,而失眠症狀也獲得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血壓與失眠有著密切相關。高血壓合併失眠患者會因睡眠障礙而加重負面的影響,尤其在晚上失眠後,患者交感神經興奮度增加,可致血壓處於持續升高狀態。另外,失眠也可導致自律神經功能紊亂,患者可能出現煩躁、緊張、焦慮等精神障礙,在此狀態下,小動脈持續收縮,可加劇心血管的損害。總之,合併失眠症可促進高血壓的病程進展,從而使血壓控制難度增加。林在裕表示,耳穴貼壓法可刺激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對擴張血管具有一定的效果,從而產生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的療效。耳穴貼壓法亦可讓患者大腦皮質的抑制、興奮趨向平衡,產生鎮靜及安眠的作用,讓患者失眠的狀態也可獲得改善。耳穴貼壓是一種簡單又方便的保健療法,醫師將耳穴貼壓膠布貼在特定的耳穴上,經過適當的耳穴按摩,即可發揮降壓、助眠療效。每次療程可貼壓2~3天,五個療程後評估療效,療程中可以讓患者隨時隨地親自參與治療。長期服用藥物來治療疾病的確會加重肝、腎的負擔,為了避免藥源性所導致的毒害,選用非藥物療法(如耳穴貼壓療法等),激發身體天然的抗病能力,改善血壓偏高的同時也能讓失眠質量的狀況得以控制。林在裕說明,門診時像林女士同樣罹患高血壓合併失眠的病人還真不少,經臨床統計顯示高血壓病人中有高達46.6%的人為失眠所苦。中醫理論中的耳穴貼壓療法臨床上證實有顯著的效果,不過缺乏大型且科學性的臨床研究,為有系統評估耳穴貼壓療法的療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將進行門診療效評估計畫,有興趣的民眾可向中興院區洽詢。
喝1罐啤酒「大腦加速老化2年」 醫曝「紅酒好處是假的」:一口都別喝
許多人認為喝酒是相當放鬆的活動,偶爾也會和朋友相聚小酌,不過醫師陳璿丞提醒,每天多喝一瓶啤酒,等同於讓大腦加速老化約兩年,整體的腦容量會下降;且喝紅酒可以抗氧化一說,目前被發現是造假的,因此他也直呼「可以的話,一口都不要喝。」精神科專科醫師陳璿丞在臉書粉專《陳璿丞醫師x析心事務所》發文,酒是乙醇,其實對大腦沒有什麼關係,有關係的是酒精經過肝臟代謝後形成的「乙醛」,「乙醛會通過血腦障壁來抑制神經,在大腦前額葉是我們思考、計畫和抑制我們衝動控制的地方。但乙醛作用此處,我們就會難思考去形成記憶,也就是當你宿醉時,你會忘光光。」陳璿丞表示,使用大量酒精會造成神經細胞的退化,每天下班喝一罐啤酒會讓大腦皮質的厚度下降,也就等同於讓大腦加速老化約兩年,整體的腦容量會下降。此外,陳璿丞也指出,紅酒常被說有resveratrol(白藜蘆醇),可以有抗氧化、保護細胞、免於自由基的破壞,「但在上述的腸腦肝軸線,我們可以看到,其實發炎反應遠大於好處,而且紅酒中的resveratrol的好處,目前被發現是造假」,因此若有人問他,最好的酒精是一周或一天要攝取多少,「我的建議是…都不要…」。
得知媽2胎寶寶健康…罕病兒託夢告別「很快再回來」 她感性稱:相信他聽到了
醫師救死扶傷,見證許多生老病死。不過,台北榮民總醫院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分享,日前收到一名媽媽的私訊,稱1歲大兒子因罹患平腦症(lissencephaly),在她懷上二胎不久後便去世,並託夢說「很快就會再回來」;巧合的是,在大兒子離世的前一晚,該名媽媽才剛得知二胎是名非常健康的寶寶。張家銘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日前收到一名媽媽的私訊,稱1歲大兒子被診斷出罹患平腦症,雖然他沒見過患者本人,但要照顧嚴重異常且沒有意識及溝通反應的幼兒,可想而知是一件頗有難度和壓力的事情,「這個嚴重的先天異常疾病是因為大腦皮質發育異常,沒形成腦迴,造成思考及運動諸多生理功能異常,活動、生長進食都相當困難。」後來該名媽媽再度懷上二胎後求診張家銘,希望可以幫忙確定腹中的寶寶是否健康;而張家銘替她安排了羊水基因檢測與染色體晶片檢查,「後來報告完成了,是個好消息!腹中的二寶沒有特別的基因、染色體異常,包括TUBA1A基因。」隨後他便仔細地將基因報告中的所有內容完整解釋給該名媽媽及她的丈夫聽。張家銘臉書貼文。(圖/翻攝自臉書/基因醫師張家銘)未料張家銘事後收到該名媽媽的私訊,表示在檢查完畢且看完二胎的基因檢查報告,和丈夫開心回家後,當晚大兒子就託夢給自己的律師乾爸,稱「我要先去做準備,很快會再回來」,到了隔天晚上約10時,大兒子便在睡夢中安詳離世。該名媽媽透過私訊向張家銘告知大兒子的亡訊,同時感性寫下,「謝謝您的基因報告,我相信他(大兒子)聽到了!他迫不及待地去準備了。」對此,張家銘回覆,「未知之中真的有一股震懾人心的力量,我覺得小朋友一定會感謝兩位無怨的付出,同時我也向兩位偉大有愛心的父母致敬。」
遠離失智症!銀髮族「養成1習慣」大腦回春超簡單
運動有助於提升腦部健康,老少皆然。今年8月甫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周運動量越多、大腦皮質厚度越高,而皮質厚度被認為和腦部健康有關;更令人振奮的是,70歲以上長者只要從事輕度運動,例如每天步行15分鐘或走樓梯取代搭電梯,就可能對大腦產生明顯的正面影響。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醫師張庭瑜說明,這項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進行的社區型研究,共有2550位受試者,年齡涵蓋30到94歲;研究團隊事先請受試者填寫基礎問卷,了解平時的運動習慣,並在受試者大腿上配戴裝置,記錄每個人的運動時間、步行數、消耗的熱量等活動數據。經過7天的測試,研究團隊為受試者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計算腦部各分區的皮質厚度。結果顯示,受試者運動強度和大腦皮質厚度有關,運動量越多的人、大腦皮質厚度越厚。一般來說,大腦皮質的厚度和面積會隨著智商和年齡改變,被視為腦部智力和智能的指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70歲以上長者只要從事輕度運動,大腦皮質厚度就有明顯變化。據外電報導,研究團隊指出,即使是很小的行為變化,例如每天步行15分鐘或走樓梯,取代搭電梯,也可能對大腦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張庭瑜分享,從預防失智症的角度來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周從事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例如每天快走或爬山30分鐘、一周5天,如果每次30分鐘負擔太重,也可以拆成早中晚各10分鐘,只要感覺微喘的強度即可;如選擇慢跑這類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則每周75分鐘就足夠。為何有氧運動有益於腦部健康?張庭瑜說明,運動可以刺激腦部細胞活化,並增加快樂激素分泌、提升正面情緒;運動也可以增加人體感官接受資訊,有助於維持腦部機能;至於有氧運動最大的好處則是強化心肺功能、鍛鍊肌肉,身體機能良好之下,對腦部健康也有好處。
高血壓老婦受失眠之苦 耳穴貼壓提升睡眠品質
患有高血壓的70歲陳女士,近半年多來為失眠所苦,每天都須躺1小時以上才能睡著,且半夜也會醒來1至2次,伴隨有頭暈、頭痛及耳鳴的症狀,原本穩定的血壓亦隨之超標。1個月前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確診為「肝陽上亢」證型,經「耳穴貼壓」治療後,失眠狀況大幅改善而血壓偏高的狀況也得以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高血壓是內科常見疾病,高血壓伴隨失眠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甚至有些高血壓病人第一次就診就是因爲失眠。高血壓與睡眠有著密切的關係,據臨床統計說明,高血壓病人中有高達46.6%的人為失眠所苦。另有研究結果指出年齡小於60歲且每晚睡不到5個小時的人,高血壓發病率會顯著增加。失眠可能會使高血壓病人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導致血壓處於持續升高狀態。因此改善睡眠質量對維持高血壓病人血壓的平穩至關重要,可顯著降低其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林在裕表示,耳穴貼壓療法能促進經脈循行並增強臟腑功能,以達調暢氣血、陰平陽秘之功效。另外,亦可促進末梢神經與大腦皮質相應區的聯繫,使病人大腦皮質的抑制、興奮趨向平衡,來改善失眠質量,進而對失眠合併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值亦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耳穴貼壓是一種簡單又方便的保健療法,醫師將耳穴貼壓膠布貼在特定的耳穴上,經過適當的耳穴按摩即可發揮助眠、降壓療效。每次療程可貼壓2至3天,五個療程後評估療效,療程中可以讓病人隨時隨地親自參與治療。長期使用藥物來治療疾病的確會加重肝、腎的負擔,為了避免藥源性所導致的毒害,選用非藥物療法(如耳穴貼壓療法等),激發身體天然的抗病能力,改善失眠質量的同時也能讓血壓偏高的狀況得以控制。林在裕說明,門診時像陳女士同樣罹患失眠合併高血壓的病人還真不少,中醫理論中的耳穴貼壓療法臨床上證實有顯著的效果,不過缺乏大型且科學性的臨床研究,為有系統評估耳穴貼壓療法的療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將進行門診療效評估計畫,即日起徵求自願受試者。研究計畫將分實驗組與對照組2組進行,共有5次療程,每2至3天替換1次耳穴貼壓膠布。有興趣的民眾可向中興院區報名。
5關鍵基因從古留存至今 讓台灣漢人取得演化優勢
演化過程會保留有優勢的特徵,淘汰劣勢特徵,讓物種適應環境生存。陽明大學透過基因體序列分析,18日公布5關鍵基因,讓台灣漢人在千年演化過程中不被天擇湮沒。台灣的族群包含原住民族與漢人,漢人是過去400年中陸續移民來台。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研究1萬4401位台灣漢人的全基因體基因型及其中772位全基因體序列,找到CTNNA2、LRP1B、CSNK1G3、ASTN2以及NEO15個關鍵基因,一直從遠古遺留至今,是台灣漢人具有競爭優勢的基因。CTNNA2是形成細胞骨架的關鍵基因,特別是神經細胞的樹突棘,同時部分研究也發現它與男性精子的活動力有關;LRP1B基因則與低密度膽固醇有關,部分研究也發現它與巨噬細胞有關,可以在傳染病中提升存活機會;CSNK1G3基因則與乳汁酪蛋白成分、醣類脂質代謝有關,這些都會影響骨密度的新陳代謝;ASTN基因在南亞、南非及衣索比亞人類族群中亦發現其與演化適應有關,目前對於它在演化過程中的角色仍然所知不多,但與醣類代謝有關;NEO1基因調控細胞發展階段的黏附,包含大腦皮質神經元等,被認為與增強認知功能有關連性。不過這些基因可能也有負面影響。例如CTNNA2與ASTN2都與思覺失調症有關,而NEO1則與心血管疾病與自閉症有關。主持這項研究的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可文亞表示,這5個基因連結了一些新陳代謝的功能,但也和部分疾病有關,可以說明不同演化路徑下的人類族群,有不一樣的疾病易感性,這是演化的必然。研究也發現台灣漢人基因體亦記載著我們祖先具有東北亞及東南亞的基因交流印跡,分顯示出台灣的族群多樣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來自不同地理區域族群間的基因交流,早在400年前漢人大遷徙來台前就已發生,我們祖先在遠古時期的遷徙,才讓台灣漢人有著基因多樣性。可文亞表示,瞭解族群演化不僅只有歷史學與考古學的意涵,同時也包含了精準醫療的概念。例如非洲人演化所遺留下來的基因讓他們比較容易罹患鐮刀性貧血症,但鐮刀性貧血症變異攜帶者較能抵抗瘧疾,這是基因演化權衡(trade-off)的結果。因此瞭解台灣特有的遺傳起源與演化適應,對於建構本土的精準醫學有其重要性。這項研究也包含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馬偕醫院輸血醫學及分子人類學研究室,以及日本的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等研究團隊皆參與其中。
「不吃藥」血糖飆3倍!40歲工程師驚爆急性腦中風
86歲女病患,本身患有高血壓與心房顫動,生活尚可自理。某天突然左側肢體無力與眼睛偏斜,呈現半癱,立即送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就醫。經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為急性顱內大腦動脈堵塞。在神經內科趙怡靜醫師與神經放射科李喬華醫師評估與解釋風險後,掌握黃金時間三小時內,趙怡靜醫師先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治療,接續再由李喬華醫師進行動脈內取栓手術。趙怡靜醫師表示,透過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和動脈內取栓1個多小時手術,使得全阻塞的血管獲得部分暢通,缺少血流的腦細胞獲得了更多的灌注。兩個禮拜後女病患順利出院,已經可以自由行走,生活上可以自理。李喬華醫師也提到,另一名約40多歲男性工程師,本身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最近服藥順從性不佳,某日突然出現意識昏迷與去大腦皮質反應,立刻送到急診室搶救,病患血糖值高達400毫克/分升(mg/dl),正常人為126毫克/分升(mg/dl)以下,暴增3倍多。經檢查後,診斷為後循環雙側脊椎動脈與近側基底動脈阻塞。李喬華醫師建議,民眾如果有三高問題,一定要按時服藥,減少血管病變與損傷導致急性腦中風的機會。另外,也建議民眾要定期健檢。李喬華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對於顱內大動脈阻塞的動脈內取栓手術,打通率為59%至88%,術後90天後追蹤,有良好預後的比率占33%至71%,但有可能出現顱內出血比率為7.7%,動脈取栓與靜脈溶栓都有風險,但越早發現越早送醫,就越有機會獲得更多可能的治療方式。趙怡靜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發現以下症狀,可能就是急性中風的徵兆, 一定要儘快就醫。BEFAST(盡快)B: balance 走路不平衡,不穩E: eye 眼睛偏斜,視力模糊複視F: face 臉部或嘴角歪斜A: arms 手腳無力或偏癱S: speech 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T: time 盡速送醫
38歲熟女一睡不起!醒來「記憶全失」生活無法自理 醫揭腦病變元凶
台中市1名38歲的高姓女子過去無特殊病史,平常偶爾服用抗焦慮藥物,不料她某天就寢後竟一睡不醒,嚇得家屬趕緊將她送醫。醫生檢查後發現,高女的血糖極低,於是緊急為她注射葡萄糖液,但患者卻沒有清醒,後來經過腦部核磁共振,才發現是腦病變,經數月治療仍呈現認知及動作障礙,無法自理生活。台中醫院神經內科林子敬醫師透露,女患者到院時已無意識,經抽血檢測發現血糖過低合併感染症狀,於是立即為她補充葡萄糖液,幫助血壓回升,然而高女始終沒有清醒,直到透過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才查出她的兩側大腦及海馬迴病變,研判應是長時間低血糖導致腦損傷,長期治療後雖恢復意識,但仍無法自理生活。林子敬醫師提到,輕微的低血糖症狀包括頭暈、盜汗、心悸、發抖等,嚴重者則會出現抽搐、昏迷甚至休克,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受損,進而失去知覺或誘發心臟病及永久性腦病變;他進一步解釋,若大腦皮質和海馬迴部位的血糖波動過大,將導致神經元受損,引發腦部萎縮、認知功能退化等不可逆的神經傷害。林子敬醫師提醒,正常人的血糖濃度通常維持在70至140mg/dL之間,幾乎不會低於70mg/dL,如果民眾發現有低血糖症狀,可以及時補充糖分,通常會得到明顯緩解,然而症狀若未緩解或改善,應即刻就醫並接受診斷治療,避免影響到大腦功能,甚至導致昏迷、休克等嚴重意識障礙的情況。
舒心BAR/吳若權:善用憤怒 傳遞溝通
「憤怒」是很自然的一種情緒,而且成功的人,都懂得如何聰明地發怒。雖然生氣是一種人性的本能,但你可以學會不因此而傷己害人,還有助於彼此溝通。電影《超危險駕駛》中,女主角瑞秋工作不順,正在打離婚官司。在匆忙的星期一清晨,她開車載兒子上學,途中遇到大塞車。她生氣地對一輛擋住動線的大卡車按喇叭,沒想到因此而刺激了魔王駕駛湯姆,引來一連串的驚悚謀殺。其實,出現於台灣道路上的「路怒症」駕駛,並不在少數,引起的暴力事件,也經常在媒體新聞中出現。面對巨大生活壓力的我們,真該好好學習面對自己或別人理智斷線的場面,除了不讓彼此受傷,還能增進雙方的溝通與了解。破解路怒駕駛的心態根據研究顯示:駕駛的車愈高級,或是車體愈大,愈容易產生「我比你強大、我比你高等」的意識,就會刺激睪固酮分泌飆高。或許對方平時的確是一個能夠溝通的好人,但從他理智斷線的那一刻起,多巴胺快速上升,你對他說什麼道理,其實都沒用。這時候的他,完全都聽不進去。因為,他正處理性失靈的「瘋狗」狀態。此刻,你最好用行車紀錄器保全證據,選擇理性地請警方處理,好讓自己有機會全身而退,而不是獨自在現場與他爭辯。其實在腦科學研究中發現:「憤怒」屬於人類不可或缺的情緒之一,所以問題並不在於「覺得憤怒」有多可怕,而是學會該如何控制這種「發洩怒火」的行為。發怒,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很普遍的「有害的發怒」:常因為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情緒就像快煮壺一樣瞬間沸騰,立即爆發;或另一種極端,一味地忍耐,直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才將長期累積的怒氣一股腦兒地發洩出來,這些都是「有害的發怒」。另一種則是「有益的發怒」:就是坦率接受自己的情緒,盡可能抓住能減輕壓力的機會,在適當的時機,恰到好處地表現出自己的憤怒,並將想傳達的事情表現出來。認識憤怒情緒的科學根據研究發現:當我們遭受極度不合理的對待或感受到危險時,大腦皮質會受到刺激,促使去甲基腎上腺素分泌,使大腦變得亢奮,而且具有攻擊性,因此也被稱為「戰鬥荷爾蒙」。但此刻大腦的其他部分也會出現反應,這個部分就是掌管恐懼與不安的杏仁核。當大腦因為去甲基腎上腺素的分泌而亢奮時,也會因為杏仁核的反應出現害怕或厭惡。因此,大腦就呈現出「憤怒」的狀態。當大腦分泌去甲基腎上腺素的同時,也會分泌腎上腺素。去甲基腎上腺素,主要作用於神經,腎上腺素主要作用則在肌肉上,能夠讓肌肉強化,增加身體的供氧量,提升肌耐力。也就是說:腎上腺素的分泌,讓我們處於戰鬥中,而且能夠發揮更強的力量,這一切的作用,都是為了保護自己,所以才會攻擊別人。因此,我們要學習如何在怒火中燒的當下,策略性地控制場面,引導自己和對方,走向「有益的發怒」,以便在情緒過後,彼此都能全身而退。輕鬆化解發怒的危機好的策略性發怒,重點在於情緒可以氣憤,但言詞不能失控。當別人說的話可能傷害你的人格時,完全不需要忍耐,但你也不能像對方一樣口出汙言穢語,反過來傷害對方的人格。因為這麼做不但有可能讓自己遭受更嚴重的反擊,也會被周遭的人同樣貼上「易怒」的標籤,對自己來說也不是什麼好的結果。這時候,你必須要覺察到,自己已經感到憤怒不平了,並在心裡想著「他怎麼可以說這麼過分的話」或是「我不可能再讓他這樣糟蹋」。接著,要下定決心,為了避免再度發生同樣的情形,你要學著用最有效果的言詞和態度,將自己的心情與主張傳達出來。你必須意用字遣詞,盡量選擇「就算情緒上氣憤,也不會破壞與對方的關係,而且還能保護自己」的語詞。例如,被主管或同事惡意辱罵時,你感到很生氣,可以回應對方:「你剛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我的看法,其實是有管理上的風險,如果有人去向勞工權益保護單位舉發,會惹出很多問題,請問那是你真正要表達的意見嗎?」具有攻擊性的人,多半會找上他認為不會反駁的對象,所以當你變成對方攻擊目標時,你必須展現出「我會確實反擊」「想攻擊我、讓我受傷,可沒那麼容易」的態度。如此一來,對方就會覺得你不好惹,放棄繼續找你麻煩。雖然這麼說需要勇氣,但是讓對方知道你明明沒錯,卻遭受不當對待,不僅能提高你對自己的滿意度,也能擺脫煩躁的心情。不妨平日在家就多練習幾次,熟能生巧,萬一發生被發怒的人言語攻擊的時候,就可以用來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場面繼續失控。當然,如果對方生氣時,理智斷線了,是作勢以暴力攻擊你,你必須立刻轉身,離開現場,這是唯一的處理方式,不要遲疑。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究竟出版的《理智斷線》這本書,特別為你所整理摘要的重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你是否因此對於如何化解憤怒,有更具體的想法與做法了?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的經驗。《理智斷線》書封(圖/究竟出版提供)《理智斷線》本書引導讀者認識憤怒的情緒,並且把有益的發怒,轉化為最強大的溝通術。讓你不當濫好人,也不用生悶氣;就算發脾氣,也能不傷人不傷己!———————————————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全台近5成民眾「喝酒易臉紅」!缺代謝酶恐加速失智、罹腸胃癌
炎炎夏日即將到來,不少人喜歡在晚飯後來瓶啤酒消暑,但幾杯黃湯下肚後,額頭和臉頰就開始脹紅,這其實是因為天生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根據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喝酒容易臉紅的人,也較有可能罹患腸胃道相關癌症,飲酒過量甚至會增加失智的風險。由於酒精能抑制大腦皮質活動,因此喝了酒後能放鬆心情,不過長期飲酒過量恐影響腦部運作,美國史丹佛大學一項長達32年的追蹤研究顯示,倘若每週都喝7瓶啤酒,將提高失智風險;喝超過10罐的話,失智風險則會增加1.2倍;如果長期依賴、濫用酒精,風險則攀升至2倍之高。此外,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鄭以勤指出,「全台有將近5成的民眾」體內缺乏酒精代謝酵素,因此喝酒後常出現臉紅、心跳加快等症狀,除了加速失智發生以外,還恐大幅提高罹患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風險,因此容易臉紅的人應盡量避免飲酒,才不會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