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癌
」 卵巢癌 婦癌 子宮頸癌 子宮體癌 張正昌禾馨女醫師手術意外「害病患喪命」 醫爆夭壽內幕:低胸很行
台北市禾馨新生婦幼診所一名劉姓女醫師,去年為女病患做子宮鏡手術,沒想到因為疏忽,器具刺穿子宮和右側髂動脈,造成大出血不治。對此,眼科醫師黃宥嘉驚爆,劉姓女醫師大學念的專業科目是保健營養學系,還曾去過波蘭念醫科,怒嗆:「自稱睡美人?結果不是讓自己在家躺平,卻是讓病人一輩子睡著」。黃宥嘉在臉書PO出劉姓女醫師的資料,大學就讀保健營養學系,之後到波蘭留學,是全國唯一擁有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的營養師,也是全國少數擁有減重和睡眠專科的婦產科醫師。黃宥嘉好奇,劉姓女醫師會不會其實只對減肥有興趣?卻在開子宮鏡手術,直呼:「真的夭壽」,甚至自稱睡美人,「結果不是讓自己在家躺平,卻是讓病人一輩子睡著」。黃宥嘉砲轟劉姓女醫師很夭壽。(圖/翻攝自黃宥嘉臉書)黃宥嘉指出,婦產科學非常難,像她才考了81分,「這個科就是外科系,如果是婦癌組,那會變成內外科大宗師」,不禁質疑所謂的波波西西醫師、牙醫師,是否有受到足夠的醫學與臨床教育?還是只是每天打扮成美女醫師,再遞上家世背景證明,就可以爽當主治醫師。黃宥嘉感嘆,活到這把年紀看到白色巨塔崩壞,第一次聽到開子宮鏡也出人命了,痛批政府是否有在關心民眾未來20年的健康生命代價,「如果有,絕不會開放海量的波波西西牙醫師,也不至於對公告醫師牙醫師學歷的訴求置若罔聞!」黃宥嘉怒嗆,波波議題相關掌權者,20年後就沒有掌權了,可是卻將不良的制度紮根台灣,砲轟劉姓女醫師,在生命的面前卻強調美女帥哥,簡直崩壞可悲,「文章不行、講話不行、醫術不行、低胸很行!」
婦科7項機械手臂手術納健保 精準守護晚孕子宮
台灣女性初婚年齡與首胎生育年齡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的報告,112年女性的初婚年齡為31歲,而首胎平均年齡達31.5歲。這與子宮肌瘤的好發年齡30-40歲重疊,並且40歲以下確診子宮內膜癌的人數也相較10年前顯著增加。許多女性在同一時期面臨婦科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承受在生育計畫、疾病治療和經濟負擔三者之間抉擇的壓力。衛福部健保署於今年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更是首次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婦科腫瘤領域的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科腫瘤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威君醫師表示,對於女性的良性肌瘤與部分的惡性腫瘤,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都是治療極佳的利器之一。如今健保開始擴大給付手術費用,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能使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肌瘤患者,抑或是需要精確手術的癌症患者,都能從中受益,患者與其家屬可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32歲的林小姐在婚後積極備孕1年但苦無進展,經過詳細檢查,她被診斷出複雜性子宮肌瘤,子宮內外多達9-10顆肌瘤密布,最大的肌瘤直徑達9公分。經與醫師討論,傳統的開腹手術可能會影響她的生育功能,最後她選擇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的狀況下,徹底清除了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陳威君醫師表示,子宮肌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其盛行率極高,大約1/3的生育年齡婦女都曾患過此病,最讓患者糾結的是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的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但若要進行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或是縫合不當導致孕期子宮破裂。所幸目前治療選擇眾多,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直接使用腹腔鏡手術處理,不過複雜性子宮肌瘤因肌瘤位置較深也較不好清理,則更適合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其具備靈活的多角度操作及清晰的視野,不僅能完整摘除看得到的肌瘤,也能更細緻地縫合手術傷口。除了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也不能輕忽!子宮體癌中有近90%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國健署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名,相較10年前罹癌總人數成長近82%,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陳威君醫師表示,目前手術仍是子宮內膜癌主要的治療方式,較年輕的患者因忙碌於工作,因此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是她們選擇治療方式的一大重要考量。在科技業擔任主管職的李小姐因長期經期不規律至鄰近醫療院所就診,起初以為是子宮肌瘤引起的症狀,直到發生月經大出血的情形,進一步到醫學中心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幸而當時病況為早期,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進行婦癌分期手術,術後預後良好。陳威君醫師表示,90%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正常出血,此為重要的警訊。第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及早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高達95%不會再復發。此外,他也指出,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尤其是BMI值超過30的患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可將手術屏幕放大到極高的倍率,使醫師擁有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對於腫大或有病變的淋巴可仔細地剝離,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從而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陳威君醫師表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許多複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目前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預估可以為患者節省2萬至7萬不等的費用,讓更多的女性能在減輕經濟負擔下多一個先進醫療技術的選擇,從而保護她們的健康和生育機會。陳威君醫師也提醒,雖然研究上顯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具有其優勢,但仍須根據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疾病情況以及個人考量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9成癌友生育計劃受影響 10大院所串連「助癌友凍卵」
根據衛福部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全台有近1.2萬名癌友適逢育齡階段,其中女性病友比例更高達6成。而台灣凍卵協會「2024年醫療性凍卵認知度調查」統計顯示,有生育規劃的癌友中,近9成的生育計劃被突如其來的癌症影響,儘管如此,仍有不少癌友透過醫療性凍卵成功實現生育夢想。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胡玉銘院長表示,患者林小姐在婚後隔年備孕時,意外確診乳癌第一期,因確認後才知道乳癌治療會影響卵巢功能,在自身存活及生育規劃中不斷掙扎。為保留生育能力,最終在討論下,緊急決定在癌症治療前進行醫療性凍卵,最後在經歷30次電療及5年抗賀爾蒙藥物治療後,開始嘗試植入胚胎,最終於婚後第8年順利誕下寶寶。近年來,隨著癌症治療技術的日新月異,癌症治療率和預後水平均大幅提升,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在110年台灣育齡女性罹癌佔比中,乳癌以36.94%位居首位,然而根據衛福部統計,106-110年新診斷早期(0+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近100%,而第2期存活率也高達9成以上。意味將有更多癌友在克服疾病後,將有機會重拾生育的夢想。早期介入和適當的生育保存措施,不僅可讓癌友保有希望及未來可能性,更能讓癌友在面對疾病時,不須在生育及生命間做出困難抉擇。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60.3%的癌症高風險族群知道癌症治療可能影響生育,然而,當這些高風險族群進行預防準備時,卻只有不到1成曾考慮或準備進行醫療性凍卵。換言之,儘管了解癌症治療可能對生育能力產生影響,多數人仍未採取凍卵等相關預防措施。為了幫助更多癌友能夠保留生育的機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詹景全副院長特別率領醫院體系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計畫,協助癌友保留生育希望,更讓台北成為全台首個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的城市。詹景全副院長進一步指出,癌症治療不只會給患者帶來體力下降等「生理」影響,還會造成「心理」及「經濟」面上的衝擊。調查發現,近8成癌友在確診後三個月內接受癌症治療,其中甚至有2成癌友在確診後隔天就進入療程,導致患者往往需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資訊,並在情緒低落的情況下做出影響一生的決策;此外,癌症治療的藥物負擔,也對癌友家庭造成龐大的經濟壓力。在「生理」、「心理」及「經濟」三大衝擊的夾擊之下,導致癌友往往需在生命及生育間進行二選一,無法真正擁有生育選擇權,為此,詹景全副院長呼籲癌症高風險族群,應提前了解罹癌後的三大衝擊,提早進行準備,才能避免在面對癌症時措手不及。為保障癌友生育權,近年來各地方政府陸續推動凍卵補助政策,然根據調查顯示,知道「社會性凍卵補助」的民眾僅19.9%;知道「醫療性凍卵補助」者也僅17.3%,均不到2成,顯示台灣在凍卵補助相關推動與宣傳上仍有成長空間。此外民眾除了期待補助政策外,也希望能獲得更多關於醫療性凍卵的資訊。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者希望有一站式整合資源及醫療性凍卵知識懶人包,另有25%民眾希望能夠參與相關衛教講座,透過多元管道來增加對醫療性凍卵的了解,增加參與計畫之意願。面對上述需求,台灣凍卵協會在今年推出「公益希望計劃」,不僅額外針對婦科癌友提供醫療性凍卵補助,更串聯北中南共10家醫院、診所及2間病友支持團體組成聯盟,集結各大院所資源,幫助癌症患者保留生育的希望,提升民眾對於醫療性凍卵的認知。
49歲女腹痛竟罹晚期卵巢癌 「手術+熱化學療法」穩定控制
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早期診斷困難,馬偕醫院婦癌科與外科團隊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透過跨科合作進行腫瘤減積/根除性手術,並結合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利用加熱之高濃度化學藥物在腹腔內灌流,殺死癌細胞,達到良好的癌症控制。經過持續追蹤,某些患者如今已成為「癌症班」畢業學姐,成功戰勝病魔。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近日治療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進行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和最大程度的減積手術,術後依據病理分期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如果病情已屬晚期,或患者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經評估後不適合立即手術,或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時,會先選擇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待腫瘤縮小或範圍減少後,再進行減積/根除性手術,術後則繼續完成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然而,針對腹膜內無法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細胞,可能導致日後疾病復發,此時則採用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徹底消除病灶。林玟瑄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三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林玟瑄醫師提醒,儘管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癌症並延長患者生命,但腹腔內熱化學療法屬於高難度且高風險之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與醫療團隊來進行術前評估,多科團隊協作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安全,且手術必須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才能制定完整的治療計畫,並提供術後全方位的照護。
太害羞不敢就醫!人妻「私密處長痘」自行擦藥膏 1年後慘病逝
身體出現異常是警訊!婦產科醫師鄭丞傑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了一個自己經手的案例,一名32歲的女子私密處出現異物,卻因害羞不敢就醫,自行使用藥膏,最終因延誤治療而不幸過世。鄭丞傑在節目上表示,這名女子性格內向且保守,結婚後她的丈夫甚至未曾見過她的私密處。懷孕後更是拒絕與丈夫同房。女子由於私密處長了異物,一直自購藥膏來塗抹,但病情不僅未見好轉,反而惡化。直到丈夫驚覺妻子健康出現問題後,才發現她的私密處已經出現潰瘍。最終女子才在丈夫的堅持下去婦產科診所就診,隨後醫師建議她轉診至大醫院,並由鄭丞傑負責接診。鄭丞傑檢查後發現情況嚴重,詢問女子症狀出現的時間,女子這才透露症狀已持續了將近半年,初期只是小突起,後來破裂後擴大至約1元硬幣的大小。鄭丞傑也安排切片檢查,結果確認女子罹患外陰癌。由於女子當時已懷孕6至7個月,醫師只能在懷孕8月時進行剖腹產,並處理癌症問題。然而手術後發現女子的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結和骨盆腔,病情已達第四期,由於當時的醫療技術有限,女子最終只存活了1年,留下年僅1歲的孩子,這也讓鄭醫師感慨,無論多麼害羞,都應該及時就醫,以避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事實上,衛福部台東醫院曾指出,癌症的發生可能是遺傳或環境所引起,包括感染、放射線、藥物、飲食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常細胞基因,特別是腫瘤抑制基因的失常或致癌遣潛力基因的活化。細胞長大,使用正常細胞的管制系統失去平衡,就變成癌細胞。台東醫院說明,癌症的死亡率,在台灣地區高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位,對生命的危害至為嚴重,任何人皆談癌色變。對婦女而言,終其一生,每四位之中就有一位會得到癌症,而又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集中在女性生殖器官上,稱為婦癌。常見的有子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罕見的則包括外陰癌、絨毛膜癌、陰道癌和輸卵管癌等。這些婦科癌症的起因,目前仍無法明確得知,而其預防方法,正如其他癌症一樣,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及時的治療。
9月新制準備上路 全台飲料店「禁用塑膠杯」明上路
目前時間已經來到8月底,在9月份,有多項重要政策、法規有進行變更,其中涵蓋全台飲料店禁用塑膠杯、健保擴大給付46項達文西手術、新冠肺炎降為僅通報重症。另外,外交部領事事務局開始試辦線上更換護照,只要符合年滿18歲、持有自然人憑證等條件,就可以更加方便的更換護照。根據媒體報導指出,9月起,台灣多項重要政策和規定開始實施,涉及環保、醫療、民生等多個領域,影響如下:環保方面,全台飲料店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這政策始於2022年4月環境部的規定。台北市率先實施後,其他縣市陸續跟進,最後一個是金門縣將於9月起跟進,這也代表著全台飲料店正式進入不使用塑膠杯的時代。環境部估算,此舉預計每年可減少7.9億個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的使用。民生領域,台鹽公司32年來首次調漲價格。高級碘鹽建議售價由每包(一公斤裝)15元漲至18元,漲幅20%;特級碘鹽從每包20元漲至25元,漲幅25%。外交部領事事務局自9月3日起試行「有條件式線上申換護照」措施。適用對象須年滿18歲、持有自然人憑證,並符合5條件:護照過期、10年內未曾遺失護照、戶籍資料未變更、未涉及各類加簽案件、目前身處境內。凡滿足以上條件者,可以使用線上更換護照的服務。醫療衛生領域主要有兩項變動,疾管署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更名為「新冠併發重症」,通報時效調整為一周內。健保署擴大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的給付範圍,新增46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涵蓋泌尿科、消化道、胸腔、婦科和心胸外科等領域。具體手術包括子宮切除、子宮肌瘤手術、婦癌切除、胃全切除、胃繞道手術、膽囊切除、膽管結石取出、疝氣修補等。在公共衛生方面,台北市政府將台北大巨蛋園區的室外場所及5處社宅(大龍峒、興隆D1區、興隆D2區、中南、新奇岩)的戶外公共區域全面禁菸,違規者將面臨2000元至1萬元的罰款。這項禁令包括使用電子煙及加熱式菸品。除此之外,北市衛生局擴大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的接種範圍,除了持續為國中女生提供公費疫苗外,還初次將將設籍或就學於台北市的112年度入學國中男生列入免費接種範圍。新北市在托育政策上也有有所改變,目前新北全市有123家公托中心,為更進一步減輕家庭照護壓力,從9月1日起,已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民眾可同時申請公共托育中心服務,且不必再提供復職證明。
女子長期腹痛!檢查竟發現21公分腫瘤 醫曝:5成患者發現已是卵巢癌晚期
明明沒有很不舒服,卻已經是卵巢癌晚期?一位38歲外籍移工林小姐(化名)平時常有腹痛、經痛等症狀,看了腸胃科卻遲遲無法改善,轉而前往婦產科就診,經檢查發現除有7公分子宮肌瘤,旁邊竟還有21公分的巨大卵巢癌腫瘤。義大癌治療醫院婦產科傅啟峰主任指出,卵巢癌主要好發於50至60歲女性 ,若患者出現腹脹、腹痛等問題,除了腸胃科,建議也一併安排婦產科門診,早期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期。初期症狀難發現!腸胃道不適女性應考慮卵巢癌篩檢根據衛福部今年6月最新公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卵巢癌較110年死亡率增加了10.5% 。傅啟峰主任說,卵巢癌的種類相當多,約有60至70% 屬於上皮性卵巢癌 ,好發年齡於50歲以上 ,其餘為非上皮性卵巢癌,然而,基因遺傳、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或是有「初經早,停經晚,沒生過小孩」的狀況等,均會提高罹癌機會,近五成的患者確診時已是卵巢癌晚期 ,癌細胞擴散到腹腔附著在腸子、橫膈膜及肝臟等,甚至更遠端轉移至肺部、骨頭等,因較難以開刀徹底清除病灶,化療效果可能也不見理想,整體來說預後及存活率也較差。因此傅啟峰主任提醒,卵巢癌初期可能以生活中常見的腸胃道不適症狀呈現,如下腹痛、腹脹,或不正常出血等,容易忽略嚴重性,建議有家族病史、一生排卵次數多、50歲以上、肥胖過重等高風險族群提高警覺。根據文獻指出,第一期確診的卵巢癌患者5年存活率有80%以上,但進入第三、四期則下降為25~30% ,因此年滿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都應進行例行性的卵巢癌篩檢,選擇腹部超音波、陰道超音波、及腫瘤指數CA125查驗,掌握骨盆腔內的早期變異情況。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有效提升預後生活品質傅啟峰主任說明,早期就發現的卵巢癌較有機會以手術切除,到了晚期因腫瘤體積較大,會先以化療「減積」,待腫瘤縮小後再評估是否可進行手術,手術後仍需積極化療。上文中的案例林小姐因早期診斷發現癌細胞,幸運未嚴重擴散,手術切除後定期追蹤,現在已回歸正常生活。傅啟峰主任也指出,因卵巢的位置鄰近腹腔、小腸及直腸等重要臟器,以義大醫院為例,進行卵巢癌手術時會請泌尿科、大腸直腸外科等團隊協助待命或陪同,此外,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暨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董事長 – 王鵬惠醫師 (現職: 臺北榮民總醫院 婦女醫學部) 也提醒今年3月起針對卵巢癌治療也有健保給付新方案,提醒民眾若有疑慮應及早就診,在有藥物與完善的手術團隊輔助下,可以更加安心面對療程。
少子化情況嚴峻…重症童恐得出國看病 生子要找東南亞醫師
台灣少子化嚴峻,兒科、婦產科「錢景」看淡,導致「缺醫」危機。台灣兒科醫學會統計,兒科專科醫師考試連續3年報考人數創新低,去年創下11年來最低紀錄,人力缺口達3成,龍頭台大醫院必須招考3次才招足,負責接生的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57歲,是所有科別「最老」。有醫師憂心,婦、兒科很可能在5年至10年後完全崩潰,兒童若生急重病,可能要出國看醫生,同時可能要輸入東南亞醫師,孕婦才能生產。國內醫院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都缺醫師,已被稱為「五大皆空」。台灣兒科醫學會統計,衛福部在2013年為上述五科每月加薪1萬元補助後,兒科住院醫師每年招收率達9成以上,但2021年補助停止後,連續3年招收率下滑降至7成3,去年只有95人投入兒科。近10年兒科醫師及婦產科醫師招收狀況台大醫院也「招嘸人」。台大前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台大每年要13人,過去都有30至40人報名,近年卻不到10人,2023年要14人,直到第三招才滿額,「等於害別家醫院少1名兒醫」。黃立民表示,兒科醫師收入偏低,加上兒科從問診、打針都要有1名護士跟診,人力成本高,健保給付卻沒有比較多,近年兒童醫療占健保支出甚至逐年遞減,「代表國家花在兒童健康的錢,從未增加」,看不到國家投資兒童健康的魄力。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歐良修觀察,在醫學中心甚至可見50、60歲的主治醫師忙著值班,做著住院醫師的工作,年輕醫師見到這場景,怎敢走入兒科?他直言,如果醫師提前退休,又沒有新人加入,5至10年就會崩潰,兒童出現急重症,只能去國外求醫。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表示,如今醫師選婦產科,是看準不孕症及婦癌治療,而非「要三更半夜出門幫忙接生辛苦的產科」。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建霈表示,台灣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56至57歲,是所有科別「最老」,最快5到10年,孕婦要生產,恐怕只能引進東南亞醫師來幫台灣產婦接生,還會有語言溝通的問題。衛福部政務次長王必勝表示,兒科醫師的減少,可能是肇因於兒童病人逐年減少,收入就岌岌可危,兒科招收率不足,確是少子化造成的「國家大危機」。
30歲女骨質狀況卻猶如八旬老婦! 檢查發現竟是婦癌惹禍
年約30歲左右的輕熟女,近期因不慎跌倒導致腳踝骨折;在進行手術治療時,主治醫師發現她的骨質疏鬆狀況嚴重,後續追蹤才發現於10年前曾因婦癌而摘除卵巢,但當時沒有積極增強骨本並治療骨鬆問題,因而造成她年紀輕輕,骨質狀況卻猶如80歲老婦!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元舜表示,臨床曾收治過不少相對年輕的女性骨鬆病患,許多都是因為曾接受過婦癌治療切除卵巢,或是有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而長期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治療,所以很早就有駝背、背痛、髖關節疼痛等骨鬆晚期現象,「這些族群很容易忽略骨鬆威脅,務必要比一般人更早增強骨本、並預防跌倒。」高危險族群及早做DXA骨密度檢測,評估骨鬆性骨折發生風險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65歲以上民眾、身上一個部位有骨鬆的比例為14.1%,等於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鬆危機,情況遠比我們想得還嚴重。「只要發生過一次骨鬆性骨折,後續再次發生骨折的機率將升高,且骨鬆性骨折與死亡率的上升有正相關,千萬不能輕忽。」羅元舜醫師指出,骨鬆的高危險族群雖以停經婦女居多,但如上述曾動過婦科手術摘除卵巢、免疫疾病曾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以及男性有前列腺疾病曾切除前列腺的男性,都是高危險族群,「建議要及早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並配合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問卷評估未來骨折機率,以協助醫師判斷是否需要及早介入治療。」骨鬆治療是以預防發生骨折為目標目前醫界對於治療骨鬆的共識,是將目標放在預防病患發生骨鬆性骨折,即使已發生骨折,也要預防下次骨折的再發生,「當然,也期待能改善骨鬆程度,積極提升骨密度,這對舒緩長期痠痛、預防駝背等都有正向好處。」羅元舜醫師說,臨床治療骨鬆的兩大類藥物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者作用機轉不同,各適合不同需求的病患,「從臨床效果來看,若要在短期內提升骨密度,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應比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優先考慮使用。」所以,有些骨鬆嚴重的病患若要進行脊椎手術之前,通常建議要優先使用可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約3個月至6個月後再執行手術;且術後仍會繼續治療骨鬆,讓藥物的療程完整,始可提升治療的成效。羅元舜醫師提醒,骨鬆是慢性演進式的,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初期不會有症狀,一旦發生骨折後通常相當嚴重。因此建議有骨鬆高風險族群務必要保持運動習慣,鍛鍊體適能及平衡感,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更應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預防骨鬆所造成的骨折危機。
肚子腫到像水蛙!脹氣、便秘竟是「婦科癌王」作怪 醫:6大症狀別輕忽
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因為症狀較不明顯且沒有任何檢測的工具,逾7成的患者皆在末期才被診斷出來,因此有「婦科癌王」之稱。對此,婦產科醫師王樂明以多年前家中一名確診卵巢癌的家人為例,提醒女性若出現這「6大症狀」,千萬別輕忽其嚴重性。王樂明日前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多年前他一名50多歲的女性家人,常出現便秘及肚子脹氣的症狀,第一時間先至消化內科問診,透過照胃鏡、不斷吃藥緩解等方式,最終仍找不出原因。這名家人在聊天時曾提到她的肚子近期大到像水蛙,且拍肚子時還會有水波震盪的感覺,但她不以為意,直到有次真的脹氣太嚴重就醫後,進一步會診婦產科才被確診卵巢癌末期,後來即便有開刀和追蹤治療,但症狀都未能被改改善,1年後就過世了。王樂明表示,婦產科有3大癌症,其中最容易被發現的就是子宮頸癌,但近幾年透過抹片宣導,發生率已經下降許多,唯獨卵巢癌,除了沒有篩檢工具,也因為卵巢結構位在骨盆腔最底部,僅一個小拇指大,「要長到一定的大小去壓迫周圍的組織,要感受到疼痛並不容易,等到大到感受到時通常都是晚期了。」即便卵巢癌初期徵兆並不明顯,但王樂明指出,若出現腹部脹痛、腰痛、月經量過少或停經、女性賀爾蒙紊亂、下肢及外陰部水腫及莫名消瘦等症狀時,就要務必要注意。至於高危險族群,他提到,未生育或不孕者、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病史者、單獨服用雌激素藥物超過10年者、乳腺癌易感染基因發生突變的人群、卵巢腫瘤或惡性腫瘤家族遺傳史者及年逾50的女性,「50歲正值更年期,卵巢正在退休,這種退而不休的時期更要小心,因為它可能在長東西。」王樂明說,許多女性朋友都會詢問,「卵巢癌要如何發現?」對此,他呼籲,一切只能靠定期檢查及超音波的追蹤,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可能性。婦產科醫師王樂明日前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家中一名確診卵巢癌家人的實例,並呼籲女性出現這「6大症狀」務必當心。(圖/翻攝自《健康好生活》YouTube)
國際研究:增加運動頻度證實可預防「8大癌」!
運動可以防癌,增加頻度更可以達到20%防癌的效果。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然而,目前對於運動防癌的機轉仍不明瞭,以下由歐名哲醫師等做進一步的解明。最新癌症研究發展登國際會議及期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醫師歐名哲等於2023年亞太癌症預防雜誌(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及日美癌症精準治療聯合會議(JCA-AACR)發表「運動係經由歐名哲減緩現象發生抗癌效果」。2023年將於韓國首爾舉行的國際婦癌學會(IGCS)將該文列為最近(Late breaking abstract)癌症研究發展。運動經「歐名哲減緩現象」產生抗癌作用歐名哲等以臨床及病理解剖實證運動防治癌症可經由人體解剖極軸的交互作用發生的「歐名哲減緩現象」的「人體細胞極性正常化」產生抗癌效果。雖然歐名哲減緩現象的抑癌效果不強,臨床治療效果仍不足以完全壓制癌症,然而如同運動防癌,運動產生的歐名哲減緩現象效應可以作為防癌或癌症輔助治療,對人類防癌及癌症治療有所幫助,可降低癌症發生及延長癌病生存期。
無性經驗陰道異常出血 使用子宮腔內視鏡檢查竟發現是子宮內膜癌!
一位40歲女性患者主訴月經失調已長達一年多,且經血總是滴滴答答流不停,去了好幾家的醫療院所就診,婦科超音波皆顯示無明顯異常,加上患者未有過性行為而不便內診檢查,因此只依仗賀爾蒙藥物調經,但反覆經血異常的情況依舊沒有改善,幾經輾轉至安南醫院婦癌科門診。子宮腔內視鏡 切片竟為癌症陳昱任主任經超音波檢查,該名患者確實無明顯異常,且子宮大小、卵巢型態皆正常,沒有異常血流循環或腫瘤。為了進一步查出原因,他向患者詳細解釋了超音波可能遺漏細小病灶,並在徵求患者同意後,進行子宮腔內視鏡檢查。整個過程在不傷害到處女膜,以及患者沒有感到不適的前提下,檢查結果發現,子宮腔內有個0.2公分、帶著異常血流的乳突狀病灶,經切片證實為子宮內膜癌。陰道異常出血 潛在健康問題陳昱任主任表示,經血失調、陰道異常出血等是常見婦科問題,且可能代表著潛在重大的健康問題,其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賀爾蒙失衡、懷孕、流產、子宮肌瘤、肌腺症、息肉、感染、凝血功能異常、良性子宮內膜增生、甚至是癌症等。而醫師在評估上,會進行包括內診的身體理學檢查,以確認子宮或子宮頸是否有異常;另外,也會進行如婦科超音波的影像檢查,以評估子宮和周圍組織是否需進一步侵入性的檢查、甚至是手術,包含子宮腔內視鏡、陰道鏡檢查、子宮內膜抽吸檢查,或是刮搔手術,即從子宮中取得一小塊組織樣本,以檢查是否有異常細胞或癌症跡象。治療異常陰道出血 手術切除肌瘤出血陳昱任主任強調,不同的原因會對應不同的處理方式,好比出血可能會自行消失、可能需開處方藥來調節月經週期或治療潛在感染、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引起出血的子宮肌瘤或息肉等;如果是癌症,則是除了手術之外,後續可能須接受其他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陳昱任主任提醒,如有經期不順或是經血異常,建議儘快找相關的專科醫師診療。他補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篩檢政策,30歲以上且有性行為的女性,建議一年一次子宮頸抹片,針對疾病早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迎接更加美好、健康的生活。
46歲媽首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竟發現癌變 醫提醒預防「3件事」缺一不可!
46歲陳女士為三個小孩的媽媽,去年做了人生第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没想到接到醫院通知篩檢結果竟為異常,連忙到婦產科門診就醫並進行切片檢查,醫師診斷為「子宮頸上皮細胞中度變異」癌前病變。人類乳突病毒感染 增子宮頸癌罹患機率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思伃指出,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之一是持續性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感染。高風險性HPV的持續感染可能引發子宮頸細胞病變,最終形成惡性腫瘤。而人類乳突病毒(HPV)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為透過性行為感染。陳思伃主治醫師補充,人類乳突病毒(HPV)是一種DNA病毒,會感染人體的表皮和黏膜組織。其中,HPV第16和18型是最常見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以及男女外生殖器癌的發生有關。子宮頸抹片檢查合併人類乳突病毒檢查 提高癌檢準確率在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所出版的婦癌診療臨床指引中指出,國外研究顯示年輕女性的HPV感染大部分是暫時性的,其中70%的感染會於一年內消失。同時,我國的資料也顯示,超過一半感染者HPV於一年內自然消失。因此,該指引建議每年一次或每三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合併HPV檢查可以明顯提高子宮頸癌篩檢準確率。美國預防醫學委員會(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提出建議,30歲到65歲女性應每三年做一次抹片檢查,如合併HPV檢測,可延長複檢間隔為五年。子宮頸抹片檢查降低7成死亡率 HPV疫苗有助預防國民健康署的研究顯示,大規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有效降低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若在第0期發現子宮頸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9.5%。相反地,若在第4期才發現,五年存活率則降至22.8%。除了全程安全性行為和透過一抹二篩外,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簡稱為HPV疫苗)亦可以有效預防HPV的感染。雖然HPV疫苗對於性行為尚未活躍或未受到HPV感染者最有效;但有性行為經驗者仍可接種;也鼓勵尚未接種之年輕女性朋友可選擇自費進行接種。
江蕙引退後獻聲挺公益 方文琳被欽點當代言人
方文琳被「二姐」江蕙欽點擔任公益活動「6分鐘護一生 三合一保一世」檢查的代言人,今(12日)出席記者會時表示,兩人從秀場年代開始,至今有30多年的交情,但距離上一次見面已經兩年,她說:「彼此都了解彼此的習慣,所以不會特別這樣問候及打擾。」不過方文琳再遇上人生課題時都會找二姐請教,「從以前談戀愛、失戀、結婚、離婚,她都第一時間關心我,所以自然就會有事情就會跟她說。」方文琳表示,二姐是她隨時隨地有煩惱都可以找的人,即便是半夜寂寞時想很多也可以。而江蕙最常開導她的話就是「人生就是這樣,妳要看開點」,方文琳說:「因為年輕時很多時候很糾結,但是經過許多事情後,現在很多事情都會看得比較開,因為真的很無常,你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什麼事,所以看開一點。」這次應江蕙之邀擔任代言人,被問到怎麼不順便找二姐一起出席?她笑說:「我當然沒有揪她,因為她肯定不會出來,因為她已經退休了。」方文琳與江蕙私下擁有30年交情。(圖/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提供)不過方文琳也說:「但我覺得她真得很用心,從以前到現在真的每一場公益活動都積極參與,之前我出書的時候,二姐也都是100本的再買然後再捐出來,而且對於我任何的拍照及拍攝都很用心的幫我看給我建議。」就連今天記者會的衣服也先和二姐討論過,選擇比較正式的服裝亮相。記者會當天正好是一年一度的護士節也是母親節的前夕,方文琳特別祝福全天下的護士及母親,「護士節快樂及母親節快樂」,並表示,每一位護士把時間、精神完全奉獻在不認識的患者身上,如果沒有強大的大愛是無法做到的,所以非常謝謝每一位護士,此外,二姐江蕙也透過方文琳道上「護士節快樂」,並表示這幾年的疫情,讓所有的護理人員都付出很大的貢獻,「辛苦了!」方文琳被「二姐」江蕙欽點擔任公益活動「6分鐘護一生 三合一保一世」代言人。(圖/林士傑攝)「六分鐘護一生 三合一保一世」是臺北榮民總醫院與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攜手推出的全新健康專案,本次專案為升級版的六分鐘護一生,內容包括子宮頸抹片篩檢子宮頸癌、更加入超音波篩檢子宮內膜癌、抽血CA-125篩檢卵巢癌,希望能夠幫助婦女朋友在症狀還不明顯的時後就能夠及早發現、早期治療,擁抱健康人生。活動詳情請洽臺北榮民總醫院、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全聯慶祥基金會官方網頁查詢。
子宮頸癌好發35歲以上婦女 醫曝2預防方法
綜覽臺灣各大疾病排行,子宮頸癌可謂榜上有名,既列位女性十大癌症,亦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並列三大常見婦癌,更隸屬於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四大癌症篩檢(乳癌、子宮頸癌、結直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的嚴重性可見一斑。子宮頸癌好發35 歲以上婦女 初期無明顯症狀依據國民健康署110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頸癌死亡人數為608人,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2.8人。安南醫院產科主任周泰甫說明,子宮頸癌好發於35 歲以上婦女,平均年齡落在40~55 歲。由於子宮頸癌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及痛感,容易導致許多患者延誤治療黃金時機,待發現陰道出現不正常出血時,癌細胞可能已經侵犯到骨盆內部了!健保公費補助 「這些人」每年享免費1次抹片檢查因此,周泰甫主任強調,按時做子宮頸抹片,可於早期偵測出子宮頸有無感染、發炎、異常細胞,及早預防癌症的發生。目前健保公費補助30 歲以上、有性經驗之女性,每年可免費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周泰甫主任解釋子宮頸抹片檢查方式,即從陰道採擷含有子宮頸剝落細胞之分泌物,接著抹片經染色後,可透過顯微鏡找出可疑癌細胞;倘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需安排進一步的陰道鏡及子宮頸切片檢查。此外,為避免影響抹片的準確性,國民健康署建議女性做檢查前,應留意以下5點:不要沖洗陰道、避免盆浴、勿放置塞劑、前一晚不要有性行為、避開生理期。施打HPV疫苗 預防70%子宮頸癌發生除了定期做子宮頸抹片,周泰甫主任表示,施打HPV疫苗也是有效的預防選項。HPV全名為Human papillomavirus,意即「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以及男女外生殖器癌的發生息息相關。目前研究資料顯示,不論男女,每個人一生中約有5~8成機會感染到HPV,尤其女性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而接種HPV疫苗可預防至少70%的子宮頸癌發生,且年齡介於9~45歲的民眾都適合施打。
婦癌死亡率最高…醫曝「定期內診也沒用」發現已3期 4症狀快就醫
卵巢癌是最棘手的婦科癌症,因為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治療後,仍有7成的人會在2年內復發。婦科醫師張瑜芹表示,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都是三期以後,所以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然而卵巢癌其實並非完全沒有身體異狀,只是容易被當成其他原因,提醒女性朋友要多注意。張瑜芹在臉書發文,「卵巢癌是讓很多人聞之色變的婦科癌症之一。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都是三期以後,所以卵巢癌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實卵巢癌也不是完全沒有身體異狀,只是容易被當成其他原因。」醫師指出,「卵巢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部腫脹感,伴隨一些腸胃不適,如下腹部不舒服、消化不良、噁心感、食慾不振等。腫瘤大到壓迫到腸子或膀胱時,就會引起便秘或頻尿;如果壓迫到神經時,則會引起腰痛、腹痛、坐骨神經痛。」醫師表示,這些症狀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小毛病,很容易掉以輕心,要請大家提高警覺,身體不適時向醫師諮詢,「除了對上述症狀提高警覺之外,目前我們對於早期發現卵巢癌並沒有理想的做法(就算定期內診、超音波或抽癌症指數也未必有用)運氣好的話,才能在健康檢查中碰巧發現!」雖然如此,張瑜芹仍提醒,「連健康檢查都不好好做的話,就連好運早期發現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姊妹們無論再忙,都要定期去做子宮頸抹片和其他健康檢查。」(圖/翻攝自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臉書)
台大名醫遭控飯後做這事 女業務傳訊「感謝老爹」讓他PASS
台大醫院某婦癌權威名醫,被控去年6月20日對藥廠女業務下藥性侵,女業務指名醫帶她到摩鐵趁機性交,不過台北地檢署依據摩鐵監視器畫面,及計程車司機證詞,顯示女業務事發時不需攙扶,事後還傳LINE給名醫「感謝老爹」,加上體內並未驗出有藥物反應,認定名醫性侵罪嫌不足,今(31日)不起訴名醫。檢方偵辦時,找到當時從餐廳載2人到摩鐵的計程車司機證稱,女業務當時神智清醒,不僅和醫師正常交談,還能指導他到摩鐵路程,另監視器畫面顯示,女業務行走時無須攙扶,看不出女業務有神志不清狀態。不過女業務堅稱,去年她和名醫到台北市松江路某餐廳餐敘,席間感覺有點昏沉,清醒後發現自己躺在摩鐵床上,她無力反抗,被醫師性侵得逞。檢方再比對女業務及名醫的LINE通聯記錄,發現女業務事後返家,還傳訊跟名醫報平安,並回文「感謝老爹」,加上女業務報案驗傷後,警方未在她體內驗出藥物反應,認定名醫性侵罪嫌不足,不起訴名醫。
女業務控下藥性侵出了摩鐵卻回傳「這句話」 婦癌名醫不起訴
台大醫院1名婦癌權威名醫,去年被爆料涉嫌對藥廠女業務下藥性侵,事後女業務提告遭名醫帶到摩鐵趁機性交,但台北地檢署依據摩鐵監視器畫面顯示女業務當時不需攙扶,事後傳LINE給名醫「感謝老爹」,加上體內並未驗出有藥物反應,認定名醫性侵罪嫌不足,31日不起訴名醫。女業務控稱,她和這位名醫去年6月20日到台北市松江路某餐廳餐敘,席間感覺有點昏沉,清醒後發現自己躺在摩鐵床上,她無力反抗,被醫師性侵得逞。檢方調查時,當時從餐廳載2人到摩鐵的計程車司機證稱,女業務當時神智清醒,不僅和醫師正常交談,還能指導他到摩鐵路程,另監視器畫面顯示,女業務行走時無須攙扶,看不出女業務有神志不清狀態。檢方依據女業務及名醫的LINE通聯記錄,發現女業務事後返家,還傳訊跟名醫報平安,並回文「感謝老爹」,加上女業務報案檢傷後,警方未在她體內驗出藥物反應,認定名醫性侵罪嫌不足,不起訴名醫。
新型口服PARP抑制劑納健保成為卵巢癌患者福音
卵巢癌是最棘手的婦科癌症,因為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治療後,仍有七成的人會在兩年內復發。不過,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若病患在化療後持續使用標靶藥物作維持性治療,可以穩定病況並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然而,對於有在使用抗生素或鎮靜劑的患者而言,為了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交互作用,往往只能自費選擇特定的口服標靶藥物,每個月僅藥費就超過二十萬,所幸健保署已於2023年元月將新型PARP(Poly ADP-ribose聚合酶)抑制劑納入給付項目,作為晚期卵巢癌的第一線維持性治療,為已出現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逾半數患者確診已是晚期在台灣約有半數以上的卵巢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且即便手術加上化療,仍有近七成的病人會在兩年內復發。台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暨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呂建興醫師表示,卵巢癌一旦復發過一次就會反覆復發,每次復發的間隔時間也會縮短,患者最終還是會對治療產生抗藥性。不過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卵巢癌也邁入精準治療時代,目前醫界已有標靶藥物能進行長期的維持性治療。維持性療法可降低六、七成復發率!呂建興主任補充,所謂「維持性療法」指的是卵巢癌病患在經過手術及化療以後,再繼續使用標靶藥物,以避免或延長復發時間,臨床試驗發現,透過維持性療法,可降低六、七成的復發率。卵巢癌的維持性療法藥物主要分為抗血管新生藥物與PARP抑制劑,其中,PARP抑制劑是否有效跟基因檢測結果有關,患者必須先進行基因檢測,再依據檢測結果,若有生物標記時,再選用適合的維持性療法。在做基因檢測時,除了檢測BRCA基因是否突變以外,還可以做同源重組修復缺失(HRD)檢測。呂建興主任解釋,在台灣約有20%的卵巢癌病人有BRCA基因突變。BRCA是一種抑制癌症的基因,主要負責雙股DNA斷裂的修補。如果BRCA基因無法正常運作會增加罹癌風險。PARP抑制劑的作用是抑制癌細胞單股DNA斷裂的修補。當單股DNA斷裂,因為有PARP抑制劑而無法修補時,就會進一步造成雙股DNA斷裂。如果腫瘤雙股DNA修補功能有問題,腫瘤細胞就會死亡。因此PARP抑制劑對於雙股DNA修補有問題的癌細胞特別有效。新型PARP抑制劑增加服藥便利性呂建興主任提到,以往患者為了經濟考量,只能選擇特定已有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然而這種藥物容易與抗黴菌、抗癲癇藥物、及鎮靜劑產生交互作用,飲食禁忌也較多,不僅醫師在開立處方時須多留意,病患在服用上也必須注意不能和柑橘類食物一起吃。若要自費使用其他交互作用較少的藥物,每個月僅是藥費就超過二十萬,所費不貲,對病患及其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財務壓力。針對已有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健保署已於2023年元月將新型PARP抑制劑納為第一線維持性治療藥物,患者較不用再擔心會有藥物交互作用的疑慮,因藥物半衰期較長,每日僅需服藥1次,大幅提升治療便利性,延緩疾病復發的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嘉惠更多卵巢癌病患。呂建興主任也呼籲,女性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早期發現及診斷,一旦有症狀如頻尿、腹脹、經期異常等症狀,須儘快諮詢婦產專科醫師,把握黃金治療期。
婦挺巨肚求診!醫剖腹「取18公斤腫瘤」驚呼:太能忍 曝「4類人」易患卵巢癌
身體若有任何不適或異狀應盡速就醫,千萬不要等到病情惡化才正視,一名年約50多歲的婦人半年前腹部突然腫脹,直至出現喘不過氣、大小便障礙等情形,才前往腸胃科求診,一查竟驚覺患者卵巢長出重達18公斤的腫瘤。振興醫院婦產部醫師李偉浩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婦人,前來看診時告知近半年開始腹脹,且1、2個月內突然快速變大,並伴隨喘不過氣、吃不下、大小便困難等狀況,經電腦斷層一掃,發現患者卵巢長出一顆巨大腫瘤,於是決定進行切除手術,「看到患者只能說嚇了一跳,真的太能忍了!」李偉浩表示,透過傳統開腹剖腹探查手術治療後,順利將卵巢腫瘤整顆切除,「腫瘤內液體16550ml、腫瘤本身重1760gm,所以腫瘤共重達18310gm,約18公斤。」李偉浩進一步說明,由於發現患者的腫瘤應該是惡性細胞,於是做了全套婦癌腫瘤減積手術,切除雙側卵巢輸卵管、大網膜、骨盆腔淋巴結、副主動脈淋巴結,且因該名婦人年輕時已摘除子宮,腹腔內有術後沾黏狀況,「卵巢跟直腸、膀胱黏在一起」,耗費了近3小時才縫合完成。對此,李偉浩提醒,包含未曾懷孕、肥胖、家族史、乳癌等病史,皆是罹患卵巢癌的高風險族群,且卵巢癌並無明顯徵兆,若發現肚子腫脹、腹水增多應盡速就醫,以免病況惡化釀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