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檢查
」 大腸癌 血便 大腸鏡 癌症 直腸癌![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96557/sm-d81cfb8d3308f184c73650401e93c5f8.jpg)
無糖飲料也要洗!別只用「清水」洗保溫杯 網友自曝因此出現多顆發炎性瘜肉
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現在有不少民眾都有隨身攜帶保溫杯的習慣。但與此同時,不少民眾認為,只要是喝無糖飲料,保溫杯就可以不用清洗,或是只用清水洗,目前有網友自曝,自己就因此讓自身嘗到出現多顆發炎性瘜肉。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有網友在Dcard上發文表示,自己平時習慣使用保溫瓶裝茶類飲品,而且經常放置隔夜後僅以清水沖洗保溫杯。而過去一年,自己頻繁腹瀉,雖然服藥後症狀得以暫時緩解,但很快又復發,無法根治。後經醫師建議後,該名網友接受大腸鏡檢查,結果醫師發現網友的腸道因長期發炎而產生多顆瘜肉。追溯源頭,這才發現,問題的根源竟是長時間未徹底清潔的保溫瓶。而網友的經歷也並非是特例個案,美國一名19歲的女大學生Kae(Kae)也曾在TikTok表示,自己在半年內4度被送往急診室搶救,而追溯源頭,發現造成自己生病的原因,竟是保溫瓶內未清理乾淨的矽膠片長霉。家醫科醫師陳崇賢(Chen Chung-Hsien)指出,飲用水本身並非完全無菌,加上瓶口經常與嘴巴接觸,甚至可能混入食物殘渣,若僅以清水沖洗而未徹底清潔並晾乾,容易滋生「生物膜」。這種生物膜是由微生物分泌的黏液所聚集,會附著在物體表面,例如牙菌斑即是一種生物膜的表現,而除濕機水箱內那層滑膩的黏膜也是生物膜的典型例子。對於如何正確清潔保溫瓶,腎臟科醫師顏宗海建議,應使用清潔海綿與杯刷,搭配適量洗碗精徹底刷洗,並確保連同瓶蓋上的矽膠條也一併拆開清潔,最後再晾乾。若保溫瓶長期使用後出現生鏽或刮痕,應立即更換,以免影響健康。顏宗海也提醒,部分民眾有將熱水或熱飲放入保溫瓶過夜,隔天飲用的習慣。顏宗海解釋,液體溫度下降至60至70度時,正好進入細菌大量繁殖的「危險溫度帶」,若長時間未飲用,可能導致細菌滋生。因此,顏宗海也建議,保溫瓶內的熱飲應盡量在1至2小時內喝完,以確保飲品衛生安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89987/sm-c9d9c61b6e2d1bc63c8b0675340a97f1.jpg)
「換水大腸鏡」降低檢查疼痛感 增加息肉檢出率
大林慈濟醫院換水大腸鏡學習中心,近十年來持續推廣換水大腸鏡檢查,提昇大腸鏡檢查技術,盼造福更多患者。由洛杉磯大學華裔教授梁永亨研發的「換水法大腸鏡檢查」,能降低患者檢查的疼痛感,提升傳統大腸鏡檢查成功率,增加息肉偵測率。人工智慧(XAI) 提升診斷精確度嘉義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林土量指出,大腸鏡檢查是及早發現並診斷大腸息肉的重要方法,對預防大腸癌具有重大意義。然而,息肉形狀和大小的多樣性,使得精確偵測和分類成為一項複雜的挑戰。研究團隊結合可解釋人工智慧(XAI)和深度學習模型,使AI的決策過程更透明。XAI讓使用者能夠了解AI是如何得出結果及做出決策的,這顯著提升了大腸鏡息肉檢測和分類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成為臨床診斷的有效輔助工具,提高了診斷效率和精確度。息肉輔助標記系統 增加息肉偵測與分類正確率嘉義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張宏義說明,為降低息肉漏診率並輔助經驗不足的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利用深度學習開發系統以協助醫師辨識及分類息肉是一項重要的研究領域。然而,由於醫療影像涉及隱私問題,資料蒐集困難,即便有公開息肉資料集可供學術使用,但仍需人工逐一標記息肉位置與類別以後續進行息肉偵測模型訓練,這不僅耗時,且標記人員容易因疲勞導致判斷錯誤,影響模型訓練效果。為解決上述問題,團隊提出了一個息肉輔助標記系統,完成標記後,只需檢查各圖片的息肉類別進行確認及調整,能大幅減少人力與時間成本。研究團隊還比較了不同物件偵測演算法,包括Yolo(You Only Look Once)及改良網路架構,旨在打造專屬於息肉標記的輔助工具,並提升息肉偵測及分類之正確率。換水大腸鏡與使用腹部壓力器材 降低徒手輔助壓腹頻率某些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大腸會變長且呈現環狀纏繞,使大腸鏡檢變得具有挑戰性。中壢長榮醫院醫師鄭吉良指出,高達90%接受大腸鏡檢查患者會經歷迴圈纏繞現象,這會降低盲腸插管的成功率、延長插入時間並增加併發症的風險。傳統上,腹部施壓及體位改變等手動輔助方法,被用於40%-70%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患者,以克服因迴圈纏繞造成的困難插管。然而,這些壓腹動作需要大量體力,會給內視鏡技術人員帶來了人體工學方面的挑戰,並增加相關職業傷害的風險。而研究顯示,水或鹽水交換法進行的大腸鏡檢查可以減少大腸鏡插入過程中對手動壓腹輔助的需求,造福更多患者。 【延伸閱讀】糞便潛血檢驗陽性 他大腸鏡檢查揪數顆瘜肉切除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這年齡」! 篩檢陽性未做大腸鏡檢風險最高增64%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999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86507/sm-c0d4c76fb8ec97a0d0ca896c99bf9b7e.jpg)
陸百萬網紅患大腸癌得年29歲 醫:出現「5狀況」必就醫檢查
29歲大陸繪畫網紅「咖啡」擁有200萬人追蹤,豈料她於今年5月自爆,確診「大腸直腸癌」中晚期,得知罹癌後她積極接受治療,但病情仍不見好轉,絕望的她在12月初選擇放棄治療,「我決定放棄化療了,放棄化療的原因,是因為已經經過9次化療了,但是複查結果是一點用都沒有。」26日傳出她不敵直腸癌病逝,得年29歲,消息一出令粉絲悲痛不已。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提醒,若出現以下5種狀況,且「5中1」都應趕緊就醫做大腸鏡檢查。鍾雲霓在臉書發文指,大腸癌的檢查時間若年屆45至50歲,請考慮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不是年年要做,大腸黏膜長個息肉需要6至8年,息肉變壞需要2至3年,所以如果做過第一次是正常的,3至5年檢查一次,甚至正常了一陣子之後再拉長年限至5至8年一次,都能早期去除大腸癌的疑慮和風險,所以不要問「大便出血是鮮血吧醫生」、不要猜「這個顏色一定是不是癌」。而若出現以下5種狀況,且「5中1」都應趕緊就醫做大腸鏡檢查:排便出血雖然我們都難免想以「我是鮮血沒關係吧」、「暗血才擔心吧」,來埋著頭哄騙自己,但「出血+不會痛」,的確是令人亮黃紅燈的大腸問題指標。體重異常減輕若在沒有什麼特別在減重的狀態之下,半年內體重掉了五公斤到八公斤左右,可能代表你腸道裡面有一個腫瘤在醞釀。排便習慣改變本來是一個比較順暢排便的人,怎麼覺得莫名其妙開始腹瀉,這個腹瀉還帶著血水;一般來講,有可能會大腸裡有息肉或者是腫瘤刺激腸道。平常容易腹瀉的,突然變得便祕嚴重,也代表有可能會有一個腫瘤悄悄地長大了以後,把腸道塞住之後讓人便祕。 裡急後重感有些病人會提到,有的時候會有裡急後重、想上廁所卻上不出來的感覺,可能腸道裡有腫瘤大到把腸道堵塞住了、同時造成刺激,讓人排便上不太出來。大便變細如果排便的粗細,從某一個時間點開始變得越來越細,要懷疑腸道裡面有什麼東西堵住了,讓它製造出來的糞便只能夠有一半的通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85860/sm-bc771a66dbc43b1f9623500fc9f8d776.jpg)
菲國男首次到台灣健檢 自認身體健康卻揪出癌細胞
71歲來自菲律賓的吉多先生與親友一起到台灣進行健康檢查,在大腸發現一顆約2公分的腫瘤,進一步細胞切片檢查後確認腫瘤為惡性腫瘤,即是罹患了大腸癌。自認身體健康 首次健檢揪出癌細胞吉多先生表示,平時生活正常,也沒有覺得身體有什麼不舒服,在菲律賓的健康檢查都很簡單,因為知道台灣醫療非常進步,所以這次與親友一起到醫院做詳細精密的檢查,沒想到首次接受胃鏡與大腸鏡檢查,沒想到就揪出了腫瘤癌細胞。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 增加治療難度童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乃元醫師指出,大腸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的癌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每年有數百萬人被診斷出此病。而根據WHO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數據,大腸癌也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的癌症,僅次於肺癌。由於大腸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常等到病情進展到晚期才發現,這使得治療難度和風險大幅增加。達文西微創結腸切除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張乃元醫師與患者溝通後,建議可施行達文西微創結腸切除手術,順利成功切除大腸中20公分的病變部位。也因為達文西手術傷口小,出血量少,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動,恢復非常迅速與良好。定期檢查莫輕忽 避免不可逆危機張乃元醫師呼籲,定期健康檢查非常重要,因為早期發現疾病即早治療,能顯著提高治療成功率,避免病情惡化,也能減少後續漫長且昂貴的治療費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76764/sm-8a8339013ed5898f9af7bab363c2e3cc.jpg)
69歲婦高燒不斷、沒食慾 就醫檢查竟是肝膿瘍!還發現早期大腸癌病兆
69歲女士,因持續發燒以及食慾不振,在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診斷出肝膿瘍,細菌培養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控制後,進行大腸鏡的檢查,發現早期的大腸癌,轉介至大腸外科順利完成手術,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健康狀況良好。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 易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感染科林邑璁主任研究發現,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很高比例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過去13年共有112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其中有45位(40.2%)病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12位(10.7%)病人發現有大腸癌,大腸病變的比例相當高。此研究成果已於113年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年會發表。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之化膿性肝膿瘍是臺灣很常見的地區性疾病,發生機轉目前認為是在腸道移生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移行至肝臟,造成化膿性的病變,使許多不具有肝膽病變的人得到肝膿瘍。至於和大腸癌或腺瘤性息肉有高度關聯的原因,推測可能是肝膿瘍的病人腸道中潛在有異常,故在感染急性期治療病況穩定後,會將每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轉診給腸胃科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查看是否有大腸黏膜的病灶。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 50歲以上務必檢查大腸內的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如果未及時切除,有可能轉化為大腸癌。其中年紀超過50歲以上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或大腸癌的唯一獨立危險因子。而近年來肝膿瘍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越來越高,2023年已達到7成,林邑璁主任呼籲,感染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務必接受大腸鏡檢查,希望能夠藉此早期發現癌症或是早期切除腺瘤性息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杭州寶媽中「砒霜之毒」 竟是1類中藥吃3年…醫搖頭:腸子全黑了
藥不能亂吃!中國杭州有一名35歲寶媽,身體冒出各種毛病,被查出中了「砒霜之毒」,但平時並沒有服藥的習慣,赫然發覺是吃中藥導致,整個腸子都變黑了。據《魯中晨報》報導,這名女子熱愛運動,平時也很注重健康,最近卻總感覺渾身無力,肚子也脹脹的,起初以為是照顧孩子導致,但身體漸漸出現變化,全身的皮膚變黑,尤其手掌和腳底特別明顯,又黑又粗糙,看起來有點病態的感覺,而且還出現發熱、月經失調、手腳麻木、胃口不好等問題,驗血顯示血球減少,隨即到醫院掛號。女子全身的皮膚變黑。(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師發現病情不尋常,一系列檢查發現,女子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均低於人體正常範圍,同時存在內分泌失調、肝功能異常、腹水、周圍神經病變等多系統損害,但免疫力指數、腫瘤標記等又是正常的,也沒有感染、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的跡象。不過醫師仍不放棄,仔細了解女子的資料並查閱國內外文獻,鎖定「砷中毒」,結果顯示尿砷高出正常人的10倍,證實是砷中毒,多是誤食砒霜所致。然而,女子並沒有服藥史,從不吃保健食品或營養品,進一步追問才知,有便祕的她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以清熱解毒,不間斷地吃了3年。據了解,牛黃解毒片是一種常見的中成藥,具有良好的抗發炎和解毒作用,但處方中的「雄黃」有較強的副毒作用,長期大量服用會引起慢性砷中毒,進而影響到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女子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護團隊立刻對女子進行治療,考慮到可能造成黑色大腸症,還做了大腸鏡檢查,一照果真整個大腸都是黑褐色,這個結果讓女子相當懊悔,因為自己的錯誤認知,讓身體承受這麼大的代價,但已經來不及了。對此醫生提醒,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做好職業健康體檢,減少環境污染和砷的接觸,是預防砷中毒的主要措施。日常若是服用雄黃類藥物,應在醫師的指示下進行,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更應該謹慎,而端午節外用雄黃時應避免接觸眼口鼻等黏膜,若要接觸需提前配戴好口罩、口罩,事後立刻洗手,假如誤食應馬上送醫。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373659/sm-fe59c0206cd019f775032c88b5611774.jpg)
5旬男子2個月反覆血便 醫拿大腸鏡檢查「督進去」就找到病因
一名54歲的中年男性日前前去醫院就診,主訴反覆血便近2個月,並伴隨食慾不振及排便習慣改變。雖然家族中並無大腸相關疾病史,但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認為,病人主訴的這些症狀已經是明顯的警訊,加上病人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為此立刻安排檢查,沒想到大腸鏡剛放進去,就馬上找到血便的原因。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時大腸鏡檢查一進入肛門,就發現血便的原因為「直腸癌」。而且癌症侵犯範圍和深度相當嚴重,所以導致直腸黏膜極其脆弱,經常出血。檢查完成後,該名病患被立刻轉診到林口長庚進行後續癌症治療。張靖醫師表示,這是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果,原本希望病患所遭遇到的是痔瘡所引起的血便。張靖醫師後來也提到,該名病人目前需確認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以及是否能保留肛門等治療相關問題。張靖醫師也希望他接下來的治療能一切順利平安。張靖醫師解釋,大部分血便的原因都是良性的腸道疾病,如痔瘡、肛裂或腸道發炎等。然而部分血便的原因則來自於「大腸直腸癌」。尤其當血便伴隨排便習慣改變、便中有黏液、體重減輕或有家族史等情況時,更需謹慎小心。「大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張靖醫師認為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早發現並切除腸息肉,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有助於減少其他癌症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371775/sm-6bca11d069fd45ad3b2dc5e59d645e69.jpg)
蔡尚樺半夜突PO黑底圖 再發「插針管照」吐心情內幕
曾奪下第55屆金鐘主持人獎的蔡尚樺,其亮麗的外型加上扎實的主持功力,都讓她吸引了不少粉絲的愛戴,她也時常在社群平台分享生活點滴。然而,她於25日清晨5點多突然上傳黑底圖,透露自己的緊張情緒。蔡尚樺於25日清晨5點在Instagram透露,自己將接受大腸鏡檢查,這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檢查前她於半夜起床喝瀉藥,直言「好撐。」到了25日一早,她則更新近況,可看到她在醫院換好衣服,手臂插著針管,「準備去麻醉,好緊張。」蔡尚樺將接受大腸鏡檢查。(圖/Instagram gladys.tsai)蔡尚樺不僅身材姣好,也是學霸,擁有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法律與經濟雙學位等學歷,2019年2月起和曾國城主持的《全民星攻略》節目,更讓她於2020年獲得第55屆金鐘獎益智及實境節目主持人獎。而她在去年年底曾自曝,與愛情長跑11年的男友「交大仔仔」易鼐恩分手,隨後卻被週刊爆出「無縫接軌」小8歲球員林秉聖,對此蔡尚樺則出面否認緋聞,表示「針對鏡週刊本期雜誌,以聳動標題散播,未經查證捕風捉影之不實內容,本人已採取法律途徑,要求鏡週刊下架報導,也懇請媒體先進勿以訛傳訛,再次轉載誤導感謝。」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69195/sm-9d16b4cc57273a57dec260ee06e20600.jpg)
徐乃麟破冰愛的擁抱楊繡惠 大和解關鍵人物曝光
楊繡惠日前因節目錄影過程中被徐乃麟罵「妳最賤」,兩人引發紛爭,今(14日)楊繡惠錄影徐乃麟主持《挑戰吧!大神》 ,在節目上演出大和解,徐乃麟說:「我們絕對不是炒新聞,今天要告訴大家,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都會過去的。」楊繡惠則透露剛才兩人碰面,對徐乃麟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乃哥我愛你!」徐乃麟直言:「自己都放不過自己,就是自己沒有智慧。」並表示自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因為在事件當下沒有講清楚,才會造成日後的紛爭,也跟楊繡惠說:「小的誤會要當下解釋。」製作單位特別送上插上20支箭的蛋糕給楊繡惠。(圖/趙文彬攝)至於兩人和解關鍵,楊繡惠說事件發生後去錄影曾國城節目,「那天錄完影城哥問我有空嗎?要我進休息室,他跟我說這樣這樣處理很不妥當,乃哥是一條腸子通到底的人,會講那些話都是節目效果,我回說應該是乃哥不喜歡我,城哥說乃哥不喜歡人,就不會跟對方互動,這句話點醒了我,真的是一語驚醒夢中」。楊繡惠透露,其實3天前才去開刀割了息肉,「我10月10日去做大腸鏡檢查,就接到製作單位的邀約電話,當下就想說不管是割息肉還是割大腸,都要來上節目,不然乃哥又要誤會我」。徐乃麟則搞笑說:「我們中午剛好真的是吃大腸麵線。」立即笑翻全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6/369116/sm-62a3321aab31de85fa3fb448686d1a83.jpg)
28歲女罹患大腸癌 竟是每日吃「這一物」釀禍
如果想要身體健康的話,每日的飲食真的都十分重要。近日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糠榮誠在出席節目時分享2個個案,1人是每日必吃一包鹹酥雞,結果吃了一年後發現罹患大腸癌。另外一名女子則是熱愛飲酒,時常會喝客人剩下的酒,同樣也是喝了一年多之後,發現是第3期大腸癌,2人現在都在進行化學治療中。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糠榮誠在出席「聚焦2.0」節目錄影時分享2個案例,這2名28歲女性雖然都沒有癌症家族史,但都擁有相似的不良生活習慣。第一名女子長期便秘,且經常熬夜,每天都要到凌晨一點多才入睡。他一年多前在知名補習街工作,每天下班後總會順路買一包鹽酥雞回家吃。後來,他因大便帶血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確診為第3期大腸癌,並進行了手術和化學治療。第二名女子則在舞廳擔任服務生,除了有抽菸的習慣外,還經常喝客人沒喝完的威士忌。該名女子這樣喝了大約一年多後,因上腹疼痛而就醫。經過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的存在,病理報告顯示是第3期大腸癌,目前也正在進行化學治療。糠榮誠解釋,要罹患大腸癌通常需要三個條件:首先是腸黏膜受損,其次是帶有致癌基因,最後則是接觸到致癌物質。上述兩名女子很可能都具備這三個條件,再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愛吃油炸食物和飲用烈酒,使得她們在年紀輕輕時就罹患了大腸癌。此外,糠榮誠還指出,臨床上有不少患者會將腸癌引起的血便誤認為是痔瘡。他提醒,痔瘡的出血通常發生在肛門口1公分的位置,並且是在排便後流出鮮紅色的血跡,而腸癌引起的血便,則多是在糞便中發現暗紅色血跡。他強調,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5/360695/sm-d64ee05e01176562e95e6b40fe4c89be.jpg)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 醫曝:久病恐釀禍
34歲的吳先生正值青壯年,剛成家立業的他肩負養家的重擔,為了養育妻小成了工作狂,每日飲食也只能隨便打發解決。近日如廁時持續出現血便症狀,讓他誤以為是痔瘡搗亂,索性至藥局購買成藥治療。然而,情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無奈之下求診胃腸科,深入檢查後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透過生物製劑治療,才終於得以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的生活品質,也逐漸開始注重平時的飲食習慣。留心這些症狀 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顏旭亨醫師指出,IBD屬於免疫系統疾病,常見症狀如腹痛、腹瀉、血便、莫名貧血、體重減輕及發燒。如有慢性腹瀉兩週以上,或是其他症狀長達三個月以上,就建議民眾盡早就醫,進一步診斷是否為IBD。依顏旭亨醫師臨床經驗分享,一般而言,透過醫師初步檢查,通常95%求診的患者屬大腸急躁症,因此不需太過擔心。IBD臨床診斷需將慢性病史,大腸鏡檢查、腸道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腸道造影等影像學檢查,以及典型的內視鏡影像和病理組織等綜合評估才能確診。IBD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顏旭亨醫師解析,兩者差異在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範圍僅止於大腸、直腸,症狀包括血便、腹瀉、直腸出血等;克隆氏症則可能擴及大腸、小腸及多處部位。IBD若反覆發炎未癒,容易增加大腸阻塞、腸穿孔、瘻管,甚至提升腸癌機率等併發症的風險。IBD治療武器多 生物製劑助患者一臂之力隨著現代藥物發達,IBD的藥物選擇也逐漸趨於多元。除了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外,近年來醫藥專家已運用先進生物科技設計出各類生物製劑。顏旭亨醫師表示,生物製劑類似於標靶藥物,可以精準瞄準發炎相關免疫分子進行作用,因此比較不會傷害與疾病無關的細胞或組織,而是針對特殊發炎途徑的傳導物質進行移除。而治療武器的搭配組合仍需視個案個別疾病程度而定,只要疾病控制良好,腸道不發炎、身體抵抗力變好,腸道內的細菌也較不容易增生而形成感染症,避免嚴重感染發展成敗血症。 均衡飲食 維持免疫力 日常3大原則要注意!IBD目前推測成因與基因遺傳及飲食西化有關,基因遺傳的部分,西方人罹患比例較東方人多出許多。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12人,而克隆氏症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口3.9人。根據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證明,截至2024年6月,全國共有2,360例克隆氏症患者和5,23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無論東西方,盛行率均在節節上升。顏旭亨醫師建議,均衡飲食應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避免加工食品,且懂得調適生活壓力才能常保腸道健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58687/sm-a56b369cbefffc091421ce965caf55a0.jpg)
大腸癌早期難發現 醫示警「4徵兆」要迅速就醫
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且發生、死亡人數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外科醫師陳榮堅就提醒,大腸癌早期很困難,因此若民眾出現「4徵兆」,包括血便、經常有莫名脹氣感,以及排便習慣和糞便形狀改變,就得盡速就醫檢查。敏盛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醫師近日在《健康多1點》臉書衛教影片中說明,大腸癌是由自身細胞變化而來,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人僅在出現異常時才求診。陳榮堅指出,最常見的大腸癌徵兆是血便,若頻率過高,2到3天就血便,且持續一個月以上,應立刻就醫檢查;第二個徵兆是經常感到無緣無故的脹氣,這也可能是大腸異常的信號;第三個徵兆則是排便習慣改變,像是如間隔時間變長、有腹脹情況;第四個徵兆是糞便形狀變細,這些都可能是腫瘤阻塞腸道的表現。陳榮堅進一步指出,體重減輕和容易疲勞也是潛在症狀,應作為輔助參考,因此當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時,必須高度警覺。他建議民眾,無論有無症狀,應在50歲時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在40歲後應將大腸鏡納入定期健檢項目。衛福部也在官網公告,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衛福部也提醒,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衛福部呼籲民眾,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51077/sm-c8e10a782b8a813078c4737eceaaaac0.jpg)
子宮摘掉反釀「腹瀉血便問題」 專業醫解釋:不是癌症
一名女子因為子宮肌腺症導致長期生理痛的關係,後續決定摘除子宮。但即便子宮已經摘除,該名女子不時地會有腹瀉、血便問題,再加上嚴重的時候都是原本經期的時間,這讓女子再度就醫。而在歷經醫師的檢查後,醫師確認並非是癌症,而是子宮內膜跑到大腸壁。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FB粉絲專頁分享個案,一名不到40歲的女性病患,長期受子宮肌腺症困擾,多年來一直有生理痛的問題,經常需要靠止痛藥和荷爾蒙來減輕症狀。直到2023年,因為藥物副作用過大的關係,該名女子決定摘除子宮。錢政弘醫師表示,手術後女子的生理痛問題雖然解決了,但卻開始出現間歇性的腹瀉問題。女子原以為是手術後身體還沒恢復,但觀察了三個月後,腹瀉情況依然沒有改善,後續便前來向錢政弘醫師求診。女子表示,最嚴重的腹瀉,總是在其過去月經該來的時候發生。這項回報讓錢政弘醫師非常很驚訝,因為女子的子宮已經摘除了,不應該還有月經周期。但女子也解釋,其月經周期一直很規律,即使現在沒有月經,他也能準確推算出過去應該來月經的時間,而那幾天總是腹瀉特別嚴重,幾乎無法出門工作。錢政弘醫師告訴女病患,表示腸道蠕動確實會受到雌激素變化的影響,即使子宮摘除,但卵巢功能正常,如果骨盆腔內仍有子宮內膜異位,荷爾蒙的變化也可能引起便秘或腹瀉。此外,大腸有病變時也可能會腹瀉,錢政弘醫師也建議女子注意大便是否有出血。兩個月後,女子再次來門診,表示自己真的有血便。錢政弘醫師便安排其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的醫師懷疑女子在乙狀結腸和直腸交界處有惡性腫瘤出血,女子也一度以為自己罹患大腸癌,但是在錢政弘醫師的安慰下,讓女子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後續檢查結果顯示,女子並非是惡性腫瘤,而是子宮內膜異位到大腸黏膜上,造成出血。後續錢政弘醫師會診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該名醫師也同意錢政弘醫師的診斷,後續決定在手術中切除疑似出血的大腸部分,切下來的病灶大小約三公分,化驗結果證實是子宮內膜異位組織。錢政弘醫師表示,這樣的結果可以合理解釋,為何女子到原本生理期時,會發生嚴重腹瀉和流血問題。而在歷經治療後,女子已經沒有腹瀉問題。錢政弘醫師也提到,在過去的診療經驗中,遇過多位女性病患被診斷為腸躁症或不明原因的腹痛、腸炎,最後才發現是婦產科疾病引起的問題,如巧克力囊腫引起的腸沾黏、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錢政弘醫師也向網友呼籲,如遇到便秘、腹瀉、腹脹等問題時,除了看胃腸科,也要考慮到婦產科的可能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49687/sm-ea5e792e71eb14b01d81ebbffd71572e.jpg)
大便顏色可了解腸胃道疾病 出現這4顏色是「警訊」!快自我檢視
大便不只是身體排泄出來的廢物,從糞便的顏色中其實也可以推敲出可能的消化道疾病。正常的糞便顏色為何?哪些糞便顏色又是身體的警訊呢?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一一說明。民眾在大號時也不妨觀察一下,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為什麼大便會是黃棕色? 醫:與「膽汁」有關一般正常大便的顏色會呈現黃棕色、咖啡色,陳俊欽主任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膽汁」,剛從肝臟製造出來的新鮮膽汁為黃棕色,之後會進入膽囊儲存,存積一段時間後會慢慢轉為綠色,最後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小腸,幫助消化分解脂肪。但並不是所有膽汁最後都會進入大腸隨著糞便排出。陳俊欽主任指出,約有90%的膽汁會從小腸末端再吸收回肝臟,僅有10%的膽汁會進入大腸和未消化的食物混合,當食物顏色和這些黃棕色或帶點淺綠色的膽汁混在一起時,就會使糞便以黃棕色、咖啡色的顏色呈現。大便顏色會受飲食影響 4顏色可能是身體警訊由此可知,糞便其實有可能會因為吃下的食物、藥物等影響而有不同的顏色,如:使用鐵劑或吃大量黑芝麻、內臟/豬血湯等,可能會解出黑便;吃紅色火龍果,可能會解出鮮紅色的糞便。不過,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排除食物、藥物等因素,大便呈現以下顏色時,就有可能是「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深綠色、墨綠色大便:大便顏色越綠,代表膽汁濃度越高,這可能是小腸出問題,使得膽汁再吸收的量少、進入大腸的量高,如果又拉肚子伴隨右下腹疼痛,那腸發炎、腫瘤等都是可能的疾病,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急性腸胃炎」,當小腸發炎時無法進行再吸收,就會使大便呈現深綠色、墨綠色。灰白便:與深綠色、墨綠色大便正好相反,大便呈現灰白色代表糞便中沒有膽汁,可能是通道阻塞導致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如果有眼睛變黃、皮膚變黃、茶色尿等症狀,就是「阻塞性黃疸」,大多數都是因為「胰臟癌」、「膽管癌」所致,少數是因為「總膽管結石」造成阻塞性黃疸產生灰白便。黑便:大便如瀝青、柏油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都有可能使大便顏色變成黑色。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若遭到胃酸破壞,會釋放出鐵質,高濃度的鐵就會使大便呈現黑色。鮮紅便:若解出大便為鮮紅色,則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除顏色外也要注意「這些」 及早發現大腸癌風險除了顏色之外,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排便習慣改變、粗細/形狀改變、頻率改變、有裡急後重或解不乾淨的感覺等,很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民眾應該要放在心上,及早就醫檢查,若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前驅「大腸息肉」並進行切除,將可避免大腸癌風險。而現在,國健署也有提供50-74歲民眾公費大腸癌篩檢服務,每2年可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善加利用。另外陳俊欽主任也建議,年滿50歲的民眾應接受1次標準化大腸鏡檢查,平時也應多吃蔬菜水果、新鮮食材,避免高油脂類、西化飲食等,對腸道健康、預防保健才能更有幫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4/348114/sm-16154cc59efd2a5d36def1ce1dad2c9c.jpg)
馬桶有血當痔瘡...37歲工程師「半年就過世」 醫嘆:整圈都腫瘤
「糞便有血」的症狀,常被當作痔瘡,不過日前一名37歲工程師時常解出血便,每次都當是痔瘡擦藥治療,半年後一檢查,才確診罹患大腸癌,且已擴散至腹腔,在半年後就過世了。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近日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分享病例,表示過去曾收治一名37歲的電子業工程師,他自述已經血便了一段時間,每次上完大號馬桶裡都留有血滴。他曾問廠護(勞工健康服務護理人員),對方熱心解釋「大部分是痔瘡」,建議他先以藥膏治療,詭異的是怎麼擦都擦不好。蕭醫師表示,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大半年,男子終於到醫院照大腸鏡檢查,怎知鏡頭才推進肛門口沒幾公分,「幾乎整片都是腫瘤癌症,一切片果然是大腸癌。」蕭醫師緊急將他轉介至醫院進一步治療,很可惜地癌細胞已擴散到整個腹腔,外科醫師開完刀又關上,表示自己無能為力,而患者在半年後就過世了。蕭敦仁示警,「看到血便千萬不要以為一定是痔瘡!」他以該名男子為例,提醒雖說糞便潛血大部分都是痔瘡,但萬一不是,狀況或許就很嚴重。他呼籲國人不要抱持僥倖的心態,應謹慎一點即時照大腸鏡,若有狀況,很快就能揪出病灶。蕭敦仁說明,在台灣,大腸癌曾連續蟬聯15年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大腸癌分為0期、第1期至4期,雖然0期、1期的存活率很高,但當下幾乎是沒有症狀的,很難發現。一旦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是不規則腹痛、便秘、無緣無故貧血「通常都比較後期了」,再次呼籲不要等到有症狀才檢查。蕭敦仁列出有7大症狀,恐是大腸癌已上身:一、排便習慣改變。二、不規則腹痛。三、經常腹脹便秘。四、不明原因貧血。五、大便中有血、有黏液。六、體重減輕。七、排便排不乾淨。蕭敦仁補充,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假如糞便潛血呈現陽性,需立刻照大腸鏡,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就不在意。「本來檢查就是在沒有症狀時趕緊檢查,當有問題趕快把早期病灶抓出來,不要等到有這些症狀才去做,通常比較晚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8/346498/sm-4edcad1689e09f2e229d729355ec2163.jpg)
慢性便祕恐罹大腸癌?年長者便祕怎解?
引起慢性便祕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神經問題、結構性改變、腸道發炎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引起。臺安醫院內科部蘇志盛主任說明,年長者便祕原因有很多,當中最危險的就是大腸癌引起的。若持續三個月有血便、體重減輕、不規則的排便的習慣,會建議大腸鏡來釐清導致便祕的原因。大腸癌造成慢性便祕造成年長者罹患慢性便祕最常見的就是大腸癌,因為腸道長腫瘤或是病變狹窄,堵住一部分的空間,導致糞便難以通過。蘇志盛主任說明,我們會根據慢性便祕患者的年紀、遺傳基因、家族病史、血便、體重減輕、不規則排便習慣,並持續三個月以上,除了使用藥物緩解症狀之外,也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釐清便祕的原因。慢性病也會造成便祕蘇志盛主任表示,年長者一來他們本身就是大腸癌高風險族群,二是有許多慢性病,需要服用較多的藥物,可能會導致慢性便祕。那會透過整個身體的狀況以及一些危險徵兆,例如便祕情況交替出現、體重瞬間減輕3公斤,那都會建議患者透過大腸鏡釐清原因,再根據病人的特性、慢性病來做一些調整。從飲食、運動改善臺安醫院孫榕營養師表示,年長者可能熱量或者蛋白質攝取不夠,導致患有會有肌少症,再加上牙口不好,所以他就更不願意吃。因此,在烹煮時,建議可挑選一些嫩葉、煮的比較軟爛或者是剁碎,讓長者比較好去咀嚼、比較好吞下去,那就增加它膳食纖維量。同時,再配合運動來改善腸道蠕動、肌少症等狀況。如果以上兩個方法都沒辦法調整的話,建議尋求醫生的幫助,透過治療以及藥物去改善便祕的狀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39886/sm-8f4e5e0c7482fee73584227ad20fa790.jpg)
長期便祕恐致頭痛、肩痠,還可能變腸癌! 中醫師「這樣調理」促腸蠕動
41歲蔡女士近五年來排便非常不順,一週一次是家常便飯,最長曾達兩週,排便時要非常用力才偶爾大出小硬便。這可能和她容易緊張、做生意壓力大、生活不規律有關,久而久之,便秘成了一種習慣,有時會引起腹痛、頭痛,很不舒服。女性便秘比例高 推測與這些因素有關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說,蔡女士經胃鏡和大腸鏡檢查沒有大礙,因此不是消化系統器官造成的器質性便秘,而是習慣性便秘。推估成年人罹患便秘者大概15%左右,臨床上明顯可見女性多於男性,老年人多於年輕人。老年人是因為消化功能退化造成便秘比率上升,女性則推測是要兼顧工作與家庭導致壓力大、受雌激素影響、肌肉力量不足、運動量較低、水喝得比較少等;此外,還有飲食不定時、纖維質攝取少等生活環境和個人行為,都是可能發生便秘的原因。長期便秘不理 恐引發大腸癌黃鋒榮指出,長期便秘如果不解決,可能會衍生腹痛、頭痛、肩痠、食慾不佳、口臭、頭昏眼花、失眠、急躁、口乾舌燥、疲勞等症狀,更甚者還可能引發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等,不可輕忽。規律生活與飲食、保持好心情 預防便秘的不二法門黃鋒榮指出,這起個案首重「潤腸通下」,以玄參、麥門冬、生地黃、大黃、芒硝的增液承氣湯為主,後續再「補益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為主,提升腸蠕動功能,兩個月後效果慢慢浮現,到了三個月後,已經可以一天排便一次。黃鋒榮強調,預防便秘最好從日常生活做起,包括保持情緒平穩、規律作息、多運動、攝取足夠的纖維質與水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0/337270/sm-88f47009de50dbcf5e747cbf2523c686.jpg)
癌細胞跑肝臟 「整形皇后」爆直腸癌第4期
57歲「整形皇后」顧婕患直腸癌,4月底住院摘除惡行腫瘤,怎料15日又傳出癌細胞擴散,已是第4期。顧婕表示,17日她會公開病況。據悉,顧婕之前做過手術,切了結腸和惡性腫瘤,發現癌細胞到肝臟,再進行肝電燒手術。顧婕血便1年,脹氣30年,便秘也20多年,她靠軟便劑加浣腸,輕忽問題,身體漸漸亮紅燈,而顧婕又愛吃烤肉,近期大便要花1小時,擠壓腹部才能排便,發現腫瘤後病況又惡化。食藥署指出,2006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108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2.9人,發生人數已超過17,000人,標準化發生率上升87.3%。食藥署說,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另,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食藥署表示,世界衛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並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呼籲民眾避免吃加工肉和少吃紅肉。為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74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驗(FIT),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以早期診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33322/sm-da060697cb544ab305fbd4ca3239a1d8.jpg)
「整形皇后」驚傳大腸癌三期!中晚期竟0症狀 醫勸3類人直接做腸鏡
女星顧婕出道超過20年,有「整形皇后」之稱,近來驚傳罹患直腸癌3期,最近就要住院開刀。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透露,老人家很喜歡把糞便潛血當作痔瘡出血,鴕鳥心態逃避檢查,然而糞便潛血陽性有20分之1的機會大腸癌,甚至有5成機率會演變為大腸癌風險的腺瘤性息肉,尤其3類人要注意。林相宏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老人家很喜歡把糞便潛血當作痔瘡出血,鴕鳥心態逃避檢查,很多都是子女硬是把爸媽拖來檢查,常常診間外的畫面就是爸媽一直碎念「沒事幹嘛叫我來檢查害我清腸餓的半死」,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糞便潛血陽性有20分之1的機會是大腸癌,且有5成機率演變為有大腸癌風險的腺瘤性息肉。醫師表示,「這一天一次來了兩個糞便潛血陽性的60歲長輩,而且很不幸的,兩位大腸鏡的結果都是大腸癌。一位早期,大腸鏡直接腫瘤切除根治;一位已經中晚期,需要轉介進一步開刀。不過兩位都沒有任何症狀,就算已經中晚期,也頂多說肚子偶而脹脹的,排便依舊很規律」,如果要到大家熟知的排便習慣改變,腫瘤都已大到阻塞腸道。醫師表示,早晚期大腸癌常常沒有症狀。(圖/翻攝自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林相宏指出,如果糞便潛血陽性,最後在3個月內即早做大腸鏡檢查,且有3分之1的早期大腸癌,糞便重驗一次會顯示正常,所以絕對不要鴕鳥心態逃避大腸鏡;醫師提到,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都可以下降大腸癌的死亡率,如果就國家公共衛生觀點,糞便潛血是C值比較高的選擇;若就準確度而言,大腸鏡是比較好的選擇。林相宏提醒,家族有大腸癌、過往有3顆以上腺瘤型息肉或是>1公分的息肉,以及已經有先關症狀如體重下降、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出血等,最好直接做大腸鏡檢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32502/sm-a28992001ca696466a009bb7d747d02f.jpg)
長期疲倦、咳嗽恐罹癌? 醫曝「7症狀」應及時診治:發現時已晚期
罹癌前身體也會有警訊!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其實身體會透過不經意的狀態,反覆對人發出警告,而這些預警,可能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癌變過程中的反應,而黃軒也列出了7個「癌症來臨前的小症頭」,只要能抓住每個機會,對這些信號保持警覺,仍可以及時診治,防止癌症朝晚期發展。1.一直感覺疲勞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好好休息就能很快調整回來,但若是長期(超過6個月)反覆疲倦,可能就要注意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黃軒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多種體內多壓力來源,如血清功能系統、細胞因子、發炎反應、代謝功能失調、粒線體功能障礙等等,甚至和遺傳變化都有關,並將使人體免疫力受到破壞,讓潛藏在體內的癌细胞快速生長,尤其消化器官癌症腫瘤,並與慢性疲勞、便秘關係更加密切。2.女性持續腹脹女性如果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甚至下腹或骨盆出現疼痛、腸胃不適,並有進食困難、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不緩解的症狀,就有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而卵巢癌又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由於其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會有持續的腹脹感,容易會被忽視。3.經常性腹痛常常有腹痛的症狀,夜間也更加嚴重,卻摸不到肚子哪邊疼痛,平躺時又更加嚴重,最後只能坐著入睡時,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兆,而發現時通常也已經是晚期了。4.一直火燒心火燒心,是形容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鬆弛,使胃酸逆流經過食道至口中,因為強酸刺激所造成的燒灼感,又稱為胃食道逆流 如果有長期症狀,又合併有腹部疼痛、胃有大潰瘍,吃止痛藥、止酸藥物仍不能緩解時,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發生癌變的前兆信號。5.一直血便血便常會和痔瘡混淆,但血便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若等到出現糞便變細條、大不乾淨、次數增加或有便秘症狀出現,可能已經是大腸癌晚期了,因此民眾應該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大腸是否有息肉、腫瘤,確認是否出現惡變情況。6.一直血尿當發現尿液帶血跡,但身體沒有其他不適時,總會以為只是身體上火,但實際上,這可能是膀胱癌的前兆。黃軒就提醒,在膀胱腫瘤中,惡性膀胱癌佔大多數,無論良性還是惡性腫瘤,都可能出現無痛性血尿,由於缺乏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患者可能不會多加重視,從而延誤了及時的醫療診斷和治療。7.一直咳嗽咳嗽雖然是普遍常見的症狀,但如果持續3個星期以上乾咳、咳出帶血的痰,並伴有不明原因低燒、胸悶、呼吸急促、大量泡沫狀痰液的情形,服用藥物亦未減緩,恐怕是肺癌的風險,建議趕緊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確認肺部是否存在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