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 癌症 子宮內膜癌 乳癌 許家蓓 病逝停經後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癌」! 無有效篩檢工具如何及時發現、預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每年新診斷的子宮體癌患者有9成以上都是子宮內膜癌。不過,目前子宮內膜癌還沒有有效的篩檢工具,民眾該如何預防、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呢?為提升民眾對子宮內膜癌的認識,國健署針對民眾最常見的3個問題一一解惑。常見QA一: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症狀?與子宮相關的癌症包括子宮體癌、子宮頸癌等。國健署表示,其中子宮體癌又以子宮內膜癌最為常見,它好發於50-70歲女性,而且大多數都是停經後的婦女,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新發個案中50歲以上女性就占了73.5%。國健署指出,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常見QA二: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危風險因子?如何預防?國健署表示,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包括糖尿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有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等。其中,肥胖是子宮內膜癌很重要的關聯因素,國健署表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BMI正常者(18.5-24)的2-10倍,在澳洲有超過25%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是因為肥胖所致,而美國也有高達57%的病例歸因於肥胖。因此,在子宮內膜癌預防上,國健署提醒,民眾應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及適當的體重,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20-30%子宮內膜癌風險。常見QA三: 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過,目前子宮內膜癌還沒有國際科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若要及時發現子宮內膜癌,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強調,女性應關心自身健康狀況,及時警覺身體異狀。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若發現有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依照醫師指示進一步檢查、診斷、治療,以阻斷疾病進展。
婦科7項機械手臂手術納健保 精準守護晚孕子宮
台灣女性初婚年齡與首胎生育年齡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的報告,112年女性的初婚年齡為31歲,而首胎平均年齡達31.5歲。這與子宮肌瘤的好發年齡30-40歲重疊,並且40歲以下確診子宮內膜癌的人數也相較10年前顯著增加。許多女性在同一時期面臨婦科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承受在生育計畫、疾病治療和經濟負擔三者之間抉擇的壓力。衛福部健保署於今年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更是首次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婦科腫瘤領域的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科腫瘤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威君醫師表示,對於女性的良性肌瘤與部分的惡性腫瘤,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都是治療極佳的利器之一。如今健保開始擴大給付手術費用,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能使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肌瘤患者,抑或是需要精確手術的癌症患者,都能從中受益,患者與其家屬可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32歲的林小姐在婚後積極備孕1年但苦無進展,經過詳細檢查,她被診斷出複雜性子宮肌瘤,子宮內外多達9-10顆肌瘤密布,最大的肌瘤直徑達9公分。經與醫師討論,傳統的開腹手術可能會影響她的生育功能,最後她選擇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的狀況下,徹底清除了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陳威君醫師表示,子宮肌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其盛行率極高,大約1/3的生育年齡婦女都曾患過此病,最讓患者糾結的是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的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但若要進行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或是縫合不當導致孕期子宮破裂。所幸目前治療選擇眾多,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直接使用腹腔鏡手術處理,不過複雜性子宮肌瘤因肌瘤位置較深也較不好清理,則更適合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其具備靈活的多角度操作及清晰的視野,不僅能完整摘除看得到的肌瘤,也能更細緻地縫合手術傷口。除了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也不能輕忽!子宮體癌中有近90%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國健署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名,相較10年前罹癌總人數成長近82%,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陳威君醫師表示,目前手術仍是子宮內膜癌主要的治療方式,較年輕的患者因忙碌於工作,因此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是她們選擇治療方式的一大重要考量。在科技業擔任主管職的李小姐因長期經期不規律至鄰近醫療院所就診,起初以為是子宮肌瘤引起的症狀,直到發生月經大出血的情形,進一步到醫學中心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幸而當時病況為早期,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進行婦癌分期手術,術後預後良好。陳威君醫師表示,90%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正常出血,此為重要的警訊。第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及早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高達95%不會再復發。此外,他也指出,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尤其是BMI值超過30的患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可將手術屏幕放大到極高的倍率,使醫師擁有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對於腫大或有病變的淋巴可仔細地剝離,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從而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陳威君醫師表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許多複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目前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預估可以為患者節省2萬至7萬不等的費用,讓更多的女性能在減輕經濟負擔下多一個先進醫療技術的選擇,從而保護她們的健康和生育機會。陳威君醫師也提醒,雖然研究上顯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具有其優勢,但仍須根據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疾病情況以及個人考量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60歲婦停經10年又出血 才狂喜青春再現…醫診斷:癌症
保健食品不能亂吃!大陸浙江有一名60歲張姓婦人(化名)每日吃保健食品,已經更年期10年的她,幾個月前開始突然有「月經」,她狂喜自己保養得宜才青春再現;但張婦持續幾個月「月經」都很不規律,決定就醫檢查,沒想到查出子宮內膜癌早期,所幸手術治療後身體已好轉。根據陸媒《深度視頻》報導,浙江寧波有一名60歲張姓婦人,最近被診斷出罹癌,讓她感覺天都要塌了。原來張婦固定每日服用保健食品,在幾個月前突然出現「月經」,讓已經更年期逾10年的她,自豪應該是保養得宜,很開心自己「青春再現」。不過張婦持續幾個月的「月經」都很不規律,每次斷斷續續出血10餘天,她察覺不對勁,前往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張婦罹患子宮內膜癌早期,在醫師追問下,得知張婦定期做卵巢保養,每日服用親友從海外帶回來的保健食品,推斷是長期過量食用含激素的保健品,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長,進而成為癌症。所幸張婦在手術後已出院,身體也恢復正常。依據國民健康署資訊,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為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遍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或下腹疼痛等,若婦女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早就醫,並依照醫師指示診治,得重拾健康。
罹癌並非是中老年的專利 醫師:17種癌症「病患年輕化」比例增高
扣掉少部分無藥可治的絕症外,癌症可以說是如今最令人頭痛的疾病。但這在往年以為在中老年族群上比較容易發作的疾病,如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稱,其實有17種癌症的患者逐漸年輕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人員對美國超過2364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以及超過734萬例癌症死亡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在34種癌症中,有17種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中發病率正逐年增加。黃軒醫師解釋,這些年輕人(1990年後出生)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較1955年出生的人高出數倍。其中,小腸癌的發生比率(IRR)達到3.56倍,甲狀腺癌為3.29倍,腎癌和腎盂癌為2.92倍,胰臟癌則為2.61倍。這意味著,這些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已經是過去的兩到三倍。此外,某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在25至29歲的年輕人中,胰臟癌的平均每年百分比變化(AAPC)增加了4.34%,小腸癌增加了4.22%。在35至39歲的人群中,腎癌和腎盂癌的AAPC也增加了3.93%。AAPC指的是某一特定時期內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變化百分比,數值增加表示該癌症的發生率或死亡率每年都在上升。黃軒醫師也提到,雖然年輕人(25至49歲)罹患癌症的死亡率大多趨於平穩或沒有上升,但35至39歲的年輕女性若罹患肝癌及肝內膽道癌,死亡率每年增加了1.95%(95%可信區間為0.59%至3.34%)。研究指出,以下17種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癌和腎盂癌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瘤胃癌(非賁門)睪丸癌白血病女性胃癌(賁門)小腸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非HPV相關的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卡波西肉瘤其中,有10種癌症與年輕人肥胖密切相關,包括大腸直腸癌、腎癌和腎盂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賁門胃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這強調了控制體重對於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性。而以下9種癌症,在老年族群中發病率下降,但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中卻是明顯上升。這些癌症包括: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非賁門胃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卵巢癌睪丸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肉瘤其中1990年後出生的人,罹患卵巢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75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2%;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30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69%。這些資料顯示,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癌症發病率再次攀升。黃軒醫師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熬夜、吸煙、飲酒等現代生活方式,是導致這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增加的主要原因。加工食品、高油脂、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面對如今的情況,黃軒醫師建議年輕人應該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保持規律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熱量食物。同時,加強癌症的早期預防和篩查也相當重要。
許家蓓癌逝吳沛憶曝「說好等妳化療完辦婚禮」 黃捷:我哭到停不下來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於今年5月遭診斷出罹患「子宮內膜癌」,於18日凌晨不敵病魔逝世,享年48歲。消息一出,不分藍綠白都紛紛表示哀悼,事後民進黨立委吳沛憶也曬出甜蜜牽手照,公開兩人戀情,大方認愛「這一生能遇見互相扶持的伴侶,我很幸運」,20日她發文悼念,「說好等妳化療完身體較好,我們去登記辦婚禮」,令外界再次鼻酸。此文一出,許多網友、選民、同事紛紛留言安慰,立委黃捷表示,自己哭到停不下來,「她不會孤單的,你也是」。吳沛憶20日在Threads發文指出,很謝謝許家蓓,走到哪裡都不曾放開她的手,即使在這段關係裡的性別被認同,總是非傳統女性樣貌的一方壓力比較大,她認為兩人很幸運可以從事最熱愛的工作,也都不希望給彼此的工作帶來困擾,一起做出當下最好的決定,「只要我們仍然牽著對方的手,沒有遺憾,沒有委屈。」吳沛憶透露,「說好等妳化療完身體較好,我們去登記辦婚禮。現在妳身體好了,朋友們從各地來致意,我們收到好多純白色的花。」而許爸爸20日握著她的手說「謝謝我對他女兒這麼好」,並開口拜託她家祭時為許家蓓捧斗,「我跟他說你女兒也對我非常非常好,只是這次我要牽著妳的手交給菩薩了。」此文一出,許多網友、選民、同事紛紛留言安慰,「許議員是認真做事的人,在松山區信義區的市場看過她幾次!祝福一路好走」、「今天捻香時見到沛憶,真的很希望能給你巨大的力量」、「你們的愛很真切,很平凡卻也很偉大」、「家蓓擁有妳的愛,已經擁有最幸福的人生」。此外,立委黃捷留言坦言,自己哭到停不下來,「她不會孤單的,你也是」。吳沛憶最後也分享,「我父親也是47歲血癌離世。生離死別的痛我算是實習過,只有時間是解方。我只想讓大家記住曾經有這麼棒的人來到世界上,這樣他們一生就不虛此行了」。
許家蓓癌逝! 吳沛憶曝「說好等化療完要登記結婚」:牽著妳的手交給菩薩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幾個月前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18日凌晨不敵病魔逝世,享年48歲。與許家蓓相差10歲、同黨籍立委吳沛憶日前公開多張合照認愛,表示「這一生能遇見互相扶持的伴侶,我很幸運」;而她昨(20)日深夜又再度發文喊話,「我已經拜託菩薩幫我牽著妳的手,不會讓妳孤單的」。據悉,許家蓓今年初發現身體不適,就醫確診子宮內膜癌,癌細胞更擴散至骨頭和其他臟器。許家蓓離世後,靈堂開設以來也由吳沛憶代家屬答禮。吳沛憶昨日晚間在IG發文分享,她和許家蓓喜歡牽手,到哪裡去都想牽手,在這段關係裡的性別被認同,總是非傳統女性樣貌的一方壓力比較大,「我很謝謝妳,走到哪裡都不曾放開我的手」。吳沛憶說,剛交往時,許爸爸一度打電話說,要許家蓓對外稱有一個在美國的男朋友,讓她聽到後笑了好久,但她只在意彼此的愛是否足夠一起面對外頭的世界,「只要我們仍然牽著對方的手,沒有遺憾,沒有委屈」。吳沛憶表示,說好等對方化療完身體較好,2人就去登記辦婚禮,「現在妳身體好了,朋友們從各地來致意,我們收到好多純白色的花。今天許爸爸握著我的手說謝謝我對他女兒這麼好,開口拜託我家祭時為妳捧斗。我跟他說你女兒也對我非常非常好」。接著,吳沛憶感性道,「只是這次我要牽著妳的手交給菩薩了」。文末,吳沛憶也喊話,「家蓓,安座的時候,我幫你把金童玉女換成2個玉女,開心吧。妳要記得,跟著她們走到菩薩身邊,我已經拜託菩薩幫我牽著妳的手,不會讓妳孤單的」。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北市議員許家蓓病逝!吳沛憶一路「相伴伴侶抗癌」催淚過程曝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今年5月遭診斷出罹患「子宮內膜癌」後,周三(18日)因病情惡化不幸離世,享年48歲,消息曝光後,朝野紛紛表示哀悼,事後民進黨立委吳沛憶也曬出牽手照,坦承許家蓓就是她的同性伴侶。對此,立委邱議瑩昨(19日)在臉書發文,透露吳沛憶一路陪伴許家蓓抗癌的艱辛歷程,不捨直呼「你們的相互扶持相互陪伴深深感動了我。」邱議瑩昨天在臉書發文表示,今年4月吳沛憶突來找她,聲淚俱下地說許家蓓罹癌的消息,她得知後立刻幫忙聯絡馬階醫院,而吳沛憶為了伴侶付出的模樣,她全看在眼裡,「看著妳連夜送檢查報告給王醫師,看著你陪她進手術室,陪著她展開化療人生,不會做菜的你,跑來跟我學打精力湯,學著燉雞湯給她補充營養,立法院在衝突時你仍舊掛心獨自在家休養的她⋯妳與我分享著她的心情,我分享著我的養生方法,我們都期待她會好起來。」邱議瑩透露,中秋節前夕吳沛憶跑來告訴她,許家蓓已經戴上呼吸器,病情相當不樂觀,看著吳沛憶難過到無法言語,也讓她為之心酸,「人生很難,我們都知道,但是當至親的人離開時那個痛只有當事人才能明白⋯你的付出我都看在眼裡,你們的相互扶持相互陪伴深深感動了我。」邱議瑩最後也向吳沛憶鼓舞,暖心喊話「妹妹,你可以傷心難過,但是記得她會天上繼續守護著你,她會希望你能持續笑著,努力著,為了她也為了你自己!」
48歲許家蓓子宮內膜癌病逝 超越子宮頸癌居首!2大原因造成年輕化
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總召許家蓓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積極接受化療後,不敵病魔,今(18日)凌晨2點25分病逝,享年48歲。據衛福部資料,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而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子宮內膜癌已超越子宮頸癌,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是近10年內成長快速的癌症之一。2021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據衛福部統計,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有1500位新確診的病患。子宮內膜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經期不規則、停經後出血、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目前子宮內膜癌並無有效之篩檢工具。飲食西化、肥胖是子宮內膜癌年輕化的主要原因,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報告證實體重過重或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原因,因體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及荷爾蒙,而誘發癌症細胞成長。而長期攝取高升糖負荷飲食使體內處於高胰島素濃度,容易導致胰島素抗性,除了增加肥胖的風險之外,研究指出也與癌細胞的生長正相關。美國癌症研究所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要多吃蔬菜、全穀類食物、豆類、水果;少吃高升糖、紅肉、加工肉品、高鹽、鹽漬食物;以及不使用市售防癌健康食品。同時不可過重及規律的運動,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運動;任何能讓心跳加快及呼吸深沉的活動為宜。
北市議員許家蓓癌逝 議會民進黨團協助治喪事宜
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總召許家蓓,18日凌晨兩點二十五分因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享年48歲。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表示,許家蓓於確診癌症後,全心全意投入治療,抗癌的過程即便辛苦,但她仍以樂觀態度面對、不放棄治療,原規劃康復後投入抗癌公益活動,擔任志工等,希冀共同推動癌症防治。許家蓓議員團隊及家人感謝外界的關心及鼓勵,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刻正協助後續治喪事宜。市議會民進黨團指出,許家蓓於2014年以21444票之第二高票當選松山信義區台北市議員,當時為該選區最年輕之市議員,並分別於2014、2018、2022年三度當選議員,三屆議員任期,地方建設及服務案件近萬件,勤跑基層讓選民留下深刻印象,打破政二代刻板印象。民進黨團表示,許家蓓關注青年、動保、銀髮、婦幼等政策,上任後推動全國首創「共融式遊樂場」,讓0歲到99歲的大朋友小朋友、身心障礙或行動不便的孩童也有遊樂的權利。共融式遊樂場於台北市擔任領頭羊推動後,在全國各縣市開枝散葉,造福孩童。許家蓓亦推動全市公有公廁全面加裝扶手及求助鈴、推動老公寓加裝電梯及都市更新等。除了議會問政外,民進黨團也指出,許家蓓積極經營地方,勤跑基層,自上任第一屆,便持續辦理公益義剪活動、免費法律資訊、親子活動等回饋鄉里。許家蓓議員以親和、勤奮的形象及服務,在地方累積好風評。
民進黨議員清晨驚傳癌逝 享年47歲
民進黨議員許家蓓數月前發現罹患骨癌,因為恢復狀況不錯沒對外說明,怎料上周病情突惡化,18日清晨過世,享年47歲。據悉原本她罹患的是台灣女性癌症第10名的子宮內膜癌,又惡化擴散變骨癌。許家蓓曾任立法委員高志鵬國會辦公室副主任、民進黨全國黨代表、台北市黨部執行委員,2010年代表民進黨參選北市第三選區市議員,以13,945票落選,只差290票就能當選,2014年她捲土重來,以第二高票當選後連任到現在。據了解,許家蓓在社群的最後貼文為17日,她發文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在月圓人團圓的日子,感謝大家的支持照顧,你們的鼓勵一直是支持著我前進的動力。」消息一出,不少人在底下紛紛留言「才19小時之前」、「沒病痛了一路好走」、「怎麼會這麼突然」、「謝謝您一直以來的愛護;願您離苦得樂」。18日清晨許家蓓病逝,享年47歲。據民視新聞網報導,許原本罹患的是子宮內膜癌,不過惡化成骨癌,也擴散到其他臟器,不過她先前沒有對外說明病況。據長庚醫院官網表示,子宮內膜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0名,及早發現治癒率很高,但如果擴散到子宮以外的地方,預後會變很差。據悉,大部分子宮內膜癌患者都是先接受手術,如果擴散就要接受放射線治療。
太害羞不敢就醫!人妻「私密處長痘」自行擦藥膏 1年後慘病逝
身體出現異常是警訊!婦產科醫師鄭丞傑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了一個自己經手的案例,一名32歲的女子私密處出現異物,卻因害羞不敢就醫,自行使用藥膏,最終因延誤治療而不幸過世。鄭丞傑在節目上表示,這名女子性格內向且保守,結婚後她的丈夫甚至未曾見過她的私密處。懷孕後更是拒絕與丈夫同房。女子由於私密處長了異物,一直自購藥膏來塗抹,但病情不僅未見好轉,反而惡化。直到丈夫驚覺妻子健康出現問題後,才發現她的私密處已經出現潰瘍。最終女子才在丈夫的堅持下去婦產科診所就診,隨後醫師建議她轉診至大醫院,並由鄭丞傑負責接診。鄭丞傑檢查後發現情況嚴重,詢問女子症狀出現的時間,女子這才透露症狀已持續了將近半年,初期只是小突起,後來破裂後擴大至約1元硬幣的大小。鄭丞傑也安排切片檢查,結果確認女子罹患外陰癌。由於女子當時已懷孕6至7個月,醫師只能在懷孕8月時進行剖腹產,並處理癌症問題。然而手術後發現女子的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結和骨盆腔,病情已達第四期,由於當時的醫療技術有限,女子最終只存活了1年,留下年僅1歲的孩子,這也讓鄭醫師感慨,無論多麼害羞,都應該及時就醫,以避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事實上,衛福部台東醫院曾指出,癌症的發生可能是遺傳或環境所引起,包括感染、放射線、藥物、飲食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常細胞基因,特別是腫瘤抑制基因的失常或致癌遣潛力基因的活化。細胞長大,使用正常細胞的管制系統失去平衡,就變成癌細胞。台東醫院說明,癌症的死亡率,在台灣地區高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位,對生命的危害至為嚴重,任何人皆談癌色變。對婦女而言,終其一生,每四位之中就有一位會得到癌症,而又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集中在女性生殖器官上,稱為婦癌。常見的有子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罕見的則包括外陰癌、絨毛膜癌、陰道癌和輸卵管癌等。這些婦科癌症的起因,目前仍無法明確得知,而其預防方法,正如其他癌症一樣,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及時的治療。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攀升 婦產醫示警4族群要注意:肥胖也是致病因素
許多人聞癌色變,然而近年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不斷攀升,目前已經位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婦產科醫師蘇俊源也提醒,這4族群罹患風險最高,要多注意身體狀況。據國民健康署官網刊登,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九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健康2.0》的報導,婦產科醫師蘇俊源指出,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有更年期婦女(黃體素缺乏)、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過多的雌激素,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蘇俊源說明,肥胖會促使雌激素水平上升,因為肥胖者擁有更多的脂肪組織,這些組織內的芳香化酶活性較高,進而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如果長期暴露於高雌激素環境中,而沒有足夠的黃體素進行調節,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從而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這種風險在停經後的女性中尤為顯著。國民健康署官網也記載,據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括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罹患糖尿病等因素。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也指出,規律運動、適量飲用咖啡、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常見之症狀為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婦女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60歲婦人半年急瘦8公斤「確診食道癌末期」 專業醫提醒:10習慣養出一身癌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案例,內容提到一名年過60的婦人,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半年內急瘦8公斤,後來該名婦人確診食道癌末期,甚至還轉移到肺部肝臟。洪永祥醫師解釋,該名婦人日常習慣吃過鹹的醃製醬菜、喝酒,久坐,這些都是容易致癌的壞習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呼籲民眾不得不防。洪永祥醫師解釋表示,在討論致癌的壞習慣時,大家往往會想到抽煙、喝酒和嚼檳榔這三個主要因素。然而,有許多其他容易被忽視但卻有罹癌風險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能及時改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第十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黏膜,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遇到感覺會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再放涼一些再入口。第九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在講到泡麵之前先來澄清一下用紙杯塑膠蓋裝熱騰騰咖啡會不會致癌?台灣人愛喝咖啡出名,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2021年全年咖啡消費總數約28.5億杯,平均每人每年約喝122杯,一大早上班族都會人手拿著一杯用紙杯與塑膠蓋的熱咖啡,大約於 2013 年傳出熱咖啡杯蓋會致癌, 6 號PS(聚苯乙烯)杯蓋不夠耐熱,溶出致癌物苯化合物的疑慮,衛福部當時也公開澄清,6 號塑膠的標準為耐熱度攝氏 95 度、持續 30 分鐘的條件,強調正確使用就不用擔心。後來咖啡業者改用更耐高溫5號 PP聚丙烯可耐熱達100-140度。來消除大家喝熱咖啡致癌的疑慮。洪永祥醫師表示,基本上若業者守法照規定來,喝熱咖啡用紙杯裝與塑膠蓋還算安全,但這邊要特別提醒當心的反而是泡麵碗,很多6號塑膠會使用在泡麵碗,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大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如果燒開水沖泡麵、又用鋁箔蓋上再壓一本厚厚的書泡好幾分鐘,高溫悶燒,這樣就可能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而 6 號塑膠在動物實驗中確實會增加動物的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建議,外帶咖啡還是自備不銹鋼或陶瓷保溫杯、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第八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鍋巴等,肉類的脂肪和蛋白質燒焦產生危險的致癌物是多環芳香烴,這是在人類已經發現有致癌風險的一級致癌物。而鍋貼麵皮麵包是澱粉,產生的致癌物是丙烯醯胺,這個物質是歐盟食品安全局在2015年發現在動物實驗具有致癌風險,認為不管任何族群都可能造成癌症發生的增加,因此在2017年入法,歐洲要求速食店提供的產品需抽查丙烯醯胺濃度,而美國FDA要求洋芋片及餅乾廠商需提供產品丙烯醯胺的濃度於成分表。洪永祥醫師說明,當然所有致癌物都是總量的問題,澱粉食物高溫烹煮,難免會出現丙烯醯胺,所以並不是都吃不得,但千萬不要過量。洪永祥醫師建議,烤肉烤麵包烤得金黃可以吃,但是燒焦黑就建議不要吃。建議把燒焦的部位剪掉、切掉不要吃進肚子,並且同時多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降低風險。第七名:睡覺不關燈洪永祥醫師說明,開燈睡覺有機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Cancer》癌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來說,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的人,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加高危。《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長期在睡眠時暴露在人工光線之下,會增加變肥的機會,而體重增加的比例,還會跟着光的強度而有所增加,也就是光源越強,體重便增加得越多。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第六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洪永祥醫師表示,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 刊登在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罹癌風險會增加,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占了81%。電腦斷層仍是X光攝影的一種,因此會有輻射致癌風險。美國《消費者報告》曾報導一項研究發現,電腦斷層攝影(CT)釋放的輻射,每年可能導致2.9萬美國人罹患癌症,其中婦女占三分之二。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個病人一年照胸部X光最好不要超過50次,而電腦斷層則是除非必要才做。第五名:不喜歡刷牙漱口洪永祥醫師提到,頭頸部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其中以口腔鱗狀細胞癌佔多數,以前都認為與抽菸、喝酒、檳榔或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關,但是口腔裡面的細菌也是不是可能會引起口腔鱗狀細胞癌?以前的研究指出口腔的細菌也可能會引起腸胃道癌症,但是會不會也引起口腔內的癌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最近的研究已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天記得刷牙漱口做好口腔的清潔習慣第四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洪永祥醫師表示,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署把甲醛歸類為一級致癌物,根據統計,有4成的5年裝潢仍然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30%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會有甲醛氣味殘留,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 洪永祥醫師說明,長時間的甲醛曝露,除致癌外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受到影響,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洪永祥醫師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是低甲醛建材;選擇建材櫥櫃時,可先試聞氣味,若氣味刺鼻則建議不要購買。也可選甲醛多已揮發完全的中古家具,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避免毒害。第三名:喜歡吃加工紅肉洪永祥醫師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該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解釋,國人過去1天紅肉攝取量超過100公克者就高達24.3%。進一步分年齡看,有36.8%的13歲至15歲的青少年每日紅肉攝取超過100公克!洪永祥醫師建議,日常最好遠離加工肉品及少吃紅肉(豬、羊、牛),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攝取同時多吃天然蔬果。第二名:久坐洪永祥醫師解釋,所謂的久坐,是指睡覺除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及以上,「久坐不動」是非常確定致癌危險因子。許多研究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與增加罹患各種癌症風險相關。2022年,知名期刊《歐洲流行病雜誌》刊登了一篇綜述論文,研究人員納入了來自 77 項原始研究超过 200,000 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乳腺癌發病率增加8%、結腸癌增加25%、前列腺癌增加8%、直腸癌增加7%、子宮內膜癌增加29%和卵巢癌增加29%。另外,久坐行為還能導致癌症患者生存率下降,其中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的久坐行為增加其特異性死亡風險61%。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買個會升降的辦公桌儘量站著辦公腿酸再坐,減少坐沙發看電視時間且每坐三十分鐘起來伸展與活動。第一名:吃太甜太鹹洪永祥醫師提到,先前美國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含糖很高的加工食品,結果發現,小鼠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增高,且增加癌細胞存在擴散到肺部的潛在風險。另一項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每週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說癌細胞喜歡吃糖,事實是在食用過度的碳水化合物(例:高GI值的食物或精製糖)時,會使得血糖快速飆升而導致的體內的一連串作用而有促癌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最近發表報告,指出胃癌與攝取高鹽食物關係密切。英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每天吃高鹽分、醃漬類、醬菜等食物加上本身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胃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不要養壞你的味蕾,從小養成品嚐天然食物的天然美味,減少高鈉與高GI精緻糖的攝取 。
本土劇女星痛訴子宮「長壁癌」爆肥 連動3次手術把子宮肌腺「燒光光」
本土女星江泳錡因出演八點檔世間情》、《甘味人生》等劇打開知名度,她2023年7月傳出與三立監製楊煥喻持續多年的婚姻生變離婚,8月就宣布摘除子宮。她近日在節目中透露,她是子宮肌腺症重症患者,經期飽受折磨,不但發燒、血流不止、整個人還一度從43公斤腫到50公斤。近日,江泳錡在健康談話綜藝《醫師好辣》痛訴,過去自己的月經十分不穩定,有時3個月來1次,有時1年來1次,而且出血量都偏低。到了30歲身體出現警訊,她去婦產科打排卵針催經,醫師診斷她是「子宮肌腺症」,子宮肌腺1條1條的,長得很像壁癌,吸收經血之後長大,整個子宮就會非常大、非常硬。後來,拍戲的生活作息不正常,加劇了江泳錡的經痛程度,每逢月事來潮,江泳錡就會痛到掛急診,醫師問她:「妳到底這輩子有沒有要生?如果妳不生的話,妳就把整個子宮拆掉。」江泳錡去年8月終於受不了,靠3次腹腔鏡手術把子宮肌腺燒掉,徹底根除問題。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醫師說明,子宮肌腺症是女性常見的婦科良性疾病,發生機轉尚未完全確立,過去認為可能與墮胎手術衝擊內膜、經期性行為太劇烈、或是上皮細胞在子宮肌肉層化生形成內膜組織有關。晚婚晚育也可能增加風險。不過,愈來愈多年輕婦女罹患子宮肌腺症,有可能是受環境荷爾蒙與空污,或壓力等無形影響。鄭丞傑醫師說明,子宮肌腺症主要有三大症狀,第一是月經量太大,第二是經痛,且可能一年比一年痛。第三是不孕。其他症狀還包括經期過長、非經期出血、性交疼痛等等。子宮肌腺症患者可能在月經前就發生疼痛,一直持續到經期之後,有些病人一個月可能疼痛長達15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目前子宮肌腺症的惟一根治方法為子宮切除手術,至少要切掉子宮體,可以保留子宮頸,俗稱為「子宮半切」。局部切除肌腺症手術近年來已較少使用,原因是大部分的子宮肌腺症是瀰漫型的,切除一部分是切不乾淨的。其他治療方式包括:抑制腦下垂體荷爾蒙的針劑治療、子宮內投藥系統、口服藥治療,以及無創海芙刀治療手術等方式。鄭丞傑指出,許多婦女尚未生育或不想切除子宮,可使用子宮內投藥系統,藥物經由子宮直接吸收,減少肝腎代謝負擔,但會防止受孕。針劑治療即是俗稱的「停經針」,透過抑制腦下垂體荷爾蒙讓卵巢停止運作,分為短效及長效劑型,一年不建議施打超過六個月,因為容易有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子宮肌腺症也可用口服藥、避孕藥來改善症狀,這類藥物多為黃體素成份,能達到緩解骨盆腔疼痛、月經過多、出血等症狀,不過只是抑制內膜暫時不活化,且需天天服用。相較之下,新型無創的海芙刀治療,可利用高溫燒毀異位的內膜組織,大幅改善症狀的同時,也增加女性受孕機率。坊間有傳言稱,子宮肌腺症只要等到更年期,就會自動痊癒。鄭丞傑醫師對此表示,女性停經後卵巢不再工作,子宮肌腺症的確會改善。然而停經年齡因人而異,一般女性停經時間約在52歲,也不乏60歲以上尚未停經者。停經過晚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更年期前可先檢測荷爾蒙,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鄭丞傑醫師提醒,要預防子宮肌腺症,建議女性及早生育並哺乳。也要避免長期大量接觸環境荷爾蒙。或適時介入避孕藥等幫助卵巢休息。當有子宮肌腺症症狀時,應及早諮詢婦科醫師,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幫助維持正常生活。
子宮戰爭3/「先天沒子宮」小嫻稱代孕如曙光 婦科醫:患者從青春期等到更年期
44歲的藝人小嫻(黃瑜嫻)17歲時得知自己天生沒有子宮,因此高度期待代理孕母合法化,日前她參加「人工生殖法修改草案」立法院的公聽會,聽到很多商業代孕的悲慘故事,認為反對的聲音更值得被聽見,這樣才能讓代理孕母的制度更完善。根據衛福部110年人工生殖不孕原因統計,子宮受損佔不孕婦女約1~2成,推估5000至1萬人有代孕需求。「我是17歲時才知道自己天生沒有子宮,當時醫師安慰我『台灣未來有機會開放代理孕母,你還是有機會擁有孩子』,當時我覺得自己看到曙光。」小嫻說,當時是1997年,如今已經2024年了,但代理孕母爭議依舊。2017年小嫻與前夫何守正遠赴美國找代理孕母,花了400多萬卻以失敗告終,最終2人於2018年離婚。在立委陳昭姿的邀請下,小嫻於4/3參加「人工生殖法修改草案」立法院的公聽會,訴說自己對於代理孕母的看法。「我覺得極端的贊成、極端的反對都不會有任何進步,不如把光譜拉中間一點,才有討論的空間。」小嫻說,她也聽過很多商業代孕的悲慘故事,所以認為反對的聲音更值得被聽見,這樣才能讓代理孕母的制度更完善。小嫻也在公聽會現場請教反對者的意見,婦女新知基金會主任陳政隆說,「現在看到所有代孕的草案,內容都太空白了,無法完全保障雙方權益,例如孕母跟委託家長之間的關係,草案只規定以契約來訂定,但沒有細則,如果孕母最後真的遇到侵權,到底要如何保護自己?」陳政隆說,台灣的性別環境容易形成不對等的溝通關係,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把協商的責任丟給委託家庭跟孕母,會有很大的糾紛,草案雖說可以請律師協調,但這個律師要由誰去聘僱?如果是委託家庭,那律師到底要多聽委託家庭?還是要多幫孕母爭取權益?還是政府應該有個公立的居間機構?而這個機構不能跟所謂的生殖中心有任何利益糾葛,如此才能真正中立。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院長胡玉銘表示,「我期盼立法院盡速通過修法,因為很多病人已經等了40年,從青春期發現沒子宮,期待透過代理孕母生三個,結果現在都等到更年期了。」天后阿妹經紀人陳鎮川(左)與另一半Darren結婚後,2020年透過美國代理孕母,在美生下兒子「陳陳」。(圖/翻攝自陳鎮川臉書)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秘書長何彦秉醫師指出,先天無子宮、子宮有嚴重問題等無法生育的患者,代理孕母是他們唯一的解決之道。何醫師分享,曾遇過一名35歲患者,因被診斷出子宮內膜癌,雖保留了卵巢卻必需切除子宮,終生無法生育。最後選擇至烏克蘭尋求代理孕母的協助,才能一圓生子夢。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在2024年3月8日至5月13日期間,針對「人工生殖法修改草案」進行線上問卷,共計回收1318份有效問卷,75%支持建立在完善法規與配套措施下開放代理孕母,讓天生或因疾病無法生育者,也可以成為母親。 本身是婦產科醫師的國民黨立委陳菁徽表示,代理孕母這個議題是否要通過,行政單位都應該先將法案送進立法院進行審查,由具備民意基礎的立法委員進行討論,最終由民意做出決定。而非像過去幾十年來,一拖再拖,辦理了無數場會議,卻始終原地踏步沒有更近一步的結論,這讓許多苦苦等待的當事人過著非常痛苦的生活。
夏季重傷害1/「吃冰呷甜」恐增7種癌症風險 最可怕是它!存活率僅1成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抗癌已成全民運動,沒想到夏季陽光的強烈紫外線,竟也會增加罹癌率?專家指出,紫外線會使細胞氧化,進而增加癌化機率,而且氣溫飆升會使人想吃冰呷甜,正是癌細胞最愛的生長環境,研究證實會增加7種癌症的罹患率,其中也包含「癌王」胰臟癌,存活率僅有1成!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台灣一年約有12.1萬人罹癌,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前校長、具有52年治療癌症經驗的吉川敏一在《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一書中,提醒夏天要注意防曬,以免增加罹癌機率。吉川敏一醫師表示,每年5~8月是紫外線最強的時期,紫外線是肌膚氧化的原因之一,氧氣在製造能量的時候會產生自由基,自由基會破壞體內細胞,除了會產生皺紋與斑點,更可能會導致癌症或動脈硬化等疾病。許多研究都指出,乳癌與攝取過多的精製糖相關,主要原因是會使體脂增加,進一步影響賀爾蒙。(圖/報系資料照)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認為,天氣熱易消耗體力、食慾不振,免疫力容易下降,再加上很多人夏天愛吃冰淇淋、刨冰等冰品、糖分高的食物或吃生冷食物,這些飲食習慣其實都是在給予癌細胞增生的機會,因為低溫與糖分過多,都是癌細胞絕佳生長環境,可能讓癌細胞增生的風險提高。「根據2022年國際期刊《癌症》研究指出,癌症與糖之間的確直接相關,尤其是高蔗糖或高果糖容易使身體發炎。」營養師程涵宇說,許多研究都證實乳癌、大腸癌、胰臟癌、食道癌、胸膜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都與攝取過多的糖份有關。其中乳癌證據最有力,一份法國研究從2007年到2019年,總共收集約十萬人的大型世代研究,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得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18倍,得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2倍。「因為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導致體重增加,體脂肪也會跟著一併升高,而脂肪是荷爾蒙雌激素的來源,過多的脂肪就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程涵宇說。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胰臟癌,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7大癌症死因,也是首次進榜。胰臟癌初期無症狀,影像學檢查也難看出異狀,5年內存活率僅10%,高致命率讓它擁有「癌王」封號,也被喻為「醫生也舉白旗投降」的難治之症。程涵宇說,因為高血糖會損害胰臟,而且可能會造成胰臟基因突變,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率。再以子宮內膜癌為例,研究證實,每週食用甜麵包和餅乾超過 3次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每週食用這些食物少於0.5次的女性的 1.42 倍。由此可見,精緻糖進入體內後造成的危害,恐怕超乎你的想像。營養師程涵宇提醒,過量的糖分也會導致大腸息肉的發生,進一步增加大腸癌風險。(圖/程涵宇提供)
荒謬醫療事故! 她DNA樣本遭混雜…切完子宮才知搞錯人
香港博愛醫院日前發生一起離譜的醫療事故,一名59歲婦人因陰道出血至醫院掛號採樣,但經過實驗室化驗時,疑似因樣本受到汙染,導致結果顯示出現癌細胞,更進行手術將其整個子宮及卵巢切除過後,院方才發現是混雜到了另一位癌症病人的DNA樣本。根據《香港01》、《香港電台》等港媒報導,這名59歲的婦人在1月5日因停經後卻陰道出血而求診,至到新界博愛醫院掛號,醫生在其子宮抽取樣本化驗,當天就完成組織採樣。而在同月18日,該報告顯示她罹患了子宮內膜癌,院方便為其安排在2月26日做相關手術。手術過後,婦人開刀摘除了子宮、卵巢及輸卵管,並抽取淋巴細胞進行檢驗,沒想到在複檢時,淋巴細胞並無發現癌細胞,直至3月時,院方才確認這名婦人其實沒有罹患癌症。經過院方調查紀錄發現,婦人與另一名71歲癌症婦人在同日先後至醫院日間中心採樣,2人相隔約半小時,樣本亦是在同一天送到病理實驗室化驗,且從實驗室監視畫面顯示,推測59歲婦人的樣本可能混雜到了那位癌婦的樣本,而透過DNA確認,樣本確實遭到混雜。對此,博愛醫院在昨(15)日正式說明,向患者與家屬致上歉意,並會安排諮商師輔導追蹤,而涉事病理部門化驗實驗室的2名員工正在休假,待其上班後會暫時調離該單位。不過,究竟是哪個步驟出錯、涉案人員的年資維和,院方均無多加透露,僅表示均有接受過相關訓練。
女性下體出水好驚嚇 追查後竟是血液循環不良
43歲上班族女性患有子宮肌瘤病史,平日早上喝蔬果汁當早餐,近半年在月經結束後發現陰道不定時會流出清澈如水的不明液體,且量多到會弄溼底褲,雖然無色無味,經期後還是需要鋪墊衛生棉,下體長期悶熱反而導致泌尿道以及陰部搔癢,經檢查察覺是陰道炎,治療後搔癢症狀隨即改善,但是陰道出水問題依舊。隨即前往中醫診所求診,經診斷此下體出水與患者骨盆腔循環差有關,患者經由兩個月的針灸與中藥調理,陰道出水的症狀已經消失。久坐不動代謝差 血糖長期偏高婦科抵抗力差周宗翰中醫師表示,此患者長期久坐辦公室,又屬於肥胖代謝不佳患者,平時血糖也偏高控制不佳,以上因素容易導致骨盆腔循環不佳,婦科的抵抗力變差造成陰道感染,加上外陰部處於高溫濕熱的環境,容易合併感染引起陰道發炎與水樣白帶的產生。健康女性的白帶是一種微酸性的黏稠物,一般量不多,顏色呈乳白色、雞蛋清樣,稍有腥味,有溼潤陰道、排洩廢物、抑制病原菌生長的作用。周宗翰中醫師表示,當女性患上婦科炎症等疾病後,白帶就會發生變化,特別是出現水樣白帶、白帶中有血,要引起警惕。陰道出水又稱為水樣白帶,很多原因包含陰道炎、子宮頸炎、子宮肌瘤等很多婦科疾病都有可能有這症狀,但如果水樣白帶較多,並且持續了很長時間,建議先諮詢專科婦產科醫師的檢查以排除子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或輸卵管癌的風險。多數蔬果屬性偏寒 長期喝易形成虛冷體質前述患者每天有喝蔬果汁的習慣,容易導致中醫所謂的脾虛濕盛體質,身體水分代謝調節出現問題,加上患者缺少運動長期久坐,本身也忽略血糖偏高的問題,容易導致盆腔血液循環不佳,因此水樣白帶增多,是血液循環不良的預兆。水樣白帶也可能與子宮肌瘤與內分泌失調有關係,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生活習慣,醫師建議降低喝蔬果汁的頻率,或在喝的時候多加薑黃粉,肉桂粉,生薑末之後,陰道出水的頻率稍微降低。以中醫觀點來說,絕大多數蔬菜和水果的屬性偏寒,長期喝容易形成虛冷體質,身體新陳代謝速度減慢,周宗翰中醫師說明,除了適量加入溫熱性中藥材來平衡蔬果的寒涼屬性之外,飲用蔬果汁前,也要注意蔬菜和水果的使用量,尤其是含糖量較高的水果,每天應控制在2份以內,過多容易造成血糖上升和肥胖。而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建議為2:1;若蔬菜和水果比例是3:1,菜味較明顯,煮過後的味道較佳。周宗翰中醫師也提醒,蔬果汁打完後不適合久放,要立刻喝,以免蔬果汁氧化變質。建議在陽氣盛的早上或中午飲用,晚上喝易頻尿、恐影響睡眠。患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是平時白帶清澈如水的女性朋友,更需要嚴格執行。平時最好避開生菜、瓜果類、柑橘類、涼茶等寒性食物。也要減少甜食的攝取,平時養成運動的習慣,多做骨盆運動可以幫助改善子宮血液循環,減少分泌物過多的症狀。
26歲女患多囊性卵巢 喝湯減肥變更胖醫師曝關鍵原因
婦產科郭安妮醫師日前應邀參與知名健康節目「健康好生活」的拍攝,節目中深入探討女性健康議題。郭安妮醫師分享了一位年僅26歲的患者莉莉(化名)的故事。莉莉主訴月經長期不規則,臉部容易冒油、長痘痘,還長出了小鬍鬚,而且體重也有些肥胖,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患病。經過抽血檢查後,發現她的雄性荷爾蒙水平異常升高,並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確診罹患了「多囊性卵巢」。經過醫師專業治療和患者積極控制體重的雙重努力,讓她的病情有所改善。然而,半年後的回診追蹤中,郭安妮醫師發現莉莉的體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加了,這也讓莉莉感到相當沮喪。莉莉困惑地表示:「我已經改變了三餐,除了喝湯外,進食量也大幅減少,為什麼我還是瘦不下來呢?」。經進一步了解後,醫師發現,莉莉偏好高熱量的玉米濃湯或酸辣湯,這正是她無法瘦身的主要原因。最終,經過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莉莉的月經已恢復正常規律,也成功減重,甚至皮膚狀況也有了明顯改善。小心湯品高熱量陷阱 BMI易影響荷爾蒙郭安妮醫師特別提醒,濃湯或羹湯通常都是高熱量的食物,雖然它們富含蔬菜,但澱粉含量也較高,因此不適合用來減重。在飲食時,應盡量選擇低熱量但高營養價值的食物,這有助於更好地控制體重。另外,多囊性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統中常見的問題之一,其主要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臉部長痘痘以及體重增加等。此外,BMI(身體質量指數)和體脂肪的過高或過低也會影響女性的荷爾蒙水平。輕忽多囊性卵巢 當心不孕及子宮病變郭安妮醫師進一步補充,多囊性卵巢可能與基因有關,而且容易復發。即使透過腹腔鏡手術清除了卵巢內的異常濾泡,也不能保證永久解決問題。因此,對於多囊性卵巢患者來說,除了專業醫師的治療外,平時的營養素攝取和調整生活習慣也同樣重要。如果長期忽略不理會,除了可能導致不孕外,還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或子宮病變的風險。此外,一些臨床研究還發現,多囊性卵巢患者也容易伴隨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等三高健康問題。生理期補給攻略 經前症候群掰掰最後,郭安妮醫師提醒女性在生理期間應該加強補充必要的營養素,以平衡荷爾蒙,及減少經前症候群症狀,同時也有助於減重。建議應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牛肉和海藻,以及含有葉酸的食物,如鮭魚和黃豆,以及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如雞蛋和酵母。最後,她呼籲女性朋友應提高自己的身體健康意識,身體若有異常應盡快到婦產科門診檢查,有助於預防並早期發現潛在的婦科問題,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擾。
癌症年輕化!醫曝7大致癌因子 含糖飲料、熬夜都上榜
為何年輕罹癌患者逐年增加,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解釋,會影響罹癌與否的原因為飲食、生活習慣及環境影響,他也列出會增加罹癌風險的7大隱憂,包括抽菸、喝酒、喝含糖飲料、環境汙染、腸道菌群問題、肥胖以及熬夜。黃軒昨(29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44國的癌症分析顯示,50歲以下的年輕罹癌患者確實是逐年增加,根據發表在《自然評估臨牀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指出,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比1970年出生的人,更可能在50歲之前得癌症。研究續稱,年輕男性最常見的癌症為大腸癌,其他還有腎臟癌、肝癌、攝護腺癌和甲狀腺癌;年輕女性最常見的是乳癌,其他包括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和甲狀腺癌。而以年輕罹癌總人數來看,大腸癌每年增加153萬人最多,乳癌每年增加30萬人;令科學家擔憂的是癌王,年輕人胰臟癌每年增加了6萬4000多人。為何年輕人罹癌數變多?黃軒也列出7大關鍵因素:抽煙:尤其現代已經從傳統煙草,轉移到電子煙。資料顯示電子煙的使用率呈現上升趨勢,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3年間從2.7%上升至6.6%,「這絕對是年輕罹癌的最大隱憂之一」。喝酒:尤其酒精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具有毒性和成癮性的第一類致癌物質,另根據台灣統計資料,年輕人的酒精消費行為呈現一定的增加趨勢。根據本土研究調查,過去一年有67.76%的大專院校學生曾飲酒,青少年身體仍在發育,對酒精的耐受性和代謝能力不如成年人,喝酒對他們的身體影響更嚴重。含糖飲料:根據調查顯示,20至29歲每天喝1杯以上含糖飲料的比率高達59.31%,其次為30至39歲,也有22.40%。癌症相關研究顯示,每天喝下100毫升的含糖飲料,就會增加18%罹癌風險,也增加22%的乳癌風險;攝入大量人工代糖,尤其是阿斯巴甜,會提高女性乳癌機率。環境汙染:空氣污染中的有害化學物質,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懸浮微粒,被相信與多種癌症的發病率上升有關。同時,一些常見的殺蟲劑,如有機磷類農藥和殺蟲劑,也被認為與特定類型的癌症風險增加相關。腸道菌群問題:研究顯示,腸道菌群的不平衡或紊亂可能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正常的腸道菌群有助於保持腸道的健康,並參與身體對抗有害物質的作用。然而,當腸道菌群失衡時,可能會導致反覆腸道的發炎症,長期損害腸道壁,一直到變癌化發生,這些都與癌症的發展密切相關。肥胖問題:研究指出,肥胖會增加40%至50%罹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30%至40%罹患乳癌風險、提高50%至6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另外也會增加胰臟癌、卵巢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風險,「我們周遭的人,一半左右都是肥胖者,那麼年輕罹癌增加,也就不用太驚訝了!」熬夜或失眠:黃軒表示,熬夜被歸為2A類致癌因素,因為熬夜會打亂人體的生物鐘、增加罹癌風險,根據調查,超過30%的年輕人經常熬夜,40%幾乎每天都熬夜。另一項研究指出,如果上床後要1小時以上才能入睡,罹癌機率會上升2.74倍。黃軒總結,不想年輕就得癌症,應做到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不失眠、不吃甜及不受環境汙染,「如果做到了,癌症會遠離你;如果沒有做到,不要驚訝為什麼現在年輕人罹癌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