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感染者
」孕婦愛滋篩檢計畫10月起將擴大! 人工流產者也納入公費篩檢
疾管署宣布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將擴大孕婦愛滋篩檢計畫,人工流產者也會納入公費愛滋篩檢服務對象,希望能降低愛滋病毒(HIV)母子垂直感染風險及強化女性愛滋篩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預計每年將有約10萬人次受惠。女性愛滋感染者增幅達31% 近半數確診已達發病狀態近幾年國內愛滋疫情呈下降趨勢,不過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組長李佳琪指出,今年截至8月新增的愛滋感染人數為666人,相較於去年同期646人略微上升3%,進一步分析女性感染者發現,往年女性感染者人數相對較低,都在2-5%之間,但今年已經新增34人,相較去年同期(26人)上升達31%。疾管署進一步疫調女性感染者發現,她們其實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感染愛滋,但是因為風險意識較低沒有進行愛滋篩檢。因此,34位新確診的女性感染者中有將近一半的人,在診斷為愛滋感染時免疫力已經降到呈愛滋病發病狀態。1愛滋寶寶母未定期產檢 過去人工流產也錯失篩檢另外,李佳琪組長表示,雖然國內母子垂直感染控制得非常好,但是去年新增1例愛滋寶寶,主要是因為媽媽在懷孕期間都沒有帶孕婦手冊就醫,沒有定期產檢,所以錯失了篩檢的機會,使寶寶出生後才發現感染陽性,來不及給予預防性治療,寶寶也因此而感染發生憾事,經了解後也發現這位媽媽過去曾有多次人工流產經驗,但是當時也沒有做愛滋篩檢,因此沒有及早發現。所以疾管署依此個案及國內疫情狀況,與婦產科醫學會及相關專家研議後決定,修訂「孕婦全面篩檢愛滋病毒計畫」支付作業規範,將人工流產者增列為計畫之公費愛滋篩檢對象,並自今年10月1日起實施,希望能強化女性愛滋篩檢,降低延遲就醫診斷與傳播風險,促進潛在感染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消除母子垂直感染風險。愛滋篩檢採鼓勵篩檢 人工流產者通報比照一般民眾疾管署表示,愛滋篩檢服務採鼓勵篩檢方式辦理,會由醫事人員徵詢本人同意後再提供篩檢及衛教諮詢服務,而且考量人工流產者非屬孕產婦,通報處理流程將會比照一般民眾規定(現行孕產婦初篩陽性就須通報,以及早介入),初篩陽性後須儘速進行確認診斷,並於確診後通報。孕婦即使是選擇人工流產或未攜帶孕婦健康手冊,醫師都可以透過該計畫提供愛滋篩檢並進行申報,篩檢費用將由疾管署實支實付。疾管署提醒,其他民眾若經醫師評估,有進行愛滋檢驗之必要,也可經由健保醫療服務方式辦理,以避免延遲診斷,影響自身健康。
猴痘本土再添1例「北部30多歲男發燒有膿皰」 已匡列18名接觸者
疾管署今日公布我國第8例猴痘確診病例,為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2月下旬因發燒、四肢及軀幹陸續出現水泡及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並於3月3日確診陽性,該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18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說明,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3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另外,依據該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本國籍新增愛滋感染人數計1,074名,其中42名為女性,女性人數雖少,但其中超過一半的女性感染者於通報確診愛滋的3個月內,即達病程後期,延遲診斷就醫導致愛滋發病,讓身體受到不必要的健康損傷,相較男性之延遲診斷率約3成高出許多,且女性生活忙碌,常要照護家中長輩與家人,容易忽略自身健康。疾管署提醒,曾有性行為的朋友,至少要做1次愛滋篩檢,全國有82家醫事機構提供愛滋匿名篩檢諮詢服務,篩檢全程以匿名方式進行,並由專人提供衛教諮詢及篩檢,現場約20分鐘即可得知初步篩檢結果,其中14家一站式愛滋匿名快速篩檢服務院所,針對初篩陽性者提供快速確認檢驗服務,約30分鐘內即可得知確認檢驗結果,從篩檢到確診只要不到1小時即可完成,呼籲女性朋友也要珍愛自己主動篩檢,透過篩檢瞭解自身健康狀況。此外,疾管署持續辦理「愛滋自我篩檢計畫」,去年提供超過5萬人次自我篩檢服務,民眾可上網預訂並選擇附近方便的超商,支付200元試劑費及45元物流費取得試劑,或前往合作民間團體、衛生局(所)等436個實體服務點或利用68臺自動服務機,支付200元取得試劑,於家中或適宜的場所進行篩檢。
猴痘2本土個案擴散關鍵曝光 若異性族群間傳播「後續防治恐複雜」
猴痘(MPOX)殺進台灣!疾病管制署(疾管署)在1日公布國內出現首2例本土猴痘個案,對此,台大醫師表示,恐怕已經有群聚,民眾進行親密行為時要特別注意,免得染病上身。另外,專家直言,若是在異性族群間傳播,後續的防治恐會較複雜,目前看來還不需緊張;而疾管署2日也會討論曝露前預防對象疫苗接種規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指揮中心提供)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1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本土猴痘病例,分別為居住在新竹40多歲男姓及高雄20多歲本國籍男性,兩人2月下旬身體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人近日都沒出國旅遊史,所以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感染源還不明,對此,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認為,這代表病毒至少存在在2個區域,這也代表國內可能已經出現了傳播鏈。猴痘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由於猴痘感染者99%以上是男性,若出現非醫護的女性感染者,社區傳染的風險就會大大提高。黃立民也表示,要評論猴痘疫情風險,首先得確認個案是否為同性族群,因猴痘主要是經過性行為接觸身體的接觸傳染,而目前各國發現,疫情會比較侷限在同性族群,若本土個案為異性族群,代表疫情往非同性族群蔓延,這樣後續控制會比較嚴重。黃立民也指出,除非和猴痘個案待在同空間長達數小時,或共用浴巾、棉被、枕頭等,亦或是身體密切接觸,才比較需要擔心感染風險。至於疫苗接種,黃立民表示,未固定性伴侶的高風險族群,會建議施打疫苗,至於如何找出高風險者,則需透過疫調。不過她也認為目前不用緊張,推測猴痘還沒有在社區流行。猴痘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針對國內猴痘抗病毒藥物剩下約500人份,另疫苗則剩下1100劑左右,是否考慮再添購?羅一鈞表示,隨著本土感染風險增加,疫苗數量是一定會添購,目前與藥廠聯繫,不過還是要與專家討論接種對象要擴大到什麼範圍,以及可能需要接種人數,才會有詳細採購計畫。另外,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也補充,增購多少仍要視接種對象為何,必須掌握最有效的抑制方法,待下午的專家會議及明天與相關團體討論後,應該就會有定案。至於前一天公布的另外6名高風險接觸者,是否出現症狀、有無進行採檢?羅一鈞回應,目前匡列的接觸者總人數都維持25人,6名接觸者目前也尚未出現症狀,由於需要監測到3月20日,出現症狀都會按照工作手冊進行相關採檢。
愛滋女性感染者人數增32% 「沒想過自己會感染」多數已發病有症狀
28歲女性文文(化名)最近出現呼吸喘、反覆發燒、疲憊感等不適症狀,住院治療進而診斷感染愛滋病毒。經疫調發現,文文有交過幾任男友,皆有發生不安全性行為,且文文表示很難拒絕男友們不戴保險套的要求,明知不安全,但總是被「我們只有彼此」說服;另外,文文亦表示上週不經意發現,現任男友會透過交友軟體或其他管道交友及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後經衛生單位提供伴侶篩檢諮詢服務,現任男友亦確診感染愛滋,其他追蹤中。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我國整體愛滋疫情自2018年起呈下降趨勢,今(2022)年截至9月,累積通報數計43,052人,本國籍愛滋感染者新增通報796人,與2021年同期新增通報947人相比下降16%。惟發現今年女性新增通報人數雖佔比低,但卻有增加趨勢,今年截至9月,本國籍女性感染者新增通報33名,與2021年、2020年同期分別新增8人、6人,增加32%、22%。且有約40%的女性感染者於通報感染愛滋的3個月內,通報後天免疫不全缺乏症候群(AIDS)發病,代表已延遲就醫診斷。另外,分析今年女性感染者年齡分布以30~49歲為主(占69%),且多因不安全性行為而感染,又因風險意識低、不覺得自己會感染愛滋病毒,多數是因身體已出現症狀或伴侶感染愛滋病毒,經衛生單位通知篩檢才發現,通常已延誤了治療黃金時機,讓免疫細胞失能,甚至產生伺機性感染危害健康。疾管署呼籲,民眾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性行為時應全程使用保險套及水性潤滑液,除可預防愛滋病毒感染外,亦可預防淋病、梅毒等其他性傳染病;而對於有不安全性行為者或是另一半為愛滋感染者,進行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亦是預防愛滋病毒感染的方式之一,透過穩定持續使用預防藥物,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可預防被愛滋病毒感染。另外,建議有性行為者,應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若有不安全性行為應每年篩檢,民眾可至醫療院所、匿名篩檢服務點或購買愛滋自我篩檢試劑(https://hiva.cdc.gov.tw/selftest/)進行篩檢,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愛滋藥物易使體重增加 半數患者不知情
近十年來,多項大型國際研究顯示,愛滋感染者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後體重增加。因此最新修訂的美國愛滋病毒治療指引,已針對部分藥物類別標註提醒醫病注意。醫師提醒:體重增加有多方原因造成,感染者體重大幅增加需與醫師、個管師討論,切勿因為擔憂體型、三高、新陳代謝等風險,就自行減藥或停藥。台灣有4萬多名愛滋感染者,其中以20~29歲族群最多,年齡層逐漸下降。愛滋病毒感染者可透過穩定服藥有效控制病毒量,研究顯示,感染者與一般人的壽命已差異不大,代表許多感染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抗愛滋病毒藥物過往較常被關注到的副作用包含失眠、頭痛、皮疹以及脂肪分布異常、骨質疏鬆等,較沒有注意到體重增加的副作用。亞東醫院感染科楊家瑞主任表示,國外研究顯示感染者用藥平均五年體重增加3~6公斤,而不同抗愛滋病毒藥物對體重影響也有差異,提醒感染者要小心關注。楊家瑞主任分享,近期收治一位30多歲女性感染者,過往體重在正常範圍,治療用藥改變後,每天食量大增,有時候一天得吃五、六個便當才有飽足感,6個月內體重劇增10公斤。由於她並不知道體重增加與治療用藥有關,回診時醫師感覺體型有異才加以詢問,進一步討論後決定再換藥,搭配生活改變後,現已減下6公斤。楊家瑞主任提醒,長期肥胖恐引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不得輕忽。感染者若用藥時發現食慾突然變好、食量變大,甚至體重增加導致BMI大於國民健康署建議值(24),建議與醫師、個管師討論。楊家瑞主任也進一步提醒,體重增加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並非增加就是自身使用的藥物問題,須由醫師評估判斷,切勿自行減藥或停藥。為了更了解感染者對於用藥副作用的了解程度,今年6月社團法人台灣露徳協會與嬌生股份有限公司發起「感染者用藥副作用調查」,共發放349份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成感染者覺得用藥後有食慾變好、體重增加的狀況,卻有半數感染者沒意識到體重增加與用藥可能有關,從未與醫護人員或個管師進行討論。台灣露徳協會秘書長徐森杰表示,本次調查顯示,8成以上的感染者認為應將體重影響列為評估的重要依據之一;且過半數感染者決定付諸行動,於下次回診主動與醫師、個管師進行體重控制討論。徐森杰呼籲醫師、個管師及相關工作者,應多主動關心感染者的健康狀態。同時提醒感染者除了要養成固定用藥習慣,更要注意用藥後反應、定期追蹤看報告,若有任何身體變化、或飲食習慣的改變,都應和個管師、醫師、同儕團體提出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