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聯集團
」 安聯集團美通膨將大幅下降? 知名經濟學家:Fed目標2%「遙不可及」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日前受《彭博電視》訪問時指出,通膨可能很快就會大幅下降,但聯準會降通膨的道路上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回到年度通膨目標2%的計畫可能遙不可及。他稱,華爾街的經濟前景更加樂觀,高盛等大行最近預測,2024年美國通膨將降溫,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有限。伊爾艾朗此前曾表示,經濟衰退的風險比一年前要小。同時他也警告稱,通膨可能進一步降溫,但不會像市場或聯準會所希望的那樣降溫。他認為,在總體水平上將出現更多的反通膨,而且將是相當劇烈的程度。「我懷疑未來幾年的核心將會在3%左右。」從長遠來看,伊爾艾朗指出,各種因素可能會使通膨居高不下,比如全球經濟出現裂縫、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持續存在,以及企業向綠色能源轉型。鮑威爾本周四(9日),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次會議上說,如果有必要,聯準會將「毫不猶豫」的收緊貨幣政策,恢復物價穩定的鬥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國通膨率已從去年夏天的高點大幅回落,但仍遠高於聯準會的長期目標。9月份美國總體CPI年增3.7%,略高於預期的3.6%。與此同時,核心CPI年增4.1%,與經濟學家的預測一致。儘管聯準會自2022年3月以來一直在激進加息,但所有數據仍在表明經濟依然火熱。明尼亞波利斯聯儲銀行總裁卡什卡利(Neel Kashkari)表示,官員們仍有更多工作要做,以降低通膨率,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加息。投資者現在正關注將於下周二(14日)公佈的美國10月CPI報告。預計整體CPI將年增3.28%,而核心CPI預計將基本維持在4.16%的水平。
台灣人超額儲蓄率驚人高 金融集團示警
安聯集團公布最新2023年全球財富報告,台灣去年人均金融資產的淨值上漲3.1%、達14.16萬歐元,相當於新台幣482.7萬元,在最富有國家排名中名列第5名,在亞洲國家僅次新加坡,資深分析師鍾國忠表示,台灣人薪資雖然不高,但超額儲蓄率舉世無匹,又有「土地私有財」的觀念,對全球國家最富排名第5名並不感到驚訝。2022年人均淨金融資產排行。(圖/洪凱音製表)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盧多維克‧蘇布蘭警示,通膨有如一頭貪婪難纏的野獸;從長期角度來看,若市場沒有一些推力、專業建議,多數存款儲戶可能很辛苦。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預測,明(2024)年超額儲蓄率(GDP比例)將回升至14.46%,估超額儲蓄高達3.55兆元,不僅連續5年逾3兆元、閒置資金過多,超額儲蓄率為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依IMF統計,鄰近韓國、日本、大陸超額儲蓄率分別為1.8%、2.1%以及2.3%,美國更呈負2.8%。「超額儲蓄」意即儲蓄與投資的差額,主計總處官員喊話,「投資是必要的」,才能活化資金、貢獻GDP。安聯集團表示,存款儲戶真正敵人是通貨膨脹,尤其新冠疫情過後、通膨肆虐,近20年來人均資產增長330%,不過,當運用購買力而進行調整後,漲幅僅多160%而已,說明了聰明存錢、提高金融知識的必要性。台灣每戶家庭金融資產總額去年成長3.6%,受股市波動影響,證券價值下跌5.5%,不過,其他兩大資產類則持續成長:保險與退休金增長 7.7%,銀行存款 6.6%,兩者的漲幅速度甚至比 2021年的4.9%還要快;若考量房貸等家庭負債,最終,金融資產的淨值上漲了3.1%。
經濟學家示警:Fed應提高通膨目標 「CPI降到2%非正確目標」
據外電報導指出,考慮到通膨的頑固性,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Mohamed El-Erian上周五(17日)提出警告表示,聯準會(Fed)將無法在不打擊經濟的情況下將通膨降至2%的目標,而是需要一個更高的通膨目標,比如3~4%,他認為聯準會官員們不可能在不打擊經濟的情況下讓CPI降到2%,因為2%不是正確的目標。El-Erian最近在一篇專欄文章中提到,美國通膨有75%的可能性反彈,聯準會在遏制價格飆升的過程中,最終恐怕會拖垮美國經濟。聯準會過於依賴數據,而能源轉型、疫情期間供應鏈變動、勞動力市場緊張,以及地緣政治問題的變化等這些因素導致目標通膨率被調到更高水準考慮數據是正確的,但必須要明確未來的走向。現在的問題是,聯準會一直在追逐一個難以捉摸的2%的目標。美國1月CPI連續放緩至6.4%,但環比漲幅創2022年10月來的最大漲幅,服務通膨刷新40多年來新高,代表美國通膨放緩的速度趨於平緩,多項與消費和通膨相關的經濟指標都超出預期。高盛和美銀已經改口,認為聯準會6月還會加息25基點;此前市場預計只會在3月和5月加息。哈佛大學教授、前聯準會經濟學家Kenneth Rogoff最近也表態,認為聯準會應該提高通膨目標,2%的通膨目標不合理,利率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上升,這代表未來資產價格將會下降。未來十年將以高於以往的實際利率著陸。高盛在去年11月已表示,大多數人都認為通脹率不太可能快速下降到2%,從維持就業水平或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角度來説,將G10集團的通膨目標提高到3~4%的範圍可能會更加理想。如果通脹率在6~10%的範圍內保持了黏性,2%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
2022年安聯全球財富報告出爐 台灣全球第5為亞洲最富
安聯集團近期發布「2022年安聯全球財富報告」,其中台灣位居全球第五名,僅次於美國、瑞士、丹麥、瑞典等國家,同時台灣也是亞洲最富有的國家。安聯12日所公布的報告,分析了全球近60個國家的資產與債務狀況,其中美國以25.98萬歐元位居冠軍,之後依序是瑞士、丹麥、瑞典,台灣則以人均擁有13萬8220歐元(折合新台幣約428.7萬元)排名第五。而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位居第六,日本則是排名第13名。報告中指出,相較於2020年,台灣平均每個家庭的金融資產在2021年增加9.5%、存款成長7.6%、保險和退休基金資產則是成長5.2%。比例方面,存款佔總資產的37.2%,證券則為28.4%、壽險與退休資產則是26.2%,負債方面則是增加了8.5%,雖然高於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但這個數值仍明顯低於亞洲其他國家。債務與GDP的比例上,台灣的赤字率下降為89.5%,明顯高出亞洲62.6%的平均水平。根據《德國之聲》報導指出,安聯經濟學家霍爾茨豪森(Arne Holzhausen)表示,雖然疫情打亂了生活步調,但人們在疫情期間「沒什麼花錢」,省下了度假、出門用餐的開銷,再加上國家會補償國民損失,因此人們儲蓄的金額明顯上升。報告中也提到,2022年對於世界各國來講都會是個轉折點,預計全球金融資產在2022年會縮減超過2%,這是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最嚴重的金融資產打擊。推估未來幾年內,各國的經濟政策都面臨著巨大挑戰。
長賜號擱淺蘇伊士運河5天 保險公司:恐損失2859億
長榮海運的貨輪長賜號擱淺在蘇伊士運河已經第5天了,此事件已經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而不少人都好奇這番擱淺下來,到底會對全球航運造成多少損失,而德國保險公司安聯集團於26日公布報告,表示長賜號的擱淺,至少每週造成全球貿易60至100億元的損失(折合新台幣約1715億元至2859億元)。根據《insurance journal》報導指出,德國保險公司安聯(Allianz)在26日發布一份研究報告,報告中顯示,由於長賜號阻塞蘇伊士運河,進而影響全球航運與貿易,每周估計會對全球貿易產生60至100億元的損失。研究報告中也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歐洲貨運的交貨時間本來就因為疫情關係延長,現在又因為長賜號塞住歐亞之間的航運路線,部分貨輪甚至因此改道,造成航運時間大幅上升,報告中甚至寫到「蘇伊士運河的阻塞,是壓垮全球貿易的最後一根稻草」。蘇伊士運河管理局局長拉比(Osama Rabie)表示,他也無法預測何時可以讓長賜號脫困。目前仍在針對長賜號的擱淺原因進行調查,對於先前傳聞的強風吹襲以及沙塵暴,都只是擱淺的其中的原因,但根據目前調查的進度顯示,仍然無法排除人為操作疏失的可能性。而同時由於長賜號塞住蘇伊士運河,造成船隻無法通行,雖然已經有部分船隻改道而行,但南北兩端仍有將近320艘船隻等待通行。
陸展開核心技術「吸星大法」 台商急賣廠帶人才走
2020年7月,台灣EMS廠緯創將大陸昆山廠(緯新資通)賣給「陸版鴻海」立訊精密;8月,可成處分大陸泰州兩座廠給陸企藍思科技。有機構分析,隨著大陸邁向產業自主,中期來看,台灣受到衝擊最大,是最有可能失去大陸市場的經濟體之一,推算中期損失將達本身GDP的10%左右。 這份報告是由安聯集團(Allianz)旗下貿易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宜(Euler Hermes)所發表。據外電引述報告指出,大陸「雙循環」策略將是十四五規畫重點,長期目標是利用國內生產滿足不斷增加的內部需求,而非透過進口;雖然最終實現產業自主將會對其他經濟體造成不利,但在實現目標前,雙循環戰略將產生積極影響,因企業可能會藉著向國外取得技術實現製造升級。今年10月召開的中共五中全會決議中,對於十四五經濟重點目標之一,就是強調「關鍵核心技術要實現重大突破」。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近期在一場論壇表示,大陸十四五經濟政策重點強調內外雙循環,其中的內循環就是千方百計促消費,外循環就是要促成「進口替代」,目標是培養出自主重點產業鏈,做法是直接從國外整廠引進,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上海特斯拉,是大陸少數特許外資可以100%持股的企業。為何這樣做?李鎮宇指出,只有100%外資持有,他(外資)才會把100%技術投進去(大陸),此後上海特斯拉培養出的本地人才會散出去,人才出去之後,某個程度就挖到了技術,很快就會開枝散葉,自主供應鏈也很快就會起來;「外循環某個程度是藉由開放外資來作到進口替代,帶進來之後再COPY,整個供應鏈就複製了!」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大陸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指出,大陸國務院日前頒布《新時期促進積體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品質發展若干政策》,扶植高階積體電路、半導體,以及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軟體,據此,短期內,大陸仍將以「融台」與經濟施惠,吸納台灣企業技術與人才,長期,台灣或面臨中方進口替代;同時,大陸科技自主創新政策預期將擴大招募海外人才,恐導致台灣人才外流大陸的情形愈趨嚴重;所幸的是,台灣人才赴陸多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惟對此「陸漂族」回台謀職,則成為新興問題。大陸在十四五期間側重內循環的發展,王國臣認為,在陸台商已不能再單純地製造,而要同時考量製造與銷售,特別是隨著「短鏈革命的市場導向」(in China, for China),以及供應鏈的「去美化」,在陸台商恐進一步靠攏中資企業,特別是具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他提醒,已生根或有意願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的台灣企業,慎防遭中資企業併購,或被迫加入國有企業混合改革。李鎮宇指出,「十四五」強調推動國家核心科技自主,劍指8大科技領域,紅色供應鏈有望再升級;8大科技領域為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積體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航空科技、深地深海。大陸半導體產業政策主力將扶植第三代半導體,第三代半導體之高功率及高頻特性使其元件可大幅提升效率,達到減少耗電量、縮小體積等優勢。市場預期大陸將於十四五期間投入10兆人民幣於第三代半導體,最值得注意的公司包括IDM三安集成、設備商北方華創。李鎮宇指出,目前大陸第三代半導體仍以4吋廠為主,台灣及歐美則有部分6吋產能,推測技術仍有落差,台廠在RF應用技術領先;同時,第三代半導體將應用於電動車、電源管理等利基市場,無法取代第一代半導體。在實現技術自主的同時,大陸將會面對包括債務上升、企業殭屍化及科技進步慢的長期風險。裕利安宜報告指出,相較美國、日本、德國等先進國家,大陸的研發開支更為依賴政府投資,較大的政府干預可能會導致盈利能力及創新能力較弱的國有企業產能過剩和資源錯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