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醫學部
」女子長期腹痛!檢查竟發現21公分腫瘤 醫曝:5成患者發現已是卵巢癌晚期
明明沒有很不舒服,卻已經是卵巢癌晚期?一位38歲外籍移工林小姐(化名)平時常有腹痛、經痛等症狀,看了腸胃科卻遲遲無法改善,轉而前往婦產科就診,經檢查發現除有7公分子宮肌瘤,旁邊竟還有21公分的巨大卵巢癌腫瘤。義大癌治療醫院婦產科傅啟峰主任指出,卵巢癌主要好發於50至60歲女性 ,若患者出現腹脹、腹痛等問題,除了腸胃科,建議也一併安排婦產科門診,早期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期。初期症狀難發現!腸胃道不適女性應考慮卵巢癌篩檢根據衛福部今年6月最新公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卵巢癌較110年死亡率增加了10.5% 。傅啟峰主任說,卵巢癌的種類相當多,約有60至70% 屬於上皮性卵巢癌 ,好發年齡於50歲以上 ,其餘為非上皮性卵巢癌,然而,基因遺傳、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或是有「初經早,停經晚,沒生過小孩」的狀況等,均會提高罹癌機會,近五成的患者確診時已是卵巢癌晚期 ,癌細胞擴散到腹腔附著在腸子、橫膈膜及肝臟等,甚至更遠端轉移至肺部、骨頭等,因較難以開刀徹底清除病灶,化療效果可能也不見理想,整體來說預後及存活率也較差。因此傅啟峰主任提醒,卵巢癌初期可能以生活中常見的腸胃道不適症狀呈現,如下腹痛、腹脹,或不正常出血等,容易忽略嚴重性,建議有家族病史、一生排卵次數多、50歲以上、肥胖過重等高風險族群提高警覺。根據文獻指出,第一期確診的卵巢癌患者5年存活率有80%以上,但進入第三、四期則下降為25~30% ,因此年滿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都應進行例行性的卵巢癌篩檢,選擇腹部超音波、陰道超音波、及腫瘤指數CA125查驗,掌握骨盆腔內的早期變異情況。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有效提升預後生活品質傅啟峰主任說明,早期就發現的卵巢癌較有機會以手術切除,到了晚期因腫瘤體積較大,會先以化療「減積」,待腫瘤縮小後再評估是否可進行手術,手術後仍需積極化療。上文中的案例林小姐因早期診斷發現癌細胞,幸運未嚴重擴散,手術切除後定期追蹤,現在已回歸正常生活。傅啟峰主任也指出,因卵巢的位置鄰近腹腔、小腸及直腸等重要臟器,以義大醫院為例,進行卵巢癌手術時會請泌尿科、大腸直腸外科等團隊協助待命或陪同,此外,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暨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董事長 – 王鵬惠醫師 (現職: 臺北榮民總醫院 婦女醫學部) 也提醒今年3月起針對卵巢癌治療也有健保給付新方案,提醒民眾若有疑慮應及早就診,在有藥物與完善的手術團隊輔助下,可以更加安心面對療程。
少子化隱憂更嚴重…台灣孕婦死亡率為日本4倍、韓1.5倍
每個孩子都是寶,每位冒著生產風險的媽媽,同樣需要被守護。衛福部統計,台灣2019年孕產婦死亡率創23年來新高,雖然近幾年略降,仍遠高於日韓,少子化隱憂恐更為嚴重。醫師指出,政府對婦幼衛生重視不夠,若能投入更多資源,孕產婦死亡率有機會減半。孕產婦死亡率的定義是「每10萬名活產中,在懷孕期間或懷孕中止42天內的婦女死亡數」,排除外力事件。台灣在2019年創下23年新高,達10萬分之16,近3年下降到10萬之13至14。相較其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日本為10萬分之3.4,韓國則是10萬分之8.8,均遠低於台灣。紐西蘭和土耳其各為10萬分之13.6和13.1,與台灣相近。美國則高達10萬分之23.8。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任王鵬惠說,台灣表現比日韓差,確實需要反省,但這牽涉到很多面向,例如對於活產定義不同。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詹德富則提醒,各國統計方式可能有些微差異,不建議和其他國家直接比較,但可參考。台灣孕產婦死亡率高,和生育高齡化、少胎次化有關。詹德富表示,孕產婦年紀越長,合併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肺栓塞等疾病風險越高。另外,初產婦出現併發症風險也高,而現代人多半只生一胎,也是影響孕產婦死亡率的因素之一。王鵬惠指出,台灣的高危險妊娠轉診流程還不夠成熟,衛福部自2021年推動「周產期照護網路計畫」,針對高風險的孕產婦,希望在產前轉診到醫療資源較完備的醫院。詹德富強調,現行產檢制度下,有很多產檢項目被忽略,因此有些疾病未及早發現,且有些孕婦為了顧全胎兒,往往犧牲或忽視不適感,例如子癲前症一旦發作,血壓飆高造成肺水腫或中風,就來不及了,若能及早處理,就有機會避免憾事。「一年若能減少3個媽媽的問題,孕產婦死亡率就可以降低10萬分之2到3。」詹德富表示,台灣去年新生兒僅13萬名,任何1個案都很容易牽動整體孕產婦死亡率,換言之,只要多做一點努力就會有很大的成果。他認為,政府對孕產婦和新生兒投注資源太少,若能提升投入並適度修正,估計一半的個案可及早發現問題並治療,孕產婦死亡率可望減半。
未來媽媽的時空膠囊 關於冷凍卵子這件事
根據行政院資料統計,台灣女性手胎生育年齡從2005年的27.7歲增加到2020年的31歲。高雄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昱蓁表示,女性生殖力在30歲後逐年降低,35歲後更明顯。因此,非因醫療需求的社交凍卵成為30至40歲女性的首選。為什麼要凍卵?社交凍卵是什麼?陳昱蓁醫師表示隨著年齡增加,卵子的數量會逐漸減少,品質也會下降,且35歲後染色體異常率會明顯上升。此外,一些藥物和放射治療也可能會影響卵巢功能,進而影響生育能力,因此可以選擇先將卵子保存起來。隨著國人結婚年齡不斷上修,「晚生」也成趨勢,而所謂的社交凍卵,是指非因醫療需求的自願性凍卵;為了將足夠且品質優良的卵子先行保存起來,並在未來有生育計劃時解凍使用。冷凍卵子之安全性隨著科技進步,冷凍技術在過去的三、四十年不斷改良,經玻璃化冷凍卵子而活產的胎兒,其出生先天構造異常的比例為1.3%,相較於自然懷孕的3%並無提高。另外,玻璃化冷凍卵子與新鮮卵子懷孕的比較下,也會發現凍卵並不會增加產科及周產期的併發症。凍卵的理想條件具統計,會考慮社交凍卵的女性以30至40歲,具有高教育程度、中產階級以上;另外目前尚無伴侶、追求職業目標或經濟尚未穩定的原因居多。但試管嬰兒使用冷凍卵子的成功率,會隨著凍卵年齡上升而下降。以最極端的兩組年齡條件來看:小於29歲與40歲以上,其活產率分別是100%及3.7%;而又以35歲為分界,35歲以下的活產率明顯比36歲以上來的好。除了年齡外,冷凍的卵子數也是決定活產率的關鍵因素。雖然建議35歲以前凍卵,但依數據顯示,實際凍卵年齡平均落在37歲,足足晚了兩年以上。世界各國的立場或規範目前世界各國對於社交凍卵的政策不,如:法國、奧地利皆對社交凍卵有法律限制;其他國家雖然允許,但也有年齡的限制。英國規定社交凍卵只能冷凍10年;台灣目前的法律對於生殖細胞規範可以保存10年,並得在取得書面同意後延長保存。保險妳的一線「生」機陳昱蓁醫師認為,從保險角度來看,或許成本效益不一定划得來,但如果從個人自由與生育自主角度來看,或許是金錢無法衡量的。有人說「凍卵是世上唯一的後悔藥」,未來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某天會心想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對於凍卵有想法,不妨把握30至35歲凍卵的黃金時間,到「生殖不孕科」門診檢查卵巢功能、諮詢凍卵相關療程。資料來源:2023年12月高雄榮總醫訊〈https://wwwfs.vghks.gov.tw/001/VghksUploadFiles/273/relfile/13805/132347/12%E6%9C%88%E9%86%AB%E8%A8%8A-p7.pdf〉
想知道未來會得什麼病?北榮破解「基因密碼」 罹病前就可先遏阻疾病發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多運動、注意飲食才能預防疾病發生,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事,然而有時即使有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仍無法避免疾病的發生。北榮婦女醫學部精準預防醫學中心主任張家銘表示,這是因為缺少個人化資訊,若在疾病發生前經過全基因檢測,量身訂做個人化健康計畫,或許就能預防這些疾病風險。抽血2c.c.全基因檢測 就可預測未來疾病風險人的身體是由基因構成的,基因密碼的變化會決定一個人的身體特性。張家銘主任表示,人體健康的關鍵就在基因體,每個人的身體特性及容易罹患的疾病都不同,而基因體中的資訊記錄了個人化健康照護關鍵訊息。因此,經由全基因檢測與巨量基因資料庫比對,就可以了解基因中隱藏的個人化訊息。張家銘主任說明,透過抽取2C.C.的血液、口腔棉棒取得細胞等方式就可進行全基因檢測,將2萬多對基因密碼列出進行單基因分析、多基因分析。張家銘主任表示,透過全基因檢測可以預測各種疾病風險,了解病人過去、未來為什麼會患有某些疾病,或是預測未來可能會罹患哪些疾病,並透過精準個人化計畫預防疾病發生,而且疾病公式是「先天基因傾向+後天因素=疾病」,因此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生病原因後,才可知道如何精準處理或預防。2/3疾病都可檢測基因資訊 建構健康新公式根據北榮資料顯示,目前已有超過500人於北榮接受全基因精準預防醫學服務,檢測族群大部分是健康的正常人,或是有家族病史,希望藉由解開全部基因,了解自身身體特性,找到個人化精準健康的方向,另外也有曾經生過病或是罹病中的病人,希望透過精準醫療找出致病基因。北榮婦女醫學部陳怡仁主任表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疾病都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相對應的基因資訊,可以早期偵測失智、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現在除了飲食、運動外,透過基因檢測量身訂做健康計畫,能讓人民更加健康。而張家銘主任也提到,生病才來治療事後端醫療的部分,但現在有基因檢測,可以做到前端醫療,在疾病出現前就透過生活習慣、行為改變等加以遏阻,現在醫療要「精準-預防-個人化」,而健康也有新公式「分析基因體質+調整後天因素+加強身體檢查=精準預防疾病」,相信精準醫療將會成為未來發展主軸。
大腸癌篩陽追蹤率連續4年吊車尾 年近1.8萬人未追蹤
癌症連續41年登上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及早發現治療是防癌關鍵。國民健康署各項免費癌症篩檢中,大腸癌篩檢陽性追蹤率連續4年吊車尾,一年近1.8萬人未完成追蹤,推估近千名患者被遺漏。醫師呼籲政府可考慮補助無痛大腸鏡檢查,消除中低階層的經濟障礙,有助於提升民眾就醫追蹤意願。癌症篩檢陽性個案追蹤率。(圖/王家瑜製表)國健署107年到110年統計,癌症篩檢陽性個案追蹤率以乳癌最高,皆有9成以上;但子宮頸近4年從94%降到87.4%;口腔癌約都8成上下,但110年降至77.1%;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連續4年吊車尾,110年僅70.7%,較107年下降5%。國健署補助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如結果為陽性,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鏡屬於侵入性檢查,且檢查前需要喝清腸藥,民眾心理負擔較大,可以預想陽性追蹤率較其他癌別低。邱瀚模進一步指出,許多人害怕大腸鏡檢查,台大醫院約8成受檢者都選擇有麻醉的無痛大腸鏡,自費價格至少4000元,對於中低社會階層民眾來說,就醫追蹤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無形中變成一道阻礙。國內外實證顯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罹癌風險,較一般人高20到30倍,如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死於大腸癌風險將增加64%。邱瀚模警告,每20名糞便潛血陽性個案就有1人罹癌,以110年數據推估,6.1萬名陽性個案中,只有4.3萬名完整追蹤,剩下的近1.8萬名未追蹤個案中,就潛藏著近千名大腸癌患者。他呼籲政府更積極應對,例如補助無痛大腸鏡,每人1000元、每20人只需花費2萬元,就能揪出1名早期大腸癌患者,進而降低死亡率。另外,目前國內提供30歲以上女性每2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據統計,子宮頸癌篩檢陽性追蹤率近4年連降7%。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任王鵬惠指出,子宮頸抹片陽性個案須到婦產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如內診、子宮鏡切片等,屬於侵入性檢查,有些人可能猶豫而未立即就醫。婦產科醫師表示,由於子宮頸抹片易受到陰道發炎、月經等因素干擾,近年歐美國家逐漸推行子宮頸抹片搭配人類乳突病毒(HPV)核酸檢測,兩種檢查一起做,減少偽陰性或偽陽性問題,篩檢間隔也可延長為「每3到5年一次」,降低民眾的心理負擔;目前國健署已啟動試辦計畫,希望評估財務成本和國內外臨床實證後,盡快在國內正式推行。
新型口服PARP抑制劑納健保成為卵巢癌患者福音
卵巢癌是最棘手的婦科癌症,因為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治療後,仍有七成的人會在兩年內復發。不過,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若病患在化療後持續使用標靶藥物作維持性治療,可以穩定病況並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然而,對於有在使用抗生素或鎮靜劑的患者而言,為了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交互作用,往往只能自費選擇特定的口服標靶藥物,每個月僅藥費就超過二十萬,所幸健保署已於2023年元月將新型PARP(Poly ADP-ribose聚合酶)抑制劑納入給付項目,作為晚期卵巢癌的第一線維持性治療,為已出現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逾半數患者確診已是晚期在台灣約有半數以上的卵巢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且即便手術加上化療,仍有近七成的病人會在兩年內復發。台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暨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呂建興醫師表示,卵巢癌一旦復發過一次就會反覆復發,每次復發的間隔時間也會縮短,患者最終還是會對治療產生抗藥性。不過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卵巢癌也邁入精準治療時代,目前醫界已有標靶藥物能進行長期的維持性治療。維持性療法可降低六、七成復發率!呂建興主任補充,所謂「維持性療法」指的是卵巢癌病患在經過手術及化療以後,再繼續使用標靶藥物,以避免或延長復發時間,臨床試驗發現,透過維持性療法,可降低六、七成的復發率。卵巢癌的維持性療法藥物主要分為抗血管新生藥物與PARP抑制劑,其中,PARP抑制劑是否有效跟基因檢測結果有關,患者必須先進行基因檢測,再依據檢測結果,若有生物標記時,再選用適合的維持性療法。在做基因檢測時,除了檢測BRCA基因是否突變以外,還可以做同源重組修復缺失(HRD)檢測。呂建興主任解釋,在台灣約有20%的卵巢癌病人有BRCA基因突變。BRCA是一種抑制癌症的基因,主要負責雙股DNA斷裂的修補。如果BRCA基因無法正常運作會增加罹癌風險。PARP抑制劑的作用是抑制癌細胞單股DNA斷裂的修補。當單股DNA斷裂,因為有PARP抑制劑而無法修補時,就會進一步造成雙股DNA斷裂。如果腫瘤雙股DNA修補功能有問題,腫瘤細胞就會死亡。因此PARP抑制劑對於雙股DNA修補有問題的癌細胞特別有效。新型PARP抑制劑增加服藥便利性呂建興主任提到,以往患者為了經濟考量,只能選擇特定已有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然而這種藥物容易與抗黴菌、抗癲癇藥物、及鎮靜劑產生交互作用,飲食禁忌也較多,不僅醫師在開立處方時須多留意,病患在服用上也必須注意不能和柑橘類食物一起吃。若要自費使用其他交互作用較少的藥物,每個月僅是藥費就超過二十萬,所費不貲,對病患及其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財務壓力。針對已有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健保署已於2023年元月將新型PARP抑制劑納為第一線維持性治療藥物,患者較不用再擔心會有藥物交互作用的疑慮,因藥物半衰期較長,每日僅需服藥1次,大幅提升治療便利性,延緩疾病復發的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嘉惠更多卵巢癌病患。呂建興主任也呼籲,女性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早期發現及診斷,一旦有症狀如頻尿、腹脹、經期異常等症狀,須儘快諮詢婦產專科醫師,把握黃金治療期。
首例圓精寶寶!北榮試管嬰兒技術大突破 無尾巴精蟲成功生子
生殖醫學技術重大突破!臺北榮總生殖醫學團隊經過4年努力,以豐富的經驗及獨家技術,從發育不全無尾巴精蟲(圓精細胞)中,成功培育8顆優質肧胎,協助一對不孕夫妻喜獲雙胞胎千金,繼創下國內第一例試管嬰兒記錄後,再率先誕下圓精寶寶,引領臺灣生殖醫學邁向嶄新里程碑!A先生(化名)結婚兩年,一直沒有孩子,經外院檢查為無精症,即使在泌尿科睪丸顯微手術,只能找到不成熟的「圓精細胞」。A先生甚至被告知,唯有透過捐贈精子,才有辦法懷孕。不死心A先生夫妻輾轉至臺北榮總生殖醫學中心求助。在婦女醫學部何積泓醫師與泌尿部黃志賢主任通力合作之下,A先生歷經手術取精3次、A太太取卵2次,終於成功懷孕。期間A先生不忍太太辛苦取卵本想放棄,在醫療團隊鼓勵下,鼓起勇氣,願意再次嘗試,最終成功求子,獲得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千金。婦女醫學部何積泓醫師表示,臺北榮總在過去4年間共累積治療21對僅能找到圓精細胞的不孕夫妻。生殖醫學中心的胚胎師們,以豐富的經驗及獨家技術,竭盡全力幫助A先生夫妻成功生子。以圓精細胞進行顯微注射,最終成功培育出8顆優質胚胎,109年10月植入4個胚胎,二個胚胎順利著床,110年5月底順利生產,成功誕生一對圓精寶寶,目前還有4個胚胎冷凍保存,還可以再繼續生下一胎。爲什麼圓精細胞(round spermatid)在試管嬰兒治療中如此困難呢?泌尿部黃志賢主任表示,正常的精子,有負責接近卵子的「頂體」、攜帶半套染色體的「頭部」、以及提供動力的「尾部」。而圓精細胞其實是精子製造過程中的「半成品」,雖然細胞核內的染色體已經完成減數分裂,但是還沒有長出「尾巴」。儘管這些圓精細胞有機會能讓卵子受精,但受精後胚胎的懷孕成功率也是極低。圓精細胞其實是精子製造過程中的「半成品」,雖然細胞核內的染色體已經完成減數分裂,但是還沒有長出「尾巴」。(圖/北榮提供)根據2020年的一篇研究,整理過去25年全世界發表的文獻,發現圓精細胞的胚胎植入活產率僅有2.4% (105/4,426)。臺灣目前生殖醫療技術水準已經位於國際前段,臺北榮總使用睪丸顯微取精手術後的臨床懷孕率也高達35%,成功誕下第一對圓精寶寶,讓醫療團隊十分振奮。「精圓細胞」生子不是夢,何積泓醫師、黃志賢主任鼓勵不孕症夫妻不要放棄,與婦產科醫師、泌尿科醫師、胚胎實驗室組成的優質生殖團隊共同合作,終能達成生兒育女人生目標。
全台首例「圓精寶寶」誕生 他3度取精喜獲雙胞胎千金
40多歲鐘先生結婚多年但膝下無子,檢查為無精症,顯微取精找不到成熟精子,只有尚未長出尾巴的「圓精細胞」。歷經4年努力,台北榮民總醫院成功將圓精細胞植入卵子並成功活化,培育8顆優質胚胎,終於在去年5月誕生一對雙胞胎千金,也是全台首例「圓精寶寶」。圓精細胞和成熟精子比較圖(圖/北榮提供)北榮泌尿部主任黃志賢表示,圓精細胞是精子製造過程中的半成品,雖然已完成減數分裂,但沒有長出尾巴,因此沒有活動力進入精液,即便進入精液也無法和卵子結合,且缺乏活化卵子的能力。鐘先生檢查為無精症,歷經3次顯微取精,成功以圓精細胞誕下一對雙胞胎女兒。(圖/北榮提供)北榮婦女醫學部醫師何積泓表示,正常精子的人工受精率約8成、懷孕率約4成,而圓精細胞受精率38.7%,懷孕率更只有3.7%、相當於10分之1,困難度極高。台北榮總自2019年開始執行圓精細胞注射療程,目前已執行36次,33對夫妻中共有3對懷孕,包括已經生產的鐘先生夫妻,以及另外2對懷孕中的夫妻,受精率51.7%,累計懷孕率9.1%,皆高於國際平均。家住澎湖的鐘先生2018年首度到北榮求診,第一次顯微取精雖有找到2顆成熟精子,鐘太太亦取出15顆卵子,但沒有受精成功,其餘13顆卵子冷凍保存;2020年4月,鐘先生第二次顯微取精,僅取得圓精細胞,注射到10顆解凍卵子並活化,並未成功懷孕;同年8月再度嘗試顯微取精,共注射到34顆卵子並活化,其中15顆成功受精,培養後冷凍保存8顆胚胎,並在10月植入4顆解凍胚胎,終於成功懷孕。鐘先生夫妻今天帶一對雙胞胎女兒從澎湖遠道而來,向北榮生殖醫學團隊表示感謝之意。鐘先生表示,這幾年來跑過北部各大醫院,永遠都是被「打槍」,後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北榮求診,終於獲得想要的結果,心裡是感謝再感謝,「我本來認為沒有希望有小孩,活到40幾歲,應該是人生中最難忘的一件事」。
公費流感陸續開打 臺北榮總分兩階段施打
公費流感疫苗已經陸續開打,臺北榮總則針對公費成人流感疫苗接種(不含孕婦及兒童)分二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即日起至12/13,於中正一樓大廳設立「單一窗口」,採現場領取號碼牌方式,依現場號碼牌順序接種。12/16起,欲接種者請先掛號家醫科成人流感疫苗1302門診,並至第一門診三樓家醫科依序接種。第二階段接種自109年1月2日起,接種對象擴大為50歲以上民眾、50歲以下罕見疾病、重大傷病患者及高風險慢性病患(包含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等於30者),欲接種者請先掛號家醫科成人流感疫苗1302門診,並至第一門診三樓家醫科依序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對象為75歲以上長者,或設籍台北市65至74歲長者,或設籍台北市55至64歲原住民長者。己接種過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者不可再次接種。接種公費疫苗請出示健保卡與身分證,出生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之兒童,即日起可至兒童醫學部接種,費用為100元(需攜帶健保卡及健兒手冊)。惟父母均為外國人,且父母均無加入健保及無居留證之兒童需自費接種。109年1月2日起,孕婦(已領取國民健康署編印「孕婦健康手冊」)於婦女醫學部門診接種,費用100元。六個月內嬰兒之父母(需攜帶嬰兒出生證明文件或戶口名簿),可於兒童醫學部接種(父母皆可),或婦女醫學部門診接種(僅限母親);亦可於109年1月2日起至家醫部(父母皆可)接種,費用為100元。第二階段接種自109年1月2日起,接種對象擴大為50歲以上民眾、50歲以下罕見疾病、重大傷病患者及高風險慢性病患。(圖/臺北榮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