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
」 NASA 地球 天文學家 小行星 外星人罕見彗星9日看得最清楚!天文學家稱肉眼可見 錯過要等8萬年
有一顆彗星據說在舊石器時代被史前人類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看到後,就不曾出現的彗星,近期再度現蹤跡,天文學家表示在10月9日前後幾天是最佳觀賞時間,最特別的是肉眼可見,如果錯過下一次再現需約8萬年時間。根據英國《衛報》和《中央社》報導,在去年初被發現的彗星C/2023 A3(Tsuchinshan-ATLAS,紫金山-阿特拉斯),已於9月底來到近日點,預估於10月13日達近地點。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公共天文學家布朗(Gregory Brown)解釋,彗星的特色是離地球越近越亮,離太陽越近同樣也越亮,因此最接近時不見得是最亮的時候」依他多年經驗,推斷最亮時間在10月9日前後。對此布朗也提到,肉眼可見的彗星已經十分稀罕,而這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有可能會是,人們過去數十年來看過最亮的其中一顆,「絕對值得大家追星」。不僅如此,布朗建議追星族可以選在破曉前的清晨,朝東方六分儀座方向尋找,而彗星很快就到太陽另一側,10月13日起,觀測時間就轉為日落後的傍晚,往西方的牧夫座方向觀察。布朗總結,雖然彗星光用肉眼看可能就像天空中一個亮點,用望遠鏡也許還能看到它的尾巴,但能高興的是,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從舊石器時代後,至今才能再看見,有幸目睹的人都該感到慶幸。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軌道周期極長,繞太陽一圈需約8萬年的時間。
「期間限定」迷你月亮今晚起現身!繞行地球56天 下次要等30年
受地球引力影響,2024年的9月29日到11月25日間,將有1顆約公車大小的小行星短暫繞行地球軌道,成為地球「期間限定」的第2顆「迷你月亮」。據《公視新聞網》報導,這顆名為「2024 PT5」的小行星來自阿爾朱納小行星帶(Arjuna asteroid belt),於8月7日被NASA贊助的小行星陸地撞擊持續報警系統(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ATLAS)發現。西班牙康普頓斯大學的科學家對2024 PT5的軌道進行了21日的追踪,並確定它將以馬蹄形軌道繞行地球56.6日,之後將脫離地球引力,再度回到阿爾朱納小行星帶中,預計下次重返地球軌道的時間則會落在2055年。根據發表「2024 PT5繞行研究」的學者馬可斯(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說明,這個天體太小、太暗了,一般的業餘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都看不到,需要專業天文學家常用的望遠鏡才有可能看到。根據馬可斯解釋,天體必須以每小時3540公里、對太空天體來說相對緩慢的速度,進入離地球約450萬公里的範圍內,才有機會被地球引力捕獲,成為暫時性的「迷你衛星」。事實上,2024 PT5並不是首個被地球引力捕獲的天體,過去曾發現數個小行星成為臨時衛星的案例。天文媒體「Space.com」也指出,天體被地球短暫捕獲的事件相對頻繁,大約每10年間皆會發生數次;而長期捕獲則較為罕見,約每10至20年才會出現一次。
太陽閃焰再度「稍微」密集發生 鄭明典曝2圖證實
由於太陽每次發生閃焰情況時,連帶的會發出強烈磁暴,有機率影響到地球上的衛星、電網等基礎設施,因此太陽閃焰現象一直都是許多天文專家長期觀察的重點。日前氣象專家鄭明典就分享2張太陽的照片,證實從5月活躍期之後,近期太陽閃焰的情況又稍微密集發生。氣象專家鄭明典於29日在FB發出兩張照片,一張是目前太陽表面黑子的情況,一張是目前太陽閃焰的畫面,鄭明典解釋「不是特別強的閃焰,在5月的活躍期之後,最近太陽閃焰又稍微密集起來,太陽黑子數也不小!」不少網友在看到鄭明典分享的照片後,紛紛留言表示「難怪最近我的手機網路卡,是因為黑子太多造成的,差點忘了有此事」、「朝向地球的黑子有這麼多」、「這應該超級專業的望遠鏡才看得到吧?」、「太陽的黑芝麻!」、「上週ESA的SolO在太陽的另一面紀錄到一次X14」。其實台北市立天文館也曾於19日發文,根據天文學家的長期觀察,太陽具有平均約11.2年的活動周期,而太陽黑子的數量與太陽活動關係密切,當黑子數量多的時候,太陽閃焰、太陽風等劇烈太空天氣現象也會增加。文章中也提到,太陽黑子數量於近期達到新高峰,18日太陽表面滿佈17群活躍區,黑子數達288,是繼2002年7月以來的最大值,而太陽噴發的高速帶電粒子,除了帶來極光現象外,也會影響人造衛星、無線電通訊、全球定位系統與電力設備等。
20年來最大值!台北天文館曝「太陽黑子」最佳觀賞時機
觀賞太陽黑子的最佳時機來了!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指出,過去幾天的太陽黑子數量達到近期新高峰,7月18日太陽表面滿佈17群活躍區,黑子數達288,是繼2002年7月以來的最大值,且接近第25太陽週期的高峰,直呼近期將是20餘年來觀賞太陽黑子的最佳時機。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官網指出,根據臺北天文館觀測發現,過去幾天的太陽黑子數量達到近期新高峰,7月18日太陽表面滿佈17群活躍區,黑子數達288,是繼2002年7月以來的最大值。而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太陽黑子指數及長期觀測(SILSO)也從長期趨勢預測,現在已接近第25太陽週期的高峰,近期將是20餘年來觀賞太陽黑子的最佳時機。天文學家透過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具有平均約11.2年的活動週期,而黑子數量與太陽活動密切相關,當黑子數量多時,太陽閃焰、太陽風、日冕物質拋射等劇烈太空天氣現象也隨之增加,太陽噴發的高速帶電粒子除了帶來極光現象外,也會影響人造衛星、無線電通訊、全球定位系統與電力設備等。臺北天文館也表示,該館除了長期進行太陽觀測記錄並提送國際天文組織外,亦於開館日上午10至12時與下午14至16時,開放民眾使用觀測室的專業望遠鏡觀賞太陽黑子,歡迎蒞臨參觀。
黃仁勳揭示輝達未來佈局 鍾愛台菜「蒼蠅頭」
日前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仁來瘋」熱潮,這次他除了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之外,還接受《TVBS看板人物》主持人方念華全專訪,暢談AI掀起的科技革命,另外也揭示了公司未來佈局及自身小故事;談到未來發展,黃仁勳也在節目中真心建議「台灣能投資更多人工智能超級電腦,它會是未來創造知識的工具。 」黃仁勳進一步解釋,過去的知識創造主要依賴於人類,而未來,超級電腦會幫助我們發現新知,「沒有一台人工智能的超級電腦,就像天文學家沒有望遠鏡,必須擁有科學的工具,才能推進科學」。目前正一個AI時代,方念華詢問AI是否有一天會超出控制,自主思考並做出決定?黃仁勳強調,自主跟自動化技術必須高度重視,以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而輝達作為推動人工智慧革命的發展再次世界引擎,黃仁勳也針對不同的對象提出建議,公司應制定AI策略、學生應開始接觸AI並學習相關知識,另外因機器人技術變得非常重要,也建議從事計算機科學的專業人才加速接觸AI,他強調「因為這是歷史上最令人驚嘆的科技革命之一,也是前景可期的絕佳機會」。被問到最喜歡的台灣菜,黃仁勳毫不猶豫回答「蒼蠅頭」。(圖/TVBS提供)此次台灣行程,黃仁勳走訪眾多夜市也吃了很多美食,其中最喜歡的台灣菜是什麼? 黃仁勳毫不猶豫回答「蒼蠅頭」,且又耐心用中文補充說一句「相當好吃的」,笑稱:「簡單的食物就是我的最愛!」在節目訪談後,黃仁勳對主持人方念華的訪談給予高度評價,讓方念華如釋重負笑喊「我所有的壓力都解除了」精彩內容可鎖定6月16日晚間8點及11點、6月17日上午10點TVBS 56頻道《TVBS看板人物》。
「人類史上最具野心的計畫」 黃仁勳打造虛擬地球和下一代平台Rubin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2日晚間在台大體育館進行主題演講時,首度透露輝達「很多員工不知道的機密」、就是新一代GPU平台,叫做Rubin,引發全場一陣驚呼。他也再度介紹跟台灣合作的「Earth-2 氣候數位孿生雲端平台」,以及「數位人」服務,預計未來所有PC都將變成AI,幫助人們執行多種任務。黃仁勳表示,NVIDIA Earth-2是一個生成式AI模型,以更高解析度生成,速度比傳統物理方法快1000倍,在台灣的中央氣象局,已經用這些模型預測颱風登陸地點,接下來可模擬建築物周圍氣流,預測像是「下沖」現象,了解是否會損壞街道或影響行人,這樣精準地預測天氣、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危害,可讓人類事先規劃對天災的對策,期望未來能提供地球每一個角落的氣候預報,讓大眾無時無刻知道氣候現況,是「人類史上最具野心的計畫之一」 。特別的是,黃仁勳在介紹這個野心勃勃的計畫時,影片中他用標準的中文介紹,他還笑著詢問觀眾「我的國語標準嗎?」,然後坦白這是由「Jensen AI」生成的中文影片。除了工業用機器人,輝達也在研發服務業的「數位人」微服務,也就是製作生成式AI數位化身,NVIDIA ACE已在雲端環境裡提供使用,並於RTX AI PC搶先體驗,已獲戴爾科技、ServiceNow、Aww Inc.、英業達、完美世界遊戲等多間客戶服務、遊戲和醫療保健領域的公司採用。另一個演講亮點,包括輝達今年才剛推出Blackwell架構,黃仁勳就曝光新一代的開發產品是Rubin GPU,將採用8顆高頻寬記憶體HBM4,Rubin Ultra GPU將採用12顆HBM4,預計在2025年第4季量產、2026年推出。Rubin的命名來自女性美國天文學家Vera Rubin,是研究暗物質的先驅。
重大發現!銀河系最大「恆星黑洞」BH3 質量達太陽33倍
歐洲太空總署16日表示,距離地球2000光年處發現銀河系迄今最大的恆星黑洞(stellar black hole),質量高達太陽的33倍。因為這項發現太過重大,研究團隊甚至還提前公布細節,方便學界進行進一步觀測。新發現的恆星黑洞命名為BH3,研究團隊在歐洲太空總署的望遠鏡「蓋亞任務」蒐集的數據中意外發現BH3的存在。在檢查觀測數據時,研究人員注意到天鷹座其中一顆恆星有明顯擺動現象,而根據光譜變化觀測擺動是目前尋找星體的手段之一,研究人員便藉此發現了BH3的存在。歐洲南方天文台設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的觀測也進一步證實BH3的質量和上述天鷹座恆星的公轉軌跡,恆星以11.6年為週期繞黑洞一周。歐洲太空總署成員之一的巴黎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Paris)天文學家帕努佐(Pasquale Panuzzo)表示:「這項發現是一項驚喜,BH3不僅是銀河系中質量最大的恆星黑洞,也是距離地球第二近的黑洞」。恆星黑洞形成於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末期崩潰時,銀河系中已發現數十個,其中大多數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10倍。銀河系中最巨大的黑洞是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其質量總和相當於數百萬個太陽。然而它並非來自爆炸的恆星,而是由巨大的塵埃和氣體塌陷所形成。蓋亞任務的下一批數據預定於2025年末發布,但這一發現的重要性促使團隊提前對外公布BH3的詳細資訊,方便天文學家可以立即展開研究。帕努佐表示,一旦發布消息,人們就會爭先恐後地觀察,這也方便學界釐清黑洞的其他基本性質。
太空垃圾殘片擊穿美佛州民宅 屋主嚇壞:差點砸到我兒子
一件疑似來自國際太空站的太空垃圾在2023年3月8日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墜落,打穿一座兩層住宅的屋頂及一樓地面。經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已經收回這塊墜落的金屬碎片,並接手調查事故原因。墜落佛州民宅的太空站殘骸。(圖/摘自X)墜落佛州的太空站殘骸,造成民宅損壞。(圖/摘自X)《衛報》報導,根據美國科技新聞網站Ars Technica的報導,這塊墜落物是一塊重約2磅(約0.9公斤)的圓柱形金屬板塊。美國太空司令部在2023年3月8日下午2時29分曾偵測到一件太空碎片進入墨西哥灣上空,朝佛州西南部墜落,與房主歐特羅(Alejandro Otero)家中監控攝影機錄到撞擊聲音的時間相差僅5分鐘。遭太空站殘骸擊中的佛州民宅,天花板明顯損毀。(圖/摘自X)歐特羅表示,當時金屬碎片撞擊房屋時,發出了巨大的聲響,在一樓地板和二樓天花板都開了大洞,還差點撞到他的兒子。事發時,歐特羅正在外地度假,並不在家中。NASA發言人透露,調查人員將盡快查明碎片的確切來源。但報導指出,國際太空站在2021年3月曾丟棄一個金屬托盤,連同上面已廢棄的電池,總重達2.9噸,是國際太空站有史以來拋棄的最大物體。該托盤原定於2023年3月7日至9日期間重返大氣層。太空站殘骸墜落地球,打中美國佛州民宅,樓板破損。(圖/摘自X)天文學家在3月9日預測,這個托盤在重返過程中不會完全燒毀,可能會有大約一半重量的碎片實際撞擊到地球表面。歐特羅在3月16日上傳了房屋受損照片回覆,表示自己曾聯繫過NASA但未獲回覆。報導還指出,這起意外所引發的賠償問題可能會較為複雜,因為雖然安裝在托盤上的電池屬於美國所有,但托盤本身則是由日本航空航天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射的。
龍不是好東西 哈薩克「龍年變蝸牛年」…傳統曆法揭:今年閏年易生災禍
農曆新年和生肖不是華人的專屬,生肖也各異其趣,例如越南就把兔年改成貓年,而中亞國家哈薩克更把龍年換成「蝸牛年」,原因還是讓華人驚訝的不吉利。「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發文介紹哈薩克獨特的12生肖,並指哈薩克文化認為「龍不是啥好東西」,因此把龍換成「形象更好」蝸牛。「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也用蝸牛年的吉祥話笑說,「蝸起旋風,蝸到頭獎,好運蝸蝸叫」。另據《哈薩克國際通訊社》報導,今年不只是該國的蝸牛年,更是「1年有366天的閨年」,民俗學者派波吾勒指出,哈薩克受伊斯蘭宗教影響,讓過去天文學家使用古代伊斯蘭曆法的「希吉來歷」,進而造成這特殊現象。龍在哈薩克被蝸牛取代。(圖/Pixabay)他指出,該歷根據月亮的盈虧將月長分別28、29、30和31天,並分別給予獨特名稱,例如28天為小月;29到30天為中月;31天屬大月。且四季分法相當獨特,3、4、5月為一季;6、7、8月為一季;9、10、11月為一季;12月、1月、3月為一季,2月慘遭「拋棄」。此外,當地伊斯蘭信仰雖認為真主創造的每年每天,都不會有類似佛滅日、黑色星期五等特定災難日,但民間仍對每4年出現一次、因為有29天1個月而被列為閏年的該年,出現「閏年不易,易生災禍」說法。另有民俗專家認為,閏年是祖先「相似時間裡的重複災難」的生活經驗,且蝸牛年實際上沒被列入正式的12生肖。派波吾勒也表示,3月21日到22日「黑夜與白晝時長對齊的日子」,才是蝸牛年正式開始的日子。哈薩克12生肖分別是鼠、牛、獵豹、兔、蝸牛、蛇、馬、綿羊、猴、雞、狗、野豬。在傳說中,動物為想知道來年的年份好壞,決定比賽並用誰先看到新的1年作順序,駱駝雖高大被認為最有希望先看到新年到來,但老鼠偷鑽到駱駝耳朵,反而成為最早看到新年的動物,還把駱駝氣得離開,並留下「駱駝個兒雖大,12生肖卻沒牠」諺語。◎民俗說法,切勿盡信!
「台北101大小」潛在威脅天體週五晚間接近 距離地球僅0.019天文單位
被美國航太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列為「潛在威脅小行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s, PHAs)的2008OS7,即將在2月2日(週五)晚間10時40分最接近地球,距離僅0.019天文單位,約285萬公里,以每秒18.2公里的速度通過。天文學家根據其表面反射率估計,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210到480公尺,大小接近臺北101大樓高度,所幸2008 OS7這次接近並不會撞擊地球或進入大氣層,所以安全無虞。台北天文館表示,太陽系中估計有上百萬顆小行星,絕大多數都與地球相距甚遠,但有少數軌道與地球相近,天文學家將這些可近至0.05天文單位,約750萬公里,且直徑達140公尺以上的小行星稱為「潛在威脅小行星」。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被發現的PHAs有2,349顆,其中最大的是1999 JM8,估計直徑達7公里。2008 OS7於2008年7月30日被發現,公轉周期約2.63年,週五晚間最接近地球時亮度約15等,將在鯨魚座與波江座交界處快速通過。天文館說明,其實每年PHAs接近地球的次數遠比大家想像來得多,光是在2024年與地球距離近到0.05天文單位以內的就有18顆,最接近的是在12月4日通過的2020 XR小行星,距離只有0.01477天文單位,也就是220萬公里左右,其次便是本次的2008 OS7。「潛在威脅小行星」2008 OS7即將在週五晚間10時40分最接近地球。(圖/台北天文館)至於在未來150年內最接近地球的,則是直徑約370公尺的毀神星(99942)Apophis,它將在2029年4月14日以不到4萬公里的超近距離擦過地球,幾乎達到同步衛星的高度。幸運的是,目前科學家已暫時排除了撞擊的可能性。據估計,在這2000多顆PHAs中,大約只有156顆的直徑大於1公里,屬於大型PHA,若有類似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很可能會造成全球性的地質與氣候劇烈變化,甚至滅絕事件。不過,天文館指出,這樣的事件平均每44萬年才會發生一次,所以也不需要過於擔憂。
「珠穆朗瑪峰大3倍」惡魔彗星奔向地球 6月初最接近「有望肉眼觀察」
目前有消息指出,被暱稱為「惡魔彗星」、官方編號12P/Pons-Brooks的彗星目前正朝著地球直衝而來,雖然其體積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龐大,但並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而其將於6月2日距離地球最近,天文學家認為,在當天甚至有望直接用肉眼進行觀察。據了解,12P/Pons-Brooks彗星是早在1812年就被發現,屬於哈雷型(Halley-type)彗星,更於1883年被命名,是一顆軌道週期有71年的彗星,是目前已知周期的彗星中,最為璀璨耀目的彗星。而12P/Pons-Brooks也被認為可能是12月天龍座κ流星雨的母體[。根據《Unilad》報導指出,12P/Pons-Brooks因為有觀測到具有一個「角」,因此被命名為「惡魔彗星」,而科學家研究過後認為,所觀測到的「角」應該是有氣體與塵埃所組成的「虛擬的角」。報導中也指出,12P/Pons-Brooks將於6月2日距離地球最近,這不僅是天文學家難得可以觀測的機會,也是全球天文愛好者難能可貴的觀察機會,有天文學家表示,在當天甚至有機會用肉眼直接觀測。除了體積超過3倍珠穆朗瑪峰大之外,12P/Pons-Brooks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一顆「冷火山」彗星,隨時都會發生爆炸,在2023年7月、2023年10月時都曾發生過爆炸,而它的「惡魔角」也是因為爆炸的關係所長出。而專家也強調,即便12P/Pons-Brooks爆炸時會產生一些碎片,但即便他在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爆炸,仍距離我們有1.44億英里,基本上不會對地球產生任何危險或影響。觀測到的12P/Pons-Brooks彗星。(圖/翻攝自社群網站X)
聖誕快樂! NASA分享太空「聖誕樹星團」最新影像
聖誕佳節即將來臨,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於近日分享了被稱為「聖誕樹星團」的合成影像,藉由顏色的處理與方向的旋轉,讓編號為NGC 2264的星團更有佳節氣氛。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的報導指出,NASA錢卓拉X射線天文台最近拍攝了該星團,星團的編號是NGC 2264,其內部的組成恆星都很年輕,年齡介於100萬至500萬年之間,恆星的質量則介於太陽的十分之一到7倍間,星團距離地球約為2500光年。為了讓NGC 2264更有佳節氣氛,便加上了WIYN 望遠鏡的數據合成,其翠綠色也是後製而來,藍色及白色點則是望遠鏡偵測到X光的結果,此外天文學家也將圖片順時針旋轉了大約160度,所以它看起來更像聖誕樹的頂部朝向圖片上方。事實上,NASA在2018年時,也曾在聖誕節前夕分享1張酷似「聖誕花環」的圖片。其名為「船尾座RS」(RS Puppis)是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的造父變星,它被塵埃包圍,還會向塵埃發出較亮光芒,被灰塵反射時會產生反射光,就如同聖誕節的閃耀花環。其名為「船尾座RS」(RS Puppis)是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的造父變星。(圖/微博)
你被騙多年?課本「杜甫畫像」另有其人 竟是他腦補畫自己
許多人在學生時期,都會拿國文課本中的古人惡搞,唐朝詩人杜甫更是榜上有名,但其實杜甫畫像不是杜甫真的樣貌,是畫師蔣兆和以自己的長相虛構出來的,許多古人也是如此。冷知識bot在微博發文說,杜甫的畫像畫的其實是畫師自己,杜甫的畫像很早就被納入國文課本,10年前網路上更流傳多種「杜甫很忙」惡搞塗鴉。冷知識bot表示,很多人以為那是古人畫的,但它其實是已故現代畫家蔣兆和(1904-1986)在1959年的作品,當時他接受邀請要畫杜甫的畫像,但他看了古書都找不到形容杜甫樣貌的內容,所以他就拿自己的臉畫了。蔣兆和落款時寫,「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千載豈知逢新世,萬民歡唱大同時。我與少陵情殊異,提筆如何畫愁眉。」綜合陸媒報導,因為古人沒相機,畫像的人力成本高昂,就算是名人也不一定能讓容貌畫像流傳,如果畫了經過千百年,畫像不一定能保存完好,這讓古人的長相很神祕。「杜甫很忙」惡搞塗鴉。(圖/翻攝微博)據了解,蔣兆和除了畫杜甫是「腦補」,畫其他古人時,也是拿親友跟名人當範本,如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是醫學家岳父蕭龍友,宋朝天文學家祖沖之,以陸氣象學家竺可楨為原型。冷知識bot補充,畫劉徽、張衡、張仲景、僧一行、孫思邈等人也是如此。儘管如此,不少人說,「我覺得蔣先生主要是畫出了符合杜甫人物形象的神態吧」、「臉雖然未必一樣,但是那個感覺對了」、「畫中的杜甫早已不只是一個人,更是一類人」、「但畫的還挺貼切,彷彿就該是這個樣子」。臉書粉專魚漿夫婦笑說,「我們玩的杜甫,其實不是杜甫。」
記得要抬頭!獅子座流星雨18日達極大 最佳觀賞時機曝
每年11月初至月底出現的獅子座流星雨,將在18日達到極大,預估每小時天頂流星數為10至15顆,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指出,今年極大期不受月光干擾,是近年來觀賞條件最佳的一次,流星雨輻射點在午夜前升起,直至天亮前都適合觀賞,而且越接近天亮,流星數量也越多。天文館介紹,獅子座流星雨是最知名的流星雨之一,曾於1833年11月12日出現驚人的「流星暴」,在9個小時內出現超過24萬顆流星,它的母彗星譚普「塔托彗星」1865年被發現,周期33年,天文學家據此準確預測到1866年將再度出現獅子座流星暴,之後在1899、1933與1966年也都如期而至,最近一次獅子座流星暴出現在1999年及2001年,每小時數量亦破千顆。此外,天文館表示,獅子座流星雨以高速聞名,流星平均速度高達每秒70公里,相當於時速25萬公里,居所有流星雨之冠,流星出現尾痕的機率也較高。欣賞流星雨不需要專業天文觀測器材,只要前往無光害、視野開闊之處,使用雙眼即可觀賞。
金馬影帝被前世情人誘惑 莫子儀800萬望遠鏡前浪漫談情
金馬影帝莫子儀攜手劇場女神鄧九雲主演奇幻愛情電影《溟溟》,以前世今生為主軸,片中莫子儀飾演天文學家,遇上獨立音樂歌手葉穎飾演的神秘女學生,認定葉穎就是前世深愛的女子,面對一場如夢似幻的誘惑挑戰。電影中天文台場景取景於中央大學的天文台,其中24吋望遠鏡耗資800萬台幣建造,也是1980年代臺灣第一座具有天文研究用大型望遠鏡的天文台,莫子儀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看到天文台整個天頂打開,透過望遠鏡看星星,非常期待拍攝成果。莫子儀在《溟溟》飾演天文學家。(圖/華映提供)莫子儀在《溟溟》飾演天文學家,為讓角色更立體具說服力,他與導演陳子揚拜訪了多位研究天文的教授跟學者,也將自己在片中身為科學家卻對前世今生執著的困惑與學者討論,莫子儀表示,他後來得到的答案是,科學與前世今生並非不能同時存在,「研究科學的人,同時會有自己的信仰,信仰的事情可能沒辦法全然用科學去解釋,但兩者並不衝突。」莫子儀認為電影中葉穎的存在像是自我投射,看到了跟自己一樣迷惘的靈魂,可以互相安慰、填補彼此。葉穎則透露這場在天文台的戲要訴說的夢境非常長,有很多轉折與鋪陳,對話時有一點偏差都會破壞氣氛,要很流暢的去演繹,讓第一次演戲的她印象深刻,也很開心第一次演戲可以跟莫子儀對戲。《溟溟》葉穎在天文台的戲碼需要流暢表達情感,讓她印象深刻。(圖/華映提供)電影除了角色和場景考究,也找來好萊塢幕後團隊參與拍攝,身兼導演與編劇的陳子揚畢業於世界頂級查普曼大學道奇電影學院,他用同窗情誼特別邀請《Night Terrors》、《Straight Edge Kegger》攝影師克里斯多夫普迪(Christopher Purdy)擔任攝影指導;也邀請曾以電影短片《幽魂之境》曾獲2020年台北電影節最佳聲音設計獎,另有知名作品《馴龍高手2》、《大象席地而坐》的范文銳擔任聲音設計。《溟溟》將於6月16日上映。
天外隕石砸穿屋頂!她上前摸「還熱熱的」 專家揭來歷:超過40億年歷史
「流星雨落在我家屋頂上」。美國紐澤西州霍普威爾鎮(Hopewell Township)一處民宅9日突遭不明物體貫穿屋頂,驚慌失措的女屋主起初以為被人丟擲石塊,未料上前查看並觸摸石頭,驚覺「熱熱的」,才發現是隕石降臨。據《紐約時報》報導,女屋主可普(Suzy Kop)表示,這顆4x6英寸(約10.16x15.24公分)隕石剛貫穿屋頂、砸進父親臥室時,真的誤以為被人丟石頭,但仔細觀察石頭和「撞穿屋頂,砸壞地板再彈起撞傷天花板,最後才落停地板」軌跡,以及觸摸石頭時感到的溫度,才發現這很可能是顆隕石。科學家推測隕石可能是隨著寶瓶座流星雨墜落地球。(圖/翻攝自推特)當地警局指出,這起隕石墜落事件沒造成任何人傷亡,女屋主報案後也要求對全家人、住處進行輻射檢測,結果數值都沒異常,相關科學機構獲報後,也開始調查隕石來歷及成分。富蘭克林研究所首席天文學家皮茨(Derrick Pitts)認為,這顆隕石可能有40至50億年歷史,並隨著每年4月19日到5月28日之間的寶瓶座流星雨,墜落到地球表面。據統計,每年平均有5200噸的隕石墜落地球,但只有5到10顆墜落後被尋獲,平均大小約為彈珠至籃球,絕大多數隕石都被燃燒殆盡。而較大隕石除可能造成這次的砸穿屋頂事件外,造成8千萬顆樹瞬間焚毀、3人死亡的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事件,就被認為可能是墜落隕石在空中爆炸,引起的大規模災害。
天文學家首度觀測「恆星吞噬行星」 極可能是地球最終命運
宇宙的星辰和萬物的生命一樣,都會從新生走向凋零。據國外的最新研究指出,有天文學家日前觀察到,一顆垂死的類太陽恆星,正在吞噬附近運轉的行星,而這個現象也可能預測了地球最終的命運,多半是被太陽吞噬而走向滅亡。綜合《Guernsey Press》、《CBS News》等外媒報導,天文學家本月3日公布的研究指出,他們觀察到距離地球1萬光年至1萬5000光年的宇宙場域,有一顆已存在100億年、質量約是太陽的0.8倍到1.5倍且的類太陽恆星,隨著老化而逐漸膨脹之餘,也正在吞噬另一顆質量比木星還大近10倍的氣態行星。 之後該項研究被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共同負責該項研究的麥克洛(Morgan MacLeod)說,「如果有什麼可安慰的話,那就是這將在大約50億年後對地球發生。」雖然天文學家過往有觀測到宇宙場域的其他恆星吞噬行星的痕跡,但若論吞噬的過程,這是首度被發現。對此,參與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學者卡斯李沃(Mansi Kasliwal)表示,該顆行星被吞噬的過程其實非常短暫,由於恆星的壽命可達數十億年,因此這是在十分偶然的情況下所發生的事件。當類太陽恆星走向衰亡,就會膨脹到原本大小的1000倍以上,轉變成一顆紅巨星(Red-Giant)。而該項最新研究也預示,太陽在能量消亡之際,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不斷膨脹並吞噬包括地球在內的4顆行星。
外星人可能已收到人類訊息 科學家:要花27年回覆
不管是科幻電影還是小說,外星人都是大家喜愛的題材,而人類也想和外星生物做聯繫。近日有科學家說,外星人可能已經收到地球人的訊息,但他們要花27年才能回覆。而有些專家則認為,外星人不太可能偵測到訊息。據《每日星報》報導,根據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的計算,如果用太空探測器「先驅者10號」送訊號,若在1972年發射,要在2002年才能到達一顆名為白矮星的死星,距地球27光年。而據估計,如果要等到死星附近的任何外星生命回覆訊息,要等到至少2029年,費時27年。據了解,俄羅斯曾執行秘密不明飛行物計劃,跟外星人做聯系,他們在1977年發射訊號,並在2007年到達2顆遙遠的恆星。報導稱,在2030年以前,科學家不想收到任何外星人的答覆。沒有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天文學家休斯頓(Macy Houston)說:如果要發送訊號,還要取決於諸多因素,如監測恆星的時間或頻率,和回傳訊號是否有被傳輸。加州大學天文學家馬戈特(Luc Margot)表示,人類微不足道且不頻繁的傳輸訊號,不太可能讓外星人偵測到人類,「地球的無線電傳輸量,只達到銀河系體積的百萬分之一。」此外,據《每日郵報》報導,一位律師希恩(Daniel Sheehan)曾參與美國前UFO項目,近日他說,有6名線人參與了羅斯威爾飛碟墜毀事件,而參議院工作人員正在聯系他們;另位諾貝爾獎提名人科學家普托夫(Hal Puthoff),也曾在2008年到2012年間參與飛碟工作,他認為,「我們的具體任務,是收集從軍事人員和承包商那裡收集到的任何證據,以了解真實性。」
直徑8.5M「小行星」驚險掠過南美洲南端 距離地表僅36000公里
一名克里米亞業餘天文學家鮑里索夫(Gennadiy Borisov)於上週觀察到1顆小型巴士大小的小行星靠近地球。對此,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當地時間26日證實,該小行星已於台灣時間27日上午8時掠過南美洲南端,距離地球表面只有36000公里,大約與運行於地球靜止軌道的高軌道人造衛星相同,是目前發現最接近地球的近地小行星之一。據BBC的報導,NASA指出,這顆於上週末被鮑里索夫於克里米亞天文台觀察到的小行星「2023 BU」已於美東時間26日下午4時27分(台灣時間27日上午8時27分)掠過南美洲南端上空,其距離地表的長度約等於高軌道衛星所處的36000公里高空,因此雖然離地球非常近,但沒有撞擊風險。NASA進一步指出,「2023 BU」的直徑約為3.5至8.5公尺,因此若進入地球也會在大氣層中遭到分解,但會有一些較大的碎片形成壯觀的隕石群落到地表。經過全球多個天文台進行數十次觀測後,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負責維護的「哨兵」(Scout)撞擊風險評估系統也迅速證實該小行星將會掠過地球。NASA近地天體專家法諾奇亞(Davide Farnocchia)表示,「地球的引力拉動了小行星,並調整它在太空中的路徑。」這導致「2023 BU」掠過地球後其繞行太陽的軌道將發生改變,公轉一周將從原本的359天增加至425天。目前「哨兵」撞擊風險評估系統也正在努力尋找更大型的近地小行星,以降低隕石襲擊地球的風險。
搜奇/彗星撞地球係金耶 NASA執行防禦測試成功將行星「撞歪」
電影上經常上演彗星撞擊地球,造成重大災難、人類滅絕的情節,但第一顆已知撞擊地球的流星,卻真實的在8年多前發生過。為了避免「彗星撞地球」,美國航太總署NASA似乎透過實驗找到解決的方法。為了避免「彗星撞地球」,美國航太總署NASA似乎透過實驗找到解決的方法。(圖/翻攝自NASA)根據《CNN》報導,美國太空司令部近期發佈的檔案,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撞擊地球的星際流星。報導指出,這顆星際流星是一種來自太陽系外的太空岩石,這種情況實屬罕見。這顆被稱為 CNEOS 2014-01-08 的流星,於 2014 年 1 月 8 日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北海岸墜毀,幸未釀成重大災害。NASA「行星防禦測試」插圖。(圖/達志/美聯社)為了避免科幻災難電影《彗星撞地球》的情節上演,美國太空總署NASA過去與歐洲太空總署,進行為期7天的模擬演練。狀況是假設,有一顆小行星正衝向地球,結果發現,即便第一時間發現,人類還是無法改變行星的飛行路徑。根據模擬,這顆行星6個月後會墜毀在東歐,造成大規模傷亡。透過模擬,假設一顆小行星距離地球約3500萬英里,大小介於35到804公尺之間,即使立刻被發現,人類能有6個月的時間應變,但科學家從模擬結果發現,根本沒有改變小行星軌道,或讓地球避免被撞擊的方法,最後這顆小行星被預測墜毀在東歐,從北歐的挪威瑞典丹麥,到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全都受害,造成大規模傷亡。不過,NASA為了保衛地球,還進行了名為DART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由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太空飛行器,飛行器會以時速15000英里撞擊小行星,預計將能夠讓小行星的速度改變1%。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家項目的領導者安迪里夫金博士(Dr Andy Rivkin)表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想要做的,是把到來的物體速度改變大約每秒一公分距離,這不是很快,但如果你提前足夠時間完成,你可能會讓它完全錯過地球」。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NASA在2022年的9月底,成功以DART擊中寬160公尺的小隕石Dimorphos,若未來有其他星體或物體要撞擊地球,都可以使用這類技術,使該物體偏離原本運行的軌道,遠離地球,避免人類如恐龍在白堊紀末期一樣,因隕石撞地球而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