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支
」 貧富差距 民眾黨 主計總處 家庭收支調查 基本生活費養小孩花費高!3口之家月支出近6萬元 18%家庭入不敷出
養小孩要多少錢才夠?政委陳時中日前拋出「生一胎每月領3萬元補助」規畫,不過根據衛福部統計,養一名0到6歲孩子的家庭,平均每月支出就要5.4萬元;養一名6到12歲兒童的家庭,平均每月支出達5.9萬元。家長希望政府幫忙的首要之務是「提高育兒津貼」,其次是「提高兒童醫療補助費用」。少子化危機嚴峻,去年0到12歲人口為226.6萬,占總人口的9.8%,較10年前下降1.3個百分點。衛福部每4年進行全國兒童生活狀況調查,根據最新的2022年統計,有一名0到6歲兒童的家庭,平均每月支出高達5萬4114元,較前次調查的2018年增加3617元,其中兒童花費占20.9%;有56.7%的家庭可達到收支平衡,高達18.3%的家庭入不敷出。孩子年齡越大,花費越凶。養育一名6到12歲兒童的家庭,平均每月支出為5萬9535元,兒童花費占22.4%;其中有45.9%家庭收支平衡、18.2%入不敷出。當問到希望政府加強哪些兒童福利措施,答案以「提高育兒津貼」、「提高兒童醫療補助」和「增設公立或公設民營托育機構或幼兒園」最多。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目前政策有四大方向,給錢、給服務、給時間、給觀念,讓家庭和工作達到平衡。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表示,國際經驗證實,提供實質托育服務,是支持家庭生養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偏鄉光是發錢,卻沒任何托育服務,建議政府應先從彈性育嬰假、健全托育環境著手。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表示,台東病童家長告訴他,沒辦法帶小孩搭自強號到台北就醫,「一張600元的車票,你有辦法想像就是買不起嗎?」他的門診常遇到病童家庭每月收入3、4萬元,徘徊在中低收入戶的標準線上,除了小孩吃飯、就學,一旦有就醫需求,光是檢查費用就非常高,這種收入誰養得起?李旺祚直言,希望政府不只是政策宣示,而要真正幫助育兒家庭,年輕人才敢生,最高目標是人人有補助,但若財政有困難,可從每月1萬元開始。他也建議應重新檢視中低收入戶的門檻,勿把真正需要幫忙的人排除掉了。
文化即國力 立委籲修法實體圖書免徵營業稅
立法委員邱志偉20日開記者會指出,中華民國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2023年出版產業市況調查顯示,有六成的業者營運績效仍在衰退;同時有不少大型書局倒閉與歷史悠久之月刊停刊,已到了出版業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因此提出《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修法,減輕出版業者之賦稅負擔,更呼籲文化部比照日本經產省模式,成立專責單位振興出版業,提升文化力就是提升我國國力。邱志偉表示,根據出版公會統計,有六成受訪者表示2023年出版業之整體市況仍在衰退,其中衰退11-20%者達21.3%,衰退超過30%者也高達6.6%,且預計今年獲利衰退的業者更超過4成。從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家庭平均每戶儲蓄金額創下歷年次高,今年超額儲蓄高達3.8兆,創近年新高,但國人在文化支出上卻仍保守。政府應當引導民間與企業多加消費購買書籍等出版品,避免儲蓄提高卻不願意購書的扭曲現象,若文化力無法提升,長期更可能扼殺我國國力。邱志偉強調,從2013年至今持續長期關注出版產業的狀況,卻不斷看到出版業的產值創新低,因此將提出《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八條條文修正草案》,盼能將實體圖書皆免徵營業稅,降低出版業成本。邱志偉指出,第十屆就已經提出修正草案版本,新的會期開始就再次提出此案,雖然文化部在2021年已實施《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將圖書免徵營業稅,但僅有五年至十年期限,唯有入法才能真正長期對出版業有根本性助益。邱志偉呼籲,此刻已經到了必須通盤檢討出版業的存亡時刻。日本經濟產業省在本月已決定,鑒於書店的逐年減少,必須成立專責小組來處理此事。因此,邱志偉提出文化部應當成立一個專責小組來拯救出版業,其中涉及紙本圖書與書店的生存,相關議題都要政府專責單位來思考來處理。中華民國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吳政鴻表示,現今出版業面臨營收下滑,人事成本提高、紙張與印刷成本上揚、版稅增加等狀況下,實在應該立即調降出版產業所負擔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所稅),期待與中小型出版社最有關係的「擴大書審純益率」與「所得額標準」都能爭取調降。
慷病患之慨1/衛福部閃拆門診掛號費天花板 遺傳疾病家族恐被壓垮
衛福部本月4日拍板,即日起停止適用民國84年訂定之「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的行政命令,並取消掛號費用調整備查制度。衛福部長薛瑞元聲稱,這項取消醫療院所掛費用天花板的變革,讓醫療收費回歸市場機制,減輕經營壓力。但當年訂定「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行政指引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卻嗆聲,民國84年訂定醫療院所掛號費天花板,是考量當時健保開辦在即,醫療診所、雇主、民眾負擔都將增加,藉行政指引從醫療費用中切出一塊「行政費用」,該筆收入直接進到醫療機構的帳下,貼補醫療機構,不須上繳衛福部。楊志良說,貼補醫療診所應在民眾可負擔能力範圍內,避免「醫療階級化」。當年掛號費天花板,是以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五等分位,最底層的20%家庭收入作為計算依據。衛福部未經精算、專家及消費者代表討論,甚至沒有提出配套,作濫好人就為了討好醫療機構,卻忘記政府本應照顧弱勢民眾就醫權,「沒想到,看守閣員權力居然這麼大」。衛福部長薛瑞元廢止的掛號費天花板行政命令,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痛批這是他當年擔任署長所作的指引,目前就是避免造成「醫療階級化」。(圖/周志龍攝)雖然低收入戶已經可以免繳健保費,門診急診免掛號費、住院免部分負擔,但外界最擔憂的是需要定期回診的患者,恐因上述變革而增加經濟負擔,例如財務困窘的與家族遺傳病疾病的家庭。楊志良指出,有些家庭年收入可能不比低收入戶高,但因為名下有破舊的老屋,因而被排除在低收入戶認定門檻之外(北市規定家戶所有土地及房屋價值須低於793萬元、中市門檻366萬),掛號費一次漲兩三百元對一般人不見得是大錢,但若是長期病患就可能被這根「稻草」壓垮。新北市沈小姐說,她定期到新店慈濟看腎臟科,但新店慈濟升格為教學醫院調漲部份負擔費用,未來如果又調漲掛號費,她會考慮到區域醫院看病,但坦白說也很憂心醫療的品質。桃園陳先生則說,他家附近的耳鼻喉科已經預告掛號費會漲50元,但兩個學齡兒童經常感冒,他很擔心醫療負擔太重,希望未來醫院掛號費不會無限制的上漲,否則真的會壓慘家長。立委謝衣鳳曾引用健保署2019年委託淡江大學研究批評,調高健保費用弊多於利。該研究結論指提高「部分負擔」(衛福部去年4月才調高、粗估影響117萬人)雖可提高轉診比例,但就醫人數並未因此減少,反可能導致延誤就醫,造成醫療支出增加。謝衣鳳強調,民眾可能分不清掛號費、部份負擔調漲差別,而直覺認為「看醫生變貴了」,去年部分負擔調漲已讓外界擔憂,形成偏遠地區就醫貧窮障礙,時隔一年衛福部又火速取消掛號費天花板,但健保署才剛大力宣傳,112年健保結餘344億元,不只比111年的結餘更多,還創下了8年來新高,當外界擔憂電價上漲帶動通膨,薪水變薄,現在又要漲掛號費,政府有配套措施?有體恤民眾的負擔與感受?有考慮到偏遠地區民眾與弱勢家庭的就醫權利?衛福部廢止掛號費天花板,但北市聯醫仍暫時決定維持50元的掛號費沒有漲價,希望能盡量照顧北市民的健康需求。(圖/侯世駿攝)據2022年統計資料顯示,近1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收入最低的20%年所得皆在18萬至26萬元間,低於或接近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貧窮線。現行醫療機構門診掛號費天花板是150元,急診300元,醫療院所一旦有意調漲掛號費,就得向所在地縣市政府報備,部份衛生局常以「影響民眾就醫權」為由,逕行拒絕或要求欲漲價者提供成本分析,述明漲價理由、漲價後用途,因此醫療機構視調整掛號費為畏途。但衛福部卻突然宣布「大放送」,醫療機構歡聲雷動,截至今年2月底止,六都已有超過300家醫療機構備查漲價,其中又以北部、中部比例最高,令醫改會、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憂心忡忡,立委廖偉翔也痛批,醫療診所入不敷出,關鍵在健保總額點數過低,衛福部卻先拆掉掛號費天花板,形同「頭痛醫頭」,看守內閣逕自宣布重大政策更十分荒謬。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衛福部既認定掛號費屬行政費,就不適用《醫事法》第21條醫療用費用的規範,未來醫療機構漲掛號費就不需再報備,但衛生局會利用年度考核機會,瞭解醫療機構有無明顯公告掛號費金額、漲價是否合理;桃園市長張善政表示,市府尊重配合衛福部的舉措,但也期待醫院考慮民眾使用醫療資源權益,不要造成太大負擔,市府將邀集34家醫院和協會,為民眾掌握和分析醫療選擇。
日股首次突破4萬點創歷史新高 大廠卻紛紛裁員「GDP也下跌」
在半導體產業的帶領下,日本股市近期持續走高,日經225指數不僅創下歷史新高,還是首次突破4萬點大關。但與此同時,日本知名大廠紛紛宣布裁員,日本2023年Q3、Q4的GDP甚至出現明顯負成長。根據媒體報導指出,2024開年之後,日本股市一直突飛猛進,日經225指數甚至在4日當天暴漲198.41點,收在40109.23點,不僅創下歷史新高,還是首次突破4萬點大關。海外投資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日本企業業績良好所致,也認為日本停滯數十年的經濟即將復甦,有望再創新高。也有媒體報導指出,日本企業盈利能力不斷增強,2023年1至9月的平均銷售經常利潤率為7.1%,比5年前提高1%以上,如此情況也奠定了股價歷史性上漲的基石。但從日本內閣府於2月15日公布2023年Q4(10至12月)的GDP來看,卻是出現奇怪的現象。扣除掉價格波動、季節性調製整後,GDP實際下降了0.1%。依照年利率計算,Q4的GDP相較於Q3又下降了0.4%,消費性支出同比下降0.2%,資本投資下降0.1%。報導中也提到,日本企業業績的增長,明顯並沒有影響到民眾家庭收支上。在2023年Q4,日本當地受雇者的實際薪酬同比下降了1.9%,這已經是連續9個季度下降。與此同時,近期日本多家大廠紛紛宣布裁員,日本電子醫療設備製造商歐姆龍於2月26日宣布,要在全球裁員2千名員工,其中過半為日本國內員工,同時也希望40歲以上的正職人員能「提前退休」。化妝品品牌資生堂也在2月29日宣布要針對旗下1500名日本國內員工提供提前退休的方案。而從這兩家大型企業的股價看來,不僅沒有跟上這波股市狂飆的機會,去年的股價甚至僅有最高峰的40%。
「工人行腳鬥總統」譴責三黨不及格 工鬥狠批執政黨最傲慢
2024工鬥發起「政客爭大位,工人鬥未來!工鬥行腳台北大集結」,在22天內達成由南到北徒步389公里的壯舉,23日有超過2000名勞工在台北集結。工鬥認為三黨總統候選人的勞動政見皆不及格,更點名賴清德身為執政黨卻是「最傲慢」,並向候選人喊話,提出勞動七大訴求,包括解決低薪問題、保障勞工退休、改善工時過長、保障消防員全面納入職安法、健全長照以及提高雇主職災保險費率。在總統大選前,2024工鬥發起「工人行腳鬥總統」,22天內由南到北進行389公里徒步行程,配合行腳路程,工鬥在北、中、南三地舉辦集結活動,首先在高雄開場,接著在雲林超過千人封西螺大橋跨越濁水溪,最終場在台北中正紀念堂亦超過2000名勞工參與,旨在強調對候選人的勞動政策不滿。現場群眾高喊「三黨不及格,執政最傲慢!」將三位候選人的頭像貼上「不及格」標誌,賴清德更被貼上「最傲慢」的冠軍標誌。(圖/黃威彬攝)現場群眾高喊「三黨不及格,執政最傲慢!」將三位候選人的頭像貼上「不及格」標誌,賴清德更被貼上「最傲慢」的冠軍標誌,表達勞工的不滿。工鬥表示,儘管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都對一部分訴求有所回應,但整體而言仍未達標,特別是退休保障問題。工鬥認為,總統蔡英文曾說「勞工是民進黨心中最軟的一塊」,如今執政黨卻只讓勞工見識到傲慢,尤其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的政見,除了低薪問題有給與部分承諾以外,在其它六大訴求幾乎都不及格。遊行聯合總指揮、宜蘭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胡勝已表示,勞保年金的問題,核心是保障不足,三黨候選人卻都在暗示還要「砍」,全台灣勞工平均月領僅1.8萬元、6成勞工未達2萬,與2021年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的每人消費支出2萬3513元已經差距甚大,「砍」了之後要怎麼活?胡勝已指出,過去無論哪個政黨執政,所提出的勞保年金修法版本,均是朝「多繳、少領」的方向修正,所謂的「政府負最終給付責任」的潛台詞其實是「我不會讓勞保倒,但我也不放棄降低給付的方案」。工鬥提出基礎年金的訴求,「對財團課稅,每位退休的勞工和老年弱勢族群均發給8000元」,方能釜底抽薪,達成真正的改革。2024工鬥七大訴求,首先是提高基本工資,基本工資30,000元、伙食津貼調至3,600元、加班費率要提高;再者,保障勞工退休權益,因應勞保改革設立基礎年金、新制退休金雇提高至12%、舊制退休金最高基數提至50;接著,改善台灣年總工時過長問題,增加7天國定假日;以及消防員全面納入職安法保障。第五點,健全長照反奴工,政府全面規劃由機構聘僱看護移工,兼顧勞動條件與長照品質;第六點,提高職災費率,現行雇主負擔職災保險平均費率為0.2%,應調高為至少5%;最後,放寬工會組織門檻,由現行30人降至10人。
《所得稅法》三讀修正通過 提高房租、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
立法院19日三讀通過《所得稅法》第17條條文修正案,該修正案將房租支出由列舉扣除調整為特別扣除,同時將扣除上限從12萬元提高至18萬元。此外,修正案擴大幼兒學前特別扣除的適用年齡,由5歲以下調整為6歲以下,並調整了扣除額度,第1名子女的扣除額度從12萬元提高至15萬元,第2名及以上子女的扣除額度各為22.5萬元,新法預計將於明年1月起生效。修正案的立法說明指出,為照顧弱勢無屋族群,將房租支出由列舉扣除改為特別扣除,租屋族擇用標準扣除,仍得適用租金支出特別扣除,以便租屋族能夠更有效地享受扣除優惠。同時,參考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將房租支出扣除上限從12萬元調高至18萬元,以更符合實際生活成本。此外,為減輕所有扶養子女家庭的經濟負擔,修正案擴大幼兒學前特別扣除的適用年齡範圍,由5歲以下修正至6歲以下,每名幼兒由扣除6次增為7次,並提高扣除額度,依每一申報戶扶養6歲以下子女人數,第1名子女扣除額度由12萬元提高為15萬元,第2名及以上子女各為22.5萬元,以更全面地照顧家庭的需求。修正案亦刪除原有的「排富條款」。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表示,此次修法是為因應少子女化浪潮。很遺憾的是,《少子女化對策基本法》目前仍未得到行政院的重視。他也指出,現在每年政府投入少子女化對策的總經費已經從193億元成長到1200億元以上,整整提升六倍,但新生兒的人口數卻越來越少,今年出生數可能會跌破13萬人次,代表預算沒有花在刀口上,政策也未能有效的讓人民有感。因此,他呼籲政府請繼續積極盤點,推動相關修法,打造友善的生養環境。
延宕七年...最低工資法終三讀 雇主違法重罰150萬
在立院已經延宕七年的最低工資法,終於在本屆立委最後一個會期、立院將配合大選休會的期限前完成三獨立法。該法明訂勞工與雇主雙方議定的工資低於最低工資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可處雇主或事業單位,最重處150萬元罰鍰,並得連續罰。最低工資法與基本工資調整息息相關,但基本工資調整所依據的是「基本工資審議辦法」行政命令,勞動部雖在每年第3季審議,但沒有強制力,勞動部未必每年都會開會討論,基本工資也不見得能年年調整,蔡英文總統雖曾在2016年主張訂定「最低工資法」政見,要將行政命令提升至法律,但該法草案卻已經延宕7年後,在今年9月才送進立院審議,立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10月18日完成初審,但部份關鍵條文仍被保留、朝野立委看法也不同,最後被保留4條關鍵條文,在今日立院院會表決,由於民進黨立委人數佔優勢,最後也都按照民進黨黨版條文過關。三讀後條文明訂,最低工資法主管機關在中央是勞動部;在直轄市是直轄市政府;在縣市是縣市政府。中央主管機關應設最低工資審議會,審議最低工資。審議會委員任期為2年,期滿得續聘;審議會委員都是無給職。最低工資審議會,設委員21人,由勞動部長擔任召集人,並為當然委員。其餘委員的組成包括:經濟部代表1人、國家發展委員會代表1人、勞方代表7人、資方代表7人、學者專家4人。審議會委員任一性別比例不得少於1/3。最低工資法同時規定,應參採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擬訂調整幅度。並得參考勞動生產力指數年增率、勞工平均薪資年增率、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國民所得及平均每人所得、國內生產毛額及成本構成的分配比率,民生物價及生產者物價變動狀況、各業產業發展情形及就業狀況、各業勞工工資、家庭收支狀況、最低生活費,作為制訂最低工資(基本工資)標準。另外,中央主管機關應在審議會會議結束後30日內,在該機關網站公開會議資料及紀錄,中央主管機關應於最低工資審議通過的次日起10日內,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實施。經行政院核定的最低工資,除審議會認有另定實施日期必要,並經行政院核定者外,都從次年1月1日起實施。此外,最低工資法也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組成研究小組,研究最低工資審議事宜,研究小組的組成應包括,學者專家6人,中央主管機關、國發會、經濟部、財政部及行政院主計總處各指派1人。研究小組應在每年4月向最低工資審議會提出最低工資實施對經濟及就業狀況的影響報告,並於審議會召開審查會議30日前,就審議參採資料提出研究報告及調整建議。至於罰則部份,最低工資法條文明定,違規業者處2萬元至100萬元罰鍰,並得依事業規模、違反人數或違反情節,加重至150萬元,並公布姓名及限期令其改善,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針對時代力量黨團主張,要求違反最低工資法的廠商,將列為政府採購法採購廠商「黑名單」,加強最低工資法的嚇阻力,但是民進黨團表態反對,表決後沒有採納。民進黨團說明,政府採購部份已經有政府採購法,最低工資法處理的是最低工資,兩者是不同東西,應在政府採購法中規範。
主計總處稱「台灣窮人比率低於美日韓」 財經專家坦言:中產階級有感貧窮
台灣貧富差距問題越來越嚴重,家戶所得差距倍數逐漸擴大,前20%與後20%相差6.15倍,有數據也顯示,台灣每5人就有1人是窮人,但主計總處卻反駁,家戶可支配所得,會因為戶內人數消長影響,不容易反映真實數據,所以應該以「人數」來觀察。過去曾是連鎖餐飲集團總經理的35歲專欄作家、社會觀察家劉人豪,之前為了理想而裸辭,雖然曾短暫沒有固定收入,但因為之前的儲蓄,日子還是能勉強維持。劉人豪感嘆:「錢滾錢的狀態下,有錢的人會越有錢,那在沒有錢的人的狀態底下,他的資產始終包含是通膨,或者是物價上漲,他始終會被吞噬掉,或者是說可能是不當的投資。」根據2022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110.9萬元、年增1.7%,若將戶數分5組,每戶可支配所得,最高20%家庭每戶224.4萬元,最低20%家庭每戶36.5萬元,差距6.15倍。對此,主計總處則反駁,家戶可支配所得會因戶內人數消長影響,不易反映真實數據,應以「每人」來做觀察。若透過OECD的衡量方式,以家庭收支調查資料推估,台灣相對貧窮人數比率2022年是7.4%,低於2021年美國的15.1%、2018年日本的15.7%、2020年南韓的15.3%、2020年加拿大的8.6%。劉人豪也解釋:「這個家庭,我有4個人,那我4個人都有所得,一個人假設給你100、200萬,加起來將近1000萬的家戶所得,但可是遇到現在的高齡化,跟小家庭化,有些長輩可能只有自己一戶,長輩自己一戶,他只有一些退休金或者一些股票的所得,那他的所得當然就是相對低,所以你的家戶所得看起來就會差距很大。」國家認定的經濟弱勢者,由貧窮線來定義所謂的「中低收入戶」與「低收入戶」,現行的社會救助法計算財力時,不只計算個人,還會連同計算家戶,許多人因為與沒有往來的家人合併計算,而無法申請救助資格。對此,景文科大財金系副教授章定煊說明,法令上定義的貧窮就是20%以下,但是貧窮線是不是真的定義在這邊,是一個很武斷的數字,「這個20%只是說我們現在要決定補助啊、誰是低收入戶啊,對不對?誰有資格拿這個補助,所以我們說定20%,但實際上要怎麼衡量?也就是你現在這個人的所得,能不能滿足食衣住行育樂的基本需求。」章定煊續稱,為什麼大家現在都覺得自己很窮?為什麼所得看起來不錯,可是覺得自己很窮?可能就是因為家庭消費扣掉之後,儲蓄所剩無幾,不是要通勤很遠,不然就是要吃得很差,不然就要犧牲孩子的教養費。數字是死的,實際走在街上,還是能看到,貧富差距的模樣。財經專家郭莉芳也指出,一般中產階級一定是有感的貧窮,因為我們的薪水沒有成長,但是我們的物價卻越來越高,相對的,我們在有限的賺錢能力之下,可以負擔的、可以消費得起的消費其實是越來越少,「可是大家都是這樣嗎?沒有,像前一陣子1111,電商這些相關的消費或百貨周年慶,你會發現很多的賣場,它還是銷售創新高,代表有錢人,他還是有這個消費能力的,只是一般收入能力不是那麼好的人,他可能相對的在物價的部分,他受到的影響就比較大一點,他的可支配所得其實是變少的。」也就是說有錢的越來越有錢,一般民眾面對低薪、通膨,卻只能自己想辦法度過難關。
經濟年年成長卻感覺越來越窮? 邱臣遠:果實分配不均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今(24)日指出,台灣實質GDP與稅收年年成長,讓政府覺得經濟富裕,但民眾卻感覺越來越窮,相對剝奪感非常嚴重,包括個人所得差距、經常性薪資占比、勞務報酬占GDP比重等3個薪資指標,都持續惡化,邱臣遠認為是經濟成長的果實分配不均,並提出4點建議。邱臣遠坦言,10年來台灣人均GDP成長42%,110年度經濟成長率更高達6.53%,但占多數的低所得勞工卻享受不到。此外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前年我國受雇人員的報酬占GDP比重降至43.03%,為史上最低;另外家庭收支調查結果也顯示,自105年至111年,貧富差距已經從6.08倍擴增至6.15倍,惡化0.07倍;而110年綜所稅高低差急速擴大到161倍,也創下歷史新高。邱臣遠認為,台灣經濟不是沒成長,而是成長的果實分配不均;薪資也不是沒成長,而是多數人都擠在平均薪資以下的服務業。疫情期間受創最重的服務業,就佔了6成以上就業人口。另外,111年CPI年增率高達3%,但民生必需品漲更兇,肉類漲了5.7%、油費漲了8.4%、蛋價更漲了26.4%。今年「購屋痛苦指數」高達20.1倍,要20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中價房。此外,房貸負擔率達41.2%,超過4成的薪資要用來付房貸,台北市更達到64.5%。「萬物皆漲,只有薪資不漲」,邱臣遠建議,產業轉型不能等,政府應輔導企業朝高值化、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方向發展,才能帶動整體薪資的成長。且政府應著眼於各級產業均衡發展,扶植獎勵中小企業發展,才能健全經濟體制,在經濟發展與所得差距擴大中取得平衡。另外,政府應透過外在制衡力量,讓企業薪資透明化,避免薪資越趨M型化。最後,政府必須控制通膨,落實居住正義,對於高地價、高房價及高物價提出管制措施,以避免壟斷、炒作等不法行為,擴大貧富差距。
「一個台灣、兩個平行世界」 收支最低20%家庭連16年入不敷出逾1.7萬元
家庭收支調查最高、最低組平均儲蓄概況主計總處上周公布最新111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去年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若將戶數分5組,最高20%所得組家庭每戶可支配金額,是最低20%的6.15倍,若探究平均每戶儲蓄金額更發現,最低20%家庭不僅是五組中唯一儲蓄金額呈負數、為負1萬7334元,且入不敷出的時間竟長達16年,即自2007年後儲蓄金額就長期呈現負數。相對於最高20%家庭,自全球Covid-19疫情爆發、金融市場大漲後,平均每戶儲蓄金額發生了明顯變化,2019年最高所得組平均每戶儲蓄金額為74萬4604元,隔年就跳升至逾83萬元,去年再攀升逼近87萬元,若以可支配所得224.4萬元換算,儲蓄率達38.74%,相對於最低所得長期入不敷出,堪稱是「一個台灣、兩個平行世界」。主計總處官員補充表示,若沒有社會福利、照顧弱勢補助等制度,貧富差距將會擴大至7.5倍。另金管會銀行局揭露,截至今年7月底止,9家銀行審核通過億級以上高資產客戶數速快攀升,合計5867人,年增97.81%,高資產客戶「資產管理規模(AUM)」更達7568億元,年增近1倍。且因全球主要央行升息,高資產客戶資產配置組合以存款為最大宗,占比達53%。主計總處解釋,可支配所得減去消費支出,就是等於儲蓄;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最低20%家庭儲蓄金額呈負數,意味收入不足以支應平日消費,進而產生家庭負債,社會底層的家庭,很高比例是老、殘、病,當工作能力有問題、收入頓失,急需政府社福救助。主計總處資料顯示,最低20%家庭每戶可支配36.5萬元、年增近1.8%;吳大任表示,去年俄烏戰爭帶動原物料大漲,全年通膨高達2.95%,可支配所得成長跟不上通膨速度,想維持基本生活顯得特別辛苦,美國暴力式升息,若有債務、利息負擔也跟著升息加重,生活是雪上加霜。富人以自身條件創造更多財富,吳大任認為,這無可厚非,且能帶動內需消費與經濟成長,不過,政府應該加強稅賦上的稽核,讓富人多盡繳稅義務、增加政府稅收,進而照顧經濟弱勢族群;而央行的利率政策,也不該單獨考量不動產產業,擔心房價太高,卻讓基層民眾生活更辛苦,利率工具將適得其反。
台灣去年每戶家庭所得110.9萬 貧富差距6.15倍維持近12年高點
主計總處上周五(18日)公布2022年(111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去年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110.9萬元、年增1.7%,若將戶數分5組,每戶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為6.15倍,與前一年相同,且仍是2011年以來最大,顯示貧富差距沒有改善,是近12年來的高點。根據家庭收支調查,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110.9萬元,年增1.7%,每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94萬元,年增1.2%。進一步依每戶可支配所得高低將戶數分5組,去年最高20%家庭每戶224.4萬元、年增1.8%,最低20%家庭每戶36.5萬元、年增1.8%,差距 6.15 倍,與前一年度相同,顯示所得分配並未惡化;而吉尼係數為0.342,年增0.001。主計總處官員補充,總計去年家庭和政府間的移轉收支縮減所得差距1.34倍,若不計政府移轉收支,所得差距倍數為7.5倍,年減0.13倍。差距縮小,主因是去年即便有疫情衝擊,經濟成長率仍達2.35%,國人所得普遍增加。除了平均數,主計總處同步提供中位數數據供參考。若以中位數衡量,每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94萬元,較110年增1.2%,每人中位數為33.7萬元,成長3.3%。不過,也有民眾批評,政府已加大社福力道,也持續照顧弱勢,但貧富差距依舊沒有改善。對此,主計總處說明,政府持續照顧弱勢族群,去年各級政府對家庭提供的各項補助,縮小所得差距1.19倍,而家庭對政府移轉支出,亦縮小所得差距0.15倍,若沒有這些社會福利、照顧弱勢補助等制度,貧富差距將會擴大至7.5倍。疫情陰影仍未完全散去,台灣也存在產業景氣兩極化狀況,對於所得差距未擴大原因,朱澤民指出,近年來政府力推各項社福措施,照顧弱勢族群、對家庭提供各項補助,包含育兒津貼、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等作法,都有助縮減所得差距。此外,普發6000元現金也有助減緩貧富差距,此筆金錢對基層的家庭收入占一定分量,有助於兩者差距縮小。
減稅利多!基本生活費調至20.2萬 每人省稅可省300元
減稅利多來了!主計總處昨日公布家庭收支調查,2022年度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33.7萬元,以此計算,2023年度每人基本生活費為20.2萬元,較去年增加6000元,以稅率最低5%計算,每人可省稅300元以上、4口之家起碼省稅1200元,明年5月申報綜所稅適用,估計受惠戶數可達230萬戶。根據《納稅者權益保護法》第4條規定,納稅者為維護自己及受扶養親屬享有符合人性尊嚴的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不得加以課稅。基本生活費的計算方式,為中央政府機關參照最近一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並以千為單位四捨五入,主計總處所公布2022年度的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33.7萬元,以此計算,2023年度基本生活費為20.2萬元,較2022年度的19.6萬元多了6000元。安永會計師楊建華表示,納稅者當年度每人基本生活費乘上家庭人口數,減除免稅額、標準扣除額(或者列舉扣除額)以及儲蓄、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幼兒學前及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者,若還有差額,就可以再從年度所得總額中扣除,不予課稅。在扣除額條件沒有變之下,若以最低稅率5%以上,每人可以省稅約300元;12%計算的話,可以省稅720元。以四口之家為例,適用基本生活費、家庭條件沒變的話,明年申報2023年度綜所稅,基本生活費為就有80.8萬元(20.2萬×4)可扣除,相較於今年申報2022年度基本生活費可扣除78.4萬元,多2.4萬元可扣除。楊建華表示,基本生活費從2017年開始實施以來,每年皆有調整,調整金額在4000元到1萬元不等。預估可超過230萬戶受惠,年底前財政部將會公告。
富人免繳稅戶數逆勢成長 台灣近幾年貧富差距逐漸惡化
近年來我國貧富差距「免繳稅」也貧富有別!財政部最新統計,2021年全國整體綜所稅免繳稅戶數305萬戶,年減12萬戶,弔詭的是富人免繳稅戶數卻逆勢成長,綜合所得額超過200萬元免繳稅戶數高達260戶,比起2020年多25戶,所得500萬元以上增加4戶,2000萬以上仍有2戶免繳稅。2021年整體免繳稅戶數305萬戶,相較於2020年免繳稅戶數317萬戶,足足少了12萬戶,也就是說中低所得者免稅受惠程度有減少情況。另根據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近幾年貧富差距持續惡化。主計總處的這項調查,是依每戶可支配所得高低分為5組,據其統計,2021年全體家庭所得總額計12兆2951億元,較前一年增2.7%;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109.1萬元、每人平均數37.7萬元;依每戶可支配所得高低將戶數分為5組,最高20%家庭每戶220.6萬元,最低20%家庭每戶35.9萬元,兩者差距6.15倍,創近10年來新高,意味我國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收支成長速度以中間20%族群成長最少,僅年增0.59%,5組中次低的20%所得,年增幅度也只有0.78%,所得M型化日趨明顯。對高所得卻能免繳稅,財政部官員表示,過去高所得者透過捐贈、醫療費用等節稅,而捐贈政府可列舉扣除額無上限。官員表示,財政部會緊盯高所得卻免繳稅的情況,如果申報戶是符合法規者,理應讓其扣除,若不符規範,就會被剔除,國稅局會加強抽查,並且會達到一定比率,避免不宜適用的申報戶「零繳稅」!為解決貧富差距,主計總處表示,政府持續照顧弱勢族群,如低收入戶生活補貼、老農津貼、育兒津貼、老人乘車補貼等,都能減緩家庭可支配所得差距擴大的速度;若不計算政府移轉收支縮減的補貼措施,所得差距倍數將高達7.63倍。針對每戶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提升至6.15倍,主計長朱澤民日前解釋,這是經濟發展下,資本運用對財富累積的影響,舉例來說,所得較高者,除工作所得外,還有股市、房地產交易、租金、利息等多元投資收益,是世界經濟發展下的趨勢。若從各國貧富差距來看,朱澤民認為,台灣財富集中程度並沒有比其他國家高,據統計顯示,以全國所得最高1%族群占全國所得占比,美國22.75%最高,新加坡是14%,南韓是12%,台灣與日本都是10%。
鍾佳濱開第4場減輕基層負擔記者會 呼籲政府幫家庭主婦繳保費
行政院版特別條例預計將超徵稅收部分撥補勞、健保基金,惟眾多家庭主婦納保的國保基金卻未受挹注,民進黨立委鍾佳濱今(13)日與莊競程、許智傑、黃秀芳、王美惠、吳琪銘和賴惠員等人召開記者會,指出家庭主婦是國家經濟成長背後的隱形推手,呼籲此次特別條例應重視家庭主婦權利,因此將提案針對「女性且未被扶養」約124.7萬的家庭主婦,從超徵稅收中勻支約160億,由衛福部代繳其一年期保費,幫在繳國保的婦女代繳一年保費,減低家用支出的負擔,以因應日益增長的生活開銷。鍾佳濱近期推出一系列減輕基層負擔的政策想法,並與同黨多位立委舉行記者會,堪稱是立法院最認真研究政策的立委。他近期已連續召開3場令人相當有感的主題會議,包括政府應代繳農民保險、職災保險的保費1千元;對符合當年紓困資格的44萬戶小店家,經濟部可勻支約30億元,代繳其今年度的應繳稅金;教育部可勻出40億元,提供給10萬名年資淺、薪水低的社會新鮮人,幫代償今年度應償還的就學貸款。今日則是第4場記者會,針對124.7萬的家庭主婦。鍾佳濱根據主計總處資料指出,2021年家戶實質可支配所得比2020年還少了2.1萬,2022年柴米油鹽、衛生紙、沐浴品等等17項重要民生物資上漲5%、居住類CPI上漲2.4%,家庭主婦們以有限家用面臨物價齊漲,家庭收支狀況恐怕更捉襟見肘。他建議,對於家庭主婦主要退休保障的國保基金,也針對目前參加國民年金保險,而且未列為被扶養親屬、仍要分擔家計的婦女,估計約有124.7萬人,能從超徵稅收中勻支約160億預算,由衛福部代替這些家庭主婦們繳納一年期保費,降低主婦家用負擔、增加家戶可支配所得,讓民眾能過好年。賴惠員表示,國民年金保險施行立意是為無法參加軍、公、教、勞保的民眾,設有遺屬年金、喪葬給付、生育給付與老年給付照顧;只是進到國民年金體系的多數是屬經濟弱勢族群,如果要負擔一年1萬多的保費,恐怕還是會形成壓力。她表示,此次1800億稅務紅利,其全民共享的價值,在於公正稅制重新分配,希望行政院也一起支持這些家庭主婦。許智傑提到,國民年金2023年新制,保費每月增加239元,影響將近271萬人,雖然15萬弱勢族群的保費沒有影響,希望今年調漲部分,政府可以運用稅收撥補,讓台灣整體的年金制度更完善,每一個老百姓的年金都能更健全。莊競程表示,除了感謝家庭主婦的辛苦,也要協助減輕物價上漲的壓力。過去在一些震災、風災的例子,也有保險費減免或由中央支付的情況。他說,面對未來一年,國際通膨走勢恐怕讓持家壓力繼續增加,建議由衛福部代繳一年的保費,減少家庭負擔,也是政府對家庭主婦多一份體恤。王美惠也呼籲,政府不能忽視這些「沉默的功臣」,除編列經費挹注健保、勞保外,也應該編列160億特別預算,代繳一年國民年金保險費用,幫助124.7萬的家庭主婦。她指出,依國民年金法第54條之1規定,老年基本保證年金的給付金額每4年調整一次,從2012年初始為3500元,到2020年調為3772元,下次要等到2024年才會調整;考量近年物價大幅上漲,已影響領取國民年金的老人基本生活,所以她也要請衛福部考慮,老年基本保證年金給付金額能否隨物價指數大幅上漲,提前於今年進行調整。吳琪銘則表示,國保年金通常是家庭主婦納保居多,且家庭主婦屬於無薪資、經濟又不獨立,面對民生物品萬物其漲更是困難。他以自身選區土城、三峽志工為例,成員大都是以家庭主婦為主,平常持家、帶小孩,但遇到需要幫助的事情都挺身而出,做公益也不落人後,但這幾年的疫情紓困對象,包含各行各業店家、勞工等都有相關補助,唯獨國保年金的婦女沒有任何相關紓困方案。因此呼籲政府有盈餘的話,因規劃由衛福部代繳其一年保費,降低主婦們的負擔。湯蕙禎表示,行政院宣布普發現金後,感謝立法院好夥伴接續呼籲政府應針對「農民」、「小店家」、「學生」族群提出相關照顧,而今天再次聚集,主要是希望政府也要照顧到全台「主婦」們。她表示,這次財源雖是來自經濟表現高於預期稅收,但家庭主婦也是國家經濟成長背後的隱形推手之一,但2022年民生物品上漲約5%,這讓家庭主婦們要以有限收入維持家庭生計,可說是非常艱難的挑戰。湯蕙禎呼籲,既然政府已經決定要普發現金,那更應該透過這次機會,回饋給經濟成長的隱形推手們,從超徵稅收中勻支約160億預算,由政府代替這些家庭主婦們繳納一年期保費,降低家庭負擔、讓鄉親能過好年。
在婆家無酬工作14年…「夫妻不睦」她氣炸索賠166萬 法院駁回原因曝光
近日大陸江蘇省鎮江丹徒法院審結了一起勞動爭議糾紛案件,鄭女士和丈夫結婚後,都在男方父母註冊成立的公司工作,後來夫妻倆感情不睦,鄭女士便將公司告上法院,要求支付工資和賠償各類損失共計37萬餘元(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166萬元),法院判決也出爐了。綜合陸媒報導,2004年3月,鄭女士與丈夫婚後均在男方父母註冊成立的公司工作,鄭女士主要負責財務等內勤管理,丈夫則是負責簽訂合約等對外事務,不過夫妻倆自2018年下半年起感情產生隔閡,關係不睦,丈夫便責令鄭女士將公司會計等資料移交,隨後鄭女士也沒有再參與公司事務。隨後鄭女士將婆家公司告上法院,請求確認雙方存在勞動關係,同時要求公司支付工資和賠償各類損失共計37萬餘元;被告公司則辯稱,雙方沒有建立真正的勞動關係,鄭女士是作為家庭成員而參與家庭經營公司的相關工作,且在2018年之前,鄭女士一直掌握公司資金,對於公司資金的支配權都由自己完成,公司從未向其發放過工資。法院經審理認為,鄭女士自2004年與其配偶共同參與被告公司的經營管理,工作時間及內容都自主決定,工作時間長達10幾年,卻從未領取任何工資報酬,家庭收支、個人收支與被告公司財產並無嚴格區分,鄭女士不是以勞動付出來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亦無需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及勞動紀律,認為她是基於家庭中的身分幫助管理公司,故雙方之間不存在勞動關係,法院判決駁回原告鄭女士的全部訴訟請求,鄭女士不服上訴,二審仍維持原判。
政府特別預算留驚人債務? 媒體人爆「這年」就有2000億
近日還稅於民的話題廣受討論,而行政院長蘇貞昌4日表示,超徵的1800億元會先扣400億元應付特別狀況,剩下的1400億會每人普發6000元,不過國家財政與舉債問題也成為大家關心的點。對此,媒體人「逆風的烏鴉」指出,蔡政府留下的特別預算債務,光2025年就有2000億,「誰接手都可怕吧!」逆風的烏鴉近日在臉書發文說,「雖然我們看到中央政府總預算高達2兆多,但其實長久以來,預算結構裡大概有8成是屬於經常門支出,屬於資本門的通常只有2成。也就是說,8成的支出是不管誰執政都必須得花的。在這種情況下,你要說哪個政府執政會有甚麼很大的不同,其實是天方夜譚。」烏鴉表示。在一個國家經濟穩定成長情況下,財政基本上不會大起大落,「不計較政策問題,最大的影響應該就是天災和不可抗拒的問題了。所以當我們在談到馬政府時期的債務問題時,繞不過去的一定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海嘯。簡單來說,國家財政和一個家庭理財的情況是差不多的。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家庭收支穩定。有些錢是一定要得花的,就是家庭的必要支出。在收入穩定的情況下,存款可能可以增加,生活也可以提升,甚至偶爾可以買些奢侈品。」烏鴉指出,「但一旦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打破平衡,情況就可能完全不同。2008年的國際金融海嘯大概就是這樣的概念。上篇有人說金融海嘯的紓困金額低於疫情,但金融海嘯造成的問題其實不是紓困支出增加,而是稅基的侵蝕。所以從2008年到2011年,債務餘額就增加了1兆。這就相當一個家庭收入大幅減少,可是還有人生重病必須要負擔許多醫藥費一樣。而這種情況,大概到了2014年才大概稍微平衡。」烏鴉表示,2020年以後國債明顯增加,一年多了2600億,「關於疫情和金融海嘯影響誰大誰小,就不用多說了,重點只在說明這種突發性事件對財務的影響,其實對哪個政府都是差不多的。但除了這種突發性、無法抗拒的事件,另一個會影響政府債務的,就是政策問題。」烏鴉說,「蔡政府和前兩個政府最大的差別,就是特別預算「跨政府」的金額特別高。在把細部資料查出來後,比我想像的還要驚人。總計2024年以後才要執行的特別預算,金額高達4288億;如果再加上今年應該會提出、2024年開始執行的潛艦特別預算3000億,這個金額將高達7288億。另外,2023年即將執行的特別預算,也有2003億,兩個加總,就是9291億。如果再加上已增加的3000多億預算,總共就是1.2兆了。」烏鴉坦言,「其中大多都是軍購預算,所以你要說是自我防衛所需也好,要說冤大頭也罷,重點就是這確實是因為政策而新增的債務。在國家財政良好的情況下,這些新增債務可能影響不大,但如果再發生天災呢?其實也不用國際金融海嘯這種等級的,新冷戰和俄烏戰爭造成的股市崩跌、能源上漲,四大基金和中油、台電1年就虧超過1兆了,這其實已經是潛藏債務了。只是很可能必須解決的,不是蔡政府而已。」最後,烏鴉表示,「光是2025年,蔡政府留下的特別預算債務,就高達2000億了,誰接手都可怕吧。我只能說蔡英文命蠻好的。」
時代的眼淚!收支調查看家庭設備變化 「這幾項」漸被手機取代
家庭設備普及狀況隨科技趨勢改變,官方家庭收支調查資料顯示,10年來家庭設備數位相機、電話機減少最多,其中10年前平均每2戶家庭就有1戶有數位相機,但如今平均每10戶家庭僅1戶有數位相機;10年來冷暖氣機、除濕機等家戶使用率則是逐年增加,預料充電樁也將是需求明顯增加的產品。統計顯示,10年來家庭設備變化最大的是數位相機,從家庭設備普及率50.4%,平均每2戶家庭就有1戶擁有,到最新一次調查剩下9.5%,主要受到手機拍攝功能佳與攜帶方便,取代了數位相機的功能;另外電話機的家庭普及率也從94.8%減少至84.4%,過往幾乎戶戶必備室內電話機,如今也被手機取代。至於家庭設備普及率較10年增加的有連網比率,從7成增加至93.2%,反映現代人與網路已經分不開;另外,除濕機普及率也從32.4%增加至41%,冷暖氣機也從89.9%增加至95.9%,家用電腦則是從72.3%衰退至67.4%。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家庭設備演變與科技進步、氣候演變有所關聯,包括手機與網路興起,帶動上網需求增加,同時也取代部份的家用電腦需求;極端氣候與住宅大樓興起,也帶動空調設備的需求增加,而北部因濕度較高,除濕機的需求也增加。曾敬德指出,過去10年家庭設備的普及率變化,幾乎都圍繞著手機與網路,從家庭設備普及率變化,也可看出科技改變了人們的居家生活,且家庭設備的網路普及率越來越高,若搭配新的機型與聯網設備,遠端就可遙控部分電器,也有利於智慧家庭的後續建置。而下個世代因應電動車趨勢來臨,越來越多的新社區或住宅,都會進行充電樁設備的裝設,預料充電樁也將是需求明顯增加的產品。
老公外出上班人妻見陽光小叔忍不住了 竟連結後暈船「讚床上功夫到了天堂」
一名人妻專職在家帶小孩,結婚六年的她家庭收支都靠老公辛苦在外打拚,但老公工作關係輪班,也讓老公變得體力越來越差,因此她也習慣自己帶小孩,近日老公的弟弟因為工作來他們家住一週,沒想到就在老公去上班時,她和小叔竟然聊天聊上了床,事後她發文「小叔給我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美好,就連床上功夫跟老公比也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如今讓她心情糾結迷惘,不知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人妻暈船陽光小叔,大嘆與老公根本天堂與地獄。(示意圖/翻攝自xframe)人妻在「DCARD」上發文,透露因老公賺錢養家日夜輪班,她早已習慣一個人帶小孩,近日就在平常有在健身的陽光小叔住進她家一週後,人生發生了大改變。有天老公出門上晚班,人妻把小孩哄睡後,跟小叔聊天發現對方對人生充滿理想,事業也有成就,不懂老公跟健身陽光小叔為何會差那麼多,沒想到就這樣暈船和對方發生關係。健身又陽光的小叔,讓人妻感受前所未有的美好。(示意圖/翻攝自xframe)她發現小叔帶給她的美好前所未有,床上功夫更是讓她上了天堂,和老公被上班摧殘的身體不同,有在健身的小叔讓她感受到了美好,但她也驚覺做了不該做的事,告訴小叔這只是個意外,要保守這個秘密,回房後她看著婚紗照,懷疑自己是否還愛著老公,就在老公下班回家後,她詢問對方是否還愛她,老公回應「當然愛啊,不然我這麼辛苦工作幹嘛?」,這讓她直接哭了出來,認為自己對不起老公。但老公出門後,小叔來敲她房門,她的心中再次怦然心動,也懷疑自己是否越暈越深,認為人生真的好難。人妻陷入兩難,但小叔卻又在哥哥上班後來敲門。(示意圖/翻攝自xframe)不少網友看完後傻眼,紛紛認為「多花點心力幫你老公養好身體吧,買中藥或是什麼補品、食療之類的」、「小叔幾歲?妳老公都忙著上班的年紀了,小叔還能對人生充滿理想?」、「根本SOD劇情」、「就當小叔是炮友啊,反正只住一週,想那麼多幹嘛」。
家庭可支配所得差距「擴大至6.15倍」 創近10年來新高
主計總處昨公布2021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依每戶可支配所得高低分為五組,最高20%家庭與最低20%家庭相比,差距擴大至6.15倍,較109年略增0.02倍,並創近10年來新高,我國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主計長朱澤民表示,這是經濟發展下,資本運用對財富累積的影響,舉例來說,所得較高者,除工作所得外,還有股市、房地產交易、租金、利息等多元投資收益,這是世界經濟發展下的趨勢。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則指出,錢賺錢很容易,但對最低20%的基層家庭來說,要存到第一桶金卻很困難,政府每年調漲3%、5%的基本工資,對這些族群是非常有感的;吳大任認為,貧富差距不要擴大至7、8倍失控階段,略增是正常現象。我國每戶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朱澤民認為,台灣財富集中程度並沒有比其他國家高,據統計顯示,以全國所得最高1%族群占全國所得占比來看,美國占22.75%最高,新加坡、南韓分別是14%、12%,台灣與日本都是10%。他舉例說明,台灣有半導體董事長年薪為新台幣4億元,同樣是半導體的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年薪卻達80億元,台灣半導體產值不輸國外,但相對於其他國家,金字塔頂端的薪資是非常高。為解決貧富差距,朱澤民表示,政府持續照顧弱勢族群,提供如低收入戶生活補貼、老農津貼、育兒津貼、老人乘車補貼等,都能減緩家庭可支配所得差距擴大的速度;若不計算政府移轉收支縮減的補貼措施,所得差距倍數將高達7.63倍。
創10年來新高!我國貧富差距擴增至6.15倍
主計總處今下午將公布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依每戶可支配所得高低將戶數分為五組,最高20%家庭與最低20%家庭相比,差距擴大至6.15倍,較前一年(109年)略增0.02倍,並創近10年來新高。主計長朱澤民表示,這是經濟發展下,資本運用對財富累積的影響,舉例來說,所得較高家庭,除了工作所得外,可能有股市或房地產交易、租金、利息等多元投資收入,因此,家庭可支配所得差距擴大,這是世界經濟發展下的趨勢。為解決貧富差距,朱澤民表示,政府持續照顧弱勢族群,如低收入戶生活補貼、老農津貼、育兒津貼、老人乘車補貼等,都能減緩家庭可支配所得差距擴大的速度,近年來疫情紛擾,政府對於染疫或受到疫情衝擊,暫時無法工作者,也提供相關補助;若不計算政府移轉收支縮減(上述補貼等),所得差距倍數將高達7.63倍。