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電池
」 太陽能 中國 電動車 關稅 美國美擬對「這四國」太陽能板徵稅271% 防中企洗產地
美國商務部美東時間29日初步裁定,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太陽能進口產品課徵反傾銷稅,稅率高達271.2%。美國10/1已對上述四國的太陽能做出反補貼初裁稅率,越南為最高292.61%。這兩項貿易調查的最終裁決,預計將在明年4月出爐。美國對東南亞四國祭出高額「雙反」(反補貼、反傾銷)懲罰性關稅,主要是針對近年中國太陽能業者利用東南亞國家不會面臨對美出口的關稅,因此在當地設廠後出口美國。如今被美國盯上,也彰顯美國在培育國內供應鏈的投資。此次調查是應美國太陽能製造商聯盟貿易委員會4月提交的請願書,該組織代表的公司包括First Solar、Hanwha Qcells等,其認為這些廉價進口產品正損害他們的業務。美國太陽能業者長期抱怨這些國家的業者對美國市場輸出不公平的廉價商品。根據外媒報導,自2023年美方開始調查,今年4月24日,美國商務部對進口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太陽能板發起調查;8月,有結果顯示這些國家生產的太陽能板使用來自中國的零組件並出口到美國,以此規避美對中的制裁;10月1日,美國商務部初裁認定這些產品受惠於非法政府補貼。報導指出,在官方政策與舉國體制支持下,中國已是全球太陽能產業第一大國,占有70%以上的市占率。在美國安裝的大多數太陽能電池板都在海外製造,而約有80%的進口產品來自美國商務部調查的東南亞四個目標國家。
半導體新綠能2/「電不綠、企業臉就要綠了!」新技術加持光電成晶圓廠稱霸世界靠山
經濟部宣布10月16日開始,產業用電平均調漲12.5%、每度電來到4.29元,創下歷史新高。「漲電價不是最大的問題,對半導體業者來說,買不到綠電比較麻煩。」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跟CTWANT記者語重心長地說,「萬一業者因此把工廠搬走,台灣要付出的代價更大!」 CTWANT記者實地觀察,因颱風延後到10月4日舉行的「2024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周及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雖有大量廠商參展設攤,還有超過700位國際買家,但和月前半導體展的火熱積極氛圍比起來,能源展上,記者聽到不少業者私下唉聲嘆氣,簡直是冰火兩樣情。「我們有半導體、電子產業等再生能源最大的採購使用者,也有提供綠色能源、節能減碳解決方案的供應者,平台能讓兩邊需求直接對接。」曹世綸說,太陽能電池本身就是半導體產業,為此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及旗下、去年剛成立的「 GESA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今年共同辦能源周的活動。半導體產業撐起台灣經濟半邊天,經濟部9月24日發布8月外銷訂單數據,金額502.2億美元,年增9.1%,連六紅,主要就是受惠於AI、高效能運算及雲端產業需求強勁所帶動。半導體產業是推動對外出口、投資興業、以及上市櫃公司營收屢創新高的主因,AI時代要更多的半導體、同時也要更多的電。然而,當各國政府爭相砸大錢發展AI及綠能減碳措施,以台積電目前國際佈局的美國、日本和歐洲,都提供了充足的綠電選項,反倒是台灣自家不夠。台積電在全球多國設廠,在台灣的廠卻要煩惱綠電不夠(圖/CTWANT資料照)。擔任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TPVIA)理事長的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曾直言,「台灣不僅是電要足夠,更要夠綠;電不綠、企業臉就要綠了,因為貨就出不去。」甚至連標準普爾最新報告也提出警訊,台積電作為台灣的用電大戶,隨著先進製程與產量大增,預計2030年用電量將占台灣總用電量的23.7%,但台灣發電量成長緩慢,恐導致台積電的供電風險。「以台積電2030年需要RE60的綠電需求來說,先前主要寄望在離岸風電,但目前距離目標還有很大一段差距,需要靠太陽能來補上。」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向CTWANT記者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能源周上,國內重量級光電業者都不約而同看淡今年市場,茂迪總經理葉正賢和友達光電能源事業群總經理林恬宇都提到,今年台灣太陽能裝置量將約1.6GW至1.7GW,較去年減少逾3成,甚至預見明、後年的展望保守,各廠商開始努力拓展外銷市場。事實上,以聯合再生、元晶、茂迪等光電三雄為例,今年前八月營收分別年減60%、42%、24%,不若以往強勢。為何半導體產業綠電需求孔急,光電業卻成長急遽放緩?業者們私下告訴記者,「主要是政策出現轉變,不像過去有行政院副院長的層級親自主掌,甚至審核時間開始放慢。」對於十月中產業用電電價大漲,外界將電價成本上漲元兇算在光電業者頭上,業者認為是背黑鍋。「其實台灣的太陽能大型電站已不靠台電的躉售電價在生存,幾乎都是直接賣給半導體為主的大企業,不會增加全民負擔。」蔡佳晋解釋。元晶董事長廖國榮認為太陽能電池效率會越來越好(圖/報系資料照)。太陽能電池模組大廠元晶董事長廖國榮跟CTWANT記者透露,在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大幅提升,及設備成本不斷下降,「太陽能發電在歐洲,已經比火力發電便宜了。」廖國榮還報了個好消息,過去以P型矽晶片作為基板的鋁背面電場太陽能電池,有光衰減問題,近期已發展到新型、以N型矽晶片為主的穿隧氧化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TOPCon),相比於傳統的電池效率、10年前產品的17%,大幅提升至24.5%,而下一世代TOPCom+鈣鈦礦堆疊的電池模組,更可提升電池轉換效率到39.5%。20年前的太陽能電池,每公頃土地只能裝置0.8MW的太陽能系統,現在太陽能系統進步到1.4MW,預估10年後,可裝置2.25MW,「等於只要花全台灣土地面積4.1%,就能供應台灣約5千億度、且百分之百的太陽能。」廖國榮說,比被列為「廢耕地、休耕地及不利耕作區」約6%的土地,還要少。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認為綠能是護國神山的靠山(圖/方萬民攝)。台灣再生能源發展走多元化,包括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海洋能等,在時間、成本分析下,「太陽能是近十年來均化能源成本下降最多的能源,2023平均每kwh LCOE相較 2010年下降了90%,是目前最具競爭力的電力來源。」蔡佳晋說,「台積電是臺灣的護國神山,綠能業者則是台積電的靠山!當務之急,是滿足台積電RE100的要求,這對於台灣半導體根留台灣至關重要。」
貿易戰升級!美對中電動車加100%關稅27日啟動 中國斥「霸凌行為」
美中貿易戰升級!為加強對美國國內戰略產業的保護,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13日確定大幅上調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其中包括將電動汽車關稅提高100%,太陽能電池加50%,鋼鐵、鋁、電動汽車電池和關鍵礦物加25%,大部分將於9月27日生效。美國也將對中國半導體的進口關稅提高50%,包括多晶矽和矽晶圓這兩個類別,於2025年1月開始生效;筆記型電腦和手機等其他設備的關稅,則會在2026年1月生效。美媒報導,白宮經濟顧問Lael Brainard表示,這些強硬、有針對性的關稅,對於減少美國電動汽車行業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是必要的,因為中國供應鏈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不公平的成本優勢,以此防止中國像在其他地區一樣主導美國汽車市場。歐盟和加拿大等其他國家也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的關稅,其中加拿大的關稅與美國一致,為100%。中國政府則譴責這些關稅上調是霸凌行為,並稱電動汽車行業的成功源於創新,而非政府支援。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將訪問歐洲,預計9月19日與歐盟執委會負責貿易政策的副主席Valdis Dombrovskis會談,就電動車反補貼案進行磋商。
美國放寬太陽能電池關稅配額1.5倍! 陸廠狡兔三窟台廠有望爭大單
為保護本土企業,美國先前對進口太陽能產品徵收高額關稅,特別是防堵中國大陸的低價傾銷,反讓美國的裝機成本居高不下,影響清潔能源發展;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時間12日宣布,太陽能電池免加徵進口關稅配額將從5GW大增1.5倍到12.5GW,簡單來說,就是超過12.5GW的部分才需要徵14.25%的關稅。法人看好這有助於台廠元晶(6443)、聯合再生(3576)及茂迪(6244)等爭取訂單。市場人士預期,美國總統大選的兩黨陣營都會在政策上持續加碼,藉此爭取選民與產業界支持,先前因為美中貿易戰,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太陽能祭出反傾銷、反補貼稅措施,並恢復對四個東南亞國家太陽能板課徵進口關稅,以防堵大陸業者「洗產地」,但最近產能與成本出現問題,導致美國不少太陽能業者財務出現問題,所以此次放寬,有助於平衡市場機制,台廠也有望藉此切入美國市場。台灣的太陽能大廠今年都加大外銷力道。元晶14日盤中股價漲4%、約在24.85元,聯合再生漲2.7%、約11.4元,茂迪則漲2.3%、約在25.9元。不過大陸業者對此消息也磨刀霍霍,因為美中貿易戰持續一陣子,他們不但轉往東南亞設廠,連美國本土、中東國家都有規畫,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進口55.6GW dc太陽能元件和3.7GW電池片,其中東南亞四國就佔了79%。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宣佈對進口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但其實不少陸廠已轉往美國投產,像是隆基綠能與美國Invenergy合作,要在俄亥俄州建設5GW元件廠,晶澳科技美國廠預計在今年第三季投產,晶科能源美國廠於今年上半年相繼建設,阿特斯美國廠於2023年底投產,天合光能美國廠也將於2024年下半年投產。而東南亞四國產能受關稅影響,但印尼、寮國和中東的產能則有望受益,晶科能源計劃在沙烏地阿拉伯投資建設10GW高效電池級元件專案; 鈞達計劃在阿曼投資建設5GW高效電池生產基地;天合光能有意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投資建設5萬噸高純矽料、30GW晶體矽片和5GW電池元件專案。
川普投顧2/「台灣絕對逃不掉!」台商憂東協跳板被廢 連馬斯克都掃到颱風尾
六年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開啟美中貿易戰,台灣廠商因應全球製造業「再平衡」,調整生產基地,鄰近大陸的東南亞成第一順位,如今川普參選再喊新貿易計畫,令不少台商憂心,私下向CTWANT記者透露,「被視為中國跳板『洗產地』的東南亞可能不太安全」,且「若川普當選,恐怕連台灣科技廠前進的墨西哥,都可能掃到颱風尾。」三三會在7月17日舉行例會,邀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代表片山和之以「我個人的中國論」為題演講,當天剛好爆出川普對台灣不友善言論,引發企業大老們憂心,紛紛詢問他的看法。「若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將提升亞洲地區的不確定性,」片山和之說,倘若中國當前的社會體制繼續下去,美中關係仍不樂觀,呼籲不管是台灣、美國、中國和日本,都必須要正確理解對方意圖,不要發生誤解,但「在政治及安全保障層面上,短期應無解方。」「最近感覺連東南亞都不太安全,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製造的跳板,簡單來說就是『洗產地』,逃避美國的關稅。」在大陸廣東做傳產製造業30多年的台商告訴CTWANT記者,他們的工廠也早就移到東南亞去,「大家都知道川普是個生意人,不能硬槓、只能順著他的毛摸。」產能過剩,加上恐面臨貿易壁壘,讓在東南亞設廠的大陸光電業者陸續關廠停損。(圖/翻攝自longi solar臉書 )因為美國太陽能製造貿易委員會今年4月提交調查請願書,希望對東南亞四國,包括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進口太陽能電池發起「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就是認為這些地方的主要金主就是中國,10月1日將進行反傾銷初裁,全球業者屏息以待。除了有傾銷問題,太陽能產品也產能過剩,讓在東南亞設廠的大陸業者陸續關廠停損,像是隆基在越南、馬來西亞的生產基地停產,晶澳在越南與馬來西亞也停產,晶科越南廠轉向印度、馬來西亞廠,天合在越南與泰國廠也宣布停產,準備將設備轉往印尼。在廣東做五金製造出口的台商表示,看到太陽能業者的慘況,所以他也準備擴大墨西哥的廠,來轉移風險,但就怕連墨西哥與美國有簽經貿協定,也會被多加關稅。《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數家AI科技巨頭要求台灣夥伴赴墨西哥設廠,富士康和其他台灣廠商已經響應,加大對墨西哥的投資,想利用2020年生效的美墨加三國自由貿易協定(USMCA),以墨西哥為「近岸外包(nearshoring)」跳板,將製造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墨西哥。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雖多次公開提到尊重美國的民主制度、不對特定候選人作評論,但他也跟記者私下聊到,台灣廠商大約4、5年前開始往印度、墨西哥等地移動,除了因中國少子化與工資高漲,也是因應全球製造業「再平衡」趨勢。童子賢表示,「台灣代工廠不是純粹的製造業,是以服務業為核心,用製造業的手段去實踐」,所以為了服務美國的客戶,客戶協商往哪裡前進,供應鏈就必須考量轉移地點。儘管墨西哥有犯罪、供電不足,以及工資競爭等問題,但已有超過300家台灣企業在墨西哥設廠,除了高科技廠商,還有汽車、玩具、球鞋、家具及布料等製造業;而日韓、甚至中國企業也都大舉投資墨西哥,特別是汽車製造廠最多,試圖讓墨西哥取代中國,成為重要生產基地。墨西哥布局恐生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緊急暫停投資建設中的工廠。(圖/翻攝自特斯拉臉書、維基百科)不過,川普日前又有新想法,為吸引車商在美國境內生產汽車,將對從墨西哥進口到美國的汽車徵收高額關稅,嚇得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緊急在7月23日的法說會上表示,暫停投資建設中的墨西哥工廠,「要等到 11 月總統大選結束後,再對狀況進行評估」,不然若川普落實這項政策,那「巨額投資將失去意義」。「台灣絕對逃不掉!」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川普早在2017年到2021年當美國總統,各國業者就已熟悉他的風格,「現在大家都知道,誰花美國的錢、誰賺美國錢、誰搶美國人工作,誰就是川普的眼中釘。」若川普當選,孫明德整理出台灣「馬上面臨」的三大挑戰,就是半導體投資、軍武採購、以及美國留學與就業問題。他說,中國跟墨西哥這兩國因為賺他錢、搶他工作,影響最大,川普放話要將中國關稅調到60%,台灣也跑不掉,因為晶片生意賺太多錢,勢必上下游與供應鏈會被要求更多在美國投資,且會被檢視軍費支出是否符合美國要求等。「川普是生意人,會在生意上跟中國好好洽談,」片山和之認為,目前不管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對中國的觀點都是越來嚴格,美中仍是競爭關係,不管誰當選都一樣,「穩定健全的經濟關係很重要。」
探險家夫婦橫渡大西洋失聯 遺體6週後在大西洋「鬼島」岸邊被發現
一對冒險家夫婦在駕船橫渡大西洋後失蹤,他們的遺體日前在一艘被海浪打壞的救生筏上被發現。被發現時距離他們失聯,已經過了足足6週。據《BBC》報導,來自英國的54歲女性莎拉帕克伍德(Sarah Packwood)與她的加拿大丈夫布雷特克利伯里(Brett Clibbery)日前出海冒險橫渡大西洋,隨即失聯。他們的遺體7月12日在一艘破舊的救生筏上被發現,當時這艘救生艇擱淺在大西洋中有名的「大西洋墳場」塞布爾島(Sable Island)上。據了解,這對夫婦日前乘坐一艘長13公尺(折42英尺)的綠能環保遊艇「塞洛斯」號(Theros),離開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的海岸,並在6月18日失踪。當時他們正打算前往位於3228公里外的亞速爾群島(Azores),整趟航程計劃需時21天。加拿大皇家騎警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對夫婦在航程中遭遇了什麼,調查仍在進行中。而根據加拿大新聞網站《Saltwire》報導,調查人員正在探索的一個假設是,這艘遊艇在海上被路過的貨輪撞到,而貨輪沒有注意到這次碰撞。但根據該篇報道,加拿大海岸防衛隊和軍用飛機目前尚未發現「塞洛斯」號的殘骸或其他蛛絲馬跡。在夫妻倆經營的YouTube頻道「塞洛斯的冒險」(Theros Adventures)發布的一段影片中,2人解釋了他們的旅程「綠色遠征」(Green Odyssey)將如何依賴風帆、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由汽車引擎改造而成的電動引擎來完成。「我們正在盡一切努力證明,人們可以在不燃燒化石燃料的情況下旅行。」克利伯里在4月發布的一支影片中說道。而帕克伍德女士則在一旁補充:「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我們一生中最大的冒險。」2015年,兩人在倫敦偶然相識,當時克利伯里先生是一名退休工程師,當時他正準備向妹妹捐贈腎臟。據帕克伍德女士的個人部落格文章,2人2016年在加拿大的一艘遊艇上結婚,然後在2017年在英國巨石陣舉行的傳統封齋儀式上宣誓。帕克伍德女士來自英格蘭沃里克郡(Warwickshire)朗伊欽頓(Long Itchington),1994年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事件發生後曾派駐在盧安達替聯合國合作,擁有豐富的人道主義工作經驗。在6月11日的最後一篇臉書貼文中,兩人寫道:「布雷特船長和莎拉大副將乘坐42英尺的帆船Theros號,開始了綠色遠征的第二段航段。我們將僅靠由風和太陽提供動力,向東航向亞速爾群島。」塞洛斯號的名字「Theros」來自卡牌遊戲魔法風雲會,指稱一個由諸神統治的位面,英雄們在這裡面對兇猛的怪物、洶湧的大海、祭祀與冒險,象徵人類與世界原始力量的鬥爭。綠色遠征(Green Odyssey)的Odyssey一詞則出自荷馬的希臘史詩「奧德賽」,講述曾獻計「木馬屠城」攻破特洛伊城的大英雄奧德修斯,在返鄉途中經歷種種磨難冒險,最終返鄉與家人團聚的故事。至於2人遺體被發現的塞布爾島(Sable Island),是位於大西洋上的一座彎月形小島,有著「魔影的鬼島」、「大西洋墓地」、「毀船的屠刀」、「吞船怪」等嚇人的惡名。因為它堪稱世上最危險的「沉船之島」,在周邊沉沒的船,已知超過500艘,共造成逾5000人送命。
科學家研發新方法 巧克力更健康、更具可持續性
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圖/路透社)瑞士科學家和巧克力製造商開發出一種以廢棄植物物質取代糖的配方,可能會讓更健康、更具可持續性的巧克力出現在商店貨架上。根據發表在《自然·食品》期刊的報告,科學家們將可可果實的果肉和果殼搗碎,而不僅僅只取出可可豆,從而製成一種甜味和富含纖維的凝膠,可用於替代巧克力中的糖分。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全食物」的方法製造出比傳統巧克力更有營養的產品,同時使用更少的土地和水資源,但仍能滿足甜食愛好者的口味。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食品技術專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米西拉 (Kim Mishra) 表示:「可可果實基本上就像一個南瓜,目前我們只使用其中的種子。但是這個果實中還有許多其他奇妙的東西。」研究人員利用可可果實的廢棄果肉和果汁製成凝膠,可以添加到巧克力中,取代傳統使用的冰糖粉。米西拉說,通常「在巧克力中引入水分是完全禁忌的,因為這基本上會破壞巧克力」。「我們不尊重巧克力製作中最神聖的規則之一。」他表示,研究結果可以使巧克力更健康、更具可持續性,同時也為農民提供新的收入來源。該研究發現,在實驗室中,新方法使用的土地和水資源減少了6%,但由於需要額外的乾燥步驟,消耗了大量能源,導致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了 12%。但是,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並利用太陽能或太陽能電池板乾燥果肉,他們發現溫室氣體排放量可以降低。巧克力是一個人可以食用的污染最嚴重的食物之一,就每公斤食物排放的溫室氣體而言,它與某些肉類不相上下。米西拉和他的同事著手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浪費,發現他們還可以使巧克力更健康。但對巧克力愛好者來說,一個苦樂參半的發現是,新產品缺乏業界一直看重的糖粉的微調能力。米西拉說,凝膠的甜度與冰糖粉相當,但你無法達到完全相同的水平。「製作這種巧克力的關鍵在於平衡 - 如果添加太多甜味凝膠,你的巧克力就無法加工;如果添加的不夠,你的巧克力就不夠甜。」儘管如此,他表示,實驗室製作的巧克力在質地上「基本上與黑巧克力相同」,味道類似於來自南美洲的風味濃郁的黑巧克力。「在你嘴裡釋放的甜味比食用傳統黑巧克力稍慢一些,而且你會感受到更多來自果汁的果香和酸味。」
Fed降息預期+中東局勢緊張 金價20日早盤破2440美元再創新高
隨著圍繞美國今年將降息的樂觀情緒升溫,加上中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提振了避險需求,整體金屬市場價格都在上揚。金價今(20日)亞洲交易中創下歷史新高,現貨黃金上漲1.1%,觸及每盎司至每盎司 2440.56 美元的歷史新高;6月到期的黃金期貨則創下每盎司2444.55美元的歷史新高。截至發稿,現貨黃金漲幅收窄0.94%,至每盎司2437.4美元。近幾個交易日,交易員加大押注聯準會最快可能在9月降息。在上週數據顯示美國4月通膨放緩程度大於預期之後,美元下跌、美債上漲,為黃金提供了支撐。根據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數據,截至5月14日當週,交易Comex期貨的避險基金將黃金多頭押注提升至三週高點。在其他地方,俄羅斯和中東的地緣政治風險再次浮現。有媒體報導顯示,一架載有伊朗總統Ebrahim Raisi和外交部長的直升機週日(19日)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墜毀。救援工作正在進行中,但伊朗官員表示,他們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中東局勢進一步不穩定的前景,似乎再次提振了黃金。以色列也繼續對加薩地帶進行打擊,導致該地區局勢高度緊張。此外,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了俄羅斯一家小型煉油廠,導致煉油廠停產,而在此前一天(18日),一艘開往亞洲的油輪在紅海被葉門「胡賽組織」的飛彈擊中。同時,銀價接近11年高點交投,上週五(17日)銀價強勁上揚,受助於現貨金屬市場的外溢效應,因為它被用於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截至發稿,COMEX期銀日內大漲4.00%,現報每盎司32.51美元。現貨白銀日漲超3.00%,現報每盎司32.39美元;現貨金屬市場供應收緊同時也刺激了投資者對銅等材料的需求。上週,來自全球知名投資機構的策略師們普遍表示,未來幾個月這些貴金屬價格可能將延續強勁漲勢,進而持續創下階段性的新高點。盛寶銀行(Saxo Bank)的策略師們在近期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黃金價格可能很快就會測試2400美元這一4月曾創下的歷史最高點附近,白銀可能將攀升至每盎司30美元這一階段性的歷史高位,而鉑金則有上漲潛力達到每盎司1130美元這一歷史高點附近。華爾街對於黃金後市行情似乎相對樂觀,高盛將黃金的年終目標價從之前的每盎司2300美元上調至2700美元。在4月份,黃金價格一度創下每盎司逾2400美元的這段歷史新高點,主要因為當時市場擔心伊朗攻擊以色列可能導致中東戰爭升級。另一華爾街大行美國銀行的黃金價格預期則是3000美元,瑞銀集團(UBS)則喊出4000美元的這一超級高價,較當前價格幾乎翻倍。
美中貿易戰再升級!拜登宣布:對陸製電動車「加徵100%關稅」
美中貿易戰再升溫!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今(14日)正式宣布,針對陸製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鋼鐵等8項中國製造產品「提高關稅」,其中陸製電動車的關稅更從25%上調至100%。綜合外媒報導,拜登政府今天宣布,將對中國實施新一輪的關稅措施,包括陸製電動車關稅課徵從25%上調至100%、太陽能電池從25%上調至50%、電動車鋰電池從7.5%上調至25%、關鍵礦產從0%上調至25%、鋼鐵和鋁製品從0%上調至7.5%、裝卸貨櫃用的橋式起重機從0%上調至25%、注射器和針頭從0%上調至50%、呼吸器及口罩從0%或7.5%拉高至25%。由此可見,拜登政府實施新關稅意旨在於,削弱中國製電動汽車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優勢,以保護美國本土的汽車製造商,新關稅將於90天後上路,預估將影響每年約180億美元(約新台幣5825億元)的大陸進口產品。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美方單方面加大關稅力道,不僅嚴重擾亂中美正常經貿往來,且已違反國際貿易規則,痛批拜登將貿易政治化,「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自身正當權益。」
漲勢比黃金還猛! 白銀續刷三年新高逼近29美元
與黃金一樣,白銀也享有避險資產的美譽。但相較黃金在過去一年中閃閃發光的回報率,白銀的漲幅或許有些黯淡。不過自本月以來,白銀漲幅已大幅超越黃金,這是因為投資者正尋求一種替代資產,以利用經濟韌性,抵禦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及防範通膨加劇。以色列和伊朗之間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升級,為避險黃金價格提供了支撐,帶動銀價反彈。據FXStreet數據顯示,白銀價格(白銀/美元)在上周五(12日)上漲,交易價格為每盎司29.11美元,比上周四(11日)的28.46 美元上漲了2.3%。此外,在經濟擴張時期,由於白銀在從晶片製造到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等工業應用中的使用增加,白銀也會從中受益。與此同時,白銀和其他貴金屬一樣,仍受到有限供應的支撐,目前每年白銀的使用量仍超過開採量。因此,儘管中東局勢持續緊張,通膨居高不下,但經濟仍保持驚人的韌性,投資者繼續追捧銀價也就不足為奇。賀利氏集團(Heraeus)分析師表示,白銀似乎受益於投資、消費和工業需求兩大領域,這兩個領域各佔白銀總需求的50%。從表示兩種金屬間價格關係的黃金、白銀比率來看,白銀也極具吸引力。目前,一盎司黃金可為投資者購買大約83盎司白銀,而30年來這一比率平均值約為67盎司。白銀價格往往跟著黃金走勢。當黃金價格上漲時,白銀通常也會跟著上漲,因為它們作為避險資產的地位是相似的。黃金/白銀比率顯示了需要多少盎司白銀才能等於一盎司黃金的價值,它可以幫助確定這兩種金屬的相對估值。
未來救災新尖兵! 科學家打造生化蟑螂專職狹小空間生命搜救
花蓮發生規模7.2地震,仍有數十人受困失聯在各種救難人員難以抵達的險地。不過這樣的狀況或許可以在未來得到緩解,因為科學家將視線投放到了地球上頂尖頑強的小生命「蟑螂」身上,要讓牠們一躍成為寶貴的救災尖兵。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在體型長達5至7公分的馬達加斯加蟑螂背上,背上了約5.5公克重的晶片,等同賦予牠們機器腦,晶片上還有好幾個感應器與攝影機,電量足夠讓人類操縱控制達8小時。科學家將電極植入蟑螂的神經系統,就能加以操縱,在天災時穿梭於搜救人員難以通行的狹小空間,一旦發現生還者就會回報位置等資訊,以利後續展開救援。對於為什麼選擇馬達加斯加蟑螂,是研究人員表示因為牠「夠大、夠強壯、不會飛」,馬達加斯加蟑螂身長約為6公分,適合放置太陽能電池;超強的生命力使牠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且比其他昆蟲擁較長壽命;不會飛的特性則讓牠更好控制,因為使用無線電操控,若載體會飛則有可能超出控制。上述這項技術的缺點,是由於插入電極的控制方式,往往會大大縮短蟑螂的壽命,所以他們進一步研究,2023年在科技期刊上宣布已經找到了全新的遠程控制技術,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套管固定在蟑螂觸角上,並透過蟑螂背部的微小電子背包接收控制訊號,藉由刺激觸角以控制牠們的行進方向,如此一來,搜救蟑螂的壽命便可大大延長。該研究相關進展,已發表於期刊《npj Flexible Electronics》中。研究團隊表示將繼續進行完善,爭取早日將這項技術投入實用。
玩團小子拚充電1/他開特斯拉上阿里山險「刁車」 驚覺台灣充電沙漠要綠洲
隨著馬路上電動車輛多起來,加油站龍頭台灣中油(1328)、高公局國道服務區及地方政府等,這一年多來開始搶建充電站,然而公標案「通殺」的得標業者並非知名科技大廠,而是一間成軍不到5年的「源點科技」(EVOASIS)。究竟這家新創公司有何能耐?41歲的創辦人陶百群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揭曉答案:「競爭對手都是百億、千億大集團,很多人不看好我們,不過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太陽能廠的經驗。」總部設在台南的源點科技,為擴充業務,農曆開春前將北部據點從市民大道搬到仁愛圓環,訪客一進新辦公室,就是EVOASIS充電站藍綠色系的主牆,牆上大螢幕播放公司影片,室內設計簡約,約20個座位,陶百群在新裝修的會議室告訴CTWANT記者,他跨入充電服務商前,在太陽能電廠練足10年功的歷程。台灣中油攜手源點科技,未來在加油站也能充電。(圖/報系資料照、焦正德攝)喜愛大自然總想往外跑的陶百群,讀的是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當完兵2年後,也就是2008年,前往冰島大學讀再生能源工程研究所。在冰島,他看到第一台特斯拉、BMW電動概念車等,因而提了個研究計畫,「我改裝一台傳統燃油車,把引擎全部掏空,從世界各地買來電池、電控系統,重新組起,再搭網站,開放讓大家免費租用,體驗電動車生活。」隔年,陶百群完成學業返台,「我想到電動車公司上班,但台灣幾乎沒有發展電動車,比較成熟的是太陽能製造業。」陶百群轉而到當時全球前十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昱晶(2018年已併入「聯合再生」)當業務,跑遍美洲、中東、韓國、日本、歐洲等國家。當時,台灣太陽能產業發展大好,成了出口大國,但國內建置遲遲未起步,直到2012年經濟部推「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獎勵社區設置屋頂型太陽光電系統,陶百群的故鄉台南也跟進,「我發現台灣太陽能的建置量很少,覺得應該要投入終端系統的發展。」2012年經濟部推「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讓陶百群看到機會,成立「陽光花園」。(圖/陽光花園提供)於是,陶百群離開太陽能板大廠,自籌一百萬,2013年在台南成立「陽光花園」,以屋頂型太陽能發電起家,之後才擴及各類型案場。「其實我做太陽能,從接到第一個案場開始就獲利。」他說,營收持續穩定成長,3、4年前就做到10幾億,「去年成立10周年,總計完成超過1,600個案場、總建置容量超過200MW。」在營收獲利穩定下,陽光花園迄今仍未IPO,一般投資人也就所知有限。成了太陽能系統業者後,陶百群仍不忘電動車。「2018年特斯拉終於引進,我就訂了一台Model S。」「跨年時我開上阿里山,以為電池夠回家,但上山吃了比較多的電,到山頂發現電池只剩150公里,回家需要180公里,當時特斯拉全台只有5個充電站,離我最近的1個在台中、1個在台南,而我在嘉義,就近找不到充電站,『非常沙漠』。」陽光花園的創業基礎、尋地經驗及穩定獲利,讓陶百群勇敢跨入充電樁領域。(圖/報系資料照)平時,陶百群到距離住家8分鐘車程的奇美博物館充電,以「遊牧民族」自居的他意識到,「充電站不足,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於是他開啟一趟考察之旅,觀察韓國、中國、美國、歐洲等充電樁營運商的運作模式。「我參考很多案例,包含硬、軟體各方面的商業模式。」已有太陽能電廠創業經驗的陶百群認為,「以我們的能力跟經驗,其實可以替電動車主打造更好的充電環境,因為我們有機電技術能力、建設能力、找場地能力。」於是,陶百群找到曾在Mercedes-Benz團隊做車廠軟體的好友沈俊祺,以及另一位南加大行銷所畢業,也是太陽能電廠同業「太平洋綠能」的董事長鄭旭捷,3人及其他親友一起出資三千萬,在2019年成立「源點科技」,英文名字為「EVOASIS」,意思是要在充電樁沙漠裡造綠洲,如今已成後來居上的業界黑馬。
經長:全球再生能源衝刺氫氣 中日德三國搶製造設備主導權
氫氣作為新一代能源而備受關注,儘管需求尚未爆發,但國際競爭已開始。經濟部長王美花5日表示,今年除了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也將氫能與地熱列為新能源開發的兩大重點,先前也曾表示,氫能是台灣非常希望和日本合作的領域;日媒報導,目前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綠氫」所需要的設備,包括中國、德國都積極投資研發,日本企業正在搶爭話語權「氫能是最近每個國家交流時都會提到的項目,」王美花在年終記者會上表示,氫能將由國營企業帶頭做,在發電、工業、運輸推動氫能示範。台電也將以5%混氫發電,用於興達電廠發電驗證,中鋼會以長時間運轉驗證鋼化聯產。研究單位也將會開發「去碳燃氫」技術給商用機組供料試驗,持續研究再生能源產氫;中油今年也會逐步設置加氫站作為商業營運示範,在南部縣市開始試行氫能巴士,接下來評估液氫接收站。國發會日前也指出,氫能部份導入混/專燒發電技術,布局國際氫能進口料源,發展自產技術,穩定氫氣來源,外商西門子、三菱重工都和台灣簽署示範混燒技術,2025年進行第一批混氫發電示範。然而國際能源署(IEA)日前發佈2023年全球氫能源市場報告,提到中國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氫需求國。目前以利用化石燃料製氫為主,關於製造氫的電解槽,預測中國的裝機容量到2023年底將佔全球的5成,若取得進展,在利用可再生能源製造的「綠氫」領域也可能掌握主導權,不能小覷。《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德國提出到2030年裝機量至少達到1000萬千瓦的目標,日本政府也制定到2030年使日本相關企業的水電解設備裝機量達到1500萬千瓦的目標,力爭搶佔10%左右的全球市佔率。像是德國西門子能源於2023年11月與法國大型燃氣公司液化空氣集團(Air Liquide)共同出資,在柏林啟動製造設備工廠,到2025年將把産能擴大到300萬千瓦。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企業、中國隆基綠能科技預計2025年將製氫設備的産能由現在的250萬千瓦提高至500萬到1000萬千瓦,2023年10月該公司還宣佈將在美國建設工廠。日本化學材料企業旭化成(Asahi KASEI)和東麗(TORAY)分別以2025年為目標,打算將製氫設備的産能擴大至約兩倍。但最大的問題是成本。美國調查公司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報告顯示,中國製造設備的引進成本,比歐洲同行便宜7成左右,行業人士表示,日本企業的技術實力具有優勢,問題是能否在量產後降低成本。
成為全球第5登月國 日本探測器太陽能板出狀況「恐提前結束任務」
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所開發的智慧型月球探測器(SLIM)於20日凌晨0點20分順利降落在月球表面,這也讓日本成為全球第五個登月成功的國家。但在登陸第一時間就有消息指出,SLIM發生電力不足的問題,經調查後,確認是SLIM降落時角度太過傾斜,結果導致太陽能板無法發電,此舉有可能造成SLIM提前結束任務。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2023年9月7日上午8點42分,日本鹿兒島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H-IIA運載火箭,當中就有載運SLIM,之後在軌道飛行4個月後,於20日凌晨0點20分順利降落在月球表面。但在降落第一時間,就傳出SLIM電力不足的問題。後經探查後,原來是SLIM降落月球表面時角度不對,導致太陽能板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導致太陽能板無法幫SLIM進行充電。JAXA表示,目前SLIM仰賴內部的電池續航,但儘管採取「續航優先」的決定,甚至關閉部分加熱器,但內部的電池頂多讓SLIM維持數小時的運作。JAXA研究中心主任國中均表示,SLIM將保持現狀不採取冒險行動,同時也希望陽光角度之後的變化,讓太陽光有機會能夠照射到SLIM的太陽能板上。如果無法的話,SLIM恐提前結束任務。報導中也提到,SLIM被視為是「月球狙擊手」,他在降落時展現出驚人的精度,相較於過去降落與預估恐怕會多達數公里的誤差,SLIM實際降落地點與預估地點的誤差僅有100公尺,JAXA表示,這項技術將成為未來探索被視為潛在氧氣、燃料和水源的多山月球極地的強大工具。報導中指出,SLIM的探測器包含了兩個主發動機與12個推進器,機身周圍是由天線、雷達、攝影機、太陽能電池所包圍,而在JAXA的輕量化追求下,SLIM的重量僅有700公斤,是印度月船3號的一半重量。
日本月球探測器SLIM降落! 「全球第5國」登月成功
日本今(20天)成為全球第5個成功登月的國家,不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表示,太陽能電池沒有發電。據悉,JAXA將透過其開發的月球著陸器「智慧型月球探測器」(Smart Lander for Investigating Moon,SLIM),驗證日本的精確著陸技術。JAXA今證實,日本時間2023年9月7日上午8點42分11秒,從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的H-IIA運載火箭搭載SLIM,已於日本時間2024年1月20日凌晨零時20分(台灣時間19日23時20分)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並於登陸後建立起通訊。JAXA補充,「太陽能電池沒有發電,將優先從月球表面採集數據。」JAXA理事長山川宏(Hiroshi Yamakawa)。(圖/達志/美聯社)SLIM的開發始於2017年,著陸器計劃於2021年發射,但由於與SLIM併車的XRISM任務的延遲,任務被推遲到2023年。 如今隨著SLIM降落月球表面,日本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中國和印度之後,全球第5個登月的國家。歷經2次失敗的登月任務,以及近期火箭升空後爆炸後,這次成功登月將重振日本在太空高科技領域的聲譽。
日本輸了! 「這裡」2023年首度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
中國國務院12日舉行記者會,由海關總署發表2023年貨物進出口貿易數據,特別提到其中國製造的出口商品競爭力穩固,出口電機產品為13.92兆元人民幣、年增2.9%,占出口總值的58.6%。其中,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這三樣產品出口首次突破1兆元人民幣大關,年成長29.9%;而2023年的汽車總出口高達522.1萬輛、年成長57.4%,超越日本、首度成為全球第一的汽車出口國,全球汽車行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在2022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當時的冠軍為日本,但先前日本媒體就發現,預計2023年的全年出口量約在430萬輛左右,儘管日本的最終數據要等到1月底出爐,但中國已超過500萬輛,大勢已定,日媒表示,這將是日本2016年以來首次被擠下榜首位置,當時的勁敵是德國,現在則是中國。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出口電動載人汽車177.3萬輛、年成長67.1%,等於是平均每出口三輛汽車、就有一台是電動車。這樣的成長,除了政府有計畫地通過補貼,要將中國轉變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俄羅斯這個大買家也是推手之一,由於歐洲和日本製造商因烏克蘭戰爭而撤出俄羅斯市場,讓中國車商銷量激增,俄羅斯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出口目的地,德國媒體表示,2021年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的市占率僅9%、2022年增至37%,2023年1至10月成長7倍後,預計2024年俄羅斯市場上的中國汽車市占率可達到80%。中國業者表示,俄羅斯和周邊國家的需求正在放緩,製造商已瞄準東南亞、歐洲和澳洲等市場;中國官方也提到,除了出口、也會採取在目標國的在地化生產。
「錫」捲科技廠2/有電路板就有它!靠研發低溫、回收錫成全球大廠ESG標配
「不要說電子五哥,電子十哥都是我們的客戶,也靠著這些客戶向品牌廠推薦測試,而打入產品供應鏈。」昇貿(3305)董事長李三蓮日前在50周年慶上表示,台灣為全球電子產品代工,昇貿的利基點就是靠著台商客戶介紹,也隨客戶需求搭上綠色環保節能風,讓自家產品「低溫錫」「回收錫」成為全球大廠ESG標配,國際大廠上門爭相合作。昇貿成立於1973年,早期產品多為工業用錫棒,隨著科技進步,電子零件越做越小,也漸漸發展出錫膏產品,「台商代工廠們做什麼,昇貿就配合到哪。」李三蓮說,舉凡電路板、半導體、封裝、汽車零組件、LED、太陽能電池等高科技產業,隨處都有昇貿產品的蹤跡。昇貿不僅是台灣電子業發展的見證人,也成為全球電子業不可或缺的關鍵原材料,並與日商千住、美商阿爾法位共同並列為全球前三大錫製品廠商。「未來公司將鎖定兩大方向,一為電動車,主要是充電椿用的錫棒;二則是ESG風潮下,品牌廠、代工廠為了減少碳排,低溫錫、回收錫將會是客戶的需求所在。」昇貿二代接班人、47歲總經理李弘偉明確表示,做材料不是自己閉門造車,隨著2026年歐盟碳稅將上路,沒做ESG的企業需負擔高額碳稅,已成為全球企業運動,因此昇貿跟著趨勢前行,回收錫及低溫錫都已在出貨中。昇貿跟隨著廣達、英業達、緯創前進墨西哥購廠,希望就近服務特斯拉,成為其供應鏈。(圖/報系資料庫、翻攝自electrek官網)李弘偉表示,目前車用比重持續提升,台達電為車用最大客戶,錫棒已導入台達電的充電樁,由於台達電耕耘電動車的主軸明確,若能擴大合作層面,將伴隨台達電版圖擴張,可望帶來成長動能。目前昇貿營收比重以錫棒為重,占營收比重約37%,主要客戶為台達電(2308),每月出貨量約20~30噸,而光寶(2301)每月也約有15噸的出貨量。另外,昇貿也跟隨廣達(2382)、英業達(2356)、緯創(3231)在墨西哥購廠,就近服務特斯拉,進軍電動車市場。該廠即將試投,相關設備將在11月底建置完成,預期2024年首季月產能即可達10噸。錫膏則占營收比重約22~25%,主要是電子五哥供應伺服器及NB,但錫膏的毛利較高,因此占整體獲利比重達40~50%,可說是昇貿獲利的重要支柱。李弘偉指出,尤其在金寶(2312)介紹下,近來昇貿的錫膏被應用於SpaceX基地台並取得認證指定採用,意外讓昇貿搭上低軌衛星商機。至於昇貿開發低溫鍚膏則是一場意外。2016年英特爾(Intel)為要解決電路板遇高溫加熱變形問題找上昇貿,團隊前後花了2、3年研發低溫錫和助焊劑才克服挑戰,當時成為英特爾4家合作業者之一,也是台灣唯一、亞洲唯二獲得認證廠商,除可廣泛運用在半導體封測上,也順勢搭上節能減碳順風車,如今客戶涵蓋微軟、蘋果、廣達、美光,也被市場歸類在AI概念股。李弘偉表示,目前昇貿營收主要來自錫棒,而錫棒最大客戶為台達電,昇貿可望跟隨台達電擴大錫在電動車上的應用。(圖/黃鵬杰攝)李弘偉解釋,低溫錫膏熔點較低,因此有助於大幅降低製造過程中所消耗的電量和碳排量,又能延長產品壽命,當製程採用低溫焊錫,可使消費性電子產品於組裝時減少25~40%的能量消耗,組裝時所需要的耐熱材料使用量亦可減少25%,大量降低環境的負荷。李弘偉看好明年低溫錫膏市場滲透率的提升,「低溫錫膏目前NB廠以聯想為主,而聯想也要求零組件廠陸續採用,如固態硬碟SSD領域,包括WD、美光、鎧俠、海士力等都已在出貨,會跟著聯想成長。」Intel也規劃2024年新CPU一定要使用低溫錫,其他晶片大廠如AMD、NVIDIA等也有相關規劃,面板、SSD、DRAM等也已在測試中,將成為昇貿未來營收獲利成長的動能。然而昇貿積極搶攻ESG綠色商機做的不僅如此,李弘偉表示,近年國際科技大廠開始要求使用再生材料,同時也希望把回收產品再利用,目前昇貿已是台灣最大PCB回收錫供應商,回收錫也已有小量出貨,未來也會成為帶動營運表現的金雞母。昇貿靠著研發追求永續成長,除了成立先進材料研發中心,布局半導體先進封裝、低軌衛星、電動車等多元應用外,今年更與中央大學共同設立聯合研究中心,攜手開發電動車元件組裝、AI晶片先進封裝技術,及低碳與低能耗製程的低溫焊錫材料,預計2024年導入市場。今年7月,昇貿與中央大學合作成立聯合研究中心,昇貿10年內將投入5000萬元,合作開發關鍵材料及減碳技術,培育高階半導體及綠領人才,搶占綠色商機。(圖/中央大學提供)展望明年,李弘偉表示,看好筆電將於明年上半年落底反彈,伺服器的量則一直往上,搭配AI伺服器、充電樁與車用電子、低溫錫膏及再生錫料出貨放量,預估明年整體出貨量可以成長1~2成。此外他也透露,大陸內需市場遲早步入復甦,昇貿將不排斥啟動併購,赴第三地掛牌,台灣則進一步轉型為控股公司,昇貿目前已經啟動組織架構的調整,逐步將焊錫事業整合至大陸蘇州廠,目標2025年於大陸A股掛牌上市。
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3「量子點」學者獲殊榮:得主疑提前被曝光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即將在台灣時間4日晚間揭曉,獎項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莫吉巴旺迪(Moungi G. Bawendi)、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布魯斯(LouiseE. Brus)、俄羅斯固態物理學家埃基莫夫(Alexei I. Ekimov)獲得殊榮,不過負責評選的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Academy of Sciences)疑似因為郵件出錯,提前曝光了得獎名單。諾貝爾物化學獎揭曉,由巴旺迪、布魯斯、埃基莫夫等3人獲得這項殊榮。(圖/翻攝自諾貝爾頒獎典禮直播)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頒獎者表示,「3位得主因他們的實驗獲得認可,這些實驗為人類探索原子和分子內部的電子世界提供新工具。量子點是非常微小的納米粒子,它們的大小決定了它們的性質」。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巴旺迪,是膠體量子點研究領域的最早參與者之一,更是過去10年被引用最多的化學家之一,2020 年他成為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得主,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路易斯尤金布魯斯,則是量子點的膠體半導體奈米晶體發現者。至於來自俄羅斯的固態物理學家埃基莫夫,在瓦維洛夫州立光學研究所工作期間,發現了被稱為量子點的半導體奈米晶體,他同時憑藉半導體中電子自旋取向相關研究,獲得1975年前蘇聯國家科學與工程獎。另外,得獎聲明也指出,研究人員主要利用量子點來產生彩光,相信在未來量子點可以用於柔性電子產品、微型感測器、更薄的太陽能電池,或許還可用於加密量子通信。不過《路透社》稍早引述瑞典媒體《每日晚報》報導稱,這份化學獎得獎名單疑似因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失誤而提前揭曉,原訂於上午11點45分揭曉的化學獎得主名單,卻於上午7點30分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寄出的新聞稿中,疑似提前被揭露。根據報導,這份新聞稿標題為「他們為奈米科技播下重要種子」,內容中表示,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將頒給3位發現並發展量子點(Quantum Dot)的科學家,正是上述的得主,對此,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媒體發言人內維耐斯(Eva Nevelius)稍早回應,化學獎的得獎人尚未決定,而最終的諾貝爾化學獎結果,卻和外洩名單一模一樣。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疑似不小心公布了據稱贏得了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3名科學家姓名。(圖/翻攝自推特)
中美過招!拜登擬限制陸企用美雲端運算服務 恐加劇緊張關係
美國財長葉倫訪問北京前夕,中國與西方科技戰升級!中國3日宣布,自8月1日起針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鎵(gallium)和鍺(germanium)是製造半導體產品的關鍵材料,中方祭出出口管制,被視為意在報復美日荷限制出口晶片製造設備。拜登政府4日又傳出準備限制中企使用美國雲端運算服務,此舉可能進一步加劇美中緊張關係。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3日聯合發布公告說,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包括金屬鎵、氮化鎵、氧化鎵等在內的8種鎵產品,以及包括金屬鍺、區熔鍺錠、磷鍺鋅等在內的6種鍺產品,「未經許可,不得出口」。出口經營者應通過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向商務部提出申請,並須說明出口的最終接收方和使用目的。美媒分析 中國藉此爭取談判籌碼全球80%的鎵和鍺由中國控制供應,這兩種稀有金屬在晶片製造、通信設備和國防領域有各式各樣的專業用途。鎵用於化合物半導體、電視和手機螢幕、太陽能電池和雷達等。鍺的用途則包括光纖通信、夜視鏡,大多數衛星也都使用鍺基太陽能電池。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日稱,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的通行做法,不針對任何特定的國家。她又說,中國始終致力於維護全球產供鏈的安全穩定,始終執行公正、合理、非歧視的出口管制措施。此前,北京曾於5月宣布,其「關鍵國家基礎設施」禁用美商美光科技的存儲晶片。葉倫見謝鋒 對話坦誠且富有成效美國正聯手日、荷,擴大封鎖中國半導體產業。荷蘭政府6月30日公布加強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禁令,重點在阻止艾司摩爾(ASML)的更多先進曝光機出口到中國,新規將於9月1日上路。日本的相關禁令則將在7月23日正式生效。而美國近日也擬對中國祭出人工智慧(AI)晶片出口新限制。《華爾街日報》4日還報導,拜登政府正準備限制中企使用美國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服務。如果新規實施,亞馬遜和微軟等雲端服務供應商將需尋求美國政府許可,才能向中國客戶提供這類服務。據稱,此舉可填補晶片設備出口限制政策上的「漏洞」。因為中國AI公司要使用先進晶片,可透過美國雲端服務供應商獲得,不需要直接購買晶片。葉倫將於6日至9日訪問北京,希望與中方重新建立對話,但此行料涉及美中多年來一直惡化的敏感問題。葉倫3日在華府會見中國大使謝鋒,雙方進行了「坦誠且富有成效」的對話。據美國財政部聲明,葉倫提出令人關切的問題,亦表達美中在全球挑戰,包括宏觀經濟和金融問題上合作的重要性。另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消息,謝鋒也表明中方在經貿問題上的主要關切,要求美方高度重視,採取行動予以解決。歐盟外交首長 訪中行程遭取消歐盟發言人4日則表示,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原訂下周訪問中國,但北京當局已取消該行程,未透露原因。北京正試圖說服歐洲採取比美國更溫和的立場,如今中國宣布將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歐盟對這兩種金屬和相關產品依賴很大。美媒分析認為,中國限制半導體材料出口,意在藉此增加談判籌碼,邊打邊談。比利時智庫Bruegel一名研究員指出,中國是在提醒人們,誰在這場遊戲中「占據上風」,而西方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才能消除對中國礦產供應鏈的依賴。多家中國鍺生產商的股價4日出現暴漲。美國半導體晶圓製造商AXT表示,其大陸子公司北京通美晶體技術公司將立即著手準備申請材料,以向中國購買鎵和鍺。
數名中國光電企業高管一下飛機就GG! 業內人士曝「2原因」
北京時間12日晚間,多名中國大陸的光電企業高管搭機抵達德國慕尼黑機場(Munich Airport),準備參加2023年「德國慕尼黑國際太陽能技術博覽會」(Intersolar Europe),沒想到卻在機場迎來身穿制服的德國執法人員,他們手執名單,依次帶走多家中國光電企業的從業人士。業內分析,這可能與歐盟近期針對大陸光伏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有關。綜合《金融界》、《百度》的報導,德國慕尼黑國際太陽能技術博覽會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行業展會,預計將有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光電企業參展。本次展會的主題是「光電產業的市場、趨勢和技術」,將涵蓋光電項目的市場開發、技術創新、融資模式等內容。本次展會不僅是生產商、供應商、批發商和服務提供者的重要展示平台,也是各國光電企業展現實力和研發成果,尋求國際合作和發展機會的平台。目前,尚不清楚大陸光電企業人士被帶走的具體原因及目的地。有消息稱,這可能與歐盟近期針對中國光電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有關。歐盟認為,中國光電企業利用國家補貼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歐洲市場上進行不公平競爭,損害了歐洲光電產業的利益。因此,歐盟可能對中國光電產品徵收高額的關稅和懲罰性措施。但也有企業負責人聲稱,部分人員被帶走的原因可能與簽證有關,「就是拿著別的國家的申根簽證直飛德國,聽說有不少遣返的。」至於被帶走的人士涉及哪些企業,同樣眾說紛紜,不過多個消息都指向一家位於江蘇常州的非上市光電企業,該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太陽能電池和元件研發、製造、銷售和光電發電儲能系統服務的新能源企業。據目擊者稱,這次被帶走的高管不只一人,他們都是搭乘同一班航班抵達慕尼黑機場的。當他們下飛機後,就被幾名穿制服的人攔下,並要求出示護照和其他證件。隨後,他們就被帶上一輛警車,離開了機場。報導稱,此一事件引發中國光電產業的強烈反彈。許多光伏企業表示,他們對此感到震驚和憤怒,並要求德國政府立即釋放被扣押的高管,給予正式的道歉和賠償,否則就是對中國光電企業的無理打壓和政治迫害,也是對中德經貿關係的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