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童
」 熱傷害 流感 腸病毒 中暑 呼吸道融合病毒嘉義城隍廟今開普!「逾400公斤黑鮪魚」宴請好兄弟 祥龍供品超霸氣
農曆7月鬼門開,嘉義城隍廟建廟今(4)日開普,供品有2尾黑鮪魚共400多公斤、全魷魚創作的18公尺長的祥龍、蔬果組合成的各式各樣祭品,山珍海味,非常澎湃,還有捏麵人呈現城隍廟諸殿「神」情,展現宗教文化的創意藝術,精采吸睛。嘉義市早期每到農曆7月各區輪流普度好兄弟,今天農曆7月初一承襲傳統由嘉義城隍廟率先擺設普度供品開普,副市長林瑞彥代表嘉義市民參拜城隍爺及好兄弟,開香祈福。嘉義城隍廟今天開普,以魷魚創作「龍騰四海」供品,栩栩如生。(圖/中國時報記者廖素慧攝)嘉義城隍廟今天開普,「鳳鳴朝陽」供品造型祥和。(圖/中國時報記者廖素慧攝)城隍廟用蔬果、海鮮、肉品及糖果餅乾製作6大主題的創意供品,「龍騰四海」是全部以魷魚創作組成18米X3米的祥龍,栩栩如生;「鳳鳴朝陽」用食材及農產品呈現出農村生活文化意象;「鮪讚中元」精選2尾各213公斤、228公斤的黑鮪魚,讓好兄弟嚐鮮。「嬰緣祭會」用長壽餅禮盒、餅乾設計製作出專屬普度嬰幼童的祭典遊戲平台;「城隍傳藝」用傳統捏麵人的技藝,展現城隍廟殿堂的城隍爺、護衛什家將等神情,維妙維肖;「觀音普化」用當季水果布置而成。嘉義市副市長林瑞彥參觀「城隍傳藝」用傳統捏麵人的技藝。(圖/嘉市府提供)林瑞彥表示,嘉義城隍廟已300多年歷史,每年農曆7月都依循古禮進行傳統儀式,從起鼓、豎燈篙、放水燈、淨爐除穢到開香普度,有完整的「中元祭典」普度儀式,代表著嘉義地區寶貴的無形文化資產,不僅是祭典祈福,更能將在地宗教文化推向國際,帶動文化觀光。
北市幼兒園爆狼師性侵「偷拍600部私密片」 歐陽靖吐家長無奈
台北市某私立幼兒園爆出教保員涉嫌性侵幼兒,還拍攝600多部影片,受害孩童多達約20人,不料該名狼師卻未馬上停職,幼兒園負責人還繼續經營托嬰中心,引發軒然大波。對此,女星歐陽靖感嘆,政府口口聲聲說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積極鼓勵生育,卻連嬰幼童托育安全都無法保障,「離育兒友善四個字實在是太遠太遠了」。歐陽靖今(14日)表示,這次的幼兒園性侵案讓她深夜睡不著,覺得很多事難以理解,「在這個社會中,未成年孩童的生命價值在法律上是如何被定義的?青少年擁有的是1/2個成年人的人權、幼兒是1/4個人的人權,然後嬰兒是1/10個人的人權…是這樣算的嗎?所以大人剝奪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甚至侵害兒童也不會被立即重罰?」她提到,記得曾有網友說,因為擔心小小孩表達能力不好、受欺負不會說,所以決定自學直到上小學,然而那是有後援家庭或能全職育兒的選項,都會區的雙薪家庭根本沒辦法,把小孩送托育就是賭一把,「口口聲聲地說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積極鼓勵生育,但連嬰幼童托育安全都無法保障的環境…離育兒友善四個字實在是太遠太遠了。最無奈的是,身為家長,我們只能教孩子保護自己。」針對這起事件,北市教育局昨(13日)表示,有關本市某幼兒園教保員被控性侵幼兒一案,教育局已完成行政調查。局長湯志民表示,已嚴懲行為人、負責人及相關教保人員,共計裁處117萬元,並已於112年9月26日發布、10月1日起廢止該幼兒園設立許可,目前由司法調查持續偵查中。湯志民指出,本案行為人已由教育局認定「終身」不得任教各類教保服務機構,並依法裁處新臺幣60萬元罰鍰。負責人亦因知悉機構內發生疑似性侵害案件未通報,由教育局認定「不得再擔任教保服務機構之負責人、董事或監察人」,並裁處新臺幣51萬元罰鍰。教育局說明,本市於112年11月因應本次重大案件,由市府召開跨局處重大性侵害案件檢討會議,精進類似事件處理程序訂定4大精進措施,包含調查屬實資訊公開、調查期間相關人員應予以「暫時停聘、停職」,避免接觸兒童之機會、強化教保服務機構及人員性平知能、並強化通報機制,以積極維護兒童權益及保護兒童安全。市府強調,若調查屬實,本市將依法處以行為人及負責人罰鍰、公布其姓名及機構名稱於市府或網站,供民眾查詢。行政調查期間資訊雖依法保密,為維護兒童權益及保護兒童安全,若機構人員涉有性平案件情形,於調查期間,服務機構應予以「暫時停聘、停職」,避免其有接觸兒童之機會。教育局將透過各類管道宣導兒童保護相關樣態及通報流程,加強教保服務機構之人員對於不當行為的敏感度,同時也增加教保相關人員性平知能研習及幼兒性平自我保護意識宣導。教育局業已修正「教保服務機構發生疑似違法對待幼兒事件通報表」,增加「是否有親屬關係」欄位,於園方通報時併同填寫,以利於通報第一時間了解行為人與負責人之關係,建立迴避機制並即時保全證據。另外,針對新聞報導幼兒園性侵案件,幼兒園負責人原亦經營托嬰中心並轉賣一案。社會局長姚淑文表示,社會局於112年7月底接獲該幼兒園之負責人,同時亦有在本市經營托嬰中心,雖然幼兒園案行為人非托嬰中心專職托育人員,基於謹慎,也為第一時間確保托嬰中心兒童安全,社會局當時即向托嬰中心調閱監視器畫面,並於112年8月將監視器畫面主動移送檢調單位查辦在案,同時也致電幼童家長說明托嬰中心負責人所開之幼兒園案件狀況、關心幼童被照顧狀況,依家長需求持續提供相關協助。該托嬰中心負責人,後於112年10月已轉賣予其他負責人經營,新承接之負責人查無不可立案情事,社會局當時於官網清楚標明該托嬰中心變更情事,並逐一通知家長,告知該托嬰中心將變更負責人相關事宜,並再次告訴家長如有相關需求將持續提供協助。為維護幼兒收托安全,社會局持續進行無預警稽查,直至目前並無發現違法或不當對待的情況。針對本案被害人及家庭,社會局亦提供後續服務及陪伴,服務包含,身心復原,媒合、提供心理復健服務補助;司法服務,社工後續陪同偵訊與出庭,連結專業人士協助取證,安排免費法律諮詢,提供相關訴訟費用補助;視需求協助申請本市性侵害被害人緊急生活扶助等資源。若托嬰中心發生相關不當對待問題,社會局將依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第 83 條,處新臺幣6 萬至 60 萬元罰鍰,情節嚴重者,得命其停辦機構名稱及負責人姓名。社會局將持續針對托嬰中心,採無預警方式加強查察勿枉勿縱。另外,家長若有轉托需求,社會局也會積極協助,保障嬰幼兒托育品質及安全。《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胎夢「我很快去找你們」過世兒子真的生回來 爸媽兒3人還同天生日
台大婦產科仁醫施景中近日發文分享,有夫妻最小的兒子在1次意外中受傷過世,後來女方懷孕8個多月時,夢到那名兒子託夢「我很快就要回去找你們了」,結果小孩真的依約回來,更扯的是,父親、母親、小孩3人還同天生日,也讓他驚嘆「輪迴實有!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施景中9日在臉書粉專「Jin-Chung Shih」貼出1張照片,並透露「孕婦的先生通知我,這張我們同事幫忙拍的照片,他獲我允許拿去參加台大兒醫一個攝影比賽,獲得佳作獎,有獎狀和獎金。過去我分享過這個溫馨故事,可惜他參賽只能用20個字以內說明,沒辦法詳述照片背後的故事。如果要簡化,以下兩行字可以說明:輪迴實有!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施景中表示,當事人和太太高中就認識,先前生了2個女兒、2個兒子,但最小的兒子卻在1次意外中受傷過世。當時他有感於嬰幼童急救轉診,沒有合適的救護車,就發願買一台來捐贈社會,「即使那是他生意失敗、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施景中續稱,後來當事人的太太本已經結紮,但後來又去接通,卻不願去進行更簡單、受孕率相同,或更高的試管嬰兒療程,原因是她說:「我把門再度打開,如果是他,他自己會找得到路回來。如果是做試管,我怎麼會知道是不是他回來了呢?」在這個信念下,這對夫妻不久後就有喜,結果懷孕到8個多月時,前一胎的兒子突然托夢來說,「我很快就要回去找你們了」,媽媽醒來後,夫妻倆覺得奇怪,會不會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施景中提到,之後不到1周,孕婦陣痛起來,挑在6月10日這一天,和夫妻同一天生日,小孩依約回來了,「當時還有太多巧合,篇幅不夠無法盡述。」施景中也透露,「我第一次碰到他倆時,小孩還未出生,聽到他們的遭遇,深深嘆息。我曾在臉書寫下,『就算冬天再寒冷,春天仍會依約到來』,為他們祝福。看到這照片,春天真的回來了』。」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真的是之前的兒子回來了,好玄」、「是很好的父母,才回來投胎的」、「有時候胎夢這種事,太多巧合不得不信」、「生來報恩的」、「一個很深的緣,感動」、「莫名覺得好感動,祝福他們」、「這輩子就是要來當爸媽的孩子。媽媽辛苦了,已結紮又接通,就是要等孩子回來。」
4月熱傷害已增加1倍! 國健署署長提醒:3招預防中暑、熱昏厥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今(2024)年4月熱傷害就診人次為231人次,相較去年同期(111人次)增加1倍以上。端午節後開始進入夏季天氣,若未多加留意,可能會增加熱傷害風險。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等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更要留心,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外出活動時,應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字訣「涼、補、心」。預防熱傷害第一招: 保持「涼」爽人體在溫度及濕度高的環境下,若汗水排不出體外、水分攝取不夠等,可能會讓體感溫度漸漸升高,導致熱傷害。因此,預防熱傷害第一個方法就是保持「涼」爽,國健署表示,民眾可以從4方面著手,包括:衣著:建議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戶外活動時,可依個人需求,適度使用防曬用具,且能具有散熱效果。避免陽光直射:室內窗戶可以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避免產生更多的熱氣。另外切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上,因為不論車內有無空調,都有一定的危險性。加強散熱:可透過增加環境空氣流通、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採用空氣調節器等方式來加強散熱。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若是戶外工作者,雇主應提供適當休息場所,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預防熱傷害第二招: 「補」充分水分第二,則是要「補」充分水分,國健署提醒,民眾應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而且應維持每天攝取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切勿選擇含酒精、咖啡因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而水分攝取量也應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不過若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水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補充水分建議原則中。另外,若是長時間從事高強度活動或工作者,除了會流失大量水分,電解質也會流失,因此國健署建議,這時也要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但有鹽分攝取限制者,則應遵循醫師建議。預防熱傷害第三招: 提高警覺「心」第三,民眾也要提高警覺「心」,國健署表示,應留心氣象預報,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注意防曬措施。而且要注意身心狀況,國健署提醒,戶外活動者、運動員等,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友人的身體狀況,若有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情形,應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如果已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更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
孩子常憋尿恐導致泌尿道感染! 當心「先天結構異常」
孩子有時候因為害羞、貪玩,或身處陌生環境中,容易出現憋尿狀況。由於兒童的泌尿系統尚未發育成熟,頻繁憋尿恐憋出病,若是沒有妥善的醫療照護,將來會有重複感染的風險!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廖文鎮表示,兒童泌尿道感染較常出現於小女生,若經常反覆感染,一定要到醫院去檢查泌尿系統是否有先天性問題,以利及早治療。細菌性感染 好發於嬰童尿液長時間儲存在膀胱內,容易滋生細菌,泌尿道感染是兒童細菌性感染的一種。泌尿道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泌尿道的任何一個部份受到感染,就稱為泌尿道感染,好發於年紀較小的嬰幼童。嬰幼兒通常是以不明原因發燒為主,或是食慾不振、腹瀉等非特異性症狀為主,容易被忽略。兒童下泌尿道感染:包括排尿疼痛、頻尿及尿失禁。上泌尿道感染:包括發燒、腰痛、全身不適。女童尿道短 當心易感染雖然兒童泌尿道感染的機率不高,但家長仍不能輕忽。兒童的尿道較成人短,女童尿道又比男童短,比較容易受到感染。廖文鎮提醒,兒童泌尿道感染較常發生於小女生,常見兒童憋尿,不方便上廁所,因而造成泌尿道感染,若半年之內有2次感染或1年之內有3次感染,家長就要警覺,一定要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泌尿道系統是否異常。他表示,兒童罹患泌尿道感染跟成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要考慮孩子是否有先天結構異常,若有先天性的問題一定要提早發現、進一步評估與治療,才能讓孩子未來有一輩子的時間,盡量把身體狀況處理好,以避免反覆性的泌尿道感染。兒童泌尿道感染如何治療?泌尿道感染兒童約有8%會有1次以上的復發,15%的兒童有腎臟結痂,25%的兒童有尿路迴流的情形,其中約2.5%有高度的尿路迴流。至於泌尿道感染造成慢性腎衰竭的狀況則非常罕見[i]。治療兒童泌尿道感染的三大目標是症狀緩解、預防復發及矯治構造異常,以避免漸進性的腎臟傷害。尿道感染依嚴重程度,以抗生素進行治療。若孩子的泌尿感染復發甚至反覆感染,需積極預防腎受損的情形。尤其先天性尿路結構異常的兒童,建議以外科方式矯治,或長期投予預防性藥物,以減少腎臟受損[ii]。日常保養建議孩子多喝水、勤排尿並預防便秘,女童應保持會陰部的清潔,男童應注意包皮過長或是龜頭清潔的情況。另外也可給孩子攝取果汁以酸化尿液。[i] https://reurl.cc/NQqDDq
高溫飆36度「6大高危險群」注意 3要訣防熱傷害
30日天氣炎熱,4縣市可能上看36度。國健署曾提醒,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王英偉提說,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高危險群,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預防熱傷害要注意:1.保持涼爽:穿著輕便、淺色、透氣、排汗功能的衣物。天熱時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於戶外活動注意防曬:戴太陽眼鏡、寬邊帽及擦防曬乳。2.補充水分:定時喝水,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飲料。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若有限制喝水量的病友,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喝多少量為宜。3.提高警覺: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適當時間安排戶外活動,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另外,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家人、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衛福部擬用雲端監管托育影像 藍委批:有資安及隱私外洩疑慮
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林思銘、王鴻薇及吳怡玎等人19日召開「支持監視器,反對監管雲。雲端管理藏隱憂,資安外洩誰負責?」記者會。林思銘針對衛福部社家署提出的「監管雲」政策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應再好好思考政策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以及是否存在違憲侵害基本權利的疑慮。對此,衛福部則回應,細節仍待討論,有畫面有助於釐清問題和責任,將繼續與各方溝通。立法院在2019年通過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部分條文,要求托嬰中心裝設監視錄影設備,以防範不當對待。然而,為了強化防範,衛福部計畫於明年廣泛使用「監管雲」來保存托嬰中心的影像,保存期限為30天,引發教保人員的反彈。衛福部回應指出,細節仍待進一步討論,有畫面有助於釐清問題和責任,將繼續與各方溝通。林思銘指出,政府為防範虐嬰童事件再發生,衛福部社家署於113年度預算書中,編列2億6000萬元,預計設置「監管雲」,作為公、私立托嬰中心影像雲端儲存空間。他認為,資安外洩和隱私權侵害存在相當大的擔憂,他質疑政府在現行托嬰中心管理方式下,是否真的需要設置「監管雲」以及政策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林思銘批評,我國公部門仍存在很大的資安問題,如果監視影片上傳監管雲,誰來負責保管?若發生資安外洩,不僅危及隱私權,更可能危及嬰幼童的人身安全。他也提出質疑,若發生問題,誰能真正承擔責任,是衛福部、社家署,還是最後還是由家長和第一線的幼教老師收拾殘局?林思銘呼籲,政府應審慎考量設置監管雲的必要性,並與各代表團體進行充分和有效的對談,傾聽幼教老師的心聲,討論出真正有效阻止虐嬰童事件發生的方法。他強調,政府應該避免一意孤行,強硬設置監控雲,以免踐踏幼保人員的尊嚴,破壞親師間的信任,若資安外洩,恐怕將孩子置於無形的危險中。
全民酷酷掃1/男大生劇咳2周「失眠又嘔吐」 病毒輪番上!嬰幼童輕忽恐變重症
疫情解封的同時,民眾也面臨「免疫負債」的代價,除了新冠肺炎仍持續發生之外,各式各樣的病毒也鋪天蓋地而來,而共同的症狀都是咳嗽,再加上時值秋天,本就容易「酷酷掃」,也讓醫師驚呼簡直是「全民皆咳」,呼籲要好好對症下藥,否則久咳恐落得終生病根,而5歲以下嬰幼童更要當心,劇烈咳嗽可能是感染「小孩殺手」病毒的症狀,一不當心恐變重症。「咳咳咳….」,相信許多人最近常聽到陣陣咳嗽聲,因為近來不只新冠病毒持續肆虐,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人類間質性肺炎病毒、肺炎鏈球菌、腺病毒等也廣泛流行,根據疾管署統計,上周類流感就診人數就高達11萬210人,國慶日連假期間許多人都在生病中度過。「更慘的是,許多人吃藥好幾天,卻還是咳個不停,吃完西藥又換中藥,這樣的患者最近就增加4成。」中醫師鄒瑋倫表示,很多患者是遭受一連串的病毒攻擊,例如就曾遇過連續4次確診的患者;還有另一個患者是先得流感、接著又確診新冠肺炎,飽受折磨。「還有一位男大生,剛從南部北上就學,結果整間寢室的室友都感冒了,他也不例外,一開始他不想看醫師,後來咳了1周,不只睡不好、甚至咳到吐,看了西醫兩輪都還沒改善,最後他就醫才知道得了A型流感。」鄒瑋倫認為,今年實在有太多病毒一起出現了,若出現感冒症狀,建議一定要看醫師比較安全。中秋、國慶連假南往北返,病毒傳染也跟著擴散,建議出入公共場合要多洗手、戴口罩。(示意圖/侯世駿攝)尤其是5歲以下的嬰幼童更要當心,被封為「小孩殺手」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近來也很猖獗。「這個病毒9月中在美國、澳洲大爆發,現在台灣也要格外當心,它的症狀很像一般感冒,但特殊之處在於高燒不退,就算住院打點滴也難以退燒,而且會一直劇烈咳嗽,彷彿快把咳出肺臟來。」鄒瑋倫說。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表示,hMPV若發生在過敏氣管的孩子身上,比較容易會誘發過敏咳嗽,甚至讓氣喘發作。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則提醒,hMPV感染可能會併發重症,包含肺炎、腦炎及心肌炎,國外研究顯示hMPV感染兒童的ICU入住率可達12.2%~24.29%,建議若發現孩子發燒、食慾差、咳嗽、呼吸急促,建議趕緊就醫,以免錯失治療良機。鄒瑋倫說,千萬別輕忽咳嗽,就算是一般感冒的咳嗽,久咳不癒就可能惡化成過敏性咳嗽,天氣一旦變化、甚至過於疲累,就可能引發劇咳,就曾有患者此連續咳嗽半年之久,建議及時治療,否則落下病根,恐怕要花上更久的時間才能調養回來。
換季災難1/「病菌輪攻」鼻竇炎患者激增5成 過敏兒當心!每3人就有1人中鏢
疫情解封後,民眾脫下口罩回歸日常生活,讓流感、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有機可趁,時值換季,兩者形成惡性循環下,鼻過敏就醫人數直線上升,甚至惡化成鼻竇炎,藝人王心凌日前坦承自己因鼻竇炎「吃藥吃到吐」。醫師表示,「近來鼻竇炎求診人數激增5成以上,不少是嬰幼童。」根據健保資料顯示,最嚴重時每3名幼童中就有1人罹病,當細菌沿著血管感染眼窩時,就可能重創視力、甚至惡化成失明。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濕熱的環境加上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令不少民眾飽受鼻竇炎之苦,然疫情爆發後,就醫人數明顯減少。據健保資料,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鼻竇炎就醫人數約430萬人,平均每5人有1人,疫情爆發後人人口罩戴緊緊,呼吸道感染機率迅速下降,鼻竇炎就醫人數更是銳減,2020年降為302萬人、2021年為223萬人。如今疫情解封,愈來愈多人脫下口罩,一場鼻竇炎風暴已悄然爆發。儘管健保署尚未公布最新數據,但不少耳鼻喉科醫師臨床上發現,鼻竇炎患者迅速激增。「真的差很多,跟前幾年疫情相比,鼻竇炎患者最近至少增加5成以上!」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莊碧焜說。台灣一年就有逾百萬人因鼻竇炎就醫,藝人王心凌日前也透露自己因鼻竇炎「吃藥吃到吐」,大吐苦水。(圖/趙文彬攝)鼻竇是指一些圍繞在眼眶及鼻腔周圍的頭骨空腔,這些空腔都跟鼻腔相通,會分泌黏液,滋潤並過濾吸入的空氣。「鼻竇炎的發生原因,主要是過敏、或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而現在的孩子鼻過敏的比例非常高,再加上校園本來就容易感染各種病菌,鼻黏膜很容易受刺激而發炎腫脹,若病況沒控制好,鼻竇開口堵塞就容易滋生細菌,當分泌物愈堆愈多、愈來愈濃稠,就變成鼻竇炎。」莊碧焜說。據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在幼童和31~40歲青壯年特別普遍,不論疫情前後,0到10歲兒童因鼻竇炎就醫的比率最高,最嚴重時,每3個小孩中就有1名患有鼻竇炎,且病況甚至會持續至長大。花蓮一名7歲男童日前右眼突然又紅又腫,父母原以為是過敏,沒想到越腫越大,甚至嚴重到眼睛睜不開,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急性鼻竇炎引發眼窩感染、同時壓迫視神經。花蓮慈濟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表示,眼眶與鼻竇有互通的血管,因此細菌會經由血管進入眼眶引發感染,男童當時視力只剩0.2,若不緊急處理恐有失明風險。周昱甫提醒,如果感冒持續2周未癒,又有鼻塞、黃綠色濃稠鼻涕時,就要當心罹患鼻竇炎,一般可以藥物、抗生素治療,若效果不佳可採取內視鏡手術。莊碧焜說,其實多數人患有鼻竇炎而不自知。「很多人以為出現黃鼻涕才是鼻竇炎,其實如果時常鼻涕倒流、耳朵悶塞、莫名頭痛、說話有鼻音,都可能是鼻竇炎的症狀,建議進一步檢查。」
嬰兒房常見3類物品易造成環境汙染 恐影響嬰幼兒健康
天氣轉變當東北季風南下時,易挾帶境外污染物,PM2.5濃度增加可能會對胎兒健康產生影響。不過除了戶外空污問題外,室內空污也是需關注的部分,尤其近年來許多準爸媽會購買DIY家具、嬰兒玩具等來布置嬰兒房,這些家具、玩具材質有可能會中釋放甲醛、塑化劑等有害物質,影響胎兒健康。像新竹1名33歲新手媽媽,經過試管嬰兒療程好不容易懷上第一胎,購買精美又便宜的家具跟風打造夢幻嬰兒房,但布置完成後,每當進到嬰兒房,聞到刺鼻氣味便頭暈、反胃不適。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張瑜芹主治醫師呼籲,準父母應從孕期開始注重空氣品質,未來寶寶出生也要持續留意。PM2.5增加影響胎兒健康 網購家具易致室內空污根據2022年「全球空氣品質報告」顯示,台灣年度平均PM2.5濃度為13.4 µg/m³,是WHO標準值5 µg/m³的2倍之多,當PM2.5每增加10μg/m3,新生兒出生體重過輕風險高出11%、早產風險高出12%,若於懷孕晚期接觸高濃度PM2.5(>16-17 µg/m³),死胎的風險將增加42%。不過,除了戶外空污問題外,室內空污也要留意,常見主要來源包含新裝潢房屋、新購入家居擺設。尤其看似CP值高的網購DIY家具,其來源難以追蹤,不一定有嚴謹的規格審核,可能會成為孕期不適、影響胎兒健康的罪魁禍首。嬰兒房3類常見物品 易室內空氣充滿甲醛、塑化劑張瑜芹醫師指出,以下物品會導致嬰兒房充滿甲醛、塑化劑等應特別留意,包含:木製家具(如:尿布台、嬰兒床):木製家具為防腐、防霉,多使用甲醛塗料處理。研究指出,甲醛會經由母親胎盤循環至胎兒身上,因此可能造成流產、早產、胎兒體重過輕或是先天異常。遮光窗簾、防護地墊:部分窗簾在染色製程會使用甲醛塗料,而市面常見的巧拼、防護墊中的黏合劑也有甲醛的蹤跡。吊飾、玩具:大部分玩具多為塑膠材質,塑化劑能透過吸入的方式進入人體。塑化劑為常見的內分泌干擾物質(亦稱環境荷爾蒙),在懷孕與嬰兒時期容易影響健康與生長。一項台灣12年追蹤研究指出,懷孕期間若暴露於高濃度塑化劑環境,會影響未來女嬰子宮和卵巢生長;另篇研究也發現,母親懷孕時塑化劑的暴露量越高,其男嬰生殖器到肛門的距離將越短,而此段短距離與男性的生育能力呈正相關。孕期就應注意空氣品質 如何避免空污影響健康?張瑜芹醫師建議,新手父母應從孕期就開始注重空氣品質,而未來寶寶出生到可以自由活動的階段也要持續留意,新手父母應養成出門配戴口罩、勤洗手的衛生習慣,回到家立刻更換乾淨衣物能避免將空污帶進門。此外,許多人也會使用空氣清淨機來過濾室內空氣,張瑜芹醫師提醒,空氣清淨機要選購能完整吸附、穩定分解甲醛轉化成水、二氧化碳的,以避免污染再次發散,另外進風口應接近地面,因為嬰幼童經常在地面爬行,落塵、PM2.5等細懸浮微粒都會影響寶貝的呼吸健康。
10萬年最熱1/台灣高溫紀錄「這6城市包辦」 最危險時間出爐!加倍「燒」恐致命
根據《CNN》日前報導,今年恐是地球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台灣自7月以來連日高溫,約在攝氏34~36度之間,高溫紀錄由台北、新北、台東、台中、新竹、金門6個城市包辦,專家直言「8月更熱!」「一天24小時都有中暑風險」,尤其要注意下午1~2點,此時「太陽熱」加上「輻射熱」更具致命性。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也分析近20年健保數據,指數達「注意」時,熱傷害急診人數成長8成,「警戒」人數增加1倍。全球飽受熱浪折磨,日本東京一日破百人中暑急救,希臘雅典竄出野火,美國加州死亡谷更出現飆破攝氏56度的可怕高溫,打破90年來氣象觀測史上最高紀錄。7月17日,台灣一名78歲男子前往富基漁港海邊採草藥,採到一半時中暑昏倒,送醫前就已死亡。據《CNN》報導,7月以來全球日平均氣溫已3度打破紀錄,根據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Woodwell ClimateResearch Center)資深科學家佛朗西斯(Jennifer Francis)表示,從樹木年輪、珊瑚礁等狀態推測出數千年的氣候數據,估算現在恐怕是地球10萬年以來最熱的時候,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再加上聖嬰現象所致。台灣也無法倖免,觀察氣象局資料,過去平均2~3年才會有一個夏天飆破38度,但近10年縮短為每隔1到2年,就會出現一個飆破38度的夏天,且「更早開始熱」,5月4日台南市北寮就創下今年第一個高溫紀錄38.8度。進入7月後,台灣每天都有10多個縣市發出高溫警報(36度以上),氣象局指出,台灣已進入夏天以來最大規模的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且影響範圍大。觀察氣象局資料,可以發現近年來的夏天愈來愈常飆破38度,而且更早開始出現高溫,今年甚至在5月初就測得38.8度。(示意圖/周志龍攝)查閱氣象局自1971年以來的高溫紀錄,2020年7月25日大武站、2004年5月9日臺東站觀測到40.2度,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其他還包括2020年7月26日大武站的40度、2004年7月1日的台中站39.9度、2023年5月6日大武站的39.7度。綜觀近52年的高溫紀錄,前30名全由台東、台中、台北、新北、新竹、金門所包辦,其中台東不僅囊括前三名,還佔了17個名次,主要原因是焚風現象所致。而台北、新北也佔7個名次,除了人為排放熱源多的都市熱島效應之外,也因為盆地地形難以散熱通風。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則提醒,對老人、嬰幼童等危險族群來說,其實24小時都需要預防中暑,隨時都要注意補充水分與散熱,但最危險的時間點就是下午1~2點左右,因為此時太陽熱與輻射熱同時存在,兩種熱源相加之後更加可怕,一不小心恐怕會更快速的導致熱中暑、橫紋肌溶解等疾病,可能危及性命,最好避免外出。
天氣轉熱小心熱傷害!6族群風險最高要注意 這3招預防中暑、熱衰竭
天氣漸漸炎熱,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時,應小心「熱傷害」。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國健署表示,熱傷害若處理不當,嚴重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而且死亡率超過30%。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熱傷害有6大高風險族群,應減少高溫曝曬,並牢記「涼、補、心」三字要訣,預防熱傷害。熱傷害有死亡、意外風險 6高風險族群勿輕忽當人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的頻率、時間增加時,容易因此感到炎熱、心情煩躁、頭痛、噁心等中暑或熱衰竭現象。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抽搐、心律不整、肌肉無力,甚至面臨死亡風險,或釀成意外事故,產生死傷等不幸事件。吳昭軍署長呼籲,以下熱傷害高風險族群,更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包含: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如何預防熱傷害? 3字訣記下來!此外,國健署提醒,民眾應掌握3招預防熱傷害,保持「涼」爽、「補」充分水分、提高警覺「心」,記住「涼、補、心」3字訣。1.保持「涼」爽:衣著: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抗UV的衣服;戶外工作者,可使用個人防護用具。避免陽光直射:在室內,窗戶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減少產生更多的熱;在車內,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內 。加強散熱:增加環境空氣流通,或以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及採用空氣調節器。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雇主應提供戶外工作者適當休息場所,避免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2.「補」充分水分: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每天應喝至少2,000c.c.白開水。水分補充可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而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制飲水量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飲水建議量。補充電解質:若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活動或工作者,身體勢必流失大量的水分,同時體內的電解質也會跟著流失,這時須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若為鹽分攝取限制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避免亂補充:勿選擇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3.提高警覺「心」:留心氣象預報:留意氣象局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注意身心狀況: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應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緊急送醫治療:如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安全衛生教育訓練:雇主應安排預防熱傷害相關課程,使戶外工作者認識熱傷害的症狀,若發現同事間,出現熱傷害等現象時,可適時提供協助,並強化預防熱傷害的發生。
台東1歲童染腸病毒重症 衛生局籲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台灣3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新增1名為台東縣個案1歲男童,經送醫診治後,已出院返家休養,台東縣衛生局呼籲家中幼兒若有重症情形,請盡速至台東馬偕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就醫。台東縣衛生局表示,男童在4月17日出現反應遲緩、嘴唇發紺等症狀,前往醫院急診就醫,收住小兒加護病房治療。次日出現發燒、四肢紅疹、喉嚨水泡症狀,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伊科病毒21型併發重症。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大多數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症狀,而兒童常見症狀除了發燒以外常引起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要注意的是5歲以下嬰幼兒為易導致重症高風險族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盡速就醫。衛生局長孫國平指出,經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台東縣近期第17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237人次已超過流行閾值(100人次),衛生局近期已陸續加強縣內校園、幼兒園及托嬰中心腸病毒防治查核,要求各場所應落實清消、通報及手部清潔正確性。衛生局提醒,民眾出入公共場所、返家後、如廁及進食前後等時機,應使用肥皂正確洗手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且住家及收治嬰幼童單位人員應每日進行環境清潔及使用漂白水消毒工作,尤其是幼童常接觸的地方如玩具、手把、桌椅等。同時呼籲如家中兒童生病時盡速就醫或在家休息,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避免至公共場所,如外出應配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腸病毒大流行2/該來的擋不住!10年循環期已到 上波重症患者仍插管「這種家庭最危險」
今年3月中旬,腸病毒71型睽違一年半再度在台灣現蹤,感染科醫師表示,腸病毒本來就是每5~10年一次循環,前一次大流行已是10多年前,雖然因疫情拖延2~3年,但「該來的擋不住」,也提醒要勤洗手,上一波許多重症患者至今仍有後遺症,部分甚至臥床插管,尤其是同時有學齡前、學齡後孩童的家庭要特別小心,避免腸病毒「大傳小」鑽入家中。而腸病毒71型疫苗也可望於今年7~8月開打,將為2個月~6歲嬰幼童提供更多保護力。 腸病毒疫情創3年新高紀錄,且一連3、4月,台灣總計已出現4例腸病毒71型,台安醫院小兒科醫師陳萬德表示,疫情這2~3年,一年中的腸病毒案例大概只有個位數,但目前是每周都有案例。感染科醫師黃立民預測,如果持續出現腸病毒71型案例,今年6~7月將出現腸病毒流行高峰,且腸病毒71型就會比較嚴重,可能會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案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則表示,國內已經有一年半沒有偵測到腸病毒71型,回顧過去,腸病毒71型最後一次大流行是2008年,而上一次中度流行已經是2019年,當時有69例腸病毒重症,71型占52例,4例死亡個案中有3人是感染71型。「腸病毒原本就大約每5~10年會有一次大流行!」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上一波腸病毒71型大流行發生在10多年前,由於疫情的緣故,所以這幾年腸病毒案例較少,但如今隨著防疫鬆綁,腸病毒案例也逐漸增加,若真的發生大流行也很正常,「因為循環是必然的」。但做好預防工作是必要的,張凱音說,腸病毒71型的神經傷害性高,除了會造成急性下肢無力、影響自律神經,還會導致腦炎。「若是引發成重症,由於肌肉無力也會影響呼吸,就可能導致終生必須配戴呼吸器,上一波大流行的許多重症患者至今仍插管躺在照護中心。」針對最致命的腸病毒71型,台灣終於即將有疫苗誕生,預計今年7~8月開打,讓許多家長相當期待。國光生技提供(圖/國光生技提供)腸病毒感染並不分年齡層,成人或青少年一樣也會中鏢,只是多半沒有症狀,但一樣的病毒若傳染給5歲以下的孩童就不同了,不僅症狀明顯,重症率也大為提升。「所以如果家中同時有學齡孩童、嬰幼兒最危險,因為腸病毒非常容易在校園傳布,但大孩子不一定有症狀,如果不小心將病毒帶回家中,再傳染給嬰幼兒,那就會變得危險。」過去家長們最害怕腸病毒,因為不像流感有疫苗可接種、也有抗病毒藥物治療,一旦孩子感染腸病毒,輕則忍受嘴破、咽峽炎的疼痛,重則可能造成神經系統傷害、甚至致命,且家長們往往時時緊繃神經注意是否有重症症狀,身心壓力之大難以言喻。如今除了勤洗手、做好環境衛生,腸病毒71型疫苗也終於誕生,目前預計7~8月開打,每一劑自費價格落在3,600~4,000元,需完整施打2劑,目標族群為2個月到6歲的幼兒高危險群,希望能盡量減少腸病毒大流行所帶來的傷害。
免疫負債1/解封後病毒急竄「這年齡最危險」 醫建議「分期付款」較安全
10/13起國境解封,國外入境者不再需要居家隔離,只要7天自主健康防疫即可,也開放觀光團出、入境,幾乎已恢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不過,許多專家都警告「免疫負債」恐怕即將反撲,尤其是5~6歲以下的孩童最危險,若是一下子「負債太多」,可能影響全身的免疫系統,最好「分期付款」慢慢欠債叫好。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已滿3年,從原始病毒株到變異株Alpha、Delta,再到去年底出現的Omicron,以及最新出現的BQ.1.1、BF.7和XBB。在這段時間內,大多數人外出都謹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的防疫守則,不僅預防新冠病毒,其他病毒也都沒有可趁之機。以秋冬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例,台灣自2021年起連續15個月沒有出現患者,如今隨著防疫政策鬆綁、疫情解封,首例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病例已在9月出現,依據疾管署傳染病監測顯示,截至10/13,呼吸道融合病毒患者近四周分別為12、49、88、118人,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要當心『免疫負債』反撲!」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說,所謂的「免疫負債」是指在防疫措施齊全時,人體接觸其他病毒的機變少,因此身體沒有機會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力,一旦不幸接觸到病毒後,就更容易被感染,發病症狀也會更為明顯,甚至會引發重症。「尤其是5~6歲以下的嬰幼童,這些孩子一出生、或出生沒多久就遇到疫情爆發,長時間處於防疫狀態,身上的免疫系統猶如一張白紙,沒機會受到訓練,所以當他們遇到病毒時,往往就會更加嚴重。」沈仲敏說。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收治了6名未滿月、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而住院的小嬰兒,年齡介於2~3週大;其中一位是出生35週的早產兒、2位是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的低出生體重兒。他們當中有2位因呼吸窘迫,被收治到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治療。10/13邊境解封,入境旅客不必再居家隔離,也開放觀光團出入境,屆時將會有更多病毒傳播的機會,醫師建議民眾持續戴口罩、勤洗手,才能保護自己免於感染。(圖/報系資料庫)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醫師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單股的RNA病毒,此病毒主要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為2-8天,會在人類呼吸道細胞繁殖並破壞,造成發炎反應,使細支氣管水腫並發生黏液阻塞。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包括發燒、流鼻水、咳嗽、呼吸急促、餵食困難、肺部痰液增加,或是呼吸時會聽到「咻咻咻」的喘鳴聲。由於嬰幼兒的呼吸道相對狹小,因此易因為增多的痰液,造成小氣道阻塞,而發生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甚至導致呼吸暫停。沈仲敏說,呼吸道融合病毒尚無特效療法,通常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氧氣給予、化痰等,仍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才能痊癒,但對肺部發育未完全的早產兒來說,就相當危險,建議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降低感染風險。不過,若不屬早產兒等危險族群,幾乎不可能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因為一針就要自費2萬元,且效果維持一個月而已。」沈仲敏建議家長還是多叮嚀孩子洗手、戴口罩,若發現孩子生病就留在家裡休息,以免反覆感染不同病毒,形成惡性循環會重創全身免疫系統。小兒科醫師王韋力也在臉書粉絲團發文表示,門診時有孩子告訴他:「我們班同學都不見了!」原來一個班上總共有30多人,但幾乎全都在發燒、咳嗽,只剩下7位同學到校上課,老師都快變白雪公主。醫師王韋力說,兒童圈最近7大病毒齊發,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融合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黴漿菌,且發燒、咳嗽等症狀都很嚴重,應小心輪流交替感染。沈仲敏說,「如果逃不過免疫負債,起碼分期付款還債,生病就留在家中休息,以免到校又感染其他病毒,若是一下子欠太多債,恐怕會影響未來健康。」
GAP周年慶眾多折扣月底開跑!滿3500元就送超時尚的『露營炊具組』,超限量名額有限,想要請快!
九月底GAP將迎來周年慶的年度盛會序幕,GAP也針對周年慶推出眾多折扣與優惠,即日起秋裝已經開始折扣啦!現在購買只要兩件就有8折優惠,三件以上7折,而大家最喜愛的精選嬰幼童商品兩件7折、3件6折,真的要搶要快!這次GAP搶先眾多其他快時尚品牌,先發推出周年慶特惠方案,讓大家能提早部屬秋裝新品,幫你換季!從大人到小孩、幼童的衣服都祭出優惠折扣,讓全家人一起買到強檔優惠的新裝!另外凡到GAP門市購買滿3500元,即可獲得限量的『露營炊具組』整個鍋具超時尚且攜帶方便,讓你跟著朋友去露營吃飯也很潮!超時尚野餐炊具組滿3500元就送,超限量要搶要快!(圖/品牌提供)
3歲女童「在家撿到槍」誤擊5月大嬰兒 警逮家長卻拒曝三人關係
美國佛羅里達州4日發生3歲女童在家撿到槍後,誤擊5個月大嬰兒的憾事。警方獲報後依忽視兒童並造成嚴重身體傷害罪嫌,逮捕女童家中一名25歲女子,不過警方拒絕透露女子與2名嬰幼童的關係,所幸中彈的嬰兒送醫後已無生命危險。據《每日星報》報導,該名女童當天下午不知為何在家中撿到一把槍械,隨後就對還在襁褓中的5個月大嬰兒射擊,造成嬰兒臀部中彈濺血。當地警方與救護人員獲報後,立刻將嬰兒送醫救治與逮捕當時與2個孩子同在家中的25歲女子桑托絲(PaulaMarie Concepcion Santos)。警方指出,桑托絲已被依忽視兒童並造成嚴重身體傷害罪嫌逮捕,但拒絕進一步透露桑托絲與2名嬰幼童的關係,也未公布嬰兒性別。警方強調,民眾應把槍械與彈藥分別鎖在不同保險箱中,與隨時注意槍枝狀態,至於被射中的5個月大嬰兒送醫後已無大礙。美國近幾年兒童撿到槍後誤擊家人事件頻傳,去年12月與今年3月分別發生不滿3歲幼童誤開槍殺害父親或母親的事件,其中去年12月一名喬志亞父親,就被年僅1歲的兒子開槍誤殺。儘管當局呼籲槍枝應鎖在保險箱且器械與彈藥要分開存放,但此舉和緊急防身需求背道而馳,讓家中槍枝存放問題始終沒有共識。
美近10年首見小兒麻痺症 紐約州證實1病例源頭疑來自境外
美國境內近10年來首度傳出小兒麻痺病例,根據紐約州衛生廳(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21日發聲明證實,發現一位居民感染小兒麻痺病毒,紐約州衛生廳在聲明中表示,檢測結果顯示,美國紐約州洛克蘭郡(Rockland County)的這個病例,源頭可能來自美國境外。CDC表示,美國自1979年後,就沒有再出現小兒麻痺症國內感染病例。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確認這個病例是小兒麻痺症,另外,紐約州洛克蘭郡衛生局局長盧柏特 (Schnabel Ruppert)表示,「我們正密切監控情況,並和紐約州衛生廳、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合作,以因應這個緊急的公共衛生事件,以保護本郡居民的健康與福祉」。紐約州衛生廳21日發聲明證實,發現一位居民感染小兒麻痺病毒。CDC表示,美國自1979年後,就沒有再出現小兒麻痺症國內感染病例。然而,根據記載,美國在2013年時曾有1個因為國外口服式疫苗中活體病毒株而感染小兒麻痺症的案例。小兒麻痺症(亦稱脊髓灰質炎,polio)是由病毒引起,非常容易傳播。美國疾管中心表示,小兒麻痺症有一些像是流感的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倦怠和噁心等。各國都積極讓嬰幼童施打疫苗,小兒麻痺症的病例在全球都急速下降。一般來說,若是感染小耳麻痺症,病毒會侵入人體神經系統,在接下來幾個小時內導致不可逆的癱瘓,雖然這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但能藉由接種疫苗來預防感染。在小兒麻痺症疫苗問世前的1940年代末期,美國每年約有3萬5千人因為小兒麻痺症導致身障,其中大部分是兒童以及生活在衛生環境較差的人,近幾十年間,各國都積極讓嬰幼童施打疫苗,小兒麻痺症的病例在全球都急速下降,除了美國發現相關病例,英國倫敦6月時也發現當地的污水樣本中,曾檢測到小兒麻痺病毒,這是1980年代以來,英格蘭首度發現病毒傳播的跡象,但尚未發現任何病例,而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仍屬流行病。
好猶豫!5歲以下孩童打疫苗? 「美國7000位幼兒」接種後結果曝光
45萬劑莫德納兒童疫苗抵台,該不該讓6個月到5歲之間的小小孩施打?會不會產生副作用?許多父母都陷入天人交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表示,以國外目前的臨床試驗來看,可以降低重症率、死亡率,長新冠肺炎和MIS-C的副作用,因此,還是建議家長讓小小孩施打。陳思融表示,莫德納目前在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報告,臨床試驗作了超過7000個嬰幼童,並沒有嚴重的副作用,也沒有併發心肌炎的報告。只是小小孩打完疫苗可能會出現低燒,比較疲倦、哭鬧等症狀,但是跟常規施打疫苗的狀況差不多,一兩天就緩解,並沒有因為施打莫德納疫苗出現比較嚴重的副作用。陳思融也說,6個月寶寶施打疫苗後,如果出現不適,可能也不太會表達,建議父母親可以觀察寶寶的食慾、活力,如果是小小孩有心肌炎,可能的表現會出現6大症狀,包含嘔吐,嗜睡,呼吸喘,冒冷汗,或是膚色比較慘白,小朋友活力很明顯下降,一定要儘速帶小孩來就醫。陳思融指出,如果6個月到5歲寶寶曾經確診,3個月內體內的covid-19 抗體是高的,因此,建議確診後,從發病日期3個月後,再去施打疫苗即可。跟其他常規疫苗目前國內與國際專家都建議可以同時施打、不同部位即可,到時再看CDC更新的指引。至於6個月以下的寶寶,目前還沒有任何核可的疫苗可以施打,建議懷孕媽咪在寶寶出生以前,完整接種三劑,因為研究發現,孕婦施打mRNA COVID疫苗在寶寶出生後6個月內,可以降低寶寶6成因為covid-19必須住院的比例,抗體通過胎盤的機率是高的,對6個月以下的寶寶來說,是有效的保護力。
幼兒莫德納7月中開打 場地規劃曝光「6注意事項一次看」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終於脫離高峰,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2,2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2,112例本土個案及9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5例死亡。指揮中心同時也宣布,6個月到5歲幼兒的莫德納疫苗已通過食藥署的EUA,預計7月中開始接種。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日前召開過專家會議,當時會中決議,6個月至5歲幼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建議接種兩劑基礎劑,兩劑間隔為4至8週以上;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考量幼兒接種疫苗,都需要家人陪伴施打,這部分會卡到家長上班的需求,所以將家長時間納入,將彈性於夜間或假日開設接種站;而現在是夏天,因應氣候炎熱,需著重舒適性,會安排在空曠能防曬、防雨的地方進行,如果能到幼兒園、托育中心接種,這也會是一個規劃方向。幼兒新冠疫苗即將開打。(圖/指揮中心提供)而ACIP召集人、台大醫院醫師李秉穎表示,在疫苗接種部位上,原則建議未滿2歲的嬰幼童,接種大腿前外側股外側肌,2歲以上幼童,則接種非慣用手之上臂三角肌。幼兒新冠疫苗即將開打。(圖/指揮中心提供)李秉穎提醒,感染過COVID-19者,短期內再次感染的風險可能會降低,確診者建議自發病日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至少間隔3個月後,再接種COVID-19疫苗。另外,接種後可能發生常見副作用上,如躁動/哭鬧、接種部位疼痛、嗜睡、食慾不振、發燒、注射部位紅斑及腫脹等,如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狀況,家長應儘速帶孩童就醫,以釐清病因。幼兒新冠疫苗即將開打。(圖/指揮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