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館
」 天文館 流星雨 台北天文館 月亮 滿月12月天象燦爛! 木星衝、雙子座流星雨接力
冬季夜空的亮星特別多,今年十二月尤其精彩,先後有十年來仰角最高、最適合觀察的木星衝、少見的木星衛星「雙影凌」,歲末最後一場雙子座大型流星雨,還有水星西大距與月掩一等亮星等,民眾將可大飽眼福。台北天文館提到,12月14日(六)是年底最精采的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期,預估每小時天頂流星率(ZHR)約為150。天文館表示,12月8日(日)為木星衝,為木星最亮也最適合觀賞的時段,亮度-2.8等,不僅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顆星,而且整晚都可觀賞,以簡易的雙筒望遠鏡即可觀察到木星著名的四大衛星,透過天文望遠鏡還可看到木星表面的帶紋與大紅斑等特徵;當四大衛星的陰影投射在木星表面時,會產生少見的「木衛影凌」,12月30日(一)19時,木衛一和木衛三將同時發生影凌而出現難得的「木衛雙影凌」,非常值得欣賞。天文館指出,12月14日(六)是年底最精采的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期,預估每小時天頂流星率(ZHR)約為150,但當晚受到月光影響,可觀賞到的流星數量將大幅減少,不過由於雙子座流星雨的特色是流星速度快且常有明亮的火流星,因此若天氣晴朗,仍有機會捕捉到不少明亮的火流星。天文館進一步提到,今年冬至在12月21日(六),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將經歷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雖然冬至並非太陽最晚升起或最早落下的日子,但當天日出與日落方位卻是全年最偏南的,不妨觀察看看這有趣的現象。此外,12月25日(三)凌晨將發生「月掩角宿一」,天文館說明,2時7分一等亮星角宿一會自月球亮緣被掩蔽而暫時消失,3時8分再從月球暗緣突然出現,建議使用雙筒望遠鏡觀察,或以攝影方式記錄掩星發生的完整過程;同日清晨還有今年最後一次「水星西大距」,也是觀察水星的好機會,5時30分至天亮前,只要朝東南東方低空搜尋,不難找到這顆晶瑩閃亮但少被觀察的行星。
火星亮度增強 11/20「相遇月亮」肉眼就能看見
近期火星的亮度逐漸增強,觀測條件越加理想。天文專家表示,11月20日晚間火星將在巨蟹座與月亮進行一次罕見的「邂逅」。如果當晚天氣晴朗,感興趣的大家可在東南方天空通過肉眼或使用小型望遠鏡欣賞。根據《新華社》的報導,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地外行星,呈現鮮紅色,與地球相似,也擁有四季變化。隨著11月的到來,火星在前半夜逐漸升起,亮度日益增強。月亮在每月的例行「巡天」過程中,將與火星進行「相遇」,展現火星伴月的美景。具體來說11月20日晚,火星將位於月亮下方不遠處,亮度達-0.3等;後半夜月亮將進一步靠近火星。北京地區為例,當晚20點48分月亮將率先升起,隨後火星在21點30分左右登場。由於此時火星的地平高度較低,天文專家建議有興趣的大家可等到23點以後再進行觀測,此時火星和月亮的位置將更為理想。儘管月亮的光輝耀眼,但火星憑藉其顯著的亮度,依然能輕鬆用肉眼辨識。專家表示,如果條件允許,使用雙筒望遠鏡或小型天文望遠鏡觀察,效果會更佳。這次火星伴月的現象對於普通民眾,尤其是天文初學者而言,是一次難得的觀測與練習機會,也是一個認識火星的契機。此外,台北天文館指出,11月12日是火星新年的開始,當地球時間的UTC 09:32(台灣時間17:32)時,這顆火紅色星球將展開新一輪繞行太陽的公轉。從1956年大沙塵暴開始計算起,這是火星的第38個年頭。天文館科普火星年與地球年有許多明顯的差異,像是一天的長度,火星日被稱為「sol」,長達24小時39分鐘35秒,略長於地球日;一年的長度,火星年的長度相當於687個地球日,或者668個火星日,幾乎是地球年長度的兩倍;新年,火星的新年從北半球的春分開始,即火星北半球的春天和南半球的秋天;季節,火星與地球一樣擁有四季──春、夏、秋、冬。但由於火星公轉軌道的離心率較大(較為橢圓),使其季節長度不均。火星的自轉軸傾斜角度使北半球在夏天時接收更多陽光,而南半球在北半球冬天時接收更多陽光。天文館說明,火星也有沙塵暴季節,火星在一年中的後半段經常伴隨猛烈的沙塵暴,有時甚至蔓延到全球。當火星靠近太陽時,大氣受到更多的太陽輻射變熱並引起強風,將地表極細的土壤顆粒吹起,這些顆粒吸熱後會重新加熱周圍大氣,迅速累積塵埃量;火星的日夜溫差極大,在夏天的中午氣溫可達0℃,但夜間會降至-60℃。在冬天,夜間氣溫甚至可降至-110℃;另一個會定期出現的天氣現象是在阿爾西亞山(Arsia Mons)的延伸雲,這是一條長達1800公里的冰晶雲,展現了火星大氣的複雜動態。
「獵戶座流星雨」今明2天迎來最大期 天頂流星率估每小時20顆
源自哈雷彗星的「獵戶座流星雨」將在10月20至21日前後達到極大,估計每小時天頂流星率(ZHR)約為20。此外,剛過近地點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近期出現在日落後的西方天空,是多年來最亮的一顆彗星,且數萬年內不再復返。臺北天文館表示,獵戶座流星雨是著名的哈雷彗星(1P/Halley)遺留在軌道上的塵埃與碎塊,受地球吸引墜入大氣層所產生,屬於中型流星雨,一般極大期每小時天頂流星率約為20,但2006至2009年間也曾出現數量高達75以上的爆發,媲美年度盛大的英仙座流星雨。臺北天文館指出,今年獵戶座流星雨極大期雖逢盈凸月,月明星稀下不時仍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明亮火流星,而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通過近地點後位置逐日提高。臺北天文館昨(19日)起,派員赴高山以專業設備在「臺北天文館YT」頻道進行直播,明亮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與獵戶座流星雨將可一同獵取入鏡!天文館於週六晚間的直播中,也呈現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離去前最後的壯麗身影,如果昨天沒能觀看直播,目前仍可上網觀看,詳細天象資訊請參閱臺北天文館網站「天象預報」與「臺北天文館YT」頻道。
近年「最亮彗星」今晚登場 鄭明典:地面就有機會看到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指出,近年來最亮的彗星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觀測亮度已高達0等、與織女星相當,伴隨著長逾20度的彗尾,其將於今(12日)晚間抵達近地點,日落後壯觀現身於西方低空,在晴朗無光害的環境下使用雙筒望遠鏡,甚至能看到美麗的彗尾。臺北天文館指出,近年來最亮的彗星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觀測亮度已高達0等,與織女星相當,伴隨著長逾20度的彗尾,將在今晚抵達近地點,日落後壯觀現身於西方低空,在晴朗無光害的環境下使用雙筒望遠鏡,甚至能看到美麗的彗尾。(圖/翻攝自臺北天文館官網)不過臺北天文館提醒,由於其高度很低,得把握日落後的短暫時間,選擇西方視野開闊的地點觀賞。後續彗星高度漸增,可觀賞的時間拉長,但彗星亮度也將逐日變暗。與此同時,臺北天文館也配合C/2023 A3彗星推出「彗星季」系列活動,19日(六)將於臺北天文館YT頻道線上直播C/2023 A3彗星的亮麗身影,12日(六)、13日(日)於展示場推出彗星主題導覽,13日、19日(六)與20日(日)還有「親子造彗星DIY」活動,歡迎一起體驗彗星的神奇魅力。(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今早也PO出一張彗星通過路徑圖表示,畫面中帶狀白色影像就是彗星的尾巴,「彗星離開正對太陽方向,地面就有機會看到!」
新聞點唱機 來賓點播:《但願人長久》
2024年的中秋節,迎接9年來最大的「超級月亮」!超級月亮並非天文學名詞,台北市立天文館是採用知名天象預報網站Time and Date的定義;地球中心與月球中心的距離,小於36萬公里者為超級月亮。當超級月亮發生時,月亮在視覺上,直徑增加大約7%,亮度增加約14%。這麼硬梆梆的解釋,實在不適合中秋的佳節氣氛;還是如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比較浪漫。來賓點播,📢王菲演唱,《但願人長久》📢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9年來最大中秋月!中秋線上共賞「超級月亮+土星」 天文館推有獎問答
台北天文館於中秋節(17日)當晚19時至21時舉辦「賞月樂中秋」特別活動,除了透過望遠鏡賞月、手機拍月亮外,還有音樂會表演、有獎問答同樂、與郭元益合作博狀元贏月餅等活動,有趣、有吃又好玩!天文館的YouTube頻道也將進行『月球旅行團』直播帶您賞月。當晚天文館17時起展示場免費開放,宇宙劇場及立體劇場延長開放免費入場欣賞影片。今年中秋節除了有「超級月亮」外,也是自2015年以來最大的中秋月,是整個21世紀中唯一一次有亮眼行星伴月的中秋夜,是罕見的美景。台北市立天文館17日中秋夜舉辦賞月特別活動,除提供專業天文望遠鏡供民眾賞月,現場也設有手機拍攝專區,指導民眾如何用手機透過天文望遠鏡拍下月亮細節。(圖/中國時報記者鄧博仁攝)台北市立天文館17日中秋夜舉辦賞月特別活動,除提供專業天文望遠鏡供民眾賞月,現場也設有手機拍攝專區,指導民眾如何用手機透過天文望遠鏡拍下月亮細節。民眾開心地展示她手機裡的月亮照片。(圖/中國時報記者鄧博仁攝)中秋佳節來到,儘管中央氣象署指出桃園以北賞月可能需要碰點運氣,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廣場17日晚間仍有不少大小朋友一同體驗用望遠鏡觀察月亮。(圖/中國時報記者鄧博仁攝)中秋佳節來到,儘管中央氣象署指出桃園以北賞月可能需要碰點運氣,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廣場17日晚間仍有不少大小朋友一同體驗用望遠鏡觀察月亮。(圖/中國時報記者鄧博仁攝)中秋佳節來到,儘管中央氣象署指出桃園以北賞月可能需要碰點運氣,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廣場17日晚間仍有不少大小朋友一同體驗用望遠鏡觀察月亮。(圖/中國時報記者鄧博仁攝)
中秋節必追「超級月亮+土星合月」 本世紀僅見
今年中秋明月特別有看頭,除了是距離近又大的「超級月亮」外,也是自2015年以來最大的中秋月,當晚還有剛過「衝」的明亮土星來合月,相距僅0.3度,就像是在中秋夜與月亮團聚的太陽系家人,而有明亮行星如此相近、相伴的中秋月,在整個21世紀百年中唯有今年。天文館說明,雖然今年農曆8月真正滿月的時刻落在中秋節9月17日(二)的次日上午10時34分,不過中秋節當晚仍是最佳賞月時機。天文館指出,與地球距離不到36萬公里的月球,已符合一般所稱的「超級月亮」,在肉眼看來既大且圓,而今年另一次超級滿月,也是今年的最大滿月則是在10月17日(四),這兩次超級月亮的視直徑皆達33.4角分,與地球距離和視直徑大小的差異都僅0.03%,不過中秋當晚的超級月亮還有土星合月,與次月的最大滿月精彩程度不分軒輊。此外,土星在9月8日(日)才剛通過「衝」的位置,近期亮度0.6等,是全年最亮也最適合觀賞的時段,到10月底前在天黑後都很容易看見。天文館提到,中秋節當晚18時22分發生「土星合月」,兩者在視線方向上近至僅約0.3度,與東方低空及地景共同構成一幅不可錯過的美景,而根據統計,中秋明月能有明亮行星近接相伴實屬少見,在21世紀的百年中只有今年逢此美景,賞月之餘可別錯過。
中秋賞月活動多!北市動物園今延長開放 百年僅1次「土星合月」別錯過
台北市立動物園結合「國際小貓熊日」與中秋節規畫系列活動,14日延長園區開放到晚間9時,文山區里民憑身分證件不僅能免費入園,還能讓5名同行者免費暢遊動物園。台北市立天文館則表示,中秋節當晚除了是最佳的賞月時機,還有罕見的「土星合月」。中秋節將有超級月亮與土星合體陪伴民眾。(圖/台北市立天文館提供/温予菱台北傳真)台北市立動物園長諶亦聰表示,9月的第3個星期六是國際小貓熊日,今年結合中秋節元素,有小貓熊保育故事駐站講解、以小貓熊為主題創作的DIY刻柚燈活動,傍晚在大門廣場舞台區則有兒童劇團表演和親子電影院播放,晚間還有廣場野餐、茶逢知己、品茗賞月等「悠遊月光下~中秋團圓夜」限時活動。諶亦聰表示,14日的活動推出敦親睦鄰方案,文山區里民憑身分證件可攜帶5位同伴一同免費入園,下午4時入園的民眾則採星光票收取60元,當天園區延長開放至晚上9時,動物園建園110周年的限量紀念杯「13物種套裝版」將同步上架,想蒐集的民眾不要錯過。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今年農曆八月真正滿月的時刻落在中秋節隔日上午10時34分,不過中秋節當晚仍是最佳賞月時機,有達到一般所稱的「超級月亮」,土星已通過「衝」的位置,亮度達0.6等,近期都是全年最亮、適合觀賞的時段,到10月底前在天黑後都很容易看見,中秋節當晚6時22分也將發生「土星合月」。天文館說,根據統計中秋明月能有行星相伴實屬罕見,整個21世紀中,只有今年逢此美景,民眾賞月之餘可別錯過。此外,今年另一場年度最大超級滿月將在10月17日登場。
天文迷注意! 今年第一輪「超級月亮」下週一登場
天文迷注意!8月19日將大飽眼福,因為將看到今年第一輪的超級月亮,到時民眾用肉眼就可以看到超級月亮,建議選擇一個空氣污染較少,且視野良好的地點,據專家介紹,超級月亮在東南方和東方天空升起後不久就可見。據NASA報導,滿月將於美國東部時間2024年8月19日星期一下午2時26分發生,而2024年還將出現另外3個超級月亮,包括9月17日、10月17日,今年最後一次超級月亮將於11月15日出現。據英國廣播公司 (BBC ) 報導,到時民眾用肉眼就可以看到超級月亮,建議民眾選擇一個空氣污染較少,且地平線視野良好的地點,以獲得最佳的超級月亮景觀,為確保沒有雲層遮擋視線,應該查看當地的天氣預報。天文館指出,「超級月亮」是近年來西方非天文專業的流行術語,是新月或滿月時月亮位於近地點附近的現象,從月球和地球的中心測量,距離在36萬1740公里以內,或與過近地點相差不到24小時的滿月或新月都是超級月亮,此時的月亮較一般情況視直徑增加約7%,亮度增加約15%,因此不管是以裸眼或是用望遠鏡觀看都更具觀賞性。
天文奇景「最接近行星合」這天登場 錯過再等3年
15日(週四)凌晨1時將迎來天文奇景「火星合木星」,是今年可欣賞的「行星合」中2星最相近的1次,也是2星2018至2033年間在夜空中最接近的時刻。對此,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也指出,雖然「行星合」並不少見,但越相近就越難得一見,也更有觀賞價值,若錯過此次的「行星合」,下次要能欣賞到如此明亮、接近的行星合,就要等到2027年11月25日的「火星合金星」了。台北天文館指出,15日凌晨1時將發生「火星合木星」,為今年可欣賞的「行星合」中2星最相近的1次,相距僅0.31°比滿月視直徑還小,這也是2星2018至2033年間在夜空中最接近的時刻。不過天文館也解釋,雖然在視線上相近,但它們之間的實際距離超過5億7000萬公里!當晚0.8等的火星與-2.2等的木星,一紅一黃在凌晨1時左右由東方升起,到天亮前以肉眼觀看都十分接近,若透過雙筒望遠鏡觀察還可看到木星及其4大衛星與火星同框的奇妙景象。天文館續稱,「合」是指2天體經度相同,通常也是在夜空中最接近的時刻,若主角為金星、木星、土星及火星等較明亮的行星則更為吸睛。「行星合」並不少見,但越相近則越難得一見,也更有觀賞價值。因此天文館也提醒,若這次沒觀賞到「行星合」,下次要能欣賞到如此明亮且接近的行星合,就要等到2027年11月25日的「火星合金星」。此外,當行星相近到在視線方向上相互重疊時,即為「掩」或「凌」,更是百年難逢的罕見天象。天文館說明,以火星與木星為例,1387年曾發生「火星凌木星」,下一次是在2223年,目前在世的人們都沒有機會看到此奇景,而最近發生的行星凌則是在1818年、2065年的「金星凌木星」。相關資訊請參閱臺北天文館網站「天象預報」。
流星雨要來了!今夜為「極大期」 台北天文館揭最佳觀星時間
英仙座流星雨(Perseids,007 PER)是年度三大流星群之一,出現的時間固定且數量穩定又多,幾乎整晚可見,深受天文愛好者青睞。而台北天文館也指出,今(12日)晚間將迎來最適合觀星的時間,且欣賞流星雨不需要使用望遠鏡,只要選擇光害少、視野遼闊的地方仰望天空即可。根據台北天文館的公告,英仙座流星雨是年度三大流星群之一,另外2個分別為1月的象限儀座及12月的雙子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出現的時間固定且數量穩定,其特色是流星速度極快,可達每秒60公里,平均亮度很亮,大都在1至2等,且火流星(泛指亮度比最亮的行星,即-4等的金星還亮的流星)出現比例為所有流星雨之冠。英仙座流星雨的活躍日期為7月17日至8月24日,愈接近極大期,肉眼可見的流星數量也愈多。台北天文館指出,今年極大期預估落在8月12日前後,每小時天頂流星數(Zenithal Hourly Rate,簡稱ZHR,是指當輻射點在天頂,且肉眼可見最暗星等達6.5等的狀態下,每小時可見流星出現率)約100顆,不過這是理想狀態,通常肉眼觀察的實際數量會比ZHR還要少。台北天文館指出,8月12日當日英仙座流星雨輻射點約於晚上8時30分東升,然而該晚月相為上弦,因受月光影響,建議等到22時52分月亮西沉後開始觀賞,直至翌日天亮前都是今年英仙座流星雨較佳的觀賞時段,尤其是隨著輻射點越來越高,能欣賞到的流星機會就越來越多。台北天文館也表示,欣賞流星雨不需要使用望遠鏡,只要選擇光害少、視野遼闊的地方仰望天空即可。而台北天文館YouTube頻道將於今日晚間8時,在星況良好的高山地區直播流星雨實況,並搭配專業解說,讓民眾在欣賞流星雨的同時不漏接天文知識。
藍海中的造浪者:廖振宇掀起智能販賣機界 無可取代的創新風潮
智能販賣機是現代人再熟不過的生活必需品,走到哪都能看到販賣機的影子但近期在木柵動物園,台北市立天文館等各大場域,我們看到的是一台加熱型的智能販賣機。 滙聚智能販賣機在智慧販賣機市場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公司業務遍及台灣、美國等多個國家,並在亞太地區的重要城市建立了廣泛的通路網絡。廖振宇說明,滙聚的智能販賣機被譽為微型餐廳,可以提供全天候的各種美食,從中式的炒麵到日式的丼飯,再到西式的麵包、披薩、義大利麵和夜市小吃鹽酥雞、三角骨等等,應有盡有。公司在全球市場上不斷拓展,目前已經接到了來自美國的大量訂單,逐步實現Mand In Taiwan的智能販賣機走向全世界。滙聚的智能販賣機被譽為微型餐廳,從中式、日式,再到西式和夜市小吃等等,提供全天候的各種美食。(圖片/陳湘瀅攝)廖振宇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辛時刻指出,由於少子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從1990年台灣的出生率為37萬,到2023年僅為13萬,這使他意識到創造無人化設備的重要性。不僅如此,像是醫護人員和工程師在夜間工作時沒有東西吃,讓他看到了市場需求,決定投入智能販賣機的研發。他說道:「這一過程中,面臨了多方面的挑戰,包括硬體、軟體、物流、產品和金流的整合,這是整個產業鏈的巨大考驗。」廖振宇與團隊通過不斷研究,與技術單位合作,成功開發出冷凍微波加熱的技術,克服了重重困難。滙聚的智能販賣機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實現了全程溫度監控,保證了食品的衛生與安全。這種高標準的食品安全管理,讓滙聚的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高度的信賴。 (圖片/陳湘瀅攝)食品業讓人最重視的食品安全方面,滙聚智能販賣機採用了極高的標準。所有產品都經過SGS食品安全檢驗,並購買了千萬保險來保障消費者的安全。廖振宇強調,滙聚的智能販賣機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實現了全程溫度監控,確保食品在-18度C冷凍保存,並在加熱時達到70度,保證了食品的衛生與安全。這種高標準的食品安全管理,讓滙聚的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高度的信賴。而在全球推動ESG的潮流中,滙聚智能販賣機如何讓消費者吃出ESG?廖振宇解釋說,滙聚的運送過程和產品製造都符合ESG標準,食材皆採用產地新鮮蔬果直送,且配餐選擇上強調少肉多菜,配備則使用工研院研發的先進吸碳裝置,實現碳中和,以確保每一環節都對環境友好。除此之外,廖振宇不僅關注智能販賣機的技術創新,還致力擴展台灣知名美食版圖。他與多家餐飲品牌合作,如開丼、頂呱呱和築間,將各種知名美食引入智能販賣機使其方便享用。他透露,今年9月將推出築間火鍋,年底還會有更多合作計劃,旨在讓更多消費者通過智能販賣機品嚐到地道的台灣美食。廖振宇始終堅持「盡量去做就是對的」,面對挑戰從不退縮。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在智能販賣機領域擁有無法取代的成就。(圖片/陳湘瀅攝)面對未來,廖振宇充滿信心:「滙聚將繼續推動AI技術的應用,提升智能販賣機的服務水平,實現更加便捷的購餐體驗。更希望智能販賣機能夠在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落地,讓全球消費者享受到高品質的無人化餐飲服務。」廖振宇的創業故事激勵人心,他始終堅持「盡量去做就是對的」這一信念,面對挑戰從不退縮。「盡量去面對挫折,成功並非來自聰明,而是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並克服。」用藍海中的造浪者,來形容廖振宇董事長應該是最貼切的,從創業到失敗,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再次轉型,加熱型的智能販賣機獨領風燒,讓各大科技廠爭相合作,也期待這波浪讓台灣的新零售市場能夠以遠見贏未來。
太陽閃焰再度「稍微」密集發生 鄭明典曝2圖證實
由於太陽每次發生閃焰情況時,連帶的會發出強烈磁暴,有機率影響到地球上的衛星、電網等基礎設施,因此太陽閃焰現象一直都是許多天文專家長期觀察的重點。日前氣象專家鄭明典就分享2張太陽的照片,證實從5月活躍期之後,近期太陽閃焰的情況又稍微密集發生。氣象專家鄭明典於29日在FB發出兩張照片,一張是目前太陽表面黑子的情況,一張是目前太陽閃焰的畫面,鄭明典解釋「不是特別強的閃焰,在5月的活躍期之後,最近太陽閃焰又稍微密集起來,太陽黑子數也不小!」不少網友在看到鄭明典分享的照片後,紛紛留言表示「難怪最近我的手機網路卡,是因為黑子太多造成的,差點忘了有此事」、「朝向地球的黑子有這麼多」、「這應該超級專業的望遠鏡才看得到吧?」、「太陽的黑芝麻!」、「上週ESA的SolO在太陽的另一面紀錄到一次X14」。其實台北市立天文館也曾於19日發文,根據天文學家的長期觀察,太陽具有平均約11.2年的活動周期,而太陽黑子的數量與太陽活動關係密切,當黑子數量多的時候,太陽閃焰、太陽風等劇烈太空天氣現象也會增加。文章中也提到,太陽黑子數量於近期達到新高峰,18日太陽表面滿佈17群活躍區,黑子數達288,是繼2002年7月以來的最大值,而太陽噴發的高速帶電粒子,除了帶來極光現象外,也會影響人造衛星、無線電通訊、全球定位系統與電力設備等。
20年來最大值!台北天文館曝「太陽黑子」最佳觀賞時機
觀賞太陽黑子的最佳時機來了!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指出,過去幾天的太陽黑子數量達到近期新高峰,7月18日太陽表面滿佈17群活躍區,黑子數達288,是繼2002年7月以來的最大值,且接近第25太陽週期的高峰,直呼近期將是20餘年來觀賞太陽黑子的最佳時機。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官網指出,根據臺北天文館觀測發現,過去幾天的太陽黑子數量達到近期新高峰,7月18日太陽表面滿佈17群活躍區,黑子數達288,是繼2002年7月以來的最大值。而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太陽黑子指數及長期觀測(SILSO)也從長期趨勢預測,現在已接近第25太陽週期的高峰,近期將是20餘年來觀賞太陽黑子的最佳時機。天文學家透過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具有平均約11.2年的活動週期,而黑子數量與太陽活動密切相關,當黑子數量多時,太陽閃焰、太陽風、日冕物質拋射等劇烈太空天氣現象也隨之增加,太陽噴發的高速帶電粒子除了帶來極光現象外,也會影響人造衛星、無線電通訊、全球定位系統與電力設備等。臺北天文館也表示,該館除了長期進行太陽觀測記錄並提送國際天文組織外,亦於開館日上午10至12時與下午14至16時,開放民眾使用觀測室的專業望遠鏡觀賞太陽黑子,歡迎蒞臨參觀。
天氣熱別抱怨「大」太陽!7/5將今年迎最小太陽 天文館揭炎熱原因
暑假來臨,台灣天氣炎熱各地更屢創高溫,人們常把高溫歸咎於頭頂的太陽,但其實7月5日是地球今年離太陽最遠,也是太陽看起來最小的1天。當日下午1時6分,地球將通過「遠日點」,相較於今年1月3日通過的「近地點」遠了約500萬公里,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這個距離足以塞下超過390顆地球,即使光速也得17秒才能穿越。天文館表示,與近日點相較,地球在遠日點時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少了約7%,照理會降溫才是,但事實上由於地球自轉軸傾斜,7月時北半球受太陽直射且日照時間長,加上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溫度變化明顯等,綜合這些因素,對氣候的影響,遠超過因距離太陽較遠而減少的輻射能量,所以夏季炎熱,實在不是因為太陽太「大」的緣故。天文館說明,當天太陽的視直徑也比過近日點時小了約3.3%,如果將相同器材在過近日點與遠日點時所拍攝的太陽影像並列,便很容易比較出其間的差異。造成近日點與遠日點的原因,是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而非完美圓形,此外在其他星體的引力作用與歲差等因素影響下,地球通過近日點及遠日點的日期和與太陽的距離也並非固定,會有微小的變化。
台東夜空拍到「不明發光體」拖曳長尾!飛掠天際40秒閃爆消失
台東夜空昨(29日)晚間驚見「不明飛行發光體」,一道火球般的亮光拖著長尾巴劃過星空,最後突閃現宛若爆燃現象後,直接消失在空中。對此,東管處長林維玲也發文求解,引起網友熱議。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區管理處設置的都歷遊客中心4K即時影像攝影機,昨(29日)晚間8時許拍到奇異的畫面,從影片中可見,滿天繁星的夜空突有一個不明發光體在飛行,後方還拖曳著一條長長尾巴,移動約40秒後,發光體疑似突爆炸,逐漸消散在夜空中。東管處長林維玲在臉書曬出影片,好奇發文詢問「這這這…又是什麼?!!!(請專家來解惑)」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熱議,「看起來像是火箭推進器再入大氣層」、「飛碟」、「不就是外星人」、「小行星擦過」、「金小胖飛彈發射失敗~~」、「太空垃圾嗎?要查證一下!」說法眾說紛紜。事實上,台北市立天文館昨晚10時發布公告,指距離地球僅約29萬公里處,將有一顆具「潛在威脅」的2024 MK小行星掠過地球,不過是否為該不明發光體,仍待查證確認。
228年來「最早夏至」來了!全台2地正午可見「立竿不見影」奇觀
夏至在天文學上是指太陽運行至黃道90度的時刻,為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日,不過在天體運行與曆法規則的影響下,夏至在每年的時刻都略有不同,通常在6月21或22日。根據臺北市立天文館的精算,2024年夏至時刻為6月21日4時51分,是自1796年之後,228年來最早的一次!一般常認為「至」是「到達」,而將夏至解讀為夏天到來,但事實上「至」為「極點」,夏至指的是夏季正午的太陽達到最高點;不約而同,英文中的「至」solstice,其實是源自拉丁語的「太陽」sol與「停止」sistere兩個字的組合,同樣是指太陽行至極點,之後將逐漸返回,可見東西方都在數千年前就發現了天體運行的規律並融入生活中。如同古人的觀察,北半球的夏至是一年中正午時太陽仰角最高、白晝最長和夜晚最短的日子。以臺北為例,夏至白晝長達13時42分,比冬至時的10時34分足足長了近3小時,在北回歸線通過的嘉義水上和花蓮玉里等地,夏至正午還會出現「立竿不見影」奇觀。根據臺北天文館的精算,2024年夏至時刻為6月21日4時51分,是自1796年之後,228年來最早的一次。(圖/臺北市立天文館提供)另一方面,北半球「永晝」的範圍也在夏至這天達到最大,北緯66.5度以北的地區都將渡過「白晝之夜」,在北緯48.5度以北,如倫敦、巴黎、溫哥華等地,即使太陽西落,整夜也都可以看到黃昏時才該出現的「暮光」。至於夏至的時刻則在規律中有著複雜的變化。由於太陽每隔大約365.2416日會通過夏至點,比平年的365天略多一些,因此夏至時刻每年都會延後約6小時,但閏年時因為多出2月29日,所以反而會比前一年提早約18小時,今年2024年即為閏年,再加上其他複雜的曆法修正規則,使今年出現了200多年來的最早夏至。此外,「歲差」這種週期約2萬6,000年的地球自轉軸指向旋轉效應,則使夏至點長期逐年西移,夏至時刻也越來越早。
三體人降臨?北部多人目擊「黃綠色尾巴」:又快又亮 台北天文館說明
2023年2月22日ATLAS南非天文台通報發現的新彗星,經比對後發現和2023年1月9日由中國紫金山天文台所通報但後來失蹤的目標是同一顆天體,因此這顆彗星的命名就以2個發現者並列,正式名稱為C/2023 A3(Tsuchinshan-ATLAS)。對此,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曾在去年3月指出,這顆彗星將於2024年9月28日通過近日點,接著在10月12日最接近地球,沒想到許多北部人卻在10日晚間以肉眼目睹,還直呼速度快、光很亮,並拖著黃綠色的尾巴。有網友10日晚間接近8時許在PTT以「有北部民眾剛剛看見超亮流星嗎?」為題發文表示,他稍早去夜跑減肥時,看見天空一道亮光,一開始以為是無人機,卻發現速度快、光很亮,還拖著黃綠色的尾巴,「果然是流星,有北部的肥宅有看見嗎?這樣是不是代表近日有桃花艷遇了?」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世界末日了」、「賽亞人,還不快跑」、「三體人來了」、「有,在中山站看到」、「賽亞人啦,大驚小怪的」、「Don’t look up」、「有,座標新竹有看到」、「新竹有看到」、「掃把星…別稱天煞孤星」、「東風快遞吧?」、「有,7點前後,超亮的台北市都很清楚」、「這次目擊者很多耶。」根據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官網去年3月發布的資料顯示,這顆稱為C/2023 A3(Tsuchinshan-ATLAS)的彗星將於2024年9月28日通過近日點,接著在10月12日最接近地球,以每秒80公里以上的速度通過近地點,距離地球僅0.47個天文單位,預估星等更將達到-1.3等(後續修正為0.3等),若接下來沒有更明亮的新彗星被發現的話,這顆彗星將成為2007年後最明亮的彗星之一!但彗星的亮度受其表面物質的噴發狀況影響,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實際亮度如何還有待後續觀察。
每小時可達50顆!「寶瓶座η流星雨」週一登場 最佳觀賞時間出爐
5月進入初夏,5日(日)的「月掩火星」與6日(一)的寶瓶座η(讀作伊塔eta)流星雨極大期,兩個接連發生的精彩天象為夏季拉開序幕!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6日達到極大的寶瓶座η流星雨是夏季首場數量可觀的流星雨,今年因不受月光影響,預估每小時流星數量可達50顆,觀賞條件極佳。台北天文館說明,5月5日的「月掩火星」發生於上午10時38分至11時57分,雖然在白晝的觀察難度較高,但透過望遠鏡仍能看到火星在短短數秒鐘內被月球遮蔽消失,大約一小時後再從月球另一側復出的奇妙景象。雖然「月掩火星」平均每年發生1至2次,但就像日食一樣,每次僅有小部分地表區域可見,因此在臺灣能全程看見的機會並不多,下次是在2030年6月1日,發生於日偏食前6小時,不過因火星與太陽相近難以觀察;而與本次條件類似、全程可見的月掩火星在2042年8月20日才會重現;若想在晚上以肉眼觀賞月掩火星奇景,則至少要等到百餘年後的2136年2月16日。北市天文館指出,6日達到極大的寶瓶座η流星雨是夏季首場數量可觀的流星雨。今年因不受月光影響,預估每小時流星數量可達50顆,觀賞條件極佳。在流星雨輻射點從凌晨1時30分左右升起後至曙光前都可欣賞,而且流星數量會隨輻射點升高而逐漸增加。據了解,寶瓶座η流星雨源自知名「哈雷彗星」殘餘在軌道上的塵埃,每年4月19日至5月28日為其活躍期,特色是流星速度快而明亮,部分流星會留下發光的痕跡,持續數秒甚至近1分鐘,也是全年除了三大流星雨外,數量最多、最令人期待的流星煙火秀。
不僅是白色情人節!314是圓周率日 更與「2大科學家」有關
今(14)天不僅是白色情人節,更是慶祝圓周率「π」誕生的日子;另外,今天其實也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生日,以及英國知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的忌日,3者恰巧都在同一天,因此也為π日再添科學傳奇。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從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南宋的祖沖之,一直到現代超級電腦,都在追求這個神奇數字的極限,最新的計算已經達到小數點下10的14次方位,成為人類所知最精確的數字。天文館透露,在宇宙中「π」的蹤影其實無所不在,例如星體的形狀、弦的振動函數、統計學上的常態分布,甚至量子物理中的普朗克常數等,都與π的關係密不可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數字,在1988年將3月14日訂為圓周率日(π-Day),而愛因斯坦出生與霍金逝世也都恰好在這一天,更為π日再添科學傳奇。1879年π日出生的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測了「黑洞」的存在、「重力透鏡」與「重力波」等現象,雖然當時科技尚無法證明,但百年後都一一獲得驗證。而在2018年π日逝世的霍金,則是以愛因斯坦的理論為基礎,提出讓黑洞蒸發消失的「霍金輻射」,以及證明宇宙大霹靂是愛因斯坦方程式的必要條件,在宇宙論的發展上帶來突破性的建樹。由此可見,2人的成就皆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最後,天文館說,「圓周率是最重要的常數之一,但設立圓周率日的意義不僅在歌詠數學的美妙,也紀念這兩位在宇宙學上留下不朽貢獻的偉大科學家,以啟發後人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續探索宇宙的真相與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