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不良
」 中醫 姿勢不良 肩頸 針灸 按摩躺平族注意!青少年體態養成關乎未來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現代許多青少年喜愛觀看手機影片、長時間缺乏良好的姿勢習慣或足夠的運動訓練,使得成長關鍵期沒有正確的骨骼發展,造成駝背、脊椎側彎或高低肩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影響肺部和內臟,對於日常生活和學習效率造成負面影響。青少年成長期變化迅速 不能輕忽失衡的力量人體骨骼和肌肉發展尤為重要,沁安整合醫學診所的潘天健醫師指出,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結構在成長期間變化迅速,女性在18歲時達到峰值骨量;男性則在20歲時達到峰值骨量的90%,因此青少年時期是促使骨骼健康的最佳時期,任何不良習慣的養成都會導致肌肉骨骼結構上的異常,脊椎側彎和駝背尤為常見,特別是10至15歲的青少年,且女性也較男性高。 通常會引起脊椎側彎或駝背腰酸背痛的因素很多,除了先天性發育不良,長時間不良姿勢例如經常性單側肩背包、斜坐躺平沙發等不平衡的負荷,由於這些全靠頸部及下背部在支撐身體的重量,長久下來會造成不對稱的肌肉力量,容易導致頸部緊繃及下背部疼痛的情形產生;或是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產品,也會加重了脊椎問題。骨骼肌肉問題不易察覺 用對工具隨時警惕脊椎問題早期通常不易察覺,潘天健醫師建議家長應定期觀察孩子的姿勢,進行簡單的自我檢測,請孩子前彎觀察背部是否對稱或脊椎是否呈直線,請孩子站在鏡子前觀察自己的肩膀是否等高、以及單側腰部是否隆起、從側面看是否有駝背情況,此外,請孩子可以嘗試平躺在地上,檢查腰部是否能平貼地面,如果腰部離地較高,可能存在骨盆前傾的問題。 有些女孩經常習慣性駝背,這時選擇合適內衣相對重要,為青少女宜挑選背部有加強包覆的設計,可以固定按壓肩胛骨,以及肩帶特別設計過的結構,尤其需要可調整的款式,可以協助改善姿勢不良造成的駝背,減輕肩膀穿戴內衣的束縛感。青少年的姿勢問題不僅影響外觀,對於長期更會產生深遠影響,家人應重視青少年的正確體態養成,並鼓勵他們多運動,像是游泳、跳繩、球類運動或舞蹈、阻力訓練等來增強核心肌力、骨骼、改善姿勢、平衡和協調能力的運動,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久坐讀書一小時起來走動、減少使用電子設備,幫助他們在青春期奠定健康基礎,越早發現能預防和調整,減少未來多走「彎曲」路途。
肩頸、背部痠痛手部麻痺 竟是內衣過緊惹禍!
有粉領族因長期肩頸及背痛就診,經診斷發現原來是穿錯內衣惹的禍!女性穿錯內衣,想擠出乳溝而穿著太緊的內衣,造成身體血液循環不良、肌肉缺氧、局部萎縮等症狀,更容易造成淋巴回流受阻而水腫,進而發生疼痛和不適,也有許多女性不曾注意,僅靠低支撐的肩帶,也會導致乳房無法被支撐,導致身體不自覺往前而駝背和姿勢不良引發腰椎勞損。內衣不應單靠肩帶支撐胸部重量許多內衣設計僅依賴肩支撐胸部重量,忽略了其他支撐結構的重要性,這樣的設計容易造成肩膀的壓力過大,導致肩部神經受損,且無法有效地防止胸部晃動。 童綜合醫院運動醫學科的梁哲翰醫師提出,許多女性經常穿著過緊肩帶,就像全天背著又緊又重的背包,肩頸的肌肉長期受壓,可能影響正常血液循環,由於肩帶位置壓著很多肩頸神經,其中也抱括臂神經叢,臂神經叢會由肩頸延伸到手臂,如果內衣肩帶過緊,有可能造成臂神經叢受到擠壓,導致手部麻痺或肩頸痛,長久下來肩頸特別疲累和僵硬。 內衣不應單靠肩帶支撐胸部重量,而應以罩杯大小、合適鋼圈及對的下胸尺寸為主要支撐。背後帶和側邊帶的寬度不宜過小,寬背後帶較能穩定肌肉群的位置加強穩定性;若左右胸型不一致,可以胸部大的為基準,較小的一邊使用胸墊做輔助,肩帶則不能太細,以免肩頸承受過多胸部重量引發痠痛與不適。減少手臂神經傷害 挑內衣應注意這條件內衣應考慮到整體設計結構,包括肩帶、罩杯,背後帶以確保胸部得到適當的支撐,梁哲翰醫師提出,應依據以下幾個條件選出適合自己的。1無壓鋼圈支撐:罩杯選擇適合胸部的形狀、舒服無壓的鋼圈設計、罩杯内無縫線且作立體杯設計。2飽滿舒適罩杯:罩杯選擇可避免有空隙或者擠壓的情況,預留穿著集中型內衣時,將兩側肉推向胸部時,也能有空間而不壓胸。3寬肩帶支撐:內衣肩帶很重要!不只是可調式,應該要夠寬,肩帶調整後不滑落且又不會過緊,才能平均分擔胸部重量,真正減輕肩膀壓力。4側邊三膠條:背後帶需要寬厚,設計有三膠條,這是為了固定背後脂肪不移位,也能讓胸型集中、提托胸部,減少後背肌肉代償。5內衣材質:長時間穿著貼身內衣,因此材質要夠透氣和彈性。像是涼感布料,觸感輕柔絲滑,進而減少對皮膚的摩擦和壓力,提高穿著舒適度。選購內衣時應符合不同胸形體態選擇客製化內衣服務,且購買前一定要試穿,不應將內衣視為裝飾,應正視自己的需求與身體警訊,避免造成身體長期負擔而引發病痛,穿對內衣打造身體健康、擁有更自信的自己。
中西合併治療脊椎側彎 醫師教3方法活絡氣血
脊椎側彎屬於身體主軸結構脫離正常角度形成的疾病,包含連接頸椎、影響兩側肩臂及胸椎、連接骨盆結構的腰椎及薦椎,脊椎長軸過程中都可能形成偏移角度,影響身體結構功能廣泛,相對應生理機能都會受到脊椎側彎嚴重程度影響健康。不只肌肉痠痛 脊椎側彎影響內臟功能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表示,脊椎側彎輕則產生相對應肌肉痠痛症狀,影響結構活動範圍,重則反覆造成肌筋膜及關節韌帶慢性發炎而產生長期疼痛。中醫經絡理論歸納脊椎兩側屬於督脈及膀胱經,因此,除了淺中層肌筋膜的疼痛症狀外,經絡氣滯血瘀也會透過背部穴位影響內科疾病,包含呼吸道疾病、腸胃疾病、內分泌疾病、自律神經疾病、婦科疾病等。輕度或中度的脊椎側彎可透過針灸、傷科手法調整進行治療,搭配適度復健運動,引導結構計畫性往正確角度調整,但重度脊椎側彎者,建議諮詢西醫進行中西醫配合治療。周大翔中醫師說明臨床上將脊椎側彎角度分成三級,輕度側彎為10-20度、中度側彎為20-40度、重度側彎為40度以上。針灸、用藥、復健 三方法活絡氣血治療脊椎側彎需要「針灸、用藥、復健運動」同時進行才能事半功倍,周大翔中醫師說明,針灸治療透過施針從兩方面同時進行治療,一、針刺鬆解過度緊繃肌肉並以特殊針灸手法排除筋結及沾黏結構,二、透過針刺穴位行氣活血來疏通局部結構不良引起的氣血瘀滯。用藥部分會根據每個患者身體狀態給予辯證處方治療,大方向會先辨別脊椎側彎對於內科範疇影響為選方選藥主軸,壯實者選用行氣活血藥物較多,包含當歸、赤芍、紅花等力道較強活血通經藥物幫忙,體虛者須搭配補氣補血藥物,包含黃耆、紅景天、何首烏、熟地等補養藥物來強化氣血,兩者大方向外,常用威靈仙、雞血藤、桑寄生、桑枝、桂枝等來強化脊椎兩側經絡氣血運行。脊椎保健穴位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位於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從肌肉解剖角度影響生理機能改善,此穴會從後方由淺到深影響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頭最長肌,二腹肌後腹等,按壓時同時搭配轉動頸部,視線向正前方看,將頸部轉至最左側,一邊按壓穴位並慢慢將頭轉向正前方及最右側,轉頭動作以輕及慢為原則,反覆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頸椎兩側及周圍肌肉筋膜。曲池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穴位在兩屈肘紋頭外凹陷如池處,局部按壓痠脹感可傳至前臂,透過穴性傳導鬆解兩肩臂、兩前臂肌肉筋膜進而影響肩胛骨周圍肌肉及兩脅肋,按壓時以左手按右手及右手按左手方式互換,按壓時搭配胸肋轉體動作,呼吸保持腹室吸吐,反覆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胸椎兩側及胸肋周圍肌肉筋膜。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於膝彎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之間凹陷處,《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膀胱合入于委中央」,此穴按壓可以疏通膀胱經經絡,引導腰背肌肉筋膜放鬆,搭配溫足浴放鬆足底肌筋膜同時,兩手按壓膝後側委中穴,持續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腰椎兩側及背部肌肉筋膜舒緩。脊椎保健茶飲葛根5g,炒白芍5g,炙甘草3g,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芍藥甘草湯來舒緩肌肉筋膜,搭配葛根疏通項背部筋絡,保健茶飲可以在運動過度、勞動過多、工作固定同一姿勢時間過長,導致脊椎兩側肌肉過度緊繃時,適度透過茶飲幫助放鬆。治療脊椎側彎需從結構調整及臟腑機能兩個面向同時治療,然而形成脊椎側彎通常經過多年姿勢不良為主要病因,治療過程需要長時間配合,以及自律養成良好姿勢習慣及復健運動。周大翔中醫師建議,日常保持良好習慣及正常情緒來搭配治療都可以順利改善生理狀態。
塑身衣可以幫助產後恢復身材?3寶媽婦產科醫師解答
媽咪從懷孕過程到產後,身心必然需要適應身體帶來的許多變化與影響。對於產後鬆弛與瘦身問題,經常疑惑明明做了運動、體重似乎也下降,為何無法恢復到理想的狀態?三寶媽婦產科蕭詠嫻醫師以親身經驗分享如何回到完美體態的方法!孕媽咪面對的驚人困擾:漏尿、陰道鬆弛、腰酸背痛、肥胖…有苦說不出產後想瘦身可先了解懷孕過程身體如何的變化,其實身體的奧妙,在於懷孕過程會產生鬆弛素,幫助媽咪肌肉、組織、韌帶等轉為彈性與鬆弛;而骨盆腔此時也會跟著變寬,來適應日益脹大的子宮、胎兒擁有更多的伸展。另外腹直肌因子宮撐大造成彈性纖維斷裂、受損;到了中後期,媽咪為讓走路省力將肚子外挺,造成腰椎前凸。這麼說來,不論骨盆、肌肉、臟器、骨骼等都出現巨大變化,如果產後沒有好好修復讓其歸位,立刻回到職業婦女身份,面對上班久坐又姿勢不良,回到家照顧寶寶持續久坐、久站或彎腰換尿布洗澡等,不僅腹直肌沒有支撐力,易產生腰酸背痛;產後的陰道鬆弛也造成咳嗽、搬重物、久站、大聲說話就有尷尬的漏尿問題;還有鬆弛肌膚組織、骨盆外擴都會失去原有的強度,這些會讓體態更顯得寬胖、生理上感覺老化而越來越沒有自信。醫師靠這三招找回完美稱羨的體態那麼產後如何修復呢?除了最天然的餵母乳消耗熱量來減重,亦可從飲食、運動與姿勢調整做起,但別急著給自己壓力,透過產後半年至一年期間,賀爾蒙和新陳代謝速度相對快,可慢慢調整回孕前的健康體態。飲食方式國健署建議產後的媽咪每天應增加約500卡的熱量,以利修復傷口、泌乳以及哺乳,所以坐月子時應好好休養、補充營養,且不建議產後6週內就積極運動。因此可嘗試並依序進食:蛋白質、蔬菜、湯品、少量澱粉,尤其水分跟湯品補充一定要充足,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也是三寶媽的蕭詠嫻醫師,提到不少媽咪產後體重下降很快,但體態身形難恢復,她建議產後每天補充水分和蛋白質,可從水煮蛋、豆腐或是早晨400-500cc的高蛋白飲品著手加上青菜營養,水分則是每隔1-2小時補充,目的是補足母乳提供給寶寶營養,這時媽咪絕對不能吃得少,更別讓自己便秘,少了便秘症狀,肚子自然也會小。運動方面蕭詠嫻醫師提出,產後做些瑜伽、皮拉提斯、橋式或核心運動、側平板,慢慢將分離的腹直肌收斂回來。而自然產的媽咪可於產後1週開始加入緩和運動,剖腹產因為傷口還在,則在產後1個月進行。每次運動持續20分鐘,循序漸進的增加強度,如果平常工作家務繁忙,沒有時間運動的媽咪,可嘗試在餵寶寶時,一邊側抬腿運動或是平舉下肢抬腿,也能在安撫寶寶睡覺時做些側平板,訓練側腰線。▲許多藝人產後身形依舊少女令人稱羨 圖:王思佳提供或黛莉貝爾提供姿勢調整除了飲食和運動之外,體態姿勢的調整可靠塑身衣協助,尤其平常繁忙的媽咪沒有多餘時間運動時,選擇一件功能型塑身衣可讓身形恢復事半功倍,也能適時提醒自己姿勢的矯正。以三寶媽蕭詠嫻醫師的分享,挑選塑身衣時先看剪裁、材質,選擇有螺旋鋼條、H腰線設計以及腹部脂雕的設計,這三點可幫助鬆弛皮膚和臟器的回歸,也能恢復產後因腹直肌撐開而造成的腹部外凸問題,還有因抱寶寶久站、彎腰的腰酸背痛,也能獲得足夠的支撐力而改善。另外媽咪們在意的骨盆外擴,能選擇馬鞍處有雙層布料的加壓設計,矯正骨盆錯位、讓其向內緊縮。加上交叉車縫的剪裁,幫助緊實鬆垮的脂肪和橘皮現象。材質方面盡量挑選420丹左右並且擁有涼感醫療級的收脂布,減少穿著塑身衣時的悶熱感。總體來說,對媽咪產後已經鬆弛無力的肌膚、腹直肌、骨盆問題以及體重的負擔,只要跟著上述好好飲食、適時運動、規律作息和穿配透氣包覆塑型的功能塑身衣,多管齊下終能預見理想的稱羨體態!
46歲女「肩頸按摩」完出現肩頸劇痛、視力模糊 醫:不當按摩險中風
現代人工作繁忙,長時間盯著電腦、手機看,姿勢不良時常造成肩頸痠痛。近日,一名46歲的女性劉小姐因肩頸按摩後出現持續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經醫師檢查發現右側內頸動脈嚴重剝離,醫師提醒,不當按摩可能導致動脈剝離或中風,並強調任何不適應一定要及時就醫。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吳俊毅醫師表示,劉小姐就醫時出現右眼單側視力模糊、血壓飆升至200、肩頸持續疼痛及伴隨頭痛等症狀。經過初步檢查後,雖未發現緊急問題,但劉小姐的症狀未改善,仍感到疼痛難耐,返院後確診右側內頸動脈嚴重剝離。吳醫師解釋,劉小姐的症狀包括單側視力模糊、血壓升高,是內頸動脈狹窄的常見表現,甚至可能演變為腦中風。在經過一番詢問後發現,劉小姐在3天前接受肩頸按摩,按摩後右側頸部便急遽疼痛、右眼視力模糊等症狀浮現,醫師得知後,迅速安排頸部血管超音波檢查及腦部核磁共振造影。不料,檢查顯示右側內頸動脈嚴重剝離,造成血管狹窄、血流不足,幸而大腦組織未受損,緊急採取藥物治療以改善循環,同時進一步會診神經放射科胡成全醫師進行內頸動脈血管重建評估。胡成全醫師強調,內頸動脈剝離容易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多半由外傷引起,如頭部受撞擊或頸部劇烈扭動,不當的肩頸推拿也有可能成為內頸動脈剝離的因子之一。復健科醫師黃尚阡補充,按摩時應避免按到頸部兩側的禁區,特別是正面頸部兩側,是左右頸動脈延伸往喉結方向的範圍,絕對不能按壓。他也提醒,尋找按摩師一定要找專業、有證照、可信賴的物理治療師,避免不當施力及角度,以免引起血管受傷、動脈受壓迫,進而可能導致神經損傷、癱瘓等嚴重後果。
男星過年前突住院 「轉頭手就麻」就醫驚:以後會中風
平時不經意的小習慣,竟可能暗藏巨大健康危機。「大馬國民男友」馬來西亞男星許佳麟,最近就透露身體出了問題,並在農曆年前短暫住院檢查,原因就是長期姿勢不正確導致脊椎神經被壓迫。許佳麟表示,現在只能頭往左邊轉,若往右轉並轉到30度,就會立刻感到右手直接麻痺,還沒辦法抬手、往上看,否則會「非常疼痛」,情況已影響到正常生活。但去醫院檢查的結果,卻比想像更嚴重。許佳麟透露,經過住院檢查,確認是脊椎C5、C6壓迫到神經,醫師還警告如果他再不照顧身體,「很可能以後會有中風傾向」,目前已接受物理治療,以及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及姿勢改善情況。他表示,現在生活會更加注意不能駝背、不能低頭滑手機,且每天都會花時間伸展肩頸肌肉,同時希望藉由自己的經驗提醒大家,平常就要注重正確的身體姿勢,以免像他一樣出現影響日常生活的情況。其實,飽受腰背問題困惱的名人並不少,《幽遊白書》、《獵人》作者冨樫義博就因長時間姿勢不良,導致腰痛到無法作畫、甚至沒辦法擦屁股,他曾在2022年透過推特(X)證實「已經2年沒辦法坐椅子」,必須把身體折成L型、背靠著枕頭才有辦法工作。
胸悶就醫卻「一切正常」? 物理治療師曝「2不良姿勢」會受傷
胸悶時常會讓人感到呼吸不順、想吐,甚至會出現有如大石壓住般的疼痛感,而一般人大多會認為是心臟出現問題,待檢查時卻又一切正常,對此,物理治療師「三個字SunGuts」就指出,「胸悶可能不是真的胸悶」,並點名了「2個日常壞姿勢」,將會在不知不覺中讓背肌受傷,進而使得胸口出現悶痛感。「三個字SunGuts」日前在臉書粉專中提到,胸悶有可能是由背部引起,由於人體的肋骨構造是從脊椎延伸至胸前,在吸氣吐氣的時候,後背關節會隨著肋骨上下浮動,所以當後背肌群太緊繃時,就會卡住肋骨活動,造成胸腔無法有效擴張,而去引起胸悶的感覺。他進一步表示,有些人因胸悶跑去胸腔科檢查治療時,如果醫師總跟你說「一切正常」,就應該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有「這2個不良習慣」,包括「要躺不躺」和「手肘靠桌子」,都可能自成背肌在不知不覺中受傷。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的胸腔內科醫師于鎧綸就於醫院官網中介紹過,胸悶胸痛的原因非常多,包括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上腹部疾病,甚至情緒影響都有可能造成,原因從輕微的肋軟骨發炎,到嚴重致命的心肌梗塞都有可能。常見致命的胸痛原因包括氣胸、肺栓塞、心肌梗塞及主動脈剝離,因此當有胸悶胸痛,都應小心面對,輕忽不得。另外,由衛福部設置的「台灣e院」線上諮詢服務網中,就時常有民眾提問關於胸悶、胸痛的問題,而有家醫科醫師說明,其實胃脹打嗝就可能短暫引起胸悶,或當進食速度過快時,引起食道短暫阻塞,也會引發胸悶感,如果症狀長時間持續存在,不適的感覺未消去,還是要趕緊至醫療院所做詳細的鑑別診斷。
免吃藥!研究指偏頭痛恐是「這部位」發炎 可靠針灸治療改善
現代人文明病多,許多人身受偏頭痛所苦。根據《美國偏頭痛基金會》指出,美國有超過3700萬名美國人患有偏頭痛,不過德國一想研究指出,「脖子」可能才是導致同偏頭痛的原因;但目前尚未找到確切的治療方法。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德國研究團隊針對50名有偏頭痛的患者進行磁振造影(MRI)分析,研究頭痛頻率、頸部疼痛以及臉部肌肉激痛點(trigger point)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同時患有緊張型頭痛和偏頭痛的人頸部肌肉壓力比較大,也就是說,頭痛是由頸部疼痛引起的,因為他們發現斜方肌是一對大型的三角形組織,延伸到頸後和肩部,並連接頭部和肩胛骨。經過核磁共振掃描顯示,患者的頭部與頸部有發炎的現象發生,而且發言的原因包括「姿勢不良」、「睡眠不足」、「受傷」以及「壓力」;專家建議若要治療偏頭痛,應先從疏緩頸部著手,且針對頸部肌肉疼痛部位的非侵入性治療方案(如:按摩或針灸)可能比藥物更有效且更安全。
女子打瞌睡躺著玩手機⋯下秒滿口鮮血 半顆門牙竟被砸斷
相信不少人在躺著滑手機時,都有被手機打中臉的經驗。大陸有名女子於近日以平躺的姿勢玩手機時,一不小心沒拿好,手機直接砸到臉上,起初她感到嘴裡有異物,拿出來才發現是半顆門牙,還吐出滿口鮮血,畫面十分驚人。據《香港01》報導,大陸有名女子於24日在熬夜時,平躺滑手機,因當時她正在打瞌睡,一時沒拿好手機,手機就直接砸到臉上,而後她感覺到嘴內有異物,以為是手機的碎片,豈料拿出來後,竟發現是自己的半顆門牙,還吐出鮮血。隔天醒來後,女子牙齒非常疼痛,所以趕去醫院治療,醫生檢查後,發現牙齒神經已外露,所以神經需要切掉一半,而後還要補牙,治療費用預計花費近2000元人民幣(約為新台幣8877元)。事實上,躺著玩手機的後果不只如此,包括姿勢不良,恐會導致肌肉和脊椎受傷,還有可能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此外,靠枕頭一側的眼睛血管會受壓,令供血不足,恐導致斜視問題。因此,在滑手機時,最好眼睛與螢幕保持50至70公分的距離,重要的是要減少平躺、側躺等動作,以避免相關病痛發生。
加班壓力大去「撥筋」…她小腿肚瘀青還發腫 醫揭「這類人」別嘗試
不少人在感到壓力、頭痛不適時,會選擇去「撥筋」按摩,來幫助氣血循環通暢,恢復元氣。而在日前,台中一名女子因連夜加班,常感到頭暈、睡不好、精神差,決定去嘗試了「撥筋」服務後,隔天小腿肚卻整片瘀青、疼痛、腫脹不堪,讓她嚇得急忙跑去就醫。對此,醫師指出,雖然只要冰敷、休息就會好,但若有慢性病、服用抗凝血劑或高劑量類固醇者,應該避免嘗試「撥筋」療法。據了解,43歲的吳姓女主管提到,自己最近常加班,工作壓力大、睡眠品質差,導致人整天頭暈、昏昏沉沉,而恰好注意到家裡附近新開了養生工作坊,其推出了標榜提神、減輕疲勞的「撥筋」按摩,便想要親自嘗試看看。後來,她實際體驗過後,確實覺得頭部比較放鬆、好入睡,不料在隔天早晨上班前,竟發現小腿肚出現大面積瘀青、發腫。對於「撥筋」後產生種種不適症狀的問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怡維解釋,從西醫的觀點來看,「筋」指的是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軟組織,而「撥」的手法是通過按壓、推開、撥動等方式來讓軟組織放鬆,以達到舒緩肌肉、疏通經絡與氣血的作用。另外,陳怡維醫師表示,人體某部位可能會因姿勢不良、高強度運動而長期處在收縮狀態,將可能造成局部循環不良,造成肌肉緊繃的狀況。而她也提醒,若是正在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抗凝血劑者,或有骨折未痊癒、傷口嚴重感染、有急性心肝腎臟病史、高血壓、癲癇等症狀,抑或是患有馬凡氏症候群、傳染性皮膚病的人,應該避免「撥筋」療法,以防造成局部軟組織挫傷、傷口加重或發炎。
求好心切操過頭!重訓姿勢不良 反釀運動傷害
近年來健身運動熱門,高雄35歲謝姓男子跟上健身風潮,想練出傲人胸肌,沒想到卻因姿勢錯誤、暖身不夠,加上負荷重量太大,導致肩膀疼痛;另名38歲許男也是為了健身,在臥推胸肌、背肌時槓鈴太重,造成右肩疼痛,檢查是右肩肱骨頭水腫。2人前往高雄中正脊椎骨科醫院檢查後,利用「超音波導引PRP(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終於能夠重回健身房。謝男熱愛重訓,想練他的肩背肌群,也想練出胸肌,沒想到因為求好心切、訓練過度而「操過頭」,造成肩膀疼痛,雖然謝男曾在他院嘗試體外震波等復健,但效果有限,疼痛仍未好轉,轉而求助中正脊椎骨科,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他右肩盂唇撕裂合併囊腫,以及肱骨水腫。另名38歲許男到健身房練胸肌、背肌,臥推時槓鈴太重,造成右肩疼痛,經檢查是右肩肱骨頭水腫。復健科醫師林純如說,臥推練胸肌,躺著將槓鈴往前推,接著上臂往後、往外的外旋動作,常造成肱骨和肩胛骨相互擠壓,導致肩膀受傷。復健科醫師林純如說,正常人骨頭表面光滑,但受傷骨頭的骨皮質凹陷,經由「超音波導引PRP(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將生長因子注射到受損部位,修復受傷的後肩盂唇,並在肱骨頭做骨內注射治療,治療後肩膀不再疼痛,也恢復重訓運動,不僅肌群長回來,也重拾自信。林純如說明,平時若重訓超過自身負荷太大,就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有時運動傷害需要利用開刀來治療,但開刀的恢復期長、且之後的復健更是遙遙無期,因此多數人會選擇利用「超音波導引 PRP(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讓運動傷害慢慢康復。
腹股溝疼痛以為結石,沒想到竟是椎間盤突出惹禍! 醫揭可能原因
57歲詹先生有尿路結石病史,他去年底左側輸尿管結石,在某醫學中心進行體外震石後,左腹下方至腹股溝(台語俗稱該邊)卻持續悶痛,也會麻麻的,有時候像是電流流過的感覺,他一直以為是結石問題,再到泌尿科看診,服藥沒太大改善,直到轉到神經外科再檢查,結果竟是靠近胸椎的椎間盤突出,痛點和病灶位置明顯不同。椎間盤突出 痛在腹股溝較少見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表示,在臨床上,高達9成的椎間盤突出發生在腰椎第四節及第五節,或則是腰椎第五節及薦椎第一節,因為這兩節會承受身體最多的壓力,這裡的脊神經反射區擴及臀部,甚至從大腿伸延至小腿、足底、甚至腳趾,這是一般人的認知,而詹先生的椎間盤突出位置比較少見,因而造成不像一般常見的症狀。腹股溝疼痛 常見這些原因造成賴肇康表示,腹股溝疼痛最常見的是骨盆髖關節磨損或外傷引起,其他如腹股溝淋巴結炎、腹股溝疝氣、精索靜脈曲張、骨骼肌肉疾病也會,尿路結石也可能,如本起個案的高腰處椎間盤突出也是有可能,有時候需要多科診斷,詹先生的個案即是由泌尿科轉介到神經外科。預防椎間盤突出 日常活動應注意賴肇康提醒,椎間盤突出的原因來自於退化、運動傷害、姿勢不良等,在生活中儘量維持正確的姿勢,譬如說站立時背部挺直,搬低處的東西時要「反直覺」,要先蹲下去再搬,不要很直覺的就彎腰搬,也要避免久坐、久站,避免趴睡,不要當低頭族等。另外,身體太重會讓脊椎壓力增加,所以控制體重是很重要的,平時多做伸展運動也有幫助,譬如說游泳、吊單槓等。
白雲驚傳激烈運動傷到頸椎 開刀住院85萬沒了
藝人白雲傳出他在8月時在公園吊單槓摔傷雙手,沒有馬上看醫生隔天又去錄影工作,結果頸椎受傷被醫生建議必須開刀裝人工椎間盤,今(16)日他傳出住院消息,透露已經換人工椎間盤,自費了85萬元。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白雲因頸椎問題要換人工椎間盤,因此住院4天,他透露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加上外景玩遊戲受傷以及吊單槓摔傷,目前已經出院,一切都還可以,透露這次住院共換了3節椎間盤,全部費用大約花了85萬。白雲也向《中國時報》回應身體狀況,他透露「頸椎壓迫到神經叢,所以現在會手麻麻的,得讓身體修復。」,但目前的主持的《戀愛上線中》錄影不會受到影響,還幽默地說「出張嘴沒事,不能玩激烈遊戲。」,被問到兒子有沒有照顧他?白雲則回:「年輕人也是有他的事啊。」
長期縮小腹 當心「沙漏症候群」恐導致失禁與子宮脫垂
精實平坦的腹部令人嚮往,有些民眾為了追求「腰瘦」而長時間縮小腹。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教授兼臨床解剖學學習中心主任亞當泰勒(Adam Taylor)警示,日常生活中非必要的收緊肌肉,會造成腹部肌肉失衡,長期下來更引起「沙漏症候群」,腹壁結構發生有害變化,導致腹部形成明顯的摺痕。若不及時改善或治療,恐導致內臟和身體其他部位產生一連串不良後果,例如失禁或子宮脫垂。沙漏症候群4個主因 愛美問題日益嚴重第一種:先天性疾病由於腹裂(gastroschisis)、臍膨出症(omphacele)等先天性疾病,腹部肌肉發育不良,導致肌肉失衡。第二種:姿勢不良姿勢不良會導致脊椎偏離正常的S形彎曲,導致腹部肌肉的張力和功能發生有害變化,從而導致失衡。第三種:腹部疼痛腹部疼痛也會導致人收縮腹部肌肉,以減輕或避免疼痛。第四種:過度追求體態沙漏症候群的最後一個令人驚訝的原因,與體態外貌有關。當人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或是想要平坦緊實的腹部,會藉由縮小腹達到目標,這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肌肉失衡 影響腹部、脊椎、骨盆和呼吸腹部肌肉是身體中最重要的肌肉之一,幾乎與人體所做的每一個動作有關,作用為保持身體穩定和平衡、保護脊椎,以及維持內臟保持在應有的位置。偶爾縮一下小腹不會引起問題,但長期縮小腹可能會引發沙漏症候群。亞當泰勒說明,當人向內吸氣收縮胃部時,會讓腹直肌(又稱為六塊肌)收縮。但由於身體會在下腹部儲存脂肪組織,因此胃頂部的肌肉會變得更加活躍。長期下來,腹部會產生褶皺或摺痕,肚臍被向上拉。無論是哪種原因縮小腹,胃部向內縮都會增加下背部和頸部的壓力,因為它們得遞補應對身體核心的穩定性的變化。腹部受壓會減少腹部器官的可用空間,如果把腹部比作一條牙膏,從中間擠壓牙膏時會將壓力推向頂部和底部。頂部的壓力會使橫膈膜(吸入空氣的主要肌肉)無法向下拉,從而影響呼吸;底部的壓力則會對骨盆底肌施加更大的壓力,因為當過度縮小腹時,腹腔的體積會縮小。除此之外,由於腹部肌肉在緊張時吸收衝擊力的能力較差,因此脊椎和骨盆關節承受的壓力也會增加。長期縮小腹 恐導致失禁與子宮脫垂亞當泰勒表示,目前沙漏症候群對呼吸能力影響的研究不多,但對於使用束腹(整個腹部或部分腹部使用束腹帶,協助腰椎受傷復健或手術後恢復)的研究顯示,呼出的空氣量減少34%,肺總容量減少27-40%,尚不確定長期下來是否會導致呼吸能力受影響,但短期內會導致運動變得困難,而且由於進入血液的氧氣變少,人較容易感到疲勞。長期過度縮小腹也會對骨盆造成壓力,進而影響膀胱、子宮和直腸功能,可能導致失禁以及子宮脫垂,尤其是已經患有骨盆底功能障礙(例如尿失禁或大便失禁)的患者來說,縮小腹會使情況惡化。幸好,沙漏症候群是可逆的。透過加強鍛鍊核心肌肉,例如進行棒式或橋式訓練,對於治療肌肉失衡有所助益,瑜伽或皮拉提斯也能幫助於放鬆肌肉。如果想要縮小腹改善外觀,專家建議加強肌肉和背部的鍛煉,有助於保持良好的姿勢並剷平腹部。當出現不明原因或長期的腹痛,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這不僅是為了預防肌肉失衡,更是從根本上治療疼痛問題。 原文出處:Why it's bad to always suck your stomach in
躺床1行為超NG…醫揭背痛「隱藏3疾病」 照護重點一次看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表示,很多人都有背痛困擾,常見原因包括壓力、姿勢不良、肌肉緊張等,但有時可能是骨質疏鬆,脊椎關節病變,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導致,建議睡覺時避免斜靠著枕頭滑手機。謝炳賢醫師在臉書表示,「背痛是一個常見的健康問題,可能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壓力、姿勢不良、肌肉緊張都可能引發背痛。背痛也是許多人來找謝醫師求診的原因,今天謝醫師就來介紹三個背痛照護的注意事項。要記得,除了找醫師幫忙外,自助也很重要喔!」醫師指出,「當你感覺到背部不適或疼痛時,一定要給自己適當的休息時間,和充足的睡眠品質。避免長時間保持相同的姿勢,如久坐或久站,以減輕背部壓力,就算工作很累,也要記得不時起身走走。除了選擇適合的床墊,躺床的姿勢以及如何正確起身也是保護腰背的重要課題」,建議睡覺時避免斜靠著枕頭滑手機。謝炳賢建議,適度的運動和核心肌群的鍛煉,可以幫助減輕背痛,並增強背部肌肉,「可以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如游泳、散步或瑜伽,有助於增強背部支撐肌肉和改善姿勢。另外,加強核心肌群可以提供支撐,減輕脊椎支撐身體的壓力。」醫師提醒,「如果真的不幸經歷持續或嚴重的背痛,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像是謝醫師的建議和治療方案。背痛後面可能隱藏了其他健康問題,例如骨質疏鬆,脊椎關節病變,椎間盤突出等」,醫師會進行適當的檢查和評估,並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治療計劃,以應對背痛問題。(圖/翻攝自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臉書)
床墊每年吸收98公升的汗 專家警告6到8年就要換
人類每天平均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待在床上,不少人都會買下昂貴的床墊,舒服的睡上一覺,但你知道床墊的使用壽命,只有6到8年嗎?因為睡在舊的床墊上可能會有吸入大腸桿菌與黴菌等細菌的風險,甚至成年人每年平均在床上出汗26加侖(約98公升)。專家表示長期睡在舊床墊上,除了細菌問題外,床墊坍陷恐讓身體無法支撐。(示意圖/翻攝自pexels)綜合外媒報導,國外專家警告,睡在舊的床上恐讓你面臨會吸入細菌的風險,因此會有眼疾與喉嚨痛、腹瀉、嘔吐等狀況,甚至還可以能會導致肺炎、背部疼痛等一系列睡眠問題。專家表示,成年人平均每年在床上出汗26加侖(約98公升),這也讓床墊成為細菌的溫床,包含黴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會讓睡在上面的人產生疾病,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除了定期清潔、更換床具外,專家也認為每6到8年就要更換床墊,不只維持床墊的整潔,也避免床墊凹陷來造成無法支持身體,讓你姿勢不良睡起來腰酸背痛的狀況。
長期腰痠背痛,按摩、貼貼布都沒用? 中醫針刀有解
41歲吳先生從事勞動工作,平時需要彎腰搬運重物,因此常有腰痠背痛的問題,貼痠痛藥布或是推拿按摩都難以緩解,因此決定尋求中醫治療。醫師認為這是因為長期勞動造成的腰背部肌肉慢性發炎,筋膜已有沾黏的情況,故採用針刀治療;第一次治療後,腰背痠痛緊繃的情況就改善一大半,經過三次療程後,疼痛感已減緩很多。目前經定期回診治療調理,疼痛已不再困擾他。勞損長期不治療 恐變成頑固性疼痛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張維麟醫師表示,長期使用電腦時姿勢不良,或是搬運重物,都會使肌肉緊繃導致疼痛,在中醫則稱「勞損」。若肌肉長期發炎,患處就會滲出組織液試圖修復,但若反覆受傷癒合,就會出現沾黏、結疤甚至鈣化的情況,因為軟組織沾黏,形成頑固性疼痛。小針刀治療解沾黏 這些人應謹慎評估長時間的惡性循環下,一般的治療方式很難鬆解沾黏,導致治療效果不彰,這時候就可以考慮使用小針刀治療。張維麟醫師說明,小針刀的針尖與一般針灸不同,為扁平狀的「刀刃」,又名「小扁針」。常用於慢性軟組織疾患和骨質增生症等,例如外力損傷或是慢性勞損引起的各部位的肌筋膜綜合症。小針刀利用手法於特定部位進行軟組織的鬆解和切開硬結,來疏通氣血減輕疼痛,往往能有明顯的效果。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使用小針刀治療,例如凝血功能異常或是有蟹足腫體質者,以及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是孕婦,在進行小針刀療法之前都需要醫師謹慎評估。日常保養、復健莫輕忽 這樣做防復發針刀解開沾黏後仍需注意日常保養與復健,張維麟醫師提醒,如搭配疏經活血的內服藥,以及適度拉伸及熱敷疲勞的肌肉,或者用按摩推拿的手法來讓緊繃的肌肉放鬆;此外,多加休息也能讓損傷處完整修復,避免疾患復發的不二法門。
手麻別再甩手恐「壓迫更嚴重」 復健科醫師教一招就能快速緩解
不少人久坐久躺不運動,不時腳麻、手麻、半身麻亂吃藥又不會好,甚至還懷疑自己中風,復健科醫師就透露,大部分的手麻跟中風無關,建議要就醫來找到手麻的原因,有可能是脊椎壓迫,或者是「腕隧道症候群」。他也表示手麻在門診相當常見,患者不要怕就醫。(圖/翻攝自健康2.0YT)主播鄭凱云主持的網路節目《如果云知道》找來復健科醫師陳相宏談手麻原因,他透露手麻是門診常見的病狀,不少病患來時都擔心手麻是不是要中風了,他表示大部分的手麻都不是中風,如果是中風會伴隨口齒不清或手腳無力的症狀,一般的手麻都是周邊神經壓迫或是頸椎壓迫。他表示手麻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因為正中神經受壓迫造成。如上班族打電腦、過度做家事、擰毛巾、刷盤子的媽媽們,都可能過度使用手指造成神經發炎,形成手指感覺到麻麻的。隧道症候群的患者常抱怨早上起床、凌晨會手麻到醒來,也會不自覺甩手,這種就可能高度懷疑是腕隧道症候群。另外,騎腳踏車、騎摩托車在停紅綠燈時,一刹車就覺得手開始麻,也要高度懷疑是腕隧道症候群。陳相宏指出,一般人會覺得甩手有止麻的效果,但他不建議甩手,因為腕隧道症候群通常血液循環不好,越甩手可能壓迫會越嚴重,神經的缺氧也會越明顯。手麻也可能是頸椎受到壓迫。(圖/翻攝自健康2.0YT)另外他表示手麻也可能是頸椎受到壓迫,當椎間盤突出或頸椎有骨刺,就會壓迫到神經,一旦壓迫到脖子的神經,手就會發麻。現代人使用電腦容易低頭,頸椎大概有10幾公斤,如果壓到頸椎第五、六節,也會造成拇指前3指發麻。若長時間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手指,最嚴重的狀況就可能變成「雙重壓迫症候群」,也就是頸椎和腕隧道都受到壓迫。陳相宏醫師透露,如果突然手麻,可以把手舉高,或是把手放後腦勺,就會不麻,因為手放下時神經張力很大,把手舉高症狀就會改善。另外常發生也要就醫,找到真正的病因最重要。
手腳麻痺是循環不好? 當心「頸椎間盤突出」找上門
若出現腳麻、手麻等問題,許多人會覺得是循環不好造成的。不過,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總住院醫師王祺、國泰綜合醫院顧問醫師黃金山表示,腳麻、手麻也有可能是頸椎椎間盤突出衍生的症狀。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 出現手麻、腳麻等症狀頸椎椎間盤突出(Cervical Spinal Disc Herniation)會導致頸部神經受到壓迫,產生疼痛、肌肉功能障礙等問題。王祺醫師指出,頸椎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症狀為頸部疼痛,並會蔓延至肩膀、手臂、手指產生麻木、刺痛感。許多病人常會抱怨手麻、刺痛。此外,黃金山醫師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也有可能導致頭痛等問題,嚴重甚至會造成脊髓壓迫、損傷,導致病人產生腳麻、走路不穩的情形。年齡、遺傳會增加疾病風險 低頭族也須注意有些人會因為先天生性椎管狹窄而產生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但其實椎間盤也會因為年齡增長,水份減少、彈性漸漸降低,而更容易產生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此外,黃金山醫師提到,像是外傷、關節炎、骨質疏鬆等,也都有可能會增加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隨的風險。不過,王祺醫師也特別提醒,雖然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原因與年齡增長、遺傳等因素有關,但是現在手機、3C產品等越來越普遍,許多人成為「低頭族」,或是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長時間盯著螢幕、久坐,再加上姿勢不良、肌肉力量不足等情況,這也讓越來越多人有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改變生活習慣 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目前,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方法,包含物理治療、藥物、手術等,也可透過按摩、針灸等治療。黃金山醫師表示,治療方式其實有很多種,不過如果症狀較輕,通常會建議先改變生活方式,並使用藥物來緩解病情。像是調整不良坐姿、避免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坐在電腦前,並練習拉伸頸部、鍛煉肌肉,以及使用抗發炎藥物、止痛藥等緩解症狀。但若是症狀嚴重,出現走路不穩、脊髓病變等,或是嚴重肩頸疼痛無力等影響生活品質時,可能就需要手術治療。手術的方式有椎間盤切除術和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等。王祺醫師提到,針對嚴重的椎管狹窄病人還需合併椎板整形術,來擴大神經管空間。不過,王祺醫師、黃金山醫師強調,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建議民眾如果有相關症狀還是前往醫療院所就醫,經過醫師檢查、診斷,找出病因後再針對各別情況,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腰閃到吃肌肉鬆弛劑 5種常見藥物副作用大公開
腰閃到雖然不是什麼大病,卻會因為痛感而影響身體活動,生活中會產生許多不便,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由於閃到腰的疼痛是因為肌肉強烈痙攣造成的,在藥物治療上,可能需以肌肉鬆弛相關藥物來緩解。但肌肉鬆弛劑可不能隨便亂吃。甘誼文藥師指出,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副作用都不相同,須經醫師診斷、評估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使用。藥師也整理出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幫助民眾了解正確用藥的重要性。肌肉鬆弛劑是什麼? 藥物如何作用?當民眾因姿勢不良閃到腰前往醫療院所看診時,「肌肉鬆弛劑」是醫師可能會開立的治療藥物。「肌肉鬆弛劑」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可以讓緊繃肌肉放鬆的相關藥物。甘誼文藥師進一步說明,肌肉鬆弛劑的作用機轉是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讓緊張、痙攣的肌肉獲得緩解,並減少因過度反射而引起的疼痛、緊繃、僵硬等不適感,讓過度使用的肌肉休息。由於肌肉鬆弛劑的作用,肌肉獲得放鬆,也讓容易產生疲倦感,因此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包含,嗜睡、專注力下降、反射運動能力下降、視線模糊等。年長者若服用了肌肉鬆弛劑須注意,可能更容易出現跌倒等意外。5種常見藥物 副作用、注意事項別輕忽而服用肌肉鬆劑後,不論是駕駛、操作精密機械等也都一定要特別留意,因為有可能會因為藥物副作用而發生意外。因此,民眾若有從事相關工作,應向醫師、藥師等討論肌肉鬆弛劑的使用劑量、頻率。甘誼文藥師也整理出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的副作用,讓民眾了解各藥物使用時須注意的事項:Sirdalud鬆得樂: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等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因為Tizanidine可能會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Solaxin舒肉筋新:服用後可能會出現橘紅色尿液,但這是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Befon倍鬆:突然停藥可能會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Userm悠縮莫:有強烈的酸苦味,且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服用時務必「整粒吞服」。Mephenoxalone美飛舒肌:緩和神經、放鬆精神,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也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甘誼文藥師表示,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醫師會先評估病人痠痛的部位、原因等,並依病人個別情況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食藥署也提醒,肌肉鬆弛藥品是「醫師處方藥物」,使用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民眾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