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許化學獎
」 翁啟惠諾貝爾化學獎5日揭曉 日學術網站「點名翁啟惠」獲獎呼聲高
諾貝爾獎自今(3日)開始陸續公布得獎人名單,其中現任生策會會長、美國克里普斯研究院(Scripps)講座教授、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被認為是化學獎得主的熱門人選,也是預測名單中唯一的台灣人。翁啟惠去年拿下威爾許化學獎後,奪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呼聲便水漲船高。日本化學學術網站「Chem-Station」列出79名來自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獎的預測名單中,翁啟惠即被列入有機化學的熱門人選。翁啟惠對醣科學研究的重大貢獻,讓他在2014、2021年兩度獲得「諾貝爾獎前哨」的沃爾夫化學獎,2015年曾獲英國皇家化學會羅賓遜獎。今年3月及7月再拿下美國化學家協會的化學先驅獎與有機化學界四面體獎(Tetrahedron Prize)的有機合成創新獎。中研院表示,翁啟惠長年深耕化學生物及醣分子的科學研究,更是全球首位發展多醣體自動化合成、以酵素方法量產醣分子及醣蛋白的科學家。他也將持續對醣科學應用於癌症疫苗、醣晶片、醣探針、對抗病毒和細菌藥物方面的研究。
國衛院舉辦「疫苗研發Workshop」 盤點國內疫苗研發現況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超過兩年,病毒透過持續的傳播衍生各種變種在世界各國造成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台灣也正努力抵抗著Omicron變種的襲擊,發展次世代疫苗的工作,提升國家疫苗研發能量及建立快速有效生產鏈已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有別於歐美有跨國藥廠的資源,台灣研發量能散佈在產官學研各界,為讓2年多來累積的經驗能有充分的交流與討論,國家衛生研究院邀集政府官員及疫苗研發產業重要代表舉辦「2022疫苗研發Workshop」,參考美國政府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的精神,期望透過會議建構之溝通平台,結合學研界的創新研發量能、產業界生產鏈的快速建立以及政府法規、行政協調整合協助,針對Covid-19疫苗盤點及次世代疫苗未來發展方向凝聚共識與聚焦整合,以發揮國內疫苗研發最大效益。會議採實體與線上會議併行,由國立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主持,邀請威爾許化學獎得主翁啟惠院士、指揮中心研發組委員陳培哲院士、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陶秘華研究員、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林啟萬所長、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林瓊副所長、國衛院司徒惠康副院長及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劉士任副所長,分享國內學研機構疫苗研發現況。除學研界代表外,經濟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食品藥物管理署等政府單位及疫苗研發產業重要代表皆參與討論,共同對國內研發現況與次世代疫苗發展方向提供不同角度的看法,期望能凝聚共識作為重要政策之參考。國衛院生物製劑廠承接國家緊急疫苗研製重任,為因應未來各式疫苗或生物製劑開發所需,新建疫苗二廠為厚植我國防疫基礎建設最務實的投資。藉由此次會議交流學研各界疫苗研發量能與產業界的製程生產鏈整合經驗,疫苗二廠將與衛福部防疫體系組成我國完善的疫苗自主開發網絡,並配合疾管署防疫中心建置,提升傳染病致病原偵測、確診及分離等能量,銜接後續之檢測及疫苗開發任務。國衛院梁賡義院長表示,國衛院是我國唯一任務導向醫藥衛生研究機構,同時也是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的一員,對於促進我國疫苗研發責無旁貸,期望透過這場針對疫苗研發現況舉辦的workshop,建立產官學研各界良好的溝通平台,為建置我國完整防疫體系一同努力。
「救世」疫苗在台研發問世?差一步得諾貝爾獎 中研院長翁啟惠自曝「不適合當醫生」
新變種病毒Omicron,短時間內肆虐全球,成為主要變異株之一,能對抗Omicron變異株的「救世」疫苗,可望在台灣研發問世。華視《新聞高峰會》主持人陳雅琳專訪前中研院長翁啟惠,問及翁啟惠與中研院馬徹團隊所研發的廣效疫苗,針對Omicron變異株是否有效用?翁啟惠信心表示「這一個疫苗的設計,假如考慮醣分子的話,還是可以控制得住」,並分析主因「Omicron病毒醣化位置,跟Delta一樣,跟武漢病毒株也一樣」。翁啟惠研發的“廣效疫苗”在2021年奪下化學界僅次於諾貝爾獎的“威爾許化學獎”,令人振奮的是,偕同翁啟惠一同研發的核心成員,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接受「新聞高峰會」團隊專訪時,低調透露「就我所知,中研院的智財處,正在跟有興趣的公司談判中」,能對抗各式變異株的「廣效疫苗」極大機會能技轉並量產上市,能解救全球於新冠疫情之苦的疫苗奇蹟,可望在台灣發生。翁啟惠出身於嘉義義竹,主持人陳雅琳問及其童年故事,翁啟惠自爆小學五年級前不愛讀書,小學老師在前面教書,他在後面打尪仔標,翁啟惠還笑著回憶到「有一次玩陀螺,我父親到學校看到我在後面玩那個,回去他就把陀螺拿走了,我很傷心,自己又跑到後院去砍芭樂樹,自己再做一個」,彰顯出其不輕言放棄的個性。另外陳雅琳大讚翁啟惠,求學時期可謂「允文允武」,因翁啟惠仍是台南一中壘球擲遠紀錄保持人,翁啟惠笑稱「因為我丟太遠他量不出來,就取消那個項目,我把球丟到(校牆)外面去了」,身手矯健的形象與翁啟惠如今科學家身分,落差感十足。台大農化系畢業的翁啟惠,談到因家人期待,當年第一志願是台大醫科,最終因生物考不好落榜,陳雅琳驚訝說道「可是您現在是生物權威欸」,翁啟惠笑稱「所以我說聯考制度不太好,一試定終生」,但也搞笑說自己不適合當醫生,因為「怕動物,我不敢解剖啊」,真性情發言,逗笑主持人陳雅琳。翁啟惠於2016年深陷浩鼎案風波,整起案件於2021年2月才正式落幕,陳雅琳詢問翁啟惠五年來的心境,翁啟惠回想起仍面露無奈「其實是一個歷練,對人生的歷練,也看清了這個世界」,纏訟多年翁啟惠提及妻子陪伴,臉上露出溫情「她跟我講說,假如沒有經過這個暴風雨的挑戰,她是沒有看到我這麼剛毅堅持的性格。」案發當時逢70歲大壽,翁啟惠也首度分享到,當年中研院同事.學生及海內外的學者朋友們,特別飛到台灣,上百人齊聚替他慶生,其中妻子就秘密錄製一段「內心話」給他,《新聞高峰會》節目再度播放妻子這段話,翁啟惠看著看著差點又要哭起來,可以想見夫妻情深,而妻子這段「內心話」也將於《新聞高峰會》節目中首度公開。完整內容於9日周日晚8點在華視新聞52台(華視新聞資訊台)播出
台灣第一人!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 獲頒威爾許化學獎
威爾許基金會昨天公布2021年威爾許化學獎(Welch Award in Chemistry)得主,為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翁啟惠,他也是台灣第一位,得到該項獎項肯定的台灣人。翁啟惠過去曾在2014年獲得沃爾夫化學獎,該獎項常被視為奪下諾貝爾獎的前哨,2015年,他又獲英國皇家化學會羅賓遜獎,今年再獲威爾許化學獎,照國際慣例,拿了沃爾夫獎和威爾許獎後,下一步就是諾貝爾獎了,因此外界一致看好,翁啟惠諾貝爾獎之路,已經不遠了。翁啟惠的研究跨足化學與生物科學領域,是國際生物化學界的重量級人物。翁啟惠在生物有機化學及醣分子科學方面,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他也是世界首位成功以酵素技術大量合成複雜多醣物(多醣及醣胜肽)的科學家,以及首位發展多醣分子自動化化學合成的科學家。翁啟惠還發明「程式化一鍋式酵素反應」,為癌症研究、細菌及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帶來疫苗研發與治療的新機會,他同時曾開發醣分子相關的醣蛋白、廣效流感疫苗、醣晶片等,科學成就非常卓越。對於發明的靈感,根據《中央社》報導,翁啟惠表示,他的靈感來自於做菜,因為在生活中,他常為了方便,把所有菜都丟進電鍋一起煮,「有天突然靈機一動,化學實驗就像做菜,一定有方法快速合成且量產。」翁啟惠31歲時赴美進修博士學位,開啟他進入醣分子科學之路,畢業後,他也一直在美國學術界進行醣分子科學的研究;2000年,應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邀請,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多醣體研究室;2003年接掌中研院基因體中心主任、2006年接任中央研究院長,後來在2019年,接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至今,是台灣科學與學術界,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