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毒血症
」史上最慘龍年!「新生兒減7成」國慶寶寶也變少 醫示警:5年內恐掉到12.5萬人
少子化浪潮下,各大醫療院所近年來的國慶寶寶都只是零星數量,台中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10日坦言,今年新生兒人數與12年前龍年相比大減7成,龍年光環失靈,政府再不設法改善,5年內新生兒恐掉到12.5萬人。不過,衛福部南投醫院昨誕生的伍姓男寶寶,他跟父親、祖父祖孫三代生日都是國慶日,讓醫院醫護人員超驚喜。南投醫院昨誕生的伍姓國慶男寶寶,是全姓產婦第4胎,因高齡產婦,有妊娠毒血症,經醫師追蹤,以37周為目標生產。39歲伍爸爸表示,他們一家人來自南投信義鄉東埔村,父親和他都是自然生產,剛好是國慶日出生,這次兒子預產期時間點很靠近國慶日,想讓孩子也在特別節日出生,所以家人商量之後,選在昨天剖腹生產,迎接家中第4名子女。伍爸爸說,他父親在世時,每逢國慶日總是以他為主慶生,兒子是他4名子女中唯一的國慶寶寶,就算忘記過生日,國家會一起幫他們慶生、普天同慶。台中茂盛醫院昨也迎接至少7名國慶寶寶,院長李茂盛坦言,內政部統計今年1至9月新生兒出生數為9萬7733人,茂盛醫院1至9月接生的寶寶人數僅1378人,堪稱「台灣史上最慘的龍年」。少子化的原因包括,社會以小家庭為主流,照護小孩的人力不足,房價高,買不起,不敢生小孩,以及教養小孩的費用高。李茂盛預估,今年新生兒人數恐將和去年差不多,約在13.2萬至13.5萬人之間,今年的龍動不了,跟12年前的龍年相比,出生人數大減7成,如果政府再不想辦法改善,可能5年內新生兒人數會掉到12.5萬人。彰化基督教醫院與秀傳醫療體系都有4名國慶寶寶,多數都是自然產。彰基、秀傳的醫護人員均發現,除國慶寶寶有逐年減少的趨勢,自然產的國慶寶寶比例逐年升高,有可能是現在的年輕媽媽不迷信擇時生產,因此大都選擇自然生產所致。
適齡生育關乎母嬰健康 試管嬰兒首次最高補助10萬元
年齡為影響生育力及母嬰健康的重要關鍵,40歲女性自然懷孕率已降至5%以下,人工生殖活產率於受術妻年齡42歲以上也僅剩7.6%。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高齡生育風險高,應把握理想生育年齡及早規劃。此外,衛福部表示,一般不孕夫妻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協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願望。衛福部說明,醫學研究顯示女性的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導致卵子不易受精或胚胎染色體出現異常的情況。35歲以上孕婦面臨更高的流產、早產風險,孕期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機率也隨之上升,胎兒出現先天缺陷或低出生體重的情況亦增加。衛福部指出,社會普遍存在男性生育能力較不受年齡影響之迷思,事實上,男性40歲以後,精子品質不良機率逐漸提高,染色體異常率的機率也增加,使精子不易與卵子結合,除了自身生育力下降外,還有國外研究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生育可能增加配偶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且可能與寶寶罹患自閉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等疾病有關。因此,考量母嬰健康,適齡生育不論男女都非常重要。依據我國出生通報統計,111年有超過三成新生兒(48,809名)來自35歲以上產婦,而年齡為影響生育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加男女的生育能力會逐漸下滑,受孕的機率也跟著降低,女性30歲自然懷孕率約為20%,到40歲時則降至5%以下。衛福部解釋,即使有人工生殖技術協助,成功率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依據國民健康署針對完成胚胎植入療程之治療人次所做統計顯示,受術妻年齡在35歳以下活產率為44.6%,但42歲以上降為7.6%。另外,根據110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人工生殖治療個案的不孕原因,可能是先天、後天或外在環境所導致,其中以卵巢因素所占比例 34.1%為最高,兩種以上因素32.2%占第二位,男性因素(性腺刺激素缺乏、睪丸功能衰退、輸送精子管道阻塞及性功能障礙等)8.3%居第三位。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且未避孕,經過一年以上仍未懷孕者,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與診斷,勿執著於食補調理、偏方、受孕姿勢或宗教信仰等,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當前晚婚、遲育現象普遍,不孕人口日益增加,為了幫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期待及減輕經濟負擔,國民健康署自110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試管嬰兒補助,3年來已幫助1萬8千多對夫妻成功產下2萬多名寶寶。若經醫師判斷有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之需要,且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並於我國戶政機關完成結婚登記、妻年齡未滿45歲者,可至全國101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首次申請最高可領補助金新臺幣10萬元,中低及低收入戶最高可領新臺幣15萬元,更多資訊請至國民健康署官網【試管嬰兒補助專區】查詢。
被嫌噁心!孕婦罹糖尿病遭尪提離婚 她歎:還不是懷上你孩子
是智識不足還是刻意為之?馬來西亞一名31歲孕婦因懷孕罹患糖尿病,卻遭丈夫冷嘲熱諷喊「噁心」與提出離婚,讓孕婦心灰意冷歎:「得糖尿病還不是因為懷了你的孩子。」綜合馬來西亞《中國報》、《星洲網》報導,該名孕婦在推特(X)傷心表示,老公得知她罹患糖尿病,就不斷罵她不潔身自愛,「他說這是老人病,質問我為什麼這麼年輕就得妊娠糖尿病,覺得我罹患這種病很噁心」。孕婦無奈直呼,老公從沒陪她產檢過一次,不瞭解什麼是妊娠糖尿病,也不願聽她解釋還說要離婚,讓她一度以為對方有小三。孕婦確認老公真的是因為糖尿病鬧離婚後,大歎「我究竟做錯了什麼?我得到糖尿病還不是因為懷了他的孩子」。妊娠糖尿病(GDM)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史,但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且血糖在產後又恢復正常的疾病,懷孕前肥胖或過重、曾有妊娠糖尿病史、家族有糖尿病史、曾有妊娠毒血症、多囊性卵泡症候群者,都是妊娠糖尿病高危險群。孕婦要避免罹患妊娠糖尿病,應以少量多餐並計算熱量、糖分(1天可攝取總量175克),同時搭配運動計畫為主,與定時量血醣適時調整每餐的含糖份量。另有研究指出,妊娠糖尿病孕婦生產後5至10年,有4到6成機率發展成糖尿病,不可不慎。
48歲女事業有成卻2度流產 借卵生下健康女寶
一名48歲的媽咪和丈夫都是高收入高科技新貴,渴望得子卻兩度流產,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李孟儒建議下,借卵懷孕成功,因為屬於高齡產婦,懷孕期間發生妊娠毒血症和姙娠糖尿症,經過婦產科醫師蔣執予緊急處理,順利產下約2900公克的女寶寶,夫妻都非常開心。李孟儒主任表示,根據生殖醫學會共識,卵子庫存量不到1,年齡超過43歲,可優先考慮借卵,因此,建議該名媽咪借卵。經過3個月配對成功,體外受精一次成功後,由醫院來植入。婦產科醫師蔣執予指出,這名媽咪是高齡產婦,屬於高危險姙娠族群,因此小心謹慎處理,產檢縮短1-2周,也給予預防性阿斯匹靈,增加補充黃體素和臥床安胎。在16-17周,出現子宮內頸口擴張及子宮頸長度縮短,執行子宮頸環紮手術。到了懷孕中期出現妊娠毒血症和妊娠糖尿症,幸好媽咪非常自律控制飲食,因此,並不需要以胰島素治療,到37周出現血壓收縮壓170~180,舒張壓100~110,緊急剖腹,保住寶寶。李孟儒主任指出,借卵懷孕必須評估媽咪身體狀況,血壓正常以及BMI不能超過26,避免生產過程出現併發症。而借卵條件須四等親以外,不能指定捐贈者,但可以提條件,例如血型,身高,膚色,髮色等和受贈者類似。李孟儒主任也提到,如果超過43歲,卵子庫存量不到1,堅持用自己的卵子做試管,預估花費半年到一年,需6到10次取卵,懷孕機率低不到5%,費用高達上百萬。如果符合條件借卵,媽咪不用取卵,花的費用大概40萬到50萬,且大部分在三到四個月可以配對成功,成功機率也可達到50%,省時又省荷包。
慢性腎病成因6大項「病況進展分5期」 醫曝護腎8原則:減輕負擔
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在世界居高不下,腎臟科醫師陳佑丞表示,慢性腎病變的原因大概可分成六大項,病況進展則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若進入第三期就要留意,一旦發展至第五期就要洗腎。他提醒,可藉由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避免不當藥物、足量飲水等舉動減輕腎臟負擔,此外,定期赴門診追蹤也很重要。陳佑丞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慢性腎病變可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首先把eGFR看成是一個時鐘,eGFR 90以上為第一期、60-90為第二期、30-60為第三期、15-30為第四期、15以下為第五期,「第一期、第二期在臨床上意義較不大,此階段重點在於治療相關疾病、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一般來說只要腎臟沒有結構上的問題,沒有蛋白尿,通常不太用處理。」陳佑丞舉例,「我們可以把腎臟比喻成一個工廠,當工廠裡有120位員工時,工廠可以順利運作;當工廠只剩60位員工(第三期),而還要做一樣多的工作時,這時員工就會開始過勞;當工廠剩下30位員工(第四期)、15位員工(第五期)時,這間工廠運作起來就會非常吃力,員工開始吃不消。」他也提醒,一般來說慢性腎臟病進入第三期以後就要留意,開始限制蛋白質攝取、評估及治療併發症;進入第四期後,就要更密切追蹤,此時更需注意腎臟保養,以減緩進入第五期的時間;當腎功能逐漸惡化、進入第五期後,已經完全不可逆,就要準備透析了。對此,陳佑丞呼籲,謹記護腎黃金8守則,分別是三高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健康飲食(少吃加工食品、紅肉、重鹹食物、含糖飲料)、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不當藥物(止痛消炎藥、中草藥、偏方、電台藥、來路不明的藥物)、足量飲水、戒除抽菸、定期門診追蹤,基本上就是在幫腎臟大忙。(圖/翻攝自臉書/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此外,談及慢性腎病變的原因,陳佑丞指出,大概可分成六大項,分別是腎臟實質疾病、系統性疾病、阻塞性腎病變、腎血管病變、遺傳性疾病。他表示,長期服用中藥也會造成腎臟損傷,主要表現為慢性腎間質發炎,而腎臟實質疾病講白了就是腎臟本身的問題,其中最大宗是慢性腎絲球腎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佔了所有洗腎原因的第二名(僅次於糖尿病),診斷上又可分成臨床診斷與切片診斷。陳佑丞列舉,切片診斷則分成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IgA nephropathy,IgAN,又名Berger’s disease)、局部腎絲球硬化症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MN)、膜性增生性腎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間質增生性腎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微小變化型腎病變 (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半月狀腎絲球腎炎(Cresentic glomerulonephritis)、鏈球菌感染後腎絲球腎炎(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PSGN)、腎小管組織腎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TIN)、止痛藥腎病變 (Analgesic nephropathy)、其他型腎絲球腎炎。陳佑丞說,其他型腎絲球腎炎包括快速進行性腎絲球腎炎(Rapid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慢性腎間質腎炎(Chron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CIN)、中藥引起之慢性間質性腎炎(Chinese herb nephropathy,CHN)、慢性腎盂腎炎(Chronic pyelonephritis,CPN)、急性腎衰竭(未恢復)(Acute renal failure,ARF)、其他腎實質疾病。提到系統性疾病,陳佑丞透露,會影響腎功能的全身性疾病很多,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跟高血壓,在台灣分別佔所有洗腎原因的第一名及第三名,其中糖尿病佔約45%將近一半,其他的系統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腎病變(Ischemic nephropathy)、類澱粉腎病變(Amyloidosis)、紅斑性狼瘡(SLE)、多發性骨髓病(Multiple myeloma)、痛風性腎病變(Gouty nephropathy)、硬皮症(Scleroderma)、肝硬化(Liver cirrhosis)、心衰竭(Heart failure)、敗血症(Sepsis)、妊娠毒血症(子癲前症)(Toxemia/Pre-eclampsia)、其他代謝異常、其他系統性疾病。陳佑丞指出,肝硬化會造成肝腎症候群(Hepatorenal syndrome);心衰竭會造成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兩者都是臨床上造成急性腎損傷的原因之一,若不處理,腎功能持續受損超過三個月,定義上就是慢性腎衰竭。此外,他表示,敗血症也是住院病人常見急性腎損傷的原因,必要時會要用到血液透析治療,而臨床上比較嚴重的敗血症病人,或稱敗血性休克,可能需要用到24小時連續透析(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敗血症對腎臟的影響,大多是急性腎臟損傷,大部分病人在治療完成後,腎功能可恢復原本的基準(或接近原本的基準)。至於阻塞性腎病變,陳佑丞透露,其可分為結石(Urolithiasis)、惡性腫瘤(Malignancy)、逆流性腎病變(Reflux nephropathy)、腎結核(Nephrophthisis)、其他原因引起之阻塞性腎病變。他說,尿路阻塞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是結石,用超音波即可診斷;另一個阻塞的原因是泌尿道的惡性腫瘤,在處置上急性期可先做經皮造口引流術(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緩解積水,避免腎功能持續惡化,但最終還是得找泌尿外科拿掉腫瘤。陳佑丞說明,腎血管病變細分成腎梗塞(Renal infarction)、腎動脈栓塞(Renal artery thrombosis)、腎靜脈血栓(Renal vein embolism)、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其他腎血管疾病。陳佑丞指出,遺傳性疾病分為多囊腎(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其他腎囊腫性疾病、遺傳性腎炎(Hereditary nephritis)、腎形成不全(Renal aplasia)、其他遺傳性疾病。最後,他說,中毒分為一般藥物中毒、化學製劑中毒、農藥中毒、其他中毒。(圖/翻攝自臉書/陳佑丞醫師・腎臟專科)
明金成遺孀悲曝心聲「我更心疼我老公」 挺過生死關頭…他卻走了
知名導演明金成今年1月20日喜獲龍鳳胎,剛升格當新手爸爸才20天,沒想到竟於8日深夜因心因性休克驟逝,享年51歲,消息一出令演藝圈好友相當悲痛。老婆Patty(林沛締)的主治醫師黎惠波嘆,「媽媽熬過去,竟然是金成走了。」曾演出《麻辣鮮師》、《我的秘密花園》等劇的導演兼演員明金成,5年前與圈外女友Patty結婚,之後2人積極求子;據了解,他們歷經取卵5次、植入胚胎10次等辛苦過程,終於在今年1月20日喜獲龍鳳胎。明金成除夕夜附上1家4口照寫下,「第一次在月子中心吃年夜飯,親友的祝福並沒有少,月子中心更提供氣泡酒增進儀式感,人生中第一次的溫暖年夜飯,感恩的心爆滿。」沒想到此篇文竟成了明金成最後一次發文,讓外界相當難過。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明金成驟逝,老婆Patty悲曝心聲,「我更心疼我老公。」而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名醫黎惠波則透露,Patty有子癲前症(俗稱妊娠毒血症),血壓高到190,當時情況真的很危險,不料媽媽熬過去了,明金成卻走了;他遺憾地說,「(明金成)過年時曾說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
苦苓自爆肝臟14.5公分腫瘤 妻駁「罹肝癌」揭真相:很困擾
知名作家苦苓今年元旦在臉書自爆「肝臟有14.5公分腫瘤」,以及超過400萬個B肝病毒,接著連續多日以《去年的日記》為題發文,寫下病痛纏身的痛苦,讓外界都十分關心。對此,好友吳淡如求證苦苓太太,赫然發現他根本不是罹患癌症,病情大逆轉。吳淡如表示,苦苓是她的出道恩師,得知生病的消息,立刻詢問苦苓的太太是否需要幫忙,結果對方淡淡地回應,苦苓被誤傳是肝癌,本人也感到相當困擾,「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肝腫瘤,而且是水瘤」,因為苦苓本來就有B肝,經過手術治療後已經成功,但嘴巴的鹹味和耳鳴還持續著,目前仍一直保持觀察,「所以只是要告訴大家他不是肝癌,這是曾經有B肝的人都要小心的事情」。苦苓並非罹患肝癌。(圖/翻攝自苦苓臉書)得知苦苓又被「賜癌」,吳淡如想起自己曾罹患妊娠毒血症,得過敗血症,躺在病床差點掛掉,受到許多親朋好友的關心,甚至有人勇闖病房要見她最後一面,讓她又好氣又好笑,也有人堅持她一定要出來開記者會,證明還活著,「事實上當時身體非常痛苦,連站都站不起來」。吳淡如深知公眾人物生病的心情。(圖/翻攝自吳淡如臉書)吳淡如知道公眾人物生病的心情,喊話:「大家不要太急著去看他呀⋯也要尊重他現在正在採取的治療」,最後再次強調,苦苓不是癌症,「還很努力在家裡寫稿,這是當作家要堅持的啦」。消息曝光後,讓不少粉絲鬆了一口氣,「還好沒什麼事」、「這是好消息,祝福早日康復」、「沒事就好」,也有人解釋為何會被誤解成癌症,「作家把他自己誇大了病因,讓人猜想~敘述了自己人生只剩短短幾月」。
27歲女星「生完2胎兒子」堅持出院…5天後突昏迷 搶救11天離世
台灣民間俗諺「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顯示生產過程極其凶險。新加坡27歲歌手Nadya Dean近日生下第2胎,不料5天後卻陷入嚴重昏迷,搶救11天後仍宣告不治。消息一出,讓演藝圈好友、粉絲相當悲痛。根據外媒報導,Nadya Dean曾參加歌唱比賽《Suara WGS 2.0》,並成功晉級決賽,雖然沒有得名,但之後仍積極幫大家寫歌。好友大讚,Nadya Dean是一位才華洋溢的歌手、詞曲創作者,並且竭盡所能幫助大家,是一個慷慨的朋友,在圈內人緣極佳。不料,Nadya Dean傳出噩耗。Nadya Dean上月15日早產生下兒子,當時醫生建議她,應該要留院觀察,不過Nadya Dean卻執意回家。結果5天後,Nadya Dean突然暈倒,被送往醫院救治,隨後陷入昏迷,經過11天搶救仍宣告不治,留下1歲半女兒以及剛出生的兒子。Nadya Dean的父親痛哭,女兒的死因是子癇,所謂的子癲是指孕婦因為妊娠毒血症而產生的癲癇症狀,症狀有高血壓等異常。Nadya Dean父親說,「女兒的離開讓我萬分悲痛,因為她是我最親近的孩子。」而Nadya Dean死訊曝光後,許多粉絲也湧入她的臉書哀悼。
世界上最小嬰兒…僅蘋果重!醫判「存活機會小」 13個月後現況曝
這應該是世界上最小的早產女嬰!新加坡一名女嬰,提早4個月出生,體重只有212克,相當於一個蘋果的重量,當時被醫院判定「存活機會渺茫」,然而在經過13個月後,女嬰終於度過難關,平安出院和爸媽一起回家。綜合外媒報導,女嬰出生時僅212克,身高只有24公分,分娩時間不到25周,遠低於平均的40周,她的媽媽在診斷出患有「妊娠毒血症」,因此提早4個月緊急剖腹產,否則對母女都相當危險。女嬰經過一年多的治療,終於平安出院。(圖/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醫院表示,女嬰活下的機會有限,由於身體虛弱,肺部還沒有發育,只能仰賴呼吸器。由於女嬰的皮膚太薄,監測嬰生命徵象的工作人員很難將探測儀貼在她身上,正常的新生兒尿布都比她的身體還大,因此工作人員自己剪裁,做成適合女嬰的尺寸。據了解,女嬰接受多次治療,並被連接到許多機器上,以幫助她維持生命。女嬰的爸媽為了給女兒治療,籌措270601美元(約753萬新台幣),用來支付她長期住院的費用。女嬰仍須仰賴呼吸器。(圖/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經過13個月的妥善照顧,女嬰順利成長發育,體重也增加了,終於在上個月出院回家。儘管女嬰仍需要使用呼吸器,醫生樂觀看待:「未來她會好轉的」,醫院也在聲明中提到,女嬰在出生時就出現健康併發症,但她堅持不懈努力成長,激勵了周圍的人,使她成為一個在疫情期間出生的非凡嬰兒。根據愛荷華大學最小嬰兒登記處的數據,原本的紀錄保持者是美國一名女嬰,2018年出生時體重僅245克,如今紀錄已被打破。
增產報國!雙胞胎後再拼出三胞胎 少婦狂生7男夫笑可組樂團
少子化年代,高雄竟年輕夫婦生育7名男孩!27歲何姓少婦與26歲何姓丈夫本身出自大家庭,家中各有5個兄弟姊妹,婚後頭兩胎為單胎、第3胎為雙胞胎,未料第4胎竟迸出三胞胎,本周一順利生產。何婦說「這是上帝給的禮物」,丈夫則笑說未來要組成樂團,也要更努力賺奶粉錢。醫師則說,這種自然懷有雙胞胎再接著懷三胞胎,又都是男生的機率在文獻上沒見過,或許是全台首例。何婦是布農族混血客家人,陳姓丈夫為排灣族,陳笑稱兩人的組合是諧音「撲克牌」。何婦說,本來沒預期生過這麼多孩子,夫家家族有多胞胎基因,自己也蠻驚喜的,第一時間得知又懷三胞胎,蠻快就接受的,「這是上帝給我們的勇氣」,倒是先生希望懷有一個女生,有點小失落。高雄27歲何姓少婦生完雙胞胎後,又生下3胞胎,總共育有7名男孩。(圖/柯宗緯攝)陳夫說,都生這麼多男生了,總要有個女的,「不過這一切都是上帝給的,我很相信神給我們這一切」,至於還要再接再厲嗎?他笑稱「先喘氣一下」,但坦言經濟壓力變重,只希望孩子不要挑就好,也會兼顧家庭跟工作,讓孩子在充滿家庭溫暖中成長。何婦說,最辛苦的是,是要挺著孕肚,一邊照顧4個孩子,所幸後來有媽媽幫忙照料,才減輕負擔,這三胞胎出生時體重平均2200公克左右,目前還會認錯,分不清「順序」,也還沒有取名字。老大則童言童語說,不喜歡有這麼多弟弟。負責接生的柏仁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孫德基表示,據統計生雙胞胎機率為1%,近年因為試管嬰兒,提升到3%,而生三胞胎機率為萬分之一,但像這次個案,生完雙胞胎再接著生三胞胎,文獻上目前沒有見過,沒有精準的機率,若硬要算的話,大概是十萬分之一。孫德基提到,最擔心生三胞胎早產,平均生產是8個月左右,就怕擔心器官發育不成熟,但媽媽很堅強,撐到36周才剖腹產,很幸運媽媽沒有產後大出血、妊娠毒血症,孩子也都很健康。
活到7歲機率只有2% 倆人一起唸完高中
「這個孩子要活到7歲的機率只有2%,就算能活下去,也會變成植物人的狀態。」在18年前、被醫師這樣告知的2位男孩,從3歲以來一直是最好的朋友,這個月還一起領高中畢業證書。住在美國德州的奧丁(Odin Frost)及喬丹(JordonGranberry)會認識,是因為3歲時一起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奧丁的媽媽在懷孕時罹患妊娠毒血症,讓奧丁提前3周誕生,但當時腦部有出血,醫生表示「腦部有受損,未來可能無法走路,而且因為生存機能受到影響,可能活不到7歲,媽媽要有奧丁隨時會死亡的心理準備。」而喬丹則是在出生前血液受到感染,腦部氧氣不足而受到永久的損傷。同樣都被醫生說活到7歲的機率只有2%的倆人一起入學,雖然沒有交談,但意外地合拍,入學的第一天就坐在一起,一直到15年後,兩個人也坐在一起迎接高中畢業典禮。奧丁的父親表示,雖然被說「一生都無法走路」,但奧丁5歲時就開始學習走路,雖然因為罹患自閉症無法說話,但周圍發生什麼事他卻能理解。最讓父親感動的是,高中畢業典禮上,奧丁是自己走路去領畢業證書的。父親也把倆人的照片放到網路上和大家分享,雖然還是有被毀謗詆毀的言論,但大多數網友給予祝福,也讓家人感受到人間溫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