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時間
」 新冠肺炎 癌症 健保 標靶藥物 美國等20年!新標靶藥成晚期腸癌曙光 38歲母親治療盼陪幼女長大
自2005年首款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問世以來,近20年都沒有專屬標靶藥物,可治療高惡性度的BRAF基因突變。近年終於有BRAF基因突變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使用,迎來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新曙光。BRAF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具有化療反應不佳、容易轉移與復發的特性。依臨床研究,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時,平均7個月就會復發、存活期低於14個月。而這樣的治療困境終被雙標靶藥物突破!更讓人雀躍的是,就算一線治療復發了,接續使用雙標靶藥物,有近10倍的患者,在治療後腫瘤縮小或是完全消失。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分享診間BRAF基因突變個案,洪小姐是一位38歲的年輕母親,儘管在確診第三期時立即手術切除原發腫瘤,但仍在2年半內歷經2次復發,甚至需切除子宮與卵巢。所幸,在自費使用雙標靶藥物半年後,電腦斷層已不見癌細胞蹤影,僅在腹腔鏡檢查時,發現腸膜上殘留的少量癌細胞。為了陪伴6歲女兒長大的她,目前正以治癒為目標,持續治療中。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暨外科部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陳自諒說,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高達16,238例,再度蟬聯男性新發癌症排行冠軍,與女性排行季軍;此外,在癌症死亡排行上也穩居第三名,平均每日約有1.3人因病而死亡。陳自諒院長說明,雖政府自民國95年起推動公費糞便潛血檢查,但每4人仍有約1人確診時已屬第四期,也就是所謂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此外,一旦從第三期惡化至第四期,患者5年存活率將會從71% 陡坡式下降至15%、驟減了56%,平均每13個人中僅有約2人能存活超過5年。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提醒,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若希望追求更長的存活時間、甚至爭取治癒,那麼個人化醫療格外重要,因此治療前,需要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我們要攻擊的敵人以及可以使用的標靶武器。考量到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在大腸直腸癌,建議有預算考量的患者,可以優先檢測已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的BRAF、RAS(KRAS與NRAS)、MSI、HER2四大基因,整體的檢測費用約為1萬初頭,對於財務狀況的衝擊相對較低。梁逸歆醫師說,基因檢測不僅可以幫助醫師選擇標靶武器,還可以作為預後的一項評估。舉例而言,BRAF突變就是一項預後不良的因子,這類基因型在我國大腸直腸癌個案中約佔5至8%,其不僅疾病惡化快速、容易腹膜轉移,還有很高的抗藥性、容易復發。然而,過去卻一直沒有專屬的標靶藥物可使用,BRAF基因突變患者的預後可說是有很大的加強空間。整體而言,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在第一線治療後7個月就可能惡化,平均存活時間也僅有13個月,相較於無基因突變的患者有高達37.1個月,存活時間整整縮短了2年。梁逸歆醫師鼓勵,BRAF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惡化後,患者切莫消極,今日終於有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以接力治療,有高達75%的患者有效控制疾病進程,腫瘤縮小或完全消失的機會也從2%激增至19%,足足增加10倍,意謂著有將近2成的患者,跨過了爭取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門檻。此外,患者存活時間增加了75%、死亡風險也降低39%。王照元院長也說,BRAF基因突變患者迫切的需要突破性的治療搶時間救命。然而,目前健保尚未開放給付專屬BRAF的雙標靶藥物,治療的經濟負擔較大,對於許多患者而言,新的治療選擇無疑是一道曙光,但自費用藥的經濟負擔卻又殘忍將其熄滅;就算咬牙自費治療,也容易「因病而貧」。以個案洪小姐為例,其在使用雙標靶藥物後腫瘤明顯縮小,儘管身體狀況漸入佳境,生活品質卻因自費用藥受到衝擊,未來也可能因為經濟因素需要停藥。盼政府看見病友的心聲與需求,讓BRAF基因突變的患者也能在健保的支持下,獲得更適切的治療。
全球首例!美患者接受基改豬腎移植 術後近7週身亡
世界首位移植基因改造豬腎至體內的美國62歲男子史萊曼(Richard Slayman),於3月16日進行移植手術。然而,美國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發聲明證實,史萊曼近日已經過世,在手術後約7周身亡。綜合美媒報導,史萊曼長年罹患2型糖尿病與高血壓,2018年曾接受腎臟移植,後來腎功能再次衰竭,必須洗腎,且因併發症反覆住院,醫師建議他接受豬腎移植手術。今年3月16日他接受4小時手術,並於4月初出院,返家療養。麻省總醫院發表聲明:「麻省總醫院對史萊曼先生突然去世深感悲痛。沒有跡象顯示最近接受的移植手術導致他的死亡。」、「史萊曼將永遠被視為全球無數移植患者的希望燈塔,我們對他的信任與推進異種移植領域的意願深表感謝。」史萊曼的家人也發表聲明向醫生表達感謝,讓他們一家人能與史萊曼多相處了7週,回憶將永遠留在心中。家屬並表示,史萊曼當初接受手術的部分原因,是為了給數千名需要移植手術才能存活的人帶來希望,強調他已完成使命,他樂觀的精神將永遠存在。美曾進行2例豬心移植 存活期僅2個月異種移植是指使用動物細胞、組織或器官,來為人類進行治療。不過由於人類免疫系統會排斥外來動物組織,因此相關手術長期以來都以失敗告終。目前全美有超過10萬人正在等待器官移植,其中以腎病患者為大宗,每年有數以千計的患者等不到移植便離世。過去美國曾進行2例豬心移植人體手術,都是在腦死患者身上嘗試,2名患者的存活時間都未超過2個月。在其中1個案例,有跡象顯示患者的免疫系統已經排斥該器官,這是移植的常見風險。為史萊曼執刀的醫師威廉斯(Winfred Williams)表示,史萊曼是世界首位接受基因改造豬腎移植的案例,原本預估移植的豬腎至少能維持2年的功能。這次手術使用的豬腎,是由麻州一家名為eGenesis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經過基因編輯去除豬隻的有害基因,並添加了某些人類基因。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去年10月發表的研究顯示[i],eGenesis提供的基改豬腎移植至猴子體內,這些猴子平均存活了176天,其中1例活了2年多。台灣洗腎王國 洗腎人口破9萬大關 台灣罹患腎臟病人口約12%,推估洗腎人口數逾9萬大關[ii],腎臟移植的需求也相當龐大。建佑醫院執行長朱文祥表示,早年許多台灣患者赴大陸換腎,但大陸器官來源多為良心犯,受到外界譴責,我國衛福部已禁止器官移植商業化行為。現在台灣各地洗腎標準化,無論在醫學中心或社區醫院洗腎的品質差異不大,民眾不需捨近求遠,就近治療最有益。洗腎又稱為「腎臟替代治療」,分為「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可由患者自行換藥水,行動上較方便自由;血液透析則需要到醫院,一個禮拜3次,一次4個小時。雖然洗腎會造成生活不便,但健保會全部給付,若有規律接受洗腎,不易因尿毒症而死亡。[i] https://reurl.cc/ezdN2Q
食物中毒案件增8倍 最常見的病菌前兩名出爐
王品集團旗下餐廳「初瓦」、「嚮辣」爆發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今(8)日再增34人發生嘔吐、腹瀉症狀並至醫院就醫,目前累積共56人,台北市衛生局已於6日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1條命2家業者暫停作業、停止供應餐點,後續業者需提出改善措施且經衛生局審查、複查合格才可復業。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多數民眾皆在新聞報導出來後就醫,但是狀況都不嚴重,已與醫院個別採集人體檢體、環境檢體及飲用水等檢體,待醫院採集的人體檢體及衛生局採集之檢體結果出爐,才能判定是否為食品中毒事件,如果屬實,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台北市衛生局呼籲為預防食品中毒事件發生,不論外食或自行烹煮,都需特別注意餐飲場所之衛生狀況,避免生食,且食材充分煮熟,迅速食用完畢,並確實遵守「清潔」、「迅速」、「加熱或冷藏」、「避免疏忽」四大原則,以確保食品衛生安全。民眾如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應至醫院就醫,以利醫師判別是否為疑似食品中毒案件通報衛生單位調查,並協助採樣。根據食藥署分析,隨著外食人口增加,食物中毒統計事件也逐漸增加。最近40年來,從1980年代平均每年68案增加到2020年代平均534件,增加了7.85倍,將近8倍。食藥署分析,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加上醫療人員、學校老師對食品中毒敏感度增加,因此造成食物中毒統計案件逐年上升。整體而言,近年食物中毒致病原因以細菌及病毒汙染為主,症狀輕則腸胃不適,包括腹痛、噁心,重則發燒、上吐下瀉。根據食藥署資料顯示,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前兩名細菌為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廣泛存在於環境中,仙人掌桿菌屬於孢子型態,存活時間可長達數周;金黃色葡萄球菌會釋放腸毒素,加熱也無法除去毒性,預防之道應該從衛生條件做起,例如注意外食環境、勤洗手等。
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僅3成存活逾5年」 半數骨髓移殖後復發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在我國2021年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中排名第十名,是一種高致命性、低存活率的血癌,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但病程發展卻非常快速,短短數週就可能造成生命威脅。其好發於兒童患者,但相較於癌童有高達85%以上的治癒率,成人患者因治療難度較高,復發風險高達7成。「成人患者想要穩定控制疾病的關鍵之一就在於異體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殖),但移植後若發生復發,五年存活率可能只剩下7%,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更是驟減至3%」。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暨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指出:「今日已有多種藥物可讓患者在無經濟負擔的狀況下使用,舉例而言,異體幹細胞移植前,可先使用免疫治療藥物殲滅癌細胞,達到微量殘留病灶陰性,也就是『把癌細胞殲滅到連先進的精密儀器都檢測不到』,提升移植的預後成效、延長存活與疾病控制時間;倘若不幸復發,除了化學治療之外,已有許多不同藥品可以選擇,醫療團隊仍可為患者搶時間救命。」「我平日身體狀況良好,每天爬山、登高600階,但去年卻突然變得容易疲倦、氣喘吁吁,且腰部、腹部的不適感越來越嚴重,爾後輾轉到了現任職於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蘇柏旭的門診,經血液及骨髓檢查後確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且帶有高惡性度的費城染色體突變。當時完全沒有料想到,看似老化、疲勞的症狀,竟然是急性血癌引起,甚至在完成化療後不到半年,就被醫師告知復發,需要接續進行更高強度的化療以及異體幹細胞移植」。六旬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友黃女士憶起罹癌期間的心路歷程分享:「考量到自己復發風險較高;且身邊親友的幹細胞都不適合捐贈,每一次的移植都要碰運氣、花時間等待善心人士的捐贈與配對,所以我接受了蘇醫師的建議,在移植前先透過藥物,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的目標,降低未來復發的機率。很開心在完成全部治療,並在隔離病房長居兩個月後,我成功在今年農曆年前出院了,終於能夠與一路陪伴我的媳婦、兒子,一起在家中團圓過好年。」「每年台灣約有300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新發個案,兒童發病率高於成人。然而,成人無論是否具有費城染色體等基因突變,其治療難度都相對較大、容易發生復發。患者發病後,淋巴系統與骨髓會製造出過量且不成熟的淋巴細胞,這些多而無用的淋巴細胞會壓迫正常血球、淋巴細胞的生成空間,進而衝擊身體機能」。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泰中說明:「發病後的惡化速度可能非常快速,曾有一臨床個案,明明幾天前才做完健康檢查確認血球指標正常,沒想到就診時卻已有發病跡象!」提醒民眾,若莫名出現一週以上的蒼白無力、感染發燒、瘀青、出血不止、骨骼疼痛或是淋巴結腫脹等症狀,務必及時到醫療院所進行血液與骨髓檢查,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黃泰中秘書長接續說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絕非不治之症,目前治療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誘導期,以高劑量化療為主,並視基因突變與否加入標靶藥物,把癌細胞殲滅至5%以下、達成完全緩解為目標;第二階段為鞏固期,以殺死剩餘的癌細胞為目標;第三階段則是藉由低劑量藥物避免復發。屬於高風險復發、難治或復發型的患者,則建議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較有機會長期穩定控制疾病。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多數患者在第一線治療後就可以達到完全緩解,但有半數可能在三年內發生復發。因此,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中,治療目標不僅僅是達到傳統的完全緩解,更建議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以降低復發風險、延長存活時間。「只要有費城染色體等基因變異就建議異體幹細胞移植,此外,若是發生復發、或是屬於高風險族群,也有移植的必要性!」,林口長庚血液科主任郭明宗說明:「儘管異體幹細胞移植很重要,但是對於醫師、患者而言,都是一個充滿挑戰且長期的『大工程』。移植前,要先透過高劑量化療殲滅癌細胞,才可接續植入異體幹細胞;植入後,也需住進隔離病房避免感染。為了不讓辛苦白費,醫師往往會在移植前盡可能的協助患者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爭取更長的存活時間、更穩定的疾病控制。郭明宗主任指出,今日已有多種治療方式,且健保有條件的給付相關療程,有機會在不同疾病階段,幫助各種需求的患者,盡可能地爭取更穩定的控制疾病、降低復發風險。舉例而言,在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前,除了高劑量的化療以外,也可以在藉由免疫治療藥物,爭取較高的機率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的目標,有望提升移植後的成效。若仍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也無須過於恐慌,臨床上除了化學治療之外,已有許多不同藥品可以接續使用。鼓勵患者,若在療程期間有任何疑慮或想法,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切莫因為恐懼而放棄治療。
醫療新躍進3/抗癌利器納健保「省千萬藥費」 異體移植讓存活期增5倍
去年11月,健保署正式將CAR-T藥物納入健保,70歲的張女士成為首位受惠的癌症患者,4億個基因改造的細胞正在她體內癌細胞作戰。基因嵌合T細胞治療(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一大利器,先將患者的T細胞改造後,再輸回病人體內,讓CAR-T細胞啟動免疫機制攻擊及消滅癌細胞,過去這項治療需自費上千萬元,健保給付後將讓生存權不再被金錢決定。不只如此,國內更有醫學中心研究出「可異體移植」的CAR-T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讓肺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細胞消失近9成,存活時間延長3~5倍,不過須等《再生醫療法》通過,才能應用治療。2012年美國有位小女孩Emily,在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之後,成為全球第一個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兒童。檢查顯示她體内的癌細胞已經完全根除,這11年來每一年Emily都會PO一張照片,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沒有受到癌症的侵襲,又健康的活過一年。2022年4月,台大醫院成為台灣首家提供CAR-T細胞治療之醫學中心,也有了第一位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小女孩亭亭。亭亭當初因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院治療,如今已完全康復。在這之後,目前多家醫學中心如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皆有此療程。2024年1月2日,花蓮慈濟醫院為全台第一位健保給付CAR-T治療受惠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張女士,進行CAR-T細胞治療。「70歲的張女士9年前被診斷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3年前接受化療、也接受自體脊髓移植,當時癌細胞一度消失,沒想到去年9月再次復發。」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說。當時張女士身心俱疲,與醫師、家人討論後,決定進行CAR-T細胞治療。李啟誠說,現在臺灣有這個能力可以進行CAR-T細胞治療,所以,在這次安排化療之前,一開始先讓張女士調養身體,以收集好的免疫T細胞,2023年11月,由專機送往瑞士進行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12月21日製成結束後,21c.c.總共4億個經過基因改造戰力大為升級的CAR-T細胞,再由專機送返花蓮慈濟醫院,再將製備過後的CAR-T細胞回輸進張女士體內。CAR-T細胞治療雖是抗癌利器,但目前僅限於血液癌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表示,逾9成癌症患者是實體腫瘤,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實體癌細胞如同一座城堡,免疫細胞難以入侵,再加上同一顆腫瘤裡,每個細胞抗原表現可能不同,因此單一標靶的CAR-T細胞,無法有效清除癌細胞。CAR-T藥物原本須自費上千萬元,去年11月健保署正式納入健保,70歲的張女士成為首位受惠的癌症患者。(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歷經近20年努力,周德陽與研究團隊研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T免疫細胞治療」,簡單來說,就是隨取隨用的異體移植CAR-T治療,病人檢驗完成當天馬上使用,CAR.BiTE-T細胞治療可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並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在肺癌和三陰性乳癌小鼠模式中,有效延長3~5倍生存時間,甚至有一段時間內癌細胞幾乎消失。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獲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接受刊登,目前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已技轉給生技公司,預計今年內展開臨床試驗,應用於肺癌、大腸癌和三陰性乳癌等癌症患者的治療。不過,由於此療法需要「異體移植」,還需要《再生醫療法》草案通過,未來才能適用於治療上。
台版「非常律師」陳俊翰過世 曾因SMA失去求生意志…棄高薪工作回台原因曝
位列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的律師陳俊翰,兒時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致使行動不便,而他先前因被脫口秀節目《賀瓏夜夜秀》的來賓、前中國大陸央視記者王志安於節目中談論,受到外界更多關注,怎料今(15)日傳出過世的消息,隨後民進黨證實,陳俊翰已於11日凌晨逝世,享年40歲。其實陳俊翰的病情一度讓他失去求生意志,好在母親謝季珍的陪伴在側,讓他決定堅持下去,後來更是放棄原本的美國高薪工作機會,回台推動罕見疾病及身心障礙相關政策,幫助弱勢群體發聲,勵志的生命經驗也讓他被外界封為台版「非常律師」。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陳俊翰早在1歲左右發現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此病終將造成運動神經元喪失功能,進而肌肉無力、萎縮;在他就讀小六年級病情急轉直下,後來還被送進加護病房急救長達2個月,期間一度喪失求生意志,告訴母親「不要救我,我真的撐不下去了」,後來也因母親的長久陪伴,讓他及時轉念,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儘管陳俊翰失去雙腿,身體僅剩頭部、幾根手指頭還能自主活動,還遭告知若不用藥,存活時間僅剩3年至4年,但他高中畢業後仍考上台灣大學,雙主修會計系與法律系的課程,之後2度赴美取得法學博士學位,順利通過考試取得律師執照。不過陳俊翰選擇放棄原本的美國高薪工作機會、較為優越的治療環境回台,進入進入中研院法研所,也在政府部門推動罕見疾病及身心障礙相關政策,今年更是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不分區名單中的身障提名人。他說,美國保險的機制強調「無差別、無歧視」,待在美國可以得到更為妥善的照顧與治療,反觀台灣卻有多達數十種罕病用藥尚未給付,因此盼能透過自身力量推動相關權益,「每一條生命都該被珍惜。」陳俊翰並稱,他覺得自己能有機會實現個人理想已經非常幸運,希望未來的台灣,所有的障礙者都不必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哪怕讓多一點人有機會接受用藥,也會比我自己在國外獲得治療更有價值。」後來長期鑽研人權、身心障礙政策與法律的他,更被譽為台版「非常律師」、「生命鬥士」。如今陳俊翰過世的消息一出,民進黨也以聲明回應,「陳俊翰律師因疑似感冒引起併發症,2/10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雖經醫護人員極力搶救,仍於2/11凌晨不幸逝世。我們聞訊感到無比震驚與悲傷,俊翰的家人低調辦理後事,年節期間未對外公布,今日委由民進黨黨中央代為發布消息。感謝各界關心,也請給家屬空間處理相關事宜。」
張燕清肝癌病逝!「初期發現也難治」7危險因子曝 3指標過高快檢查
知名台語創作歌手張燕清曾替蔡小虎、龍千玉、羅時豐、王識賢、翁立友等歌手寫歌,今(22日)傳出肝癌病逝,享壽69歲。醫師透露,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呼籲民眾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1萬2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肝癌為我國主要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且與肺癌已經連續42年排名前2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解釋,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醫師說明,當腫瘤大到一定程度壓迫到肝臟表面包膜,由於肝臟包膜內含有豐富的痛覺神經,當肝包膜神經受到刺激時就會產生疼痛感。另外,若是侵犯至鄰近器官也可能會有症狀發生,例如腹部腫塊、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嘔吐、易感疲倦、黃疸等,然而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至6個月的存活時間。梁程超表示,即使在肝癌初期就已發現,也有能因經過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臟已發生肝硬化,也會導致治療選擇上的困難,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才能避免肝癌的死亡威脅。醫師指出,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提醒,民眾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因此「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
比癌症致命?肺纖維化5年存活率低 「健保擴大給付藥物」降死亡率
日常咳喘以為小感冒?一名從事醫護工作的47歲女性,咳、喘症狀持續數周後前往就醫,經醫師檢查確診為間質性肺病,並照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後,診斷患有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肌炎」。在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共同的治療與追蹤下,症狀初步獲得控制,但沒想到兩年前竟突然喘到無法呼吸,送急診發現其間質性肺病已進展成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隨後短短半年間急性發作又再度重演。歷經兩次急性惡化的她,肺功能已不到正常人的一半,體力更是大不如前,連爬樓梯都會喘不過氣,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後續在醫師建議下,自費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有效延緩肺功能惡化,但長期下來卻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只能選擇停藥,期間不僅開始擔心急性惡化隨時會再度襲來,生活也過得戰戰兢兢。所幸,日前健保署宣布自今(2023)年12/1起,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擴大給付對象,幫助肺纖維化病友可以免除急性惡化及與死亡風險,未來預計超過1,300位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病友受惠。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鶴健教授指出,肺纖維化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過去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給付對象僅包含特發性肺纖維化及全身性硬化症有關之間質性肺病,這次感謝健保署擴大給付對象至所有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病友,期盼能降低肺纖維化的高死亡率。收治該名多發性肌炎病友的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指出,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樣,肺部本身的疾病如過敏性肺炎、自體免疫疾病、吸入性外部危險因子都可能導致肺纖維化的產生,外部危險因子包含長期吸菸、處於化學物質暴露環境、空汙等。而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所造成的肺部損傷不可逆,在過去,病友並無定期追蹤肺功能的觀念,加上還沒有研發出針對抗肺纖維化的藥物,即使早期發現肺部受損跡象,也無法獲得完善的治療,使得病友對於治療上態度較消極。近年隨著抗肺纖維化藥物問世,可避免肺纖維化持續進展,延緩病情惡化效果顯著,經臨床試驗證實可減少57%的肺功能下降,且根據亞洲族群的分析結果顯示,可降低74%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現階段治療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的首要目標就是穩定住病情,減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延長存活期,鄭世隆教授強調,間質性肺病高危險族群以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友佔大宗,其中有三成病友會發展成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更是死亡的主因。因此,建議病友在確診間質性肺病的同時,先確定本身是否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也提醒所有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除了胸腔內科以外,再搭配風濕過敏免疫科、影像醫學科、復健科與病理科等多專科團隊共同照護,對治療上有絕對的益處,而這也是未來肺纖維疾病診治的重要趨勢。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蔡昀臻醫師也分享曾收治一名年約60歲的退休女性,因咳、喘症狀至胸腔科診斷出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後,轉介至風濕過敏免疫科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患有硬皮症,住院期間其肺部功能已嚴重喪失,需透過氧氣罩才能維持呼吸,後來申請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半年至今控制穩定,已進步到可自行走路去買菜,甚至從事喜愛的瑜珈運動。蔡昀臻醫師表示,雖然肺纖維化無法被根治,但透過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效果顯見,病友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蔡昀臻醫師補充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病友一旦併發肺纖維化,5年死亡率高達近四成。但過去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多半僅關注表徵疾病的變化,而忽略肺纖維化的徵兆,例如有些病友長期咳嗽感到不對勁,常當作是小感冒另尋診所就診,並不會在風濕過敏免疫科回診追蹤時主動與醫師反應,等到呼吸道症狀日趨嚴重就醫時,肺部通常已有大面積的損傷。因此,蔡昀臻醫師提醒,自體免疫族群病友一定要建立起定期檢測肺功能習慣,有任何肺部症狀應主動與醫師反應,才有機會阻止肺纖維化持續進展,預防肺部急性惡化。
攝護腺癌標靶新藥獲健保給付 一線治療可降近8成惡化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已高居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第五名,像是美國經典電視影集《六人行》中的男星詹姆斯邁克爾泰勒(James Michael Tyler)以及名媛孫芸芸父親、前太平洋董座孫道存皆因攝護腺癌過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甚至是背痛後才進行診斷,而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攝護腺癌藥物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對於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影響重大。臨床治療,大多是給予荷爾蒙藥物以抑制雄性激素,但病友通常在治療幾年後會產生抗藥性,而發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疾病惡化程度及死亡率高。根據研究,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上,可降低近八成疾病惡化風險,今年11月也獲得健保給付,成為有BRCA1/2基因突變且曾使用過新型荷爾蒙治療惡化病友的治療新選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黃昭淵主委分享,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郭威廷醫師指出,今年11月起健保署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上,曾使用過賀爾蒙療法且惡化的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經BRCA基因檢測後,具有BRCA1/2或與DNA修復相關基因的基因突變皆受惠,可在第一線治療就獲得較佳的成效,也大幅減輕患者經濟上的負擔,而轉移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高,年長患者多體力不足接受二線治療,故一線藥物選擇相當重要,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時間。郭威廷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今轉移性攝護腺癌已邁入精準治療,一線治療也會影響預後。根據研究,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若使用PARP抑制劑可以減少近八成的疾病惡化風險,以及死亡風險降低近四成。相較單用新一代荷爾蒙藥物,PARP抑制劑亦可與新一代賀爾蒙療法合併使用,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一年以上,有效縮小腫瘤、降低PSA指數,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與攝護腺癌抗戰將近四年的鄭先生也現身分享,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兩年的存活期。因鄭先生也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在接受過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後,也跟從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鄭先生現已60歲,穩定跟攝護腺癌共處4年多,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也讓他更珍惜生病後的每一天。比起初期化療讓他體力迅速下滑像是80歲老爺爺,精準化的治療下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論是打高爾夫還是游泳、慢跑都可正常的進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更再次呼籲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病友們,第一線治療選擇相當重要!可及早進行基因檢測掌握精準治療關鍵,現健保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後,讓患者可以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男性朋友也應更加注意自我的健康,50歲以上的男性應定期進行PSA篩檢,若家族中有癌症病史者應格外注意,及早篩檢不僅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也有助於提前預防、及早應對。
施明德肝癌復發 醫示警「初期幾乎沒症狀」!7大風險因子曝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4日上政論節目《TVBS戰情室》透露,82歲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因為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洗腎、性命垂危。對此,醫師列出肝癌7大風險因子,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抽菸、黃鞠毒素、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及遺傳性代謝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在專欄中指出,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6個月的存活時間,死亡率相當高。要如何對抗肝癌的死亡威脅,梁程超表示,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梁程超提醒,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也提到,民眾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
男子腹痛難耐 到醫檢查發現竟是胰腺癌!醫揭罹病原因
中國杭州一名男子平時熱愛運動,近期腹痛以為只是消化不良,直到2個月後因腹痛難耐就醫,竟發現已罹患胰腺癌。腫瘤科余吉仙主任醫師表示:「胰腺癌發病時不明顯,早期基本很難發現,一旦發現就是中晚期且危險性很大。」38歲的張先生平時熱愛運動且每年固定體檢,直到2個月前經常出現持續性的腹痛、腹脹的症狀,以為只是消化不良便不在意,未料1個月後家人發現他的皮膚和眼睛發黃,整個人也消瘦了許多,到醫院檢查後發現罹患晚期胰腺癌,且腫瘤轉移到肝臟,還有阻塞性黃疸。張先生受訪說:「我三個月前還參加了半馬,平時也都在運動,怎麼會得到胰腺癌?我和家人都想不通。」余醫師指出,雖然張先生平時有運動鍛鍊的習慣,但他長期吸菸、熬夜及喜好高油脂食物,應是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導致。另外,張先生癌症被發現時已是晚期,存活率極低且沒有治療機會,醫生只能盡量減輕痛苦邊延長生命。余醫生提到,胰腺癌在發病後患者存活時間大多只有一年左右,民眾若是有以下症狀就要多加留意,包括常見的首發症狀:腹部不適或疼痛、消瘦和乏力、消化道相關症狀、黃疸、低熱和血糖異常等。為預防罹癌機率,醫生建議從飲食和生活習慣方面來改善,多吃蔬果、注意體重,避免長期食用高蛋白、高脂和高糖食物,且應戒菸、戒酒,並積極治療。
潔癖女友染菜花…全家健檢揪出哥「超噁行為」 網點破漏洞:你被綠了
「女友得菜花…背後原因也太噁!」一名男網友透露,女友很注重衛生,平時很少在外面上廁所,不得已時也會酒精消毒,並套上一次性坐墊套,不料女友最近突然感覺私密處不適,就醫後確診罹患菜花,嚇得他和女方家人趕緊做檢查,最後發現源頭是女友哥哥,檢查家中攝影機後,才揭開對方超噁行徑。原PO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前幾天,女友說她下體分泌有味道,叫我幫她看,一看有一顆顆的,頓感不妙…隔天都請假去掛泌尿科,結果是菜花。我也驚訝,就怕是我傳染的,馬上檢查,我是pass的,不是跟我的性行為感染。女友本身超少在外上廁所,緊急也都會用酒精面紙擦過,再套一次性馬桶衛生套…所以機率不高」。男網友提到,消息傳回女友家,爸爸跟哥哥都被媽媽逼去檢查,懷疑是在家中廁所感染,過了幾天結果出爐,源頭竟是女友的哥哥,「女友媽聽到我說的,去看了家裡的寵物攝影機,發現她哥都會偷偷進去女友的房間…逼問之下,她哥拿女友的內褲當飛機杯打手槍…打完拿去廁所清水沖一下就烘乾拿回去放了」。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病毒離開體內根本存活不久,你是被綠了。他們家庭內部討論的結果編出了這個好笑的故事」、「我記得菜花體外存活時間不是很長,而且烘乾機通常溫度都不太低,烘乾完病毒還能不能存活也是未知」、「病毒離開活體一下子就死了,要嘛你女友跟她哥有姦情,就是她在外面亂搞,派出她媽跟她哥圓謊」。(圖/翻攝自Dcard)
棘手惡性皮膚癌治療露曙光 國衛院「跨國研究」發現致病關鍵
肢端黑色素癌是一種惡性皮膚癌,主要發生在手掌、腳底、手足指甲床等區域,常發生於亞洲人、拉丁美洲人、非洲人等非白人族裔中。陽光中的紫外線造成基因突變是黑色素皮膚癌的成因之一,已知約有將近50%的黑色素皮膚癌帶有BRAF基因突變,可使用BRAF抑制劑進行標靶治療。然而在肢端黑色素癌發現的BRAF基因突變率極低,表示肢端黑色素癌的成因與黑色素皮膚癌不同,但也意味著肢端黑色素癌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治療標靶。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沈哲宏助研究員領導團隊與高雄醫學大學及日本九州大學合作,進行跨國肢端黑色素癌研究,以組織免疫染色結合臨床特徵分析87名受試者的癌組織檢體,在惡化程度較高及存活時間較短的受試者檢體發現顯著高量的瞬時受體電位褪黑素蛋白TRPM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1)表達。研究團隊更進一步解開TRPM1調控癌細胞惡性化的關鍵分子機制,並提出可能的治療策略。本研究已於今(112)年1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TRPM1是細胞膜上可控制鈣離子通透細胞的蛋白,正常存在皮膚和眼睛的色素細胞,目前對TRPM1參與調控黑色素皮膚癌的侵襲及轉移能力的分子機轉研究尚不清楚。研究團隊藉由透過監測胞內鈣離子濃度和鈣離子訊號傳遞激酶CaMKII (Ca2+/calmodulin-dependent kinase II)的活性,發現TRPM1的大量表現會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提升CaMKII的活性,進而活化下游蛋白激酶B(AKT)的訊息傳導路徑,促進細胞生長、移行、侵犯及肢端黑色素癌惡性化。研究團隊從受試者提供之檢體成功分離並培養了台灣本土TRPM1高表達肢端黑色素癌細胞株CA11,在細胞實驗中證實CaMKII抑制劑KN93能壓制CA11細胞生長、移行和侵犯能力,在動物模型實驗中也觀察到KN93能夠顯著抑制CA11腫瘤生長,顯示抑制CaMKII活化可作為壓制TRPM1促癌能力的潛力治療方向。過去已知黑色素癌常見的基因突變極少發生在肢端黑色素癌,因此肢端黑色素癌缺少有效標靶藥物。此研究找到新穎TRPM1參與肢端黑色素癌惡性化途徑,除了揭示TRPM1可作為肢端黑色素癌惡化的新分子標誌外,也評估抑制其下游CaMKII活性作為肢端黑色素癌的治療策略的潛力。期待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肢端黑色素癌治療上的參考,對相關藥物與療法的研發有所助益。
咳不停以為感冒!他染「這肺病」不到1年病逝 胸腔醫:「5類人」要小心
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若未即時就醫治療,5年存活時間竟比許多癌症還低!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也示警,肺纖維化的初期咳嗽症狀,很容易被當成小感冒而延誤就醫,因此呼籲民眾若有出現「咳、喘、累」3大症狀,且狀況持續8週以上,就應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據《NOW健康》的報導,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會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也分享親身案例指出,有名病患是企業高階主管,平時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硬朗還能負荷,便不以為意。再加上當時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直到有次健檢才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病情急速惡化,不到1年就病逝。王鶴健強調,「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王鶴健進一步解釋,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尤其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會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也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導致疾病敵我不分地攻擊器官,一旦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若未及時治療將進展為「漸進性肺纖維化」。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鄭添財也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對此專家也提供「護肺3招」,包括民眾若有「咳、喘、累」3大症狀務必提高警覺;高危險族群也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自體免疫患者更是每3至6個月就要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易遭大眾忽略,建議民眾若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3週以上,就請儘快就醫求診。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如何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來助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對於需要長期服用標靶藥物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如何平衡藥物的有效性與副作用是相當重要的關鍵。55歲的王女士在健康檢查中被發現白血球數高達14萬,經醫師診斷有脾臟發炎,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隨即開始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王女士起初很開心各項癌症指數在用藥後有明顯改善,不料隨之而來的頭痛、嘔吐、水腫等副作用卻讓她苦不堪言,甚至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所幸,王女士在提出副作用問題後,與醫師討論更換新一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病情控制也非常穩定,讓王女士得以重返職場,回歸正常生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不能等 延誤治療恐大幅縮短存活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教授蕭惠樺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癌症,起因為基因突變刺激造血幹細胞異常增生,使患者的脾臟腫大,進而出現左上腹脹痛、骨頭痠痛、疲倦無力等症狀。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緩慢,但由於臨床症狀難以察覺,若未早期診斷、治療,一旦惡化成加速期或急性期,治療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大幅縮短存活時間。目前醫學上已經發展出多種針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突變基因所設計的標靶藥物,儘管相較於早期化學治療與干擾素,不僅藥物反應率好,副作用也較低,但仍有部分患者會面臨無法達到預計治療目標或副作用的問題。以患者為中心 醫病共享決策討論合適治療目標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醫師指出,隨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物不斷與時俱進,目前治療觀念也從早期控制疾病惡化到現今的維持生活品質,甚至是評估日後達到停藥的可能性。醫師會以「新的治療目標」與「停藥議題」兩大課題,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的方式,綜合患者的治療期待與醫師的專業評估結果,共同討論合適的治療目標。舉例來說,對於剛開始治療的患者,是否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就是攸關存活時間的重要指標,而已經治療一段期間且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的患者,則可以就更深度的分子學反應、較低的副作用、停藥的時機等不同治療期待與醫師討論。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共存 定期回診與規律用藥很重要響應202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台灣髓緣之友協會也舉辦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講座,提供病友正確的衛教資訊。台灣髓緣之友協會柳學治理事長分享,自從進入標靶藥物時代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就猶如慢性病一般,鼓勵病友積極面對疾病,只要配合醫師定期回診、規律用藥,不要輕信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相信在病友與醫師共同努力下,加上病友團體的支持,多數病友都可以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平共存。
菜瓜布肺比癌症致命? 確診急性惡化一年內身亡
你常忽略咳嗽、喘不過氣等肺部症狀嗎?近年國人對於「肺纖維化」這個名詞已不陌生,但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甚至誤當成小感冒而不以為意,導致延誤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首度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於919台灣肺纖維化日前夕9/17(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呼籲國人應建立正確肺部健康觀念,留意「咳、喘、累」三大症狀外,也應定期檢測肺功能。比許多癌症更致命 醫授護肺三招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元,較為大眾所熟知的有發病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醫師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不可逆,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五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醫師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為提高大眾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健走日當天活動現場醫師更傳授護肺三招,教大家為自己的肺部健康把關!第一招:出現「咳喘累」可能是肺正發出求救訊號肺纖維化常見症狀為「咳、喘、累」,臨床觀察到,民眾往往都要咳到無法入睡,或是打擾到別人時才願意就醫諮詢,一旦確診為肺纖維化,此時肺功能早已嚴重下降,不僅要透過補充氧氣來維持日常活動外,嚴重者還需住院插管治療;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民眾如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三周以上,也請儘快到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齊走畫面第二招:高危險群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是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企業高階主管,平時就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還很硬朗仍能負荷這些小問題就不以為意,也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肺部已嚴重纖維化,並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地病情發生急性惡化,不到一年即病逝。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王鶴健醫師指出,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可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若有出現「咳、喘、累」三大症狀且已經持續八週以上,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當醫師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者,則會進一步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是否確診與疾病侵犯的範圍。第三招:自體免疫疾病者 應定期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而導致敵我不分地攻擊全身器官,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鄭添財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無論是否出現「咳、喘、累」症狀,都建議在醫師的專業評估下,每3-6個月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追蹤觀察是否有肺纖維化的狀況。鄭添財醫師也感嘆地提起過去曾有一名硬皮症病友,在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治療下,硬皮症狀得到控制,但肺部纖維化卻持續進展,肺功能如自由落體般的快速下降,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還來不及得到有效治療即抱憾離世。雖然肺纖維化無法根治,對肺功能的傷害亦不可逆,所幸近年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可協助病友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外,更能延緩肺功能下降程度,避免疾病持續惡化,鄭添財醫師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注重養生不抽菸健檢竟發現肺腺癌! 醫急採這手術順利治療
58歲張老闆幾年前剛退休,平時不抽菸也注重養生,每年都會安排健檢,但他日前檢查時,醫師卻發現左上肺葉有明顯異常陰影,高度懷疑是早期肺腺癌,讓他難以接受,所幸經建議以達文西手術切除左上肺葉,4天後順利出院,繼續享受正常生活不受影響!肺腺癌 出現症狀多已是晚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級醫師黃建文表示,近年來肺癌始終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榜首,其中又以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殺手」,因為等到患者出現胸悶、胸痛或咳嗽不止,往往就是病程晚期,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或其他器官。肺癌手術+淋巴結廓清 降低擴散、復發風險負責值刀的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呂庭聿則指出,肺癌手術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將肺癌腫瘤的部位切除乾淨,同時得包括足夠的淋巴結廓清,才能達到最好的根除性治療效果,減少擴散或復發的機率。而該患者經術中將組織切片送病理化驗後,確認為早期肺腺癌,因此依術前與患者溝通達成的共識,利用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切除左上肺葉,術後4天即順利出院。切除肺葉多數症狀能恢復 依狀況制定不同手術計畫一般民眾聽到切除肺葉多半會感到恐懼,但呂庭聿強調,若對原本肺活量就正常的患者來說,除了術後短期內會出現咳嗽、呼吸不順、活動力較差等症狀外,多數患者3個月後就會逐漸恢復正常,可以維持爬山、運動等活動;但若術前評估時,患者既有抽菸或肺功能不佳等情形,也會制訂不同的手術計畫,在術後生活功能及手術切除範圍中,盡量取得最佳平衡。半數肺癌患者不吸菸 定期檢查降低死亡率黃建文、呂庭聿也再次提醒,國人每年超過9000死於肺癌,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肺癌患者不曾有抽菸習慣,因而許多民眾會忽略了肺癌的威脅,導致多數肺癌患者診斷時已是末期,平均存活時間不到1年,因此建議民眾不妨從40歲開始安排肺癌篩檢,必要時可利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偵測早期肺癌,降低肺癌死亡率。
10歲白血病女孩嫁給同齡男友 圓完新娘夢後過12天…無憾離世
穿上美美的新娘禮服,嫁給自己心愛的人,是許多女生一生最大的夢想之一。而對在美國有一名年僅10歲女孩艾瑪(Emma Edwards)來說,年紀小小的她,因為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況惡劣無法痊癒,更不要說順利長大結婚。但她從小有個青梅竹馬小男友丹尼爾(Daniel Williams Junior)相知相惜,艾瑪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嫁給與她同年齡的小男友。而家人在艾瑪即將告別人世之際,為這兩個小孩舉辦一場溫馨的婚禮,而艾瑪也在美美當完新娘,接受完親友祝福後的12天,不留遺憾地離開人世。根據《每日郵報》報導,來自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的艾瑪,去年4月被發現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她的病況十分嚴重,不但確定無法治癒,還被醫生宣告,所剩的存活時間也不多。得知這項令人心碎的消息後,艾瑪的母親想為年紀輕輕,即將不久於人世的女兒盡點心力,讓她的生命不留下遺憾。母親想起女兒曾說過最大的夢想,是嫁給從8歲就交往的同齡小男友,家人經過討論後,決定為他們這對兩小無猜舉行「花園婚禮」,還邀來艾瑪小學的老師來分享,這對小小新人是如何相識相知的。婚禮當天,艾瑪的母親表示:「當大多數孩子,夢想是去迪士尼樂園,但艾瑪想結婚、成為一名妻子並生三個小孩」;不過艾瑪因為病情嚴重,整個人處於昏沉狀態,她因不想在婚禮上昏睡,還刻意延遲服用止痛藥,好讓自己清醒地參加完屬於自己一生難忘的婚禮。最後艾瑪在臨終前,順利完成了她心目中夢想的婚禮,與她最愛的小男友丹尼爾結為連理。而她最後也在辦完婚禮後的12天,於上月11日,不留遺憾地離開人世。
肺癌合併治療副作用更多?沒有緩解方法? 專家來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即使無法開刀移除癌細胞達到所謂的「治癒」,但也不需因此太過絕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表示,現在3A、3B、3C無法開刀的特別族群,使用合併治療,例如同步化放療(CCRT)搭配免疫療法有機會提高根治的希望。不過,許多民眾認為化療、放療副作用已經很大了,再加上免疫治療就有如毒上加毒。但實際上同步化放療(CCRT)搭配免疫療法的副作用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涂智彥主任依研究及臨床治療經驗情形為民眾一一解答。第3期肺癌無法開刀 化放療+免疫可提高根治希望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0-4期,第1-4期又可細分為A、B、C不同期別。涂智彥主任提到,一般肺癌需開刀切除乾淨才可稱為「治癒」,3A以前的非小細胞肺癌屬於早期,標準治療就是開刀,3B以後則屬於晚期不能開刀的族群。而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發現時都已屬於晚期,但仍有治療的希望。涂智彥主任表示,3A、3B、3C比較特別的族群,以縱膈腔淋巴結轉移來講,屬於N2、N3的3A、3B、3C患者化放療(CCRT)是標準的治療,而現在搭配免疫療法或其他進階療法可以讓腫瘤獲得更好地控制,提高根治的希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涂智彥主任指出,傳統治療5年存活率3A(37%)、3B(22%)、3C(17%)加起來平均不到3成,但根據目前最新研究結果,這類的病人治療方式也有很多種選擇,依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方式以及治療先後順序,可排列組合出許多治療方法,而現在的標準治療之一是同步化放療(CCRT)後加免疫治療,使用後存活率比單用同步放化療(CCRT)高。另外,涂智彥主任也提到,以前抽菸的肺癌患者預後都不好,做完傳統治療後腫瘤仍會惡化,但有個3B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54歲男性患者,本身有抽菸史,使用免疫治療後追蹤一年半腫瘤沒有惡化且存活時間拉長,過程中也沒有特別的不適,只有皮膚癢、紅疹等副作用,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合併免疫治療可能增加副作用 緩解方法有「這些」不過,還是有許多人會擔心副作用因而害怕治療,對此涂智彥主任表示,一般CCRT副作用包括化療造成的體力變差、白血球下降等,或放療造成的肺炎、食道炎等,若加上免疫治療,其實副作用增加的幅度並不高,臨床上觀察到副作用增加的幅度大概約3-5%左右。然而每個人身體對藥品的反應不盡相同,需要醫療人員定期監測療效及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若懷疑出現副作用,請盡速聯絡醫療人員。涂智彥主任提到,以研究結果、臨床治療經驗來看,有些病人會增加一部份的副作用發生,例如:肺纖維化、荷爾蒙失調(甲狀腺素低下、腎上腺素低下等)皮膚癢等,但這些副作用都是可控、非致命的。像甲狀腺素、腎上腺素低下可以補充荷爾蒙改善,涂智彥主任表示,原本荷爾蒙低下造成的疲倦也會因這樣的補充緩解,至於肺纖維化會定期做X光檢查,也可同時了解治療效果,如果有肺部纖維化的情形,提早停藥、給予適當的類固醇治療其實就可以改善。因此,涂智彥主任建議,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開刀的患者,仍有根治希望,首先應該接受同步放化療(CCRT) ,並且可選擇搭配鞏固性的免疫治療或其他進階治療法,近年來肺癌治療方法蓬勃發展,希望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應與醫師討論,了解治療、副作用緩解方法,找出更好、更適合的治療方式。
終結癌症2/細胞治療奏效「3大癌存活期增5倍」 超強印鈔機!一年商機逾2億美元
細胞治療成為抗癌新救星!國際研調機構指出,2022年CAR-T細胞治療商機高達2.19億美元,預估10年後可翻倍達6.43億美元,市場前景驚人,國內更有醫學中心研究出「可異體移植」的CAR-T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讓肺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細胞消失近9成,存活時間延長3~5倍,不過須等《再生醫療法》通過,才能應用治療。71歲的蔡先生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細胞癌,由於腫瘤惡性度高,經過數次的化療、標靶都無法獲得很好的效果,在與醫師討論後,今年2月決定接受CAR-T細胞治療法(全名「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醫師向CTWANT記者表示,先將蔡先生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濃縮冷凍後,全程低溫運送到瑞士的細胞工廠,經過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培養出CAR-T細胞大軍,之後冷鏈運輸回台,再輸血回蔡先生體內。CAR-T移植1個月後,以正子斷層造影精密追蹤,蔡先生的癌細胞「零檢出」。葉士芃說,據臨床研究結果,透過CAR-T細胞治療,逾5成難治型或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癌細胞會被殲滅,且經過2年以上的追蹤,有治療反應者仍有6成無復發。自2022年由台大醫院率先提供CAR-T細胞治療後,目前多家醫學中心如三總、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皆有此療程。CAR-T治療雖然成效佳,但一整個療程須自費約1200~1500萬,加上需使用患者的自體細胞,將細胞寄到國外量身訂做,等待時間至少兩個月,很多末期患者等不及,且末期病人的細胞品質也可能不佳。最重要的是,CAR-T治療目前僅限於血液癌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表示,逾9成癌症患者是實體腫瘤,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實體癌細胞如同一座城堡,免疫細胞難以入侵,再加上症同一顆腫瘤裡,每個細胞抗原表現可能不同,因此單一標靶的CAR-T細胞,無法有效清除癌細胞。周德陽說,「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gdT免疫細胞治療」不僅可即時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有效延長肺癌、乳癌的存活期。(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歷經近20年努力,周德陽與研究團隊研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gdT免疫細胞治療」,簡單來說,就是隨取隨用的異體移植CAR-T治療,病人檢驗完成當天馬上使用,CAR.BiTE-gdT細胞治療可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並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在肺癌和三陰性乳癌小鼠模式中,有效延長3~5倍生存時間,甚至有一段時間內癌細胞幾乎消失。而CAR.BiTE-gdT在自動化大量製備製程下,成本約可降為五分之一。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獲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接受刊登,目前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已技轉給生技公司,預計今年內展開臨床試驗,應用於肺癌、大腸癌和三陰性乳癌等癌症患者的治療。不過,由於此療法需要「異體移植」,還需要《再生醫療法》草案通過,未來才能適用於治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