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體癌
」 子宮頸癌 子宮體癌 卵巢癌 癌症 婦癌婦科7項機械手臂手術納健保 精準守護晚孕子宮
台灣女性初婚年齡與首胎生育年齡持續上升,根據內政部的報告,112年女性的初婚年齡為31歲,而首胎平均年齡達31.5歲。這與子宮肌瘤的好發年齡30-40歲重疊,並且40歲以下確診子宮內膜癌的人數也相較10年前顯著增加。許多女性在同一時期面臨婦科疾病的風險,同時也承受在生育計畫、疾病治療和經濟負擔三者之間抉擇的壓力。衛福部健保署於今年9月將46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更是首次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婦科腫瘤領域的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及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科腫瘤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威君醫師表示,對於女性的良性肌瘤與部分的惡性腫瘤,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都是治療極佳的利器之一。如今健保開始擴大給付手術費用,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能使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肌瘤患者,抑或是需要精確手術的癌症患者,都能從中受益,患者與其家屬可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32歲的林小姐在婚後積極備孕1年但苦無進展,經過詳細檢查,她被診斷出複雜性子宮肌瘤,子宮內外多達9-10顆肌瘤密布,最大的肌瘤直徑達9公分。經與醫師討論,傳統的開腹手術可能會影響她的生育功能,最後她選擇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在不傷害子宮內膜的狀況下,徹底清除了肌瘤,術後半年傳出懷孕的好消息。陳威君醫師表示,子宮肌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其盛行率極高,大約1/3的生育年齡婦女都曾患過此病,最讓患者糾結的是子宮肌瘤可能影響受孕的機率以及受精卵著床位置,但若要進行處置,又擔心傷及子宮,影響生育功能,或是縫合不當導致孕期子宮破裂。所幸目前治療選擇眾多,若為單顆體積較小的肌瘤可直接使用腹腔鏡手術處理,不過複雜性子宮肌瘤因肌瘤位置較深也較不好清理,則更適合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其具備靈活的多角度操作及清晰的視野,不僅能完整摘除看得到的肌瘤,也能更細緻地縫合手術傷口。除了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也不能輕忽!子宮體癌中有近90%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國健署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名,相較10年前罹癌總人數成長近82%,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陳威君醫師表示,目前手術仍是子宮內膜癌主要的治療方式,較年輕的患者因忙碌於工作,因此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是她們選擇治療方式的一大重要考量。在科技業擔任主管職的李小姐因長期經期不規律至鄰近醫療院所就診,起初以為是子宮肌瘤引起的症狀,直到發生月經大出血的情形,進一步到醫學中心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幸而當時病況為早期,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進行婦癌分期手術,術後預後良好。陳威君醫師表示,90%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正常出血,此為重要的警訊。第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及早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高達95%不會再復發。此外,他也指出,對於子宮內膜癌患者,尤其是BMI值超過30的患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因可將手術屏幕放大到極高的倍率,使醫師擁有更清楚且立體的視野,對於腫大或有病變的淋巴可仔細地剝離,避免傷害周邊的血管或輸尿管,從而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精確度。陳威君醫師表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許多複雜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目前健保將婦科7項手術納入給付,預估可以為患者節省2萬至7萬不等的費用,讓更多的女性能在減輕經濟負擔下多一個先進醫療技術的選擇,從而保護她們的健康和生育機會。陳威君醫師也提醒,雖然研究上顯示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具有其優勢,但仍須根據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疾病情況以及個人考量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48歲許家蓓子宮內膜癌病逝 超越子宮頸癌居首!2大原因造成年輕化
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總召許家蓓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積極接受化療後,不敵病魔,今(18日)凌晨2點25分病逝,享年48歲。據衛福部資料,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而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子宮內膜癌已超越子宮頸癌,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是近10年內成長快速的癌症之一。2021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據衛福部統計,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有1500位新確診的病患。子宮內膜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經期不規則、停經後出血、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目前子宮內膜癌並無有效之篩檢工具。飲食西化、肥胖是子宮內膜癌年輕化的主要原因,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報告證實體重過重或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原因,因體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及荷爾蒙,而誘發癌症細胞成長。而長期攝取高升糖負荷飲食使體內處於高胰島素濃度,容易導致胰島素抗性,除了增加肥胖的風險之外,研究指出也與癌細胞的生長正相關。美國癌症研究所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要多吃蔬菜、全穀類食物、豆類、水果;少吃高升糖、紅肉、加工肉品、高鹽、鹽漬食物;以及不使用市售防癌健康食品。同時不可過重及規律的運動,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運動;任何能讓心跳加快及呼吸深沉的活動為宜。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攀升 婦產醫示警4族群要注意:肥胖也是致病因素
許多人聞癌色變,然而近年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不斷攀升,目前已經位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婦產科醫師蘇俊源也提醒,這4族群罹患風險最高,要多注意身體狀況。據國民健康署官網刊登,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九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健康2.0》的報導,婦產科醫師蘇俊源指出,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有更年期婦女(黃體素缺乏)、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過多的雌激素,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蘇俊源說明,肥胖會促使雌激素水平上升,因為肥胖者擁有更多的脂肪組織,這些組織內的芳香化酶活性較高,進而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如果長期暴露於高雌激素環境中,而沒有足夠的黃體素進行調節,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從而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這種風險在停經後的女性中尤為顯著。國民健康署官網也記載,據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括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罹患糖尿病等因素。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也指出,規律運動、適量飲用咖啡、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常見之症狀為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婦女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國人十大癌症排名重新洗牌 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
國健署112年11月10日公布最新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110年癌症發生人數近年來首度下降,平均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而十大癌症排名也洗牌,第一名不再是蟬聯寶座15年的大腸癌,肺癌已成為新「癌王」,而值得關注的是胰臟癌在此次排名為第10位,是近年來首度進入前十名。癌症發生人數首度下降 110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曝根據最新衛福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0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是近年來首度下降,而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也較109年下降4.8人。不過國健署表示,未來是否會持續下降,仍需長期觀察趨勢變化。另外,若將各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分別來看,110年大腸癌、肝癌、口腔癌、胃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子宮頸癌及食道癌發生率確實有下降,但是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子宮體癌發生率則為上升。而110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以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做排序,依序為:肺癌(16,880人,發生率39.7/105)大腸癌(16,238人,發生率38.4/105)女性乳癌(15,448人,發生率82.5/105)肝癌(10,775人,發生率25.0/105)口腔癌(8,211人,發生率21.6/105)攝護腺癌(7,481人,發生率35.3/105)甲狀腺癌(4,626人 發生率14.7/105)胃癌(4,060人,發生率9.3/105)皮膚癌(3,954人,發生率8.7/105)胰臟癌(3,190人,發生率7.4/105)與109年相比,肺癌由第2名上升至第1名,大腸癌則由第1名退居第2名,胰臟癌則前進2個名次,在109年胰臟癌時為第12名,此次為近年來首度進入前十名,而其餘癌症發生人數排序皆與109年相同。新發生數多在「這族群」 70-79歲人數增加最明顯若以年齡來看,癌症新發生人數多集中於50歲以上的族群,占8成3,而癌症發生人數增加則以70-79歲較明顯,減少以50-69歲較明顯。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外,其餘皆與109年相同。不過,口腔癌(59歲)、乳癌(57歲)、甲狀腺癌(50歲)的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男、女十大癌症排名曝 差異最大為口腔癌、食道癌若以性別來看的話,男性110年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109年減少5.4人,而110年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序與109年序位相同,大腸癌蟬聯12年男性十大癌症首位寶座,其餘依序為:大腸癌(9,297人,發生率47.1/105)肺、支氣管及氣管癌(8,961人,發生率44.5/10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癌(7,387人,發生率40.4/105)肝及肝內膽管癌(7,448人,發生率37.6/105)攝護腺癌(7,481人,發生率35.3/105)食道癌(2,614人,發生率13.7/105)胃癌(2,413人,發生率11.8/105)皮膚癌(2,127人,發生率10.3/105)白血病(1,588人,發生率10.0/105)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727人,發生率9.4/105)女性110年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109年減少4.4人。110年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序與109年相比,原本第9位的皮膚癌和原本在第8位的胃癌排名互換,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則移至第10位,其餘序位與109年相同,依序為:乳癌(15,448人,82.5/105)肺癌(7,919人,36.0/105)大腸癌(6,941人,30.7/105)甲狀腺癌(3,497人,22.1/105)子宮體癌(3,181人,17.0/105)肝及肝內膽管癌(3,327人,13.6/105)卵巢癌(1,793人,10.2/105)皮膚癌(1,793人,7.3/105)胃癌(1,647人,7.2/105)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438人,7.1/105)男性、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差異較大的癌症為,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食道癌,男性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4倍、11.4倍,國健署分析這與吸菸、嚼檳榔等習慣有關。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雖然110年與109年比較下,整體癌症人數有下降,但未來是否為下降趨勢還不一定,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癌症篩檢要下降的情形,但現在已經恢復,提醒民眾衛福部提供5癌篩檢服務,若符合資格應盡早前往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風險、死亡。
擠下大腸癌…癌王換「它」 10大癌症最新排名出爐
國健署公布110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國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其中蟬聯15年癌王大腸癌被擠下,肺癌成為新癌王;此外,胰臟癌前進2個名次,殺進前10名。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109年下降4.8人。110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其餘與109年相同;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的癌別,口腔癌為59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圖/國健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胰臟癌。國健署指出,與109年相比,除了肺癌與大腸癌序位互換、胰臟癌前進2個名次,其餘排序與109年相同;至於十大癌症排序,男性與109年序位相同、女性皮膚癌與胃癌順序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往前,其餘與109年序位相同。男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圖/國健署)110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109年減少5.4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9年序位相同。110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109年減少4.4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9年相比較,原為第9位之皮膚癌與原為第8位之胃癌序位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移至第10位,其餘序位與109年相同,110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胃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剖腹產挨刀十幾公分 傷口感染、長出蟹足腫怎麼辦?
剖腹產傷口長達10幾公分,宛如在腹部上挨了一刀!產後照護比自然產更重要,才能避免感染、留疤與沾黏。一位3旬年輕產婦希望進行微創手術,無奈許多疾病都可使用微創術式,但唯獨剖腹產不能,否則寶寶無法生出來。經由萬芳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王樂明接生寶寶,並為產婦使用抗菌敷料,傷口更換2片就已幾乎無滲液,傷口約7-10天恢復狀況佳,守護媽媽寶寶健康。婦科手術多位於腹部 感染併發筋膜炎恐致命女性在生理結構上的特殊性,歷經懷孕、賀爾蒙變化以及飲食西化影響,一生可能因為生產或疾病因素等3類因素需接受手術。生產:如胎位不正等狀況,需進行剖腹產良性腫瘤:如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惡性腫瘤:如子宮體癌、卵巢癌術後不僅要注意出血,也要留意傷口照護。雖然現今醫療技術發達,感染風險已大幅降低,但婦產科手術部位多在腹部,是許多器官集中的區域,一但感染引發筋膜炎恐致命。還有糖尿病、締結組織疾病、凝血功能不佳的患者,傷口癒合的速度都較一般人緩慢,感染風險較高,因此須留意傷口照護,否則感染風險會大大增加。「任何的傷口都會有組織液甚至滲血,若沒有更換乾淨,就會變成細菌的溫床!」王樂明說明,人體表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口跟外界接觸,最害怕的就是感染。判斷傷口是否感染的特徵為「紅、腫、熱、痛」,初期感染會泛紅,若輕壓傷口有刺痛感,就要當心可能是發炎,需要用優碘消毒,嚴重者須服用抗生素。曾有患者誤以為紗布貼了就不用更換,傷口悶住流汗又濕又黏,一周後回診掀開,紗布竟然整個發黑!避免「傷口蜈蚣」爬上身 選用敷料4重點:操作方便:是否好撕除,避免傷口撕裂傷癒合天數:不同部位的傷口癒合速度不同,臉部約3-5天,婦產科常見的腹部傷口約7-10天,手腳關節活動處則需約2-3週。價格合理:患者最在意的重點之一恢復效果:能否加速傷口痊癒女性天性愛美,除了擔心感染,造成色素沉澱或引發蟹足腫,甚至怕傷口長得像蜈蚣,希望恢復美麗肌膚。早年傷口照顧僅以優碘殺菌消毒,蓋上紗布就完事,現今已進入「敷料戰國時代」,選擇多樣化。王樂明表示,有的敷料可吸收組織液,有的能幫助加速傷口癒合,例如PHMB(聚六亞甲基雙胍鹽酸鹽)抗菌成份,無色、無味,不會造成色素沉澱,也不會導致敏感,而且非抗生素,因此沒有抗藥性問題。術後一開始每2-3天更換一次敷料,待傷口逐漸癒合,可拉長為3-5天更換一次,不僅可加速傷口癒合,降低感染風險。醫師提醒,有手術傷口的民眾一定要謹慎照顧傷口,避免二次感染,若有任何異狀,都應回診檢查換藥,妥善照顧傷口才能不留疤。
女性更年期免煩惱! 症狀、診斷、治療與保健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更年期幾乎是每個女性都會遇到的階段,不僅生理上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嚴重甚至會影響到生活。但許多人對於更年期並不了解,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更年期帶來的身心變化。什麼是更年期?更年期有哪些症狀?更年期婦女若有不適症狀又該怎麼辦呢?中壢長榮醫院婦產科醫師謝立忠一一說明,並告訴民眾如何正確面對更年期的來臨。什麼是更年期? 如何界定更年期開始、結束?「更年期」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卵巢功能開始衰退,導致女性荷爾蒙不足而產生的生理或心理變化。但是實際上,各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卵巢功能衰退,謝立忠醫師表示,在醫學上,會以40歲作為界定標準,判斷卵巢功能衰退是不是屬於正常現象。醫學上,40歲以後卵巢功能衰退都是正常的,也就是所謂的進入「更年期」; 而40歲以前則叫作「卵巢衰竭」。謝立忠醫師提到,每個人進入更年期的年齡並不相同,根據統計,美國人進入更年期的平均年齡約為50歲,馬來西亞約為45歲,會因為營養、基因等不同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更年期」並不會完全以年齡作為界定標準。那到底該如何定義更年期呢?謝立忠醫師表示,簡單來說,更年期的定義就是停經前後,尤其是停經之前生理、心理發生改變的這段時間,就叫作「更年期」,所以臨床上會以「症狀」來看什麼時候開始慢慢進入更年期。更年期有哪些症狀? 症狀會有多嚴重?由於女性荷爾蒙缺乏,更年期的常見症狀包括月經改變、陰道乾澀、心悸、盜汗、熱潮紅、骨質疏鬆、失眠、情緒變化大等。泌尿道生殖系統、骨骼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而皮膚也會因為荷爾蒙缺乏不像過去一樣水潤飽滿,變得較乾癟、易產生皺紋。謝立忠醫師指出,在更年期的常見症狀中,最容易先感受到的就是「月經變化」,本來很規律28-30天來1次,變成3個月、半年來1次,或是本來月經來5天變成2天、3天,月經頻率或天數的改變都是很常見的症狀。不過,謝立忠醫師強調,更年期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很幸運沒有什麼症狀,但有些人對荷爾蒙的變化很敏感,一有變化就渾身不舒服,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症狀,不是每個人的症狀都很嚴重,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所有的症狀。如何面對更年期? 步驟一、以症狀自我檢測民眾可以先透過國健署的「更年期症狀自我檢測量表」或「更年期不適症狀評估表」看看自己是否有可能已進入更年期階段。檢測表以以下症狀作為評估項目,包含:熱潮紅頭暈眼花頭痛暴躁情緒抑鬱失落感覺精神緊張失眠異常疲倦背痛關節痠痛肌肉疼痛面毛增多皮膚異常乾燥性慾減低性接受度降低陰道乾澀性交疼痛上述症狀若未出現則評為0分,症狀輕微則為1分,症狀中等為2分,症狀嚴重為3分。總積分如果超過15分,就有可能代表自己已步入更年期。但是,謝立忠醫師提醒,心臟、甲狀腺功能出現問題,或是生活壓力大、憂鬱症等也都會有類似的症狀,自我檢測量表是幫助民眾了解自己身體有症狀應該就醫的方式,而不是作為自我診斷的工具。醫師建議,如果有症狀應該前往醫療院所抽血檢驗,找出正確的病因,再對症下藥才是正確的方法。如何面對更年期? 步驟二、抽血檢測排除疾病可能由於更年期的症狀和心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身心疾病等症狀類似,因此若有症狀應進一步抽血,排除其他疾病可能。謝立忠醫師表示,民眾可以至婦產科做基本的抽血檢查、荷爾蒙抽血檢測,確定是其他疾病,還是荷爾蒙缺乏造成的更年期症狀。當人步入更年期時,體內有4個重要的荷爾蒙會產生變化,包含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雌性素、黃體素。一般情況下,人的大腦腦下垂體會分泌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去刺激卵巢分泌雌性素、黃體素。但到了更年期,因為卵巢功能衰退,無法產出足夠的雌性素、黃體素,此時,大腦腦下垂體便會分泌更多促濾泡生成素、黃體生成素想去刺激卵巢分泌。謝立忠醫師以工廠比喻卵巢的功能,雌性素、黃體素就像是卵巢的產品,當產品不足時,身為老闆的大腦便會放更多的指令,也就是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給工廠,要求製造出更多的產品。不過,卵巢工廠進入更年期,功能已經下降,即使有更多指令也無法產生更多產品。謝立忠醫師提到,此時抽血檢驗就會發現促濾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濃度增加,可是真正的雌性素也就是女性荷爾蒙,反而濃度減少的情形。如何面對更年期? 步驟三、更年期治療與保健關於更年期症狀的治療,謝立忠醫師表示,如果症狀嚴重程度已經影響到生活,可能就需要靠荷爾蒙治療,但目前荷爾蒙的補充傾向於沒有特別症狀、症狀還過得去時未必要特別補充。醫師提醒,現在坊間有很多類似荷爾蒙或天然植物性荷爾蒙製劑,但其實用久了有其危險性,像台灣婦女十大癌症之一的子宮體癌,以前排名非常後面,現在已經來到第5名還有一直佔據第1名的乳癌,這都跟荷爾蒙補充、體內濃度過高等很有關聯。如果需要補充荷爾蒙,建議還是先經由醫師開立,並依照醫師指示進行補充,因為補充過度反而會提升其他疾病的發生風險。而更年期症狀很多都是暫時性的症狀,若未嚴重到需要用藥物治療時,可以透過規律的運動來改善。不過,謝立忠醫師指出,有一個症狀是一旦來了就很難回去的,也就是「骨質疏鬆」。因此,醫師提醒,更年期要注意鈣質的補充、蛋白質的補充,均衡飲食並多曬太陽,顧好身體的骨本,此外,最重要的還是規律運動,可以協助女性度過更年期這段時間的不舒服,也可以保有骨本,防止骨質受損。
最新十大癌症出爐「大腸癌連15年奪冠」 女性胃癌人數增加
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較108年增加725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快轉一秒;大腸癌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之首。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大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延後1歲,皮膚癌早1歲,其餘與108年相同。部分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早的癌別,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893人,109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109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8年相比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其餘序位與108年相同,109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國健署分析,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國民健康署與各部會及民間團體合作,積極推動檳榔防制策略,包括:提供戒檳服務、口腔癌篩檢服務、建構無檳支持環境、透過衛教宣導增加民眾知能及跨部會合作,18歲以上成人男性嚼檳率自96年17.2%降至107年6.2%,降幅逾6成。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由103年最高點每10萬人口23.2人,下降至109年每10萬人口21.8人。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這病連續14年登癌王
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我國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癌症時鐘較107年快轉11秒;而大腸癌連續14年登上十大癌症首位,108年新發生人數高達1萬7302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107年排序相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108年全國癌症新發生人數高達12萬1254人,相較107年上升了5123人,反映出人口老化、不健康的生活型態2大因素。她強調,十大癌症中包括攝護腺癌、乳癌、肝癌、甲狀腺癌等都和肥胖有直接相關,國人肥胖及過重比例高達47%,而根據國際研究,肥胖者罹患這些癌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到4倍。男性方面,108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6萬4109人,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5.4人。依發生率排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7年相比,口腔癌超越肝癌登上第3位。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近30年來口腔癌發生率持續增加,近10年呈現上下震盪趨勢,108年男性標準化發生率來到41.8,並提醒男性朋友應遠離嚼檳榔、吸菸、喝酒等危險因子,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根據國健署統計分析,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口腔癌死亡風險。而女性108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5萬7145人,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92.7人。十大癌症以乳癌居首位,其餘分別為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和107年相比,子宮體癌超越肝癌居第5位。林莉茹指出,近年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常見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高熱量高油飲食、荷爾蒙因素、老化、缺乏運動等,近親或自身有子宮體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增生者,亦是子宮體癌高風險族群;女性朋友如出現不正常出血警訊,應盡速就醫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四項防癌檢查,包括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篩檢,全台約7000家醫療院所皆可提供服務,民眾可至國健署「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Activity)查詢;如不清楚自身是否符合癌症篩檢補助資格,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查詢,或請醫療院所代為查詢。★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中時新聞網提醒您: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婦癌殺手5】這些名人都中標 因此失去生孕能力
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統計,近五成卵巢癌患者發現已是晚期。「子宮頸癌可藉由抹片檢查早期發現,子宮體癌則容易異常出血,相較之下卵巢癌幾乎沒有症狀。」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任張正昌醫師說,再加上卵巢癌非常容易復發,所以近兩年的死亡率始終維持一年在六百多人左右,領先子宮頸癌、體癌,居婦癌之首。隨著晚婚、少孕、生活壓力、環境荷爾蒙影響,卵巢癌發生率逐年攀升,近十年發生率增加1.1倍,許多名人也曾經罹患卵巢癌,例如立委邱議瑩就曾經檢查出罹患卵巢癌,幸好還是早期階段,所以接受治療後恢復良好。另外,以本土劇《甘味人生》打開知名度的藝人李沁凝,31歲時發案罹患卵巢癌第三期,先切除卵巢、子宮,再進行化療,曾在臉書上發想勇敢抗癌的心情,雖然年紀輕輕就失去生孕能力,但每年過生日仍然感恩「又多活了一年」。張正昌醫師表示,可透過每年進行陰道超音波,提早發現罹患卵巢癌。張正昌說,過去卵巢癌患者的標準療程是手術、化療,現在多了維持性口服標靶的選擇。「研究顯示,可以延後大約2年的時間再次復發。」不過,這個新藥目前仍然屬於自費療程,每個月大約需要自費10萬元左右,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張正昌醫師表示,可透過每年進行陰道超音波,提早發現罹患卵巢癌。婦科三大癌症比一比(單位:每10萬人)(資料來源:衛福部統計數據)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
【婦癌殺手4】卵巢癌年輕化 1/4未滿40歲
卵巢癌幾乎沒有篩檢工具,再加上晚期才出現症狀,所以擁有「寧靜殺手」的稱號,近年高居婦癌死亡率的第一名,而隨著晚婚、少孕的趨勢,卵巢癌發生率逐年攀升,近十年發生率增加1.1倍,最近更擠下子宮頸癌,成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七名。「除了基因遺傳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就是晚婚少孕,所以每年持續增加1~3%發生率,且有年輕化趨勢,1/4患者年紀都在40歲以下。」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大約5~15%患者的Brca1與Brca2基因變異,罹患卵巢癌風險會相當高,例如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就是知名的例子,她因此做了切除卵巢、輸卵管的預防性手術。「沒有生孕、或生孕次數少,就會讓卵巢一直排卵,除了沒有喘息時間之外,也增加基因變異的機會。」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任張正昌醫師說,卵巢排卵時會形成一些小傷口,然後再由修復基因癒合傷口,所以排卵次數愈多,就愈容易使修復基因變異。張正昌醫師表示,可透過每年進行陰道超音波,提早發現罹患卵巢癌。張正昌醫師表示,可透過每年進行陰道超音波,提早發現罹患卵巢癌。如果經常施打排卵針,等於增加排卵時的傷口,那基因變異機率也會較高?「目前有研究證實、也有研究推翻這個論點,所以目前還沒有定論。」賴鴻政說,其實壓力與環境荷爾蒙也都會影響基因變異,增加卵巢癌機率。預防卵巢癌這樣做卵巢癌直到晚期,因為腫瘤變大才會出現腹水、腸胃道症狀,早期幾乎難以察覺。由於卵巢癌具有基因遺傳因素,若想預防可先進行基因篩檢,例如檢查Brca1或Brca2基因是否變異,大約需自費5萬元左右,若確定基因變異,又沒有生孕需求,就可以考慮切除卵巢、輸卵管,以預防癌化。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曾經有位50多歲的病人,因為3個姊姊分別罹患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很確信自己一定有基因變異,就決定進行預防性切除手術。」張正昌則認為,只有少數患者具有變異遺傳基因,建議一般女性每年進行陰道超音波篩檢,若發現有異樣,再搭配抽血檢驗腫瘤指標數值佐證,較能早期發現卵巢癌。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表示,得非常確信自己一定有基因變異才進行預防性切除手術。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
【婦癌殺手3】抗癌戰友成支撐力量 親眼見證生命消逝
第一次罹癌時,就算親友眾多意見、偏方,張小姐仍然意志堅定地依照醫師指示治療,但是當今年癌症復發時,張小姐開始有些動搖了,心想「我的決定真的正確嗎?要不要嘗試看看別人的方法?」她的主治醫師正是賴鴻政副院長,當時賴醫師告訴她:「這病不可能好,但積極治療就會像慢性病一樣,所以不要想太多。」張小姐的主治醫師正是新北市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一起抗癌的病友們也給了張小姐支撐下去的力量。「從病友團體中,我聽到了各式各樣的人生故事,讓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不是最辛苦的人。」病友們有的生病2年、有的長達7年,更有人早已消逝在時間的軌跡之中,張小姐也逐漸坦然面對病情。於是,張小姐再次進行化療,等到病況穩定後便定期服用口服標靶,過去張小姐是個從不運動的人,生病之後開始上健身房、規律運動;為了不讓自己有時間胡思亂想,她仍然照樣上班,除了超短頭髮可看出蛛絲馬跡之外,否則實在難以想像張小姐是癌末患者。從罹癌到復發,張小姐始終聽從醫師建議,積極接受治療,並搭配運動抗癌,目前她活力十足,實難看出是癌末患者。問張小姐會想到未來的事嗎?她說順其自然,只希望能多與家人共同創造回憶,也開玩笑地抱怨「當初老公跟兒子都說要幫忙做家事,只讓我輕鬆一陣子而已,現在我又變成老媽子了。」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
【婦癌殺手2】得知媽媽癌症復發 兒子哭問「為什麼又生病」
「兩年前確診卵巢癌末期的時候,我和先生一路哭著回家,今年初癌症又復發的時候,雙胞胎兒子抱著我哭:『為什麼又生病了?!』」今年49歲的張小姐,是相當典型的卵巢癌患者,由於卵巢癌幾乎沒有篩檢工具,再加上晚期才出現症狀,所以擁有「寧靜殺手」的稱號,近年高居婦癌死亡率的第一名。卵巢癌擁有「寧靜殺手」的稱號,近年高居婦癌死亡率的第一名張小姐第一次確診卵巢癌時,當時雙胞胎兒子才16歲,爸爸告知媽媽的病情之後,男孩們說不出口,便寫下一些支字片語鼓勵媽媽,並且承諾以後要幫忙做家事。「我看完之後,就和兩個兒子抱在一起痛哭。」哭雖哭,日子還是要繼續往前走。「我照常上班,兒子們也照常上課,但默默地我們都知道要珍惜相處時光,所以開始常常安排全家出遊,創造一些回憶。」直到今年初發現再度復發,這次張小姐真的有些挫折了。兒子們反應更激烈,「當時一打開家門,兒子就衝過來抱住她哭喊:『為什麼又復發了?』」張小姐自己沒想太多,居然也從沒問醫師「為什麼是我?」因為記者的詢問,張小姐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可能是我們家族中有癌症基因吧,我的外公跟舅舅都罹患肝癌。」外公已經辭世,而舅舅則是與張小姐一起抗癌,但卻不幸輸給癌細胞,張小姐當時化療身體虛弱,因此無法見到舅舅最後一面。張小姐的主治醫師正是新北市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
【婦癌殺手1】腹部摸出一顆瘤 老公陪她一路哭回家
卵巢癌擁有「寧靜殺手」的稱號,近年高居婦癌死亡率的第一名,而隨著晚婚、少孕的趨勢,卵巢癌近十年發生率更是增加1.1倍。張小姐正是卵巢癌患者,採訪時她正前往醫院回診,擔心她是否病況有異?她爽朗地笑著說:「只是定期回醫院服用標靶藥物而已,在醫院我們才有空好好說。」張小姐回憶起發現罹癌的過程,直呼一切充滿巧合。「有一天假日我嚴重拉肚子,隨便找了一家附近有營業的診所看醫師,醫師判斷是腸胃型感冒,我正準備走出診間時,突然想起腹部有個十元硬幣大小的腫塊,隨口問醫師這是什麼?」醫師說應該是婦科問題,立刻幫張小姐開了轉診單,囑咐她要檢查。「後來沒拉肚子,工作也忙,就沒再想這件事。」一周後偶然想起轉診單,當天有空就去大醫院婦產科檢查。罹卵巢癌的張小姐表示發現患病的過程一切充滿巧合。「檢查時我就覺得怪怪的,放射師好像在測量某個東西大小,後來才知道那就是腫瘤。」那天張小姐的先生一起陪著回診,當醫師告知卵巢有惡性腫瘤時,張小姐只是疑惑:「惡性腫瘤就是癌症嗎?」因為太不真實了,所以反而顯得異常冷靜,張小姐陷入沉默之中,只由先生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其實先生當時也是強裝鎮定,結束後兩夫妻就這樣一路哭著回家。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